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_知人论世——优秀实用
诗歌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万 紫 千 红 总 是 春 。
等 闲 识 得 东 风 面 ,
无 边 光 景 一 时 新 。
胜 观 日 书 寻 芳 朱 有 泗 熹 感 水 滨 ,
“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梅在手便知春。”
红 尘 外 柔 情 内 有 没 有 断 肠 的 泪
我 愿 有 情 人 共 饮 一 江 水
这 大 千 次 江 般 痴 大三夜鸡 上 相飞 贱 守 君 心 十 十秋 五孔 十 十 十恋 哪 飞 天 五 四 三爱 心 人日夜鸣 下 妾 节 既我 孔 中 七 六声 心 里雀 种 情 见到 到 愿 若 赴 故断不入 残 万 留情 为 常 为 诵格 能一东 弹学 雀 碎 离 深 常天 天 不 箜 裁 织种 水 嫌五得机 照 空 不 府生 东 苦 君 诗外 的 徘南 别 的 日涯 涯 死 尽 何 迟疋息织 斜 柔 房移 吏 悲 妇 书让 素徊飞 篌衣 不 时 稀去 去 南 时 相 人 时 阳 情 不 飞 人 候 伤 候 不 随 意 何 万 相 回 悲 悲 回 地 物 思 相 低 成 会 垂 灰 ……
孔 雀 东 南 飞
诗,如画如梦
“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 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 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
——朱光潜
诗歌欣赏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在背景中理解文本
在文本中推敲语言
从图景中体会其心境, 进而把握其意境 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反 求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外化,是诗人用以反映社 会生活,表现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情感 的,具有着无限美感的文本。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 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新晴 野望》
欣赏诗歌:
1、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 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2、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 3 、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阅读教学方法
以意逆志” 和“知人论世”的阅读教学方法浩浩荡荡几千年的古文明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是怎样丰富的文学财富,怎样才能把这些东西有效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知情意的发展,怎样才能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我想从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的渊源谈谈阅读教学的方法——“以意逆志” 和“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
一、“以意逆志” 和“知人论世”概念的由来:孟子:“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意为读诗不能因为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
也不能因为个别词句影响对作品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 ,最常见的说法即是以读者自己的心意去推求、迎逆作者的原意。
孟子诗学兼及了“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 ,是中国古代思想中释义学的权威性方法论。
“知人论世”本义指“交友之道” 。
孟子说:“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意思是说好高慕远的君子如果与天下的善者交朋友还感到不满足,那么就可以与古代的善士交朋友。
颂诗、读书、知人论世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必要性: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余文森《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分量。
各类文学作品又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对象。
文学作品的解读无疑会对整个阅读教学产生重大影响。
一部文学作品,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
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在作者、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形中,读者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构成。
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论世”两种诗歌鉴赏的方法,先认真全面地了解作者生活的时
代背景和人生境遇,再置身其中,仔细揣摩、体会作者的感受, 辅以一定的文、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
背景知识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 深度和广度。比如,同为离别诗,汉末文人诗中流露出的多是 一种离别的哀怨,而初盛唐则普遍呈现出乐观基调。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事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 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掌握了“以意逆志”和“知人
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
却投闲置散,做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只好在登临 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了解了这些,才可以真正 体会词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包含的 那种有志难伸的彻骨愁闷。
1.阶段不同,情感悬殊 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
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境 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表达了诗人少女时期的那种天真、 率直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再如其《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 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文词清丽,意象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创作诗歌,工夫在诗外;欣赏诗歌,工夫同样在诗外。本 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 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基本方法是“以意逆志”和 “知人论世”。
一、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 以“己意”去“逆”作品之“志”
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应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 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优秀实用共44页文档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பைடு நூலகம்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论孟子的“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思想
.论孟子的“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思想答案解析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
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
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
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参见《中国历代文
论精选》"《孟子》选录")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其意思
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以意逆
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孟子》选录")。
高中语文《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浅析诗歌鉴赏的方法》
2、注意对古典诗歌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 的理解。
3、调动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来解 读诗词。
二、什么是"知人论世"
欣赏、吟咏诗歌作品时,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 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 相通的好朋友。
具体做到:
①.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 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十分重要,并结合此时诗 人的人生经历。
③.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 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两张表格告诉Leabharlann 们:诗人不同,生平和为人不同,所处时代和环境不 同,诗风各异,诗情有别,精神迥异。
小结: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的方法,从以下几个维度解读诗词:
•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 作业:
看标题 抓关键词 赏意象 看作者 知背景
赏析P16陆游《书愤》
情感?
主题:
缅怀
羡慕 《蜀相》 借古抒怀 敬仰
惋惜
沉
苦闷 郁
顿 挫
•
送韩侍御之广德
•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shì〕酒与君倾 。
•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
南征
•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
辛夷坞
•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 看标题 • 抓关键词 • 赏意象 • 看作者 • 知背景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以意逆志_知人论世》正式
欣赏边塞诗:
豪迈,勇敢
盛唐: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qì )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qì )里:沙漠)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二)知人论世 1 .知晓作者心灵:尽量利用现存的 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 作者的人生遭际、理想、品格等。 2 .知晓创作时间:诗人一生不是一 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 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 3 .知晓时代背景:全面了解作者所 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 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2)倒装句多。 “肠断东风各回首,一枝春雪冻梅花”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词类活用多。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4)常理之外,情理之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2、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以意逆志 :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 不以辞害志 , 以意逆志,是为 得之。”
知人论世 : “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
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什么是“以意逆志”: 以 意 逆 志
用
自己的 切身体会 推测 作者写作 诗歌的本意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 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 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 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 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 友。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试析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论
明白了作 者写 的是什 么 以后 , 就要研究 作者 为什么这 样写 , 表 达 了 作者什 么样的情感意 志。“ 意” 偏重 于感 性 , “ 志” 偏重 于理性 。“ 逆” 是 钩沉考 索的意 思。以偏 于感性 的“ 意” 考索偏 于理性 的“ 志” , 是一个 由表 及里、 由浅入深的过程 。这 就需要 我们深 思作者 说 了什 么 , 作者 没说什 么, 作者想 说却没有说 的又是什么 。
恐怕犹如 痴人说梦 。如李商 隐的《 锦瑟》 一 诗历来被认 为是思想情 感十 分深邃 、 复杂 的一首诗 。如 果读者不知 《 锦瑟》 为何物 , 又如何继续 研读
下去?
将批评对象扩展到 了作者及他所 处的时代 。 孟子最初所讲的“ 知人论世 ” , “ 并不是说 读诗的方法 , 而是修 身的方
《 如梦令 ) 侧重 于李清照婚前 , 是一首少 女伤春之作 ; 《 一剪梅》 作 于 李清照婚后 , 是少妇思念 丈夫 之作。如理 解这两 酋词 , 必 然要 了解李清 照婚前婚后的不 现经历 。与作 者成为 心灵 相通 的好朋 友 , 这 才 不失 为 “ 知人论世” 的欣赏方法 , 因此 , 欣赏作品的时候要注意 : 时代不同 , 精神迥 异; 诗 人不 同, 诗风各异 ; 境遇不同 , 诗情有 别。 当然“ 知人论世 ” 并不是阅读欣赏唯一的必不可少 的环节 , 如若科 学 运用“ 知人论世 ” 这一鉴赏方法 , 除 了要做好 深厚 的文学储备 , 了解历 史 , 走近作家 , 还要与其他 的文学 鉴赏理论相结合 。
今人若要上友于古人 , 只有通过 “ 颂其诗 , 读其书” 的途径 , 而要正确地 理 解古人 作品 , 又 不能只是 “ 颂其 诗 , 读其 书”。 还必须 “ 知其人 , 论其 世。 ” “ 知人” 即是认知作者其人 的生 活道路 , 创 作个性 , 审 美追求 。而 “ 论 世” 则不仅要认知世道的泰否 , 人情 的炎凉 , 而且要 论世 事与作 者创 作 的关 系。正 由于 尚友是通过读古人 之书来 尚友 , 因而在 尚友的理 论中 , 包 涵 了如何通过知人论世来掌握 作品所 言之志 的批评 的方法 。这样孟子 就
诗歌鉴赏_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法的有效应用1
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如何领会深层意思?
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 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 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 歌鉴赏的向导。它或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4、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 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 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 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 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思考: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 的啼叫声?
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 境。
鹊桥仙· 夜闻杜鹃①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 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 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 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 (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 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 【解读】表现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 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 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 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 之作。 ②惊残:惊醒。 ③故山:即家乡。 • 思考: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小结诗歌鉴赏的步骤
• •
• 1、看题目和作者; 2、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 3、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 捕捉并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了什么; 4、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弄 清诗人表达的感情; 5、看注解并反观诗歌题目,做总体思考。 6、仔细审读题干,规范答题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作者:————————————————————————————————日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中学语文论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徐敏丹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有效途径。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想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古诗词鉴赏习惯,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内涵解析古诗词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形式,通过特殊的格式和韵律进行记载,抒发着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人们的心境。
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由孟子提出并逐渐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点评的过程当中。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经典名家之作,也可以说是大家们的代表作,是其思想和创作特色的集中体现。
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要为高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古诗词学习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真正展现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运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学习和鉴赏方法,能让学生获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获得思想和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的应用意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对于高中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和古诗词的理解具有积极影响。
1.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的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行为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均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学习和古诗词鉴赏的乐趣,在“学”中“思”,在思考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鉴赏水平。
以意逆志_知人论世——优秀实用
1.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 和杜甫《蜀相》,说说他们在歌颂诸葛亮功 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何不 同? (1)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 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国分”,“天下计”和 “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 表》中表现的精神品格,“鞠躬精粹,死而 后已”。 (2)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表达 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
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 国,建立功业。 (3)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 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市写祠堂与写 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 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 挚,格调沉雄。而《书愤》则先忆过去,再 写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市找中写自 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2、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 的情怀?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 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 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韵译】: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这么复杂而困难,北 望中原,收复失地的雄心豪气,喷涌如山。 想当年,刘将军曾驾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 的瓜州渡口大破金兵,吴将军也曾骑着战马在 秋风中完败金兵于大散关。 可笑我自命是边防上的长城,然而对镜照 看,年岁衰颓,头发早已两鬓斑斑。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 来谁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 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 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 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 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 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价值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价值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种独特的批评方法,它以作者的意图为标准,评价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行为和思想,从而揭示出作品对于社会、人类和历史的意义。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具有重要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它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在古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评论和文论著作中,既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也是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它强调文学作品与作者的关系,通过对作者的意图的揭示和分析,来评价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其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被广泛运用于古代文论著作中,如《文心雕龙》、《六艺》等,这些文论著作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也影响了后世文学批评的思路和方向,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遗产。
最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对于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种独特方法,它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和人文精神。
通过研究和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思想,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独特方法,也影响了后世文学批评的思路和方向,同时对于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两相宜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两相宜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上阅读课,文本解读是第一步。
正确、准确地解读文本,这是教师在执教每篇课文时应该确保的底线,也是语文教师正确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同时也关乎到学生学习经历是否有效。
在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用到“知人论世”这一解读文本的方法,通过提供文本作者背景和社会背景,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意。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可以说是古代先哲孟子所提出的一种文本解读方法,也的确是帮助我们解读文本的有效手段。
但其实除了众所周知的“知人论世”,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一篇中,还提出了另一种解读文本的方法,即“以意逆志”,就是从文章的字面意思入手,追溯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师在个人的文本解读中,可以把“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这两种我国传统的文本解读方法相结合,来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但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师引领学生沉浸文本“愈研愈入”的过程中,还是要合理地运用这两种方法。
一、“以意逆志”应是解读文本的首要途径“以意逆志”是把握文本的内部信息,“知人论世”是注意收集有关文本的外部信息。
很多时候,一篇文本的作者、背景并不能给我们提供有效的解读文本的信息;又或者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去查阅有关作者的背景信息,我们能看到的往往只有文本本身,这时就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从文本内容以及语言表现形式出发去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解读沪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的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这两篇文本时,乍一看能读出来在讲环境保护,这也是学生能读懂的内容,但真的只是在讲要保护环境吗?作者是否另有深意?就这两篇文章而言,是不可能凭借“知人论世”挖掘出文本内涵的。
那就只能进入文本,通过“以意逆志”把握作者的思路、情感脉络,真正读懂文章。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其实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作者先是通过对罗布泊今日和昔日的对比,表达出对今日罗布泊的沉重叹惋;接着通过大量数据说明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中暗含作者的惋惜、痛心之情。
论孟子的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思想
论孟子的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思想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家孟子的著作,其中提出了许多有关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思想。
孟子认为,人们应该具备“知人论世”的能力,以正确地看待世界,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生活。
通过深入分析,孟子指出,知人论世是一种把握时代脉搏和把握大势的能力,它既可以增强人们的智慧,又能使人们更好地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另外,孟子还提出了“以意逆志”的思想,他认为人们不应该凭借一己的意志来抵触社会的发展趋势,而应该以谦虚的态度去接受它,并且努力去前行,勇于担当责任,勇往直前。
孟子认为,只有谨慎行事,以谦卑的心态去面对外界的一切,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并获得真正的快乐。
孟子对“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思想的发明,使我们更加明白了如何去正确地看待世界,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以谦虚的态度去接受它,勇往直前,担当责任,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它的思想也引导着人们在社会道德行为上,做出正确的选择,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优秀教学
学术交流
举办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活动,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学术成果的共享与传播。
课题研究
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探索《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
学术论文发表
支持教师和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提升学术影响力,推动学科发展。
学术研究
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拓展课程领域和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案例讨论
案例分析
04
CHAPTER
教学效果
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程的核心概念和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教师的教学风格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学生反馈
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文人生活与思想研究
01
02
03
04
课程大纲
课堂讲授
小组讨论
实地考察
论文写作
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方法
01
02
03
04
教师讲授相关文学史、作品背景、文学理论等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主题、艺术手法、文化内涵等,互相交流心得。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代建筑等,直观感受古代文化氛围。
要求学生撰写相关论文,深入探讨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品。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优秀教学
目录
课程介绍 教学内容 教学实践 教学效果 课程展望
01
CHAPTER
课程介绍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意”是读者之“意”,“逆”是探究、追溯的意思;“志”为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即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也就是此意。
诗人如何设想,我和他是一致的。
意思就是我能以读者的心境去理解作者的想法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知人论世”是指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从而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2作品原文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①论古之人。
颂②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3]3作品注释①尚:同“上”。
②颂:同“诵”。
[3]4作品译文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
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
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3]5读解赏析孟子的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
乡里人和乡里人交朋友,国中人和国中人交朋友,更广泛的范围,则和天下的人交朋友,也就是朋友遍天下了吧。
如果朋友遍天下还嫌不足,那就有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了。
当然,也只有神交而已。
这种神交,就是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
而为了要正确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问题了。
所谓“时代背景分析”、“作者介绍”、“中心思想”、“主题”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无一不是“知人论世”或“以意逆志”的产物。
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作文
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作文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如何解读莎士比亚心中的哈姆雷特。
我们这里所谈论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乃是鉴赏诗歌以及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
以意逆志是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经历与感受去猜测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的含义。
联系生活实践去发现作品中的联想意。
知人论世则是去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遭遇等等。
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语出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此词写深秋怀人,是的名篇之一。
晏殊,字同叔。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在民间收集整理词牌,大部分时间是呆在妓院里,与歌舞伎们交流。
因为歌舞伎是当时词牌传播最广泛的途径,晏殊从歌舞伎身上能学到很多知识。
当他收集整理了不少资料,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决定去洛阳拜会欧阳修。
欧阳修请来了一位洛阳名妓来唱歌助兴,这位女子就是洛阳名妓张采萍。
于是晏殊就对她一见钟情,但是因为身份的差距他只能作诗表达心中的无奈。
最后欧阳修成人之美将张采萍送来了,晏殊纳张采萍为妾。
(这件事是我所查阅的资料,其真伪不知)不过通过自我的理解这是一首描写思念的离愁之苦却被王国维先生联想成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的句子。
第二境出自宋代词人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为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所写的相思之情。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他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喜欢流连青楼,写下许多艳曲。
此词表达了作者的相思伤感之情,但是经过联想以后成了,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的志向。
第三境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是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复习整理以前学过 的诗歌,总结并掌握用“以意 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 方法,指导探究中国古典诗歌 的内容和主旨。
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 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 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 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 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 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 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 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 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 术魅力。
①什么是“以意逆志”: 以 意 逆 志
用
自己的 切身体会 推测 作者写作 诗歌的本意
①什么是“以意逆志”: 以 意 逆 志
用
自己的 切身体会 推测 作者写作 诗歌的本意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 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 的本意。
②如何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 鉴赏中呢?
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 同? 《一剪梅》
《如梦令》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
罗裳,独上兰舟。云中 常记溪亭日暮, 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沉醉不知归路。 月满西楼。 兴尽晚回舟,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 误入藕花深处。 相思,两处闲愁。此情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还有其它影响诗歌情感和风格的因素吗?
欣赏边塞诗:
盛唐: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中晚唐: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宋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誰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是陆游在当时的京城临安时写的。诗中反映了这 种孤独寂寞的心情,诗风清淡、婉丽。 第三、第四两句,刻画出我国江南城市中的春景, 非常细致贴切,是当时被人传诵的名句。
读这些诗,你会发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 这些不同?
盛唐: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 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 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 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 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 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世 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 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 任命他权(代理)严州(今浙江建德)。《书愤》 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全诗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陆游在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今杭州)觐 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皇帝召见时对他说: “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之 后,陆游写下了《临安春雨初霁》一诗。 后者更加蕴藉含蓄,表达的是不被重用的悲愤, 却用明媚的春光和闲适的生活来反衬。风格上,优 美动人,富于情趣。
原因?
盛唐强盛的国势,开放的思想文化, 与中晚唐的颓势,宋长期的积贫积弱的 国势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时代的风气和 时代精神。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 该深入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 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 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 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 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 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 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思考: 陶渊明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杜甫的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李白的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李商隐? 李清照? ……
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 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 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 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 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能力迁移: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 本单元杜甫的一首诗《蜀相》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归纳: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
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
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
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 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探究:知人论世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 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小结:
其实两千年前的孟子早已提出这一重要 的诗歌鉴赏理论方法——以意逆志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 深的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 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是我们所学的“以意 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③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
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 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 不同?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 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 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 的享受。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 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文词清丽,意象 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 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
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
明诚分别后对其的绵绵思念。
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 吗? 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 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 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 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 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 末多离别的哀怨,而初唐普遍呈现乐观的 基调。
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Hale Waihona Puke 3、 除了《书愤》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 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 出师北伐。 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 诸葛亮?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
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 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 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 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