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唯美主义和哥特式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

合集下载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体现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体现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体现作者:王静姝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8年第10期内容摘要:唯美主义文艺的产生开创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潮。

而王尔德作为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怪才,其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更是唯美主义的完美展现。

本文通过对文中三个男主人公的不同人性的剖析,来解读王尔德对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道德的复杂唯美主义观点。

关键词: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唯美主义一.《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人物的特点及象征意义小说围绕一名生长在伦敦贵族家庭的年轻少年道林展开,画家霍尔沃德由于倾慕其美貌为其做了一幅画,这幅画作被格雷看见过后,才发现自己的美貌,并在亨利勋爵的蛊惑下为了保持青春永驻,向画中的自己许下“可以为了美貌而出卖灵魂”的诺言,并一步步朝着自己的执念走向了罪恶的深渊,在良心和罪恶中饱受折磨,并最终自食其果。

王尔德通过这三个人物来进行自身的一个映射,把不同的人性分别着色于不同的人物身上,并且通过道林的放纵来饰演“自我”,亨利的玩世不恭来饰演“本我”以及霍尔沃德的真挚来饰演“超我”。

虽然文中也有女性人物的出现,但是与男性人物相比较,显然被“模糊化”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那个时代对于女性的偏见和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对于王尔德性别取向的不相容。

此外,王尔德文中的人物都是“扁形人物”,这些人物的刻画能够更好的反映王尔德对于复杂人性的唯美化处理,其写作风格也是超脱于现实主义而又介于浪漫主义之间,展现出了一种感性之美,艺术至上的精神。

二.艺术与生活的冲突小说中无处不透露着现实与理想、艺术与生活的纠葛。

比如艺术家的化身霍尔沃德,在其的眼中艺术高于一切,认为画布揭开的不是画,也不是模特,而是艺术,并且不愿意把这些画拿出去展览,因为这些画是其内心的展现,是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如果展示出去则会暴露其内心的秘密,这与王尔德的“为艺术而艺术”如出一辙。

而其朋友亨利勋爵则代表的是现实世界,因为亨利勋爵世俗、邪恶,利用道林的单纯善良,使得道林把其当做为“精神导师”,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一步步的把道林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王尔德_道林_格雷的画像_中的唯美主义体现

王尔德_道林_格雷的画像_中的唯美主义体现
对于艺术美学, 歌德提出: “只有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 一 正 是 的 艺 术 。”艺 术 美 的 特 征 是 主 观 与 客 观 、精 神 与 自 然 、形 式与内容的统一, 其本质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抓住事物的特 征或本质, 按照自然性本身的目的来描写, 艺术就会显得美。 歌德提出了寓意和象征的概念。他说, 寓意把现象转化为一个 概念, 把概念转化为一个形象, 但是结果是这样: 概念总是局 限在形象里, 完全拘守在形象里, 凭形象就可以表现出来。象 征把现象转化为一个观念, 把观念转化为一个形象, 结果是这 样: 观念在形象里总是永无止境地发挥作用而又不可捉摸, 纵 然用一切语言来表现它, 它仍然是不可表现的。可以看出, 两 者 间 最 大 的 不 同 就 是 “概 念 ”和 “观 念 ”。 概 念 是 逻 辑 推 理 的 概 括, 是抽象的; 观念则是形象的概括, 是具体的。“寓意”是为一 般找特殊, 特殊被局限在一般中; “象征”则在特殊中显出一 般, 从有限中体现无限。
28
他的一本书, 那本书的主人公, 那个独特的巴黎青年, 奇怪地 兼有浪漫气质和科学气质, 在道林看来整部书“包含了他自己 的故事, 却在他身临其境之前就写成了”。
参考文献: [ 1] 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 2] 陈伟.论西方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社会科学辑刊, 2004, ( 5) . [ 3] 张玉能.席勒的美学范畴体系( 上) ( 下) .重庆三峡学院 学报, 2005, ( 1) . [ 4] 朱立元.论西方美学发展的两条主线.文艺理论研究, 1999, ( 3) . [ 5] 杨青, 曹书堂.歌德与席勒早期创作方法的美学思想 之比较.南都学坛, 2001, ( 1) . [ 6] 孔建平.歌德与文艺美学中的新世界观.盐城师范学院 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夹缝中的唯美主义——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的人物关系看唯美理念矛盾

夹缝中的唯美主义——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的人物关系看唯美理念矛盾

夹缝中的唯美主义———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的人物关系看唯美理念矛盾戴文婷(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3摘 要:唯美主义一直以来因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而受人诟病,这种矛盾根深于其理论,发展于其实践。

而归根结底,这种矛盾不是由于作者思想缺乏逻辑,而是其对所处时代变迁的不自觉的反映。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一部表现唯美理念的小说,书中三个人物皆为唯美主义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象征和体现,王尔德通过这三者的关系纠葛展现出他自身对这种矛盾的无意识的焦虑。

关键词:《道连・格雷的画像》;唯美主义;纯艺术;商品社会do i:10.3969/j .iss n.1000-5757.2009.12.056中图分类号:I 561.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757(2009)1220056203 文学流派通常是对所处时代文化的有意或无意的反映,这一点,即使是拼命与世俗划分界限以保持艺术独立姿态的唯美主义也不能例外。

身处19世纪末期,一脚踏入机器轰鸣的现代工业社会,一脚仍停留在绅士淑女马车的维多利亚保守时代,唯美主义运动中的文人们承载了比以往任何一个新旧交替时期都要激烈的碰撞,并非是由于遭遇了朝代交替,王权更迭,或是宗教信仰的改弦易辙,而是因为传统与现代精神的碰撞。

身处这个时代的人,经历的不仅是经济的更是生存哲学、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唯美主义者较其他人更敏锐地感受并捕捉到这种时代气息的转变。

他们有着新时代的迈进精神,急切地想摆脱旧时代古板生硬的价值观的束缚,标新立异,表现自我,力求“我”的突出。

他们也尚存旧时代贵族式的清高儒雅,对于新时代的主力军中产阶级的庸俗之气嗤之以鼻。

然而,表现自我离不了大众的承认与欣赏,以精英文化的提倡而崛起的唯美主义,同时带有新旧时代的印记又同时都与新旧时代不融洽的唯美主义,最终在无所适从的精神疲惫中自戕了。

周小仪博士在他的专著《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中从现代工业文明中的消费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唯美主义这种注定一出生就预示着毁灭的深受时代影响的矛盾性。

试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学观——以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为例

试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学观——以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为例

烟台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试论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学观——以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为例姓名:李宝梅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薛琳20100501中文摘要本文以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为例,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唯美主义元素及其体现的作者那标新立异的唯美主义文学观。

他的文学观可以概括为:艺术至上的文学观、为艺术目的而撒谎,还有形式是生活的奥妙。

本文就以这三个方面为纲来进行阐述。

第一章主要论述艺术至上的文学观,这又包含两个方面,即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王尔德颠覆传统的“模仿说”,认为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因为他认为生活是不完满的,是虚假的,而艺术却具有独立性,艺术既不是生活的复制品,也不是某个阶级的传声筒,而是超脱一切利害关系的纯粹自由活动。

他主张把艺术去功利化,去实用化。

王尔德在小说中用西碧尔这一唯美艺术形象,因为碰触了现实而香消玉陨的故事情节,从反面论证了艺术应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王尔德还认为生活是或然的,是随意的,是短暂的,而艺术具有永恒性,艺术的美可以让人们超越现实的压抑与束缚。

小说中则体现为以亨利勋爵为代表的纨绔子们,追求一种感官至上的新享乐主义,通过生活的审美化与艺术化来追寻一种瞬间的意义感;王尔德艺术至上的文学观的第二个方面是,他认为艺术与道德无关,他说“文学作品无所谓道德,也无所谓不道德,有的写得博大精深,有的写得稀松窳劣而已。

”在小说中,他便一反那种真善美三位一体的描写手法,着力挖掘丑与恶的唯美意蕴。

小说中写到道连沉溺于罪恶的欲念中,出入各种污秽场所,并对道连杀死画家的场面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所以有人会说王尔德把艺术去道德化了。

然而,在罪恶的唯美意蕴中却可以看出道德的存在。

他的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身上都有道德的影子。

其实,王尔德并没有摒弃道德,他只是反对当时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上层社会所宣扬的那种虚伪道德,反对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艺术。

读唯美之作 品语言之美——浅析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的语言特色

读唯美之作 品语言之美——浅析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的语言特色

读唯美之作品语言之美——浅析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的语言特色-大学语文论文读唯美之作品语言之美——浅析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的语言特色○张素梅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决定文学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反映一个作家及其作品风格的重要因素。

唯美主义大师奥斯卡·王尔德认为美高于一切,文学作品的语言应坚持对艺术美的追求。

王尔德唯一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就是一部文字美学宝典。

其语言的生动性、哲理性、讽刺性具有独特的表现魅力。

关键词:王尔德唯美语言生动性哲理性讽刺性前言十九世纪的西方文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潮迭起,流派纷呈。

唯美主义以其理论上的标新立异而成为这股浪潮中最瑰丽的奇芭。

在众多唯美主义理论家与作家中,王尔德被公认为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读王尔德的作品,能体会到其构思之独特,语言之机智,文字之隽永。

他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就用独特的语言文字给读者呈现了一场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身的艺术盛宴,其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极具讽刺性的语言尤令人叹服。

一、语言的生动性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我们能感受到俯拾即是的优美语言,能体会到王尔德的睿智,更能看到闪烁在十九世纪诸流派中将“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艺术主张。

小说中,作者一是大胆组合多种直击读者感官的意象,使得语言绚丽多彩。

小说开篇,作者就用一段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唯美的画卷:画室里弥漫着浓浓的玫瑰花香,夏日的轻风拂过园中的树木,开着的门便送来了馥郁的紫丁香味,或是满枝粉红色花的荆棘的清香。

“玫瑰花香”“紫丁香味”和“荆棘的清香”是从人的嗅觉渲染景色,使人既体会到了作品“馨香的语言”,也感受到满园的生机勃勃。

而“蜜蜂沉闷地嗡嗡叫着,穿行在没有刈过、长得很高的青草之间,或是单调地一味围着满地忍冬那金黄色、灰蒙蒙的花蕊打转,似乎使这沉寂愈发压抑了。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著的一部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一幅画,这幅画像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林格雷的画像深刻地反映了王尔德对人性和艺术的思考,是其作品的重要象征之一。

一、道林格雷的画像的意义在小说中,道林格雷的画像代表着他的灵魂,并记录了他的罪恶和美德。

道林格雷的一生中,他犯了许多罪恶,这些罪恶在画像中得以反映。

每当他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他的画像就会变得更加丑陋和丑恶,而当他遵从了良心,做出了好的行为时,他的画像也会变得更加美丽和优美。

这幅画像的重要性在于它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逃避的责任感,同时也提示读者们通过道德的努力来保护自己的内心和灵魂。

二、道林格雷的画像的象征意义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思想和哲学的象征之一。

王尔德所倡导的美学主义认为,生命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代表了他自己的艺术品,即他的灵魂。

艺术品是艺术家灵魂的延伸,因此画像的改变反映出道林格雷世界观和哲学的变化。

三、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体现的艺术思想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反映了许多关于艺术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艺术为艺术”。

道林格雷把自己的艺术品看作一件完整的物品,他的画像也是同样的道理。

王尔德尝试展示道林格雷的艺术观点,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个性化,艺术家不应在他们的作品中追求某种意义,而应该表达他们自己的热情和个人情感。

道林格雷的画像描绘了王尔德对于人性的看法和其对于艺术及世界的认识。

它同时也是王尔德在小说中的叙事方式,体现了他的个人理念和对文学的理解。

通过道林格雷的画像这一主题,王尔德奠定了艺术自由和独立性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提示我们在思考人性和社会伦理时,不要忘记了价值观和理念中的重要作用。

道林.格雷的画像(节选)

道林.格雷的画像(节选)

道林.格雷的画像(节选)《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部充满魔幻色彩的小说。

天生俊美异常的道林・格雷因看见了画家霍尔沃德给他画的和本人一样大的肖像,发现了自己的惊人之美,又听信了亨利勋爵的吹嘘,开始为自己的韶华易逝,美貌难以持久这样的事实而感到痛苦。

他希望那幅画像可以代替自己承担岁月和心灵的负担,而自己却保持青春貌美。

而这个不切实际的愿望却莫名其妙地得以实现。

一天晚上,他粗暴地对待了自己爱的女演员西比尔・韦恩,回到家里他就发现画像上出现了残忍的表情――原来画像开始随着道林・格雷心灵的变化而改变了。

第二天,西比尔・韦恩因失恋自杀,格雷却在亨利勋爵的花言巧语下将韦恩的死看成是一个浪漫故事。

从此他便一天一天堕落,干了许多腐朽不堪的事情,把身边的朋友情人都一一弄得身败名裂。

而画像也随之变得愈加丑陋狰狞。

后来他杀死了好友――画家霍尔沃德,并销毁其尸体。

他曾经的恋人西比尔・韦恩的弟弟在二十年后来找他算帐,但却莫名其妙地意外身亡。

画像成了他的护身符,代替了他承受所有的罪恶,而他依旧青春韶秀。

格雷希望自己的罪恶永远免于败露,于是打算毁掉记录了他衰败的容貌和罪行的画像。

就在他把刀子插进画像的同时,他却横死在自己的手上。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倡导人奥斯卡・王尔德的唯一一部小说。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剧作家、诗人、散文家,是19世纪与大剧作家萧伯纳齐名的英国才子。

其作品中,如The Happy Prince(《快乐王子》)、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夜莺与蔷薇》)、The Devoted Friend(《忠实的朋友》)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本篇节选自《道林・格雷的画像》的最后一章。

It was a lovely night, so warm that he threw his coat over his arm and did not even put his silk scarf round his throat. As he strolled home, smoking his cigarette, two young men in evening dress passed him. He heard one of them whisper to the other, “That is Dorian Gray.” He remembered how pleased he used to be when he was pointed out, or stared at, or talked about. He was tired of hearing his own name now.When he reached home, he found his servant waiting up for him. He sent him to bed, and threw himself down on the sofa in the library, and began to think over some of the things that Lord Henry had said to him. Was it really true that one could never change? He felt a wild longing for the unstained purity of his boyhood―his rose-white boyhood, as Lord Henry had once called it. He knew that he had1)tarnished himself, filled his mind with corruption and 2)given horror to his fancy. The curiously carved mirror that Lord Henry had given to him, so many years ago now, was standing on the table, and the white-limbed Cupids laughed round it as of old. He took it up, as he had done on that night of horror when he had first noted the change in the fatal picture, and with wild, tear- 3)dimmed eyes looked into its polished shield. Then he 4)loathed his own beauty, and 5)flinging the mirror on the floor, crushed it into silver 6)splinters beneath his heel. It was his beauty that had ruined him, his beauty and the youth that he had prayed for. But for those two things, his life might have been free from stain. His beauty had been to him but a mask, his youth but a mockery. What was youth at best? A green, an unripe time, a time of shallow moods, and sickly thoughts. Why had he worn its 7)livery? Y outh had spoiled him.He took the lamp from the table and crept upstairs. As he unbarred the door, a smile of joy 8)flitted across his strangely young-looking face and lingered for a moment about his lips.…He went in quietly, locking the door behind him, as was his custom, and dragged the purple hanging from the portrait. A cry of pain and 9)indignation broke from him. He could see no change, save that in the eyes there was a look of cunning and in the mouth the curved wrinkle of the 10)hypocrite. The thing was still 11)loathsome―more loathsome, if possible, than before―and the scarlet 12)dew that spotted the hand seemed brighter, and more like blood newly spilled. Then he trembled. And why was the red stain larger than it had been? It seemed to have crept like a horrible disease over the wrinkled fingers. There was blood on the painted feet, as though the thing had dripped-blood even on the hand that had not held the knife. Confess? Did it mean that he was to confess? To give himself up and be put to death? He laughed. He felt that the idea was 13)monstrous. Besides, even if he did confess, who would believe him? There was no trace of the murdered man anywhere. Everything belonging to him had been destroyed. He himself had burned what had been below-stairs. The world would simply say that he was mad. They would shut him up if he persisted in his story…Y et it was his duty to confess, to suffer public shame, and to make public 14)atonement. His sin? He shrugged his shoulders. The death of Basil Hallward seemed very little to him.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But this murder―was it to 15)dog him all his life? Was he always to be burdened by his past? Was he really to confess? Never. There was only one bit of evidence left against him. The picture itself―that was evidence. He would destroy it. Why had he kept it so long? Once it had given him pleasure to watch it changing and growing old. 16)Of late he had felt no such pleasure. It had kept him awake at night. When he had been away, he had been filled with terror lest other eyes should look upon it. It had brought 17)melancholy across his passions. Its mere memory had 18)marred many moments of joy. It had been like conscience to him. Y es, it had been conscience. He would destroy it.He looked round and saw the knife that had19)stabbed Basil Hallward. He had cleaned it many times, till there was no stain left upon it. It was bright, and 20)glistened. As it had killed the painter, so it would kill the painter’s work, and all that that meant. It would kill the past, and when that was dead, he would be free. He seized the thing, and stabbed the picture with it.There was a cry heard, and a crash. The cry was so horrible in its 21)agony that the frightened servants woke and crept out of their rooms. Two gentlemen, who were passing in the square below, stopped and looked up at the great house. They walked on till they met a policeman and brought him back. The man rang the bell several times, but there was no answer. Except for a light in one of the top windows, the house was all dark. After a time, he went away and stood in an 22)adjoining 23)portico and watched.“Whose house is that, 24)Constable?” asked the elder of the tw o gentlemen.“Mr. Dorian Gray’s, sir,” answered the policeman.They looked at each other, as they walked away, and sneered.Inside, in the servants’part of the house, the half-25)clad 26)domestics were talking in low whispers to each other. Old Mrs. Leaf was crying and 27)wringing her hands. Francis was as pale as death. After about a quarter of an hour, he got the coachman and one of the 28)footmen and crept upstairs. They knocked, but there was no reply. They called out. Everything was still. Finally, after vainly trying to force the door, they got on the roof and dropped down on to the balcony. The windows 29)yielded easily―their 30)bolts were old.When they entered, they found hanging upon the wall a splendid portrait of their master as they had last seen him, in all the wonder of his 31)exquisite youth and beauty. Lying on the floor was a dead man, in evening dress, with a knife in his heart. He was withered, wrinkled, and loathsome of 32)visage. It was not till they had examined the rings that they recognized who it was.那是个宜人的夜晚,暖暖的,于是他把外套搭在手臂上,连丝巾也没围上。

明暗双声 异曲同歌——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的双重线索解读唯美主题

明暗双声  异曲同歌——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的双重线索解读唯美主题

明暗双声异曲同歌——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的双重线索解读唯美主题明暗双声异曲同歌——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的双重线索解读唯美主题《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的一部经典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独到的见解而著称。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小说中明暗双声的叙述技巧,以及由此引发的双重线索,解读小说所传达的唯美主题。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通过明暗双声的叙述方式巧妙地揭示了人性的两面性。

小说的主人公道林·格雷在美貌与道德败坏之间面临抉择,而他的画像则成为了他心灵的镜像。

画像的变化隐喻了道林·格雷心中善与恶两种力量的斗争。

当他放纵自己的欲望、追求快乐时,他的画像逐渐变得丑陋,但他本人却依然保持着年轻而美丽的外貌。

这种明暗对比巧妙地表达了人性的矛盾性,同时也点出了人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一面。

通过道林·格雷和画像之间的双重线索,小说中还流露出了对唯美主题的探讨。

王尔德描绘了一位痴迷于美丽和艺术的富有贵族青年,他对美的追求几乎到了病态的地步。

他为了保持自己的年轻和美丽,不惜以画像作为代价。

然而,当他最终看到了自己心灵的真实面貌时,他深陷绝望和悔恨之中。

这种对美的痴迷与内心的腐败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对唯美主义观念的深入思考。

小说中的另一个双重线索是对道德观念的探讨。

道林·格雷拥有了永远年轻和美丽的身体,却付出了心灵的沉沦和道德的堕落。

与此同时,他的画像承担了他内心的罪恶,逐渐变得丑陋。

这种通过画像来体现人物内心的变化,暗示了道德责任与个人行为的联系。

人们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将罪责推卸给他人或外在的因素。

另外,小说中还有一个与明暗双声密切相关的主题是时间的变化。

道林·格雷的画像准确地记录了他心灵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画像不断地衰老和丑化。

与此同时,道林·格雷的外貌始终年轻美丽,几乎没有受到时间的侵蚀。

从_道林_格雷的画像_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从_道林_格雷的画像_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收稿日期:2008-11-04作者简介:傅琦(1988-),女,安徽太湖人,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傅琦(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他的唯一的一部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他美学思想的完全体现。

文章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艺术的无目的性三个方面分析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在该小说中的体现。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唯美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93(2008)04-0039-0319世纪后期,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唯美主义运动(Aestheticmovement)兴起,它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是对社会功利哲学、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的反抗。

奥斯卡·王尔德便是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

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1854-1900年)(又译奥斯卡·怀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

王尔德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家世卓越的家庭,其父亲威廉姆·怀尔德爵士是一名外科医生,其母亲是一位诗人与作家。

他从小就受到浓郁的文学熏陶。

在都柏林三圣大学读书期间,他才华出众又博览群书,很快便在文学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王尔德学识渊博,加上装束怪异,谈吐幽默,生活放荡不羁,因此迅速成为唯美运动的代言人,为倡导“为艺术而艺术”(artforart'ssake)的理论而奔忙。

《道林·格雷的画像》(ThepictureofDorianGray)发表于1891年,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骚动,并受到媒体猛烈的攻击,更直接导致了王尔德以“同性恋”的罪名入狱。

道林·格雷(DorianGray)是一名长在伦敦的贵族少年,相貌极其俊美,心地纯良,一位画家(BasilHallward)为道林画了一幅画像,而道林在画家的朋友亨利勋爵(LordHenryWotton)的蛊惑下,向画像许下心愿:美少年青春永葆,所有的岁月的沧桑和少年的罪恶则由画像来承担。

谈《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唯美主义对传统的颠覆

谈《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唯美主义对传统的颠覆


在 不 同 的历 史 时期 当 中 ,艺术 创造 者 的道德 观 、人 生 观等 , 会 对 其 创 造 的非 自然 艺术 形 式 产 生 直接 的影 响 。虽 然 艺 术 的 题 材的 无 限的 , 艺术 家 可 以对一 切进 行表 达 , 但是 在 艺术 作 品 当中 , 很 多 时候 艺 术 家对 于 社 会 道德 等 方 面 的 观点 ,都会 不 自觉 的流 露。 在《 道林格雷的画像》 当中, 对上层社会 当中空虚的精神生活 , 小说 利用 了很 大 的篇 幅来进 行 描述 。在结 局 当 中让 善 战胜 了恶 , 也对王尔德爱憎所在进行 了充分 的体现。不过 ,在小说 的序言 当中 ,王 尔 德指 出 了小 说 只有 写 作 的好 坏之 分 ,并 没有 道 德 或 不 道德 的 区别 。他 认 为 ,虽 然 道 德 可 以 在艺 术 中得 到 反 应 ,但 是 艺 术本 身 是 纯 粹 的 ,并 不会 由于 其 对 道德 的反 应 而 失 色 。虽 然 艺术 家 会 受 到 道德 的影 响 ,但 是 艺 术 本身 却 没 有 道 德 或不 道 德 的区 分 。 参 考文 献 : 【 1 ] 马燕 ,马希 武 . 唯 美与无为的契合~ 王尔德唯 美主 义思想 在 《 道林 ・ 格 雷的画像》 中的体 现 Ⅱ ] . 科 技 资 讯 ,2 0 1 3 ,2 8 :

成 的 ,同时也 形成 了他 对装 饰 、服装 等方 面 的兴趣 口 】 。而 在监 狱 的时 期 , 王 尔德 的生 同性 恋 罪名 进 入 监 狱 的王 尔 德 是 有 伤 风化 的 ,而在 监 狱 当 中 两年 的生 活 给 王尔 德 带 来 了前 所 未 有 的 痛苦 和 耻 辱 。对 此 , 王 尔德 曾经 感 到 绝望 ,但最 终 的解 脱 是 源 于对 艺 术 的追 求 。王 尔 德认 为 ,他 能够 最 终 领 悟 的原 因 ,并 不是 道 德 、理性 、宗 教 等 方 面 的影 响 ,而是 艺 术 家 的 仁慈 和气 质 。王 尔 德 还 认 为 ,法 律 和 道德 对 于 自己 的束 缚 ,应 当被 自己在 艺 术 方 面 取得 的 巨大 成 就所 免除 。因此 , 他 曾经 对 于 自己的行 为进 行 了 多次 的辩护 , 甚 至认 为 自己的同性 恋行 为是 一种 追求 唯美 主 义 的方式 。 王 尔 德 之所 以会 被 送 进监 狱 ,一 个很 重 要 的原 因是 受 到 了 维 多 利 亚 时代 清 教 徒 式 的法 律 、道德 和社 会 的影 响 。在 《 道林 格 雷 的 画像 》 当 中 ,王尔 德 流 露 了很 多 的 思想 。通 过 道林 与 亨 利 勋 爵 、道 林 与 贝泽 尔之 间 的 对话 ,王 尔 德将 贝泽 尔倡 导 的艺 术 为 善 和 亨利 勋 爵宣 扬 的享 乐 主 义 之 间 的思 想 斗 争 ,利 用对 白 的方式 进行 了充 分 的展 现 【 4 J 。

唯美与道德——读《道林·格雷的画像》有感

唯美与道德——读《道林·格雷的画像》有感

唯美与道德——读《道林·格雷的画像》有感美是奇迹中的奇迹。

世界真正的神秘性在于可见之物,而不在于看不见的东西。

——题记读过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你才会发现“凡美好的事情,背后都有某种悲剧成分”此言非虚。

主人公道林·格雷拥有绝世的美貌,他的一位画家朋友巴兹尔为他绘制了一幅画像,意识到了自己惊人的美貌。

他又偶然在画室遇见亨利勋爵,而玩世不恭的亨利则是道林的“精神导师”。

亨利是一个享乐主义者,有着一套似是而非的个人理论,用雄辩的口才和充满所谓“智慧”的警语包装起来。

他告诉道林“人生的真正秘密在于寻找美”“只有浅薄的人才不以貌取人”。

而亨利所说的这种美,便是“极致的美”,它是“美”与道德理念相悖的部分,他谆谆教诲道林要珍惜青春,要及时享乐,不要抵制诱惑,相反要随心所欲,不顾道德理念去实现自己每个幻想。

道林是他享乐主义理论的试验品,他完美地实行了亨利的这套理论,他彻底地奉行“极致的美”,选择无视道德约束,毫无克制地放纵自己的感官去享受。

他在自己的生活中丢弃了道德的枷锁。

他认为“美是人生的意义,是为感官而生,生活理当是最伟大的艺术,一切的美不分好坏,而却不屈从所谓道德的‘自我控制’。

”却殊不知这种“极致的美”正每日每夜地蚕食着他的灵魂。

道林“拿自己的灵魂换青春”“希望自己的美貌花开不败,而让画布上的容颜承受他的欲念和罪恶的重荷。

”于是他的美貌得以常驻,而他追求“极致的美”而犯下的罪,应受的惩罚,灵魂的谴责全部都留在画像上,他看着自己一天天还如年轻时美貌,而画像却一天天因为他罪孽的增加而变得丑陋无比。

他开始因为X死画家和被詹姆斯追X而感到恐惧和心虚,战战兢兢不可终日,于是他想做个好人,停止和农村姑娘的交往,渴望消除灵魂的罪恶。

但当他掀开画布时,画像并没有因为他的善行发生丝毫改变。

他突然明白,他的“道德”和“善良”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另一种虚荣心,新鲜感和刺激感,而他肮脏的灵魂并不会因为他这种伪善的行为改变一丝一毫。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

- 236-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徐静 徐玲【摘要】《道林·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众多杰出作品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唯美主义观:艺术至高无上,艺术和美是永恒的,生活是艺术的学生。

艺术不应该受到道德和理性的束缚,人们应该充分地实现自我的天性。

本文运用唯美主义的部分观点对小说进行分析,解读了王尔德对艺术、道德、人生观和美学观的理解。

【关键词】王尔德 《道林·格雷的画像》 唯美主义【Abstract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is the only novel in the outstanding works of Oscar Wilde. It reflects the author ’s aesthetic notions :Art is supreme. Art and beauty are eternal. Life is the student of art. Art shouldn ’t be restricted by morality and rationality. Humans should realize their nature thoroughly. By analyzing aestheticism, this paper interprets Oscar Wilde ’s understanding of art, morality, view of life and aestheticism.【Key words 】Oscar Wilde;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estheticism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作为19世纪后期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和作品都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对唯美主义的追求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对唯美主义的追求

,的
随着
道 林 格 雷 的 死 而 结 , 的美
好被永
在画 。 以
,以
,⑦道
林格雷
的结局

可以
, 道林格

不了画像的

好的

2. 为 艺术 而艺 术
样 ,画
尔 也 死 了 ,因

己的

的变 , 不是
唯 美 的 画 像 了 ,王 尔 德

的死
道 林 格 雷 所 为 ,因为
铜 锣 。这 奇 异 的

外 丨国丨文I学1
2。_
学教育
搭 配 ,显 % 出 道 林 格 雷 对 色 彩 和
音 乐 搭 配 的 强 烈 好 奇 心 ,具 有 唯
美主义的典型特征。
二.死亡情节的唯美
小说中的大多数人物都难逃
死 亡 的 结 局 。死亡是一个可怕的
字 眼 ,然 而 ,在 王 尔 德 的 小 说 中 ,
i
的艺术 , 是把 的作品 现
给 世人 于 充
式 的 元 素 ,在 道 林 雷 死 亡 之 ,
那画像所

,道 林 雷
, 所的罪

由 画 像 承 ,画 像 经
人 ,不 是 一 艺 术 作 品 ,因
此 ,道 林 雷 的 实是
世人所喜 的艺术作品
现给世人 , 的作品
于世
唯美的 任何
,他 的
, 是一
美的

美主义运动中的作 艺术 .
为 :艺术的
在于为人




德情感的
因 此 ,唯美主
义者们
斯金马
修 阿 诺 德 提 出 的 “艺 术 是 承 载 道

《道连·格雷的画像》里的唯美主义

《道连·格雷的画像》里的唯美主义

《道连·格雷的画像》里的唯美主义作者:雷雯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09期王尔德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奇才,他既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和小说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批评家。

尽管在他身前,人们对他的嘲讽多于崇拜,批评多于赞扬,但是在他逝世一百多年的今日,文学评论界不但把他置于叔本华、尼采、达尔文、弗洛伊德等伟大思想家的行列,而且称他在语言、叙事方法、意识形态等许多方面“越来越像是一个爱尔兰的德罗兰·巴尔特”。

他的唯一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不但全面体现了他的唯美主义思想,而且预示了当代文化理论的真知灼见。

奥斯卡·王尔德这部唯一的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在1891年出版后几乎遭到了英国报界的同声谴责,有报纸批评道:“这本书是法国颓废派文学这个麻疯怪物的产物,是一本有毒的书,充满了道德与精神沦丧的臭气。

”而王尔德当时对舆论的回应是:“《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有一种可怕的道德——一种好淫的人所不能发现的道德,但是,对于一切心灵健康的人,它是明显的。

”很久以来,道连·格雷被大多人定位为一个受到伊甸园的蛇——亨利勋爵的诱惑而偷吃了禁果,此后又出卖灵魂换取永远青春美貌,纵情声色享乐,最后招致惩罚的青年,小说被理解为一个道德败坏终将遭到报应的寓言。

但是王尔德曾有过这样的表白:“巴兹尔·霍尔华德是我心中的我;亨利勋爵是世人眼里的我;道连是我想要——也许,在别的时代——成为的我。

”那么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道连应当是王尔德在那个时代无法实现的一个心中理想,而不应是一个他鄙弃的形象。

所以今天,我将尝试试用另一种眼光来重新解读这部小说,对道连的形象做出新的评判。

年轻貌美的道林·格雷激发画家霍华德的艺术想像力,画家霍华德因为创作出了自认为最完美的作品,那就是道林·格雷的画像,而道林·格雷意识到青春易逝,美貌难恒,于是他表示愿用灵魂作交换以保持自己的青春俊美,让肖像代他承受岁月的痕迹。

从唯美主义角度对比《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外表美与道德丑

从唯美主义角度对比《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外表美与道德丑

从唯美主义角度对比《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外表美与道德丑若云軒论文英文题目: An Analysis of Gray's Physical Beauty andMoral Ugliness from an AestheticPerspective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论文中文题目: 从唯美主义角度对比《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外表美与道德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目录OutlineThesis statement:This thesis attempts to analyze Dorian Gray’s physical beauty and moral ugliness from an aesthetic perspective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aestheticism on Oscar Wilde and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I. IntroductionII. The Influence of Aestheticism on Oscar Wilde and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 An Introduction of Aestheticism2. Oscar Wilde and Aestheticism3. The Influence of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III. The Contrast between Physical Beauty and Moral Ugliness of Gray1. The Analysis of Physical Beauty1.1.The Beauty of Dorian Gray1.2.The Ideal Beauty Pursued by Gray2.The Analysis of Moral Ugliness2.1.The Ugliness of Gray's Soul2.2.The Ugliness of Real Life3. The Contrast between Physical Beauty and Moral Uglinessof GrayIV. ConclusionWorks CitedAn Analysis of Gray’s Physic al Beauty and Moral Ugliness from an Aesthetic Perspective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bstractOscar Fingal O’ Flahertie Wills Wilde(1854.10.16-1900.11.30), a great dramatist ,poet and essayist from Ireland, is an initiator of aestheticism. His work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which is representative of aestheticism aroused much controversy when it was published in 1891 because of its improper emotional tendency, which opposite with the style of pursuing etiquette and solemnity in Victorian era.The novel tells a story about a handsome young man, Dorian Gray ,who degenerates step by step and connives at the complete decadence of his soul while he is pursuing ideal beauty and hedonism, ruining himself completely at last. The story reveals the sharp contrast between physical beauty and moral ugliness, as well as ideal and reality. As the masterpiece of aestheticism, the novel well illustrates beauty and art, which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aestheticism and the theory of “Art for Art’s sake”.This thesi s attempts to analyze Dorian Gray’s physical beauty and moral ugliness from an aesthetic perspective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aestheticism on Oscar Wilde and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Key words: aestheticism, influence, Wilde, The picture Dorian Gray摘要奥斯卡·芬葛·欧佛雷泰·威尔斯·王尔德(1854.10.16-1900.11.30)是爱尔兰的伟大剧作家、诗人和散文家,是唯美主义的创始人。

论《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

论《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

49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8期总第819期No.18,2020Total of 8191介绍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

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和艺术家。

王尔德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一个受人尊敬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外科医生,母亲是诗人和作家。

他从小就深受文学的影响。

奥斯卡·王尔德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并继续在牛津学习。

他受到沃尔特·帕特尔和约翰·罗斯金的美学思想的影响。

他接触了新黑格尔主义哲学、达尔文进化论和前拉斐尔兄弟会的著作。

这为他成为唯美主义先锋作家指明了方向。

王尔德很聪明,说话很强硬。

凭着华丽的谈吐技巧,他成了当时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19世纪90年代初,王尔德通过一系列对话和散文完善了他的艺术观。

他把颓废、口是心非和美丽的主题融入了他唯一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

2唯美主义2.1 唯美主义理论唯美主义又称唯美主义运动唯美主义运动是19世纪以法国为中心,在整个欧洲传播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是一场支持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的审美价值高于社会政治主题的思想艺术运动[1]。

唯美主义把艺术的形式美作为一个绝对美丽的艺术命题。

这种美就是脱离现实的艺术美。

美术家和美术家认为,艺术的使命是给人一种愉悦感,而不是传达一些道德情感信息。

唯美主义者反对功利主义的艺术观。

他们坚持艺术不应该有任何说教,而应该追求纯粹的美。

他们相信美是艺术的本质。

美学认为艺术是至高无上的。

他们还认为艺术不受道德的限制。

为艺术而艺术是美学运动的口号。

唯美主义运动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暗示而不是陈述,追求感官享受,广泛运用象征手法。

最重要的特征是追求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19世纪末英国美学运动的形成有两大要素。

是对享乐主义的批判。

二是莫里斯的艺术人生观。

米厄美学观的理论基础是美。

此外,前拉斐尔兄弟会的主要代表人物罗塞蒂和斯文伯恩的努力,最终形成了唯美主义运动。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著名的唯美主义小说家,他生活在一个唯美主义的全盛时代。

母亲对诗歌的热爱,让王尔德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

而后,他在牛津大学就读时,与英国唯美主义早期代表人物佩特的密切接触,让他进一步接受唯美主义的洗礼。

旅行途中,受到意大利和古希腊的非基督教和耽乐文化影响,他创作了他的第一篇文学诗歌《拉凡纳》。

在此诗中,他的唯美主义观已初现端倪。

与此同时,唯美主义画家惠斯勒提出“艺术家要高于自然”的观点也深刻地影响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

王尔德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能代表其唯美主义观的当属他撰写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

一、小说概述《道林·格雷的画像》讲述了一位名叫道林·格雷的贵族少年,不仅相貌清奇俊美,而且心地善良,从不为物质所动,他脸上仿佛写着年轻人的一切坦诚和热情,会让人相信他远离了世间一切污浊。

正因如此,画家巴兹尔·霍德华将他视作天外来物一般珍贵。

巴兹尔对道林有很高的艺术崇拜,以至于他在进行普通的风景创作时,感受到了坐在一旁的道林传递给他的微妙影响,让他在朴实无华的树林里看到了奇迹。

因而,对画家巴兹尔来说,道林·格雷是他艺术的全部。

自从遇到道林·格雷,道林的人格魅力就为他指明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他的作品都完成得很好,都是他自认为最好的作品。

但是,巴兹尔无论是照着道林·格雷画油画、素描、速写,都不能画出让自己满意的道林·格雷画像。

直到亨利勋爵与道林·格雷相识,亨利勋爵称赞道林的青春与俊美,却又告诉他这些美都会随着时间流逝,青春也会一去不返。

沉浸在创作中的画家无暇聆听亨利与道林的对话,只发现道林脸上流离出了最奇妙的表情——嘴巴微张,眼神明亮,而这些也都被捕捉到道林的画像中。

一方面,是坦诚真挚的道林·格雷听到亨利勋爵发表的“摆脱诱惑的唯一方法就是屈服于诱惑”的耸人言论,触动了道林内心深处的秘密心弦;一方面,又是本就对道林·格雷带有艺术崇拜,并总是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注入许多自我的画家巴兹尔,捕捉到了道林的心弦被触动后的微妙表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倡导者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

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主人公道林一步步走向堕落,并沦为杀人犯,在他自身的容貌上并没有得到反映,他依然像以往那么年轻英雄。

但作为艺术作品的画像,却记录他的种种劣迹,画像中的他变得难看和衰老了,说明只有艺术才能反映人的个性和思想的变化,而现实是做不到的。

主人公所有的言行告诉我们:逃避道德的责任,只纵情追求感官的快乐,最终只能走向自我的毁灭。

首先,我们可以从小说本身的内容,可以了解到:
道林、霍尔华德和亨利三个人物,通过性格上的互补和依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了小说结构内在的黏合剂。

本书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小说,要充分地挖掘综,对读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正是因为如此,它也就更富有吸引力。

另外,画家霍华德和亨利勋爵代表了两极。

主人公的享乐主义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和浪荡子王尔德如出一辙,自专性质的自我解剖和坦白,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和理智、堕落和良知、清醒与困惑的不断搏斗。

而从小说的风格来说,我们可以得出:
唯美主义和哥特式风格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对于唯美主义:艺术高于生活、艺术反映现实的唯美主义思想,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而作者王尔德正是通过如此来践行一种从美中发觉丑陋,从丑陋中发觉美的唯美主义的美学思想。

即他曾说过的“为艺术而艺术”也可以在这里体现。

对于哥特式风格:虽然故事里有渲染一些诡异的气氛,还写到了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伦理颠倒,从道林·格雷整个人来看上上下下心灵都是非常不健康的,充满了道德与精神沦丧和那种让人觉得恶心的邪气,从这个角度上看这本小说似乎与唯美主义搭不上边,或许有人会更偏向地认为是它颓废风格的哥特式小说,
但这部小说确确实实是唯美主义小说,同时也是哥特式小说,确切地说是哥特式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里的唯美主义。

说起哥特式小说,想到最多的是古老的城堡、幽暗或者是隐蔽的楼道,给人一种恐怖神秘的气氛,又或者是和灵异小说,一些恐怖小说联系在一起。

不同于灵异恐怖小说的是,哥特式小说却包含了某些浪漫的因素,如炽热的爱情、恋人被迫分离、违背伦理道德的爱恋和欲望,恋人与求爱者之间发生的事,孤独抑郁的女人之类的。

这些因素带有一定的唯美主义色彩,如小说开头道林·格雷与年轻女演员之间纯洁的爱,而后纯洁的爱变成了玩弄,失去贞洁的女演员怀孕后跳河自杀,两人最后分开,后来剧情发展成主人公思想道德败坏,到男女老少通吃,故事的最后,道林·格雷还是真心的爱上了亨利勋爵的女儿,并为她刺向了那幅画像。

因此,我们可以从王尔德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非常鲜明地对比,如善恶、美丑的对比;道林·格雷和他的画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充满幻想与爱的世界,与但实际折射出来的却是丑陋至极、道德虚伪的现实社会的对比。

从这对照中,看得出作者王尔德一直用笔在追求的目标——至美至善的心灵。

如同我们常说的那样,一个人真正的美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于他的内心,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现在的很多画家、作家也在竞相模仿哥特式的唯美主义,这种独树一帜的风格仍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和推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