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结构
写景转而抒情,抒发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合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前句
基础上直抒胸臆,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 笔,悲情落句。
诗歌的篇章结构
一、诗歌的开头 二、诗歌承转句 三、诗歌的结尾
一、常见诗歌的开头样式:
古诗的章法结构
教学目标:
1.把握古诗的基本章法(结构)。 2.熟练运用有关结构的典型术语。 3.掌握诗篇结构类问题的答题模式。
古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起”即首句:有统帅全诗、点明题旨、奠定基调,渲染气氛、
营造意境、 托物起兴,提供背景、设置悬念、提示下文的作用。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在内容上紧密相关,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三、诗歌的结尾
从感情的抒发或主题的表达来讲,诗歌 的结尾常见的有两种:
1.以景结情式
如: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
作用:含蓄委婉,激发联想和想象,留不尽之意 于言外。
2.直抒胸臆式(议论抒情) 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作用:感情真挚自然,不可遏抑,深化主旨。
3、设问留疑,启人想象。 如唐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 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 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 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 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4湖南】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e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1) 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结构——起承转合
结构—-起承转合,是最优框架如果说,讲文章体式,是在用“分析”的思维在讲,那么,我这里有说的一个词-—结构——就是用综合的思维在讲。
这里的问题是,虽然文章可以有不同的体式,但是可不可以有相同的结构呢?请让我回答:有.当代写作学巨擘马正平教授研究发现,文章的最优结构框架是就“起——承—-转—-合”。
当然,这个最优框架只是一个“经典结构",在这个“经典结构”还可以有其它一些变体。
现在,请让我用最优框架说来解释不同的文章体式的结构。
(1)叙事类:起——故事的开头——可以是顺叙式,也可以是倒叙式;承——故事的经过—-这是故事的最主要部分,包括发展和高潮部分;转-—故事情节反转——这是故事出乎意料的部分;合—-故事结尾—-如果开头是倒叙式的,就与开头形成呼应。
譬如《孔雀东南飞》的结构:起——夫妻感情很好,婆婆却不满意;承——兰芝主动请求被谴回娘家;转-—再嫁过程中却出乎意料的自杀;合——人们把夫妻俩合葬,以象征夫妻再团圆。
但是,叙事类的框架也可以省略“合",从而形成“起—-承——转”的格式,这样就使故事更具出人意料的效果。
譬如,如河南考生的《刘处长的发型》:起--刘处长退休了,头发又浓又黑,像个年轻人;承-—老伴建议留个教授型的大背头,以表示告别官场;儿子儿媳见后,却又认为太落后,硬是让其剪了一个新潮型;接着,刘处长又被女儿劝说理了一个内涵型的小平头。
转—-文章最后,在生日宴会上,刘处长突然亮“和尚头”(这一次是自己作主的).(2)议论类:起——开门见山(呈现文章结论或表态),或引出话题—-也叫提出问题部分;承-—分析部分,一般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怎么办等;转-—辩证分析——即转换视角,重新审视,从而得出一个与前文看似相矛盾的结论;合-—结尾,强调分析的结论—-如果是开门见山式开头,就形成了首尾呼应。
譬如,北京考生的《不诚不信不为过》的结构:起-—提出观点: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可以不讲诚信;承—-分析在战场、商场等方面,不诚不信有其重要意义;转——在通常情况下,还是应讲诚信;合——结尾,强调,在特殊的场合,不诚不信不为过。
基础写作:结构之“起承转合”
(3)“转”
就是矛盾冲突发生了转化,换一个角 度去叙述事件或换一种方式去证明论点。
(4)“合”
就是说明事件的最后结局,指出解决问题 的最终结论。
王昌龄的七绝《闺怨》
谢谢观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结构组成
一篇文章的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和结尾 三部分组成。
2 结构框架
传统文章学把结构框架概括为 “起、承、转、合”四个字
(1)“起”
就是文章的开端。记叙性文章的“起” 就是事件的发生,议论性文章的“起”就是 提出问题。
(2)“承”
就是承接开头加以发挥。记叙性文章的“承”就是展 开情节,描叙事件的发展变化和展开矛盾冲突。议论性文章 的“承”就是具体分析问题,展开论证。
第07讲+作文结构:起承转合-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系统课程28讲
转折点—老师
海棠盛开 ⑥终于,我洗涤失落与迷惘,再次回到镜子前,感受舞蹈带给人的 生命感和力量时,我知道,自己已经变得更强了,正如海棠花在经历干 旱后枝干变得更加道劲有力。 ⑦愿人人如这世间海棠般,不畏困境,顽强生长。
转折点——老师
开头(第1自然段) 用事物设置悬念,点明写作对象。
起(第2自然段) 由于受伤,我只能暂停自己的舞蹈学习。
转折点——亲人
道中景亦美 ⑦我恍然大悟,顿觉摆在我眼前的“黄土高原”虽然处处艰难险 阻,但也处处孕育着希望!回房,提起毛笔,轻快落下,操作如行云 流水,待墨汁深浸纸张,“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中似飞腾出千万金 龙,闪耀万丈光芒,直冲云霄!我眉心舒展,开怀大笑,心中沁出一 丝畅快而豪爽的气息。 ⑧最终,十级证书向我微笑着走来,但更使我领略到快感和美丽 的,却是那挥笔洒墨的过程。 ⑨人生目标,有时看似遥不可及,但不要只盯远方的彼岸,留意 沿途风景,待你到达彼岸时,回眸远望,也许会留下一句:“成功的 果实固然丰满,但拼搏道路上的风景,也美若天堂……”
作文结构 ——起承转合
记叙文写作
导入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对文章的结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结构新颖,构思巧妙。
“结构完整”是指作文有开头、结尾、主体三大部分,没有残缺不全的毛病;“ 条理清晰”是指文章的布局周密、前后连贯、层次分明,没有颠三倒四的毛病;“详 略得当”是指文章祥写和略写的内容安排得很恰当,没有主次不分的毛病。“结构新 颖”是指写作时材料的安排和文章的结构形式能不落俗套,给人新鲜之感;“构思巧 妙”是指文章情节的构思能做到让人“意想不到”,比如文章运用了先抑后扬、悬念 迭出、一波三折、明暗双线结构,等等。
转折点——亲人
道中景亦美 ④却见母亲正在茶桌前沏茶,她见我愁容满面,笑了。让我与她 面对坐下,她轻声说道:“儿子,别说话,看我做茶。” ⑤桌上的一盏茶壶,刚睡醒似的咕噜咕噜地打着哈欠。升腾的热 气好似暖阳下厚厚的积云拂过我的脸颊,湿湿的。母亲轻巧地揭开盖 子,氤氲中缓露古朴的深红茶色映入眼帘,徐徐抬肘,缓缓斜倾,茶 水跳着舞在空中织上一帘水瀑布……品一口,入口苦涩,回味清甜, 人也顿觉神清气爽。 ⑥母亲平静地看着我:“煮茶是有讲究的:水的温度、茶叶的量、 冲泡的时间等,这些细节都会影响到茶的味道和品质,所以,煮茶需 要耐心和细心,只有这样才能煮茶一杯好茶。人也是一样的,有些事 情,切勿操之过急,美好的结果往往是在长期琢磨中慢慢渗透的,享 受通往成功的奋斗过程,你会发现,道中景亦美。”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引领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句: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起承转合的写作方法
起承转合的写作方法起承转合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它能够帮助文章更加有条理、有逻辑地展开。
以下是10条关于起承转合的写作方法,并展开详细描述。
1. 起:引起读者的兴趣起是文章的开头部分,需要引起读者的兴趣。
可以使用一个有趣的引言、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或者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 承:承上启下,引出文章的主题承是文章的过渡部分,连接起篇章的开头和后续内容。
可以回顾上文,提出一个问题或者主题,为后续的论证或故事打下基础。
3. 转:展开论证或故事情节转是文章的发展部分,展开论证或故事情节。
可以通过列举论据、举例说明或者详细描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者讲述故事的发展。
4. 合: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合是文章的结尾部分,需要总结归纳,并得出结论。
可以简明扼要地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一些对读者有启发的思考或建议。
5. 开宾夜这个方法是指文章结构中开头先点明宾主,然后进一步拓展,最后归纳总结。
与其他方法相比,开宾夜更加直接明了,能够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6. 起承转结这个方法是按照起承转合的顺序展开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通过起引起读者的兴趣,接着承引出文章的主题,再通过转展开论证或故事情节,最后通过合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这种结构遵循一种逻辑次序,让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文章的信息。
7. 问题分析解决结构这个方法是以问题为线索进行写作。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解决问题,最后得出解决方案的结论。
这种结构让读者积极思考问题,并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8. 故事发展结构这个方法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展开文章的内容,首先通过起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通过承引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接着通过转展开故事的发展,最后通过合总结归纳故事的意义或教训。
这种结构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9. 并列结构这个方法是将几个相关的主题或观点并列在一起进行讨论。
首先列出几个相关的主题或观点,然后对每一个主题或观点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论证,最后通过合对这些主题或观点进行总结。
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是诗篇的开头,⼀般是落笔扣题,开门见⼭;承,是承接上⽂,要扣合⾸联,连贯⾃然;转,是诗意转折,把诗境向前推进⼀步,别开⽣⾯;合,是全诗的结尾,要精炼含蓄,束收全篇。
起、承、转、合四法,运⽤配合得好,可使全诗结构严密,波澜起伏,以避免松弛涣散、平铺直叙之病,学好这四法,对诗艺⽔平的提升,⼤有裨益。
清沈德潜评论王维的五律《观猎》说:“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此律诗正体。
”我们来看王维的这⾸《观猎》诗,可为律诗起承转合的典范之⽂。
观猎【唐】王维风劲⾓⼸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暮云平。
此诗韵依⼋庚。
⾸联起笔点题,写出⼈物、地点、活动内容与紧张⽓氛。
“风劲⾓⼸鸣”,未及其⼈,却先写其声:风呼,弦鸣,风声与⾓⼸(⽤兽⾓装饰的⼸箭)声彼此相应。
“⾓⼸鸣”三字带出狩猎之意,声势俱⾜,再推出狩猎的主⾓“将军猎渭城”。
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
这⼀起笔,胜⼈之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恰“如⾼⼭坠⽯,不知其来,令⼈惊绝”(⽅东树语),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语)。
颔联承写驰射活动,虽未及⼈,但通过猎鹰骄马的⾏动,隐现狩猎者矫健的⾝影。
“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画⼀般,简洁、形象;“鹰眼”因“草枯”⽽敏捷,“马蹄”因“雪尽”⽽轻盈,物象描写极为精细。
写鹰眼不说“锐”⽽⾔“疾”,说明猎物很快被发现;写马蹄不说“快”⽽⾔“轻”,说明猎骑迅速追踪⽽⾄。
“疾”“轻”⼆字炼得妙。
上下两句对仗⼯稳,意脉如流,相承相谐,精妙绝伦,实不多见。
颈联转写归途,由动到静,以新丰美酒和汉代名将周亚夫治细柳营的典故,写出狩猎者轻松愉悦的⼼情及名将风度,从⽽别开⼀⾯。
“新丰市”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距七⼗余⾥。
“忽过”“还归”,则见归途驰骋之疾速,⼤有“瞬息千⾥”之感。
尾联以在归途中回望出猎之地,呼应开头和中间两联,进⼀步展现狩猎者踌躇满志的开阔胸襟。
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起承转合」是一种古老的文艺体裁,可以追溯至中国古典文学当中。
它可以指标示一篇文章、故事或诗歌,甚至是一部剧本或电影等,其结构基本上由「起」、「承」、「转」、「合」四个组成部分组成。
「起」代表开门纳谏,标志着文章开始,此时作者会设置故事场景,介绍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等,以此来引出主题和挑战,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如果是一个故事,可以使用一些过去的回忆或历史故事来引出主题,使读者有所领悟。
「承」紧随其后,它负责展开更多细节,这也就是故事中的主体部分。
对于故事来说,它需要介绍主角的内心活动、情绪变化,叙述他或她的处境,将他/她所遇到的问题、挑战展现出来。
它也将慢慢引出大量的次要角色,从中提供情节的展开,有利于进一步深入讲述主要的人物和故事。
「转」接下来,可以把主角的一系列处境以及挑战、解决的方式融入到文章中,使整个文章的叙述形成一个演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形成一系列有趣的缠绕,以此来引导读者更好地深入了解主角和故事。
「合」最后,文章将在「合」这一部分中得以总结和结束,此时作者可以对故事进行多方位、全面的评价,让读者有一个完整的概观,把文章的最终结果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得以完美的落脚点。
「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是一种有效且完整的文艺体裁,从古至今都被广泛使用。
有心的编撰者可以利用它来构建一篇吸引人的文章,从引入主题到总结结论,都能形成一种有机的流畅,从而更好地给读者提供一种可以思考、感悟的文艺体验。
总之,「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是一种有效的文艺体裁,在古典和现代文学、散文和剧本等文艺体系中都有广泛使用,它可以帮助作者构建一篇完整的文章。
它可以使作者从引入主题到总结结论的过程更加的有序流畅,也可以使读者能够更加有效仔细地把握文章的细节,从而更好地领悟作者所表达的要旨。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三、“转”开生面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 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 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 生波澜。 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 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 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 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 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2005年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 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心情。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前人将 绝句的章法归结为“起”、“承”、 “转”、“合”。 “起”即一首诗的起句;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 续、延伸;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 换;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 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一、“起”定基调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 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 铺垫意境的作用。 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 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 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 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 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 低沉的基调。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 江楼,也称望海楼。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 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 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 么?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课件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起承转合的定义、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在实际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起承转合的概念,掌握其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
2. 学会分析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能够运用起承转合结构进行简单的古典诗歌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承转合的定义、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如何在实际诗歌创作中灵活运用起承转合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古典诗歌,让学生感受其优美的意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起承转合。
2. 讲解:详细讲解起承转合的定义、作用、相互关系,结合实际诗歌进行分析。
a. 起句:点明主题,奠定情感基调。
b. 承句:对起句进行展开,承上启下。
c. 转句:转折情感,引出诗意。
3. 实践:让学生尝试分析一首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并进行小组讨论。
4. 举例讲解: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诗歌,详细讲解其起承转合结构。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起承转合结构,创作一首简单的古典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起承转合定义2. 起承转合作用3. 起承转合相互关系4. 起承转合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七、作业设计《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答案:a. 起句:描绘夕阳西下,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奠定豪迈的情感基调。
b. 承句:展开对壮丽景象的描绘,承上启下。
c. 转句:通过“欲穷千里目”,转折情感,引出诗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承转合结构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际诗歌创作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起承转合在其他文学体裁中的应用,如散文、小说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起承转合的定义及其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精品课件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中的第四章——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详细内容将包括起句的意境营造、承句的情境拓展、转句的意象转折以及合句的意蕴收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及其作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结构,深入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灵活运用及意象的转折。
教学重点: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诗歌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首古典诗歌,让学生朗读并体会其结构美。
2. 新课导入:讲解起承转合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 起句教学:a. 举例分析起句的意境营造。
b. 学生随堂练习:创作一首以起句为主的诗歌。
4. 承句教学:a. 举例分析承句的情境拓展。
b. 学生随堂练习:为之前创作的诗歌添加承句。
5. 转句教学:a. 举例分析转句的意象转折。
b. 学生随堂练习:为诗歌添加转句。
6. 合句教学:a. 举例分析合句的意蕴收束。
b. 学生随堂练习:为诗歌添加合句。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2. 板书内容:a. 起句:意境营造b. 承句:情境拓展c. 转句:意象转折d. 合句:意蕴收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并对其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作用及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能力培养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5.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要求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目标中的能力培养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
古代建筑的起承转合
古代建筑的起承转合古代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构思原则,那就是“起承转合”。
起起指的是建筑物的起始部分,它是整个建筑结构的基础和起点。
古代建筑通常以门楼或门前的廊亭作为起的部分,它们代表着建筑物的进入点。
在起的部分,建筑物的形式、尺度和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
这些因素要和整个建筑物的主题和风格相适应,以确保建筑物的整体美感和协调性。
承承是指建筑物的中间部分,它是建筑物的主体结构,用于承受和分担各种力量和压力。
承的部分通常由多个主体建筑单元组成,例如柱廊、大殿等。
在承的部分,建筑物的空间布局和结构设计非常重要。
它们要考虑到使用功能和实用性的同时,要体现出古代建筑特有的庄严和优美。
转转是指建筑物的转折或转变部分,用于连接起和承的部分。
在这个部分,建筑物的形式和功能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同时也是展示建筑师的设计智慧和创造力的地方。
转的部分通常包括楼阁、亭台等建筑单元,它们为整个建筑物增添了一种变化和活力的感觉。
合合是指建筑物的结束或收尾部分,它是整个建筑结构的最后一环,起到了收束整个建筑物的作用。
合的部分通常以殿堂、塔楼等形式呈现,体现出建筑物的尊贵和庄重。
在合的部分,建筑物的形式和细节设计是非常关键的。
它们要与整个建筑物的风格和主题相呼应,以展示出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艺术价值。
总结古代建筑的起承转合原则为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和美感提供了指导。
起是基础,承是主体,转是转折,而合是结束。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设计要求和表达方式。
通过了解起承转合的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建筑的美丽和魅力,同时也可以将这些原则应用到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中,创造出更具特色和价值的建筑作品。
起承转合式四句体乐段特点
起承转合式四句体乐段特点
起承转合式四句体乐段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见的曲式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四句体:每一段都有四个句子,分别是起、承、转、合。
这种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易于听众理解。
2.曲调变化:每个句子的曲调都不同,通过曲调的转变来表达不同情绪和意境。
3.起承转合:起是开头的引子,承是引申发展,转是转折扭转,合是结束得出结论。
四个句子通过这种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段落。
4.节奏韵律:起承转合式四句体乐段的节奏和韵律非常丰富,通过不同的音符组合和节拍变换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高考议论文结构(起承转合)指导(优秀实用)
转: 产生的根源、原因、危害性、实质、重要性、 价值、效果(为什么)
• 鲁迅先生在《坟》中有过这样的比较:“犯而 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多数 中国人却陷入了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 咬。”虽说先生教我们将恕之一言终身行之, 可地铁这等公共场所,不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和 义务维护吗?一口浓痰吐下,污了地面不说, 谁知道吐痰者身上有无传染病?至于大操污言 秽语与他人对骂,更是脏了全车人的耳朵—— 此等癞皮狗,不加以痛打又待如何?
•
有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 对的”,此言虽不虚,可每回出现痛打癞 皮狗之声都有,真的公论者在那儿“勿报 复呀”、“要仁恕啊”、 “勿以恶报恶呀” 等大嚷好人或以为然,而“癞皮狗”于是 得救,但他得救以后,无非以为占了便宜, 何尝改悔?故而,面对此等泼皮,忠恕之 道尚可以缓缓,最粗暴的方法反而最有效。 (对比:谈危害+重要性) • 世间有万家人口,当仁义感化已是无 效之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便值得 一试。痛打一顿落水狗,便能使癞皮狗不 咬不叫,何乐而不为?(合)
难点突破
• 承: • 概念或性质(是什么)
在地铁上随地吐痰在先,受指责谩骂在后,此 吐痰男之行径可谓无赖;当壮汉上前踢起一脚后又 偃旗息鼓默不作声——何其猥琐!如此不怀公德心又 如此欺软怕硬之徒,言语指责与道德诘问加之于斯 估计都难以奏效,可行之道怕是只剩下威慑一途。 可随地吐痰与谩骂他人又未构成违法行为,法律手 段必然走不通,怎么办?如此看来,黑衣壮汉的临 人一脚算是极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 “转”:是议论文充分展开论证、体现思想深 刻性、新颖性的重要部分。如果只有“承”而 缺少必要的“转”,文章势必显得单薄,缺乏 深度。 • 采用的方式大致有: • 1、由正面论证转入反面论证,或是由反面论 证转入正面论证,构成正反对比结构。 • 2、由古及今,由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由故 事传说及现实社会,体现思维的多维和深刻。 • 3.由现象到本质,由浅表到深层,构成递进结 构。 • 4、由问题的分析到问题的解决,构成递进结 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起承转合,是最优框架如果说,讲文章体式,是在用“分析”的思维在讲,那么,我这里有说的一个词——结构——就是用综合的思维在讲。
这里的问题是,虽然文章可以有不同的体式,但是可不可以有相同的结构呢?请让我回答:有。
当代写作学巨擘马正平教授研究发现,文章的最优结构框架是就“起——承——转——合”。
当然,这个最优框架只是一个“经典结构”,在这个“经典结构”还可以有其它一些变体。
现在,请让我用最优框架说来解释不同的文章体式的结构。
(1)叙事类:起——故事的开头——可以是顺叙式,也可以是倒叙式;承——故事的经过——这是故事的最主要部分,包括发展和高潮部分;转——故事情节反转——这是故事出乎意料的部分;合——故事结尾——如果开头是倒叙式的,就与开头形成呼应。
譬如《孔雀东南飞》的结构:起——夫妻感情很好,婆婆却不满意;承——兰芝主动请求被谴回娘家;转——再嫁过程中却出乎意料的自杀;合——人们把夫妻俩合葬,以象征夫妻再团圆。
但是,叙事类的框架也可以省略“合”,从而形成“起——承——转”的格式,这样就使故事更具出人意料的效果。
譬如,如河南考生的《刘处长的发型》:起——刘处长退休了,头发又浓又黑,像个年轻人;承——老伴建议留个教授型的大背头,以表示告别官场;儿子儿媳见后,却又认为太落后,硬是让其剪了一个新潮型;接着,刘处长又被女儿劝说理了一个内涵型的小平头。
转——文章最后,在生日宴会上,刘处长突然亮“和尚头”(这一次是自己作主的)。
(2)议论类:起——开门见山(呈现文章结论或表态),或引出话题——也叫提出问题部分;承——分析部分,一般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怎么办等;转——辩证分析——即转换视角,重新审视,从而得出一个与前文看似相矛盾的结论;合——结尾,强调分析的结论——如果是开门见山式开头,就形成了首尾呼应。
譬如,北京考生的《不诚不信不为过》的结构:起——提出观点: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可以不讲诚信;承——分析在战场、商场等方面,不诚不信有其重要意义;转——在通常情况下,还是应讲诚信;合——结尾,强调,在特殊的场合,不诚不信不为过。
(3)叙议类:它可以是“起——承——转——合”结构,譬如,福建考生的《八•十八•二十八》,起——那年我八岁,还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新颖、多变,极富想象力。
周长长,面积小,人生阅历浅。
承——那年我十八岁,已经被渐渐改造成规则的图形,只是棱角还在,不新颖也不规范,不多变也不稳定。
周长不长,面积也不小。
转——这年我二十八岁,已经被打磨成了一个圆了,我稳定,我周长短,我面积大。
我的人生阅历丰富了,我变得世故圆滑了……合——幼儿园的女儿,正重复“我”的八岁时的“不规则的多边形”,说:太阳和小草都是黄的。
它可以是“起——承——转——承”结构,譬如甘肃考生散文诗《蓝色蛹·金色蝴蝶》,起:蓝色——流动的忧郁;承:蛹——自缚的悲哀;转:金色——我爱上了世界;承:蝴蝶——破茧后的美丽。
起与承都是悲哀的色调,转及转之后的承,都是喜悦的色调。
这个结构里出现了两个“承”,但这两个“承”各自所承的对象是不同的,前者所承的是起(悲),后者所承是转(喜),这一点要明白。
总之,以上三类文章体式,可以是最优的“经典”结构“起——承——转——合”框架,也可以是其变体框架。
我们有了最优框架的自觉,再加上创造性的变化,就有可能在写作过程中,把文章结构设计的更加合理、更加精致。
这里讲了结构框架,是不是结构就讲完了呢?我说:没有。
对于结构,我还有话要说。
以命题《创新》为例,来解释一下关于“起承转合”的线路:首先要给出文眼和论点,即当今世界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科学技术,大力推动和促进创新发展对于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非常重要。
(起)其次,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论述创新,包括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思想创新等,也可以分部分来论述,对于各行各业创新的重要意义,其中可以有分论点和论据性事例。
(承)然后,批判一些假创新,指出与创新有关的一些社会不良现象,或者指出有些创新还要有待验证,例如转基因食品等;(转)最后,回到你的文眼和论点,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创新的思维和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大力提倡和推进创新。
(合)“五段式”作文法——我的作文教学法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师最棘手的问题,下很多工夫却收效甚微,不见起色,以致在很多语文教师手中,作文教学成了“写写,评评,讲讲,练练”而不见生机。
结合作文的写作规律及学生作文长期存在的弊病,我尝试提出“五段式”作文教学法。
在学生面前,我戏称为“徐氏作文法”。
历代作文之道讲求“起承转合”,若能在“起承转合”上寻求到一点作文心得便不失为有所收获。
综观现在学生作文之大弊,即作文的硬伤,不外字数不足,不见层次,1-3段的段落形式机械呆板,语言乏味或学生腔浓。
据此,我提出“五段式”作文法以力避硬伤,寻求作文之道。
所谓“五段式”作文法即在形式上要求学生作文落段安排不得出现“三段式”而以“五段”为佳,至于四段,六段等则不限,总称为“五段式”。
段落安排作出要求:开篇点题或以故事开篇,或以寓言开篇,或以生活现象开篇,或直接以话题组构成排比句开篇等不一而足。
结尾照应话题,尽量做到联系现实或自身,呼吁号召将作文主旨落到实处。
中间主体则分列两段,三段或更多,或采取正反对照式或并列式。
这即是我所言的“五段式”作文的外在结构形式。
这样要求克服了分段不明,层次不清的毛病。
搭建好框架还需要在内容上下工夫。
任何文章的取胜即要做到形神兼备,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五段式”作文除形式安排外,更注重的是作文素材的选定与语言结构的组织。
现实生活中学生作文多数语言苍白,素材匮乏,学生腔浓。
正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文学源于生活,那么,是否是因为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的缘故呢?我不这么认为,学生从小学学到中学,文章读的也不在少数,其实这不是因为生活中缺乏素材,而是学生的思维缺乏锻炼。
正如我们背上行囊去山间,回来时,每人背囊里装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人背囊装满灵芝,有人背囊装满珍果,有人背囊插满鲜花,而有人的背囊却空空如也,他们除了埋怨山路弯弯,荆棘密布之外,一无所获。
这就是学生对素材的占有、使用的不同。
在教学中我主张学生用“活”教材。
教材就是一座资源丰蕴的宝藏,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开采。
我的作文教学不是为文而文,而是让学生有感而文。
平时教学时我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明白学语文的目的与意义,即从教材中去发掘千姿百态的人生,为我所用。
《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我以为“语文的本”即是对人生的把握。
当我们明了所学的文章是让我们领略作家的人生,那么我们学习时就会站在一个高度。
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对人生展开思索,进而对文章中的历代名人其秉性、人生态度等产生感悟。
有所感再适当选择角度稍注意语言的表达,学生便可以很快地行文。
一篇文章做到结构层次清晰(“五段式”使然),内容充实(教材中素材的提炼挖掘),立意深刻(对素材中人生态度的把握),语言生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的使用)。
我想一定会是一篇上乘之作。
附学生“五段式”作文实例走在最前面踏着秦砖汉瓦,穿过唐山宋水,乘着明月秋风,一路上我们吟唱过多少人的故事:无论是张骞的驼铃阵阵,还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无论是岳飞拔剑戟地,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还是郑和七下西洋,迎着浪花,雄心勃勃。
先人们的事例无不启发着我们:人生的光彩在于迎接新的挑战,生命的价值在于走在最前列。
“芰荷为衣,芙蓉为裳”,他走在中间历史的最前列。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即使落得“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也不忘念道:“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汨罗江畔的那次纵越,惊起了历史长河中的第一阵浪花。
一部《离骚》的光芒从古照耀至今。
多少爱国人士,跟着他的步伐,以死来表达自己的赤胆忠心,以死来抒发自己的最后一腔爱国热情。
屈原抑郁投江了,然而他并不痛苦,尾随着这么多的膜拜者,他是最欣慰的。
铁链套头,镣铐加脚,司马迁心惊肠断,一声悲呼,天地愤,鬼神泣。
万丈高楼坠足,名毁灭,朋友弃,扬子江心翻船,身已残,亲人离。
面对着奇耻大辱,下流谤议,面对着口诛笔伐,乡党讥笔,他犹能意志如山,坚强如铁。
他不信了“士可杀不可辱”,他不信了“名节重似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想起了父亲临终的叮嘱,“究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想起了雄才多磨难,百练方成刚。
他走在历史的最前列,泪洗史册,血流笔尖。
于是《史记》铸成,于是汗青流光。
他诠释了梅花香自苦寒来,他驰骋于史学的殿堂,创史家的绝唱,他走在最前列,他的一生也是最辉煌的。
柏拉图曾说:“真正的勇士走在人们的前面,真正的幸福伴着探索者走。
”仓促于生命的短途中,无向不走在最前列,引领时代风骚呢?是山,就站成一种尊严,让山花烂漫山风拂面;是水,就流成一种磅礴,让小船航行鱼儿畅游。
走在最前列,不更能书写华章吗?走在最前列,不更能寻找生的真谛吗?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
人生是画,需要大胆的描绘;创造如歌,谱写了多种辉煌。
走在最前列,与先人共享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走在最前列,有勇气相伴,与日月齐光;走在最前列,还有痛苦吗?点评:文章标题醒目,开篇切题引出对历史名人的追溯与思考,中间主体三段多则材料(均为学生所熟知),收尾干净利落,引人深思。
文章语言凝练,抒情议论打动人心。
堪称“五段式”作文法则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