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日一练)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岳麓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岳麓版课后
2019-2020年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四十三
第1题【单选题】
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
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
更赋的实行( )
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
D、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
既耕以饭,亦桑贸衣。
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这说明了他的田庄
A、主要从事商业生产
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D、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符合四大经济区特点的是①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②龙门碣石以北属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③江南地区在中国古代一直属于落后的经济区域④汉代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相对缓慢
A、①②③④。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业分层测评 岳麓版必修2(20
的土地制度学业分层测评岳麓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业分层测评岳麓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业分层测评岳麓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代的土地制度学业分层测评岳麓版必修2(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史学家认为,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是一次重大变革,根据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测出,其实质是()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提高了各阶层的地位【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理解“作爰田”的含义。
这里的“作爰田”是指改革土地制度,承认私田的合法性。
【答案】A2.《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
这反映了当时()A.齐国首先发生税制改革B.井田制得到加强C.商鞅变法依军功行田宅D.土地私有合法化【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鲁国的“初税亩”,排除A、C两项;“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都按田亩的实有数目缴纳赋税,这就实际上承认了土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瓦解了井田制,故排除B项.【答案】D3.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导学号:72040009】A.“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B.“废井田,开阡陌”C.“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解析】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是指作为祭祀的牛成为耕地之牛,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答案】D4.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
2019-2020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课件: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2.《诗经·小雅》中说:“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这直接反映了(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土地公有制瓦解 C.出现了土地私有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解析:材料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意为在下雨浇灌井田 的同时,也下到我的私田上吧。由此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土地私 有,C 项正确。
答案:C
A.鼓励垦荒,扩大播种面积 B.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C.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 D.降低赋税,减轻农民负担
解析:材料表明明洪武年间,对新开垦的土地不再征收赋
税,这有利于农民积极垦荒,扩大播种面积,A 项正确。 答案:A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 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 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1.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 2.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客观上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 ) 3.封建政府的“均田”、“限田”措施反映了封建国家与 地主之间的矛盾。(√ ) 4.租佃关系最早在春秋早期产生。(战国时期)( × ) 5.宋代“不抑兼并”的政策,加剧了土地兼并,使租佃经 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 )
答案:B
知识点三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8.(2019·甘肃兰州一中模拟)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 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 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 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 ) A.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C.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D.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2019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岳麓版必修2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B.铁器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常是生产力的发展。
铁器牛耕的推广属于生产力方面的发展,故答案为B。
答案:B2.商鞅变法后“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土地国有B.土地集体所有C.土地私有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商鞅变法规定土地私有,土地可以买卖,从而造成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C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
”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A.均田制破坏B.土地兼并C.赋税沉重D.重农抑商解析:用限定语突破法。
由材料信息“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可知,它针对的是土地兼并问题,故B项正确。
答案:B4.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题干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解析:均田制是把国家拥有的荒地分给农民,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等可知,均田制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B项正确;C项“完全取消”说法错误;均田制有具体的授田规定,排除D项。
故答案选B项。
答案:B5.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廛:chán,卖东西的店铺)。
这一现象的积极意义在于 ( )A.佃农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B.佃农与地主的依附关系消失C.佃农和市场发生联系,获得实际利益,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D.佃农获得产品的完全支配权解析:材料反映了租佃制下农民的生产状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岳麓版必修2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周礼》曾这样记述西周时期的某项土地制度,“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下列有关材料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属于奴隶制土地国有制B.受封者要向皇帝缴纳贡赋C.农民在土地上集体耕作D.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解析:从材料中的“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以任地事而令贡赋”等信息可知这是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它是一种土地国有制,A项正确。
B项错在“皇帝”,C项错在“农民”,D项错在“自由买卖和转让”。
答案:A2.《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解析:“田里不鬻”意为不允许土地买卖,这说明当时的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它存在于夏商、西周时期,A项正确。
答案:A3.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 )A.维护井田制B.重农抑商C.保护私有财产D.限制土地兼并解析:“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反映了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这是保护私有财产的体现,C项正确,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私自”带有不被人所知的意思,而土地兼并不是偷着干的事,D项错误。
答案:C4.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6人在劳作,其中4人翻地,后面跟着两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
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
(暑假一日一练)2020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检测卷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7)时整地工具中耕工具期夏耒、锛、铲、斧锄、博朝商耒、锛、铲、锸、斧、析铲、博朝西耒、锛、铲、锸、斧、析、援铲、罅周A.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解析:C 分析表格可知,商朝与夏朝相比、西周与商朝相比,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种类增多,功能也越来越细化,故C项正确。
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耒”“析”等农具表明当时仍使用木制农具,B项错误;表格中不涉及农业管理信息,D项错误。
2.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解析:D 明朝末期的江南地区,农副业经营仍然是小农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故A项错误;明末农村耕作方式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犁耕的依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专业化”,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家庭农业包括播种、灌溉、施肥等多个环节,高投入追求高产出,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3.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
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A 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
农业的发展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农业的发展,C项因果倒置;土地兼并是大土地所有制形成的主要途径,农业发展,小农经济形成无法阻止土地兼并,D项排除。
4.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二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同步练习题和答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 中国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
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水利技术的提高 B.社会局面的稳定C.铁制工具的使用 D.小农经济的发展2.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井田制趋于瓦解 B.小农经济发展完善C.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D.土地兼并严重3. 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
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
这些规定( )A.促使秦律形成了完整体系B.推动了精耕细作的深化C.推动了秦代冶金业的发展D.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4.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可以自由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的私田。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礼崩乐坏B. 赋税制度改革C.井田制瓦解D. 铁犁牛耕的使用5.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
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 B C D6.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影响是( )A. 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D. 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7.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8. 曹魏时出现的一种用木制成,可用脚踏或手摇,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的灌溉工具是( )A.曲辕犁B.筒车C.翻车D.水排9. 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 岳麓版必修2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1.《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C.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解析:春秋时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土地出现,各诸侯国为适应这一状况,纷纷进行赋税制度改革,从而调动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正确。
答案:C2.《战国策》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解析:西周井田制下土地不得买卖,“田里不鬻”,结合材料信息,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土地可以买卖,井田制逐步瓦解,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故选D项。
答案:D3.《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
”这主要说明西汉中期( )A.土地兼并现象出现B.官民矛盾尖锐C.官吏滥用权力D.农民生活艰难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官吏们凭富贵之资力,与民争利,广占田宅。
由此可见,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故A项正确。
答案:A4.钱穆的《国史大纲》中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封建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均田制规定,将国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使农民占有部分土地,故C项正确。
答案:C5.明代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
这反映出明代( )A.土地兼并严重B.小农经济的弱化C.商品经济发达D.井田制得以恢复解析:井田制是以国家名义占有土地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民要集体耕种公田,但每人都有自己的份地;题干材料反映了海瑞的直接目的是让农民有田地,这说明当时农民失去土地的现象严重,故A项正确;在明代,土地兼并后,地主主要采用租佃制经营,这种经营土地的方式,没有弱化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生产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井田制已经恢复,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练习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练习岳麓版必修2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合计 75 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切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1、以下图中的工具用于:()A耕地B施肥C播种D开沟2、曲辕犁的发明,是继汉代犁耕发展以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打破。
对此,以下描绘不正确的是:()A 它的出现标记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B长辕变曲辕,犁架变小,更为轻巧灵巧C 既节俭了劳力,又提升了耕作速度D使用比较安稳,利于旱田耕作3、以下水利工程按出现的先后次序摆列应为()①芍陂②都江堰③白渠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②③①4、从汉代起,封建统治者常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运动,主假如为了()①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②稳固社会次序③保护农业的发展④防备北方少量民族的攻击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理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纳重农举措,注意减少人民负担,培植小农经济,主假如由于)A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华和封建政权的安危B小农经济的稳固与否关系到国家在世界上的名誉和地位C小农经济的兴衰与否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能否稳固D小农经济的稳固与否时候是对封建统治者褒贬的依照6、(2004,全国)春秋战国期间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行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含()A 促进井田制崩溃B致使地主阶级盛行C 增强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起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7、封建社会的土地吞并()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定产物②常常致使阶级矛盾的激化③与封建经济的发展亲密有关④封建政府能够完全除去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8、我国古代的租佃制产生于()A 春秋期间B战国期间 C 秦朝D唐朝9、以下说法不切合历史事实的是()B土地私有是中国古代社会唯一的经济制度形态C土地吞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田庄经济拥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10、自宋朝以来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这一方式()A使政府对百姓的控制增强B农民完整离开了政府的盘剥C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大为增强D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11、从战国到西汉,我国经济地区的发展体现出的特色有()①经济地区多样性②各地经济差距渐渐减小③全国经济发展趋向趋于一致④各经济地区经济实力发展不均衡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2、汉代的山东主要包含此刻那些省份()①山东②河南③河北④山西A 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由有()①中原人口南迁②北方统治者开发江南③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固④南方包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A ①②③④B①③④ C ①②④D②③④14.先人掌握冶铁技术最早始于()A西周 B 春秋C战国D秦汉15.灌钢法比块炼钢技术更先进,该技术出现于()A南北朝B 隋唐C 北宋D明清16.以下制瓷技术,属于清朝创建的是①白瓷②釉里红③粉彩④珐琅彩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7. 宋朝各港口城市“蕃客云集” ,“蕃客”是指()A外国客商 B 少量民族客商 C 内陆客商 D 政府管理人员18.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①形成于战国期间②长久保持了社会的稳固③是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政策④在封建社会一直发挥着踊跃作用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19.我国徽商、晋商等地区性大商帮出现于()A魏晋南北朝B隋唐C宋元D明清20.唐朝时名闻中外的多数市不包含()A长安B洛阳C南京D扬州21.以下明清期间的经济现象,切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向的是()A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推行B 制瓷,矿冶技术的进步C丝织业“机户出资,机工卖力” ,“计日受值”D取销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22.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而在此以后,再无此类壮举,有关的要素是①中国国势渐衰②非商业性贸易无补于社会经济③闭关锁国④缺少从事国外活动的社会内驱力A 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 D ②③④23.明清推行禁海政策,闭关锁国的根来源因是()A“天向上国,无所不有”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心爱心专心可能生活在()A北宋B元朝C唐朝D明朝25.康乾盛世被誉为封建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但也给此刻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最主要的是()A加速改革开放 B 增强以德治国 C 保持社会稳固 D 惩办赃官污吏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二.资料分析26、读图,联合都江堰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高中历史综合练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综合练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必修21、我国古代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由有①水利工程的修筑②生产工具的进步③耕种技术的进步④私有土地的出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元朝王桢指出:“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犹不胜稼。
”这反应的本责问题是A.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B.小农经济阻挡经济发展C.自耕农经济特别柔弱D.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3.新石器时代,我国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是A.掌握了青铜锻造技术B.发了然冶铁技术C.学会了养蚕缫丝技术D.发了然制陶技术4.以下对宋朝城市发展概略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①打破了“市”和“坊”的界线②城市主假如政治中心、军事重镇③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一致规准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等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督⑤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5.以下哪些是战国期间“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由①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应③封建社会早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商业的不稳固性及商人的流动性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6.明朝时 , 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 以梭为耒”的家庭; 苏州震泽镇及邻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 多座。
综合剖析这些现象, 能够直接说明的结论是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手工业生产力提升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7.汉朝的纺织技术以临淄(今山东临淄)和襄邑(今河南瞧县)所产最为闻名;五代时杭州、成都等地的丝织业特别发达,江南的丝织品,品种多样,工艺精巧。
上述变化表示中国古代丝绸产地南北大易位,造成古代丝织业重心由北向南变化的主要原由是A.人们消操内心、花费习惯的主要变化及棉织业等新兴行业的冲击B.北方长久的战乱C.传统的丝绸之路D.农业过分开发、战争损坏、北方环境状况恶化致使北民南迁,技术南传8.苏轼诗:“吴国晚蚕初断时,占城早稻欲移秧”。
高一历史必修2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练习题
高一历史必修2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练习题【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点串讲】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农耕方式的演进1.地域:最早在黄河、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南稻北粟)2.耕作方式的发展※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时代——铁制农具和牛耕(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说明:从春秋战国起,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出现)3.牛耕的发展春秋后期出现——汉代广泛推广——唐代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二)土地制度的变化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1.井田制及其瓦解含义: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其本质是国王代表整个贵族占有土地的土地私有制。
有公田、私田之分。
瓦解: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过程——春秋时期公田抛荒,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如鲁国“初税亩”),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土地私有制确立。
2.战国以后的土地所有制结构——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说明:①三种形式可以转化;后两种形式此消彼长②地主私有土地占主导地位,制约古代社会土地关系的发展。
3.土地兼并问题——体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根源: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危害: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政策:①北魏、隋唐的均田制②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③明清买卖土地广占田地日益普遍4.地主私有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田庄制:东汉豪强地主(士族地主)经营大地产的方式租佃制:战国产生,宋代发展,明清普及※说明:两种方式体现了地主与佃农(佃户)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弱(三)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①春秋战国以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构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高中历史综合练习第一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综合练习第一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必修 21.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最早形成于()A.西周B.夏代 C .商朝D.原始社会2.我国人民在饮食习惯方面有所不一样,主假如因为()A.地区的差别 B .民族种类不一样C .每一个人身体情况决定的 D .统治阶级尊崇所致使3.“刀耕火种”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是()A.石器B.铜器C.铁器D.牛4.古代掌握冶铁技术是在()A.春秋期间B.战国期间C.秦朝D.西汉5.以下相关铁农具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春秋开始出现B.战国期间使用范围扩大C.耒耜是最早的铁农具D.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6.战国此后,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小农经济7.春秋战国期间,我国农用动力的革命是指()A.铁器时代的到来B.牛耕的使用C.浇灌事业的发展D.铁犁的运用8.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是在()A.东汉B.三国期间C.唐朝D.两宋期间9.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选项是()A.生产力的进步促使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色是“男耕女织”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构造比较稳固D.个体小农经济大大促使了经济的发展,有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0.“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最早出此刻()A.商周期间B.春秋期间C.西汉期间D.隋唐期间1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C.“机户出资,机工卖力”的生产方式D.大规模分工合作12.我国古代自耕农经济出现的原由不包含()A.生产工具的进步B.耕作技术的进步 C .私有土地的出现D.男耕女织的出现13.以下对于中国古代自耕农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出此刻春秋期间B.拥有部分土地C.以家庭为单位D.经营方式主假如农业14.西周期间推行的土地制度的性质是()A.土地公有制B.土地国有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D.封建土地国有制15.以下对于井田制的表达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B.诸侯臣下只好世代享受C.土地不得买卖D.耕作者要缴纳地租16.春秋期间井田制崩溃的根来源因是()A.大批公田被抛荒,私田增添B.铁制农具和牛耕在生产中的使用C.初税亩等新税制的推行D.部分奴隶主贵族采纳新的盘剥方式17.在土地全部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中没能起到作用的是()A.铁器和牛耕的出现B.初税亩的推行C.商鞅变法D.地主的土地吞并18.封建社会,地主土地全部制是土地全部制的一种主要形式。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岳麓版必修2(2021年整理)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岳麓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岳麓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岳麓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与成语“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土地制度是( )A。
井田制 B.分封制C.宗法制D。
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析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度,分割的方块田形似井字,条理有序,与材料符合,故选A项。
答案A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
周王 B.贵族 C.平民 D.奴隶解析根据“方里而井”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的状况,井田的所有权属于国王,但主要由贵族占有,是国有制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故选B项。
答案B3.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B。
“废井田,开阡陌”C.“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D。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勤”是指作为祭祀的牛成为耕地之牛,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4。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 )A。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岳麓版课后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岳麓版课后练习第八十三篇第1题【单选题】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和“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讲究因地制宜C、强调精耕细作D、注重自给自足【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面分别是安西榆林窟的壁画《牛耕图》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农作图》(局部)对下图信息的合理解释是唐代( )A、二牛抬杠法推广B、耕作技术的进步C、农民生活的艰难D、佃耕制度的形成【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A、小农经济——封建制度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铁器使用——个体生产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图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A、春秋北方农业的进步B、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C、东汉江南地区的开发D、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清代学者洪吉亮在其著作《治平篇》中写道:“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揭示了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的矛盾B、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稳定C、作者主张国家控制人口增长D、作者主张重农抑商【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出现。
2.理解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土地兼并。
一、废井田,开阡陌1.背景: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使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2.出现:商周时期,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
3.内容(1)所有权上,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2)“公田”:贵族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3)“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
4.瓦解(1)时间:春秋时期开始崩溃,战国时期被废除。
(2)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公田”与“私田”界限打破,一律按土地的好坏收税。
(3)标志: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易混易错]井田制不同于今天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这里的“国有”实际上是各级贵族私有。
而今天的土地公有制是一种真正的公有制,这与井田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出现(1)时间:战国时期。
(2)标志: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全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2.形式(1)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的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自耕农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3)地主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发展(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加剧。
(2)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推动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4.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1)地主和自耕农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国家采取“均田”“限田”措施,如北魏至唐初实行均田制,保护自耕农经济。
[思维点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1)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
(2)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
[易混易错]1.均田制分配的不是地主的土地,而是国家手中掌握的无主土地和荒地,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2.古代中国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封建国家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发展历程(1)产生:早在战国时代,租佃方式就已产生。
到汉代,已比较普遍。
(2)发展: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3)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3.影响: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图解识记]租佃关系的演变主题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1.土地制度的变化材料图一图二[史料解读]图一“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图二“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说明了井田制的废除。
[问题思考]材料反映出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变化: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
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收入。
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土地兼并材料①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②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史料解读]由划线部分①中的“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和②中“志在良田”得出土地观念。
[问题思考]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结合所学分析此观念的影响。
提示观念: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
影响:加剧了土地兼并;资本用于购置田地,不再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中国古代租佃制材料一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改变旧的剥削方式,招来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作为自己的“私属徒”,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从中收取地租。
材料二苏轼曾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史料解读](1)抓住材料一划线部分“剥削方式”“地租”等关键词理解地主与佃农的关系。
(2)通过材料二划线句子“诚恐客散而田荒”等信息理解佃户与佃主的关系。
[问题思考](1)材料一反映了地主土地怎样的经营方式?提示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的租佃经营方式。
(2)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提示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史论总结]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经营方式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封建社会(战国以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农民服力役、“均田”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经营方式:租佃经营处于次要位置的经营方式:田庄经济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一、封建社会不能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原因1.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而使土地占有关系很不固定,土地买卖盛行,这就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2.土地兼并的主要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地主往往将剥削来的钱财用于购买土地,“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这些都使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3.是由封建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封建国家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
因此,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土地兼并,而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土地制度及租佃关系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开始出现私田。
2.战国以来:存在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包括国有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等)、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总体趋势:战国以来,总的趋势是国有土地逐渐减少、私有土地逐渐增加。
地主阶级通过政治特权或经济实力,占有大量土地。
而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他们被迫租种,并将收获物的大半奉献给地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反抗,地主同劳动者的依附关系日益松弛,租佃制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农耕经济更加成熟。
1.《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
这反映了当时( )A.齐国首先发生税制改革B.井田制得到加强C.商鞅变法依军功行田宅D.土地私有合法化答案 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鲁国的“初税亩”,故排除A、C两项;“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都按田亩的实有数目缴纳赋税,这就实际上承认了土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瓦解了井田制,故排除B项。
2.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 D解析注意关键词:汉代。
从图片信息可看出有多个人在农田中集中从事农耕,因此这属于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故选D项。
3.据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 )A.编户制B.均田制C.租庸调制D.征役制答案 B解析均田制的实行能给无地的农民以土地,故吸引了大量的流民纷纷“返旧墟”,故选B项。
4.南宋辛弃疾在《最高楼》一词中曾哀叹:“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这一哀叹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答案 D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土地易主频繁,这说明土地买卖相当频繁,从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故选D项。
5.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
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可知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故C项正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材料二先代有限田之议,均田之制,口分世业之法,宜仿其制而乘除之,亦因时救弊之政也。
材料三徒党不下数千,始则占耕民田,后遂攻打郡县。
——《王文成公全书》(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末年怎样的社会问题?(2)为解决这一问题,材料二提出了什么方案?能解决问题吗?为什么?(3)材料三反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或土地高度集中)。
(2)借鉴先代的限田制、均田制等并加以改良,限制土地兼并。
不能解决问题。
原因: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统治阶级的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私有制。
(3)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进行反抗斗争,用暴力方式改变旧秩序。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土地多归有力之家……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等信息判断即可作答。
第(2)问,材料中提出沿袭“限田”“均田”等方案,结合史实加以分析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三所述内容概括归纳即可。
[基础达标]1.与成语“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封建土地所有制答案 A解析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度,它形似井字,条理有序,与材料符合,故选A项。
2.《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答案 A解析“田里不鬻”意为不允许土地买卖,这说明当时的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它存在于夏商、西周时期,故A项正确。
3.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答案 A解析“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意为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这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A项正确。
4.《汉书·董仲舒传》记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
”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A.土地私有制遭破坏B.社会经济凋敝C.社会两极分化加剧D.社会道德衰败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了官吏们凭借权力与民争利,加剧了土地兼并和社会财富的集中,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