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中争议性问题研究-论文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品德课教与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滞后
品德课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政性强,但作为品德教材,不要说一出版,就是在刚刚酝酿要形成文字时就已经滞后了。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社会是进步的。
而教材的变化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发展情况的变化,从而形成理论和实际脱节。
教材的滞后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内容抽象
品德课教学没有数学的严密逻辑,也没有语文的优雅动人。
品德是一门抽象的艺术,虽然说打开这扇大门,内容也是精彩纷呈,可以容纳下大到国际形势问题,甚至奥运会、世界杯,小到生活中的买卖关系、人际关系等等。
但大部分学生心中打不开这扇大门。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与学中将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的方法展现出来。
三、效率低下
教学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把握知识,能够学以致用。
但品德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接受的东西却很少。
在我教学中做过调查,学生听课效率“时高时低”的占60%以上,“比较高”的才占百分之十几。
课堂上能吸引学生的兴奋点少,常常是一个问题反复强调多次,但做题时仍是有大部分学生出错。
如何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来学习品德,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效率,是摆在品德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开卷考试
学生普遍存在尧幸心理,对学习不兴趣,给品德老师带来了马虎应付上课的心理状态。
1。
论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的剖析与应对策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的剖析与应对策略的探索南京市江宁区桃红中学赵家祥【内容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适应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新理念——课堂讨论成为老师们普遍采用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讨论这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被泛化了,没有真正发挥其实效。
本文仅就讨论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简要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讨论问题原因策略讨论应用于教学自古有之。
我国的孔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就自觉地运用讨论法,取得了巨大的教育成就。
《礼记·学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就是告诉我们要重视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增长自己的见识。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流就有了两种思想,两种思想的碰撞,还可能产生更新的思想火花”。
如今,随着新的课程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已成为一种教学时尚,是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
讨论,本身内在地蕴涵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融洽合作的课堂氛围,意味着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差异和关注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
围绕问题进行有效讨论,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局面,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和主体地位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有利于学生丰富对事物的认识,获得在个体学习中所不能获得的东西,进而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或者改变自己原有的不正确或片面的观点和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价值观;更能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有效的多元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教学局面,用智慧启迪智慧,在互动式的交流研讨中实现共同发展、教学相长。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与变化,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然而,德育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学生道德水平下降、教育与社会脱节等。
本文将从教育体制、教师、家庭和社会等多个角度,对德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教育体制问题1.学科割裂与功利化当前的教育体制往往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
学科的割裂使得德育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培养。
同时,实现教育效益的追求也使德育教育的目标偏离了为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对策:a.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德育的重视,制定德育教育的相关政策和规划,确保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
b. 学校应增加德育教师数量,提高其地位和待遇,鼓励优秀教师从事德育教育。
三、教师问题1.师资不足当前的教师队伍中,德育教育的专业教师数量较少,很多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难以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
同时,一些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存在问题,未能成为学生良好道德的榜样。
对策:a. 提高选拔德育教师的标准,确保他们具备较好的道德修养和教育专业知识。
b. 加强德育教师的培训和研修,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和德育理论知识。
c. 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在德育方面的积极表现。
四、家庭问题1.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德育的重要基础,但是现实中有不少家庭存在教育缺失的问题。
家庭对孩子进行的道德教育不够,导致孩子在德育方面存在缺陷。
对策:a. 加强家庭教育宣传和指导,提高家长对德育的重视和理解。
b. 学校与家庭之间加强配合,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
五、社会问题1.社会价值观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中并存,使得德育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
不同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的道德评判产生了混淆,使得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迷茫。
对策:a. 加强公民教育和社会伦理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聚焦争议 辩出真知——《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运用争议性生活素材
科 尔伯格等人 的研究表明 : 学生个体 的道德判断力处于不 断发展之 中,矛盾 冲突情境最适合 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
生 ,此 类 的 评 比 办法 合 理 吗 ? 河北 省公 交 车一 个 小 女 孩给 老 太
1 . 破 重 难 点 时辩 论
太让座 ,恰巧公 交车急刹车,老人不慎摔倒 ,最后女孩 家长赔 了2 0 0 元 了事,如 果你在路上看到摔倒在 地的老人 ,你会扶还
2 . 碰 疑 惑 点 时辩 论
学的重点与难点, 设计运用争议性生活素材展开辩论 。 例如《 和 睦相 处》教学重难 点是 了解与人 交往的规 则, 懂得 “ 己所不欲 , 勿施 于人 ”的道理 ,教师巧用辩题 : 居住在楼上的王 阿姨在给 阳台上 的花浇水时,不小心把 水泼在 了小明家晾在 阳台上的被
反 思 、指 导 自己的 生 活 。
捕捉 生活资源 。儿童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 ,我们需要关 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尽 可能用 离他们 时间、空间最近的现 实资
源去吸 引学生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 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才 能使 儿童敢 于说真话 ,辩论 才有深厚 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 力。
反思事件 的本真 ,有 效指导生活。
【 关键词 】 争议性生活素材 辩论 辩点 真知
【 中图分类号 】 G 6 3 2 . 4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2 0 1 7) 3 3 . 0 1 6 7 . 0 l
理 ?
儿童是一个个纯粹 的生命体,不断接收着外在 的信息,充 盈着 自己的生命 。但是 ,当学生满腔激情从老师处 明白了什 么 叫“ 诚信” ,却止 步于路边拾遗 享受到的实惠 ; 在 学校 中懂得 尊敬老师 ,却坍塌于 家庭 中长 幼无序 的现 实……生命 的成长 , 在各种 冲突、矛盾事件 中止步不前,甚至有所倒 退。如果我们 的品德教育仅仅依赖 于灌输式的正面教育 ,仅仅教育学生辨别 简单的对与错 ,那么学生往往会 在实际生活 中不知所措 ,知行 不一。因此我们的品德教 学中应 该从 学生的世界 出发 ,恰 当运 用这样 的争议性生活事件 ,设置辩论环节 ,培养批判性思维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争议问题的思辨与解决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争议问题的思辨与解决一、引言: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100字左右)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底线和法律观念,成为充满公德心和法治意识的公民。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争议性问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与解决。
本文将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争议问题的思辨与解决展开探讨。
二、问题一:兼顾自由与约束的平衡(200字左右)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时,一个争议点是如何平衡自由和约束。
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由意志,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和表达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建立一套明确的约束机制,让学生明白自由并不意味着无限制,学习尊重他人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研究与分析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设置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意识到个人行为对集体的影响,提高他们对规则和约束的认知。
最后,在课堂上引入互动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模拟实际情境,思考自由与约束之间的平衡。
三、问题二:处理社会矛盾与公正性(200字左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还需处理社会矛盾与公正性的问题。
社会矛盾的存在使得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认知中遇到更多的挑战,例如面对不公平现象时如何保持公正的判断与行为。
在处理该问题时,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矛盾,培养公正的价值观。
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他们换位思考、理解不同角色的感受与诉求。
同时,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协商解决矛盾,培养他们处理冲突和维护公正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益项目,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提高他们对社会矛盾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四、问题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200字左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学生常常关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争议问题的思辨与解决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争议问题的思辨与解决思辨与解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中的争议问题引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无论是价值观的塑造还是规则的制定,常常会涉及到一些争议问题。
这些问题既可以作为教学设计的素材,也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机会。
本文将从争议问题的思辨角度进行分析,并探讨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学术自由与情感宣泄1.1 学校是否应该给予学生言论自由?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学术自由”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支持者认为,给予学生言论自由可以促进他们表达个人观点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反对者则担忧这可能被滥用为任性行为或不当发布。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创设一个互相尊重、平等对话的环境,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言论自由的概念。
同时,在设置相关规则时要综合考虑社会歧视、损人利己等现象,并结合具体年龄段进行适度限制。
1.2 是否鼓励学生进行情感宣泄?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学校和教师们是否应该鼓励学生通过情感宣泄来释放压力?争论的焦点是,宣泄是否会导致过度强调个体情绪,并使其无法控制情绪进行正常的因果思考。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表达方式,如识别自己的情绪、分享心声、寻求适当支持等方式。
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与关怀。
二、伦理冲突与分析能力2.1 多元价值观下的伦理冲突小学阶段孩子渐渐开始认识到社会上存在不同的价值观。
当不同价值观相冲突时,很容易陷入困惑和矛盾之中。
唯一正确答案可能并不存在,但我们可以培养孩子辨析问题本质、区分主次矛盾、协商解决等分析能力。
这样,他们将更好地面对伦理冲突,并作出自己合适且负责任的决策。
2.2 隐私权与公共安全之间的平衡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保护和公共安全之间的平衡问题愈发突出。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隐私权和公共安全之间关系的理解。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制订合理规则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如加强隐私保护措施、提高信息安全意识等。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疑与对策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疑与对策一、引言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思想品德教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
然而,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一些质疑,影响了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这些质疑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疑1、教学内容单一: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道德、法律、心理等方面,而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和思考。
这使得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理解变得抽象,难以与实际生活起来。
2、教学方法陈旧: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
这不仅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还可能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产生抵触情绪。
3、忽略学生需求: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自我、追求独立思考。
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这一需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对策和建议1、丰富教学内容:为了使思想品德教学更贴近生活,教师应时事和社会热点,将它们融入到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传统文化、哲学思考等内容,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思想品德的意义。
2、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需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他们的兴趣爱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社会现实和自我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四、结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教学中存在一些质疑,需要教师们积极应对。
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学生需求等措施,教师可以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思想品德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现实中一些教师对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
然而,随着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和时代的转变,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内容过于抽象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教育内容往往偏重于抽象概念的阐述,而缺乏具体的事例和案例。
这种教育方式难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共鸣,进而影响到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将抽象的概念引入到具体的场景中,让学生们通过实例来理解和领悟。
在课堂上,可以使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工具,将抽象的道德概念具象化,使学生们更加容易理解。
同时,还可以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到课堂中,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们明确道德准则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二、思想品德教育难以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现在的学生们天天都在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往往会受到一些不健康的影响。
然而,课本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却往往离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难以吸引他们的兴趣和接受程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规范。
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们从这些案例中获得启示。
另外,在实际生活中,学校也应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了解道德规范的具体应用。
这样的操作可以使学生们更好地体会道德理念,更容易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三、思想品德教育过于单一现在很多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过于单一,主要侧重于传统的民族、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缺乏多元化的内容和思路。
这样的教育方式难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共鸣,使得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适当多元化,注重开展多样性思想品德教育。
比如,可以将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与现代新技术、人文艺术、沟通交际等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多样性里理解道德准则、获取道德情感。
道德教育中的道德冲突讨论与解决
道德教育中的道德冲突讨论与解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道德冲突无处不在。
从个人的小选择到社会的大决策,道德的考量常常使我们陷入两难的境地。
而在道德教育中,理解和处理这些道德冲突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关乎个体的道德成长,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道德冲突,简单来说,就是在特定情境中,不同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相互碰撞,让人难以抉择。
比如,在考试中,你发现你的好朋友作弊,你面临着是举报他维护考试的公平,还是保持沉默维护你们的友谊的困境。
又比如,在一个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优先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还是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进行分配?这些都是现实中常见的道德冲突。
道德冲突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了价值观的多样性。
不同的文化、宗教、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塑造了人们不同的道德观念。
其次,利益的冲突也是引发道德冲突的重要因素。
当个人或群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在道德选择上产生分歧。
此外,信息的不充分和不确定性也会让我们在面对道德问题时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道德教育中,正视道德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
通过接触和分析各种道德冲突案例,学生可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权衡利弊,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道德决策。
同时,道德冲突的讨论也能增强学生的道德敏感性,让他们更加敏锐地察觉到身边的道德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办法。
那么,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面对和解决道德冲突呢?首先,要营造一个开放和包容的讨论氛围。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尊重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某个道德冲突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保持中立,不轻易评判学生的观点,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分析方法。
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功利主义、义务论、德性论等不同的道德理论来分析问题。
初中生思想品德课教学矛盾分析
初中生思想品德课教学矛盾分析——以吴家营中学为例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多重性变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新课改下的先锋产物,在初等教育课程活动和基础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学科交叉性强,尤其是新课改活动课程要求下它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了,如:活动案例、历史、语文等的综合运用;其次,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新课改要求下以“德育”为开设目标,关系到初中生固有人格、品质基础的塑造和培养;最后,初中思想品德课基础教育的成败小则决定着青少年高中、大学综合素质的质量,大的方面则决定着我国未来50年需求人才的水平。
然而,在新课改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存在着多重矛盾冲突或者说思想品德课教学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据社会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大学输送的人才不满意指数日益升高,认为高中生、大学生越来越缺乏内涵,不适应社会要求。
而大学又将其原因归结为初中基础教育的不扎实以及思想政治课低质量的人格情感教育。
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究竟存在些什么矛盾冲突?本人在实习之际针对吴家营中学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矛盾进行了调查,希望通过了解和分析吴家营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矛盾现状,从教师与学生双重角度剖析思想品德课教学矛盾冲突的策略,力图为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
一、调研方法和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本次调研主要采用访问法和文献调查法。
调查的对象是吴家营中学的部分师生。
主要访问的对象是吴家营中学的思想品德课任老师;此外也访问了其他科任老师,收集了他们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看法;同时,通过与不同年级的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待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态度以及他们对这一学科的期望。
访问的学生总共有12人,初一年级4人,初二年级4人、初三年级4人,其中每个年级分别抽1个成绩优秀的男生、一个学习后进的男生和1个成绩优异的女生、1个学习后进的女生。
初中政治论文:教科版初中思想品德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初中政治论文:教科版初中思想品德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初中政治论文教科版初中思想品德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口刘燕成都市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四川成都 610200 2009 年春季, 四川省大部分初级中学开始使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思想品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版思想品德。
笔者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该套教科书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 方,值得商榷。
一、教学活动的组织难度不易过大,以免教师产生厌教情绪 教科版思想品德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调研和多次访谈来确立主题和 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这样的治学精神值得肯定。
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编写理念也直接引发了两大问题。
1.从学生的角度看,或有不贴切学情之虞 受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知识水平和阅历的限制,在接受调查和访谈 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在预设范围内选择答案,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这就如同请客吃饭,只问客人吃川菜还是粤菜,然而,客人也许既不 想吃川菜也不想吃粤菜,而是想吃西餐,可惜主人偏偏没有提供;亦或客 人还没有饿,根本不想吃,盛情之下,陷入不得不吃的尴尬。
通过这种方式所确立的主题并不完全是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反映,当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教科版教材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成长的烦恼,在讲述青春 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时就存在着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
第一,现在的孩子一般 6 岁入学,12 岁左右进入初中,此时他们的身 体发育变化还不太明显,所以多数孩子并不会过于关注自己的生理变化。
而教材用了一个框题来讲述青春期发育,其中还特别提到了女生月经 的出现和男生遗精现象的发生;而思想品德教师大多不具备生物学科的专 业素养,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身的生理变化, 反而会给学生带去困扰。
其实,初中生物学科在八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安排了青春期发育的系统 知识,如果把成长的烦恼的编排与之同步,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只需 要引导学生简单地回顾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即可,而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应 对青春期生理变化所带来的心理烦恼上,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品德与社会课中争议性问题研究
品德与社会课中争议性问题研究
偏初
【期刊名称】《俪人:教师》
【年(卷),期】2015(000)020
【摘要】社会科学当中有这样一类颇具争议性的问题,这类问题在教学当中可以起到一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对这类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可以锻炼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作者在社会与品德课堂上的问卷调查和分析,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教学过程的具体方法.
【总页数】1页(P284-284)
【作者】偏初
【作者单位】木里县城关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07
【相关文献】
1.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做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带路人——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的拓展与延伸
2.法人犯罪争议性问题研究
3.聚焦争议辩出真知——《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运用争议性生活素材展开辩论的实践探索
4.美国社会问题研究-从美国历史上关于教育的争议性话题看美国的教育思想
5.消解的神话——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争议性问题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道德与法治》学科争议性问题的教学原则研究
《道德与法治》学科争议性问题的教学原则研究发布时间:2021-05-14T10:31:40.391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总第366期作者:秦翠华[导读]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争议性问题的课堂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基本原则:——以《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课堂教学为例◆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100000本文所指的争议性问题是指人们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它代表着个体或群体间的差异或冲突。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争议性问题教学是指以个人及公共生活中的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追求解决问题的唯一答案,而是将争议的焦点和其背后的各种观点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关注并研究争议性问题的兴趣,使其能理性对待和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合理见解,强调学生能检视问题、深度学习、反省批判。
讨论这些问题,需要参与者之间不断地协商、妥协,然后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
“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着眼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这一特点恰恰成为争议性问题教学基础,而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呈现出一定的自由度、亲和度,形成一种和谐、民主的状态,使争议性问题的讨论过程不止于问题本身,而其参与和展开过程更能反映民主的价值,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深度的认知、发展批判性思考能力和理性的行为、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价值。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争议性问题的课堂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基本原则:一、链接生活原则链接生活原则即打破生活与课堂的界限,在有限的课堂时空内尽可能地让学习与生活产生链接,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相结合,追求在“生活化”的状态下展开争议性问题的讨论学习。
争议性问题本身存在理解与解决的多维度可能性,对于处于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初期的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再加入法治知识与观点,学生就更难于理解并参与其中。
而链接生活的情境无疑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学生卷入问题思考之中。
品德与社会中的问题及感悟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及感悟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
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
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
一、“教一定要通过作用于儿童的活动来发挥影响,学一定要成为儿童通过活动的主动构建。
”活动时怎样构建活动主体呢?活动时:一要贴近儿童,二要突出目的性,三要注意活动有序性,四要注意活动参与性,五要注意在活动中的探究性与交流性。
如学习《我来学当家》这一课时,可以预设一个星期按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学习记账,给学生设计好一个表格要求学生记好收入和付出。
授课时,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从中悟理,学生会很快得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一方面帮助学生懂得合理开支,树立节约意识,增进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小就了解家庭经济的来源与支出,懂得量入而出,也为将来进一步承担起家庭责任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如学习《我们的学校》时,将课堂带入课外,引领学生走入校园,在实地中感受,在欣赏中激情。
二、如何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把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道德规范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发展品德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自觉防止和克服“能说不能做”的现象,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在大自然中体验。
带着知识去体验生活,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的展现与提升自己的智慧。
如《诚信是我的朋友》一文后,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再回归社会生活,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如当学生再不完成作业时,当学生做了错事时,可让学生重温课文,引领学生将课本知识带入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进一步明理,学会做人。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社会性偏差问题论文
洪江市“沅水金秋”论文政治课教学中的社会性偏差问题引语:柏拉图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的行动”,“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夸美纽斯说:“我们已经知道,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
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从行动中取得的。
……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正文:一、政治教学中的“社会性偏差”问题社会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
在目前情况下,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正在欣欣向荣地向前发展,改革也正在逐步深入,总的形势是好的,另一方面,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处境却比较困难,政治课的教学情况也不例外。
作为教会人们理性思考社会、人生、评判价值,弘扬正气、传承文明政治课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较强的思辩性和指引功能。
但它当前面临的问题是突出的,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便是其中之一。
所谓“社会性偏差”是指学生认识受到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与学校教育的内容与宗旨不相符合,并且发生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行为偏差。
当前,政治课教学中存在一种突出现象,即由于已经受到或正在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来自学生家庭生活境遇的影响,学生们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
他们不是在被动地接受教育,尽管年轻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但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会对所学知识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反应,结果出现了一些片面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乃至表现出对教学的“逆反心理”。
表面上看这些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究其真实原因,其实是受社会影响的结果。
教学过程只是提供了使其表现或诱发其表现的条件。
这一现象可称之为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
二、社会性偏差的表现根据教学实践的观察和了解,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探讨·
284
品德与社会课中争议性问题研究
木里县城关小学 偏 初
【摘要】社会科学当中有这样一类颇具争议性的问题,这类问题在教学当中可以起到一两拨千斤的作用。
通过对这类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可以锻炼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作者在社会与品德课堂上的问卷调查和分析,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教学过程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争议性 问题
在争议性问题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模块就是课堂讨论。
讨论的成功与否对教学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次完美的讨论可以充分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果讨论以失败告终,那么学生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往往采用的教学方案也就是围绕课堂讨论进行的指导。
通过分析总结,争议性问题的课堂教学包括一下几个问题:
1争议性问题教学缺乏有效策略 1.1缺少对议题本身的质性认识
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往往喜欢把所要讨论的问题亲自展示给学生,并在展示之后简单地谈几句自己的看法。
然而就是这个过程,给接下来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问题。
第一点,老师没有着重对事件的关键点进行处理。
使学生对事物认识不清,从而导致了后续过程无法进行;第二点,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会导致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会潜意识的难以摆脱局限。
进而无法得到新奇的观点。
同时也使讨论丢失了部分效果。
1.2缺乏对讨论的有效指导
在实践教学环节当中,老师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到故事全部的内容往往会采用一些类似角色扮演的方法。
然而,教师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这仅仅只是一种能够生动变现具体事情的方法,它并不会自动的与接下来的讨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所以老师还是应该融合到大家的讨论当中。
同时,在对讨论过程进行阶段总结的时候,老师常常直接将自己的观点直接表达出来。
这样的做法并不会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了解多少,而更多的是产生对自身想法的质疑。
1.3缺少必要的评价环节
在真实的课堂教学当中,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拥有完整的环节设置。
一个环节的缺失就会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失去原有的作用。
而表现在品德与社会争议性问题的教学当中就是老师对总结环节的重视不足。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停留在脑海当中的想法使无法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只有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然后通过总结得到一个具体的看法。
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富有思想的看法。
而过分的重视对讨论的语言表达,在结束之后将得不到深刻的理解。
而对争议性问题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总结将会使教学过程得到不断地改进,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从上面的叙述当中大家不难看出,虽然进行了许多的尝试,但是由于教师队伍能力的参差不齐,以及教学环节过程当中的漏洞使得道德与社会争论问题的教学得不到有效地进展。
所以在当下的社会情形之下,我们只能优化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来加强这类课程教学的效果。
2 争议性问题的课堂策略 2.1明确事实与观点的差异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在争议性问题的讨论当中也应如此。
学生也应该学会抓住事物的关键点,抽丝剥茧,在重重迷雾当中抓到事物的本质。
然而这种处理信息的技能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
教师在讨论之前一定要对学生这方面的能了进行培养,达到保证教学效果的目的。
具体地来说就是老师要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对事件三要素分析,外加一些自己的理解营造一个清晰的场景。
同时,在事件的描述当中本来就存在的观点进行分析,得出支持这类观点的理由,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
以评论这些观点。
通过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得到提升。
2.2引导协商和妥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虽然有多种多样的讨论形式,但是角色扮演在表达问题上有着自己相比于其它方式的独特视角。
它往往能够让观察者在多角度来对观察事件本身。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表演后展开讨论。
如果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的看法,还可以再从新的角度进行表演,进而完成进一步的讨论与观察。
在角色扮演当中,有一种方式极具自身的特点,它兼备精确性和结构性。
这种较色扮演特别的重视所谓的“再次表演”,学生可以在角色的互动当中,发掘不同看法。
然后进行再次表演,使同样的一件事情产生不同的结果。
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会更加深入的为自己所支持的角色进行利益诉求。
与同学的讨论当中会更容易迸发思想的火花,点燃整个讨论。
2.3确定核心价值
由于每个人在性格上各具差异,在讨论的过程当中,难免会有强势的同学霸占了话语权。
在这个时候,那些缺乏自信,或者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就会放弃。
然而在讨论当中每个人的看法都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强势而放弃自己观点的表达。
这个时候老师就要介入整个的讨论中,不断地鼓励每个同学积极发言,维护整个小组内的生态平衡。
在争议性问问题的讨论当中老师要不断地革新自己对传统教学的看法。
自己在这个特殊的学习当中可以是任意的角色,而不是传统认为的教授者。
在实际的讨论当中老师一般会扮演俩种角色。
具体地来说,第一种:苏格拉底式的角色,这个角色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反派,他要做的事就是不断地否定学生的看法;第二种:价值澄清者,这个角色更类似于现实社会当中的法官,他将会引导同学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不正确的价值观予以剔除。
由于争议性问题本来极具争议性,所以对其讨论的结果也会各种各样。
教师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地位接近于平等,不能以一个独裁者的身份影响最终的讨论结果。
而是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来参与讨论。
3 结语
通过对对争议性问题的检视、深入学习和探讨可以初步培养公民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自我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篇文章把小学的争议性课堂作为切入点,深入的分析在国内发展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发展的瓶颈,得出了现阶段的发展趋势。
具体的来说,由于国内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导致了教师资源的不平衡。
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又容易受到传统课程教学方法的影响。
因此使得课程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现今的解决方案也只限于对教学设计的优化。
最后,希望通过不断地尝试可以使争议性的问题突破瓶颈,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巴特尔.新课程下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实效性的思考[J].成才之路,2014,(15):23-23
[2]雷军.采用多种方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J].青海教育,2011,(9):54-54
[3]曹晓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文理导航(下旬),2015,(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