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书·乐志》的乐府诗批评

合集下载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

评南北朝民歌的异同点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在不同历史天空下产生了不同的文学。

文学有许多的分类标准。

文学从国度来说,可以分为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

文学从历史时期来说,可以分为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又可分为先秦文学、汉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朝文学、元明清文学等。

文学从社会阶层来说,可以分成平民文学和贵族文学。

那些接近人民大众的思想和生活的文学作品称为平民文学,而另一些能够体现官僚士大夫的思想情趣、文学素养、生活方式的文学称为贵族文学。

民歌自然归属于平民文学。

民歌以其清新流丽朴拙见长,不同于个人的文字作品,体现了一定地域内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作品。

南北朝民歌是继《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民间口头创作,属于中国魏晋南北朝的平民文学范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新的发展。

当然,南北朝民歌的出现、发展、繁荣并不是偶然的。

一、南北朝民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分裂时间最长的年代,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西晋实现短暂的统一,但为时不过二、三十年,又是连年混乱南北分裂,直至隋重新统一。

由于战争不断,导致政权更迭频繁。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东晋和北魏存在时间超过一百年外,其余王朝生命都不长。

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代,最长的宋立国约六十年,最短的齐仅二十余年。

国家分裂,政权不稳,政治集团互相伐戮,斗争激烈。

南北方政权虽一时偏安,但南征北讨亦时起时伏。

动乱的年代,使统治阶层像平民百姓一样感到世事无常,人心惶惶。

所以宗族血统成了统治阶级巩固政权采取的一种手段,因而产生了士族门阀制度。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庶族在政治上出路艰难。

虽然国家分裂社会动乱,但南北朝时期也并非就是暗无天日。

这段时期中国传统的以农业和小手工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也有相当大的发展。

尤其是东南地区还建成了并达到了较为发达的经济、文化水平。

在社会思想上更为自由活跃。

乐府诗之郊祀歌(1)

乐府诗之郊祀歌(1)

乐府诗之郊祀歌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一共十二类,今天先讲郊庙歌辞郊庙歌辞其实很早就有了,就是颂。

诗经楚辞都有。

周礼乐崩坏之后,礼乐制度就一直没有得到完善,直到汉以后,郊庙歌辞分为两大类,郊祀歌和庙祀歌。

郊祀歌歌咏的对象是天神地袛,庙祀歌的歌咏对象就是先祖先圣先师。

汉初,最高神依然是五帝。

南齐书·乐志说明堂祠五帝,明堂就是君王祭祀的地方,汉代,郊庙歌辞保存得不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

前者是庙祀歌,后者是郊祀歌。

汉朝诗人有一个的习惯,就是喜欢用四言诗来写郊祀歌。

所以四言郊祀歌辞在汉朝很常见。

郊祀歌的体制改革是由南朝宋国人谢庄所带来的。

这里要讲到一个东西叫依五数。

五数是指五行之数。

谢庄制定的依五行数是木数用三,火数用七,土数用五,金数用九,水数用六。

(五行这种东西就得看月令了,《礼记·月令》可以看看。

月令是上古一种文章体裁,按照一个12个月的时令,记述政府的祭祀礼仪、职务、法令、禁令,并把它们归纳在五行相生的系统中,)郊庙歌辞和长短句不一样。

比如:【送神歌】蕴礼容,馀乐度。

灵方留,景欲暮。

开九重,肃五达。

凤参差,龙已沫。

云既动,河既梁。

万里照,四空香。

神之车,归清都。

璿庭寂,玉殿虚。

睿化凝,孝风炽。

顾灵心,结皇思。

郊庙歌辞在乐府诗集的收录之中有十二卷,数量仅次于相和歌辞,从汉魏晋南北朝到唐宋都有在写,尤其是唐朝,写作数量最多。

若没记错的话,郊庙歌辞一共在乐府诗集里面有八百首左右,唐代的就占据了40%以上。

而且到了唐代,礼乐制度已经和政治有了充分的联系。

所以内容也变得格外丰富。

(祈谷)、(明堂)、(雩祀)、(五郊)、(朝日)、(夕月)、(祀圜丘)、(享昊天)、(祭方丘)、(禅社首)、(祭汾阴)、(祭神州)、(祀风师)、(祀雨师)、(享先农)、(享先蚕)、(蜡百神)、(享太庙)、(享龙池)、(享孔子庙)、(释奠武成王)、(封泰山)。

浅谈刘勰的乐府观

浅谈刘勰的乐府观

浅谈刘勰的乐府观——卢江红20120505055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乐府篇》是“乐府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在汉乐府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勰在乐府诗的创作上主张“诗声合一”“诗声俱正”,本文主要通过《文心雕龙》中《明诗篇》和《乐府篇》中刘勰对曹氏父子诗文的不同评价来论述刘勰“诗声俱正”这一乐府观。

关键词:文心雕龙诗声俱正乐府观正文: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继承儒家传统乐教观的基础上,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篇》中对乐作出细致的划分,提出“诗为乐体,声为乐心”,歌辞和乐曲都要达到雅正的标准,即“诗声俱正”。

在这个观点的支撑下他对秦汉以来的乐府诗进行了批判,如他把汉乐府中的《艳歌罗敷行)、《艳歌何尝行》、(白头吟)等一类优秀的爱情诗斥为“淫辞”:“若夫艳歌婉妾,怨志葩绝,淫辞在曲,正响焉生!”还批评《郊祀歌十九章)中的《桂花》和(赤雁》“靡而非典,丽而不经”,认为浮靡、不合正则。

到底什么是“诗声俱正”,通过《明经篇》和《乐府篇》对于曹氏父子的诗文的不同评价可见一二。

《文心雕龙·乐府》对曹氏父子祖孙所作乐府诗的评价。

其言曰: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

宰割辞调,音靡节平。

观其“北上”众引,“秋风”列篇,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

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

1.正声“三调正声”中的“三调”即清调、平调、瑟调,合称清商三调。

它们由汉代民间的相和歌曲衍生而来,仍属于相和歌曲。

“宰割辞调”指的是在给诗歌配谱时对歌辞、曲调进行加工,予以剪截、拼凑。

我们都知道曹操、曹不、曹植还有曹靓都爱好诗歌和音乐,他们的许多诗篇在当时或后世被谱入相和歌曲的曲调中,加以演唱。

什么是正声?中正平和的声律即是正声。

刘勰评价曹氏父子的诗歌“音靡节平”,声音美好,节奏平和,乃“三调之正声”。

虽然相和歌曲是为民间乐曲并非雅乐,但是由于俗的东西被士大夫阶级所喜爱、所加工,就会慢慢地发生变化,由俗趋雅。

《宋书》乐志、律志的音乐史学研究

《宋书》乐志、律志的音乐史学研究

《宋书》是北宋时期的一部重要文献,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音乐的信息。

乐志和律志是《宋书》的两个部分,分别记录了北宋时期的音乐制度和乐器。

乐志记录了北宋时期的音乐制度和乐谱,包括各种乐器的种类、演奏方式、用途等。

乐志还记录了当时宫廷音乐的组成和演出情况,以及宫廷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和职责。

律志记录了北宋时期的乐器制作技术和乐器的使用情况。

律志还记录了当时使用的各种乐器的种类、形状、尺寸、制作材料、演奏技巧等信息。

《宋书》的乐志和律志对于研究北宋时期的音乐历史和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这两部分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北宋时期的音乐制度、乐器使用情况、宫廷音乐的演出情况等,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北宋时期的音乐文化奠定基础。

乐志和律志是中国古代的两部重要音乐文献,记录了宋代的音乐制度、音乐家、音乐作品、演奏方式以及乐器的使用情况,以及宋代的音律制度和乐器的音调标准。

这两部文献对于研究宋代音乐文化和历史都很有价值。

乐志和律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但它们最初是在明清时期才被编辑成书的。

乐志最初是由宋代的音乐家苏轼和李渔共同编写的,后来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修订和补充。

律志则是由明代的音乐家顾况编写的,也在明清时期得
到了进一步的修订和补充。

乐志和律志对于我们理解宋代音乐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们记录了宋代的音乐制度、音乐家、音乐作品、演奏方式以及乐器的使用情况,以及宋代的音律制度和乐器的音调标准。

这些信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宋代音乐文化和历史。

古代“乐府”内涵的变迁

古代“乐府”内涵的变迁

古代“乐府”内涵的变迁孙尚勇乐府这一名词的内涵,似不必说。

它是音乐机构名,又是乐府机构演奏之作品名,又是作家拟作之作品名,后又用作词、曲的别名。

但其内涵变迁的过程却并非人人所习知。

《日知录》卷一八所云“后人乃以乐府所采之诗即名之曰乐府”,被认为是乐府这一指称音乐机构的概念向文学内涵发展的第一步。

但这一看法与历史事实不合。

一、乐府之由机构向诗之的转移乐府机构所采之诗,在汉代并不称作“乐府”,而名“歌诗”。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晋宋甚至更晚的时期。

《汉书·艺文志》所录乐府机构所掌管、采集的“代赵之讴,秦楚之风”,一律都以歌诗为名。

据《续汉书·祭祀志下》刘昭注引《东观书》,东平王刘苍所献光武庙登歌题曰《武德舞歌诗》。

《续汉书·礼仪志中》刘昭注引蔡邕《礼乐志》曰:“孝章皇帝亲著歌诗四章,列在食举,又制《云台十二门诗》,各以其月祀而奏之。

”《晋书•乐志上》:“至泰始五年,尚书奏,使太仆傅玄、中书监荀勖、黄门侍郎张华各造正旦行礼及王公上寿酒、食举乐歌诗。

”《晋书·乐志下》:“乃使曹毗、王珣等增造宗庙歌诗,然郊祀遂不设乐。

”《宋书·乐志一》:“(元嘉)二十二年,南郊,始设登哥,诏御史中丞颜延之造哥诗,庙舞犹阙。

”以上资料表明,从汉到晋宋时期,人们一直习惯以“歌诗”、“歌”、“哥诗”来指称用于官方礼仪演奏的作品,而没有以“乐府”指称这些作品。

据现有史料,以乐府名文人所作诗歌之年代大约始于西晋末。

据《晋书·刘聪载记》,太熙元年(290)至元康元年(291)前后,九岁左右的晋怀帝曾创作“乐府歌”。

此“乐府歌”,并非乐府机构所采或所奏之诗,而是一般文人依乐府题所创作之作品,此当为乐府内涵扩大的第一步。

据《宋书·自序》沈林子著有“乐府”、《南齐书·乐志》“陈思王乐府《宴乐篇》”等记载,知南朝宋齐时径以后人拟乐府之作名乐府。

顾炎武所说“以乐府所采之诗即名之曰乐府”,大约发生此时稍后。

《宋书·乐志》铎舞歌诗二篇考辨

《宋书·乐志》铎舞歌诗二篇考辨
甲( 奏宫角)吾 咄等邪乌 近 ( 延)帝邪武 ( 武)邪 近 ( 延)帝武 ( 武)武武邪 应节 令 ( 应节合度) 武邪尊邪 应节合用 ( 应节合度) 酒期 ( 周期)义邪同邪 酒期 ( 周期) 义 善 共 ( 角) 咄 邪乌 近 ( 邪 芋丁 奏宫 吾 等 延)帝 邪武 ( 邪 近 ( 武) 延)帝 ( 武 武 武) 邪 邪 - 章 杏 ( 餍 F晕 下 众目 士 ( )为 ( ) 上 莩 鼓)义 应 ( ) 乐 邪延否 ( 移 邪 鑫 钟 义邪 邪 乐以
() 鸣 邪拿 ( 邪 号 ( 铎) 日 ( 邪 ( 邪帝 近 ( 金) 掌 振 月 鸣) 金 金) 邪 延)帝 ( ) 邪邪 武 武 武 季旱 章 ( 和草 声 音) 邪尊 睾 声和 ) 来义 邪 及 邪
篇》一 篇 “ 词杂写 ,不可复辨 ” 声 ,Ⅲ( 4古来 无解者 。 14 P) 7 8 9 5年 ,逯 钦立将 两篇对 比 ,发现二 者之 间有 不
少字是 相对应 的 ,“ 大 同而小 异” 悉 ,
∞ 因此认 为 《 门篇 》是傅 玄直接 改易 《 ) 云 圣人制 礼乐 篇》 而来 。
后来 孙楷第 作 了更为 细致 的研 究 ,发现 《 人制礼 乐篇 》 中 “ 许多 与第 二篇 ( 《 圣 有 即 云门篇》 )有 关 的
已邪 乌 已
傅玄 《 门篇 》 铎舞 歌行 当魏 《 云 太和 时》 黄 云 门,唐 成 池,虞韶 舞 ,夏夏殷凌 。列代 有五 ,振 铎 鸣金 ,近大武 。清歌发 倡 和 八音 ,协律 吕。身不虚 动,手不 徒举 ,应 节合度 ,周其 叙 。 时奏 宫商
上 从 钟 鼓 , 乐 以 移 风 , 与 德 礼 相 辅 , 安 有 失其 所 ?
本 文 系 国 家社科 基金 后 期 资助 项 目 “ 乐府推 故 ” ( 0 Z 2 ) 的 阶段 性 成 果 。 1 F W0 2

《宋书·乐志》十五大曲流行年代补证——兼论《阿干之歌》与《真

《宋书·乐志》十五大曲流行年代补证——兼论《阿干之歌》与《真

对此 “ 十 五大 曲 ” ,郭茂 倩 的 《 乐
府诗集 》也有 收录 ,并作 了简要 的 “ 解 国文 化 》1 9 9 0年 3期 )认 为 “ 成 立在 魏 , 也 是最须要补 充和修正 的地 方 ; 否则 的
题” ,兹 引如 次 :
宋书 ・ 乐, t - 日 :“ 大曲十五 曲 :
十曰 置 酒》 , 十一曰 为 乐》 , 十二 日 夏 点和 实际情况较 为接近 ,他 在 《 论 <宋 为 十 五 大 曲均 为 “ 清商三 调 ”中的 “ 瑟
门 , 十三 日 王 者 布 大化 》 , 十四 日 洛 书 ・ 乐志 >所载十 五大 曲》一文 ( 以下 调 曲 ” , 而清 商 署 则 是 古代 朝 廷 设 置 ,
大 曲管 窥》( 载 《 中 华 文 史 论 丛 》 第 一 么 又 说 它 们 “ 行 于西 晋 ” , 也 就 流 行 于 辑 )等 认 为 是 在 汉 代 ; 王 小盾 先 生 《 论 西 晋时 期 ( 2 6 5 — 3 1 6 )呢 ?对 于 这 一 点 , <未 书 ・ 乐 志 >所 载 十 五 大 曲 》( 载 《 中 《 王 文 》 没 有 给 出 任 何 合 理 解 释 , 所 以
曲终 往 往 有 “ 独 舞 ” 的 复 杂 的音 乐 表 演 风格 、 多种功 能 的器 乐与歌 乐的结合 ,
形式 。若单 从 曲辞 的角度来看 ,十 五大 亦 即艳 、 曲 、趋 、乱 的结 合 。 沈约 《 宋书 》卷 二 十一 《 乐 志三 》
载有 “ 大 曲 ” 曲辞 十 五 首 ,文 长 不 能 俱
流行于 “ 晋宋之际 ”
要解决 《 王 文 》 留下 的疑 问 ,最 值
目( 《 东门 , 二日 西山》 , 三 日 罗敷 》 ,

《宋书·乐志》十五大曲流行年代补证

《宋书·乐志》十五大曲流行年代补证

《宋书·乐志》十五大曲流行年代补证作者:黎国韬来源:《艺苑》2015年第01期【摘要】《宋书·乐志》载有清商瑟调“十五大曲”的曲辞,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大曲文献实例,其流行与当时清商署之设置、功能与性质有密切关系。

由于西晋一朝乐官机构改革力度相当大,变更了曹魏清商署音乐表演局限于皇宫殿阁的特点,从而推动了清商大曲在朝廷上和社会上的传播,所以十五大曲的“流行年代”理应定在西晋。

此外,作为鲜卑族民歌的《阿干之歌》和《真人代歌》或多或少都曾受到西晋大曲形式的影响,这也补充证明了十五大曲的真正流行年代应在西晋时期,而这两首民族歌曲在文学史、音乐史上的价值也再次获得肯定。

【关键词】十五大曲;西晋;清商署;《阿干之歌》;《真人代歌》[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大曲是一种十分复杂的音乐表演形式,也是中古音乐发展到高峰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曲辞则属于乐府诗范畴,故历来受到文学和音乐研究者的共同关注。

目前可见最早的大曲文献实例是《宋书·乐志》记载的“十五大曲”曲辞,所以尤属研究的焦点。

有关这批大曲的产生和流行年代,学界说法不一,笔者比较同意王小盾先生判定它们为“魏晋大曲”的观点。

[1]147-156但王说并非没有补充、修正的余地,比如十五大曲均属“清商三调”中的“瑟调曲”,所以与魏晋两朝的清商署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曹魏清商署与西晋清商署毕竟颇有差异,王氏未曾注意到这一点,从而影响了对这批大曲流行年代的判断;此外,与鲜卑慕容部、拓跋部、吐谷浑族有关的《阿干之歌》和《真人代歌》,其产生、改编与演奏方式多受西晋乐舞的影响,亦与十五大曲的流行年代有关,从中可以看出十五大曲发展到唐大曲的部分过程和脉络,也有必要再加探讨,以下试作考述。

一沈约《宋书》卷二十一《乐志三》载有“大曲”曲辞十五首,文长不能俱引,兹录其中的《东门行》(古词四解)一首以见其体例: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储,还视桁上无悬衣。

《宋书·乐志》之音乐史及其写作

《宋书·乐志》之音乐史及其写作

《宋书·乐志》之音乐史及其写作2023-11-08CATALOGUE目录•《宋书·乐志》概述•《宋书·乐志》中的音乐史•《宋书·乐志》中的音乐理论•《宋书·乐志》的音乐文化交流与影响•《宋书·乐志》的评价与研究现状•结语01《宋书·乐志》概述时代变迁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音乐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历史记录前代音乐史籍的编纂为《宋书·乐志》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宋书·乐志》的成书背景沈约是南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撰写了《宋书》中的《乐志》部分。

作者沈约通过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将音乐发展脉络系统地呈现出来,为后人研究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提供了重要参考。

贡献《宋书·乐志》的作者及贡献内容包括序言、音乐制度、音乐曲目、乐器等多个方面,详细记录了南北朝时期音乐的状况。

结构采用分类编纂的方法,将音乐资料按类别整理,如按乐种、按地区等,便于读者查阅和研究。

《宋书·乐志》的内容与结构02《宋书·乐志》中的音乐史音乐的起源与早期发展音乐起源探讨音乐的起源及其在早期人类社会中的发展。

从原始的劳动号子到部落仪式音乐,再到古代文明的乐器,展示了音乐在人类社会中的演变。

早期发展描述了古代文明的音乐发展,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音乐,这些早期的音乐形式为后来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音乐制度的演变宫廷音乐描述了古代宫廷的音乐制度,如中国汉唐时期的乐府和梨园,以及西方中世纪的宫廷音乐。

这些音乐制度为当时的音乐创作和表演提供了平台。

民间音乐探讨了民间音乐在不同文明中的发展,如印度的泰姬陵、中国的山歌和日本的和歌等。

这些民间音乐形式丰富了各国的音乐文化。

介绍了多种乐器的起源和发展,如琴、筝、琵琶、鼓、唢呐等。

这些乐器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宋人对乐府诗所作的总结

宋人对乐府诗所作的总结

喻意志YU Yi zhi宋人对乐府诗所作的总结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考察乐府诗的发展历史,论述了在重礼乐、重古乐的文化背景之下,宋人对乐府诗歌进行的全面总结。

关键词: 乐府诗 音乐文学 宋代 礼乐① 《旧唐书·经籍志》实为唐开元时毌煚撰《古今书录》之节本。

所录皆以当时秘书省及诸司藏书为据。

其中所收乐府歌辞类典籍较《隋志》少,皆不出《隋志》所录。

② 李寿昌(生平事迹不详)《乐府集》十卷,见《崇文总目》著录。

《宋史·艺文志》作朱寿昌,当误。

收稿日期:2009-09-15 中图分类号:J 6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30(2009)04-0032-04作者简介:喻意志(1975-),女,文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湖南长沙,410012)。

一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样式,乐府诗产生并发展于汉魏六朝这一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

它是伴随着清乐而成长起来的。

清乐是清商乐的简称,是汉魏六朝俗乐的总名,其歌词即为乐府歌辞(从文学的角度而言,即是乐府诗)。

以清商旧乐阶段(汉魏时期)的相和歌辞和清商新声阶段(六朝时期)的清商曲辞为主要组成部分。

[1](P180-210)汉魏六朝时期是乐府歌辞创作的繁盛时期。

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的著录中即可见一斑:《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歌诗类著录帝王宗庙歌诗、地方歌诗、诸神歌诗共28家316篇;《隋书·经籍志》丁部总集类正文著录乐府歌辞集9部45卷,注文中亦著录29部150余卷(即已佚之本),共38部200卷左右。

此二志收录的乐府歌辞类典籍的名称都富于音乐特性。

如《汉书·艺文志》几乎全以“歌诗”为名,《隋书·经籍志》也以“歌诗”、“歌辞”、“歌章”等为名。

①这即反映了在汉魏六朝繁盛的俗乐背景下,乐府歌辞被抄录并以歌辞集的方式流传于世。

唐时这一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宋书乐志[《宋书乐志》分类探析]

宋书乐志[《宋书乐志》分类探析]

宋书乐志[《宋书乐志》分类探析]摘要:本文比较了《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和《宋书・乐志》的分类,认为沈约的分类值得深入探究,因为它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并列的乐舞内部不同种类的罗列,它更展示了世俗歌舞一系自汉世至南朝演变发展的历史轨迹。

这分类的背后实透露出沈约史的眼光,性灵的感悟,文学的品位,审美的观照。

沈约功不可没,宋志光耀千秋!关键词:《宋书・乐志》;分类《宋书・乐志》①卷三从但歌讲起,然后分相和、清商三调歌诗、大曲、楚调,卷四则录鼙舞歌、铎舞歌诗、拂舞歌诗、杯盘舞歌诗、巾舞歌诗、白�舞歌诗等舞曲歌辞和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今鼓吹铙歌词。

《乐府诗集》则将相和歌辞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大曲。

相和六引应该是相和曲中引和部分中的“引”独立出来的,与相和曲应该在唱奏方式上差别不大。

我们先来看“引”和“曲”这两个音乐术语,嵇康《琴赋》:“于是曲引向阑,众音将歇……若次其曲引所宜”,李善注曰:“引,亦曲也。

”②马融《长笛赋》:“故聆曲引者”,李善注:“广雅曰,聆,听也。

引,亦曲也。

”③另,《乐府诗集》中在此两个大的类目下虽然各有题解,但在此已经点明了所用乐器:“凡相和,其器有笙、笛、节歌、琴、瑟、琵琶、筝七种”④,“相和曲”下就没有再另外交待所用乐器了,故而此处的“凡相和”,应该就包括了相和六引与相和曲的。

只是相和曲可能比相和六引稍复杂些,因为《文选》李善注引《宋书》说六引是“并无歌,有弦笛”⑤,而郭茂倩解题中“凡相和”则引了七种乐器。

事实上,相和六引应该就是相和歌引和形式中的“引”,是相和曲的组成部分。

张衡《西京赋》:“发引和”,李善注:“言一人唱,余人和也。

”⑥但可能在某些场合可以拿出单独演奏,于是日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单元,仿佛“艳歌”、《艳歌行》之于大曲中的“艳”。

尤其其中这六引,也许是相和曲中引的全部,也许是其中经常被演奏的几支曲子,故而流传下来。

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大概是以唱奏方式而命名。

乐府诗集的优点和缺点

乐府诗集的优点和缺点

乐府诗集的优点和缺点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汉族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乐府诗集汉族民歌精华所在。

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

《乐府诗集》的重要贡献是把历代歌曲按其曲调收集分类,使许多作品得以汇编成书。

这对乐府诗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乐府诗集》的重要贡献是把历代歌曲按其曲调收集分类﹐使许多作品得以汇编成书。

这对乐府诗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例如汉代一些优秀民歌如《陌上桑》、《东门行》等见于《宋书·乐志》、《孔雀东南飞》见于《玉台新咏》﹐还有一些则散见于《艺文类聚》等类书及其他典籍中﹐经编者收集加以著录。

特别是古代一些民间谣谚﹐大抵散见各种史书和某些学术著作﹐杂歌谣辞一类所收﹐多为前所忽视者。

至于後来杜文澜的《古谣谚》等著作﹐则远比此书为晚﹐显然是在它的基础上编撰的。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它的编次是把每一种曲调的“古辞”较早的无名氏之作或较早出现的诗放在前面﹐後人的拟作列于後面﹐使读者了解到某些文人诗是受了民歌或者前代文人的影响。

例如﹐“相和歌辞”《薤露》和《蒿里》二曲﹐在《宋书?乐志》中﹐仅载了曹操的拟作﹐而在此书中却录有汉代古辞。

曹操的拟作虽然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都高于“古辞”﹐然而要说明这种曲调的来源及其本意﹐就远不如古辞明显﹐又如《陌上桑》这个曲调﹐据《古今乐录》本是汉代的“相和歌”中的“瑟调曲”﹐在《宋书·乐志》中却只录了曹操﹑曹丕的拟作和晋乐所奏的一首改写屈原《九歌?山鬼》的诗﹔至于《陌上桑》的古辞却列入了“大曲”一类。

在《乐府诗集》中﹐则首先著录古辞﹐使读者了解曹操等人的作品不过是依古辞的曲调而拟作的新辞。

论《宋书·乐志》的乐府诗批评

论《宋书·乐志》的乐府诗批评

论《宋书乐志》的乐府诗批评
王辉斌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14(034)002
【摘要】与音乐关系密切的乐府、歌诗等是沈约一生所关注的重点.沈约《宋书》在继承司马迁《史记·乐书》、班固《汉书·礼乐志》的基础上,不仅正式设立了《乐志》,让音乐从礼仪中分离出来,而且四卷的“乐志”内容很丰富.正因此,沈约现所存见的乐府诗,数量之多,在先唐诗人中几无可比.沈约之于乐府诗的收集与整理,主要表现在《宋书》的三卷《乐志》(“乐二”至“乐四”)之中,其虽然不属于乐府诗总集,但却是可以与乐府诗总集媲美的.因之,这三卷乐府诗所呈现出来的“整理类批评”
特点,也就自然是值得重视的.而《乐志》中的一卷“乐一”,则为沈约“题解类批评”的代表作.“整理类批评”与“题解类批评”对于当时的音乐文化建设、乐府诗的
辑录与整理等,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后世史学家与文学家的乐府诗批评,产生了较为直接的影响,因而在乐府诗批评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总页数】6页(P39-44)
【作者】王辉斌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6
【相关文献】
1.中华书局点校本《宋书·乐志》校勘商榷 [J], 刘亚男
2.沈约《宋书·乐志》与梁代雅乐歌辞创制 [J], 刘玉叶
3.《晋书·乐志》与《宋书·乐志》文献渊源考辨 [J], 史文;
4.《晋书·乐志》与《宋书·乐志》文献渊源考辨 [J], 史文
5.《宋书》乐志、律志的音乐史学研究 [J], 郑锦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_魏晋至唐代文人乐府诗的发展_钱志熙

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_魏晋至唐代文人乐府诗的发展_钱志熙

文学评论 1998年第2期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魏晋至唐代文人乐府诗的发展钱志熙内容提要:古乐府的魅力在于写实中诸种艺术的浑一性,乐辞并非纯粹文学意义的诗,因此后代以诗的文人视角理解、复现它,殆无成功。

从建安的风格模拟,到晋宋人拟文拟篇、齐梁人拟题的格律化,至唐人乐府歌行,古辞经典性在寻绎中渐被偏离、遗落,终而复归。

这也历史地反映出中古到唐代诗歌以独立、发展,走向成熟的历程。

一、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及其生成原因汉乐府诗的某些艺术特征,如叙述故事的生动性,情节上的戏剧性,以及语言朴素而又能逼真再现某一动作、心理等等,常令后世文人感到神奇莫测,不可企及。

我国古典诗歌经过魏晋尤其是南朝时代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通过物色以抒写情志,将自然的审美与主观的表达结合起来这一基本的艺术特征,而意境、兴象、意象则是这一艺术特征的重要内涵。

以此反观汉乐府,就会发现它是一种与后来的成熟期的文人诗美学特征很不相同的一种诗。

如《陌上桑》之喜剧色彩,《上邪》想象之奇特及其非凡的感情强度;《有所思》通过动作表现出人物曲折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游仙诸作之幻想、动物寓言诗的奇趣,都将我们引入了一个与唐诗宋词风光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诗歌世界。

文人诗包括文人拟乐府诗,虽然是从汉乐府诗这一母体中发展出来的,但自晋宋以降,文人诗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走向文人诗自身的审美理想,走向典雅、清丽,走向语言的精美,充分地表现出自然情趣和自然美。

在这一诗歌发展进程中,汉乐府诗的经典价值被淡忘了。

一直到了唐代,文人诗已经达到自身的审美理想之后,诗人们才重新发现古乐府诗的经典价值。

尽管诗人们已经在创造声律美、风骨美、兴象美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掌握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但是从他们拟乐府古辞的这一批诗中,我们看到他们在力求返朴归真,希望在某些因素上重现原作的美学特征。

可以说,唐代诗人通过学习汉乐府诗的创作实践,确立了汉乐府诗的经典地位。

而在理论上论证汉乐府诗经典价值的,则是明清时期崇尚汉魏派的诗人,许多诗学著作都对其艺术特征作出分析:汉人乐府五言,如《相逢行》、《羽林郎》、《陌上桑》等,古色内含而华藻外见,可为绝唱!(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三)汉人乐府五言《焦仲卿妻诗》,真率自然而丽藻间发,与《陌上桑》并胜,·61·人未易晓。

《乐府诗集》赏析

《乐府诗集》赏析

《乐府诗集》赏析《乐府诗集》【作者简介】郭茂倩,据马茂军考证,生卒年为1041-1099年,祖籍太原;另据《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载,字德粲,宋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

《四库全书总目》称“《建炎以来繁年要录》载茂倩为侍读学士郭裦(音bāo)之孙,源中之子,其仕履未详。

本浑州须城(今山东东平县)人,此本题曰太原,盖署郡望也”。

郭茂倩编撰有《乐府诗集》一百卷,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乐府诗,也是研究乐府诗的重要著作。

【书籍简介】《乐府诗集》共一百卷,搜罗宏富,上至陶唐古谣谚,下至五代,为古代最完备的乐府诗歌总集。

全书分为十二类:郊庙歌辞十二卷,燕射歌辞三卷,鼓吹曲辞五卷,横吹曲辞五卷,相和歌辞十八卷,清商曲辞八卷,舞曲歌辞五卷,琴曲歌辞四卷,杂曲歌辞十八卷,近代曲辞四卷,杂歌谣辞七卷,新乐府辞十一卷。

这种分类法比较概括精当,能体现乐府诗的发展变化。

《隋书·乐志》和《通典·乐典一》,沿汉明帝时的方法,分乐府诗为四类:大予乐、雅颂乐、黄门鼓吹乐、短箫铙歌。

但这种四分法,已不能涵盖三国以后新的乐府诗。

而宋代郑樵的《通志·乐略》,把乐府诗分为五十三类,则又显繁琐。

《乐府诗集》的分类法,不仅繁简适中,归类也较恰当。

当然也有个别不尽妥贴之处,如南朝梁简文帝的《斗鸡》诗,不是歌辞,却被当作乐府诗收入。

一部卷帙浩繁的著作,出现这些小疵是难以避免的。

《乐府诗集》具有极高的价值。

这首先体现在每类歌辞之前的解题。

作者详细考证每种曲调的起源、内容演变,叙述得有条有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它“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考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

由于该书题解中征引的古籍,今已大多失传,其论点精辟有据,因而成为后世研究乐府诗的宝贵资料。

《乐府诗集》兼收并蓄,不仅收录郊庙、燕射歌辞之类的宫廷、贵族乐歌,而且大量收录刚健清新的民歌,为中国古代乐歌的`保存和流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乐府诗鉴赏与评析》

《乐府诗鉴赏与评析》

乐府诗鉴赏与评析一、乐府诗的概述乐府诗起源于古代中国,是汉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民歌形式。

它们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丰富多样的音乐节奏吸引了广大民众。

乐府诗通常包括题目、开头、中间和结尾四个部分。

二、乐府诗的特点1.雅俗共赏:乐府诗既能通俗易懂,引发民众共鸣,也能被文人士大夫所赞美。

2.艺术性与表现力:乐府诗通过语言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并将其与音乐相结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3.社会意义:乐府诗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政治气候和人民生活。

三、著名的乐府诗作品1."长歌行":这首叙事性的长篇乐府诗描绘了辛勤工作致富后被上级部门剥夺成果的民众不满情绪。

2."孔雀东南飞":这首乐府诗通过描绘孔雀飞翔的场景,讲述了离别与相思之间的情感交织。

3."木兰诗":这首乐府诗以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木兰为主角,表达了家国情怀。

四、乐府诗的评析1.主题与意义:评析乐府诗时,需要理解主题背后所传递的意义和情感。

例如,"长歌行"反映了社会不公和人民失望,而"木兰诗"强调了家国情怀和女性力量。

2.文学表现手法:分析乐府诗的文学表现手法如押韵、对仗、修辞等。

这些手法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艺术性。

3.历史背景分析:乐府诗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评析时需考虑其所处社会背景对作品表达方式和观点产生的影响。

通过以上方法进行全面评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乐府诗,并探索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要深入研究乐府诗的创作背景、文学特点和历史意义,才能更好地进行乐府诗鉴赏与评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影 响 , 因而在 乐府 诗批 评 史上 占有较 重要 的地 位 。
关 键词 : 沈约 ; 音 乐文化 ; 乐府 辑 录 ; 题 解批 评
中图分 类 号 : I 2 0 7 . 2 2 6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2— 6 3 2 0 ( 2 0 1 4 ) 0 2— 0 0 3 9— 0 6 评, 成为 史学 家批 评乐 府诗 之翘 楚 , 其后 的唐人 杜
论对 象 的原 因之 所在 。


沈 约 与 齐 梁 音 乐 文 化 建 设
沈约 ( 4 4 1 -5 1 3 ) , 字休文, 今 浙 江德 清 人,
约 现所 存 见 的 乐 府 诗 , 据 郭茂倩 《 乐府 诗集》 所
载, 共有 5 6题 9 5首 , 其数量之多 , 在 先 唐诗 人 中 几无 可 比。沈 约之 于 乐 府 诗 的 收集 与整 理 , 主要
出来 的“ 整 理类批 评 ” 特点, 也 就 自然是 值得 重视 的 。而《乐志 》 中的一卷 “ 乐一 ” , 则为 沈 约“ 题 解
类批 评 ” 的 代表 作 。“ 整 理类批 评 ” 与“ 题 解类 批 评 ” 对 于 当时 的音 乐文 化 建 设 、 乐府诗 的 辑 录与 整 理等 , 都起 到 了相 当大的作 用 。特 别是 对后世 史学 家与 文 学 家的 乐府 诗批 评 , 产 生 了较 为 直接
来, 而且 四卷 的“ 乐志”内容很 丰 富。正 因此 , 沈 约现 所存 见 的 乐府诗 , 数 量之 多 , 在 先唐 诗 人 中几
无可 比。 沈约之 于 乐府诗 的 收 集与整 理 , 主要 表 现 在 《 宋 书》 的三 卷 《乐志》( “ 乐二 ” 至“乐四” ) 之 中, 其 虽然 不属 于 乐府 诗 总集 , 但 却 是 可 以与 乐府诗 总 集媲 美的 。 因之 , 这 三 卷 乐府 诗 所 呈现
讲究 四声 音律 , 而 使 诗 歌具 有 音 乐 之美 , 所谓 “ 一 简之 内 , 音 韵 尽殊 , 两句 之 中, 轻 重 悉 异 ”( 《 宋 书 ・ 谢灵 运 传 论 》 ) , “ 五字之 中, 音韵悉异 , 两 句
评” 的互 为关 联 , 使得《 宋 书 ・乐 志 》 之 乐 府 诗 批
论《 宋书 ・乐志》 的 乐府 诗批 评
王 辉 斌
( 湖 北文 理学 院 文学 院 , 湖北 襄 阳 4 4 1 0 5 3 )
摘要 : 与音 乐关 系密切 的 乐府 、 歌 诗等 是沈 约一 生所 关 注的 重点 。沈 约《 宋书》 在 继承 司马 迁
《 史记 ・乐 书》 、 班 固《 汉书 ・ 礼 乐志》 的基础 上 , 不仅 正 式设立 了《 乐志》, 让 音 乐从礼 仪 中分 离出
设立 了《 乐志》 , 让音乐从礼仪 中分离出来 , 而且 四卷 的“ 乐 志” 内容之 量 , 表 明 了沈 约对 于 朝 廷雅 乐乃 是 相 当重 视 的。正 因此 , 与 音 乐关 系 密 切 的 乐府 、 歌 诗等 , 即成为 沈 约一生 所关 注 的重 点 。沈
桔《 通典 》 、 宋 人郑 樵 《 通志 》 等史 籍 之 于乐府 诗 的 批评 , 即无不 与沈 约 《 宋书 》 之 四卷 《 乐 志》 关 系密 切, 但其 成 就 却 是 明 显 地 逊 色 于 《 宋 书 ・乐 志 》 的。而 此 , 也 是本 文将 《 宋书 ・ 乐 志》 作 为重 要 讨
表现 在 《 宋 书》 的三卷 《 乐 志》 ( “ 乐二” 至“ 乐 四” ) 之中, 其 虽然 不 属于乐 府 诗总集 , 但 却是 可 以与乐 府诗 总 集媲 美 的。 因之 , 这 三 卷 乐 府 诗 所 呈 现 出 来 的“ 整理类批 评” 特点 , 也 就 自然 是 值 得 重 视 的 。而《 乐志 》 中的一 卷 “ 乐一” , 则为沈约“ 题 解 类批 评 ” 的代 表 作 。“ 整理类批评” 与“ 题 解 类 批
对“ 永 明体 ” 的形 成 与 确 立 做 出 了重 要 贡献 的诗 人 沈约 , 同时 又是 一 位 著 名 的音 乐 家 与 史学
家, 而《 宋书 ・ 乐 志 》四卷 , 即 是 沈 约 将 二 者 有 机 结 合 的一份 硕果 。《 宋书 》 在 继 承 司马 迁 《 史记 ・ 乐 书》 、 班 固《 汉书 ・ 礼乐志》 的基 础 上 , 不 仅 正式
第 3 4卷 第 2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南都 学坛 ( 人 文社会 科 学 学报 )
V o 1 . 3 4 N o . 2
2 0 1 4年 3 月 Ac a d e mi c F o r u m o f Na n d u ( J o u r n a l o f t h e H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Ma r .2 0 1 4
《 宋 书》卷 一 o o 有 其 《自序 》, 《 梁 书》卷 十 三 、 《 南 史》 卷 五 十七 均有 其 传 。历 仕 宋 、 齐、 梁三朝 ,
官 至 尚书令 , 死后 谥 “ 隐” , 故后 人 多称 其 为 “ 沈 隐 侯” 。沈 约 在 南 齐 时 , 因 与 竟 陵 王 萧 子 良颇 具 交 谊, 而成 为 “ 竟 陵八 友 ”中 的一 位 重 要 诗 人 , 并 与 “ 永 明体 ” 关 系密 切 。“ 永明体” 的特 点 , 主 要 是
之内, 角 徵不 同 ” ( 《 南史 ・ 陆厥传 》 ) , 即是 就此 而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1—0 9
基金项 目: 国 家社 科 基 金 项 目“ 中 国 乐 府诗 批 评 史 ” , 项 目编 号 : 1 1 B Z W0 7 2 。
作者简介 : 王 辉斌 ( I 9 4 7 一 ) , 男, 湖 北 省 天 门 市人 , 湖 北 文 理 学 院 文 学 院教 授 、 硕 士生导 师, 主 要 研 究 中 国 古代 文 学 、 文 学 文 献 学、 辑佚 学、 佛 教 文 学 以及 文 学批 评 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