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秦及西汉的散文
秦汉历史散文
李斯与《谏逐客书》 李斯与《谏逐客书》
1、铺张的《战国策》纵横家文 铺张的《战国策》 风。 设问、比喻、 2、设问、比喻、排比等修辞手 法。 文风波澜起伏,多方申说, 3、文风波澜起伏,多方申说, 宏放雄辩。 宏放雄辩。
贾谊《过秦论》 贾谊《过秦论》
《史记·屈原贾生列 史记· 传》:“是时贾生年 二十余,为最少。 二十余,为最少。每 诏令议下, 诏令议下,诸老先生 不能言, 不能言,贾生尽为之 对,人人各如其意所 欲出。 欲出。诸生于是乃以 为能不及也。 为能不及也。孝文帝 说之,超迁, 说之,超迁,一岁中 至太中大夫。 至太中大夫。
厕鼠与仓鼠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 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 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 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 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 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李斯列传》 《史记 · 李斯列传》
袁盎晁错列传》 晁错者,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晁错者,颖川 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 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 )张恢先所, 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zhǐ)张恢先所, 与洛阳宋孟及刘李同师。 与洛阳宋孟及刘李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 错为人陗直刻深。孝文帝时, 故。错为人陗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 尚书》 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尚书》 年九十余,老不可征, 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 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 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 生所。 因上便宜事, 称说。 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 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6.秦汉散文
《史记》 史记》
◆
《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的艺术成就: 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
☆
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的书面语; 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的书面语;人物语言富于 个性化; 个性化;叙的画面和深邃的意蕴 浓郁的悲剧气氛 强烈的传奇色彩
☆ ☆
☆
《史记》 史记》
秦汉散文
三、东汉散文: 东汉散文: (一)、史传散文: )、史传散文: 史传散文 1、班固:《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班固: 汉书》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描写西汉盛世人物及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 重视规矩绳墨, 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2、赵晔:《吴越春秋》(历史演义小说雏形) 、赵晔: 吴越春秋》 历史演义小说雏形) 3、《越绝书》 、 越绝书》
采用多种方法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方法:反复渲染;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结合人物出身、 方法:反复渲染;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结合人物出身、 教养、经历;互见法; 教养、经历;互见法;多维透视法
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 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 史记》 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 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 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 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而在他 传中写即有无互见; 传中写即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某些事迹 在一篇传记中详写,在其他传记中略写即详略互见。 在一篇传记中详写,在其他传记中略写即详略互见。此 方法既避免了行文的重复,突出人物主要性格, 方法既避免了行文的重复,突出人物主要性格,有表现 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秦汉散文
三、东汉散文: 东汉散文: (二)、政论文: )、政论文: 政论文 王充《论衡》 王符《潜夫论》 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 与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与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三)、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碑文:蔡邕: 郭有道碑》 陈太丘碑》 碑文:蔡邕:《郭有道碑》、《陈太丘碑》 游记:马第伯: 封禅仪记》 最早的游记) 游记:马第伯:《封禅仪记》(最早的游记)
秦汉散文
刘安
(明·张路 《淮南 王求仙 图卷》 局部)
❖《淮南子》21篇,十几万字。原 称《淮南鸿烈》,“鸿”是广大之 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认 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可处 于诸子百家之上,为汉代治国法典, 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 墨、申(不害)、韩之说,是汉初黄 老思想的继续。东汉高诱说此书: “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 静,出入经道。”
❖ 后二十余年(前221),秦一统天下,秦 王政为始皇帝,以斯为卿、丞相,力主 废分封、立郡县,焚《诗》《书》、同 文书,明法定律。秦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出巡会稽,少子胡亥、李斯、赵 高等从,行至沙丘病卒。赵高说斯伪作 遗诏立胡亥,是为秦二世。二世信用赵 高,诛戮公子大臣,荒淫无道。斯贪恋 禄位,阿谀取容,然卒为赵高所陷,以 谋逆罪下狱,诬服。二年(前208),腰 斩斯于咸阳,夷三族,年约七十左右。
❖其中《陈政事疏》、《过秦论》 最为著名,被鲁迅称为“西汉 宏文”(《汉文学史纲要》)。
《陈政事疏》:
❖ 贾谊的政治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 《陈政事疏》中。
❖ 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缘起,《汉书·贾 谊传》说:文帝时,“匈奴强,侵边。 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音见) 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 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
❖《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 着先秦诸子文化的结束和秦 朝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吕氏春秋》的艺术特点:
1.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 一。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 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 理颇为生动,堪称优秀的文学 散文。
2.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 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寓 言大都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 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 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 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秦及西汉散文
秦及西汉散文导读:从秦到西汉是中国古代散文诸体渐趋完备的时期。
秦代由于时间短暂,在文学上的建树很少,可以称述者,只有在统一六国之前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编成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前者文风暢达,后者辞采华美。
秦统一后出自李斯之手的秦山等地刻石为我国最早的碑文体。
汉兴以后,陆贾、贾谊、刘安诸人总结前代历史教训和诸子百家之说,其文铺张扬厉,纵横捭阖,犹有战国遗风。
董仲舒的策对和刘向的奏议叙录以如何巩固中央集权制为讨论重点,雍容典重,宏博深奥,形成汉代议论文风格。
第一节《吕氏春秋》成书过程及体例平实暢达的文风丰富多彩的寓言《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前235)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关于《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据《史记·吕不韦列传》所记,当战国之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都以喜养宾客名闻天下。
吕不韦时为秦相,觉得以秦国之强而自己不如四公子是一种羞耻,就大招门客厚待之,养士至三千人。
当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等人著书名闻天下,吕不韦也让他的门客把各自的见识写下来,集论而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并把它公布于咸阳市门,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即赏给千金。
吕不韦在此书《序意》中也颇有信心地宣称:“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
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由此看来,《吕氏春秋》的写作,乃是吕不韦依托秦国之势从文化思想上来和诸侯争强的产物,其中也许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吕氏春秋》既为吕不韦众门客集体编成,内容自然不免驳杂,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
但“杂家”也并非没有自己的理论侧重,相比较而言,在该书所取的各家学说中,道家、儒家、阴阳家思想更多些,因而有的人说它是新道家,有的人说它是新儒家,还有的人说它的指导思想是阴阳家。
【散文专题复习】——秦、西汉散文
【散文专题复习】——秦、西汉散文秦及西汉散文秦到西汉是古代散文诸体渐趋完备的时期。
《吕氏春秋》一、体制。
是吕不韦令门客合百家之说编写成的。
约成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一)分12纪,每纪5篇;8览,每览8篇;6论,每论6篇;1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整齐,成为“法天地”的体系,利于把不同学说纳入框架,是吕不韦托秦国之势从思想上和诸侯争强的产物,也许还有为秦统一天下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二)内容驳杂,《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以道家、儒家、阴阳家思想较多,但在杂取各家的过程中,也进行了发展和改造,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风格不完全统一,各有特色。
如《重己》篇语言朴素恳切,《贵公》篇叙述生动明快,《大乐》篇语言简洁流畅,有些是段落声中音律的押韵散文。
(四)全书的寓言共有200多则,大都化用神话、传说、故事,还有是自己创造;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往往先提论点,然后引述寓言来论证,如《察今》篇为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点明寓意。
李斯的散文一、李斯,楚国上蔡人,主要作品是《谏逐客书》。
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可谓骈体之祖。
二、刻石。
现存7篇,李斯作。
(一)都以四字为句韵文,除《琅邪台刻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6篇皆三句一韵,文辞整饬简洁,是秦文学独创。
(二)气魄雄伟,文字典雅,以浑朴为体,各具特色。
《峄山刻石》为东巡第一篇,首述嬴政继承王位,继言以始皇为号,最后歌颂统一天下的功绩,表达群臣的敬仰;《泰山刻石》词庄严,体精深硕大;《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琅邪台刻石》铺张扬厉,具囊括并吞之气;《会稽刻石》篇幅较长,其中考验事实,称颂秦政,所言尤详,清峻为体,前后对比鲜明。
(三)刻石文贯以法家辞气,堪称碑铭之祖。
、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第一节、秦代散文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然而其过于严酷的文化专制致使秦代文学凋敝。
加之秦代历史短暂,今仅可见吕不韦门客合著的《吕氏春秋》、李斯的奏议以及少量石刻文。
一、秦世不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有天下,立为皇帝”(《琅琊石刻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如“始定刑名,显陈旧章”(《会稽石刻文》),修订《秦律》,颁行全国;“并一海内,以为郡县”(《琅琊石刻文》),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皆遵度轨”(《会稽石刻文》),全国统一度量衡,通行秦国半两钱,并治驰道,使车同轨;“同书文字”(《琅琊石刻文》),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改大篆成为小篆书体,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这些措施对历史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然而秦自来以名法治国,认为“儒以文乱法”(《韩非子》),贬斥文学之士。
加之天下甫定,秦益加防范“私学而相与非法教”可能带来的隐患,实行严酷的文化制度,来控制民众思想,消灭一切反秦意识。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在古非今者族;吏见不知举者与同罪。
”(《史记•秦始皇本纪》),次年术士侯生、卢生出逃,秦始皇迁怒诸生,坑杀四百六十余人于咸阳。
故而“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土,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儒林列传》)因此,短暂的秦朝文学荒芜,流传至今者只有《吕氏春秋》、李斯文章及少量石刻文,《杂赋》九篇、《仙真人诗》俱已失传。
且石刻文多以四言为句,三言为韵,对后世碑铭多有影响,但内容上以歌功颂德为主,文学价值不高。
故刘勰慨叹“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
二、《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以前,由吕不韦召集他的门客集体编纂的,其编著目的在于博采众长,为当时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作理论上的论证。
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第七讲:汉代文学一· 史传
• 首创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司马迁写《史记》创 造了五体结构的述史形式。本纪,专记历代帝 王的重要史事,以显示天下的发展大势;世家, 专记诸候王国和功臣大夫的世系,相当于分国 史或地域史;列传,第一次突出了“人”在社 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人物史;表,反 映历史发展的线索和阶段性,是大事记;书, 记载历代典章制度和专门史。自此以后,历代 遵循,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定则。宋代郑樵说: 《史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 不能舍其书。”
刘向及其它作家
• 刘向是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 他的《七略别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 录学著作。其它还有《战国策书录》、《管 子书录》、《孙卿书录》 散文代表作:《新序》、《说苑》。 • 东方朔《答客难》 • 桓宽《盐铁论》 • 扬雄《解嘲》
第四节 抒情议理散文
• 总的特点:书信体,抒情与议理结合。 • 发展流变:春秋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用书 信的形式来表情达义。但此时所遗之书,多 为军国大事,只论事说理,个人感情不多; 战国时期,一些书信在叙事、议理中已经含 有较多的抒情成分 ;汉代,它们或偏重抒情, 其中有一些议理的成分,或偏重议理,其中 有一些抒情的成分。将抒情与议理完满结合。 •
• 孙执升云:‚史迁一腔抑郁, 发之《史记》,作《史记》一 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 便识得一部《史记》。盖一生 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 真是绝代大文章。‛(《评注 昭明文选》)
第五节 东汉散文
• 记事散文有赵晔的《吴越春秋》、袁康的 《越绝书》; • 政论散文有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 论》。 • 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 角。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能见到的 最早的游记。 • 总体来说,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不少作家也在刻意追求通俗易懂、浅 显明快的语言风格。
古代文学史秦代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
古代文学史秦代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古代文学史_秦代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第一章秦及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第一节秦代文学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
为了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秦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对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同时它又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政治。
这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短短十几年的秦代,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
这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
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
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
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
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
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
李斯,楚人,曾师事荀卿。
入秦为吕不韦舍人,后为秦丞相。
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名作。
它首先历叙秦穆公以来,都以客致富强而成霸业,以见用人惟材,不必限于本土。
然后列举种种器物玩好,虽不产于秦,而秦用之,以与异国人材相比,揆之以事理,说之以利害,更加强了说服力: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悦)之。
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踶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文章排比铺张,有战国纵横辞说的习气。
而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流畅,与汉初散文和汉代辞赋也颇为接近。
秦汉散文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
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 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 矣。” ——《过秦论》
《论贵谏疏》
1、晁错是贾谊之后影响较大的 政论散文家。以《论贵谏疏》 为代表, 2、《论贵谏疏》文章的中心是 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主 张。
“务农于桑,薄赋敛,广蓄积” “贵五谷而贱金玉”
李斯的散文
1、秦代唯一可以称为作 家的人物李斯,主要 作品是作于秦王政十 年的《谏逐客书》。 2、文章辞采华美,排比 夸张,音节流畅,理 气充足,挟战国纵横 说辞之风,兼具汉代 辞赋之丽。
3、文章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 民以益雠”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 和艺术感染力。 4、秦刻石文都写的气魄雄伟,文字典雅,以 浑朴为体,然而各篇铭文又各具特色。 《秦山刻石》其词庄严,其体精深硕大; 《碣石刻石》或颖锐,或收敛,变化多端, 而且都写的短小精悍。
4、《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为 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三、东汉辞赋
1、东汉文坛同西汉相比,有很大的变化。 2、各个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往往成为他们 创作的直接或间接诱因。 3、与题材发面相适应的还有创作宗旨的变化。 4、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统治集团所采取的 “党锢”等高压政策,使士人普遍受到压 抑。东汉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感情激切的抒 情赋。 5、世风的变化导致赋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方面也与以前有较大的差异。
4、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 悲剧性的,《史记》也塑造了一大批悲剧 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氛围。 5、司马迁在探讨人物悲剧的根源时,流露出 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不可捉摸、难以 把握之感。 “天道是邪,非邪!” ——《伯夷列传》
“人能弘道,无知命何?”、“岂非命也哉!” ——《外戚世家》 6、《史记》富有传奇色彩,它的章法、句法、 用词都有许多独特之处,它别出心裁,不 蹈故常,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以其新异 和多变而产生传奇效果。
秦及西汉散文
秦及西汉散文从秦到西汉是中国古代散文诸体渐趋完备的时期。
秦代由于时间短暂,在文学上的建树很少,可以称述者,只有在统一六国之前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编成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前者文风暢达,后者辞采华美。
秦统一后出自李斯之手的秦山等地刻石为我国最早的碑文体。
汉兴以后,陆贾、贾谊、刘安诸人总结前代历史教训和诸子百家之说,其文铺张扬厉,纵横捭阖,犹有战国遗风。
董仲舒的策对和刘向的奏议叙录以如何巩固中央集权制为讨论重点,雍容典重,宏博深奥,形成汉代议论文风格。
第一节《吕氏春秋》成书过程及体例平实暢达的文风丰富多彩的寓言《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前235)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关于《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据《史记·吕不韦列传》所记,当战国之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都以喜养宾客名闻天下。
吕不韦时为秦相,觉得以秦国之强而自己不如四公子是一种羞耻,就大招门客厚待之,养士至三千人。
当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等人著书名闻天下,吕不韦也让他的门客把各自的见识写下来,集论而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并把它公布于咸阳市门,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即赏给千金。
吕不韦在此书《序意》中也颇有信心地宣称:“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
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由此看来,《吕氏春秋》的写作,乃是吕不韦依托秦国之势从文化思想上来和诸侯争强的产物,其中也许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吕氏春秋》既为吕不韦众门客集体编成,内容自然不免驳杂,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
但“杂家”也并非没有自己的理论侧重,相比较而言,在该书所取的各家学说中,道家、儒家、阴阳家思想更多些,因而有的人说它是新道家,有的人说它是新儒家,还有的人说它的指导思想是阴阳家。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第一节、秦代散文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然而其过于严酷的文化专制致使秦代文学凋敝。
加之秦代历史短暂,今仅可见吕不韦门客合著的《吕氏春秋》、李斯的奏议以及少量石刻文。
一、秦世不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有天下,立为皇帝”(《琅琊石刻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如“始定刑名,显陈旧章”(《会稽石刻文》),修订《秦律》,颁行全国;“并一海内,以为郡县”(《琅琊石刻文》),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皆遵度轨”(《会稽石刻文》),全国统一度量衡,通行秦国半两钱,并治驰道,使车同轨;“同书文字”(《琅琊石刻文》),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改大篆成为小篆书体,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这些措施对历史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然而秦自来以名法治国,认为“儒以文乱法”(《韩非子》),贬斥文学之士。
加之天下甫定,秦益加防范“私学而相与非法教”可能带来的隐患,实行严酷的文化制度,来控制民众思想,消灭一切反秦意识。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在古非今者族;吏见不知举者与同罪。
”(《史记·秦始皇本纪》),次年术士侯生、卢生出逃,秦始皇迁怒诸生,坑杀四百六十余人于咸阳。
故而“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儒林列传》)因此,短暂的秦朝文学荒芜,流传至今者只有《吕氏春秋》、李斯文章及少量石刻文,《杂赋》九篇、《仙真人诗》俱已失传。
且石刻文多以四言为句,三言为韵,对后世碑铭多有影响,但内容上以歌功颂德为主,文学价值不高。
故刘勰慨叹“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
二、《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以前,由吕不韦召集他的门客集体编纂的,其编著目的在于博采众长,为当时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作理论上的论证。
秦汉散文()
第一章秦漢散文第一节秦及西汉散文一、秦文1、《吕氏春秋》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魏之有信陵君,楚之有春申君,赵之有平原君,齐之有孟尝君),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着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
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史记·不韦列传》是书较诸子之言独为醇正,大抵以儒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与孔子、曾子之言……所引庄、列之言,皆不取其放诞恣肆者,墨翟之言,不取其非儒、明鬼者,而纵横之术,刑名之说,一无及焉。
其持论颇为不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一七)2、李斯(略)二、西汉前期散文1、贾谊(《过秦论》)中间险字奇句,亦尽杂见错出,乃却以粗卤矫健之气行之。
读者但见其飞砂走石,横溢不可遏,然而精巧实理俱在内。
(《评注昭明文选》引孙月峰语)2、《淮南子》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依顺也)百姓,流名誉。
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
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
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
然其大较,归之于道。
(高诱《淮南子序》)《淮南》之奇,出于《离骚》;《淮南》之放,得于《庄》、《列》。
(高似孙《子略》卷四)《淮南子》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
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
(刘熙载《艺概·文概》)三、西汉后期散文董仲舒学本公羊,而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则其于礼也深矣。
至观其论大道,深奥宏博,又知于诸经之义,无所不贯。
(刘熙载《艺概·文概》)刘向文足继董仲舒。
古代文学史秦代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
古代文学史_代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第一章及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第一节代文学始皇灭六国,完成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
为了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对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同时它又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政治。
这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短短十几年的代,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
这是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
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
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
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
和先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
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斯。
斯,楚人,曾师事荀卿。
入为吕不韦舍人,后为丞相。
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书》是斯的一篇名作。
它首先历叙穆公以来,都以客致富强而成霸业,以见用人惟材,不必限于本土。
然后列举种种器物玩好,虽不产于,而用之,以与异国人材相比,揆之以事理,说之以利害,更加强了说服力:今陛下致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不生一焉,而陛下说(悦)之。
何也?必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踶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女,不立于侧也。
文章排比铺,有战国纵横辞说的习气。
而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流畅,与汉初散文和汉代辞赋也颇为接近。
有一些刻石文,如泰山、琅玡、之罘、会稽等处的刻石文,大都也出于斯之手。
秦汉散文
醇厚典雅的特点。
《史记》的叙事艺术
1、《史记》有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 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 颇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 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图。
2、《史记》这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在体例上 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 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的反映了社会 生活的整体面貌
2、《论贵谏疏》文章的中心是 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主 张。
“务农于桑,薄赋敛,广蓄积” “贵五谷而贱金玉”
3、晁错的文章善于从历史事实、当前情况、 各种利弊得失等方面作具体分析,理论精
辟而切于实际,文风简洁明快,有商鞅、 韩非的遗风。其不足之处是略乏文采。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1、《淮南子》是汉代皇室贵 族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 共21篇,十几万字,是西汉 的一部大著述。原称《淮南 鸿烈》。
2、《史记》的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 的意蕴,形成雄深雅健的风格。
3、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 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 展示个人,他的命运是 悲剧性的,《史记》也塑造了一大批悲剧 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氛围。
2、西汉政论散文是在先秦诸子散文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但是和先秦诸子的文章相比 又有明显的不同。
二、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或前 135—前87?),字子长, 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 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 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 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 “史圣”。他最大的贡献 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史记》(原名 《太史公书》)。《史记》 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 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 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5、贾谊作为汉初的重要作家,他的政论文确实做到 了古今交融,把前代和本朝相贯通,在观察兴衰 之理的过程中流露出深沉而悠长的历史沧桑感。
秦及西汉散文
秦及西汉散文秦及西汉散文1贾谊:代表政论散文:《过秦论》。
鲁迅先生曾称赞此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堪称“西汉鸿文”。
内容:总结秦朝兴亡的历史教训:人心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应实施仁义,注重教化。
2 《过秦论》写作特色:1、文势纵横捭阖,浩瀚恣肆,加强了说服力;2、运用渲染、比衬、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如:写六国人才众多,“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却为秦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但这个“席卷天下”、“威振四海”的王朝,却在“率散乱之众数百”的陈涉“奋臂大呼”下土崩瓦解。
通过比衬,突出了秦代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
3、文章铺张扬厉,感情倾诉酣畅淋漓,笔锋犀利,言辞激切,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
地位与价值:影响了当时一批著名的散文家,形成了汉初政论文雄奇的文风,同时对后世政论文也有很好的影响,被视为千古绝唱、权衡文章高下的标准,尤其对唐宋政论文的影响更大。
3 疏牍文(1)《论积贮疏》:文帝籍田之礼(2)《上书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策》)4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1)颍川人。
汉文帝时,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
晁错位高权重,就向景帝提削藩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削藩策》。
《史记》《汉书》讲到晁错的时候都用了四个字:峭直刻深(2)《论贵粟疏》(与贾谊《论积贮疏》比较)(3)《贤良文学对策》,汉文帝十五年拔第一5 《论贵粟疏》是晁错上给文帝的一封奏疏,文章从正反两面论说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贵民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即通过交纳粮食可以买爵免罪。
本文论说有力,办法具体,汉文帝欣然采纳了此建议。
文章从古代圣王治国之法、当今农民生活状况、法律条文与现实的矛盾、民贫商富的潜在危害等几个方面分析,立论深刻,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他的文章长于分析问题,注重说理,讲求实用,逻辑性较强。
文风朴素无华,但质实恳切,故多被后人所称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七篇,被贬长沙途中
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谕。谪居长沙 三年,作《鵩鸟赋》,假托与鵩鸟的问答,说 明“万物变化之理”,对死生荣辱,万物众生, 皆不在意。发自肺腑,哀伤之情跃然纸上。假 辞赋之要,抒忧国之情。其赋皆为骚体,形式 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所著文章五 十入篇,刘向编为《新书》十卷,已散佚不全。 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今人辑有《贾谊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斯和《谏逐客书》
• 鲁迅说:“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
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
李斯其人
• 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
始皇统一天下。后为秦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 律,推行中央集权制,统一车轨、文字、度量 衡、货币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立少子胡亥 为二世皇帝,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夷三族。 •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李斯时说:李斯作为 一个普通平民事秦,利用机遇和能力辅佐秦始 皇终成霸业。如果不是因为种种无法让人容忍 的恶行(杀韩非、焚书、篡改圣旨)毁坏了他 的声誉,那么他的功绩可与周公、召公媲美了。
第一章 秦及西汉的散文
• • • •
第一节《吕氏春秋》 第二节 李斯的《谏逐客书》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文 第四节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 吕不韦其人:商人、投机家、宰相、养士、
《吕氏春秋》 • 《吕氏春秋》其书:门客集论、增损一字千金、 内容驳杂、《汉书·艺文志》列入杂家 • 体系严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八 篇;六论,每论六篇;一序,共一百六十一篇。 结构上“法天地”完整体系。是优秀的文学散 文集。寓言二百多则。
《淮南子》
汉高祖刘邦之孙, • 刘安,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长之 汉高祖刘邦之孙 子, 汉武帝刘彻叔父。《水经注》:“淮 汉武帝刘彻叔父 《水经注》:“ 》: 南王刘安折节下士,笃好儒学, 南王刘安折节下士,笃好儒学,养方术 之徒数十人,皆为俊异焉, 之徒数十人,皆为俊异焉,多神仙秘法 鸿宝之道。忽有八公,皆须眉皓素, 鸿宝之道。忽有八公,皆须眉皓素,诣 门希见,门者曰‘吾王好长生, 门希见,门者曰‘吾王好长生,今先生 无住衰之术,未敢相闻。 无住衰之术,未敢相闻。’”
• 《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
则昭汉之过。《陈政事疏》和《论积贮 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 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 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其文 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 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鲁迅 曾说,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 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贾谊
•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
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 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 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改任梁怀王 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 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 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 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董仲舒《天人三策》
• 秦汉时代,发生了两件对此后二千年历史影响
深远的重大事件。一是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 国秦的建立。二是汉武帝确立儒家政治思想为 国家意识形态,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项措施是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而采取的。 • 刘彻对董仲舒的征问一共三次,董仲 舒连上对策三篇作答。由于对策的首篇专谈 “天人关系”问题,因此这三问三答以“天人 三策”为名而载入于史册。
•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来
秦修建三百余里的渠道,以实施“疲秦计划”。 秦王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 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 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主动上书, 写下千古流传的《谏逐客书》。其立意高深, 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正反论证,利害 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 • 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 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错及其《论贵粟疏》
• 晁错(前200—前154),颖川人。文帝
时拜太子家令,景帝时为御史大夫。他 力主改革政治,削夺藩王封地,为大臣 诸侯所嫉。吴楚七国反,被腰斩于市。 《汉书·艺文志》著录文章31篇。其中 《论贵粟疏》是其代表作。同贾谊的 《论积贮疏》一样,晁文主张重农桑、 实国力、备边防、轻赋敛。文章要言不 烦,颇切实用。
刘向
• (约前77-前6)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
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 (今江 苏沛县)人。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 孙。治《春秋穀梁传》。曾任谏大夫、 宗正等。以阴阳灾异附会时政,屡次上 书劾奏外戚专权。成帝时,任光禄大夫, 终中垒校尉。
刘向的成就和贡献
• 刘向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
• 《淮南子》(即《淮南王书》,又称《淮南鸿
烈》),是西汉初叶淮南王刘安命手下宾客集 体撰作的一部奇书。此书杂采战国以来除儒学 以外的百家之言,主要是黄老道家言论。包罗 万象,从天地开辟、宇宙洪荒到黄老养生之术, 无所不及。但表面上,却似乎丝毫未涉及当时 的政治与时局。因此,古今论者,都以为这是 一部杂驳斑烂的纯学术之书。 • 此书撰著于景帝一朝的后期,而于汉武帝刘彻 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进献于朝廷。
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所作《九叹》 等辞赋三十三篇,绝大部分已亡佚。原 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 所著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 《说苑》、《列女传》等,今存。又有 《五经通义》,亦佚,清马国翰《玉函 山房辑佚书》辑存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