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
第21卷 第1期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 .21 No .1 2009年3月 Journa l of Zhengzhou R ail w ay Vocationa l &T echnica l Colleg e Ma r .2009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张 磊(—)男,山东郯城人,许昌学院政法学院讲师。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张 磊(许昌学院法政学院 河南许昌 461000)摘 要: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是政府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工具,广泛的公众参与则是公共政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证。
但目前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许多矛盾,制约了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应该从营造参与氛围、培育参与能力、拓展参与渠道、健全参与机制等方面着手,保证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广泛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公共政策 制定 公众参与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公共政策的制定必然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
而一旦这种参与需求不能被现有的制度体系所容纳,便可能带来政治秩序的混乱。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促进了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以及利益格局的变化,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要求也不断增强。
因此,提高公众的制度化参与水平以确保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公众参与的规范化、有效化,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以及维护政治秩序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背景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在于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即公共性。
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指出,公共政策“是对一个社会进行的权威性价值分配”。
[1](P122)“公共政策是政府实现治理目标的重要工具,现代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是公共利益,公共政策的正当性来自于它的公共性,政府公共政策应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
”[2]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是以公共利益为依托的,而公共利益则是社会中公民或社会群体的共享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和普遍性。
浅谈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不断发展 , 民不再 公 只 是 被 动地 接受 被 给予 的公 共 产 品 和 公 共 服 务 , 们 也 会 对 于 产 品 和 服 他 务的质量发表 自己的意 见。公 民在公 共决策 中的主体 日益 凸显 , 民参 公 与已逐渐成 为现代政府治理过程和公 共管理 者 日常 工作的一部 分 , 并在 人们的社会 政治生 活中发挥 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公 民参 与 的涵 义 公民参 与, 叫公众参与或公共参与 , 又 是指有参与愿望的公民通过一 定 的 途径 试 图影 响公 共 政 策 和 公 共 生 活 的一 切 活 动 ” 。2 O世 纪 6 O年 代 以来 , 国逐 渐 兴 起 了新 公 民参 与 运 动 , 持 续 发 展 , 终 成 为 现代 公 共 美 并 最 管 理 中不 可 分 割 的一 部 分 , 民参 与 的 重 要 性 已 得 到 了 许 多 当代 民 主 国 公 家 的普 遍 认 同 。公 民参 与 涉 及 的 领 域 很 广 , 括 社 区 发 展 规 划 、 共 交 包 公 通、 环境保护计划 、 区犯罪预防和危 险废弃物 处理等公 共事务 的管理 , 社 是 国家 走 向政 治 文 明 与 民 主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部 分 , 公 民对 关 系 到 自 己生 是 活质量 的公共政策施加压力的基本途径。 公 民参与不分好坏。它可以增强公共 政策 和公民需求问的相互适应 性, 促进公 民更快的接受政府制定的各种决 策 , 帮助政府 推行公 共项 目的
皇 全
— —
— 一 —
浅谈公共决 策中的公 民参 与
李 娟
( 州大学公共管理学 院 河 南 郑州 郑 I 400 ) 50 1
浅谈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政策 , 因此 , 可以由每一个公民时时刻刻 的关心与适时的 投入来实现。而公 民参与 的行动必须是建立在合 法性 的基 础 上, 并且依参与 者根 据本身所 拥有 的知识与 能力 、 花费 的成
本、 预期 的影 响力等 , 理性地选择最有效 的途径与策略 。”_ I 1 笔者认为 , 民参 与指公民以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身份 公 直接参 与到关 系到他们 自己切 身利益 的政府 即行 政机关 制 定公共政 策的过程 中 , 通过各 种有效 途径 , 充分表 达 自己的
意见 , 对政府公共 决策产 生积极而有 效的影 响的行 为 , 目 其 的是提高政府在政治 、 经济 、 文化 等活动中的公共行政能力 ,
帮助并监督政府有效地代表 和实 现公共利益 。 二、 公共政策制定 中的公 民参与的 问题 1 . 公民参与的意识淡 薄, 组织化程度较低。在我 国 , 由于
民虽有较高的参与愿望 , 但不知作 为一个公 民在政治生 活中 有哪些权利 和义务 ,也不 知怎样 去参与 和怎样实 现有效参
途径 ,但我国政策制定 中的公 民参与 现状 还存 在许多问题 。 为此 , 对我 国公 民参 与公共 政策制 定的必要性 、 现实 困境 以
及改善途径等方面 的分析就显得 日益 重要 , 以期进一 步推动 公 民参 与的发展 , 日实 现政府决 策的科学化 、 早 民主化和 , , 16 一)男 江西赣州人 , 州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 副教授 , 广 主要从事公共 管理理论 与方法研 究; 曾志 (95 , , 18 一)男
广东广 州人 , 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 专业本科生 , 广 主要从事公共 事业管理理论 与实践研 究; 胡启繁( 9 1 , , 1 8 一) 男 广东 惠 州人 , 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 究生 , 要从 事公 共政策 与城市公共 管理研 究。 广 主
浅谈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官 本位思想 的误 区认为公民只应接受公 共政策 的结果 ,而忽视公 民应有 的参与权利 ;即使是意识到公民对公共政 策制定 的参与权利 , 却对公 民参与的能力和效果持怀疑态度 ,而片面强调 “ 专家 ”和 “ 精 英”治 国。同时 , 公 民的参 与意识相对淡薄 ,尽管公 民享有种种参与 的权利 ,但是长期以来政府决策运作的封闭型和不透明性 ,使许多人 都形成 了一个基本共识 , 个人 的参与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影 响力较低 , 导致公民的不参与以及较低的政治效能感。
5结论
我国宪法法律法规赋予公 民参与的权利 , 并规 定了公 民参与公共 政策制定的多种渠道 ,如选举活动 、信访途径 、参与政 党活动 、参加 政治 团体的活动等 ,但在实际运行过程 中有许多问题 :一是选举制度 不够完善 。在这种选举制度下 ,较高层次 的人大代表不直接由人 民群 众选 出,使得通过选举途径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 信访制度也很不完善 ;三是 我国第三部 门不够发达 ,使得公民缺少 了 条参与公共政策的合法有效 的途径。
理论探 索
浅谈公 共政策制定 中的公 民参 与
刘 婷 魏子博
( 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 3 0 0 5 2)
摘 要 :我 国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体 制 的确 立 、社 会 民 主的 发展 、全球 化 的 国 际形 势 等 ,都要 求我 国在 公 共政 策 制 定 中 实现更 多的公 民 参 与。 确 保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有效参与,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的核心 内容之一。 目前, 我 国公 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着文化困境 、制度 困 境、法律 困境以及 渠道限制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健全制度机制、完善法律建设、畅通参与渠道,促进民主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关 键词 :公 民参与 ;公 共政 策 ;困境 ;对 策
浅谈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
浅谈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摘要】公民参与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公民参与的意义入手,指出其可以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增强政府的责任感和透明度。
然后分析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如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公众意见得不到充分反映等。
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包括公众意识、政府开放程度等,为了提高公民参与,可以采取措施如加强公众教育、建立有效的意见征集渠道等。
最后探讨公民参与的形式与途径,包括公民论坛、听证会等。
总结强调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可以建立更加民主、开放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促进公民参与。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公民参与,我国,问题,影响因素,措施,形式,途径,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公共政策的制定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公民参与政策制定不仅能够增强政策的民主性和合法性,更能够有效地促进政策的实施和落实。
深入探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对于进一步促进政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意义、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提高公民参与的措施以及公民参与的形式与途径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公民参与在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2. 正文2.1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意义公民参与可以提升政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政策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和意见,而公民参与可以代表不同群体的声音,确保政策制定过程更加公正和全面。
公民参与可以增进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公民参与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实际情况,从而制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受社会认可的政策措施,增加政策的执行力和长期持续性。
公民参与还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与信任。
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i n as No teeeitsmep be , u h a ee t o ytm n ra iain a d lw lvlo at i t ni et go n ma yw y. w r xs o r lms sc d fcs fss h o s e a dognzt , n o ee fp rcp i stn f o ia o n i
第 21 年第 2 01 期 ( 总第 37 ) 6期
商 NGYE J 济 业 经I J S HA NG I
N .,0 l o 21 2
T tl .6 oa 3 7 No
【 编号】 10—03 0 2 02—2 文章 09 64( 1)—080 2 1
论我 国公共政策制 定 中的公 民参与
李冰 心
( 国矿业 大学 中 文学与法政 学院 , 江苏 徐州 2 11 ) 2 1 6
喃
要】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方面, 也是公共政策研究的新话题。在我国, 公众参与政策制
定的水平有 了一定的发展 , 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政 策制定中。目 , 公 前 我国公众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中还存在制度 、 组织
格 局的变化和利 益关 系的调整极 大 的激发 了公 民的参 与
公 共决策 的热情 ,要求 形成完善 的参 与体制 的呼声越来 越高, 不断要 求满 足政治 民主的需要 , 公共政 策更好地 使 体 现和代表不 同社会 阶层 的利益要求 。 另一方面 , 国公 我 民参 与制度化水 平不 高 ,政策参 与方式 远不能满足公 民 对 政策参与体制 的期 望 ,使公共 政策参 与主体 面临一 系
缺陷和参与水平不 高等问题。我 国应大力推进公 民参与的制度化, 大力发展公 民组织, 拓展参与渠道 , 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公 民
浅议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只 拥 有不 到 14 / 的卫 生 资源 。 到农 村 、基层 去 ,将会 是 高 等 医学 院 校 的毕 业生 就业 的 广阔 天地 。从 民 间 中医 中挑选 确 有实 战本 领 的 ,
和 调 整 阶 段 ,政 策 制 定 者 首 先 要搜 集 充 分 、准 确 的信 息 。但 大 多
● B 分 0 热 I _斩 t占 , - u I ,■ , , -
耐性 、独立性及社交场合需要的介入能力 、适应能力、控制能力和
协 调 性等 ,就业 单位 难 以录 用。
浅议公共政策制定 中的公民参与
● 陈 燕 西; I范大学政法学 院 IJ t ̄ 甘肃省气象局
三、中医毕业生职 业生涯阻隔的弱化路径建议
一
应 合理 控制 中医院校 招 生规 模 ,要 扎扎 实实 地推 行 培养 中 医接
班人 的 招生计 划 。 3 整 顿 、培训1 高 中 医师资 力量 、提
、
公 民参 与在公 共政策制 定 中的 必要性
1公 民参 与 保 证 政 策 制 定 的 公 共 利 益 价值 取 向 。公 共利 益 是 . 公 共 政 策 的 制定 依 据 。政 府 制 定 的政 策 必 须 服 务 和 增 进社 会 公 共
门利益和行业利益 ,而非公共利益 。迫使公共政策背离公共利益
的第 三 种 力 量是 某 些 个 体 和 利 益 集 团 的寻 租 活 动 。 公 民参 与 对 公 四诊技 术 为主 ,中药 、 中药方 剂等 教学 为主 。 建议 在课 时上 增 大 中 共 利 益 异 化 的治 理 ,保 证 公共 政 策 的公 共 利 益 价值 取 向是 通 过 权 医比例 ,不 应 少于 7 % ,让 学 生用 更 多的课 时打 好 扎 实的 中 医基本 利 分 享 ,权 力监 督 和 博 弈 制 衡 实现 的。 公 民 参 与政 策 制 定 打 破 了 0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正 是 由于 信 息 化 的 迅 猛 发 展 , 定 了 公 民 参 与 进 一 步 发 展 不 可 逆 决 转 的趋 势 。在 高等 学 校 、 会 科 学 研究 、 众 企业 等 机 构 中 形 成 了数 量 社 大 颇 为 壮观 的 民 间思 想 库 和 政 策 分 析 学 者 群 体 , 为 现代 政 府 提 高 公 共 成 政 策 质 量 的重 要 智 力 支 持 力 量 。 那 种 封 锁 政 策 信 息 、 制 公众 参 与 公 限 共 政 策 活动 的 做法 已 经 走 到 尽 头 , 民 参 与 的 途 径 和 形 式 将 进 一 步 完 公 善 和 更 加多 样 化 , 大 大 增 加 参 与 的广 度 和 深 度 。 如 当 前 行 政 法 规 、 将 规 章 制 定 和 行 政 决策 运 用 较 多 的 座 谈 会 、 证 会 、 证 会 等 参 与 形 式 。 今 论 听 后 借 助 于 互联 网 、 动 通 讯 工 具 等 信 息 化 手段 , 参 与 的 范 围 将 逐 渐 扩 移 其 大, 形成 会 内会 外 、 部 门 、 地 区 , 至跨 国 的 相 互 呼 应 和 共 同参 与 的 跨 跨 甚
一
愿, 具体 过 问公 共 政 策 制 定 、 行 和 反 馈 的 全 过 程 , 公 共 政 策 能 够 更 执 使 充 分 地 代表 自 己的 利 益 。如 果 缺 乏 制 度 化 的 有 效参 与 机 制 , 民 的 利 公 益 得不 到表 达 , 期 如 此 就 会 危 及 政 权 的 合 法 性 , 短 期 而 言 , 会 降 长 就 也 低 公 民 对公 共政 策 的 认 同 度 , 们 对 待 公 共 政 策 的 态 度 可 能 是 选 择 逃 人 避 的 温和 方 式 或 采 取 对 抗 的 极 端 中突 方式 。
论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
论公共政策中的民众参与学生姓名:学号: 学 院:专指导教师:张月 030111485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论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摘要: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本质属性——公共性的内在要求,是政治民主化、行政民主化发展的需要,公民参与可以弥补政府决策的有限理性。
近年来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呈现出了广度上的参与形式多样化,深度上的参与阶梯深层化,强度上的参与功效上升化等特点。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还存在着政府对公民参与不欢迎,社会对公民参与不适应,公民参与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提高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效能,必须提高政府主动性,减少公民参与阻力,大力培育公民社会,营造公民参与氛围,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供公民参与保障。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民参与;民主化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当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也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合法化得以实现的一种具体形式。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面临各种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健全制度机制、完善法律建设、畅通参与渠道,促进民主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必要性(一)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本质属性——公共性的内在要求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
”公共政策是政府实现治理目标的重要工具,现代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是公共利益,公共政策的正当性来自于它的公共性,政府公共政策应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
政府掌握着国家权力,是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但是政府各个部门和单位却存在着自己的利益,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会追求自己的利益。
李景鹏教授详细地分析了政府部门和单位的小团体利益。
他认为这种小团体利益的特征是:第一,它以国家权力执行者的身份出现,因而是在国家利益的掩盖之下来追求部门利益的。
第二,它是对国家某一部分权力的垄断,通过这种垄断来强制地向社会索取利益。
第三,对外的封闭性,也就是说,其利益不仅对老百姓封闭,而且对其他部门也是封闭的。
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思考
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思考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一种民主政治的体现,它是指公民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活动中,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参与决策过程,对社会事务发挥积极的作用。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对于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民意代表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如何有效地推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首先,有效推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需要建立起法定的合规性机制。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方式和流程,明确公民参与的权利和义务,为公民参与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同时,政府还需要配备相关的工作人员和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和协调公民参与的活动,保障公民参与的顺利进行。
其次,有效推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需要建立起开放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
政府应该主动向公众公布政策信息,包括政策制定的背景、目标、原则和具体措施等内容,以便公民了解和参与。
政府还应该建立起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包括公开听证会、座谈会、公众参与调查等形式,以方便公民能够直接向政府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诉求。
再次,有效推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需要建立起有效的问题反馈和解决机制。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不仅仅是提出意见和诉求,更重要的是政府对于公民的关切和问题进行反馈和解决。
政府应该建立起与公民对话的机制,认真听取公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公民的问题。
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公民参与结果的回馈,告知公民政策制定的最终决策和效果,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最后,扩大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需要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公民参与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政府应该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加强公民的政治教育,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公民也应该主动学习政策知识,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共讨论和决策,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和社会价值。
总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一种积极的民主实践,对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民意代表性具有重要意义。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是指社会中各类公民,包括个人、组织和团体,参与到公共管理活动之中,包括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等各个环节。
公民参与是民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意义、形式、挑战及应对方法等方面展开阐述。
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民参与可以提升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代表性。
当公民能够参与公共管理决策的过程中,政府的决策将更贴近社会的需求和民意,增强了决策的合法性和民主性。
公民参与可以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效率。
公众参与能够使得政府决策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提高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成效。
公民参与可以促进社会组织的壮大和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参与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公民、组织和团体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的合作与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元的动力和资源。
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有多种形式。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可以通过参与公共听证、政策建言和政策评议等渠道,向政府提出建议和意见。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公民可以通过监督、评估等手段,对政府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
在政策评估中,公民可以通过调查、评议等方式,对政策的效果和成本进行评估。
公民还可以通过投票、选举、参加公共服务的管理等途径,直接参与到公共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公民参与的主体意识不够强。
在中国,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公民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对于公民参与的主体意识并不够强。
公民参与的渠道不畅。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渠道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广泛性,限制了公民参与的范围和深度。
公民参与的效果不明显。
在公民参与过程中,公众的建言和参与往往得不到很好的反馈,导致公民对于公共管理的信任度不高,影响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的发展。
应该加强公民参与的意识教育。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民对于参与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培养公民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性。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指政府或其他官方机构在制定政策、规划和实施公共事务时,征求和接纳公民的建议和意见。
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增强政府决策的透明度、民主性和合法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反映公众的需求和意愿。
公民参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举办公开听证会、组织公众讨论会、设立公民委员会等。
这些机制可以让公民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参与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这种参与不仅可以增加公众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和支持,还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建立起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
公民参与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能够增加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公民参与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利益,从而制定出更贴近实际的政策,并避免出现无视公众意见的情况。
其次,公民参与可以增强政策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
通过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政府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使决策更具代表性,从而增加公众的满意度和支持度。
此外,公民参与还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和改革。
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可以防止政府滥用权力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促进社会公正和公平。
然而,公民参与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公民参与需要公众拥有相关的知识和理解。
如果公众对公共政策缺乏了解,很难在决策过程中做出有效的贡献。
其次,公民参与需要政府提供充分的信息和资源支持。
政府应该向公众公开政策相关的信息,提供必要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以帮助公众更好地参与和贡献。
此外,公众参与还需要政府确保透明和负责任。
政府应该充分回应公众关切,及时向公众反馈决策结果,并对决策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
总而言之,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增强决策的透明度、民主性和合法性,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公民参与机制的建设,并创造条件让公众更好地参与和贡献。
只有通过公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够制定出更加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中的一种重要机制,它可以增加政策的透明度,提高决策的合法性,并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先贤们的思想中涉及到了许多有关公民参与的东西。
例如: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说过:“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
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商鞅是极为反对公民参与的。
而儒家代表孟子则说过:“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孟子主张公民参与,并且告诫当权者:并不能只听公众的,管理者要坚守政策质量标准,要谨记自己的优先考虑和选择权。
但这些观点都有不完善的地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这本书是由美国学者托马斯写的。
这本书不单讲了公共管理者是否应该引入公共参与,而且讲了应该在何时以及如何吸引公民参与。
这本书前半部分主要讲了公民参与的有效途径。
从第六章开始,主要讲了公民参与的技术方法。
告诉了公共管理者应怎样肩负起推进公民参与各项社会事务的艰巨任务,同时又应该怎样维持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我认为引入公民参与最大的目的和好处就是获取对政策的有效信息和增加公民可接受度。
公共政策不只是包含公共政策本身,一个高质量的公共政策规划只是公共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公共政策得到的效果取决于政策质量和公民的可接受度。
获取有效信息可能会得到一个高质量的公共政策规划,而公共政策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及利益集团对政策规划的认可。
抛开此书内容,作者的学术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可以看出,作者做过大量的调查统计,研究了许多前辈的著作。
第一章:新公民参与运动的挑战民主的政府应代表公共利益,代表公共利益要了解公民偏好,而了解公民偏好则不能与公民隔绝,必须要进入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能使公共政策更加有效,能更加有力的促进民主。
新公民参与运动对公共管理提出了两个挑战:1、为什么公民参与如此重要?2、什么情况下怎样吸引公民参与?1.1新公民参与运动的源起新公民参与运动与传统公民参与运动的两个主要区别:1、传统公民参与的作用主要限定在决策上,新公民参与运动不仅参与决策,而且更加注重参与政策执行。
浅析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李玉梅
云南 昆明 6 5 0 0 9 1 )
要 :公 民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中最主要 的非官方政策主体 ,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发挥 着直接 的重要作用 。当前 需要
转变执政观 念 。完善公 民参与公 共政 策制 定的有 关制 度 ,加 强公 民素质建设 ,提 高公 民参与 能力 ,提 高公 民参 与组 织的程
一
、
相关 定义
以实 现既 定 目标 或 达到 既定 目的。 简而 言之 ,人 类 为 了实 现 某 一 目标 而 采 取 的行 动 方 案 就 是 公 共 政
( 一 )公 共政 策
行政 学创 始 人托 马 斯 ・ 伍德罗 ・ 威 尔 逊认 为 ,
策。狭义上 的公共政策是指为了实现政治 、经济、
益 ,最直 接 的就是 参与 政策 的制 定 。 ( 三 )公 民参与
政策 制定 上 大有作 为 。 我 国公 民参 与 的知识 框 架 、技 术 能力 、沟 通 方
公 民参 与 ,是 由一 个 名 词 和 一 个 动 词 结 合 而 式 等方 面 和参 与 政策 制定 的要求 相 差甚 远 。公 民不
策 ,从 字 面 上 来 看 ,是 由公 共 和 政 策 两 个 名 词 构 府 制定 公 共政 策 ,确 保 社会 正 常健 康有 序 前进 。 改
成 。 政 策 ,广 义 上 是 指 在 某 一 特 定 的环 境 下 ,个 革开放时期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人 、团 体 、政 府有 计 划 地进 行 活 动 的过 程 。提 出政 同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打破 了传统单一 的社会利益 策 的 目的在 于 利用 特 有 的 时机 去克 服 特 定 的 障碍 , 体 系 ,使 得利 益 呈 多元 化状 态 。拥 有独 立 的政 治 经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合法性 三)
宪政是公 民参与的基础 , 在法治上 目前我 国正在努力建
二 、 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 的必要性 公 ( 政府公共决策体制的转变 一) 在计划经济时期 , 政府 是资 源配 置 的唯一主 体 , 调控 国 民经济和管理社会 事务的主要手段是 计划性行政手段 , 其特 征是行 政性 、 制性 、 强 命令 性。随着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体 制 的建立以及我 国加入 WT 市场成为资源配置 的主要 手段 , O, 政府成为了市场的培育者 , 市场规划的制定者 和市场秩序 的
公民参与权利的发展和完善也是宪政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宪法第二 条规 定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一切 权利属 于 “ 人 民 , 民依照法律规定 , 人 通过 各种途径和形式 、 管理 国家事
身能力的有限, 认识到市场与社会主体在公共事务的解决和
处理中 重 社会 的
设“ 以人为本” 的社会 主义 宪政 , 参政权是我 国宪法所保护 的 公 民积极权 利 , 这意味着公 民有权通过各种方 式参与 国家政
治 过程。我国法律规定参 政权的内容包 括公 民立法参与 、 行 政参 与和社会参 与等多个 方面 , 中参与公 共政策制定 的权 其
利是参政权在行政领域的自然延伸, 公民参与行政过程的权
利 属于宪政所 承认和保 障 的人 权 范畴 , 而且 是其重 要 内容 ,
监督者 。使得政府 职能发生了巨大转 变 , 面临对 自己角 政府
色的重新定 位 , 同时为 了适 应这 种转 变政 府 决策 必须 在 观 念、 方式上进行 全 面调 整。在决策观 念上 , 政府要认 识到 自
参与需求, 以保证民智的充分发挥, 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限度
才 是对 公 民参与 在 政府 公共 决策 中 的意 义和 作 用的 一种 全面 认
识。
( ) 政 策 的专业 性要 求与 决 策的 民主性 要求 间的 矛盾 一 公共
信息 时 代 的科技 发展 并 不必 然 导致 决策 的 民主 化。信 息 化 的技 术工 具使得 政府 的公共 决策 更加 科学 , 同时 u 对政府 的 决策 三
决策 , 政府 来 说 也是要 冒着 很大 的风 险 。在某 些 领域 , 对 民主 决 策 只 是一种 理想 , 在现 实实施 中决策 总 是伴随着 许 多的不确 定 因
业 水 平的人 参与 制定专 业 内的 决策 , 而这 些专 业性 的政策 不可避 免会 影响 到普 通 民众 。 专家 并 不反 对 民主 , 但是 他们 反对无 专业 水平 的 民主损 害 了政 策 的科 学性 。像 建 设水 电站 这样 的重 大 决
( ) 民参与 可 以使 公 共政 策 制定 更加 科 学 二 公
的责任 。 民参与 下的政 策 反映 了公 众 的利益 诉求 , 了一 定的 公 有
、
公 民参 与在政 策 制定 中 的价值
随着 2 O世纪 以来 政府 与公 民关 系的深 刻 变化 , 得公 民参 公 众基 础 , 过参 与机 制建 立 与政府 的 良好 沟通 渠道 , 使 通 分担 了政 与成 为 当代 政府 管 理中 不可 缺少 的 环节 。 公 民参与 已经 成 为 国
( ) 民 参与 可以使 公 民 与政 府 建立 良好 的沟 通 渠道 四 公
分 。公 民参与 不仅 在形 式 和实 质上 赋予 公 民表 达 自己利 益 的机
会, 保证 公 民获得 影I J 向自身 生活 质量 的 权利 。而 且 , 更维 系 了 它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论文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论文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全文如下:摘要: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是必须的和必要的。
实现政策制定中公民的有序参与,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本文从公共政策的含义出发,进而探讨分析了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意义、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完善对策,以期能够为实现政策制定中公民的充分、有序、全面参与提供一些参考。
公民参与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准。
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有助于实现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同时为公共政策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探讨分析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公共政策的概念。
如果不能知晓公共政策的确切含义,那么对于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问题的研究就无法进行,对于其它有关公共政策的问题的探讨分析也难以推进。
关于什么是公共政策,目前尚没有一致的看法。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众多的公共政策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
公共行政始祖――伍德罗?威尔逊把公共政策视作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规范。
政策科学始祖――拉斯韦尔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①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我国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②我国学者陈庆云则认为,公共政策是“为整个社会所做的权威性价值分配”。
③我国学者陈潭认为,“公共政策是实现公共意志、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理性和公意选择,是规范、引导公众和社群的行动指南和准则,是由特定的公共权力机构制定并由社会实施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
”④本文认为,公共政策是公权力主体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制定和执行的用以确定和调整广泛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法令、措施、办法、条例、实施细则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公 共 政 策 的 制 定 缺 少 必 要 的 制 约 。公 民只 在 理 论 上 享 有 权 利 , 1.3.2公 民参 与意识淡 薄和科学素质 的限制
而 在 实 际 操 作 中 却 缺 少 约 束 的 力 量 。第 三 , 资金 保 障 机 制 的
定 体 制 ,这 种 体 制 下 ,容 易缺 乏 公 民参 与 的制 度 安 排 ,即便 有 , 杂 性 ,要 用 哪 种方 式 的 组合 ,在 公 民 参 与 的什 么 阶 段 运 用 哪 一
其分化程度 也不高,自立性较低 ,使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 种 参 与途 径 ,都 是 管 理 者 的难 题 。。
密 的程序制度 。主要表现 为:第一 ,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 目 排 斥 ,于 是 ,公 民参 与 在 弱 势 地 位 便 易 产 生 两 种 极 端 状 况 ,即
前 ,我 国 还 没 有 出 台关 于 公 民参 与 公 共 政 策 制 定 的 法 规 ,关 于 激 情 参 与和 政 治冷 漠 共 生 ,全 盘 肯 定 和 全 盘 否 定 并 存 。(2)由
1.1制 度 困境
乏 明确 的评判标准。具体包括 :(1)公共 管理 者必须决定在 多
1.1.1公 民参 与制度化程度较低
大程度上与公 民分享影响力,但究竟应该分享 多少 ,管理者也
在 现 代 民 主 制 国 家 , 公 民 参 与是 靠 一 整 套 健 全 的 制度 来 不 清 楚 。(2)公 共 管 理 者 必 须 决 定 由公 民 中 的 谁 去 参 与 公 共 政
参 与 公 共 政 策 制 定 的水 平 ,解 决 现 实 的 困 境 ,已成 为 政 府 与 公 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政策制定人员手中的权 力为他们 牟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研究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摘要:公共政策历来是由政府或其他决策机构制定的,是为了协调全社会的利益关系,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明确的目标,是一切条例、法规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要提高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就必须让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来。
公民的参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减少政策的失败,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制定;公民参与一、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内涵所谓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通常又称为公共参与、公众参与,是指一个国家的普通公民个体以及由普通公民所组成的各类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据法律赋予的权利和手段,按照法定程序,通过一定的参与渠道参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府公共政策或公共事务的行为过程,是普通公民在政治生活中运用和行使公民权利来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合法行为。
公民参与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参与的主体。
公民参与的主体是全体公民,既包括作为个体的公民,也包括由个体公民组成的各种民间组织。
二是参与的领域。
社会中存在一个公民可以合法参与的公共领域,这一公共领域的主要特征是公共利益和公共理性的存在。
三是参与的渠道。
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渠道,公民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
公民参与的主要目的在于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促进自身利益的实现,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下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利,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发展遇到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民参与渠道缺乏,不完善。
一般意义上来说,公民参与渠道有两个,人民选举人民代表来参政议政和政府开设的信访、领导接待日等,前者为主要渠道,但是人民代表是普通公民可望不可及的,根本不能反映普通公民的要求,后者只是下级组织为完成上级的任务而被迫设置的,不会认真对待的,只起到了很小的作用;第二,公民参与意识淡薄,从北京出租车换型风波这个案例中,就能很明显的看出来,和公民息息相关的出租车问题,公民也只是在报纸上随便看了一眼;最后,就是公民存在”搭便车”心理,认为政府是上级组织,自己要是提意见却得罪政府,得不偿失,而且未必能起到作用,导致公民偷懒现象很严重,都指望着别人去提意见,还有一些公民对政府的政策根本就不了解,也没有了解的机会,不敢妄自发言表观点。
浅析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公民参与
公 民参与公共政策 的制定是 当代 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 。虽然 当代 各 个国家的民主政 治体制 和对 民主概念 的理解都不尽相同 ,但都在 采取 了 不同的方式来 实现公 民对 国家 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参与 。当今世 界的各 民主政治制度国家都努力 在尝试 扩大公 民直 接参与 公共 行政 管理 的范 围 ,并从程序上保证公 民的这种 民主权力 。因此 ,可以说公 民在 公共政 策制定中的参 与方式 和程序 的变化是 当代 民主政治发展的需求和趋势。 3 .公 民参与可以提 高政府决策的准确性。 公 民参 与公共政策 的制定有助于政府做出更准确、更符合实 际的决 策。因为公众 在 日 常生活 中直接参与他们所关心的社会公共事 物 ,是事 物中所 产生的问题 的当事人 ,他们所提出的质疑就可以为政府提 供明确 的信息。在政 策决策过程 中,方案 的产生 、论证都离不开公众参 与 ,可 以说政策制定 的各个环 节都是政府与公众的互动过程。只有给公 众提供 更 多的途径参与 到政策制定 中来 ,让他们根据 自己所关心并且 了解 的公 共政策 问题提 出见解供决策者参考 ,在必要时与之协商 ,才可 以有效 的 减少信 息被扭 曲的可能 ,降低决策失误 ,从而提高政府决策的准 确性 。 二、现阶段 我圆公 共政策制定 中公民参与的现状 1 .公 民的政 治参与意识不 强。 在 我国,公众对政治事务 的关注度相对来说是 较低 的,大部 分人 总 感觉参与 到政府事务 中去是很遥远的事。即便有些公 民想要参与 到公 共 政策 中,他们 的出发点大部分时候是为了争取 自己的利益 ,希望通过 政 治参与这一活动来引起政府 的注意。更有甚者会在满足不了 自己需求 的 时候选择一些错误过激 的方式来破坏社会秩序。所 以面对公共政 策的制 定 ,公 民对 国家事务 的关心和对政治上的觉悟都是有待提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作者:刘婷魏子博
来源:《卷宗》2014年第03期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民主的发展、全球化的国际形势等,都要求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实现更多的公民参与。
确保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有效参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着文化困境、制度困境、法律困境以及渠道限制等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健全制度机制、完善法律建设、畅通参与渠道,促进民主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困境;对策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公民参与已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公民的政治参与对于确保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价值取向,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维护社会的稳定,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政治认同感,使公共服务效能最大化,提高公共服务的品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公民参与及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形式的概念阐释
公民参与是指拥有参与需求的公民或公共组织,在公共领域范围内通过各种途径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以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需求的一切活动。
另外,从公民参与的领域上讲大致可以分为政治上的公民参与(国家政策制定之前、制定过程中以及政策实施中的公民参与)、经济上的公民参与、文化上的公民参与以及较小范围内社区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就是指在法律上保障公民以及公共组织,享有自由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权力的同时,促使公民及公共组织能够通过一定的参与渠道,充分参与对居民自身生活产生各种影响的政策和决策的制订,并监督其执行情况的一切活动的总和。
3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现实困境
3.1 公民参与意识不足
官本位思想的误区认为公民只应接受公共政策的结果,而忽视公民应有的参与权利;即使是意识到公民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权利,却对公民参与的能力和效果持怀疑态度,而片面强调“专家”和“精英”治国。
同时,公民的参与意识相对淡薄,尽管公民享有种种参与的权利,但是长期以来政府决策运作的封闭型和不透明性,使许多人都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个人的参与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影响力较低,导致公民的不参与以及较低的政治效能感。
3.2 公民参与渠道不畅通
我国宪法法律法规赋予公民参与的权利,并规定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多种渠道,如选举活动、信访途径、参与政党活动、参加政治团体的活动等,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一是选举制度不够完善。
在这种选举制度下,较高层次的人大代表不直接由人民群众选出,使得通过选举途径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效果大打折扣;二是信访制度也很不完善;三是我国第三部门不够发达,使得公民缺少了一条参与公共政策的合法有效的途径。
3.3 公民参与的实施机制不完善
对于一个社会或组织系统来讲,如果制度得不到实施,会影响制度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让人们产生蔑视制度的文化心理。
现行条件下,由于制度设计上的原因,在我国公民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是极其有限的,即便是已经建立了一些公民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很大程度上也只是流于形式,公民的知情权难以运用,参政权难以充分发挥,监督权难以落实。
4 健全完善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机制
4.1 提高公民参与素质,扩大公民参与的渠道和范围
首先,建立决策议程的提前公示制度和重大事项公示制度,从而为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做好各种积极的准备。
其次,建立和实施公开听证制度。
听证大会代表的选择应该尽量扩大范围,尽量照顾各种群体和阶层,提高其代表的广泛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
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在全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主讨论,激发公民的参政议政热情,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再次,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和疏通利益表达渠道,通过有效机制,保证公民的意见和愿望及时反映到决策中枢系统中来。
4.2 规范和培育第三部门,改进和完善第三部门的公共政策参与机制
由于在社会公私领域的独特地位,第三部门能够达到组织机构和个人之间以及社会公民之间利益的整合,在政府和公民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向广大公众传导政府政策;另一方面集合公众的意志,向政府反映民众的诉求,使不同人的要求找到一个合法的表达途径和利益代言人。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第三部门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加强对第三部门的引导,改进管理体制,促进其能力的提高。
此外,政府应努力与第三部门建立一种良性的合作伙伴关系,为第三部门参与政策制定创造有利的环境。
4.3 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现阶段,我国公民参与的制度建设最重要的是使现有的政治参与制度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避免现有各种合理制度被曲解,得不到执行,流于形式。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尤其是增设弱势群体,如农民下岗失业、工人打工族的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
4.4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参与型的政治文化氛围
为彻底摆脱传统顺从型政治文化的桎梏,转变消极被动的政治心态,建立参与型政治文化,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政治民主化建设;二是强化政府官员的公仆意识;三是加强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
总之,政府与公民双方都应该转变观念,公民一方应大胆主动参与,政府一方要敢于面对问题,给予公民参与高度重视,率先垂范,强力推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5 结论
在利益博弈过程中经过多方讨论,沟通意见,彼此容让,并提供他们参政议政的途径和宣泄政治情绪的渠道,在利益得到充分表达并达成相对平衡的基础上,将政策诉求传递给决策系统,进而促进决策机关作出公共决策。
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公民参与平台,这样才能引导公众在公共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加布利埃尔·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侯伊莎.政府社区与公民社区制的三维架构[J].中国行政管理,2005(12).
[3]李学余.论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6).
[4]李景鹏.政府职能与人民利益表达[J].新华文摘,2006,(18).
[5]官灵芳.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制度缺陷及对策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9.
[6]曾国平.王福波.论公民参与视角下我国公共决策机制的完善[J].云南社会科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