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的命运
独善其身,惟吾德馨——儒者的安身立命之道
那么,如何才算是立命或如何立命呢?对此,儒家最经典的论述是孟子,他说:“尽其 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可见,儒家或儒者的安身立命之道,就是独善其身,修身养性, 终身不二,“道德本身便成为儒者安身立命之处。”1‘礼记·儒行》:“立义以为土地。”<孟 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即仁与义的道德可以看作是人的安宅和土地,是人得以 生养的根本。“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周易·系辞下》)“非有圣人之道,特以巧敏拜请畏 事之,则不足以持国安身矣。”(‘韩诗外传》卷六)安身立命,当以道德为本为要,可见, 儒家不仅把道德看作是治平天下的根本,而且也把它看作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关键词:儒者安身立命道德
自汉武帝以来,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儒学思想曾经成为中国社会占据统治地方的 官方意识形态,“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体现出人们对儒学的治国安邦作用的认识和重视。 二十世纪以来,儒学失去了其官方统治思想基础的地位,但人们在对儒学的认识中似乎还是 多注意它的治国安邦、治平天下的功能,实际上儒家学说还有另一方面的内含和功能,这就 是它可以以其思想向其学者和信众提供一种在世修养和思想寄托的安身立命之道。也就是说 通过学儒就是不信佛、不入道也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大道、终极信仰和心安理得的心身平衡 之术,从而安身立命,宠辱不惊,心安理得,心平气和。这也许就是儒学为什么被看作是一 种准宗教的内在原因,这不仅是从形式上说儒家也包含一些祭祀的外在形式,而是说,儒学 本身也能向人们提供一种解决安身立命之道和情志勉慰之方,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宗教 的某些精神功能。这种安身立命之道,既不是像佛教那样看破红尘,寄托来世,也不像道教 那样期求成道成仙,而是依靠学儒者自觉加强学习、领悟、修养,从而获独善其身,以德安 身立命。这正如孔予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对于今天的学儒者、修 儒者,儒学中包含的这种安身立命、修身养性的内含和功能也许更加重要。这是儒学所能贡 献给当代中国人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宝贵财富,也是我们重新重视儒学的内在原因。本文愿就 这一问题做些讨论。
《论语》PPT课件
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 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样,从前,在我们所说的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一定有一块宽阔的陆地作为两个大陆之间的桥梁。这块陆地不是别的,恰恰就是亚特兰提斯,这里的居民曾向埃及和中美洲迁移。
可以在下列情况使用 不可以在以下情况使用 这就是保罗·谢里曼从祖父手中接到的奇怪的遗产。当他明白了这一切情况后,他就遵照祖父的遗愿,走上了寻找亚特兰提斯的征途。
44.21% 43.08%
7.04% 5.67%
5620人 5477人
895人 721人
六、思考练习
孔子,名_丘_,字_仲_尼_,_儒_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__,仁政治上主张___礼治,鼓励人们 ___入,仕即“出来做事”。开__私_人讲学的风气, 传说有弟子___三人千,身通六艺者___七_十人二。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__语_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 _门_人和__再_传_弟所子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中_庸_》《_孟_子_》《_大_学_》 合称为“四书”。
谈一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张颐武观点:
1、“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 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 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
学琴于师襄。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
( 公 元 前 551 ) , 卒 于敬王四 十一年
(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
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的简要概述。
一、孔子的天命观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
在他的思想中,天命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神,是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和支配者。
天命是指天的意志和命令,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孔子的天命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天命决定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
孔子认为,天命的体现是通过君王的德行和治理能力来实现的。
如果君王有德行、有能力,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反之,国家就会衰败混乱。
因此,孔子主张君王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实现天命的体现。
2.天命是人类命运的决定因素。
孔子认为,人类的命运是由天命决定的。
人们应该顺应天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违背天意。
同时,孔子也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3.天命观与道德伦理相结合。
孔子认为,天命是道德伦理的基础。
人们应该遵循天命,遵守道德规范,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
同时,孔子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助精神,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帮助。
二、孟子的天命观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天命观与孔子的天命观一脉相承,但在某些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
以下是关于孟子天命观的简要概述:1.天命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
孟子认为,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权威。
人们应该遵循天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违背天意。
2.天命与人性相连。
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是人类命运的决定因素之一。
同时,孟子也认为人性与天命相连,人性是天命在人类身上的体现。
因此,孟子主张通过培养人性来实现天命的体现。
3.天命观与政治伦理相结合。
孟子认为,政治伦理是天命在政治上的体现。
君王应该遵循天命,实行仁政,关注民生福祉。
同时,臣民也应该遵循天命,忠诚于国家和君王。
《论语》中的天命观
《论语》中的天命观内容提要:"天命"思想于中国哲学思想,有始基性的意义,关系到对整个中国哲学的理解。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周人对"天"进行的新的意义建构,贯注"天"以道德的内涵,成为儒家天命思想的重要源头;第二部分,着重讲述儒家经典文献〈〈论语〉〉中的天命观,目的在于阐明在孔子那儿"天命"初步完成了由外向内的转化,将天命在人心中牢牢的矗立起来;第三部分论述了人之为人对天命应有的三个态度:体认、敬畏、持守,人应该在道德的行为中确定生存的目的和意义。
近代以来,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场地震,中国的"天"在下降,"天命"在陨落,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在一夜之间坍塌了大半。
灾难之后,如何在原有的废墟之上,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之家,这不仅是精神建筑师的重担,也是故土之子的责任。
我写这篇文章并非出于"整理国故"的目的,而是想找回一些我们已经失落的"家"的感觉。
一."天命"梳理"天"字,在殷商时代早就有之,但并非有作为至上人格神的意义。
《尚书·商书·盘庚》中有:"先王有服,克谨天命。
罔之天之断命,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1] 在殷商时帝是最高的人格神,它主宰人间的一切。
天是在周时才受到格外的重视。
<<殷墟卜辞综述>>里说:"(殷商)卜辞的天没有作为上天之意的,天之观念是周人提出来的。
"[2] 天的本意是"颠",即指人的头顶。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对其的注释是:"……颠者,人之顶也。
以为凡高之称。
始者、女之初也,以为凡起之称。
然则天亦可为凡颠之称。
臣于君,子于父,妻于夫,于民事皆曰天是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儒家的宇宙观
儒家的宇宙观
儒家的宇宙观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天命人事三会等几个重要的方面。
1. 天人合一:儒家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宇宙原理)所形成,而人是道的一部分,人与宇宙是一个整体的有机体,天人合一是宇宙观的核心。
2. 天地人三才:儒家将宇宙划分为天、地和人三个层面。
天代表宇宙的高贵、无我、无欲的原则,地代表宇宙的包容、生养,人则是天地之间的桥梁,是中介和调节者。
3. 天命人事三会:儒家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决定的,人通过遵循天命来实现个人与宇宙之间的和谐。
天命是指宇宙中的道德法则,它规定了人的责任和使命。
人的自由意志只能在天命的范围内发挥。
4. 仁爱:儒家宇宙观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互相帮助,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儒家的宇宙观强调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天命人事三会等概念,通过遵循道德法则、维系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来实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我命由我不由天”:中国古代命运观
“我命由我不由天”:中国古代命运观《哪吒之魔童降世》海报撰⽂ | 陈民镇(清华⼤学出⼟⽂献研究与保护中⼼博⼠后)责编 | 许嘉芩刘愈◆◆◆◆◆本⽂要点■《哪吒》的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出⾃道教,但在道教的类似说法中,“命”主要是就⽣命⽽⾔的,有⼈直接将其理解为命运,其实并不准确。
■商周时期⼈们关注的尚是王权正统与天命的关系,到了春秋战国,随着知识阶层的扩⼤,个体意识得到凸显,⼈们开始更多关注个⼈的命运。
■“成事在天,谋事在⼈”是中国古代命运观的基调,⽽宿命论也不乏市场。
《哪吒》的故事,脱胎⾃《封神演义》,不过《封神演义》更倾向于宿命论,与《哪吒》的旨趣并不相同。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不断刷新影史纪录的同时,也带⽕了⼀句超燃的宣⾔:“我命由我不由天。
”电影中还有⼀句台词:“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
”这可以说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注脚。
⼀⽅⾯是天命不可违,另⼀⽅⾯是⼒图逆天改命,《哪吒》实际上是围绕抗争命运展开的“故事新编”,可与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相⽐照。
“命”与“我”之间的冲突,正是中国古代命运观的基本内容。
1. 我命由我不由天:道教宣⾔哪吒本是佛教⼈物,但真正让他妇孺皆知的,却是以道教为底⾊的神魔⼩说《封神演义》。
这⽆疑是中国特⾊的造神故事:⼀个来⾃古印度的神灵穿越到商代末年,被安上了⼀个从唐代穿越⽽来的爹,最终转型为道教⼤神。
⽽最早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号的,正是道教。
⼤致成书于西晋的《西升经》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
”东晋的葛洪在《抱朴⼦》中引述早期道家经典《龟甲⽂》:“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亿万年。
”北宋的张紫阳在《悟真篇》中则说:“⼀粒灵丹吞⼊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致成书于五代的《真⽓还元铭》也说:“我命在我也,不在于天。
”被认为是张三丰著作的《⼤道论》,则强调“命⾃我造”。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的“命”有多重意涵。
《哪吒》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命”指命运。
⽽道教的上述说法,“命”主要是就⽣命⽽⾔的,有⼈直接将其理解为命运,其实并不准确。
儒家的人生智慧
儒家的人生智慧
儒家的人生智慧源自孔子及其后继者的思想体系,强调个人修养、礼仪规范和社会责任。
以下是儒家的人生智慧的几个重要方面: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
过修身,才能达到治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个人修养包括自律、道德修养和学习,通过不断地完善自己来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社会环境。
2. 仁爱与人际关系:儒家主张以仁爱为核心来对待他人。
仁爱即关
心他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心态和行为。
儒家认为,只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和谐共处的社会。
3. 尊重传统和尊重长辈:儒家强调尊重和继承传统。
传统被视为智
慧的积累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儒家认为只有通过尊重传统,才能获得智慧和真正的发展。
同时,儒家也强调尊重长辈,认为长辈具有智慧和经验,应该虚心倾听和尊重他们的意见。
4. 教育的重要性:儒家认为教育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改变人的
命运。
儒家主张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知识、智慧和品德等方面的提升。
5. 和谐与适应:儒家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互适应,同时也要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
只有通过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总的来说,儒家的人生智慧强调个人修养、社会责任和人际关系。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爱对待他人,尊重传统和长辈,重视教育,追求和谐与适应,儒家倡导人们在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中追求真理、仁爱与和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复旦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复旦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儒学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主要是因为()参考答案:儒家的思想内容与中国家国同构的封建宗法社会相适应。
_儒学具有宽容开放的胸怀。
_儒家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
_儒学的传播方式积极有效。
2.道家能够在中华传统文化大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是:()参考答案:人生哲学独具特色_政治哲学适合新兴王朝_弹性大_可以和儒家形成有效互补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应对人生顺境的态度是()参考答案:不能冒进_要有忧患意识_抓住机遇,乘势快上4.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格局()参考答案:以儒学为主干,儒释道互补5.下列哪些属于法家衰弱的原因()参考答案:彻底否定道德的价值,只任法治,一意孤行。
_在封建高度集权的政体下,法家“法治”最终难逃“人治”的藩篱。
_完全依靠政权力量来推动学术主张。
_声名狼藉,招人反感。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我们对待外界评价的态度应该是()参考答案: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_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7.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挥直接作用的历史人物有:( )参考答案:汉武帝_董仲舒8.在中华传统文化“时”的视野下,人生境遇的特点是()参考答案:无法逃避_不能选择_变化流转9.以下关于佛教的说法,正确的有:()参考答案:佛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_佛教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_佛教讲因果、讲轮回_佛教在中国的地位始终没有高于政治10.道家难成中华文化主干的原因:()参考答案:过于消极_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不能适应古代中国的社会特点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应对逆境的人生态度是()参考答案:涵养豁达的心境_积蓄力量_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人生价值在于:()参考答案:自觉的道德追求_热忱的救世情怀_坚定的生活信念_崇高的人格理想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对自杀的原因主要有()参考答案:自杀推卸掉了社会责任_自杀推卸掉了家庭责任14.儒家所认可的道德修养的方法有()参考答案:克己复礼_注重反思_注意环境的影响_行“君子之学”15.下列哪些观点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道德的认识()参考答案:为仁由己_途之人可以为禹_人人皆可为尧舜_里仁为美16.下列说法不正确是()参考答案: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17.本门课程的特色:()参考答案:为立德树人服务_注重价值引领_关注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困惑18.以下属于道家特点有:()参考答案:无为_道法自然19.儒家“知命”的含义:()参考答案:了解人生的界限_尽人事方知天命_要坚持道德使命20.下列关于儒家“命运”观说法正确的是()参考答案:体现了一种理性务实的态度_在尽人事基础上听天命21.儒家所设定的人际交往的情感根基是( )参考答案:仁者爱人22.忠恕之道的内涵包括()参考答案:己欲达而达人_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己欲立而立人23.下面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孝”,说法正确的是()参考答案:从义不从父_把父母记挂在心上_爱惜自己的身体和名誉24.下面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忠”,说法正确的是()参考答案:绝非“愚忠”_敢于冒颜犯谏25.哪些属于儒家所认可的“识人”的智慧()参考答案:观察这个人达到目的的手段_观察这个人交往的朋友_观察这个人所犯的错误26.下面哪些属于儒家所倡导的义利观()参考答案:重义轻利_欲利而不为所非_以义制利27.以农为本的经济模式对中国人的精神层面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促使中华民族产生了以群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解读
蔡元培的主张: ①真理无国界 ②世界教育 蔡元培思想的问题 蔡元培思想的实质: 可能是对中国传统的特殊价值的一种失 败主义的维护的理论
3.“物质”与“精神”:“体用” 模式的两极
1.一战让中国人对西方思想入侵这一问题进行 重新思考 2.民族主义者认识的改变
3.儒教成为“体用”模式推动者的原因 4.“体用”前后不同的原因
Page 2
什 么 是 儒 学 , 佝 了 解 儒 学 吗
儒教:戒称孔教、名教、礼教戒先王乊教。 广义上:儒教是以孔子为先师,圣人神道设教,「祖述尧 舜,宪章文武」,倡导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 国家宗教。儒教以十三经为宗教经典,以古代官僚机构为 宗教组细,以天坛、宗庙、孔庙、泰山为宗教场所,以郊 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释奠礼、五祀为宗教仪式。 狭义上则是指民国初年以来康有为等人的孔教运动。儒教 是丨国传统的国家宗教,也是丨国传统文化的神经和灵魂。
第一组成员
袁梦 叶可 段亚楠 鲁梦影 陈伟 汪琳璟
作考简介
约瑟夫· 列文森(1920—1969)
生平: 青年时期就读亍哈佛大学,二戓时应彾人 伍,戓后回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 经费正清推荐,赴加州大学伯兊利分校任教。 1969年丌并溺水身亡。 评价:列文森是20丐纨五六十年代美国丨国学研 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美国丨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领域的开拓考。他规野广阔、才华横溢,被同 仁誉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以他名字命 名的“列文森丨国研究最佳著作奖”,是美国 丨国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乊一。 代表作:《梁启超不丨国近代思想》(1953)、 《儒教丨国及其现代命运》(1965)、《革命 不丐界主义》(1971)。
第三卷:迚一步阐明其观点,将论述上升到了历史的高度。 提出了著名的“博物馆”的比喻。
儒家经典中的人生智慧
儒家经典中的人生智慧人生,一直是儒家经典的核心议题。
儒家经典中,我们能够寻找到许多有关人生的智慧,它们会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更富有意义的生命之路。
以下是儒家经典中的一些人生智慧:1. 仁爱儒家经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助关系,这就是“仁爱”。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仅要尊重他人,还要关心他人、照顾他人,以及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人,这样才能在人生中赢得更多友谊和爱。
2. 自律儒家经典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就是“自律”。
自律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遵守道德原则,并且持之以恒地追求个人目标。
在人生中,自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自律的人才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实现自我价值。
3. 谦虚儒家经典鼓励人们要保持谦虚,不要因为自己的成功就变得自大。
谦虚是一种美德,它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以及独立思考和学习。
在人生中,谦虚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不断增进人际关系。
4. 诚实儒家经典非常注重说话诚实,因为它认为诚实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诚实让我们能够建立真实、坦诚的关系,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5. 孝道儒家经典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孝顺父母被视为人生中最基本的责任之一。
通过孝道,我们不仅要对父母表达感激和尊重,还要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现孝道精神,实现本分。
6. 笃守信义在儒家经典中,保持信义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遵守诺言、守信尽责,这样才能赢得信任和尊重。
在人际关系中,信义也更容易促进相互间的合作和理解。
7. 修身儒家经典通过修身提倡自我完善,认为通过个人修养逐渐改善人性缺陷和弱点。
它引导人们遵循自己的内心,发现并获得真实的自己,不断向内挖掘,不断寻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进而找到改进的方向,这将帮助我们成长并实现人生目标。
总的来说,儒家经典的人生智慧是非常广泛和深入的,它们总有某些方面与我们的人生息息相关。
通过积极吸收和运用这些智慧,我们能够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成就感,让人生更加有意义,让自己令人尊重。
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它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为中国文化的连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观念、信仰、理想和价值。
儒家的伦理观念,如仁、义、礼等,都是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判断。
其次,儒家文化对中国艺术、文学和审美意识的影响深远。
例如,其重人伦、尚品德的思想渗透到中国的诗词、绘画等各种文艺形式中,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和精神内涵。
此外,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尤其是关于君臣父子尊卑有序的天命观,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以及权力关系。
再者,儒家文化作为东亚地区传统文化的主干,其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国界,辐射到了整个东亚地区。
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东亚地区共同的文化根源,也是推动这些地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纽带。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儒家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人们对它的理解和应用也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对于儒家文化的研究和理解,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以上所述只是儒家文化对后世影响的一部分,可以参考更多相关资料或专家访谈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红楼梦》中的儒家思想:教导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哲学
红楼梦中的儒家思想:教导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哲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不仅以其精湛而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情节,更因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人生哲学。
其中,儒家思想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各个角色和情节展现了儒家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1. 儒家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1.1 家族观念与孝道在红楼梦中,家族观念被强烈地彰显出来。
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家”和“孝”的重视。
许多角色都秉持着孝道,并将家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例如贾母、贾代善等人都关心着整个贾府的利益,并以此为行为准则。
1.2 礼仪与道德修养红楼梦中刻画了各色各样的人物形象,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
这一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礼仪和道德的重视。
例如贾母在教育孙辈时强调礼仪之重要性,薛宝钗则以其深厚的修养及高尚的品行赢得众人敬爱。
1.3 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在红楼梦中,多个角色对后辈进行着不同形式的教育和培养,这也是儒家思想中注重人才培养的表现。
探春、湘云等小姐作为学识渊博者,在书斋里教育宝玉等青年后辈;而王熙凤则通过实际行动来培养贾府贤良淑德的新一代。
2. 红楼梦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教导2.1 正面价值观与传统美德红楼梦以一种细致入微、真实自然的方式描写了它所存在时期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
通过各个角色和情节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坚持的正面价值观和传统美德。
尤其是对于女性道德修养、淑女风范、家族观念和孝道的强调,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思想上的滋润。
2.2 儿女情长与婚姻伦理红楼梦中描绘了复杂而丰富的婚姻关系,其中包含了对儿女情长、宁缺毋滥等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探讨。
通过林黛玉、薛宝钗等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展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婚姻与爱情的看法。
3. 红楼梦中的人生哲学3.1 苦难与命运红楼梦以细腻入微的笔墨描写了主要角色们在社会风云变幻下所受到的各种苦难与命运挑战。
这正是作者对人生哲学进行深刻思考后所呈现出来的结果。
小说中通过描述人物遭遇不同苦难和变故时如何应对和面对,引导读者反思命运和人生意义。
孔子“天命”思想综述
摘要:“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孔子学说中的重要观念,也是天人关系的一个侧面体现。
但学术界对这一观念的认识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宗教说、道德说、客观说和分立说。
这四种观点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也都得到一批学者的支持。
对天命的不同解读,可以看做是学界针对不同问题的矫正,但孔子天命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样的,需要从天命演变历程和孔子“一以贯之”的哲学体系的高度重新解读。
关键词:孔子天命思想综述《论语?为政》记录孔子之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这无疑是孔子对其一生学问境界的高度概括,也是后代学者把握孔子学说脉络的指向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孔子自言“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必然是从四十不惑到六十耳顺中间的关键一环,那么“不惑”之后又提升一层境界的“知天命”是什么呢?又是如何引导出“六十而耳顺”的呢?在“一以贯之”的孔学体系中又占据什么地位呢?这是研究孔子学说的深层次问题,但又是把握孔子学说方向的基本问题。
综观学界对此“天命”的解读,可谓是观点纷纭而又相距甚远,概括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孔子天命思考是透露宗教情怀的上天意志,即宗教说[2];天命已经转化为人文精神的超验道德,即道德说[3];天命是不为人所支配的偶然或必然,即客观说[4];天命是在客观限制下发挥人文主宰自觉的义命分立,即分立说。
一、宗教说在以“天命”为上天意志的主张者中,冯友兰是显著人物,其认为孔子所讲的天“乃有意志之上帝”,天命即指“上帝之意志也”[2]。
冯友兰自西学归来首次完整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其所具有的影响力由之可管窥一斑,其天命观点在学界素有影响。
如常森认为:“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指以上帝为核心的诸神的旨意,是指神这种终极存在对此岸世界的不可违逆的规定。
”[3]张守东在考察孔子价值来源后表示孔子的天命观继承于西周,“即天是历史中的上帝,是拟人化的神,是自然界的主宰”[4]。
儒墨命运之探源——从孔子和墨子的“天人观”分析
中 国 自殷 商 时 起 , 有 了 “ ” 观 念 , 就 是 称 为 就 天 的 也 “ ” “ 帝 ” “ ” “ 命 ” 观 念 。那 时 的 “ ” 与 西 方 帝 、上 、天 、天 的 天 ,
也 。公 伯 寮 其 如 命 何 。” 这 与 孔 子 自身 遭 遇 也 有 关 系 , ‘ 他 周 游 列 国 , 魏 晋 皆 未 被 重 用 , L 感 叹 : 美 哉 水 , 洋 在 孑子 “ 洋
关 键词 : 子 孔
墨子
“ 人观 ” 天
先 秦 时代 , 学 派著 书 讲 学 、 互 论 战 , 术 上 呈现 各 相 学 出 百 家 争 鸣 的 繁 荣 景 象 。其 中儒 墨 为 显 学 ,而 儒 墨 之 学 中 , 以孔 子 ① 墨 子 ② 代 表 。 《 非 子 》 : 世 之 显 学 , 尤 和 为 韩 说 “ 儒 墨也 。 之 所至 , 丘也 ; 之所 至 , 翟也 。 墨子 早年 儒 孔 墨 墨 ” 学 习儒 术 , 不 满周 礼 的 繁 文缛 节 , 因 自创 学 派 , 子 对 待 墨
对 许 多 事 情 不 能 理 解 和 正 确 认 识 ,把 一 些 自 己 驾 驭 不 了 的 自然 现 象 当作 “ ” 意 志 。 有 “ ” 号 施 令 , 左 右 帝 的 只 帝 发 人
不 了 “ ” 这 是 一 种 单 向性 的关 系 。并 且 这 时 候 “ ” 殷 帝 , 帝 与
■蟹
. 篁
儒 墨 命 运 之 探 源
从 孔 子 和 墨 子 的 “ 人 观 ” 析 天 分
儒家思想及其在近代的命运
作者: 茅家琦;高华
出版物刊名: 学海
页码: 20-24页
主题词: 儒家思想;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中国近代化;社会变迁;社会变革;西方文化;中国文化
摘要:近代以来,从总体上看,儒家思想呈衰落之像,儒家思想中的大部分内容,由于阻碍或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随着社会变迁已被逐渐淘汰,但若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进程,深入剖析儒家思想,人们却可以发现,儒家思想中的若干因素作为近代中国文化回应西方文化的基础,也已成为或可能成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
具体分析儒家思想的内涵,探讨儒家思想与中国近代化的复杂关系,对展望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
儒家思想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
儒家思想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
一、论“有序”
1、倡导以“天理”为本:儒家思想坚持“天理”,认为人性本具有天赋的道仁富足,只要遵从“时序”,便可以调节自身的行为。
2、倡导分解社会礼仪:儒家思想坚持礼仪制度,加强节制,宣扬“以礼待人”的思想,确保社会有序运转,促进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
3、倡导社会进步,推行科学技术: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推行知识分子在教育、建设科技方面的指导,促进社会文明和发展,实现社会秩序的改革。
二、论“平等”
1、倡导“至善至诚”:儒家思想倡导“以人治人”的思想,认为善行才能得人心,认为诚实必能获得平等的回报,即“同胞惟顺以爱,仁者衣锦以迁”的理念。
2、倡导“交往规矩”:儒家思想认为当事人的交往,无论是交友还是交易等,都应遵守“中庸”,相互尊重,实现平等交往,树立正确的个人和社会关系。
3、倡导“包容心态”:孔子认为“爱之则能辩人,仁之则能事人”,倡导包容态度和心理准备,为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尊重彼此的理念和习俗,以最大化地维护各方利益,实现人人平等。
三、论“祥和”
1、倡导遵循“天命”:儒家思想强调人们睿智有度、自觉遵守“天命”,各种意识形态的阐发和躬行都应当与“天命”相一致,以保证和谐社会的盛行。
2、倡导“四限之内”:孔子认为“四限之内,祸福皆属之也”,他倡导要将“福”放在社会发展的首位,弘扬“以义取人”的理念,以实现“天助人”的教义,即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祥和和谐社会的目标。
3、倡导“行善积德”:儒家思想认为,要建立和谐社会,就必须要让人们追求安乐和团结,通过行善积德的思想和实践,共同努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浅析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
浅析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摘要:伴随着生命的诞生就有了死亡的问题,生是可知可见的,而死却是个未知。
而何谓生,何谓死?这一直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断研究的课题,耗尽了不少先圣哲人的一生,只为解开生命,死亡的奥秘。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道两家哲学对生与死都进行过极为广泛而又深入的思考,本文旨在探讨儒、道两家生死观的异同。
关键词:儒家;道家;生死观一、儒家和道家生死观的共同点1、尊重生命儒家哲学是生命哲学,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儒家首先肯定人在天地间的重要地位。
儒家认为人是天地之杰,万物之灵。
《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所“贵”在何处?《荀子•王制》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认为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但如水火这些物质,只有气而无生机,草木则有气也有生机,禽兽既有生命又有知觉,但它没有道德意识。
人不仅有生命又有知觉,并具有道德意识,所以人在万物中最为高贵。
除了道德意识之外,人还有高出于其它动物的,就是人有高度的智慧。
人虽出于自然,属于自然,但人能改造自然,创建新的文明。
所以《中庸》说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
”由此出发,儒家学者都十分珍重人的生命存在。
孔子的“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便足以表明他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敬重。
在生与死之间,孔子重视人生,珍惜生命:“未知生,焉知死?”。
与儒家相比,道家学者也有明确的重生贵生意识。
老子从“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的贵生思想出发,极力主张“见素抱朴”、“去甚、去奢、去泰”,要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致虚极,守静笃”,以求能够“长生久视”。
庄子更是认为个体生命本身的价值高于一切:“夫夫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身,又况他物乎!”(《庄子•让王》)由此出发,他极力反对“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庄子•缮性》),反对“以人灭天”“以故灭命”“以得殉名”(《庄子•秋水》),而主张“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所有这些都说明道家诸子极为重生、贵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周社会的特点——小共同体本位
西周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应该说以前我们的历史,对西周社会有很多争论,有人说它是奴隶社会,有人说它是封建社会,有人说它是氏族社会晚期,但是这些争论更多是以一种以论带史,将西周的事实往现成的理论里套,我就不想涉及这些东西。那么西周这个社会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一个基本的特点,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社会组织带有很浓的血亲的性质。孟子有一句话,说理想的社会就是“人各亲其亲,长其长,则天下平”,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尊敬、服从我们的家长,这个社会的秩序就好了。《左传》里有一句话,我认为是当时社会组织的一个概括,不管是诸侯国或者是其他的,那就是“率其宗氏,机其分族,将其类丑”,因此西周是带有很浓厚血亲色彩的族群社会,后来由于社会理论的需要,对这个族群有很多分类,什么氏族、宗族、大家族等等,但是我说这是一种血缘纽带的结合,这种宗族中存在着一种不同于陌生人社会亲情,同时又存在着不同于现代社会的长幼、嫡庶序列。
但是这种不平等,或者说这种尊卑,它不是一种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熟人社会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毫无疑问不能离开离开血亲组织的亲情,那么那个时候是不是有大的社会结构呢?比如说那个时候有周天子,但是我们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周天子和秦始皇是完全不同的。周天子他下面不是官僚,秦以后有了官僚,但是在西周这个时代,周天子他直接控制的只是周族的这样一个势力,然后他把周族的一些子弟,乃至于周族结盟的一些,我们称之为友好的氏族的一些人,分封到各地,然后他们又按照这个原则继续进行分封,因此就形成了一个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到士的层层分封,这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行政组织,实际上是一个家庭,或者是一个家族的放大。这种等级关系,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大家族,辈分、长幼、嫡庶系列,这个意义上周天子的确是受到尊崇,但是这种尊崇主要是伦理意义上,并不是一个科层组织上的最高首长,这跟秦以后是完全不同的。
大家知道,改革前批儒一顶最大的帽子就是儒家主张历史倒退,说他们整天埋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五四的时候鲁迅先生创造了一个文学形象,叫做“九斤老太”,整天埋怨现在,什么都不如前。当然鲁迅先生是以此来意指儒学的传统了。不管说它这是历史倒退论也好,说它是社会批判精神也好,总之古儒是一群不满现状的人,我这里说的是古儒。
秦晖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谢谢大家。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儒家的命运”。大家都知道,儒家在中国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了,我要用很短的一个时间,涉及到儒家的原初、历史和现状,这恐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我今天的演讲,恐怕只能把我关于这些问题的一些看法,以观点的形式直接讲出来,一些具体的论证过程就不在这里做详细介绍了。但是这不要紧,我讲完之后,双向交流过程中大家有什么不清楚的,或者是有什么质疑的,我们有非常好的机会可以互动。
大家都知道一个豫让的故事,这个人也被后世奉为有德者之一,他们往往都是为了报答小共同体中的恩主而去刺杀国家的显贵。那么为什么要去刺杀呢?原因就是据说这个恩主对他们的确有他们所理解的大恩。比如说大家都知道豫让的故事,豫让付出极大的牺牲谋杀赵相子,有一次赵相子抓住了他,说你不是只有一个主人,这之前你还投奔过其他的人,但是这些人都被智伯杀害了,为什么你现在这么做呢?豫让回答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就对你不好。
什么是原初的儒家
原初的儒家,主要是指先秦儒家,到底他们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呢?进入到秦之后,儒家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我把它叫做从“焚书坑儒”到“儒表法里”。第三个问题,我要讲从“引西救儒”到“西儒对立”。现在大家都很关心一个话题,儒家是不是可能获得兴盛?
第一个问题,原初儒家主张什么呢?儒家最早受到官方提倡的汉代,当时就曾经有过一个争论,儒学的宗师到底是谁?现在大家都认为孔子是儒学的第一号宗师,可是孔子本人,乃至先秦时代的这些儒家,他们一般来说没有把孔子当做圣人,而他们心中是有一个圣人的,这个圣人是“周公”。整个先秦儒学体系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他们的理想是三代,而所谓三代主要是西周。西周那一套东西,在他们看来就是周公奠定的。因此,不管周公在历史上实际上做了什么,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详考了,我们不知道儒家讲的那些东西,到底有哪些是由周公真正开创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先秦儒家表述的那一整套价值体系,它是挂在周制的这样一个框架下论述的。因此,我们谈到儒家就不能不谈周制,尤其是在东汉,古文经学兴起,曾经有一度周公的地位更高,尤其是周礼成为三礼之首。
在亲缘之外,当时也有非亲缘的熟人圈,我们把这个圈子叫做“小共同体”。所谓小共同体,那就是这些人都是互相认识的,他们不是陌生人,他们都是熟人。由于是熟人,由于他们长期要呆在一起,不断地打交道,因此就带有熟人社会的一些特征,我把它称之为“拟亲缘特征”,虽然他们没有亲缘关系,但是他们有一种拟亲缘的依附关系。人们处得久了,会有情感纽带,这跟陌生人不一样,如果抛开情感因素,仅仅从经济人的理性关系来说,熟人关系跟陌生人关系也不一样。在经济学上大家都知道有两个概念,一个叫做信息对称,就是我们是熟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彼此都比较了解,而且我们要长期地打交道,而不是一锤子买卖,人一走茶就凉,不是这样的一种关系,长期打交道就是所谓的反复博弈,你当然就不能一锤子买卖。这和社会扩大了以后不一样,社会扩大了以后我们不认识,都是陌生人,县太爷就不可能认识我,但是我的父母当然是认识我的,我的直接的小领主也是认识我的。
孔子号称是“述而不作”,但是我觉得这个话有一点不太准确,其实孔子当然是述了很多,他培养了很多学生,他是一个大教育家,但是孔子的文字贡献应该说也是相当大,不过他的贡献主要不是著作,而是整理周代的典籍。在这里我要说,很长一个时期,人们的确认为古儒的贡献就是发扬光大西周的文明,那个时候人们并不太重视孔子自己到底讲了一些什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因此,那个时候除了家属、家族之间的关系外,还盛行一种恩主和门客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具有直接交往的依附关系。说的不好听一点,也就是主奴关系,但是这种主奴关系,因为它是一种长期的依附,所以它是带有某种情感纽带的,或者说是带有温情脉脉的色彩,很难像后世的官僚那样。
我们知道后世的官僚,官僚是腐败的,所谓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等,而且有些官僚管辖很大,和一般的老百姓没有直接的认识,谈不上什么知遇之恩、誓为知己者死等,在陌生人层面是不存在这样的关系。但是当时的恩主和门客是有这样的依附关系,所以当时有所谓的良禽择木而栖。那个时代,这种所谓的侠客伦理,什么叫做侠客伦理呢,就是你对我有恩,我就要报答,所谓知遇和报恩之间的伦理很发达。我们知道这种伦理它只能建立在熟人社会,聂政、豫让、要离、专诸乃至荆轲,均为报恩主知遇而刺国家显贵。
因此,我们说古儒他追求什么呢?我这里倒不是说《论语》这部书就没有它的价值,这部书讲了很多人生的哲理,而且有很多,不管是什么家都是适用的,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但是作为古儒时代的特点,作为古儒那一套价值观与别人不同的,我这里要强调我们看任何一个学派,都主张要看它跟别人有什么不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然这是很好的,但是这是不是儒家的特点,恐怕就很难说了。那么儒家它的古儒经典就是“六经”,现在六经看到的原本,不管和西周的东西有多大的距离,至少当时人们都认为这些东西不是孔子的原著,而是孔子整理的西周典籍。因此古儒实际上是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努力复兴西周价值的这样一个学派。离开了对西周这一套的分析,我们是没有办法认识古儒的。
后来孔子的地位重新被抬高,很高,应该说已经到了宋明理学时代,本来意义上的儒学,它是以宣传三代,或者是宣传西周那些理想作为主要的内容,而以这些理想,当时被认为是奠基者周公作为尊崇的对象。我们知道孔子和先秦时代的儒家不断在讲,说是周如何如何的伟大,大家知道孔子有一次讲先秦不好,其中就提到说他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孔子和先秦时代的其他儒家不断地讲,所谓的三代,“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鉴于三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三代”为盛世,为圣治;周公为极盛,为至圣。此后则求“小康”而不可得,而如今则是“礼崩乐坏”。这是儒家主流的看法。后世人认为这是体现了儒家的批判精神,先秦儒家是不怎么歌功颂德的,到了以后才学会了歌功颂德。先秦时代的儒家精神可以说是非常不满于现状,那么这种不满于现状,褒奖它的人认为是一种社会批判精神,贬低它的人认为儒家是历史倒退。
这样的一种关系,它在熟人圈中的确容易形成,但是在陌生人中就比较难形成。这样的一种社会结构,我们知道它有几个很重要的特点。第一,亲亲高于尊尊,也就是说熟人之间,小共同体内部的这种关系,高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孟子说“爱有差等”,他非常反感墨子的主张,孟子是主张爱有差等,人各亲其亲、长其长,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的家长,都有我们的亲人。至于我们的家长,他自己又有家长,我们的主人又有主人,主人的主任的主人,一直到周天子,但是周天子和我没有关系,诸侯和我也没有关系,和我有关系的就是我的主人。我们知道,这是封建社会的,我这里讲的封建是本来意义上的封建,就是古汉语中的封建,欧洲中世纪差不多也是这样的状况。大家知道,欧洲中世纪有两句话,一句是我的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还有一句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怎么理解呢?我们都知道,如果在一个家庭里,“子弟”是必须尊崇“家父”,不能摆脱家父的束缚,就这一点来讲,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这些观念,那个时候不适用。但是家长对子弟是必须要承担责任的,家长不能任意任免、解雇子弟,这一点跟现在的上下级关系不一样,现在我们的首长是可以任免下属,企业的老板可以雇佣或者辞退员工,但是父亲能解雇儿子吗?这种纽带你摆脱不了,对双方来说都是摆脱不掉的。也就是说,子弟就是子弟,他对于家父是有依附关系的,不是平等关系,但是他不是下属部门,更不是奴仆,这是一种亲缘关系。
刚才很多先生都问我最近非常火爆的于丹关于《论语》的解说,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其实我说于丹对《论语》的解读是不是准确是一个问题,但是另一个问题,《论语》在儒家体系中是不是有那么高的地位。在宋明理学兴起前,人们基本上提到的就是六经,当前传统的儒学当然认为孔子讲的话也很好,从司马迁的《儒林列传》中说到孔子的贡献,根本没有提到《论语》。他说孔子的这些整理,其“辞微而指博”,也就是说孔子本人并不做什么论述,他是通过对西周典籍的整理,在字里行间体现他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