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CAD实验指导书(段绍米)

合集下载

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实验

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实验

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上机实验是本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上机加强学生的实验手段与实践技能,掌握应用MATLAB/Simulink 求解控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MATLAB/Simulink进行求解,基本掌握常见控制问题的求解方法与命令调用,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MATLAB语言的强大的计算功能与其在控制领域的应用优势。

二、题目及解答第一部分:MATLAB 必备基础知识、控制系统模型与转换、线性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编写文件:function dx=rossler(t,x)dx=[-x(2)-x(3);x(1)+*x(2);+(x(1)*x(3)];主函数:>> x0=[0;0;0];[t,y]=ode45('rossler',[0,100],x0);plot3(y(:,1),y(:,2),y(:,3)),grid>> plot3(y(:,1),y(:,2),y(:,3)),grid>> plot(y(:,1),y(:,2)),grid所的图像:三维相轨迹(下图)xoy平面投影2.编写文件:function y=c2exmobj(x)y=x(1)^2-2*x(1)+x(2);编写文件:function [c,ce]=c2exmcon(x)ce=[];c=[4*x(1)^2+x(2)^2-4];主函数为:A=[];B=[];Aeq=[];Beq=[];xm=[0;0];xM=[];x0=[0;0];ff=optimset;=1e-10;=1e-20;x=fmincon('c2exmobj',x0,A,B,Aeq,Beq,xm,xM,'c2exmcon',ff)运行结果:Warning: Trust-region-reflective method does not currently solve this type of problem,using active-set (line search) instead.> In fmincon at 422Optimization terminated: first-order optimality measure less thanand maximum constraint violation is less than .Active inequalities (to within = 1e-006):lower upper ineqlin ineqnonlin2 1x =3.(a).程序代码为:>> s=tf('s');G=(s^3+4*s+2)/(s^3*(s^2+2)*((s^2+1)^3+2*s+5))运行结果为:Transfer function:s^3 + 4 s + 2------------------------------------------------------ s^11 + 5 s^9 + 9 s^7 + 2 s^6 + 12 s^5 + 4 s^4 + 12 s^3 (b). 程序代码为:>> z=tf('z',;H=(z^2+/((z-1)*(z^*z+)运行结果为:Transfer function:z^2 +-----------------------------z^3 - z^2 + z -Sampling time:4.将方程两边进行拉式变换后可得传递函数,代码如下:>> tf('s');G=2/(s^3+13*s^2+4*s+5)Transfer function:2----------------------s^3 + 13 s^2 + 4 s + 5转换为状态空间方程为:>> G1=ss(G)a =x1 x2 x3x1 -13 -1x2 4 0 0x3 0 1 0b =u1x1x2 0x3 0c =x1 x2 x3y1 0 0 1d =u1y1 0Continuous-time model.转换为零极点模型为:>> G2=zpk(G)Zero/pole/gain:2----------------------------------(s+ (s^2 + +5.如题可设采样时间为,代码如下:>> z=tf('z',;H=(z+2)/(z^2+z+运行结果为:Transfer function:z + 2--------------z^2 + z +Sampling time:6.编写函数:function H=feedback(G1,G2,key)if nargin==2; key=-1; end, H=G1/(sym(1)-key*G1*G2); H=simple(H); 代码如下:syms J Kp Ki s;G=(s+1)/(J*s^2+2*s+5);Gc=(Kp*s+Ki)/s;GG=feedback(G*Gc,1);G1=collect(GG,s)运行结果为:G1 =(s+1)*(Kp*s+Ki)/(J*s^3+(Kp+2)*s^2+(Ki+Kp+5)*s+Ki)7.(a):代码如下:>> s=tf('s');G=*s+/(s+20)/(s+/(s+;Gc=*s+400)/s/(s+4);H=1/*s+1);GG=feedback(G*Gc,H)运行结果为:Transfer function:s^3 + s^2 + s + 127056----------------------------------------------------------------------------------s^6 + s^5 + s^4 + 2444 s^3 + s^2 + s + 127056状态方程如下:>> ss(GG)a =x1 x2 x3 x4 x5 x6x1x2 128 0 0 0 0 0x3 0 64 0 0 0 0x4 0 0 32 0 0 0x5 0 0 0 8 0 0x6 0 0 0 0 2 0b =u1x1 4x2 0x3 0x4 0x5 0x6 0c =x1 x2 x3 x4 x5 x6y1 0 0d =u1y1 0Continuous-time model.零极点模型转换如下:>> zpk(GG)Zero/pole/gain:(s+100) (s+ (s+-----------------------------------------------------------------------(s^2 + + (s^2 + + (s^2 + +(b).程序代码如下:可先设系统采样周期为>> z=tf('z',;G=*z^2+108444*z^3)/(4*z+1)/(20*z+1)/(1+*z);Gc=z/(1-z);H=z/;GG=feedback(G*Gc,H)运行结果为:Transfer function:-108444 z^5 + z^4 + z^3--------------------------------------------------------------------- z^5 + z^4 + z^3 + z^2 + z +Sampling time:状态方程转换如下:>> ss(GG)a =x1 x2 x3 x4 x5x1x2 0 0 0 0x3 0 0 0 0x4 0 0 0 0x5 0 0 0 0b =u1x1 1x2 0x3 0x4 0x5 0c =x1 x2 x3 x4 x5y1d =u1y1Sampling time:Discrete-time model.零极点模型转化如下:>> zpk(GG)Zero/pole/gain:z^3 (z+----------------------------------------------------------(z+ (z+ (z+ (z^2 - +Sampling time:8.程序代码如下:s=tf('s');c1=feedback(1/(s+1)*s/(s^2+2),(4*s+2)/(s+1)^2);c2=feedback(1/s^2,5 0);c3=feedback(c1*c2,(s^2+2)/(s^3+14));G=3*c3;G运行结果为:Transfer function:3 s^6 + 6 s^5 + 3 s^4 + 42 s^3 + 84 s^2 + 42 s-----------------------------------------------------------------------------------------------------s^10 + 3 s^9 + 55 s^8 + 175 s^7 + 300 s^6 + 1323 s^5 + 2656 s^4 + 3715 s^3 + 7732 s^2 + 5602 s + 14009.程序代码如下:>> s=tf('s');G=(s+1)^2*(s^2+2*s+400)/(s+5)^2/(s^2+3*s+100)/(s^2+3*s+2500);G1=c2d(G,,G2=c2d(G,,G3=c2d(G,1)运行结果如下:Transfer function:z^5 - z^4 + z^3 + z^2 - z +------------------------------------------------------------------------------------------z^6 - z^5 + z^4 - z^3 + z^2 - z +Sampling time:Transfer function:z^5 - z^4 - z^3 + z^2 - z +-------------------------------------------------------------------------------------z^6 - z^5 + z^4 - z^3 + z^2 - z +Sampling time:Transfer function:z^5 - z^4 + z^3 + z^2 - z +--------------------------------------------------------------------------------------------z^6 - z^5 - z^4 - z^3 + z^2 - z +Sampling time: 1绘制曲线如下:>> subplot(221),step(G)subplot(222),step(G1)subplot(223),step(G2)subplot(224),step(G3)图像为:10.(a)程序代码如下:>> s=tf('s');G=1/(s^3+2*s^2+s+2);eig(G)运行结果如下:ans =+-可得系统为临界稳定(b)程序代码如下:>> num=1;den=[6 3 2 1 1];G=tf(num,den);eig(G)运行结果为:ans =+-+-可得有一对共轭复根在右半平面,所以系统不稳定。

CAD上机试验指导书 辅助设计上机试验报告1

CAD上机试验指导书 辅助设计上机试验报告1

上机实验一一、实验名称:建立绘图环境、使用样板文件及简单建筑平面图绘制训练二、实验内容及要求:1.建立绘图环境练习要求:图形界限:能够把A4幅面图纸100倍大小的实体按1:1绘在图形界限内。

新建图层:标注、辅助、家具、门窗、墙体、填充、轴线、其他等8个图层。

将轴线层的颜色设为绿色,center线型,将墙体层的颜色设为红色,线宽0.3,家具图层的颜色设为蓝色。

设置全局线型比例为100。

文本样式设为中文大字体,字体样式名称为“建筑文字标注样式1”,字高250。

新建尺寸标注样式:样式名称:“建筑A4”,将“调整”页面的“比例”设为100。

其他各种设置均选择默认设置。

保存设置的样板文件。

2.绘制图1所示的基础截面图,要求按1:1绘图,出图比例1:10。

选择合适的图框大小,定义合适的图形单位和图形界限,建立必要的图层。

设置颜色、线型和线型比例,并将其保存为基础样板文件,然后在此环境中绘图。

图1基础截面图3. 绘制图2所示的基础及柱基平面图,基础梁宽均为250。

图A 基础平面图图2基础及柱基平面图4. 绘制图3所示建筑总平面图图3 建筑总平面图图B 柱基平面图三、试验目的:1.练习样板文件的建立和使用方法2.练习以实际需要建立绘图环境的方法3.练习建筑平面图绘制方法和技巧4.练习直线、圆等绘图命令及修剪、倒角等编辑命令的使用四、实验步骤:基本步骤:1.建立绘图环境2.以实际需要建立所有图层,指定图层颜色、线型3.必要时绘制边框和标题栏4.绘制所有轴线5.绘制其他实体6.绘制完成后命名保存文件注意:各题绘图步骤有所不同,但上述步骤基本相同,请同学们写出各题每步的命令及其选项。

五、思考题1.启动cad有几种方法?分别是什么?2.cad的确省图形界限、单位制、计数方式和计数精度(包括线性尺寸和角度尺寸)是什么?0角度方向和正角度方向如何确定。

3.简述如何根据实际图形尺寸设置图形界限。

(1:1绘图情况下)4.偏移命令能对哪些对象进行操作?5.删除对象的方法有哪几种?6.如何执行圆角命令而不修剪原对象?使两条不相连直线相连的方法有哪几种?如何执行圆角命令使两条不连接的两直线相连?倒角命令又如何操作?7.如何执行修剪命令修剪一条直线到它不相交的隐含边界?如何对齐绘制两个实体?六、实验小节:这里要求同学们自己写出,有关内容提示:1.在绘图中体验上述基本步骤,写出优先设置工作区有何优点?2.写出绘图心得,包括命令使用技巧。

控制系统CAD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CAD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CAD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掌握如何使用Matlab进行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2. 掌握如何使用Matlab进行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二、实验内容1.根轨迹分析设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试绘制该系统的根轨迹;(2)请分别在系统左半平面和右半平面的根轨迹图上选择一点,判断在这两点系统闭环的稳定性。

2.稳定性分析(1)代数法稳定性判据:已知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对系统闭环判别其稳定性。

(2)Bode图法判断系统稳定性:已知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绘制系统的Bode图和Nyquist曲线,分别用两种方法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并求出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w,γ与时域性能指标σ%、s t。

c三、预习报告1.根轨迹分析g1=tf(1,[1 0])g2=tf(0.2,[0.5 1 0])sys=g1*g2+5*g2rlocus(sys)Gridnyquist(G)2.稳定性分析(1)G=tf([6 7],[1 5 0 27 8]) %闭环环传递函数den=[1 5 0 27 8]p=roots(den)i=find(real(p)>=0)n=length(i)if(n>0) disp('系统不稳定,不稳定根个数为:')nelse disp('系统稳定')end四、上机实验结果1.根轨迹分析2.稳定性分析(1)代数法稳定性判据:Transfer function:6 s + 7----------------------s^4 + 5 s^3 + 27 s + 8den =1 5 0 27 8p =-5.76950.5307 + 2.1137i0.5307 - 2.1137i-0.2920i =23n = 2系统不稳定,不稳定根个数为:n =2(2)Transfer function:0.3 s + 1------------------s^3 + 12 s^2 + 5 s Gm = Inf Pm = 69.1650 Wcg =InfWcp =0.1842五、实验总结对知识的掌握不足,对知识点理解错误。

控制系统CAD及数字仿真实验指导书

控制系统CAD及数字仿真实验指导书

控制系统CAD及数字仿真实验指导书自动化系目录第一章前言............... (2)第二章控制系统CAD及数字仿真实验1.控制系统稳定性的MATLAB辅助分析 (3)2.数据处理方法的MATLAB实现 (4)3.控制系统数字仿真的实现. (5)4.基于双闭环PID控制的一阶倒立摆控制系统仿真实验 (6)5.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仿真实验............ .... .... .... .7 6.水箱液位控制仿真实验........................... .. .... . .8第一章前言本实验课程是与学科基础选修课程《控制系统CAD及数字仿真》相配合的实践课程。

作为联系自动控制理论、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仿真技术类课程,其不仅可以使学生加强课程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可为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有效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MATLAB语言进行编程和仿真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和与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打好基础。

一、上机实验要求1、要求学生熟悉MATLAB中的控制系统工具箱与SIMULINK软件包。

2、能根据有关控制算法,编写有关的MATLAB程序。

3、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到相关的实验结论。

二、上机实验的基本程序:1、明确实验任务。

2、提出实验方案。

3、编制有关的MATLAB程序或利用SIMULINK工具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

4、进行实验操作,作好观测和记录,保存有关的实验数据。

5、整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撰写实验报告。

在进行上机实验时,上述程序应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要做好各个上机实验,就应做到:实验前做准备,实验中有条理,实验后勤分析。

实验一控制系统稳定性的MATLAB辅助分析一、实验目的学会在MATLAB环境下对线性控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1-控制系统仿真与CAD课程实验指导书-060309

1-控制系统仿真与CAD课程实验指导书-060309

1-控制系统仿真与CAD课程实验指导书-060309控制系统数字仿真与CAD实验指导书张晓华编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2006年3月“双闭环控制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数字仿真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2.掌握Simulink图形化建模方法;3.验证“直流电动机转速/电流双闭环PID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二、实验内容1.“双闭环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的建模2.电流环/调节器设计3.电流环动态跟随性能仿真实验4.转速环/调节器设计5.转速环动态抗扰性能仿真实验6.系统动态性能分析(给出仿真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的对比/分析/结论)三、实验步骤1、系统建模A.控制对象的建模建立线性系统动态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如下:1d Ua) b)Uc)图2 额定励磁下直流电动机的动态结构图a) 式(1)的结构图 b)式(2)的结构图c)整个直流电动机的动态结构图C .晶闸管触发和整流装置的动态数学模型 在分析系统时我们往往把它们当作一个环节来看待。

这一环节的输入量是触发电路的控制电压U ct ,输出量是理想空载整流电压U d0。

把它们之间的放大系数K s 看成常数,晶闸管触发与整流装置可以看成是一个具有纯滞后的放大环节,其滞后作用是由晶闸管装置的失控时间引起的。

下面列出不同整流电路的平均失控时间:表1 各种整流电路的平均失控时间(f=50Hz )用单位阶跃函数来表示滞后,则晶闸管触发和整流装置的输入输出关系为01()d s ct s U K U t T =⋅-按拉氏变换的位移定理,则传递函数为0()()s T s d s ct U s K e U s -= (3) 由于式(3)中含有指数函数s T s e -,它使系统成为非最小相位系统,分析和设计都比较麻烦。

为了简化,先将s T s e -按台劳级数展开,则式(3)变成102233()11()12!3!s s T s d s s s T s ct s s s U s K K K e U s e T s T s T s -===++++ 考虑到T s 很小,忽略其高次项,则晶闸管触发和整流装置的传递函数可近似成一阶惯性环节0()()1d s ct s U s K U s T s ≈+ (4)其结构图如图3所示。

控制系统仿真与CAD-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仿真与CAD-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仿真与CAD》实验课程报告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上机实验是本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上机加强学生的实验手段与实践技能,掌握应用MATLAB/Simulink 求解控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MATLAB/Simulink进行求解,基本掌握常见控制问题的求解方法与命令调用,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MATLAB语言的强大的计算功能与其在控制领域的应用优势。

上机实验最终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交,作为期末成绩的考核内容。

二、题目及解答第一部分:MATLAB 必备基础知识、控制系统模型与转换、线性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1.>>f=inline('[-x(2)-x(3);x(1)+a*x(2);b+(x(1)-c)*x(3)]','t','x','flag','a','b','c');[t,x]=ode45( f,[0,100],[0;0;0],[],0.2,0.2,5.7);plot3(x(:,1),x(:,2),x(:,3)),grid,figure,plot(x(:,1),x(:,2)), grid2.>>y=@(x)x(1)^2-2*x(1)+x(2);ff=optimset;rgeScale='off';ff.TolFun=1e-30;ff.Tol X=1e-15;ff.TolCon=1e-20;x0=[1;1;1];xm=[0;0;0];xM=[];A=[];B=[];Aeq=[];Beq=[];[ x,f,c,d]=fmincon(y,x0,A,B,Aeq,Beq,xm,xM,@wzhfc1,ff)Warning: Options LargeScale = 'off' and Algorithm ='trust-region-reflective' conflict.Ignoring Algorithm and running active-set algorithm. To runtrust-region-reflective, setLargeScale = 'on'. To run active-set without this warning, useAlgorithm = 'active-set'.> In fmincon at 456Local minimum possible. Constraints satisfied.fmincon stopped because the size of the current search direction is less thantwice the selected value of the step size tolerance and constraints aresatisfied to within the selected value of the constraint tolerance.<stopping criteria details>Active inequalities (to within options.TolCon = 1e-20):lower upper ineqlin ineqnonlin2x =1.00001.0000f =-1.0000c =4d =iterations: 5funcCount: 20lssteplength: 1stepsize: 3.9638e-26algorithm: 'medium-scale: SQP, Quasi-Newton, line-search'firstorderopt: 7.4506e-09constrviolation: 0message: [1x766 char]3.(a) >> s=tf('s');G=(s^3+4*s+2)/(s^3*(s^2+2)*((s^2+1)^3+2*s+5))G =s^3 + 4 s + 2------------------------------------------------------s^11 + 5 s^9 + 9 s^7 + 2 s^6 + 12 s^5 + 4 s^4 + 12 s^3Continuous-time transfer function.(b)>> z=tf('z',0.1);H=(z^2+0.568)/((z-1)*(z^2-0.2*z+0.99))H =z^2 + 0.568-----------------------------z^3 - 1.2 z^2 + 1.19 z - 0.99Sample time: 0.1 secondsDiscrete-time transfer function.4.>> A=[0 1 0;0 0 1;-15 -4 -13];B=[0 0 2]';C=[1 00];D=0;G=ss(A,B,C,D),Gs=tf(G),Gz=zpk(G)G =a =x1 x2 x3x1 0 1 0x2 0 0 1x3 -15 -4 -13b =u1x1 0x2 0x3 2c =x1 x2 x3y1 1 0 0d =u1y1 0Continuous-time state-space model.Gs =2-----------------------s^3 + 13 s^2 + 4 s + 15 Continuous-time transfer function.Gz =2---------------------------------(s+12.78) (s^2 + 0.2212s + 1.174) Continuous-time zero/pole/gain model.5.设采样周期为0.01s>> z=tf('z',0.01);H=(z+2)/(z^2+z+0.16) H =z + 2--------------z^2 + z + 0.16Sample time: 0.01 secondsDiscrete-time transfer function.6.>> syms J Kp Ki s;G=(s+1)/(J*s^2+2*s+5);Gc=(Kp*s+Ki)/s;GG=feedback(G*Gc,1) GG =((Ki + Kp*s)*(s + 1))/(J*s^3 + (Kp + 2)*s^2 + (Ki + Kp + 5)*s + Ki)7.(a)>>s=tf('s');G=(211.87*s+317.64)/((s+20)*(s+94.34)*(s+0.1684));Gc=(169.6*s+400)/(s*(s+4));H=1/(0.01*s+1);GG=feedback(G*Gc,H),Gd=ss(GG),Gz=zpk(GG)GG =359.3 s^3 + 3.732e04 s^2 + 1.399e05 s + 127056----------------------------------------------------------------0.01 s^6 + 2.185 s^5 + 142.1 s^4 + 2444 s^3 + 4.389e04 s^2 + 1.399e05 s + 127056Continuous-time transfer function.Gd =a =x1 x2 x3 x4 x5 x6x1 -218.5 -111.1 -29.83 -16.74 -6.671 -3.029x2 128 0 0 0 0 0x3 0 64 0 0 0 0x4 0 0 32 0 0 0x5 0 0 0 8 0 0x6 0 0 0 0 2 0b =u1x1 4x2 0x3 0x4 0x5 0x6 0c =x1 x2 x3 x4 x5 x6y1 0 0 1.097 3.559 1.668 0.7573d =u1y1 0Continuous-time state-space model.Gz =35933.152 (s+100) (s+2.358) (s+1.499)----------------------------------------------------------------------(s^2 + 3.667s + 3.501) (s^2 + 11.73s + 339.1) (s^2 + 203.1s + 1.07e04) Continuous-time zero/pole/gain model.(b)设采样周期为0.1s>>z=tf('z',0.1);G=(35786.7*z^2+108444*z^3)/((1+4*z)*(1+20*z)*(1+74.04*z));Gc= z/(1-z);H=z/(0.5-z);GG=feedback(G*Gc,H),Gd=ss(GG),Gz=zpk(GG)GG =-108444 z^5 + 1.844e04 z^4 + 1.789e04 z^3----------------------------------------------------------------1.144e05 z^5 +2.876e04 z^4 + 274.2 z^3 + 782.4 z^2 + 47.52 z + 0.5Sample time: 0.1 secondsDiscrete-time transfer function.Gd =a =x1 x2 x3 x4 x5 x1 -0.2515 -0.00959 -0.1095 -0.05318 -0.01791x2 0.25 0 0 0 0x3 0 0.25 0 0 0x4 0 0 0.125 0 0x5 0 0 0 0.03125 0b =u1x1 1x2 0x3 0x4 0x5 0c =x1 x2 x3 x4 x5y1 0.3996 0.6349 0.1038 0.05043 0.01698d =u1y1 -0.9482Sample time: 0.1 secondsDiscrete-time state-space model.Gz =-0.94821 z^3 (z-0.5) (z+0.33)----------------------------------------------------------(z+0.3035) (z+0.04438) (z+0.01355) (z^2 - 0.11z + 0.02396)Sample time: 0.1 secondsDiscrete-time zero/pole/gain model.8.>>s=tf('s');g1=1/(s+1);g2=s/(s^2+2);g3=1/s^2;g4=(4*s+2)/(s+1)^2;g5=50;g6=(s^2+2) /(s^3+14);G1=feedback(g1*g2,g4);G2=feedback(g3,g5);GG=3*feedback(G1*G2,g6) GG =3 s^6 + 6 s^5 + 3 s^4 + 42 s^3 + 84 s^2 + 42 s---------------------------------------------------------------------------s^10 + 3 s^9 + 55 s^8 + 175 s^7 + 300 s^6 + 1323 s^5 + 2656 s^4 + 3715 s^3 + 7732 s^2 + 5602 s + 1400Continuous-time transfer function.9.>>s=tf('s');T0=0.01;T1=0.1;T2=1;G=(s+1)^2*(s^2+2*s+400)/((s+5)^2*(s^2+3*s+100 )*(s^2+3*s+2500));Gd1=c2d(G,T0),Gd2=c2d(G,T1),Gd3=c2d(G,T2),step(G),figure,st ep(Gd1),figure,step(Gd2),figure,step(Gd3)Gd1 =4.716e-05 z^5 - 0.0001396 z^4 + 9.596e-05 z^3 + 8.18e-05 z^2 - 0.0001289 z + 4.355e-05----------------------------------------------------------------z^6 - 5.592 z^5 + 13.26 z^4 - 17.06 z^3 + 12.58 z^2 - 5.032 z + 0.8521Sample time: 0.01 secondsDiscrete-time transfer function.Gd2 =0.0003982 z^5 - 0.0003919 z^4 - 0.000336 z^3 + 0.0007842 z^2 - 0.000766 z + 0.0003214----------------------------------------------------------------z^6 - 2.644 z^5 + 4.044 z^4 - 3.94 z^3 + 2.549 z^2 - 1.056 z + 0.2019Sample time: 0.1 secondsDiscrete-time transfer function.Gd3 =8.625e-05 z^5 - 4.48e-05 z^4 + 6.545e-06 z^3 + 1.211e -05 z^2 - 3.299e-06 z + 1.011e-07---------------------------------------------------------------z^6 - 0.0419 z^5 - 0.07092 z^4 - 0.0004549 z^3 + 0.002495 z^2 - 3.347e-05 z + 1.125e-07Sample time: 1 secondsDiscrete-time transfer function.10.(a)>> G=tf(1,[1 2 1 2]);eig(G),pzmap(G) ans =-2.0000-0.0000 + 1.0000i-0.0000 - 1.0000i系统为临界稳定。

CAD实验指导书

CAD实验指导书

工程制图CAD实验指导书实验一AutoCAD的基本操作一、实验目的1 X熟悉AutoCAD系统界而:2、掌握AutoCAD环境设置:3、掌握在AUTOCAD工具栏、左键.中键和命令栏等的操作命令:4 .熟悉坐标系,掌握坐标输入方法。

二、实验要求掌握AutoCAD的启动、AutoCAD基本操作、命令输入方法、状态栏、图形的显示控制。

三、实验内容绘制下列图形四、思考题1 •选择方法左键框选从左往右与从右往左有什么区别?2•直线相对坐标,如何输入?一、实验目的学会AutoCAD的基本绘图直线、构造线.修剪。

二、实验要求:1.熟练掌握直线、构造线的绘制方法2、熟练修剪修改工具。

三、实验内容绘制下列图形45四、思考题「构造线一偏移如何用?2、再结朿命令后再次点击确立键的作用是什么?一、实验目的学会AutoCAD的基本绘图直线、构造线.修剪。

二、实验要求:1.熟练掌握直线、构造线的绘制方法2、熟练修剪修改工具。

三、实验内容绘制下列图形弧、多段线实验四:一、实验目的学会AutoCAD的基本绘图命令圆.圆弧、多段线二、实验要求:1.学习圆(C)、半径■圆、直径■圆及相切圆的绘图方法2、熟悉圆弧、多段线的方法三、实验内容实验五=正多边形、矩形、图案填充一、实验目的学会AutoCAD的基本绘图命令正多边形、矩形.图案填充命令操作及使用技巧。

二、实验要求:1.熟练掌握绘制给定长度和宽度的矩形的方法2、掌握多边形和图案填充的绘制方法,分辨内接于圆和外切于圆的不同三、实验内容525实验六:创建图块、多线一、实验目的学会AutoCAD创建图块、多线的基本修改命令二、实验要求:掌握创建图块、多线命令三、实验内容・伽实验七:面域、表格、多行文字、图形的修改一、实验目的学会AutoCAD的基本修改命令,而域、表格、多行文字、移动、镜像、偏移二、实验要求:掌握命令而域.表格、多行文字、移动、镜像、偏移三、实验内容实验八:图形的修改一、实验目的学会AutoCAD的基本修改命令,阵列、旋转、缩放、合并、圆角等二、实验要求:掌握命令阵列、旋转、缩放、合并、圆角等三、实验内容实验九:文本标注一、实验目的掌握AutoCAD的文本标注命令二、实验要求:1.掌握单行文本的输入2.掌握多行文本的输入3.掌握文本的编辑修改三、实验内容510.92「1388.07384.4801X4 巧20呢阳236547+0.05-0.01。

AutoCAD实验指导书(范例)

AutoCAD实验指导书(范例)

AutoCAD实验指导书(范例)目录一、实验目的与要求二、方法与步骤三、实验过程及内容正文一、实验目的与要求二、方法与步骤三、实验过程及内容四、实验报告填写要求学生需要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填写内容为各实验项目最后一项综合练题的解题步骤,并注明各步骤的命令参数。

由于实验时间有限,学生对课程的掌握不同,除安排上机实验之外应另外自行安排时间研究、解决相关知识及问题。

本实验旨在对学生进行AutoCAD的综合考核。

在考核中,学生将需要绘制一份符合要求的二维或三维图形,并添加文字、表格、尺寸标注等信息。

通过本考核,学生将展示他们在AutoCAD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检验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单元平面图zoom练”文件为练对象。

1)使用“选择”命令,选择“主卧”区域内的所有图形对象。

2)使用“选择”命令,选择“主卧”区域内的某一个图形对象。

3)使用“选择”命令,选择“主卧”区域外的所有图形对象。

4)使用“选择”命令,选择“主卧”区域外的某一个图形对象。

4.捕捉快捷菜单的调用1)在“单元平面图zoom练”文件中,选择一个图形对象,右键单击鼠标,调出捕捉快捷菜单。

2)在捕捉快捷菜单中,选择“中心点”,观察图形对象中心点的位置。

1. 按照教材第39页的案例,我们可以使用两种方法来绘制一个200长,100高的矩形。

第一种是参数法,我们可以指定第一点后,使用参数D,然后按照提示,分别输入200和100。

第二种是相对坐标法,我们可以指定第一点后,输入相对坐标“@200,100”。

3. 按照教材第41页的案例,我们可以使用正多边形命令来绘制一个正六边形。

5. 按照教材2.4节的内容,我们可以练图案填充命令,如图2-6所示。

1. 实验目的:学会AutoCAD的基本修改命令,能够根据绘图要求采用适当绘图命令与修改进行图形绘制。

- 复制命令:打开随书光盘“案例文件\第3章\3.1.1复制copy例图”文件,执行复制命令,将例图中的矩形随意复制。

《控制系统仿真与CAD》课程设计指导书

《控制系统仿真与CAD》课程设计指导书

《控制系统仿真与CAD》课程设计指导书一、目的和任务配合《控制系统仿真与CAD》课程的理论教学,通过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当前流行的演算式MATLAB语言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MATLAB语言进行控制系统仿真和辅助设计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基本要求:1、利用MATLAB提供的基本工具,灵活地编制和开发程序,开创新的应用。

2、熟练地掌握各种模型之间的转换,系统的时域、频域分析及根轨迹绘制。

3、熟练运用SIMULINK对系统进行仿真。

4、掌握PID控制器参数的设计。

二、设计要求1、编制相应的程序,并绘制相应的曲线。

2、对设计结果进行分析。

3、撰写和打印设计报告(包括程序、结果分析、仿真结构框图、结果曲线)。

三、设计内容1、本次设计有八个可以选择的题目,至少选择两个题目进行设计。

2、“设计报告”要按规定的格式撰写(对于存在“逻辑混乱”、“文字不清”、“作图潦草”等问题的报告,将予以退回重新撰写)。

3、无论计算机录入/打印还是手工书写,均要求用标准A4纸进行撰写,以便于报告最终的批阅与存档。

四、时间安排1、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

2、第1天布置设计题目,讲授设计的要求。

3、第2~4天学生进行设计。

4、第5天教师验收,然后学生撰写和打印设计报告。

选题一:二阶弹簧—阻尼系统的PID 控制器设计及参数整定考虑弹簧-阻尼系统如图1所示,其被控对象为二阶环节,传递函数()G s 如下,参数为M=1kg ,b=2N.s/m ,k=25N/m ,()1F s =。

设计要求:(1)控制器为P 控制器时,改变比例系数大小,分析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绘制相应曲线。

(2)控制器为PI 控制器时,改变积分系数大小,分析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绘制相应曲线。

(例如当Kp=50时,改变积分系数大小)(3)设计PID 控制器,选定合适的控制器参数,使闭环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的超调量σ%<20%,过渡过程时间Ts<2s, 并绘制相应曲线。

CAD-CAM实验指导书

CAD-CAM实验指导书

湘潭大学职业技术学院《CAD/CAM技术》实验指导书课程名称:CAD/CAM技术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空调工程编写:吴戈系(部)主任:批准时间:实验指导书名称:CAD/CAM技术实验指导书一、学时学分总学时,68 总学分:实验时数:18 实验学分:二、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CAD/CAM是一门非常注重实际操作的技术性课程,通过该课程的上机实际操作学习,可以加深对该软件的各种命令的使用,熟练掌握各命令之间的关系,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的能力和技巧,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验对象本实验课程开设对象为机电一体化专业专科学生,本实验为必修内容。

四、基本原理及课程简介本课程所讲到的CAD/CAM软件在航空、航天、汽车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极大地提高用户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的能力,其采用的特征技术和参数文技术使产品的设计方法和技巧得到了简化,使用户使用起来更为方便,更为直观。

从而提高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效率,本课程主要讲述的就是这些特征的创建的方法和使用技巧。

五、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1、由指导教师讲清实验的目的,基本内容及要求2、实验以班级为单位在实验机房由学生独立完成操作3、学生除完成教师规定的模型设计外,在课后应主动完成其它模型的创建和加工工作,以达到熟练操作的目的。

六、考核与报告1、实验后,学生将实验报告交指导教师进行检查和评价2、由于该门实验依附于理论课,课程总成绩为实验与理论的综合,基中实验成绩占30%,理论课成绩占70%七、设备及主要器械配置由于本软件所占空间较大对计算机主机要求较高,操作系统应为windows 98及其以上版本,内存至少为256M,主机还要求安装网卡,硬盘到至少有2G以上的空间。

八、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实验一简单二维图形的绘制一、实验目的1、让学生掌握绘制直线、圆、圆弧、椭圆、倒圆角,倒斜角及剖面线的方法。

2、让学生掌握绘制均布及对称几何特征的方法和技巧即阵列对象和镜像对象。

控制系统CAD实验指导书2011

控制系统CAD实验指导书2011

《控制系统CAD 》上机实验指导书一、课程实验目的通过运用MATLAB 软件进行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对控制类课程进行理论验证实验和设计实验,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熟悉控制系统的原理和设计方法,更直观的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运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二、上机实验要求(1) 在MATLAB 环境下独立完成实验内容。

(2) 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分析报告,报告中附上实验中所编写的程序,同时要提交该程序的电子版。

另外,实验报告中,对每一个实验除了说明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以外,要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小结。

封面要注明姓名、学号、专业等信息。

提交程序电子版时,请以学号建立一个文件夹,将实验中的程序放入该文件夹里,并建立一个readme.txt 文件,用以说明程序和实验的对应关系,以及姓名等个人信息。

三、上机实验内容(8学时)实验一(1学时):(1)熟悉MATLAB 环境;(2)控制系统模型及其转换。

实验二(3学时):二阶控制系统在时域和频域内的分析。

实验三(3学时):编制程序,实现串联校正(超前、滞后、超前--滞后校正),要得到校正装置的元件数值的大小,并标称化。

① 设一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如果控制对象的传递函数为:)80)(4()(++=s s s K s G p 试设计一个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要求:相角裕度≥45。

;当系统的输入信号是单位斜坡信号时,稳态误差e ss ≤0.04;取C=1μF 时,确定该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元件数据;绘制出校正后系统和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及其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进行对比。

(提示:稳态误差e ss ≤0.04 —> 取kv=1/e ss =25,k0=8000 )② 设一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其控制对象的传递函数为:)80)(4()(++=s s s K s G p 试设计一个串联滞后校正装置。

要求:相角裕度≥45。

;当系统的输入信号是单位斜坡信号时,稳态误差e ss ≤0.04;取C=100μF 时,确定该串联滞后校正装置的元件数据;绘制出校正后系统和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及其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进行对比。

《控制系统CAD》实验指导书

《控制系统CAD》实验指导书

《控制系统CAD及仿真》实验指导书自动化学院自动化系实验一SIMULINK 基础与应用一、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Simulink 系统的界面、菜单、工具栏按钮的操作方法;2、掌握查找Simulink 系统功能模块的分类及其用途,熟悉Simulink 系统功能模块的操作方法;3、掌握Simulink 常用模块的内部参数设置与修改的操作方法;4、掌握建立子系统和封装子系统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 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000()(0.11)(0.0011)G s s s s =++应用Simulink 仿真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2.PID 控制器在工程应用中的数学模型为:1()(1)()d p i d T s U s K E s T s T s N=++ 其中采用了一阶环节来近似纯微分动作,为保证有良好的微分近似效果,一般选10N ≥。

试建立PID 控制器的Simulink 模型并建立子系统。

三、预习要求:利用所学知识,编写实验程序,并写在预习报告上。

实验二 控制系统分析一、 实验目的1、掌握如何使用Matlab 进行系统的时域分析2、掌握如何使用Matlab 进行系统的频域分析3、掌握如何使用Matlab 进行系统的根轨迹分析4、掌握如何使用Matlab 进行系统的稳定性分析5、掌握如何使用Matlab 进行系统的能观测性、能控性分析 二、 实验内容: 1、时域分析(1)根据下面传递函数模型:绘制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在图上读标注出峰值,求出系统的性能指标。

8106)65(5)(232+++++=s s s s s s G (2)已知两个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分别为1G (s)和2G (s),绘制它们的单位脉冲响应曲线。

451042)(2321+++++=s s s s s s G , 27223)(22+++=s s s s G (3)已知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和初始条件,绘制其零输入响应曲线。

《控制系统仿真与CAD》实验指导书

《控制系统仿真与CAD》实验指导书

《控制系统仿真与CAD》实验指导书适用自动化、测控、电气、电控荷专业电气自动化系自动化教研室2011年2月实验1:M函数的编写1. 实验目的掌握在Matlab环境下编写并运行M函数的操作方法。

2. 实验内容对给定的二阶欠阻尼传递函数,编制一个函数程序,计算阶跃响应的特征参数:超调量б% 、峰值时间Tp、上升时间Tr、过渡过程时间Ts(2%)。

b=7500; a=[1, 34.5, 7500];3. 实验步骤(1) 开机后在Windows状态下,启动Matlab7.1环境;(2) MATLAB的Editor/Debugger窗口来编辑程序;(3) 输入下列源程序:% mp:超调量,Tp:峰值时间,Tr:上升时间,T s:调节时间function [mp,Tp,Tr,Ts]=exp1(num,den)t=0:0.005:1;y=step(num,den,t);plot(t,y);%求mp与TpN=length(t);yss=y(N); %yss:稳态值[ymax,i]=max(y);mp=(ymax-yss)*100/yss;Tp=t(i);%求Tryr1=0.1*yss;yr2=0.9*yss;i=1;while y(i)<yr1i=i+1;endt1=t(i);while y(i)<yr2i=i+1;endt2=t(i);Tr=t2-t1;%求Ts:调节时间symbol=0; %symbol:超标标志for i=1:1:Nfor j=1:1:N-iif(abs(y(i+j)-yss)/yss>0.02)symbol=1;endendif symbol==1symbol=0;elsebreak;endendTs=t(i);i=N;while abs(y(i)-yss)/yss<=0.02i=i-1;endTs=t(i);(4) 把源程序以文件形式保存到MATLAB的Work子目录下;(5) 调用编写的函数程序,运行源程序;(6) 打印源程序清单,并将二阶欠阻尼系统性能指标的结果保存。

控制系统CAD及计算机仿真实验指导书

控制系统CAD及计算机仿真实验指导书

2
求矩阵A的特征多项式;求特征多项式中未知数为20时的值。 A=[1.2 3 5 0.9;5 1.7 5 6;3 9 0 1;1 2 3 4] poly(A) polyval(ans,20) 4、基本绘图命令 (1)绘制余弦曲线y=cos(t),t∈[0,2π]。 t=0:pi/100:2*pi; plot(t,cos(t)) (2)在同一坐标系中绘制余弦曲线y=cos(t-0.25)和正弦曲线y=sin(t-0.5),t∈[0, 2π]。 t=0:pi/100:2*pi; y1=plot(t,cos(t-0.25)); hold on y2=plot(t,sin(t-0.5)); 5、基本绘图控制 绘制[0,4π]区间上的y=10sint曲线,并要求: (1)线形为点划线、颜色为红色、数据点标记为加号; (2)坐标轴控制:显示范围、刻度线、比例、网络线; (3)标注控制:坐标轴名称、标题、相应文本。 t=0:0.1:4*pi; y=10*sin(t); plot(t,y,'r-.+') grid on; title('y=10*sin(t)'); xlabel('t') ylabel('y') 6、基本程序设计 (1)编写命令文件:计算1+2+⋯ +n<2000时的最大n值; s=0; for i=1:1:100; s=s+i; if s>=2000; %满足条件(1)
4
实验二 SIMULINK 仿真
一、实验目的 学习使用SIMULINK进行系统仿真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Simulink的基本操作: (1)运行 Simulink; (2)常用的标准模块; (3)模块的操作; (4)参数设置。 2、系统仿真及参数设置: (1)算法设置(Solver) ; (2)工作空间设置(Workspace I/O) 。 3、已知系统结构图如下

控制系统CAD与仿真实验指导书

控制系统CAD与仿真实验指导书

控制系统CAD与仿真实验指导书实验一 MATLAB的实验环境及基本命令一实验目的:1.学习了解MATLAB的实验环境2.在MATLAB系统命令窗口练习有关MATLAB命令的使用。

二实验步骤1.学习了解MATLAB的实验环境:在Windows桌面上,用mouse双击MATLAB图标,即可进入MATLAB系统命令窗口:图1-1 MATLAB系统命令窗口① 在命令提示符”>>” 位置键入命令: help1此时显示MATALAB的功能目录,其中有“Matlab\\general”,“toolbox\\control”等;阅读目录的内容;② 键入命令: intro此时显示MATLAB语言的基本介绍,如矩阵输入、数值计算、曲线绘图等。

要求阅读命令平台上的注释内容,以尽快了解MATLAB语言的应用。

③ 键入命令: help help显示联机帮助查阅的功能,要求仔细阅读。

④ 键入命令: into显示工具箱中各种工具箱组件和开发商的联络信息。

⑤ 键入命令: demo显示MATLAB的各种功能演示。

2.练习MATLAB系统命令的使用。

① 表达式MATLAB的表达式由变量、数值、函数及操作符构成。

实验前应掌握有关变量、数值、函数及操作符的有关内容及使用方法。

练习1-1: 计算下列表达式:要求计算完毕后,键入相应的变量名,查看并记录变量的值。

a?(1?10)/2②.向量运算:b?3?5ic?sin(e?2.3)d?250/sin(?6) 2n维向量是由n个成员组成的行或列数组。

在MATLAB中,由分号分隔的方括号中的元素产生一个列向量;由逗号或空号分隔的方括号中的元素产生一个列向量;同维的向量可进行加减运算,乘法须遵守特殊的原则。

练习1-2已知:X=[2 ;-4;8]R?[tg?4,9,?5] 求:Y=R';P=5*R;E=X.*Y;S=X'* Y 练习1-3⑴产生每个元素为1的4维的行向量;⑵产生每个元素为0的4维的列向量;⑶产生一个从1到8的整数行向量,默认步长为1;⑷产生一个从π到0,间隔为π/3的行向量;③矩阵基本运算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系统CAD》实验指导书
编者:刘辉
实验一 Matlab 使用方法和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Matlab 软件使用的基本方法;
2. 熟悉Matlab 的基本运算和程序控制语句;
3. 熟悉Matlab 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求多项式的根
4532)(2
34++++=x x x x x P
程序:
结果截图:
2已知
)()()(224224224b a c a c b c b a f -+-+-=,试
使用符号运算的方法对其因式分解。

程序:
结果截图:
结果:
3.编写一个函数,完成求和s=1+2+3+...+i+...+n 。

程序:求1000个数相加的和
结果截图:
4.已知一传递函数4
52)(2
+++=
s s s s F ,试将其分解
为部分分式。

程序:
结果截图:
结果:
实验二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如何使用Matlab 进行系统的时域分析。

2. 掌握如何使用Matlab 进行系统的频域分析。

3. 掌握如何使用Matlab 进行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4. 掌握如何使用Matlab 进行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二、 实验内容 1.时域分析
根据下面传递函数模型:绘制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从图上读取最大
超调量,绘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8106)
65(3)(232+++++=
s s s s s s G
程序:
结果截图:
结果分析:
2.频域分析
典型二阶系统传递函数为:
222
2)(n
n n
w s w s w s G ++=
ζ
当 ζ=0.7, ωn 取6时的 B ode Nichols Nyquist 图的单位阶跃响应。

(1)Bode 图程序:
结果截图:
结果分析:
(2)Nichols 图程序:
结果截图:
结果分析:
(3)Nyquist 图
结果截图:
结果分析:
3.根轨迹分析
绘制下面负反馈系统系统的根轨迹,并分析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

前向通道:s
s K
s G 53)(2+=
反馈通道:
100
1
)(+=
s s H
程序:
结果截图:
结果分析:
4.稳定性分析
(1)根轨迹法判断系统稳定性: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试对系统闭环判别其稳定性。

程序:
结果截图:
结果分析:
(2)Bode图法判断系统稳定性:
程序:
结果截图:
结果分析:
实验三
一、 实验目的
掌握使用Bode 图法进行控制系统设计的方法; 熟悉Ziegler-Nichols 的第二种整定方法的步骤。

二、 实验内容
1. 设一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如果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80)(4()(++=s s s K
s G p
试设计一个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要求:校正后系统的相角裕度γ '≥ 45° ;当系统的输入信号是单位斜坡信号时,稳态误差e ss ≤0.04; 绘制出校正后系统和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及其闭环系统
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进行对比。

程序:
结果截图:
结果分析:
2. 设一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11.0)(125.0()(++=
s s s K
s G p
试设计一个串联滞后校正装置。

要求:校正后系统的相角裕度γ '≥ 40°;幅值裕度大于等于 12dB ,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 4。

要求绘制校正后系统和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及其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进行对比。

程序:
结果截图:
结果分析:
3. 设一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20)(1(1
)(++=
s s s s G p
请采用Ziegler-Nichols 第二整定法设计一个PID 控制器,确定PID 控制器的K p ,
T i ,T d 的值,并求设计出的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给出系统的性能指标。

程序:
结果截图:
结果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