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解直角三角形24.4解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解直角三角形同步练习华东师大版
专题(十一) 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PPT课件(华师大版)
∴DB=CB-CD=32 3-16≈39,即荷塘宽 DB 的长约为 39 米
类型二 构造单一非直角三角形解决 2.为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加快道路建设,在某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 需修建隧道 AB,如图,在山外一点 C 测得 BC 的距离为 200 m,∠CAB=54°, ∠CBA=30°,求隧道 AB 的长.(参考数据:sin54°≈0.81,cos54°≈0.59,tan54 °≈1.38, 3≈1.73,结果精确到个位)
九年级上册华师版数学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
专题(十一) 解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类型一 构造单一直角三角形解决 1.如图,某同学在楼房的 A 处测得荷塘的一端 B 处的俯角 为 30°,荷塘另一端 D 与点 C,B 在同一条直线上,已知 AC= 32 米,CD=16 米,求荷塘宽 BD 为多少米?(取 3≈1.73,结果 保留整数)
解:过点 C 作 CD⊥AB 于 D,在 Rt△BCD 中,∵∠B=30°,BC
=200 m,∴CD=21BC=100,BD=100 3,在 Rt△ACD 中,∵tan∠
CAB=CADD,∴AD=tan15040°≈72 m,∴AB=AD+BD≈245(m),即隧
道 AB 的长约为 245 米
类型三 构造双直角三角形解决 3.一艘观光游船从港口A处以北偏东60°的方向出港观光,航行80海里至 C处时产生了侧翻沉船事故,立即发出了求救信号,一艘在港口正东方向B 处的海警船接到求救信号,测得事故船在它的北偏东37°方向,立刻以40海 里/小时的速度前往救援,求海警船到达事故船C地方需的大致时间.(温馨 提示:sin53°≈0.8,cos53°≈0.6)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24章《解直角三角形》分课时练习题及答案
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4章解直角三角形 24.1 测量同步练习题1.如图,一场暴风雨过后,垂直于地面的一棵树在距地面1米处折断,树尖B恰好碰到地面,经测量AB=2米,则树高为( )A. 5 米B. 3 米 C.(5+1)米 D.3米2. 如图,李光用长为3.2m的竹竿DE为测量工具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移动竹竿,使竹竿顶端、旗杆顶端的影子恰好落在地面的同一点,此时,竹竿与这一点相距(AE)8m,与旗杆相距(BE)22 m,则旗杆的高为()A.12 m B.10 m C.8 m D.7 m3. 身高为1.5米的小华在打高尔夫球,她在阳光下的影长为2.1米,此时她身后一棵树的影长为10.5米,则这棵树高为()A.7.5米B.8米 C.14.7米 D.15.75米4. 小明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度,他发现旗杆上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了1米,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米后,发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则旗杆的高度为()A.11米 B.12米 C.13米 D.14米5. 如图,有两棵树,一棵高12米,另一棵高6米,两树相距8米,一只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则小鸟至少要飞行______米.6. 如图,B,C是河岸上两点,A是对岸岸边上一点,测得∠ABC=45°,∠ACB=45°,BC=60米,则点A到岸边BC的距离是______米.7. 如图,铁道口栏杆的短臂长为1.2 m,长臂长为8 m,当短臂端点下降0.6 m时,长臂端点升高______m .(杆的粗细忽略不计)8. 如图,阳光通过窗口照到室内,在地面上留下2.7米的亮区,已知亮区一边到窗口下的墙脚距离EC=8.7 米,窗口高AB=1.8米,那么窗口底边离地面的高BC=________米.9. 如图,在Rt△ABC中,∠B=90°,AB=3,BC=4,将△ABC折叠,使点B恰好落在边AC上,与点B′重合,AE为折痕,则EB′=_______.10. 如图,某水平地面上建筑物的高度为AB,在点D和点F处分别竖立高是2米的CD和EF,两标杆相隔52米,并且建筑物AB、标杆CD和EF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从标杆CD后退2米到点G处,在G处测得建筑物顶端A和标杆顶端C在同一条直线上;从标杆FE后退4米到点H处,在H处测得建筑物顶端A和标杆顶端E在同一条直线上,则建筑物的高是______米.11. 如图,一人拿着一把有厘米刻度的小尺,他站在距电线杆约30米的地方,把手臂向前伸直,小尺竖直,看到尺上约12厘米恰好遮住电线杆,已知臂长约60厘米,求电线杆的高.12. 如图,是一个照相机成像的示意图.(1)如果像高MN是35 mm,焦距是50 mm,拍摄的景物高度AB是4.9 m,拍摄点离景物有多远?(2)如果要完整的拍摄高度是2 m的景物,拍摄点离景物有4 m,像高不变,则相机的焦距应调整为多少?13. 如图,正方形城邑DEFG的四面正中各有城门,出北门20步的A处(HA=20步)有一树木,出南门14步到C处(KC=14步),再向西行1775步到B处(CB=1775步),正好看到A处的树木(点D在直线AB上),求城邑的边长.14. 亮亮和晶晶住在同一幢住宅楼,两人准备用测量影子的方法测算其楼高,但恰逢阴天,于是两人商定改用下面方法:如图,亮亮蹲在地上,晶晶站在亮亮和楼之间,两人适当调整自己的位置,当楼的顶部M,晶晶的头顶B及亮亮的眼睛A恰在一条直线上时,两人分别标定自己的位置C,D.然后测出两人之间的距离CD=1.25m,晶晶与楼之间的距离DN=30 m(C,D,N在一条直线上),晶晶的身高BD=1.6m,亮亮蹲地观测时眼睛到地面的距离AC=0.8m.你能根据以上测量数据帮助他们求出住宅楼的高度吗?15. 某同学要测量树的高度.在阳光下,一名同学测得一根长为1米的竹竿的影长为0.4米,同时另外一名同学测量树的高度时,发现树的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落在教学楼的第一级台阶上,测得台阶上的影长为0.2米,一级台阶高为0.3米,如图,若此时落在地面上的影长为4.4米,则树高为多少米?答案:1—4 CAAB5. 106. 507. 48. 49. 1.5 10. 5411. 解:电线杆的高为6米12. 解:根据物体成像原理知:△LMN∽△LBA,∴MN AB =LCLD (1)∵像高MN 是35mm ,焦距是50 mm ,拍摄的景物高度AB 是4.9 m ,∴3550=4.9LD ,解得LD =7.∴拍摄点距离景物7 m (2)拍摄高度AB 是2 m 的景物,拍摄点离景物LD =4 m ,像高MN 不变,∴35LC =24.解得LC =70.∴相机的焦距应调整为70 mm13. 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步,由已知可得△ADH∽△ABC ,∴AH AC =DHBC ,即2020+x +14=12x 1775,整理得x 2+34x -71000=0,解得x 1=250,x 2=-284(舍去),所以城邑的边长为250步14. 解:过A 作CN 的平行线交BD 于点E ,交MN 于点F.由已知可得FN =ED =AC =0.8 m ,AE =CD =1.25 m ,EF =DN =30 m ,∠AEB =∠AFM =90°,又∠BAE=∠MAF,∴△ABE ∽△AMF ,∴BE MF =AE AF ,即1.6-0.8MF = 1.251.25+30,解得MF =20.∴MN =MF +FN =20+0.8=20.8(m),所以住宅楼的高度为20.8 m15. 解:设落在地面上的影子4.4米所对应的树高为x米,则有x4.4=10.4,∴x=11,落在第一阶台阶上的影子长为0.2米对应的树高为0.5米,所以树高为11+0.5+0.3=11.8(米)数学九年级上学期《24.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如图,△ABC中,∠BAC=90°,AD⊥BC,∠ABC的平分线BE交AD于点F,AG平分∠DAC.给出下列结论:①∠BAD=∠C;②∠AEF=∠AFE;③∠EBC=∠C;④AG⊥EF.正确结论有()A.1个B.2个C.3个D.4个2.下列判断:①有两个内角分别为55°和25°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②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之和为90°;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锐角;④三条高不相交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有()个.A.1 B.2 C.3 D.43.如图,已知△ABC中,∠ACB=90°,CD为AB边上的高,∠ABC 的平分线BE分别交CD、CA于点F、E,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有()①∠CFE=∠CEF;②∠FCB=∠FBC,③∠A=∠DCB;④∠CFE与∠CBF互余.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4.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等于45°,则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是()A.75° B.60° C.45°D.30°5.在Rt△ABC中,∠C=90°,∠B=35°,则∠A=()A.45° B.55°C.65° D.75°6.如图所示,△ABC为直角三角形,∠ACB=90°,CD⊥AB,与∠1互余的角有()A.∠B B.∠A C.∠BCD和∠A D.∠BCD 7.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另一个锐角的4倍,那么这个锐角的度数是()A.18° B.36° C.54°D.72°8.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平分线相交所成角的度数为()A.90° B.135° C.120°D.45°或135°9.在Rt△ABC中,∠C=90°,∠A=50°,则∠B=()A.30° B.40° C.50°D.60°10.如图,∠ACB=90°,CD⊥AB,垂足为点D,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A=∠2 B.∠1和∠B都是∠A的余角C.∠1=∠2 D.图中有3个直角三角形11.在Rt△ABC中,∠C=90°,∠A=61°,则∠B=()A.61° B.39°C.29° D.19°12.如图,在△ABC中,∠ACB=105°,∠B=30°,∠ACB的平分线CD交AB 于点D,则AD:BD=()A.B.C.1:2D.二.填空题(共10小题)13.如图,已知∠AON=40°,OA=6,点P是射线ON上一动点,当△AOP 为直角三角形时,∠A=°.14.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相等,则这两个锐角的度数是°.15.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两锐角平分线AM、BN所夹的钝角∠AOB=度.16.如图△ABC中,点M是BC的中点,∠ACB=90°,AC=5,BC=12,AN平分∠BAC,AN⊥CN,则MN=.17.如图示在△ABC中∠B=.18.直角△ABC中,∠A﹣∠B=20°,则∠C的度数是.19.直角三角形ABC中有一个角是另一角的2倍小60°,则直角三角形中最小的角的度数为.20.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23°,则∠B=°,与∠B相邻的外角为°.21.一块直角三角板放在两平行直线上,如图,∠1+∠2=度.22.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一个锐角为35°,则另一个锐角为.三.解答题(共5小题)23.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A=30°,求∠DCB.24.小明在学习三角形知识时,发现如下三个有趣的结论:在Rt△ABC中,∠A=90°,BD平分∠ABC,M为直线AC上一点,ME⊥BC,垂足为E,∠AME的平分线交直线AB于点F.(1)M为边AC上一点,则BD、MF的位置是.请你进行证明.(2)M为边AC反向延长线上一点,则BD、MF的位置关系是.请你进行证明.(3)M为边AC延长线上一点,猜想BD、MF的位置关系是.请你进行证明.25.已知,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D是AB上一点,且∠ACD=∠B.(1)如图1,求证:CD⊥AB;(2)将△ADC沿CD所在直线翻折,A点落在BD边所在直线上,记为A′点.①如图2,若∠B=34°,求∠A′CB的度数;②若∠B=n°,请直接写出∠A′CB的度数(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26.如图,在△ACB中,∠ACB=90゜,CD⊥AB于D.(1)求证:∠ACD=∠B;(2)若AF平分∠CAB分别交CD、BC于E、F,求证:∠CEF=∠CFE.27.如图,在Rt△ABC中,∠ACB=90°,D是AB上一点,且∠ACD=∠B,求证:CD⊥AB.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D.3.A.4.C.5.B.6.C.7.D.8.D.9.B.10.C.11.C.12.A.二.填空题13.50或90.14.4515.13516.4.17.25°.18.20°或90°.19.40°或15°.20.67;113.21.90.22.55°.三.解答题23.解:∵∠A=30°,∴∠B=90°﹣30°=60°,∵CD⊥AB,∴∠DCB=90°﹣∠B=30°.24.解:(1)BD∥MF.理由如下:∵∠A=90°,ME⊥BC,∴∠ABC+∠AME=360°﹣90°×2=180°,∵BD平分∠ABC,MF平分∠AME,∴∠ABD=∠ABC,∠AMF=∠AME,∴∠ABD+∠AMF=(∠ABC+∠AME)=90°,又∵∠AFM+∠AMF=90°,∴∠ABD=∠AFM,∴BD∥MF;(2)BD⊥MF.理由如下:∵∠A=90°,ME⊥BC,∴∠ABC+∠C=∠AME+∠C=90°,∴∠ABC=∠AME,∵BD平分∠ABC,MF平分∠AME,∴∠ABD=∠AMF,∵∠ABD+∠ADB=90°,∴∠AMF+∠ADB=90°,∴BD⊥MF;(3)BD⊥MF.理由如下:∵∠A=90°,ME⊥BC,∴∠ABC+∠ACB=∠AME+∠ACB=90°,∴∠ABC=∠AME,∵BD平分∠ABC,MF平分∠AME,∴∠ABD=∠AMF,∵∠AMF+∠F=90°,∴∠ABD+∠F=90°,∴BD⊥MF.25.解:(1)∵∠ACB=90°,∴∠ACD+∠BCD=90°,∵∠ACD=∠B,∴∠B+∠BCD=90°,∴∠BDC=90°,∴CD⊥AB;(2)①当∠B=34°时,∵∠ACD=∠B,∴∠ACD=34°,由(1)知,∠BCD+∠B=90°,∴∠BCD=56°,由折叠知,∠A'CD=∠ACD=34°,∴∠A'CB=∠BCD﹣∠A'CD=56°﹣34°=22°;②当∠B=n°时,同①的方法得,∠A'CD=n°,∠BCD=90°﹣n°,∴∠A'CB=∠BCD﹣∠A'CD=90°﹣n°﹣n°=90°﹣2n°.26.证明:(1)∵∠ACB=90゜,CD⊥AB于D,∴∠ACD+∠BCD=90°,∠B+∠BCD=90°,∴∠ACD=∠B;(2)在Rt△AFC中,∠CFA=90°﹣∠CAF,同理在Rt△AED中,∠AED=90°﹣∠DAE.又∵AF平分∠CAB,∴∠CAF=∠DAE,∴∠AED=∠CFE,又∵∠CEF=∠AED,∴∠CEF=∠CFE.27.证明:(1)∵∠ACB=90°,∴∠A+∠B=90°,∵∠ACD=∠B,∴∠A+∠ACD=90°,∴∠ADC=90°,∴CD⊥AB.数学九年级上学期《24.3锐角三角函数》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共9小题)1.在Rt△ABC中,∠C=90°,若sinA=,AB=2,则AC长是()A.B.C.D.2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4,3),那么cosα的值是()A.B.C.D.3.如图,△ABC的三个顶点分别在正方形网格的格点上,则tanC的值是()A.B.C.D.4.如图,在△ABC中,∠C=90°,AB=5,AC=4,则sinA的值是()A.B.C.D.5.在△ABC中,∠C=90°,tanA=,则sinA=()A.B.C.D.6.如图,延长RT△ABC斜边AB到点D,使BD=AB,连接CD,若tan∠BCD=,则tanA=()A.B.1 C.D.7.若0°<∠A<45°,那么sinA﹣cosA的值()A.大于0 B.小于0 C.等于0 D.不能确定8.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有()(1)对于任意锐角α,都有0<sinα<1和0<cosα<1(2)对于任意锐角α1,α2,如果α1<α2,那么cosα1<cosα2(3)如果sinα1<sinα2,那么锐角α1<锐角α2(4)如果cotα1<cotα2,那么锐角α1>锐角α2A.1个B.2个C.3个D.4个9.在Rt△ABC中,∠C=90°,AC=4,cosA的值等于,则AB的长度是()A.3 B.4 C.5 D.二.填空题(共5小题)10.如图,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若AD=BC,则cos∠B=.11.如图,若点A的坐标为,则sin∠1=.12.如图,点A(t,4)在第一象限,OA与x轴所夹的锐角为α,tanα=,则t的值为.13.如图,∠AOB放置在正方形网格中,则∠AOB的正切值是.14.如图,在Rt△ABC中,∠A=90°,AD⊥BC,垂足为D.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sinα=sinB;②sinβ=sinC;③sinB=cosC;④sinα=cosβ.其中正确的结论有.三.解答题(共5小题)15.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四边形OABC是正方形,点A的坐标为(m,0).将正方形OABC绕点O逆时针旋转α角,得到正方形ODEF,DE与边BC交于点M,且点M与B、C不重合.(1)请判断线段CD与OM的位置关系,其位置关系是;(2)试用含m和α的代数式表示线段CM的长:;α的取值范围是.16.已知Rt△ABC中,∠C=90°,a+b=2+2,c=4,求锐角A的度数.17.如图,在Rt△ABC中,∠C=90°,M是直角边AC上一点,MN⊥AB于点N,AN=3,AM=4,求cosB的值.18.如图,在△ABC中,∠C=90°,点D在BC上,AD=BC=5,cos∠ADC=,求:sinB的值.19.设θ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给出θ角三角函数的两条基本性质:①tanθ=;②cos2θ+sin2θ=1,利用这些性质解答本题.已知cosθ+sinθ=,求值:(1)tanθ+;(2)||.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2.D.3.A.4.D.5.C.6.A.7.B.8.C.9.C.二.填空题10..11..12.3.13..14.①②③④.三.解答题15.解:(1)连接CD,OM.根据旋转的性质可得,MC=MD,OC=OD,又OM是公共边,∴△COM≌△DOM,∴∠COM=∠DOM,又∵OC=OD,∴CD⊥OM;(2)由(1)知∠COM=∠DOM,∴∠COM=,在Rt△COM中,CM=OC•tan∠COM=m•tan;因为OD与OM不能重合,且只能在OC右边,故可得α的取值范围是0°<α<90°.16.解:将a+b=2+2两边平方,整理得ab=4,又因为a+b=2+2,构造一元二次方程得x2﹣(2+2)x+4=0,解得x1=2,x2=2则(1)sinA==时,锐角A的度数是30°,(2)sinA==时,锐角A的度数是60°,所以∠A=30°或∠A=60°.17.解:∵∠C=90°,MN⊥AB,∴∠C=∠ANM=90°,又∵∠A=∠A,∴△AMN∽△ABC,∴==,设AC=3x,AB=4x,由勾股定理得:BC==x,在Rt△ABC中,cosB===.18.解:∵AD=BC=5,cos∠ADC=,∴CD=3,在Rt△ACD中,∵AD=5,CD=3,∴AC===4,在Rt△ACB中,∵AC=4,BC=5,∴AB===,∴sinB===.19.解(1)∵cosθ+sinθ=,∴(cosθ+sinθ)2=()2,cos2θ+2cosθ•sinθ+sin2θ=,cosθ•sinθ=,∴tanθ+=+===4;(2)∵(cosθ﹣sinθ)2=cos2θ﹣2cosθ•sinθ+sin2θ=1﹣2×=,∴cosθ﹣sinθ=±,∴|cosθ﹣sinθ|=.数学九年级上学期《24.4解直角三角形》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共11小题)1.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Rt∠.已知∠A=α,外角∠DCE=β,BC=a,CD=b,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ADC=90°﹣α+βB.点D到BE的距离为b•sinβC.AD=D.点D到AB的距离为a+bcosβ2.在Rt△ABC中,∠C=90°,如果AC=2,cosA=,那么AB的长是()A.3 B.C.D.3.在Rt△ABC中,∠C=90°,tanA=,若AC=6cm,则BC的长度为()A.8cm B.7cm C.6cmD.5cm4.如图,△ABC的顶点都在正方形网格的格点上,则tan∠BAC的值为()A.2 B.C.D.5.已知BD是△ABC的中线,AC=6,且∠ADB=45°,∠C=30°,则AB=()A.B.2C.3D.66.在Rt△ABC中,∠C=90°,CD是高,如果AD=m,∠A=α,那么BC的长为()A.m•tanα•cosαB.m•cotα•cosαC.D.7.如图,在Rt△ABC中,∠C=90°,sinA=,D为AB上一点,且AD:DB=3:2,过点D作DE⊥AC于E,连结BE,则tan∠CEB的值等于()A.B.2 C.D.8.一个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a,a,b,另一个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b,b,a,其中a>b,若两个三角形的最小内角相等,的值等于()A.B.C.D.9.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AB⊥BC,AB=1,BC=4,E为BC中点,AE 平分∠BAD,连接DE,则sin∠ADE的值为()A.B.C.D.10.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OE⊥AC于O交BC于E,连接AE.若AB=1,AD=,则AE=()A.B.C.D.2 11.如图,为了测得电视塔的高度AB,在D处用高为1米的测角仪CD,测得电视塔顶端A的仰角为30°,再向电视塔方向前进100米达到F处,又测得电视塔顶端A的仰角为60°,则这个电视塔的高度AB(单位:米)为()A.50B.51 C.50+1D.101二.填空题(共6小题)12.在△ABC中,AB=2,AC=3,cos∠ACB=,则∠ABC的大小为度.∠ABH=,则13.已知等腰△ABC,AB=AC,BH为腰AC上的高,BH=3,tanCH的长为.14.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O为坐标原点,点P的坐标为(5,12),那么OP与x轴正半轴所夹角的余弦值为.15.如图,把n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接成一排,求得tan∠BA1C=1,tan∠BA2C=,tan∠BA3C=,计算tan∠BA4C=,…按此规律,写出tan∠BA n C=(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16.已知△ABC中,满足+=,AB=10.则AC+BC=17.在△ABC中,AB=AC,若BD⊥直线AC于点D,若cos∠BAD=,BD=2,则BC为.三.解答题(共8小题)18.如图,在Rt△ABC中,∠C=90°,点D是BC边的中点,BD=2,tanB=(1)求AD和AB的长;(2)求sin∠BAD的值.19.如图,四边形ABCD中,AC、BD是它的对角线,∠ABC=∠ADC=90°,∠BCD是锐角.(1)若BD=BC,证明:sin∠BCD=.(2)若AB=BC=4,AD+CD=6,求的值.(3)若BD=CD,AB=6,BC=8,求sin∠BCD的值.(注:本题可根据需要自己画图并解答)20.如图,在Rt△ABC中,∠B=90°,sinA=,点D在AB边上,且∠BDC=45°,BC=5.(1)求AD长;(2)求∠ACD的正弦值.21.在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带领学生去测量操场上树立的旗杆的高度,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如下工具:①高为m米的测角仪,②长为n米的竹竿,③足够长的皮尺.请你选用以上的工具,设计一个可以通过测量,求出国旗杆高度的方案(不用计算和说明,画出图形并标记可以测量的长度或者角度即可,可测量的角度选用α,β,γ标记,可测量的长度选用a,b,c,d标记,测角仪和竹竿可以用线段表示).(1)你选用的工具为:;(填序号即可)(2)画出图形.22.如图,某防洪指挥部发现长江边一处长500米,高10米,背水坡的坡角为45°的防洪大堤(横断面为梯形ABCD)急需加固.经调查论证,防洪指挥部专家组制定的加固方案是:背水坡面用土石进行加固,并使上底加宽3米,加固后背水坡EF的坡比i=1:.(1)求加固后坝底增加的宽度AF;(2)求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土石多少立方米?(结果保留根号)23.每年的6至8月份是台风多发季节,某次台风来袭时,一棵大树树干AB(假定树干AB垂直于地面)被刮倾斜15°后折断倒在地上,树的项部恰好接触到地面D(如图所示),量得树干的倾斜角为∠BAC=15°,大树被折断部分和地面所成的角∠ADC=60°,AD=4米,求这棵大树AB原来的高度是多少米?(结果精确到个位,参考数据:≈1.4,≈1.7,≈2.4)24.小明与班级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校操场上测得旗杆BC在地面上的影长AB为12米,同一时刻,测得小明在地面的影长为2.4米,小明的身高为1.6米.(1)求旗杆BC的高度;(2)兴趣小组活动一段时间后,小明站在A,B两点之间的D处(A,D,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测得旗杆BC的顶端C的仰角为α,且tanα=0.8,求此时小明与旗杆之间的距离.25.甲、乙两条轮船同时从港口A出发,甲轮船以每小时30海里的速度沿着北偏东60°的方向航行,乙轮船以每小时15海里的速度沿着正东方向行进,1小时后,甲船接到命令要与乙船会合,于是甲船改变了行进的速度,沿着东南方向航行,结果在小岛C处与乙船相遇.假设乙船的速度和航向保持不变,求:(1)港口A与小岛C之间的距离;(2)甲轮船后来的速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A.3.A.4.B.5.C.6.C.7.D.8.B.9.B.10.C.11.C.二.填空题(共6小题)12.30或150.13.3或14.15.;.16.14.17.2或2.三.解答题18.解:(1)∵D是BC的中点,BD=2,∴BD=DC=2,BC=4,在Rt△ACB中,由 tanB==,∴=,∴AC=3,由勾股定理得:AD===,AB===5;(2)过点D作DE⊥AB于E,∴∠C=∠DEB=90°,又∠B=∠B,∴△DEB∽△ACB,∴=,∴DE=,∴sin∠BAD===.19.解:(1)如图1中,过点B作AD的垂线BE交DA的延长线于点E,∵∠ABC=∠ADC=90°,∴∠ADC+∠ABC=180°,∴四边形ABCD四点共圆,∴∠BDE=∠ACB,∠EAB=∠BCD,∵∠BED=∠ABC=90°,∴△BED∽△ABC,∴==sin∠EAB=sin∠BCD;(2)如图2中,过点B作BF⊥BD交DC的延长线于F.∵∠ABC=∠DBF=90°,∠BAD+∠BCD+∠ABC+∠ADC=360°,∠ABC+∠ADC=180°,∴∠BAD=180°﹣∠BCD=∠BCF,∵∠BCF=∠BAD,BC=BA,∴△DAB≌△CBF,∴BD=BF,AD=CF,∵∠DBF=90°,∴△BD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D=DF,∵AD+CD=6,∴CF+CD=DF=6,∴BD=3,AC==4,∴==.(3)当BD=CD时,如图3中,过点B作MN∥DC,过点C作CN⊥MN,垂足为N,延长DA交MN于点M,则四边形DCNM是矩形,△ABM∽△BCN,∴===,设AM=6y,BN=8y,BM=6x,CN=8x,在Rt△BDM中,BD==10x,∵BD=DC,∴10x=6x+8y,∴x=2y,在Rt△ABM中,AB==6y,∴sin∠BCD=sin∠MAB===.20.解:(1)∵∠B=90°,∠BDC=45°,∴BC=BD=5,∵sinA=,∴AB=12,∴AD=AB﹣BD=12﹣5=7;(2)过A作AE⊥CE交CD延长线于点E,∵△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E=DE=,则sin∠ACD=.21.解:(1)选用的工具为:①③;故答案为:①③;(2)如图所示:可以量出AM,AC,AB的长,以及α,β的度数,即可得出DC,NC的长.22.解:(1)分别过点E、D作EG⊥AB、DH⊥AB交AB于G、H.∵四边形ABCD是梯形,且AB∥CD,∴DH平行且等于EG.故四边形EGHD是矩形.∴ED=GH.在Rt△ADH中,AH=DH÷tan∠DAH=10÷tan45°=10(米).在Rt△FGE中,i==,∴FG=EG=10(米).∴AF=FG+GH﹣AH=10+3﹣10=10﹣7(米);(2)加宽部分的体积V=S梯形AFED×坝长=×(3+10﹣7)×10×500=25000﹣10000(立方米).答:(1)加固后坝底增加的宽度AF为(10﹣7)米;(2)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土石(25000﹣10000)立方米.23.解:过点A作AE⊥CD于点E,∵∠BAC=15°,∴∠DAC=90°﹣15°=75°,∵∠ADC=60°,∴在Rt△AED中,∵cos60°===,∴DE=2,∵sin60°===,∴AE=2,∴∠EAD=90°﹣∠ADE=90°﹣60°=30°,在Rt△AEC中,∵∠CAE=∠CAD﹣∠DAE=75°﹣30°=45°,∴∠C=90°﹣∠CAE=90°﹣45°=45°,∴AE=CE=2,∴sin45°===,∴AC=2,∴AB=2+2+2≈2×2.4+2×1.7+2=10.2≈10米.答:这棵大树AB原来的高度是10米.24.解:(1)依题意有:=,即=,解得BC=8.故旗杆BC的高度是8米;(2)如图,在Rt△CFE中,tan∠CEF===0.8,解得EF=8,则BD=8.故此时小明与旗杆之间的距离是8米.25.解:(1)作BD⊥AC于点D,如图所示:由题意可知:AB=30×1=30海里,∠BAC=30°,∠BCA=45°,在Rt△ABD中,∵AB=30海里,∠BAC=30°,∴BD=15海里,AD=ABcos30°=15海里,在Rt△BCD中,∵BD=15海里,∠BCD=45°,∴CD=15海里,BC=15海里,∴AC=AD+CD=15+15海里,即A、C间的距离为(15+15)海里.(2)∵AC=15+15(海里),轮船乙从A到C的时间为=+1,由B到C的时间为+1﹣1=,∵BC=15海里,∴轮船甲从B到C的速度为=5(海里/小时).。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解直角三角形24_1测量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华东师大版
24.1测量一.选择题1.如图,在Rt△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AC=6,AB=9,那么AD=()A.2 B.3 C.4 D.5答案:C解析:解答:∵Rt△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AC2=AD•AB,∵AC=6,AB=9,∴36=9AD,则AD=4.应选:C.分析:利用射影定理取得:AC2=AD•AB,把相关线段的长度代入进行解答即可.2.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于D,假设AD=1,BD=4,那么CD=()A.2 B.4 C.2 D.3答案:A解析:解答:∵∠ACB=90°,CD⊥AB于D,∴CD2=AD•BD=1×4=4,∴CD=2.应选A.分析:依照射影定理取得CD2=AD•BD=4,然后利用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求解.3.如图,Rt△ABC中,∠ACB=90°,CD⊥AB,AC=8,AB=10,那么AD等于()A.4.4 B.5.5 C.6.4 D.7.4答案:C解析:解答:∵∠ACB=90°,CD⊥AB,∴AC2=AD•AB,∴AD=2810=6.4.应选C.分析:依照射影定理取得AC2=AD•AB,然后把AC=8,AB=10代入计算即可.4.如图,△ABC中,点D在线段AB上,且∠BAD=∠C,那么以下结论必然正确的选项是()A.AB2=AC•BD B.AB•AD=BD•BCC.AB2=BC•BD D.AB•AD=BD•CD答案:C解析:解答:∵∠BAD=∠C,而∠ABD=∠CBA,∴△BAD∽△BCA,∴AB:BC=BD:AB,∴AB2=BC•B D.应选C.分析:先证明△BAD∽△BCA,那么利用相似的性质得AB:BC=BD:AB,然后依照比例性质取得AB2=BC •B D.5.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于点D,若是AC=3,AB=6,那么AD的值为()A.32B.92C33D.33答案:A解析:解答: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AC2=AD•AB,又∵AC=3,AB=6,∴32=6AD,那么AD=3 2应选:A.分析:先证明△BAD∽△BCA,那么利用相似的性质得AB:BC=BD:AB,然后依照比例性质取得AB2=BC •B D.6.如图,△ABC中,∠C=90°,CD⊥AB,假设AC=3,AB=4,那么AD=()A.1 B.94C.49D.5答案:B解析:解答:如图,∵CD⊥AB,∴∠ADC=90°,又∵∠C=90°,∴∠ACD=∠B(同角的余角相等).又∵∠A=∠A,∴△ACB∽△ADC,∴AC ABAD AC=,即343AD=,∴AD=94.应选:B.分析:利用两角法证得△ACB∽△ADC,然后由该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来求AD的长度.7.如图,在△ABC中,∠BAC=90°,AD⊥BC于D,DC=4,BC=9,那么AC为()A.5 B.6 C.7 D.8答案:B解析:解答:由射影定理得,AC2=CD•CB=4×9=36,∴AC=6.应选:B.分析:依照射影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一条直角边是这条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与斜边的比例中项计算即可.8.如图,已知∠ABC=90°,BD⊥AC于D,AB=4,AC=10,那么AD=()A.85B.2 C.10 D.1答案:A解析:解答:依照射影定理得:AB2=AD•AC,∴AD=168 105.应选A.分析:依照射影定理每一条直角边是这条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即可得出BC的长.9.如图,在Rt△ABC,∠BAC=90°,AD⊥BC,AB=10,BD=6,那么BC的值为()A.185B.25 C.1003D.503答案:D解析:解答:依照射影定理得:AB2=BD×BC,∴BC=10050 63.应选D.分析:依照射影定理每一条直角边是这条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即可得出BC的长.10.在Rt△ABC中,AD是斜边BC上的高线,假设BD=2,BC=6,那么AB=()A.2 B.6 C.23 D.22答案:C解析:解答:依照射影定理,AB2=BC•BD,∵BD=2,BC=6,∴AB=23.应选C.分析: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把三角形分成的两个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或射影定理的应用来解答.11.用计算器计算cos44°的结果(精准到0.01)是()A.0.90 B.0.72 C.0.69 D.0.66答案:B解析:解答:用计算器解cos44°=0.72.应选B.分析:此题要求熟练应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给出的结果,依照有效数字的概念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12.Rt△ABC中,∠C=90°,a:b=3:4,运用计算器计算,∠A的度数(精准到1°)()A.30° B.37° C.38° D.39°答案:B解析:解答:∵a:b=3:4,∴设a=3x,b=4x,由勾股定理知,c=5x.∴sinA=a:c=3:5=0.6,运用计算器得,∠A=37°.应选B.分析:依照题中所给的条件,在直角三角形中解题,依照角的正弦值与三角形边的关系,可求出各边的长,然后求出∠A.13.若是tanα=0.213,那么锐角α的度数大约为()A.8°B.10° C.12°答案:C解析:解答:∵tanα=0.213,∴∠α≈12°.应选C.分析:正确利用计算器计算即可.利用2nd键,然后按tan-10.213即可求出∠α的度数;14.用计算器求sin20°+tan54°33′的结果等于(结果精准到0.01)()A.2.25 B.1.55 C.1.73 D.1.75答案:D解析:解答:sin20°+tan54°33′=sin20°+tan54.55°=0.3420+1.4045=1.7465≈1.75.应选D.分析:先把54°33′化为54.55°,然后利用计算器别离算出sin20°和tan54.55°的值,相加后四舍五入即可.15.按科学记算器MODE MODE 1,使显示器显示D后,求sin90°的值,以下按键顺序正确的选项是()A.sin,9= B.9,sin= C.sin,9,0= D.9,0=答案:C解析:解答:显示器显示D后,即弧度制;求sin90°的值,需按顺序按下:sin,9,0=.应选C.分析:要求熟练应用计算器.二、填空题16.用计算器求tan35°的值,按键顺序是.答案:先按tan,再按35,最后按=解析:解答:用计算器求tan35°的值,按键顺序是先按tan,再按35,最后=,故答案为:先按tan,再按35,最后按=.分析:先按锐角三角函数的名称,再按角的度数,最后按等号.17.利用计算器求值(精准到0.0001):tan27°15′+cos63°42′=答案:0.9581解析:解答:tan27°15′+cos63°42′=tan27.25°+cos63.7°≈0.5150+0.4431≈0.9581.分析:直接利用计算器计算即可.注意把度分秒化为度.18.小虎同窗在计算a+2cos60°时,因为粗心把“+”看成“-”,结果得2006,那么计算a+2cos60°的正确结果应为.答案:2020解析:解答:∵a-2cos60°=2006,∴a=2007.∴a+2cos60°=2007+1=2020.故答案为:2020.分析:依照错误的运算先确信a的值,然后求出正确的结果.19 已知tanβ=sin39°19′+cos80°10′,那么锐角β≈(结果精准到1′).答案:38°49′解析:解答:∵tanβ=sin39°19′+cos80°10′,∴tanβ≈0.6336+0.1708=0.8044,∠β≈38°49′.故答案为:38°49′.分析:第一利用计算器求出sin39°19′+cos80°10′的值,进而求出β的度数.20 已知sinβ=0.8290,那么β的度数约为.答案:56°解析:解答:sinβ=0.8290,则β的度数约为56°.故答案为:56°.分析:一样先按键“SHIFT”,再按键“sin”,输入“0.8290”,再按键“=”即可取得结果.三、解答题21 已知∠A为锐角,求知足以下条件的∠A度数.(1)sinA=0.9816;(2)tanA=0.1890.答案:解答:(1)∵sinA=0.9816,∴∠A≈79°;(2)∵tanA=0.1890,∴∠A≈11°.解析:(1)正确利用计算器计算即可.利用2nd键,然后按sin-10.9816即可求出∠A的度数;(2)方式同(1).22 等腰三角形中,两腰和底的长别离是10和13,求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精准到l′).答案:解:如以下图所示,AB=AC=10,BC=13,AD是底边上的高,∵AD是底边上的高,∴AD⊥BC,又∵AB=AC,∴BD=CD=6.5,∠BAD=∠CAD=12∠BAC,在Rt△ABD中,sin∠BAD=6.510BDAB=0.65,∴∠BAD≈40°32′,∴∠BAC≈2∠BAD≈81°4′,∠B=∠C≈49°28′.故△ABC的三个内角别离为:81°4′,49°28′,49°28′.解析:先画图,AB=AC=10,BC=13,AD是底边上的高,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必然理可知BD=CD=6.5,∠BAD=∠CAD=12∠BAC,在Rt△ABD中,利用∠BAD的正弦值的计算,结合计算器,可求∠BAD,从而可求∠B、∠BAC,那么∠C=∠B即可求.23 用计算器求以下各式的值:(1)sin59°;(2)cos68°42′.答案:解答:(1)sin59°≈0.857,(2)cos68°42′=cos68.7°≈0.363.解析:直接利用计算器计算即可.24 用计算器求下式的值:(1)tan75°;(2)tan54°45′.答案:解答:(1)tan75°≈3.732,(2)tan54°45′=tan54.75°≈1.415.故答案是3.732;1.415.解析:直接利用计算器计算即可.25利用计算器计算以下各值:(精准到0.001)(1)sin20°;(2)cos63°35′;(3)sin87°17′.答案:解答:(1)sin20°≈0.342;(2)cos63°35′≈0.445;(3)sin87°17′≈0.999.解析:直接利用计算器计算即可,注意把度分秒化为度.。
(精练)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含答案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24章解直角三角形含答案一、单选题(共15题,共计45分)1、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为a、b、c,则代数式(a-b)2-c2的值为()A.正数B.负数C.0D.非负数2、长度分别为3,8,x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三角形,x的值可能是( )A.11B.5C.7D.43、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AC=10,BD=8,则AD长的取值范围是()A.AD>1B.AD<9C.1<AD<9D.AD>104、如图,从热气球C处测得地面A、B两点的俯角分别是30°、45°,如果此时热气球C处的高度CD为100米,点A、D、B在同一直线上,则AB两点的距离是()A.200米B.200 米C.220 米D.100(+1)米5、平行四边形的一边长是12,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可以是()A.10和34B.18和20C.14和10D.10和126、如图,要在宽为22米的九州大道两边安装路灯,路灯的灯臂CD长2米,且与灯柱BC成120°角,路灯采用圆锥形灯罩,灯罩的轴线DO与灯臂CD垂直,当灯罩的轴线DO通过公路路面的中心线时照明效果最佳,此时,路灯的灯柱BC高度应该设计为()A.()米B.()米C.()米 D.()米7、活动课上,老师给出长度分别是3cm,4cm,7cm,10cm的四根木棒,要求从中任选三根围成一个三角形,下面是四位同学分别选择的结果,你认为能围成三角形的是()A.3cm,4cm,7cmB.3cm,4cm,10cmC.3cm,7cm,10cm D.4cm,7cm,10cm8、如图,某超市自动扶梯的倾斜角为,扶梯长为米,则扶梯高的长为()A. 米B. 米C. 米D. 米9、一艘轮船从港口O出发,以15海里/时的速度沿北偏东60°的方向航行4小时后到达A处,此时观测到其正西方向50海里处有一座小岛B.若以港口O 为坐标原点,正东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正北方向为y轴的正方向,1海里为1个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则小岛B所在位置的坐标是()A.(30 -50,30)B.(30,30 -50)C.(30 ,30) D.(30,30 )10、若菱形的周长为8,高为1,则菱形两邻角的度数比为()A.3:1B.4:1C.5:1D.6:111、在Rt△ABC中,∠C=90°,若BC=1,AB=,则tanA的值为A. B. C. D.212、如图,在Rt△ABC中,∠C = 90°,∠B = 30°,BC =" 4" cm,以点C为圆心,以2 cm的长为半径作圆,则⊙C与AB的位置关系是().A.相离B.相切C.相交D.相切或相交13、若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为6 cm和16 cm,则下列长度的线段可作为平行四边形边长的是()A.5cmB.8cmC.12cmD.16cm14、AE,CF是锐角三角形ABC的两条高,如果AE:CF=3:2,则sin∠BAC:sin∠ACB等于()A.3:2B.2:3C.9:4D.4:915、在Rt△ABC中,∠C=90°,sinA= ,则tanB的值为()A. B. C. D.二、填空题(共10题,共计30分)16、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个图形先向右平移a个单位,再绕原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θ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γ(a,θ)变换。
华师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作业课件 第24章解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 第1课时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简单应用
16.(2018·齐齐哈尔)四边形 ABCD 中,BD 是对角线,∠ABC=90°,tan ∠ABD=43,AB=20,BC=10,AD=13,则线段 CD= 17 或 89 .
17.如图,在△ABC 中,∠A=30°,∠B=45°,AC=2 3,求 AB 的长.
解:(1)sin2A1+cos2A1=(12)2+( 23)2=14+34=1,sin2A2+cos2A2=( 12)2+( 12)2=12+ 12=1,sin2A3+cos2A3=(35)2+(45)2=295+1265=1,故答案为:1,1,1 (2)1 (3)在图②中,∵sinA=ac,cosA=bc,且 a2+b2=c2,则 sin2A+cos2A=(ac)2+(bc)2 =ac22+bc22=a2+c2b2=cc22=1,即 sin2A+cos2A=1
在
Rt △ BCH
中
,
∵
BC
=
12
,
∠
B
=
30
°
,
∴
CH
=
1 2
BC
=
6
,
BH
BC2-CH2 = 6
3,在
Rt △ ACH
中
,
tanA
=
3 4
=
CH AH
,
∴
AH
=
8
,
∴
AC
AH2+CH2=10,∴AB=AH+BH=8+6 3
知识点三:解直角三角形的简单应用 9.(2018·宜昌)如图,要测量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 P,A 的距离,可以在小 河边取 PA 的垂线 PB 上的一点 C,测得 PC=100 米,∠PCA=35°,则小河宽 PA 等于( C ) A.100sin35° 米 B.100sin55° 米 C.100tan35° 米 D.100tan55° 米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4章 解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精品课件_5
则BC=__9____.
A
B
D
C
2、如图, ∠C=90°,∠B=15°,DE垂直平 分AB,垂足为点E,交BC边于点D,
BD=16cm,则AC的长为___8_c__m
A E
B
D
C
知识小结
性质 1
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性质 2
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
性质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
3
于斜边的一半
性质 在直角三角形中,30⁰所对
BC= 1 AB 2
证明: 作斜边上的中线CD,
则CD=AD=BD= 1 AB 2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 ∠A=30° ∴ ∠B=60°
A
对此,你能得出 什么结论?
∴ △CDB是等边三角形
D
∴ BC=BD= 1 AB 2
B
C
1、如图在△ABC中,若∠BAC=120°
,AB=AC,AD⊥AC于点A,BD=3,
D
又∵∠ACB=90⁰,
∴四边形ACBE是矩形,
∟
∴ CE=AB.
B
C
1、已知Rt△ABC中,斜边AB=10cm,则斜边上 的中线的长为_5_c_m___
2、如图,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 ∠CDA=80°,则∠A=__5_0_°_ ∠B=__4_0_°_
D
B
C
例 Rt△ABC中,∠ACB=90 ° ,∠A=30°,求证:
A
C
推进新课
画任意Rt △ABC,并画出斜边AB上的中线 CD, 量一量,看看CD与AB有什么数量关系?
B
D
A
C
思路引导:中线辅助线作法:将中线延长一倍.
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含答案-7 24.4 第2课时 仰角、俯角问题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24.4解直角三角形第2课时 俯角、仰角问题学习目标:1.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重点).2.能够解决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难点).自主学习一、新知预习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_______,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_______.合作探究一、探究过程 探究点:利用仰角、俯角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1】 如图,为了测量山的高度AC ,在水平面B 处测得山顶A 的仰角为30°,AC ⊥BC ,从B 出发沿着BC 方向向前走1000 m ,到达D 处,又测得山顶A 的仰角为45°,求山的高度AC (结果保留根号).【归纳总结】在解直角三角形时,若仰角、俯角不是直角三角形的内角时,应利用已知条件将它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再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列方程求解.【问题2】 如图,某人站在楼顶观测对面笔直的旗杆AB ,已知观察点C 到旗杆的距离(CE 的长度)为8m ,测得旗杆顶的仰角∠ECA 为30°,旗杆底边的俯角∠ECB 为45°,那么旗杆AB 的高度是( )A . (82+83)mB .(8+83)mC .(82+833)mD .(8+833)m 【归纳总结】解此类问题,要作好辅助线,将问题分为仰角和俯角两个问题来解直角三角形.【针对训练】1.如图,某飞机在空中A 处探测到地面的目标B,此时从飞机上看目标B 的俯角为α,若测得飞机与目标B 之间的距离AB 大约为2400米,且sinα=0.52,求飞机的飞行高度AC .2.如图,一学生要测量校园内一棵水杉树的高度.他站在距离水杉树10m的E处,测得树顶的仰角∠ACD=54°.已知测角器的架高CE=1.5 m,求树高AB(精确到0.1 m.参考数据:tan54°≈1.38).二、课堂小结仰角俯角问题图解在进行高度测量时,由视线与水平线所夹的角中,当视线在水平方向上时,叫做_____角;当视线在水平方向下时,叫做_____角当堂检测1.如图某飞机于空中A处探测到目标C,此时飞机高度AC=b(m),从飞机上看地面上挥台B的俯角为α,则飞机A到指挥台B的距离为()A.m B.b cosαm C.m D.B sinαm第1题图第2题图2.如图,小明为了测量校园里旗杆AB的高度,将测角仪CD竖直放在距旗杆底部B点5m 的位置,在D处测得旗杆顶端A的仰角为60°,若测角仪的高度是1.6m,则旗杆AB的高度约为()(精确到0.1m,参考数据:=1.73)A.8.6m B.8.7m C.10.2m D.10.3m3.为加快5G网络建设,某移动通信公司在山顶上建了一座5G信号通信塔AB,山高BE=100米(A,B,E在同一直线上),点C与点D分别在E的两侧(C,E,D在同一直线上),BE⊥CD,CD之间的距离1000米,点D处测得通信塔顶A的仰角是30°,点C 处测得通信塔顶A的仰角是45°(如图),则通信塔AB的高度约为(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1.414,≈1.732).A.350 B.270 C.200 D.150第3题图第4题图4.如图,在P处利用测角仪测得某建筑物AB的顶端B点的仰角为60°,点C的仰角为45°,点P到建筑物的距离为PD=20米,则BC=米(结果保留根号).5.如图,某校教学楼AC与实验楼BD的水平间距CD=15米,在实验楼顶部B点测得教学楼顶部A点的仰角是30°,底部C点的俯角是45°,则教学楼AC的高度是米(结果保留根号).6.如图,无人机A的高度为270m,从A处看一栋大楼顶部B的俯角为30°,看底部C的俯角为60°,求这栋大楼的高度BC.能力提升7.某地为打造宜游环境,对旅游道路进行改造.如图是风景秀美的观景山,从山脚B到山腰D沿斜坡已建成步行道,为方便游客登顶观景,欲从D到A修建电动扶梯,经测量,山高AC=308米,步行道BD=336米,∠DBC=30°,在D处测得山顶A的仰角为45°,求电动扶梯DA的长(结果保留根号).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一、新知预习仰角 俯角合作探究一、探究过程【问题1】解:在Rt △ABC 中,由tan B =,得BC ==3AC ①, 在Rt △ACD 中,由tan ∠ADC =,得CD ==AC ②,由①﹣②,得BD=(3-1)AC=1000m,则AC=131000 =500(+1)(m ).即山高为500(+1)m . 【问题2】 D【针对训练】 1. 解:由题意得∠B =α,∠C =90°.∴sinB =sin α≈0.52.∵sinB =,∴AC =AB •sinB =2400×0.52=1248(米). 答:飞机飞行的高度约为1248米.2. 解:由题易得四边形CEBD 是矩形,BD =CE =1.5 m .在Rt △ACD 中,CD =EB =10 m , ∠ACD =54°,∵tan ∠ACE =,∴AD =CD •tan ∠ACD ≈10×1.38=13.8 (m).∴AB =AD +BD =13.8+1.5=15.3(m).答:树的高度AB 约为15.3 m .二、课堂小结仰俯当堂检测1.C2.D3.2664.(20﹣20)5. (15+15)6.解:过点A作AD⊥BC,交CB延长线于点D,由题意可知:∠DAB=30°,∠DAC=60°,∴∠ACB=∠BAC=30°,∴AB=CB.设BD=x m,∴AB=2x m,∴CB=AB=2x m.∴CD=BC+DB=3x m.由题意可知CD=270 m,∴3x=270.∴x=90.∴BC=2x=180 m.即大楼的高度为180 m.7.解:作DE⊥BC于E,DF⊥AC于F.则四边形DECF为矩形,∴FC=DE,DF=EC.在Rt △DBE中,∠DBC=30°,∴DE=BD=168米,∴FC=DE=168米,∴AF=AC﹣FC=308﹣168=140(米).在Rt△ADF中,∵∠ADF=45°,∴AD=AF=140(米). 答:电动扶梯DA的长为140米.~。
4.4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课件九年级数学上册
感悟新知
水平方向飞行 200m 到达点 Q,测得奇楼底端 B 的俯 角为 45° ,求奇楼 AB 的高度.(结果精确到 1m,参 考数据: sin 1 5 ° ≈ 0 . 26,cos 15 ° ≈ 0 . 97, tan15° ≈ 0.27) 解:如图,延长BA交PQ的 延长线于点C,则∠ACQ=90°. 由题意得,BC=225 m,PQ=200 m,
课堂新授
2. 解决实Βιβλιοθήκη 问题时,常见的基本图形及相应的关系式如下 表所示:
图形
关系式
图形
关系式
AC=BC·tanα, AG=AC+BE
BC=DC-BD= AD·(tanα -tanβ )
课堂新授
续表
图形
关系式
AB=DE= AE·tanβ, CD=CE+DE =AE·(tanα+
tanβ)
图形
关系式
感悟新知
(1) 求登山缆车上升的高度 DE; (2)若步行速度为 30m/min,登山缆车的速度为60m/min,
求 从山底 A 处到达山顶 D 处大约需要多少分钟 .(结果 精确到 0.1min,参考数据: sin53° ≈ 0.80, cos53° ≈ 0.60,tan53° ≈ 1.33)
感悟新知
课堂新授
例2
课堂新授
解题秘方:在建立的非直角三角形模型中,用 “化斜为直法”解含公共直角边的 直角三角形.
课堂新授
课堂新授
计算结果必须根据 题目要求进行保留.
课堂新授
方法点拨 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问题的求解方法: 1. 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将实际问题抽象为解直角三角
形的数学问题, 画出平面几何图形,弄清已知条件中 各量之间的关系; 2. 若条件中有直角三角形,则直接选择合适的三角函数关 系求解即可;若条件中没有直角三角形,一般需添加辅 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再选用合适的三角函数关系求解.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目录21.1《二次根式》教案21.2.1《二次根式的乘法》教案21.2.2《积的算术平方根》教案21.2.3《二次根式的除法》教案21.3《二次根式的加减》教案22.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22.2.1《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教案22.2.2《配方法》教案22.2.3《公式法》教案22.2.4《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教案22.2.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教案22.3《实践与探索》教案23.1.1《成比例线段》教案23.1.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案23.2《相似图形》教案23.3.1《相似三角形》教案23.3.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教案23.3.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教案23.3.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23.3.4《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案23.4《中位线》教案23.5《位似图形》教案23.6.1《用坐标确定位置》教案23.6.2《图形的变换与坐标》教案24.1《测量》教案24.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案24.3.1《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教案24.3.1《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时)》教案24.3.2《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教案24.4《解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教案24.4《解直角三角形(第2课时)》教案24.4《解直角三角形(第3课时)》教案25.1《在重复试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教案25.2.1《概率及其意义》教案25.2.2《频率与概率》教案25.2.3《列举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教案第21章《二次根式》复习》教案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复习》教案第23章《图形的相似》复习》教案第24章《解直角三角形》复习》教案第25章《随机事件的概率》复习》教案第25章《随机事件的概率》复习教案二次根式21.1 二次根式【知识与技能】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利用a(a≥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2.理解a(a≥0)是非负数和(a)2=a.3.理解2a=a(a≥0)并利用它进行计算和化简.【过程与方法】1.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复习二次根式的概念,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出a(a≥0)是一个非负数,用具体数据结合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导出(a)2=a(a≥0),最后运用结论严谨解题.3.通过具体数据的解答,探究并利用这个结论解决具体问题.【情感态度】通过具体的数据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分类的数学思想,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二次根式的有关性质.【教学重点】1.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2. a(a≥0)是一个非负数;(a)2=a(a≥0)及其运用.3.【教学难点】利用“a(a≥0)”解决具体问题.关键:用分类思想的方法导出a(a≥0)是一个非负数;用探究的方法导出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回顾:当a是正数时,a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即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当a是零时,a等于0,它表示零的平方根,也叫做零的算术平方根.当a是负数时,a没有意义.【教学说明】通过对算术平方根的回顾引入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概括:a(a≥0)表示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也就是说,a(a≥0)是一个非负数,它的平方等于a.即有:(1)a≥0;(2)(a)2=a(a≥0).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注意:在a中,a的取值必须满足a≥0,即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思考:2a等于什么?我们不妨取a的一些值,如2,-2,3,-3等,分别计算对应的2a的值,看看有什么规律.概括:当a≥0时,2a=a;当a<0时,2a=-a.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x取什么实数时,下列各式有意义?2.计算下列各式的值:【教学说明】可由学生抢答完成,再由老师总结归纳.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二次根式的概念及有关性质:(1)(a)2=a(a≥0);(2)当a≥0时,2a=a;当a<0时,2a=-a.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伴交流.【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进行知识提炼和知识归纳.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1.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本节课从复习算术平方根入手引入二次根式的概念,再通过特殊数据的计算,理解二次根式的有关性质,经历观察、归纳、分类讨论等思维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教学活动的方法.二次根式的乘除法1.二次根式的乘法【知识与技能】a•=ab(a≥b,b≥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理解b【过程与方法】a•=ab(a≥0,b≥0)并运用它进行计算.由具体数据发现规律,导出b【情感态度】a•=ab(a≥0,b≥0),培养特殊到一般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对事通过探究b物规律的观察发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a•=ab(a≥0,b≥0),及它的运用.b【教学难点】a•=ab(a≥0,b≥0).发现规律,导出b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1.填空:参照上面的结果,用“>”、“<”或“=”填空.2.利用计算器计算填空.a•=ab(a≥0,b≥0).【教学说明】由学生通过具体数据,发现规律,导出b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学生活动)让3、4个同学上台总结规律.教师点评:(1)被开方数都是正数;(2)两个二次根式的积等于这样一个二次根式,它的被开方数等于前两个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的积.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为a•=ab(a≥0,b≥0).:b【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应用公式a•=ab(a≥0,b≥0).b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15cm和12cm,那么此直角三角形斜边长是()A.32cmB.33cmC.9cmD.27cm【答案】1.B 2.C 3.A 4.D【教学说明】可由学生抢答完成,再由教师总结归纳.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由学生小组讨论汇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伴交流.a•=ab(a≥0,b≥0).2.教师总结归纳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b【教学说明】教师引发学习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进行知识提炼和知识归纳.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1.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a•=ab(a≥0,b≥0),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数据,发现规律,导出b并学会它的应用,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对于事物规律的观察、发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的算术平方根【知识与技能】a•(a≥0,b≥0);1.理解ab=ba•(a≥0,b≥0).2.运用ab=b【过程与方法】a•(a≥0,b≥0),并运用它解题和化简.利用逆向思维,得出ab=b【情感态度】a•(a≥0,b≥0)以训练逆向思维,通过严谨解题,增强学生让学生推导ab=b准确解题的能力.【教学重点】a•(a≥0,b≥0)及其运用.ab=b【教学难点】a•(a≥0,b≥0)的理解与应用.ab=b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a•=ab(a≥0,b≥0).反过来,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为ba•(a≥0,b≥0).ab=b【教学说明】引导让学生通过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二次根式的规定,利用逆向思维,得出a•(a≥0,b≥0).ab=b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例1化简:【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利用ab =b a •(a ≥0,b ≥0)直接化简即可.例2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改正:【教学说明】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积的算术平方根应用的条件:a ≥0,b ≥0.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化简:(1)20;(2)18;(3)24;(4)54.2.自由落体的公式为s=21gt 2(g 为重力加速度,它的值为10m/s 2),若物体下落的高度为120m ,则下落的时间是 s.【教学说明】可由学生自主完成分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再由老师总结归纳.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伴交流.2.教师总结归纳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各因式算术平方根的积,即ab =b a •(a ≥0,b ≥0).【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进行知识提炼和知识归纳.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1.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本课时教学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体形式,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提供学生创新的空间与可能,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训练逆向思维,通过严谨解题,增加学生准确解题的能力.二次根式的除法【知识与技能】 1.理解b a b a =(a ≥0,b >0)和bab a =(a ≥0,b >0),并运用它们进行计算. 2.利用具体数据,通过学生练习活动,发现规律,归纳出除法规定,并用逆向思维写出逆向等式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3.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运用它把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过程与方法】1.先由具体数据,发现规律,导出b aba = (a ≥0,b >0),并用它进行计算. 2.再利用逆向思维,得出bab a =(a ≥0,b >0),并运用它进行解题和化简. 3.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运用它把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情感态度】 通过探究b aba =(a ≥0,b >0)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精神;让学生推导bab a =(a ≥0,b >0)以训练逆向思维,通过严谨解题,增强学生准确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b a b a =(a ≥0,b >0),bab a =(a ≥0,b >0)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2.最简二次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归纳出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最简二次根式的运用.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1.写出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及逆向公式.2.填空:3.利用计算器计算填空:【教学说明】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阐述运算结果,最后教师点评.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刚才同学们都练习得很好,上台的同学也回答得十分准确,根据大家的练习和回答,我们可以得到: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b aba (a ≥0,b >0)反过来,bab a =(a ≥0,b >0) 下面我们利用这个规定来计算和化简一些题目. 例1 计算:【教学说明】 直接利用b aba =(a ≥0,b >0) 例2化简:观察上面各小题的最后结果,发现这些二次根式有这些特点:(1)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2)被开方数中所含的因数(或因式)的幂的指数都小于2.【教学说明】利用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规定来化简,要求最后结果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化简:3.如图,在Rt△ABC中,∠C=90°,AC=2.5cm,BC=6cm,求AB的长.【教学说明】第1题可由学生自主完成,第2题、3题教师可给予相应的指导.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请若干学生口述小结,老师再利用电子课件将小结放映在屏幕上.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1.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本课时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性原则,即通过探究学习,指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具体数据得出规律,再让学生相互交流,或上台展示自己的发现,或表述个人的体验,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后,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知识与技能】1.掌握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会判断同类二次根式,会合并同类二次根式.2.掌握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情感态度】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重点】二次根式加减法的运算.【教学难点】探讨二次根式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快速准确进行二次根式加减法的运算.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1.合并同类项:(1)2x+3x;(2)2x2-3x2+5x2.解:(1)5x;(2)4x2.这几道题是你运用什么知识做的?加减法则.2.化简:3.如何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计算?先化简,再合并.4.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它们的被开方数相同,这些二次根式就称为同类二次根式,就是本书中所讲的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如22与32;28、38与58.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例1计算:例2计算:【教学说明】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时,必须先将其化简,是同类二次根式才可合并. 例3计算:【教学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计算是否正确?为什么?【教学说明】这类计算的简便方法是先变形,再代入求值.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请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教师展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要点.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1.3”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本节课通过复习整式的加减法合并同类项,引入二次根式的概念及二次根式的合并方法,对法则的教学与整式的加减比较学习,在理解、掌握和运用二次根式的加减法运算法则的学习过程中,渗透了分析、概括、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兴趣.一元二次方程22.1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ax2+bx+c=0(a ≠0).2.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提高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 绿苑小区住宅设计,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分析】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不难列出方程x(x+10)=900,整理可得x2+10x-900=0.(1)问题2 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解:设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我们知道,去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万册,则今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1+x)万册,同样,明年年底的图书数又是今年年底的(1+x)倍,即5(1+x)·(1+x)=5(1+x)2万册.可列得方程5(1+x)2=7.2,整理可得5x2+10x-2.2=0(2)【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解决问题.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思考、讨论问题1和问题2分别归结为解方程(1)和(2).显然,这两个方程都不是一元二次方程.那么这两个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共同特点:(1)都是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归纳总结】上述两个整式方程中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通常可写成如下的一般形式:ax2+bx+c=0(a、b、c是已知数,a≠0).其中ax2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例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解:①是;②不是;③是;④不是;⑤不是;⑥是.【教学说明】(1)一元二次方程为整式方程;(2)类似⑤这样的方程要化简后才能判断.例2 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解:2x2-13x+11=0;2,-13,11.【教学说明】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时,通常要将首项化负为正,化分为整.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将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1)5x2-1=4x(2)4x2=81(3)4x(x+2)=25(4)(3x-2)(x+1)=8x-3解:(1)5x2-4x-1=0;5,-4,-1;(2)4x 2-81=0;4,0,-81(3)4x 2+8x-25=0;4,8,-25(4)3x 2-7x+1=0;3,-7,1.2.根据下列问题,列出关于x 的方程,并将其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1)4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25,求正方形的边长x ;(2)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面积是100,求长方形的长x ;(3)把长为1的木条分成两段,使较短一段的长与全长的积,等于较长一段的长的平方,求较短一段的长x.解:(1)4x 2=25;4x 2-25=0;(2)x (x-2)=100;x 2-2x-100=0;(3)x=(1-x )2;x2-3x+1=0.3.若x=2是方程ax 2+4x-5=0的一个根,求a 的值.解:∵x=2是方程ax2+4x-5=0的一个根.∴4a+8-5=0解得:a=-43.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 2+bx+c=0(a ≠0),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都是根据一般式定义的,这与多项式中的项、次数及其系数的定义是一致的.3.在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2.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学习本课时,可让学生先自主探索再合作交流,小组内,小组之间充分交流后概括所得结论,从而强化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的认识,掌握建模思想,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知识与技能】1.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k)2=b(a≠0,ab≥0)的方程.2.灵活应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使学生了解转化的思想在解方程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综合运用探究式、启发式、活动式等几种方法进行教学.【情感态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激发求知的欲望,体验求知的成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重点】利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合理选择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较熟练地解一元二次方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怎样解方程(x+1)2=256?解:方法1:直接开平方,得x+1=±16所以原方程的解是x1=15,x2=-17方法2:原方程可变形为:(x+1)2-256=0,方程左边分解因式,得(x+1+16)(x+1-16)=0即(x+17)(x-15)=0所以x+17=0或x-15=0原方程的解x1=15,x2=-17【教学说明】让学生说出作业中的解法,教师板书.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例1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1)(3x+1)2=7;(2)y2+2y+1=24;(3)9n2-24n+16=11.【教学说明】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漏掉负根.例2 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1)5x2-4x=0(2)3x(2x+1)=4x+2(3)(x+5)2=3x+15【教学说明】解这里的(2)(3)题时,注意整体划归的思想.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1)3(x-1)2-6=0(2)x2-4x+4=5(3)(x+5)2=25(4)x2+2x+1=4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3.把小圆形场地的半径增加5m得到大圆形场地,场地面积增加了一倍,求小圆形场地的半径.解:设小圆形场地的半径为xm.则可列方程2πx2=π(x+5)2.解得x1=5+52,x2=5-52(舍去).答:小圆形场地的半径为(5+52)m.【教学说明】可由学生自主完成例题,分小组展示结果,教师点评.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回忆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2.对于形如a(x-k)2=b(a≠0,b≥0)的方程,只要把(x-k)看作一个整体,就可转化为x2=n(n≥0)的形式用直接开平方法解.3.当方程出现相同因式(单项式或多项式)时,切不可约去相同因式,而应用因式分解法解.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2.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探究,掌握基本方法和步骤,合理、恰当、熟练地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整体划归的思想.2.配方法【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配方法的推导过程,熟练地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在配方法的应用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掌握一些转化的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配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并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发现并理解配方的方法.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m2,场地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设场地的宽为xm,则长为(x+6)m,根据矩形面积为16m2,得到方程x(x+6)=16,整理得到x2+6x-16=0.【教学说明】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如何解方程x2+6x-16=0?问题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现在会解什么样的一元二次方程?举例说明.【教学说明】用问题唤起学生的回忆,明确我们现在会解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等号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右边是一个非负常数,即(x+m)2=n(n≥0),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可求解.问题2 你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吗?(1)(x+3)2=25(2)x 2+6x+9=25 (3)x 2+6x=16(4)x 2+6x-16=0【教学说明】教师启发学生逆向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将x 2+6x-16=0转化为(x+3)2=25的形式,从而求得方程的解.解:移项得:x2+6x=16,两边都加上9即(26)2,使左边配成x 2+bx+(b2)2的形式,得: x 2+6x+9=16+9,左边写成完全平方形式,得:(x+3)2=25,开平方,得:x+3=±5,(降次)即x+3=5或x+3=-5解一次方程得:x 1=2,x 2=-8.【归纳总结】将方程左边配成一个含有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右边是一个非负常数,从而可以直接开平方求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例1填空:(1)x 2+8x+16=(x+4)2 (2)x 2-x+41=(x-21)2 (3)4x 2+4x+1=(2x+1)2例2 列方程:(1)x 2+6x+5=0 (2)2x 2+6x+2=0 (3)(1+x )2+2(1+x )-4=0【教学说明】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完成例题,小组展示,教师点评归纳.【归纳总结】利用配方法解方程应该遵循的步骤:(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c=0;(2)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3)方程两边同时除以二次项系数a ;(4)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5)此时方程的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形式,然后利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2x 2-4x-8=0(2)x 2-4x+2=0(3)x 2-21x-1=0 2.如果x 2-4x+y2+6y+2 z +13=0,求(xy )z 的值.【教学说明】学生独立解答,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注意事项.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2.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本节课先创设情境导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将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直接开平方法来解,从而探索出配方法的一般步骤,熟练运用配方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2.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引导学生推导出求根公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情感态度】经历探索求根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用配方法解方程:(1)x2+3x+2=0 (2)2x2-3x+5=0解:(1)x1=-1,x2=-2 (2)无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问题已知ax2+bx+c=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的题目已做得很多,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推导下去.探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 代入式子aac b b x 242-±-=就得到方程的根,当b 2-4ac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aac b b x 242-±-=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 ≠0)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教学说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配方法推出求根公式,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体会成功的喜悦,可让学生小组展示.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①2x 2-4x-1=0 ②5x+2=3x2 ③(x-2)(3x-5)=0 ④4x 2-3x+1=0解:①x 1=1+26,x 2=1-26 ②x 1=2,x 2=-31 ③x 1=2,x 2=35 ④无解【教学说明】(1(2)强调确定a,b,c 的值,注意它们的符号;(3)先计算b 2-4ac 的值,再代入公式.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x 2+x-12=0(2)x 2-2x-41=0 (3)x 2+4x+8=2x+11(4)x (x-4)=2-8x(5)x 2+2x=0(6)x 2+25x+10=0 解:(1)x 1=3,x 2=-4;(2)x 1=232+,x 2=232-;(3)x1=1,x2=-3;(4)x1=-2+6,x2=-2-6;(5)x1=0,x2=-2;(6)无解.【教学说明】用公式法解方程关键是要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2.公式法的概念.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2.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在学习活动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认真思考,比较观察,交流与表述,体验知识的获取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师生的双边活动,适时调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点强化记忆
第24章 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点强化记忆知识点1: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1)锐角∠A 、∠B (∠A+∠B=90°)的三角函数:取值范围 全称 简写锐角∠A 的正弦斜边的对边A 0<sinA <1 sine sin锐角∠A 的余弦cosA=斜边的邻边A ∠=sinB 0<cosA <1 cosine cos锐角∠A 的正切tanA=的邻边的对边A A ∠∠=cotB tanA >0 tangent tan (或tg)锐角∠A 的余切cotA=的对边的邻边A A ∠∠=tanB cotA >0 cotangent cot (或 ctg 、ctn)注:对于锐角∠A 的每一个确定的度数,其对应的三角函数值也是唯一确定的。
(1)正弦、余弦、正切、余切都是在直角三角形中给出的,要避免应用时对任意的三角形随便套用定义; (2)sinA不是sin与A的乘积,是三角形函数记号,是一个整体。
“sinA”表示一个比值,其他三个三角函数记号也是一样的; (3)锐角三角函数值与三角形三边长短无关,只与锐角的大小有关。
知识点2: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 (1) 平方关系: sin 2A+cos 2A =1(2) 商数关系: tanA=A A cos sin ,cotA=A Asin cos (3) 倒数关系: tanA =Acot 1,tanA · cotA=1tanA · tanB=1 cotA ·cotB=1(∠A+∠B=90°)注:同一锐角的正弦和余弦的平方和等于1,同一锐角的正弦与余弦的商等于正切,同一锐角的余弦与正弦的商等于余切。
同一锐角的正切与余切的积为1,互为倒数;互余两角正切值的积为1;互余两角余切值的积为1 (1)这些关系式都是恒等式,正反均可运用,同时还要注意它们的变形,如:sin A ,cos A =因为∠A 为锐角,所以0<sinA <1,0<cosA <1 所以其中的负值舍去(2)sin2α是(sinα)2的简写,读作“sinα”的平方;不能将sin2α写成sinα2,前者是α的正弦值的平方,后者表示α2的正弦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4 第1课时 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点 1 锐角三角函数与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在Rt △ABC 中,∠C =90°,∠A ,∠B ,∠C 所对的边的长分别为5,12,13,则有 sin A =________, cos A =________,tan A =________.2.在Rt △ABC 中,已知∠C =90°,∠A =40°,BC =3,则AC =( ) A .3sin40° B .3sin50° C .3tan40° D .3tan50°3.在△ABC 中,∠C =9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1)若已知a 与∠B ,则b =________,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已知∠A 与c ,则a =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 2 解直角三角形 4.如图24-4-1所示,在Rt △ABC 中,∠C =90°,∠B =30°,tan B =( )( )=________.如果AC =5,那么BC =________.图24-4-15.根据下列所给条件解直角三角形,结果不能确定的是( )①已知一直角边及其对角;②已知两锐角;③已知两直角边;④已知斜边和一锐角;⑤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A .②④B .②③C .只有②D .②④⑤ 6.在△ABC 中,已知∠C =9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a =3,c =6,则下列解该直角三角形所得的结果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A =30°,∠B =60°,b =2 33B .∠A =30°,∠B =60°,b = 3C .∠A =45°,∠B =45°,b = 3D .∠A =30°,∠B =60°,b =627.在Rt △ABC 中,∠C =9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a =2,c =2,则∠A =________,b =________.8.[教材习题24.4第1题变式]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其中a =4,c =8,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知识点 3 解直角三角形的简单应用9.[2016·绥化]如图24-4-2,小雅家(图中点O 处)门前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经测得有一水塔(图中点A 处)在她家北偏东60°方向500米处,那么水塔所在的位置到公路的距离AB 是( )A .250米B .250 3米 C. 50033米 D .500 2米图24-4-210.如图24-4-3所示,在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有A ,B 两个港口,甲货船从A 港沿北偏东60°的方向以4海里/时的速度出发,同时乙货船从B 港沿西北方向出发,2小时后在点P 处相遇,则乙货船每小时航行________海里.图24-4-311.如图24-4-4,海面上B ,C 两岛分别位于A 岛的正东和正北方向.一艘船从A 岛出发,以18海里/时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2小时到达C 岛,此时测得B 岛在C 岛的南偏东43°方向上,求A ,B 两岛之间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海里.参考数据:sin43°≈0.68,cos43°≈0.73,tan43°≈0.93)图24-4-412.[2016·绵阳]如图24-4-5,在△ABC 中,AB =AC =4,∠C =72°,D 是AB 的中点,点E 在AC 上,DE ⊥AB ,则cos A 的值为( )A.5-12 B. 5-14 C. 5+14 D. 5+12图24-4-513.如图24-4-6,李明同学在东西方向的滨海路A 处测得海中灯塔P 在北偏东60°方向上,他向东走400米至B 处,测得灯塔P 在北偏东30°方向上,则灯塔P 到滨海路的距离为( )A .100米B .100 3米C .200米D .200 3米图24-4-614.如图24-4-7,钓鱼竿AC 长6 m ,露在水面上的鱼线BC 长3 2 m ,某钓鱼者想看看钓钩上的情况,把鱼竿AC 转动到AC ′的位置,此时露在水面上的鱼线B ′C ′长3 3 m ,则钓鱼竿转过的角度是( )A .60°B .45°C .15°D .90°图24-4-715.如图24-4-8,在菱形ABCD 中,DE ⊥AB ,垂足为E ,DE =6,sin A =35,则菱形ABCD的周长是________.图24-4-816.如图24-4-9,由游客中心A 处修建通往百米观景长廊BC 的两条栈道AB 和AC ,若∠B =56°,∠C =45°,则游客中心A 到观景长廊BC 的距离AD 的长约为________米.(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sin56°≈0.8,tan56°≈1.5)图24-4-917.[2017·德州]如图24-4-10所示,某公路检测中心在一事故多发地段安装了一个测速仪器,检测点设在距离公路10 m 的A 处,测速仪器测得一辆汽车从B 处行驶到C 处所用时间为0.9秒,已知∠B =30°,∠C =45°.(1)求B ,C 之间的距离(保留根号); (2)如果此路段限速为80 km/h ,那么这辆汽车是否超速?请说明理由(参考数据:3≈1.7,2≈1.4).图24-4-1018.如图24-4-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分别在x轴、y轴上,点A的坐标为(-1,0),∠ABO=30°,线段PQ的端点P从点O出发,沿△OBA的边按O→B→A→O运动一周,同时另一端点Q随之在x轴的非负半轴上运动,如果PQ=3,那么当点P运动一周时,试求出点Q运动的总路程.图24-4-111. 513 1213 5122.D [解析] 由题意知∠B =90°-∠A =90°-40°=50°. 又∵tan B =AC BC,∴AC =BC ·tan B =3tan50°. 故选D. 3.(1)a ·tan Bacos B(2)c ·sin A c ·cos A [解析] (1)∵tan B =b a,∴b =a ·tan B ; ∵cos B =a c ,∴c =acos B .(2)∵sin A =a c,∴a =c ·sin A ; ∵cos A =b c, ∴b =c ·cos A .4.AC BC335 3 5.C [解析] 解直角三角形所给条件中至少应有一条边长. 6.C 7.45° 28.解:∵a =4,c =8,∴由勾股定理可得b =4 3.∵sin A =a c =12,∴∠A =30°,∴∠B =60°,故∠A =30°,∠B =60°,b =4 3. 9.A10.2 2 [解析] 如图,过点P 作PC ⊥AB 于点C ,则∠PAC =30°,∠PBC =45°,PC =12PA =4海里,PB =2PC =4 2海里, 所以乙货船每小时航行4 2÷2=2 2(海里).11.解: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可得AC =18×2=36(海里).在Rt △ABC 中,利用正切函数的定义可得tan ∠ACB =AB AC,由此可知AB =AC ·tan ∠ACB ≈36×0.93≈33.5(海里).答:A ,B 两岛之间的距离约为33.5海里.12.C [解析] ∵在△ABC 中,AB =AC =4,∠C =72°, ∴∠ABC =∠C =72°,∠A =36°. ∵D 是AB 的中点,DE ⊥AB ,∴AD =12AB =2,AE =BE ,∴∠ABE =∠A =36°,∴∠EBC =∠ABC -∠ABE =36°,∴∠BEC =180°-∠EBC -∠C =72°, ∴∠BEC =∠C ,∴BE =BC ,∴AE =BE =BC .设AE =x ,则BE =BC =x ,CE =4-x . ∵∠EBC =∠A =36°,∠C =∠C , ∴△BCE ∽△ACB ,∴CE CB =BE AB ,即4-x x =x 4, 解得x =-2+2 5(负值舍去), ∴AE =-2+2 5.在△ADE 中,∵∠ADE =90°,∴cos A =AD AE =2-2+2 5=5+14.13.D [解析] 如图,过点P 作PC ⊥AB 于点C .根据题意,得∠PAB =30°,∠PBC =60°, ∴∠APB =30°=∠PAB , ∴BP =AB =400米. 在Rt △PBC 中, sin60°=PC PB,∴PC =PB ·sin60°=400×32=200 3(米).14.C [解析] ∵sin ∠CAB =BC AC =3 26=22,∴∠CAB =45°.∵sin ∠C ′AB ′=B ′C ′AC ′=3 36=32,∴∠C ′AB ′=60°, ∴∠CAC ′=60°-45°=15°,即钓鱼竿转过的角度是15°.故选C.15. 40[解析] ∵DE ⊥AB ,垂足为E , ∴△AED 为直角三角形,∴sin A =DE AD ,即35=6AD,∴AD =10,∴菱形ABCD 的周长为10×4=40. 16.60 [解析] ∵∠B =56°,∠C =45°,∠ADB =∠ADC =90°,BC =BD +CD =100米,∴BD =AD tan56°,CD =ADtan45°,∴AD tan56°+ADtan45°=100,解得AD ≈60(米). 17.[解析] (1)如图,作AD ⊥BC 于点D ,则AD =10 m ,求出CD ,BD 的长即可解决问题. (2)求出汽车的速度即可解决问题,注意统一单位. 解:(1)如图,作AD ⊥BC 于点D ,则AD =10 m. 在Rt △ACD 中, ∵∠C =45°, ∴AD =CD =10 m.在Rt △ABD 中,∵∠B =30°, ∴tan30°=AD BD, ∴BD =ADtan30°=3AD =10 3 m ,∴BC =BD +CD =(10 3+10)m.(2)这辆汽车超速.理由:∵BC =(10 3+10)m ≈27 m ,∴这辆汽车的速度≈270.9=30 m/s =108 km/h.∵108>80,∴这辆汽车超速.18.解:在Rt △AOB 中, ∵∠ABO =30°,AO =1,∴AB =2,BO =22-12= 3.(1)当点P 从点O 运动到点B 处时,如图①②所示,点Q 运动的路程为 3.(2)如图③所示,点P 从B →C ,当点P 运动到点C 时,QC ⊥AB ,则∠ACQ =90°. ∵∠ABO =30°,∴∠BAO =60°, ∴∠OQD =90°-60°=30°. ∵cos30°=CQ AQ,∴AQ =CQcos30°=2,∴OQ =2-1=1,则当点P 从点B 运动到点C 处时,点Q 运动的路程为OQ =1.(3)当点P从点C运动到点A处时,如图③所示,点Q运动的路程为QQ′=2- 3.(4)当点P从点A运动到点O处时,点Q运动的路程为AO=1.综上,点Q运动的总路程为3+1+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