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蜡烛 (26)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教案:蜡烛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八年级语文教案:蜡烛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八年级语文教案:蜡烛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一、蜡烛的照亮与温暖蜡烛,最原始的照明设备,是一个可用的光源。

在存储器材和电能充足的现代社会里,蜡烛的使用早已不再普及,但人们对蜡烛的感觉却始终不会消逝。

蜡烛有一种独特的闪烁的光芒,无疑是其中一种吸引人们眼球的美丽。

蜡烛的照亮和温暖象征着光明和希望,在生活中总是给人们带来前进的动力。

教材中我们学过的《黎明之前》中,蜡烛的温暖和光芒象征着信仰和希望。

特别是当主人公累得睡不着的时候,蜡烛的光芒浅浅的在黑暗中闪耀,给了她无尽的勇气和支撑。

如《黎明之前》中的人物一样,当人们失去了光明和希望时,蜡烛的光芒总是可以给他们指引前进方向的信仰。

二、长寿与繁荣蜡烛不仅有一种美好的象征意义,还有和长寿和繁荣相关的文化内涵。

在雕塑艺术中,常常可以看见描绘“祈求圣母”或是“护卫无辜者”的形态。

这些作品通常是圣母像或是天使像举着蜡烛,蜡烛的光芒和举灯者的姿态传达出庄严肃穆的意义。

相信在民间文化中,对蜡烛的看法也会有某些扭曲和不清晰的认识,然而这并不影响蜡烛长寿和繁荣的文化内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灵之中。

三、光明和生命力在基督教、佛教等宗教中,蜡烛被视为一种象征,这种象征是光明和生命力的。

在基督教中,蜡烛意味着神的出现和光芒的充沛。

在佛教中,蜡烛意味着智慧和祈求。

无论是在哪种宗教中,蜡烛一直被作为人们宣传、追求良善和智慧重要的仪式之一。

四、祈求和献上蜡烛的另一种象征意义是祈求和献上。

在各种宗教里,燃蜡烛都是一种表达信仰和祈愿的行为。

就好比一个人求神灵保佑自己顺利完成某些事情,可能就会献上蜡烛点燃,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佑。

蜡烛作为人类古老的文明之物,一直潜伏着着多种美好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它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照明、温暖、信仰、希望、长寿、繁荣、光明、生命力、祈求和献上等多种角色。

蜡烛虽然已经不再是我们现代生活中最常见的照明设备,但其在我们生活中的形象,却始终被人们怀念,因为其背后的涵义和人的内心的共鸣。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课题:蜡烛【课标与教材分析】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

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要让他们自己去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相关信息。

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但上课时不能信马由僵,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体验、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想。

老师要鼓励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生字词2、了解通讯这种体裁3、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教学重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诗情画意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教学媒体】本课时使用课件辅助教学,了解写作背景、掌握字词及文章脉络,可以直观、有效。

【教学要点】第一课时:了解故事情节,了解时代背景。

第二课时:分析母亲这个人物形象。

人教版八年级 年级上册 语文《蜡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 年级上册 语文《蜡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⑵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⑶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⑷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能力目标:⑴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⑵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德育目标: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

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方法】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想拓展法: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把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奥秘,还需教师适当的点拨。

【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把握记叙六要素,整体把握文意;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奥秘;揣摩语言,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设计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强盗肆意践踏人类文明,在纷飞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东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但不可摧毁的是反法西斯联盟钢铁般的意志。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熟习文章故事情节。

2.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3.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难点: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3. 教学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工夫磨蚀得锈迹斑斑。

惟无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和平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终身中独一珍重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世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2.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先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知识链接了解写作背景,及通讯的有关知识,扫清字词妨碍。

链接:通讯是记序文文体的又一适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款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情通讯等。

它和旧事一样,要求及时精确地报道理想生活中成心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旧事更具体更零碎。

通讯留意人和事的典型性,擅长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求,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情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怀、议论,以令人物更加鲜明,事情更加生动。

背景材料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单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势不可当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成功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预备的德国兵士。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胜,90000多名德国兵士成为俘虏。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文原文及赏析《蜡烛》课文原文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的母亲将珍藏了四十五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青年士兵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那炮火,去目睹那幕感人的场景,去感悟那份超越国界的人性光辉。

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那第五个已经死了,躺在方场上。

关于这位战士的死,没有人知道更多的细节,但毫无疑问,他是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宁而牺牲的。

他的死重如泰山,他的精神将永存于人们心中。

红军的偷袭企图一定把德国人吓坏了,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连长得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晓攻占那座桥。

这意味着战士们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去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

这任务不仅是对战士们的考验,也是对他们的磨砺。

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用无畏的勇气展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和坚韧。

《蜡烛》一文以“蜡烛”为线索,通过描写南斯拉夫母亲在战场上点燃花烛的场景,展现了人性中最真挚的情感和超越国界的关爱。

花烛的点燃,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仰。

同时,文章也通过描绘战场上的场景和战士们的英勇表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流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使读者感受到了战争与和平、生命与死亡、人性与爱的沉重话题。

它不仅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战争题材作品,更是一首对人性光辉的赞歌。

(八年级语文教案)读《蜡烛》

(八年级语文教案)读《蜡烛》

读《蜡烛》八年级语文教案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南斯拉夫战场上,俄军与德军激战的一个感人故事。

在苏联红军攻占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个青年战士牺牲在了方场上。

一位饱受战争折磨的南斯拉夫老妇人在德军的枪林弹雨中埋葬了他,并将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时的喜烛点燃在这个素不相识的战士的坟头。

那明晃晃的烛光在被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闪亮。

《蜡烛》这篇文章没有浮华的词藻,没有激情的描写,但那个由作者朴实的文笔勾勒出来的善良的老妇人,就足以催人泪下。

文章的第一段交代了故事的时间是____年9月19日,地点是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在接下来的几段中,故事的人物也相应登场,《蜡烛》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开门见山,没有在开头做不必要的赘述。

第21页倒数第三段是一个过渡段,将文章从描写俄军与德军在方场上交火的情况转到开始描写老妇人玛利·育乞西。

第21页的最后一段描写了老妇人被德国人的轰炸逼得在楼里搬来搬去,以至最后搬进了黑洞洞的地窖里。

而第22页的第一段讲了老妇人被落在附近的炮弹震聋了耳朵。

这两段综合起来讲了战争对老妇人的迫害,使她生活在炮火连天的危险环境中。

正是这两段关于战争使老妇人深受其害的描写,为后文描写老妇人的一举一动作了铺垫。

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战死在方场上,老妇人决定到他身边去。

文章在第22页的最后一段描写了老妇人走向方场的动作。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

她干脆直着身子,慢慢地向方场走去。

”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应用了大量的动词,非常形象的描绘出了一个老太太颤颤巍巍的身影。

这段描写也使人们对老妇人生出一份敬意──一个走路都困难的老妇人,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红军,甘愿顶着炮火穿过枪林弹雨,不管她所做的是不是徒劳,但她是何等的善良啊!老妇人在年轻人的尸身旁没有自言自语,也没有哭泣,但我们仍可以感受到她的心情是沉痛的。

因为作者描写道:“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它声音。

八年级语文蜡烛

八年级语文蜡烛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烧灼:烧,烫,使受伤。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颤巍巍:抖 些动 动摇 作晃 。。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 肃穆: 恭敬庄严地站立着。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
烂。
瓦砾: 破碎的砖头瓦片。
总结:
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 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 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超越 了国界,令人敬佩,使我们每一个 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 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曾有两支点在南斯拉夫 国土上的蜡烛至今仍然闪耀着微弱的光芒,它照 亮了所有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心。今天, 让我们重温60多年前的那感人的一幕,去体会一 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一种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的感情。
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
前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 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 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 事战争题材作品的创作。代 表作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 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 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军字词注音:
烧灼 zhuó 桥头堡 bǎo 地 窖jiào 匍匐 pú fú 腋下 yè 拂 晓fú 瓦砾 lì 颤巍巍 wēi 育乞西qǐ 契柯拉耶夫qì kē yē 舀yǎo 鞠躬jū gōng
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 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 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解读《蜡烛》是八年级上册课本里的一篇小说,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全文解读,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

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有环境描写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国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再次交代了战场上环境的危险,这也是为下文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士。

这一部分叙述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行交代。

首先文章交代了老妇人居住的房屋——“一堆瓦砾”“砖瓦半掩着的一个黑洞就是那地窖的入口”,老妇人就住在这地窖里。

是战争使她无容身之地,可以想像得出老妇人对战争是无比的憎恨。

接着以老妇人所看到的情景来交代19日早晨发生的事情。

当她发现有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在方场时,她决定去埋葬这位红军烈士。

从她“爬出地窖”到后文的为烈士埋葬,这是全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且感人。

老人不忍看到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于是她置生死于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不顾体衰,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并捧土堆成坟堆。

最后老妇人为了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上。

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1.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1.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3.2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1.2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1.3课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教学难点2.1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

2.2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蜡烛》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1.2学生分享对蜡烛的印象和感受。

2.课文朗读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

3.生字词学习3.1学生自主查阅生字词,理解词义。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课文理解与分析4.1学生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2.1对比修辞:课文中的对比手法有哪些?起到了什么作用?4.2.2象征手法:课文中的蜡烛象征了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4.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课文拓展5.1教师提供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比较分析。

5.2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6.作业布置6.2学生选取一个生活中的事物,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反思1.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关注学生的朗读表现。

2.教师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

4.教师是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挖掘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5.教师是否有效地进行作业布置,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课上进行随机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重点语句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重点语句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要点语句剖析《蜡烛》这篇课文里面有许多要点语句,下边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要点语句剖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要点语句1.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久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勇敢,那样永世长存。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轻微的烛光,“不会熄灭”、“永久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老太婆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2.即便在这个当儿,老太婆也没有说话,她可是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威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而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这句话描绘了老太婆的动作。

固然没有说话,可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思,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由于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宿怨,因此她盼望解放,盼望和平。

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所有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威严”地“深深一鞠躬”。

阅读练习阅读下边文段,达成文后问题。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太婆走近来了。

她静静地 ___________那些红军身旁,在坟旁___________,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___________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如出一辙,明显是一对。

老太婆 ___________身去 ___________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近来的红军士兵当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便在这个当儿,老太婆也没有说话,她可是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威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 而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匍匐púfú揣chuāi在怀里衰shuāi老淹没mò(点拨:注意多音宇“揣”“没”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ūgōng)鞠躬肃(mù)穆3.解释下列词语。

(1)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2)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国名)作家西蒙诺夫,是由茅盾(人名)翻译的。

【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珐琅fàláng脂zhī粉惊骇hài箱箧qiè野蛮mán2.解释下列词语。

(1)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说明。

(2)荡然无存:指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人名),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蜿蜒wānyán屹yì立荒谬miù憧chōng憬2.用恰当词语填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蜡烛》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蜡烛》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件(中文版)一、导入新课1.展示蜡烛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与蜡烛相关的诗词或故事,引出课文《蜡烛》。

二、课文概述1.讲述故事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南斯拉夫一位老妇人育乞西不顾生死,掩埋苏联红军烈士,并点燃蜡烛祭奠的故事。

三、课文分析1.人物形象:分析育乞西的形象特点,展现其深沉的母爱和对和平的渴望。

2.环境描写:通过环境描写,感受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3.蜡烛的象征意义:探讨蜡烛在文中的多重象征意义,如生命、希望、和平等。

四、主题思想1.强调战争中人性的光辉,表达对和平的深切向往。

五、课堂练习1.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讨论蜡烛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并阅读有关战争与人性的文章或书籍,拓宽视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件(英文版)Slide 1: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Lesson1.Display images of candles and prompt students to recall poems orstories related to candles, leading to the text "The Candle".Slide 2: Overview of the Text1.Introduce the story background: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anold Yugoslavian woman named Yuqi Xi disregarded her own safety to bury a Soviet Red Army martyr and light a candle in his memory.Slide 3: Text Analysis1.Character Analysis: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uqi Xi'simage, revealing her deep motherly love and desire for peace.2.Environmental Description: Feel the cruelty of war and theglory of humanity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criptions.3.Symbolic Meaning of the Candle: Explore the multiple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candle in the text, such as life, hope, and peace.Slide 4: Theme of the Text1.Emphasize the glory of humanity in war and express a deep desirefor peace.Slide 5: Classroom Practice1.Retell the story plot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content.2.Discuss the meaning of candles in real life and reflect on them inthe context of daily life.Slide 6: Homework Assignmentplete the exercises after class to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learned.2.Collect and read articles or books about war and humanity tobroaden their horizons.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简化的中英文课件框架,实际使用时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填充和扩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问题思考《蜡烛》是一篇值得学生认真品读的一篇课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问题思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问题思考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a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b 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c xx的炮火一直轰到xxxx。

d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e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f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g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h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i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j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k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小结: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蜡烛》教学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蜡烛》教学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蜡烛》教学教案内容预览:3 蜡烛西蒙诺夫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领会本文真诚感人的言语。

(二)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三)德育目标:让先生领会寻求和平的人民的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预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工夫: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记得有一篇课外浏览: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据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一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二、全体感知。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誉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宗旨:一首赞誉诗。

一曲颂歌。

赞誉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役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沉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情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1)环境风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埋葬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4.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甚么特殊的意味意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役情谊的意味。

5.最初两句话是甚么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类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类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6.总结老妇人的抽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血海深仇,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兵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非常沉痛,她向烈士奉献本人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兵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临危不惧,她进入了一种无私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八上语文人教版第三课笔记

八上语文人教版第三课笔记

以下是一篇八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三课《蜡烛》的笔记标题:蜡烛一、生字词1. 拖拽(tuō zhuài):牵引;拉着走。

2. 杀戮(shā lù):杀害;屠杀。

3. 瓦砾(wǎ lì):破碎的砖头瓦片。

4. 矗立(chù lì):高耸直立。

5. 精疲力竭(jīng pí lì jié):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6. 匍匐(pú fú):爬行。

7. 虔诚(qián chéng):恭敬而有诚意。

8. 搁置(gē zhì):放下,停止。

9. 鞠躬(jū gōng):表示尊敬或谦逊地弯下身体。

10. 颤巍巍(chàn wēi wēi):颤抖摇晃的样子。

二、文章主旨本文主要记叙了苏联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歌颂了他对国际友谊的珍视和为解放南斯拉夫而英勇献身的精神。

三、文章结构1. (1-3)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环境。

2. (4-11)老妇人育婴的行动和育婴的原因。

3. (12-20)老妇人为掩护契柯拉耶夫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4. (21-25)赞美老妇人对国际友谊的珍视和为解放南斯拉夫而英勇献身的精神。

四、问题探讨1. “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行为表现出什么样的品质?这行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老妇人自己不去敲门,让儿媳再三央求呢?她在沉思犹豫时想些什么呢?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应从不同角度展开联想。

细读下面一节:“契柯拉耶夫卷着袖子,衣服上高高地挽着自卫军袖章……她低着头,慢慢地沿着弯曲的小路走去。

”想象一下老妇人当时带着契柯拉耶夫去找医护员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带着问题去读书,再联系当时的情况,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_蜡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_蜡烛
2020/6/12
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 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 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 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 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 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 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 情深的境界。
2020/6/12
1.文中老妇人的哪些行为让你感动?请把相关语句标画 出来。
a.炮火 连天, 环境险 恶。
德国人又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慢 慢地爬出了地窖。”(13、14段)
“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进 了方场。”(15段)
b.年老 体弱, 掩埋吃 力
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 次。”(23段)
“几小时的工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 堆。”(26段)
2020/6/12
c.视若亲 人,沉 痛哀悼
d.点燃 婚烛, 真情祭 悼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她在他旁边坐 了下来。”(17段)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嘴唇和前额。” (25段)
“做好了坟堆后……摸出……怀里的东 西”“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 起来”“老妇人对着这烛光……那黑色的大 围巾。”(28、29段)
2020/6/12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 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 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 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2020/6/12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 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 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 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 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 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蜡烛烛Fra bibliotek西蒙诺夫
学习内容: ①字词预习 ②学习目标 ③时代背景 ④整体感知 ⑤人物分析 ⑥环境情节 ⑦主旨理解 ⑧归纳总结
拂晓( f ú ) 瓦砾( lì ) 地窖( ji4o ) 鞠躬( jū ) 企图( qǐ ) 匍匐( púfú) 腋窝( yè) 屏障( pí ng ) 灯芯( xì n) 闪烁( shuò) 间歇( ji4n ) 肃穆( mù) 颤巍巍( ch4n )( wēi ) 精疲力竭( jié) 名副其实( fù) 永垂不朽( chuí )
1掌握人物刻画方法及人物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 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 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 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 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 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 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 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 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 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 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 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1、文章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根据记叙的六要素概括) 2、文章表现了一个什么主题? 3、主人公是谁?用了什么刻画方法?
老妇人的行为有哪些感人之处? 找出并分析: 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点?
1、为什么写老妇人的年老体衰? 2、为什么老妇人“对他们深深鞠 躬”? 3、为什么写“黑色的大围巾”?
1、为什么反复写“炮火”? 2、为什么写蜡烛的来历?
(下思老阅 用老维妇读 第 妇 跌 人 41 一人宕虽至 人 在 , 没 42 称想发有段 写些挥说, 出什合话思 )么理,考 。想但: 象内 ,心 想一 一定
1、“烛光”在文中有何含义? 在文中有何作用? 2、文章结尾一句如何理解? 在文中有何作用? 3、讨论分析“研讨与练习二” 中的第三题。
总结: 文章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旨在赞美反法西 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 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其感人在于: 一、题材感人,选材感人。 二、描写生动感人。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 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