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初高中衔接专题知识讲座 探索化学变化的奥秘 新人教版
第01讲 认知改变、学法指导及知识衔接-2024年初升高化学衔接讲义(人教版2019)(教师版)
01认知改变02学法指导03知识衔接
认知改变
与初中相比,进入高中后在思想上、心理上、学习方法和老师的授课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进入高一后将有一个不适应期,原来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也会因为种种不适应,成绩可能会急剧下降。
在适应期这些都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以最短的时间度过适应期,使学习成绩尽快稳步上升。
这就需要同学在老师的引领下正确理性地看待所出现的问题,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接纳挫折和困难,并善于改变自己的认知。
受到一定的挫折是必然的,关键是面对挫折不能惧怕,更不能急躁,要稳扎稳打,相信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同学们会一步步爬上这个高台阶,顺利度过不适应期!
学法指导
知识衔接。
初中化学初高中衔接专题知识讲座化学实验精讲精练新人教版
一氧化碳
⑵ 火焰上方罩 一干燥烧杯;
⑶ 烧杯中注入
澄清石灰水。
甲烷
⑴ 点燃; ⑵ 火焰上方罩 一干燥烧杯; ⑶ 烧杯中注入
澄清石灰水。
⑴ 有刺激性气
味
氯化氢
⑵ 用润湿的蓝 色石蕊试纸
⑶ 在空气中有
白雾
⑷ 通入
溶
液中
氨气
⑴ 有特殊刺激 性气味;
⑵ 利用湿润的
红色石蕊试纸。
⑴ 燃着木条伸
氮气
入集气瓶; ⑵ 加入澄清石
(1)你认为火焰变微弱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他用一氧化碳做相同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 ( 1)烧杯内氧气浓度降低(或者说热的二氧化碳聚集在烧杯内)。 (2)排除水蒸气对实验的干扰。
[ 例题 2] 欲量取 10ml 液体,最好选用下列哪种量程的量筒(
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
应该先把容器横放, 把药品或金属
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 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 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
以免打破容器。
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 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 可先使试管倾斜, 把盛有药
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7、 蒸发 第一,加热过程不断搅拌(目的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第二,当蒸发皿内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8、 洗涤仪器 做实验必须用干净的仪器, 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现以洗涤试管为例, 说明洗涤玻璃仪
器的方法。
先倒净试管内的废液,再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把水倒掉,再注入水,振荡后再倒掉, 这样连洗几次。 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 要用试管刷刷洗。 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 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试管损坏。
新高一化学(初升高)暑假课(人教版)第01讲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师版)
第01讲物质的分类及转化1、能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质进行不同的分类。
2、理解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3、分散系及胶体的性质。
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物质的元素组成根据元素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研究的基础。
(2)同素异形体①同素异形体: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常见的实例:碳元素——金刚石、石墨和C60等;氧元素——氧气和臭氧;磷元素——白磷和红磷等。
②碳和氧两种元素可形成两种化合物,其化学式分别是CO和CO2;氢和氧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是H2O和H2O2;H、C、O三种元素能形成多种化合物,如:H2CO3、CH3CH2OH(酒精)。
(3)元素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如金属铁中的Fe元素;②化合态:如Fe2O3中的Fe元素。
2、常见的分类法(1)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于同一事物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获得更多的信息。
(2)树状分类法树状分类法是按照一定标准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这种分类方法逻辑性很强,有利于从整体上认识问题。
3、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1)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O 2、SO 3等。
多数酸性氧化物可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含氧酸。
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
(2)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aO 、Fe 2O 3等。
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
注意: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易错点举例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 2O 7为酸性氧化物、Al 2O 3为两性氧化物、Na 2O 2为过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 2O 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 、NO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 2、Fe 2O 3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的概念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第08讲 氧化还原反应-2024年初升高化学衔接讲义(人教版2019)(学生版)
01自学导引02知识精讲03对点精练04易错辨析05基础测评06能力提升自学导引一、氧化还原反应认识1.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以下反应,完成下表。
2CuO +C=====高温2Cu +CO 2↑;Fe 2O 3+3CO=====高温2Fe +3CO 2物质反应物发生的反应(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得氧物质失氧物质还原反应结论: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得到氧发生,必然有一种物质失去氧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2.从元素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1)对于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2CuO +C=====高温2Cu +CO 2↑。
①铜元素化合价,CuO 发生反应。
②碳元素化合价,C 发生反应。
(2)对于无氧元素参加的反应Fe +CuSO 4===FeSO 4+Cu 。
①铜元素化合价,CuSO 4发生反应。
②铁元素化合价,Fe 发生反应。
结论: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凡是有元素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1)在2Na +Cl 2=====△2NaCl 的反应过程中:①Na ――――――→失去1×e -Na +;钠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升高为+1价,Na 发生反应,被氧化。
②Cl ――――――→得到1×e -Cl -;氯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低为-1价,Cl 2发生反应,被还原。
③在这个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得失,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变化,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2)在H 2+Cl 2=====点燃2HCl 的反应过程中:①氢原子和氯原子都不易失去电子,都可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二者只能形成共用电子对,使双方最外电子层都达到稳定结构。
②共用电子对于吸引力稍强的氯原子,氯元素的化合价由价降低为价,被,氯气发生了反应。
③共用电子对于吸引力稍弱的氢原子,氢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价,被,氢气发生了反应。
初高中化学衔接——探索化学变化的奥秘
初高中化学衔接——探索化学变化的奥秘知识结构一、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按照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类别与种数的多少,化学反应可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类别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特征多变一一变多①反应物、生成物均为两种物质:一种单质一种化合物。
②反应完毕后,单质转化为化合物,化合物中的某种元素转化为单质(化合态→游离①反应物、生成物均为两种化合物。
②反应物中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能否成功,要看是否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满足三者之一反应即可发生,否则不行。
态)表达式注意①不是所有无机化学反应都归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如下列反应就不属于四种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CO2+Ca(OH)2=CaCO3↓+H2OCO+CuO Cu+CO2②要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全面分析某反应属于何种类型。
如:3CO+Fe2O32Fe+3CO2若只看到生成物中一种是单质,另一种是化合物,而没有分析反崐应物是两种化合物,就会误认为是置换反应。
二、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得氧必然有物质失氧,因此氧化、还原反应总是同时发生的。
(初中阶段我们将一个反应从两个方面来看,实质为一,高中将就此深入展开讨论)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其中得氧的物质叫做还原剂,得氧后被氧化,其中所含的某种元素化合价必定升高;失氧的物质(也就是提供氧的物质)叫做氧化剂,失氧后被还原,其所含的某种元素化合价必定降低。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与还原剂中元素化合价升高的总数必然相等。
以反应为例::还原剂,有还原性,反应中得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H元素化合价升高,得到氧化产物CuO:氧化剂,有氧化性,反应中失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Cu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还原产物Cu。
人教版(2024)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提升讲义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生版+解析)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板块导航01/学习目标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02/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03/知识导学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04/效果检测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05/问题探究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06/分层训练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实验记录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的转换)(2)形状的改变(如矿石粉碎、玻璃破碎、剪纸、海水晒盐)(3)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为光能和热能) (4)位置的改变(物体从甲地移到乙地) 【易错提醒】1.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的唯一判断依据。
注意不能依据有无明显现象来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没有明显现象的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海水晒盐也有沉淀、干冰升华也放出气体,却是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和能量变化,不一定有明显现象。
4.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由燃烧引起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烟花爆竹爆炸、火药爆炸、加油站爆炸等;单纯由于压力增大引起的爆炸是物理变化,如夏天汽车轮胎爆炸、吹爆气球、锅炉爆炸等。
5.有这些现象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①颜色改变:氧气由无色气体变成蓝色液体是物理变化。
②放出气体:加热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在水中的气体逸出 ③生成沉淀:海水晒盐,有盐粒从海水中析出 ④放热、发光:灯泡发光放热。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状态、是否易挥发、易升华,可以利用眼耳鼻舌等感官感知;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可以用仪器测量;溶解性可通过做实验获得的数据计算得到。
这些都是物理性质。
2.实验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
第07讲 离子反应-2024年初升高化学衔接讲义(人教版2019)(学生版)
第07讲离子反应01自学导引微提醒:OH+HCl=H O+Cl A.-2Ca(OH)+Cu=Ca B.2+2C.F2+2+=e+Cu Fe+CuD .+2+22Fe 6H 2Fe =+3H +4.下列各组两种物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A .BaCl 2和Na 2SO 4;Ba(OH)2和CuSO 4B .NaHCO 3和NaHSO 4;Na 2CO 3和NaHSO 4C . NaHCO 3(过量)和Ca(OH)2;Ca(HCO 3)2(过量)和NaOHD .Cu(OH)2和盐酸;Cu(OH)2和HNO 35.下列化学反应,能用离子方程式2322CO 2H =CO H O -+++来表示的是A .稀硝酸和碳酸钡的反应B .稀硝酸和碳酸钾溶液的反应C .石灰石和盐酸的反应D .盐酸和3NaHCO 溶液的反应6.下列各组离子因为生成难溶物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A .Cl ﹣、Fe 2+、3NO -、H +B .3HCO -、Cl ﹣、Na +、H +C .Ba 2+、Cl ﹣、23CO -、K +D .+4NH 、K +、OH ﹣、Cl ﹣7.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A .在透明溶液中:K +、Na +、3Fe +、Cl -B .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中:4NH +、2Mg +、3HCO -、24SO -C .KI 溶液中:H +、K +、ClO -、3NO -D .使石蕊变红的溶液中:2Mg +、2Ba +、3CH COO -、3NO -8.向一定体积的()2Ba OH 溶液中逐滴加入稀24H SO 溶液,测得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B 点溶液中:2-3CO 、Na +、和Cl -可以大量共存。
初中化学 初高中衔接专题知识讲座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新人教版
初高中化学衔接——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第一部分: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理解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化合物例如:NaCl、MgO、K2S、NaOH、Na2SO4等。
共价化合物: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
形成规律: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一般属于共价化合物,例如:HCl、H2O、CO2等知识点2:正确判断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组成中阳离子为活泼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是离子化合物,其余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第二部分:教材剖析:1、初中课标要求:只介绍阴、阳离子的概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而未提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2、高中要求: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和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要求学生正确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掌握两种化合物的电离方式,正确书写其电子式。
而且,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构成的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属高考必考知识点。
3、建议在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前补充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有关内容,并在物质结构部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理解。
第三部分: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教案示例知识目标1.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2.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电离方式。
3.掌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能从组成上判断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归纳,培养辩证统一思想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提问〕1.写出氢、氦、钠、镁、铝、硅、磷、硫、氯、氩的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指出它们属于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
2.典型的金属元素和典型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结构上和得失电子难易上有什么区别?〔新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典型的金属元素和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和得失电子难易上的不同,现在让我们进一步深入地讨论一个问题,就是:游离态的钠和游离态的氯在相遇时能不能发生反应呢?观察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提问〕1.钠原子的结构稳定不稳定?为什么?2.怎样就能稳定了?3.为什么丢一个电子而不是得七个电子?4.氯原子呢?板书氯化钠的形成图阴阳离子之间存在着静电引力,同时,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以及电子与电子之间又存在着同电相斥的静电斥力,当引力与斥力达到平衡时,(离子距离≠0),就形成了氯化钠。
初高中衔接化学人教版教案
初高中衔接化学人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的不同之处,知晓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2.掌握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关系,学会利用初中基础知识进行高中化学学习。
3.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的不同,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关系。
难点:如何有效利用初中知识进行高中化学学习,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中与高中化学的不同之处(15分钟)
1.通过讲解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的不同点,引导学生认识到高中化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2.解释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明确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
二、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关系(20分钟)
1.分析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通过案例分析初中知识如何应用于高中化学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化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25分钟)
1.设计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原理与结论,促进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提升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15分钟)
1.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和科研项目,拓展学生化学学科的视野。
【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对初中与高中化学之间的衔接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对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化学学习能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探索
、
1要 分析 新 课 程 知 识 内容 的特 点 .
要 做好 高 中新 课 程 化 学 的教 学 ,教 师 首 先 要 从 整 体 去 把 握 新 课 程 的教 学 理念 、 学 思想 . 教 了解 新课 程 教 材 内容 、 构 结 等 方 面 的特 点 , 这样 才 能 在 实 际 的 教学 中做 到 高 屋建 瓴 。 总 从 体 上 讲 , 学 新课 程 改 变 了原 有 的课 程 中“ 、 、 、 和过 化 繁 难 偏 旧” 于 注 重 书本 知 识 的 状 况 , 强 了课 程 内容 与 学 生 生 活 , 加 以及 现 在 社会 和科 技 发 展 的 联 系 , 注 了学 生 的学 习 兴 趣 和经 验 。 关
■匪一
型
于 志 新
( 京师 范 大 学 珠 海 附 属 高 中 , 东 珠 海 北 广 590 ) 1 00
初 高 中 化 学 教 学 衔 接 问。 探 索 题
摘
要 : 文 就 初 高 中化 学教 学衔 接 问题 进 行 了 有 益 的 本
衔接 教材教 学方法 学
探 索。 关 键 词 : 高 中化 学教 学 初
较 高层 次的基础教育 , 化学知识逐渐 向系统化 、 理论 化靠近 , 有 相 当 一 部 分 要 求 学 生 不 但 要 “ 其 然 ” 而 且 要 “ 其 所 以 知 。 知 然 ” 学生 要 能 用 所 学 知 识 解 决 具 体 问 题 , 能 在 实 际 应 用 中 。 还
有 所 创 新 。 因此 , 师应 认 真 钻 研 初 高 中教 材 。 教 的思 维 和 能力 都 得 到 锻 炼 。进 行 小 组 讨 论 时 ,教 师 要巡 视 指 导 , 时 给 予必 要 的点 拨 、 疑 , 现 共 同性 问 题要 进 行 班 级集 及 答 发 中式讨 论 。 在 班级 集 中 式讨 论 中 , 师要 注意 鼓 励学 生 积 极参 教 加讨 论 。 当学 生 主动 回答 或 提 出 问题 后 , 师不 要 急 于表 态 . 教 应 让 其他 学 生 主 动 补 充 或 争 论 , 意 培 养 讨 论 骨 干 力 量 , 他 们 注 让 去带 动 和 影 响其 他 学 生 。对 于 能力 弱 或 缺 乏进 取 心 的学 生 . 教 师应 向他 们 提 出 问 题 , 积 极 评 价 其 发 言 , 他 们 主动 地 参 加 并 使 到讨 论 中 来 。 师 要 掌 握好 讨 论 的节 奏 , 教 还要 根 据 反馈 信 息 , 及 时控 制 讨 论 的进 程 , 意 抓住 中心 , 要 在枝 节 问题 上 纠 缠 , 注 不 对 离 题 现 象要 及 时 纠正 。在 学 生 的讨 论 已 解决 了主 要 问题 时 . 教 师 应 及 时转 换 题 目或 小 结 , 到 适 可 而止 。例 如 在 教 学全 日制 做 普 通 高 级 中 学 教科 书 ( 修 ) 学 人 教 版 第 一 册 第 六 章 第 六 节 必 化 硫 酸 时 , 于 “ 的通 性 是 哪些 ? ” 一 问题 我 采 用小 组 分 散 这 对 酸 这 模式 , 因为 在 前 面 的 教 学 中 学 生对 于 酸 的性 质 已经 掌 握 . 但 缺 乏 系统 的归 纳 , 以我 让 学 生通 过 讨论 总结 出酸 的通 性 。 所 2 级 集 中式 比较 适 合 于 围 绕 教 材 的 重 点 和 难 点 或 争 议 . 班 较 大 的 问题 组 织 讨 论 。 在 《 酸 》 节 中 , 于 硫 酸 的 特 性 ( 硫 一 对 吸 水 性 、 水 性 、 氧化 性 ) 我采 用 这 一 模 式 进 行 , 学 生 观 察 脱 强 , 让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探索与实践
、
知 不 同 电子 层 能 量 及 运 动 速 度 的 不 同 , 成 深 刻 的理 论 概 念 。 形 又 如 , 学 习 化 学 平 衡 时 , 衡 概 念 的 建 立 是 难 点 , 把 手 持 在 平 我 技 术 和计 算 机结 合 起 来 , 讲 台上 利 用 手 持 技 术 做 示 范实 验 , 在 并 将 操 作投 影 到 屏幕 上 ,这 样 更 清 晰 地 展 示 操 作 过 程 和 实 验 现 象 . 可 以把 整 个 可 逆 平 衡 过 程 , 曲 线 在 计 算 机 上 显 示 , 并 用 教 学 效 果有 很 大 的 提 高 。 如 下 是 用 手 持 技 术 描 绘 的可 逆 平 衡
过程 : c删 . - , L一
化 学 实 验 中的 一 些 易 引 起 错 误 操 作 的实 验 ,学 生 如 果 不 亲 自感 知 错 误 操 作 的后 果 , 靠 老 师 讲 错 误 的原 因 及 其 错 误 只 操 作 可 能 带 来 的 危 害 , 难 形 成 感 性 认 识 。 是 又 不 能 为 了 加 很 但 深学 生 印 象 而 用 错 误 操 作 来 证 明 , 则 会 造 成 危 险 。 因此 , 否 现 有 的条 件 使 学 生 对 错 误 操 作 的长 时 记 忆 信 息 较 少 ,很 难 指 导 学 生 的实 验 操 作 。 利 用 多 媒 体 模 拟 这 些 错 误 操 作 ,并 配 以 声 音 . 错 误 的原 因及 错 误 操 作 的 后 果 演 示 出来 。 样 学 生 记 得 把 这 清楚 , 象深 刻 。 如浓 硫 酸 稀 释 过 程 中 , 果 将 冷水 倒 入 浓 硫 印 如 酸 中 , 使 液 体 沸 腾 , 处 飞 溅 ; 燃 没 有 检 验 纯 度 的氢 气 会 会 四 点 导致 氢 气 发 生 装 置 爆 炸 , 等 。 等 4模 拟 化 工 生 产 过程 。 . 化 学 与 技 术 课 程 标 准 指 出 : 了解 化 学 在 资 源利 用 、材 料 “ 制 造 、 农 业 生 产 中 的具 体 应 用 , 更 加 广 阔 的 视 野 下 , 识 工 在 认 化学 科 学 与 技 术 进 步 和 社 会 发 展 的关 系 ,培养 对 学 生 身 心 的 发 展 起 很 多 的作 用 。 但是 . 于 生 活 中 的 化 工 生 产 过 程 在 实 验 室 里 很 难 完 成 , 接 对 如 触法 制 硫 酸 、 氧 化 法 制 硝 酸 、 油 的 分馏 等 。 这 些 实 验 只 有 氨 石 在 工业 上 才 能 实 现 ,学 生 无 法 在 课 堂 或 实 验 室 内 目睹 其 生 产 过程 。有 了多 媒 体 教 学 , 全 可 以通 过 多 媒 体来 实现 。这 样 教 完 师 在 教学 过 程 中就 不 会 再 有 “ 上 谈 兵 ” 感 觉 。如 工 业 制 硝 纸 的 酸 的 教学 , 播 放 硫 酸 厂 的 录 像 片 , 展 示 硫 酸 厂 生 流 程 的课 先 再 件 . 分 散 、 立 的设 备 连 接 成 完 整 的 、 统 的设 备 , 静 态 的 将 孤 系 将 生 产 流程 变 为 动 态 的生 产 过 程 ,将 各 个 环 节 进 行 局 部 放 大 和 反 复 演示 。使 学 生 看 清 楚 并 理 解 各设 备 的 工 作 原 理 和 整 个 生 成 的 流程 。 这样 通 过 计 算 机 提 供 的直 观 、 象 、 动 的 教 学 , 形 生 体 现 出 传统 教 学 无 法 比拟 的优 势 。 三 理 论 教 学 方 面 的 难 点 从化 学 学 科 的 主要 特 征 看 : 学 是 一 门从 原 子 、 子 水 平 化 分 研 究 物 质 的组 成 、 构 、 质 及 变 化 规 律 的 科 学 , 有 微 观 性 结 性 具 和 动 态 特 征 。但 是 , 规 的 教 学 手 段 又 很 难 模 拟 , 就 给 理 论 常 这 教 学 带 来 了很 大 的难 度 。 我们 可 以利 用 计 算 机 来 模 拟 、 大微 放 观 粒 子 变 化 过程 。 如 : 以通 过 3 动 画模 拟原 子核 外 电子 排 例 可 D 布 . 生 可 以清 晰 地 看 出核 外 电子 的清 晰排 布 , 且 还 可 以感 学 并
化学人教版九上精品讲义:第1讲 走进化学的世界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
(2)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
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先变黑
外层温度最高,加热用外层火焰
(3)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
结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实验观察: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
1.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棉线、外壳石蜡
由石蜡制成
2.点燃前
(1)观察蜡烛的颜色、
形态、形状
乳白色固态圆柱状
颜色:乳白色
状态:固态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
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
3.点
燃
蜡
烛
(1)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2.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学科。我们学习这么学科的目的是什么呢?
使用建议说明: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上好这节课尤为重要;关于本节课的导入笔者认为有很多种方法,一般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为宜,建议如下:
新高一化学(初升高)暑假衔接(人教版)第01讲 物质的分类及变化(教师版)
第01讲物质的分类及变化1.学会物质分类方法,会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熟悉酸、碱、盐、氧化物等之间的转化关系。
3.了解分类的意义及应用。
一、物质的分类我们研究物质的时候,通常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对物质进行分类。
如根据状态可分为气态物质、液态物质、固态物质;根据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可分为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
化学上,根据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是最常用的方法。
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每一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单质,有的单质有多种形态,如碳元素形成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和C60等,像这样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温馨提示】①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换是化学变化;②同素异形体之间由于结构不同,物理性质有差异,但由于同种元素组成,化学性质相似或略有差异;③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如氧气和臭氧。
2.物质与微粒的关系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如水和酒精是由分子构成的,铜、金刚石和石墨是由原子构成的,氯化钠、硫酸铜是由离子构成的。
3.分类方法常用的两种分类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1)含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即对事物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2)交叉分类法试从不同的角度对下列各组物质进行分类,将其类别名称分别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3)树状分类法。
①酸的分类:酸可依据电离出氢离子的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多元酸。
也可按照酸分子中是否含氧元素,将酸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一元酸:HCl、HNO3、CH3COOH等含氧酸:HNO3、、H2SO4等酸二元酸:H2CO3、H2SO4等酸多元酸:H3PO4无氧酸:HCl、H2S等②碱的分类:可依据电离出OH-的个数,将碱分为一元碱、二元碱、多元碱。
2024年新九年级化学暑假提升精品讲义(人教版2024)第04讲+走进科学探究(解析版)
第04讲走进科学探究模块一思维导图串知识模块二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模块三教材习题学解题模块四核心考点精准练(2大考点)模块五小试牛刀过关测1.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初步学会填写探究(或实验)报告。
3.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4.了解化学学习的特点。
一、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1. 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或调查方案→获取证据→分析解释数据→形成结论及建构模型→反思评价及表达交流等。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 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分析或结论点燃前①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闻一闻气味白色、固态、圆柱状,略有气味石蜡的密度:比水小石蜡的溶解性:难溶于水①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质软,石蜡浮在水面燃烧时①观察火焰附近石蜡的状态变化石蜡熔化石蜡的熔点较低(47~64①)①观察火焰火焰分三层,外层最亮火焰从外到里分别为外焰、内焰、焰心①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产生石蜡燃烧有水生成①取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石蜡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熄灭后①熄灭蜡烛有白烟产生白烟具有可燃性①用燃着的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2. 实验拓展(1)写出蜡烛燃烧时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2)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它是由石蜡蒸气遇冷形成的。
3. 实验反思(1)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底部有时会变黑,该黑色物质是炭黑,形成的原因是石蜡燃烧不完全。
(2)烟与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小颗粒。
(3)现象与结论的区别:现象是能用器官感知的,结论是根据现象得到的。
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要指出生成物。
三、化学学习的特点1. 关注物质的性质。
例如,石蜡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石蜡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化学性质。
2. 关注物质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化学衔接——探索化学变化的奥秘知识结构一、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按照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类别与种数的多少,化学反应可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注意①不是所有无机化学反应都归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如下列反应就不属于四种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CO 2+Ca(OH)2=CaCO 3↓+H 2OCO +CuOCu +CO 2②要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全面分析某反应属于何种类型。
如: 3CO +Fe 2O 32Fe +3CO 2若只看到生成物中一种是单质,另一种是化合物,而没有分析反崐应物是两种化合物,就会误认为是置换反应。
二、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得氧必然有物质失氧,因此氧化、还原反应总是同时发生的。
(初中阶段我们将一个反应从两个方面来看,实质为一,高中将就此深入展开讨论)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其中得氧的物质叫做还原剂,得氧后被氧化,其中所含的某种元素化合价必定升高;失氧的物质(也就是提供氧的物质)叫做氧化剂,失氧后被还原,其所含的某种元素化合价必定降低。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与还原剂中元素化合价升高的总数必然相等。
以反应为例::还原剂,有还原性,反应中得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H 元素化合价升高,得到氧化产物CuO :氧化剂,有氧化性,反应中失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Cu 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还原产物Cu 。
共升高价,共降低2价。
事实上,即使没有氧元素参加,同样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2、燃烧(剧烈氧化)与缓慢氧化⑴ 燃烧:燃烧是快速的氧化反应,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如果燃烧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内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地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物质燃烧可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凡是物质燃烧后产生不能继续燃烧的新物质,就叫做完全燃烧;凡是物质燃烧后,产生还能继续燃烧的新物质,就叫不完全燃烧。
可燃物燃烧是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助燃剂如氧气参与;二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点,燃烧所需最低温度)。
破坏了其中的一个条件:a.隔绝空气(氧气);b.vi 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c.隔离可燃物,燃烧就不能发生,这样就达到了灭火的目的。
⑵ 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如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金属生锈、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变化过程中都包含物质的缓慢氧化。
缓慢氧化虽然不剧烈,不发光,但要放热,如果热量不及时散失,导致可燃物温度升高引起自发燃烧,这种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叫自燃。
三、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把有热量吸收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3 Na A .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之间的中和反应。
B .CO 2+C2COC .金属镁燃烧:2Mg+O 22MgOD .生石灰溶于水:CaO+H 2O=Ca(OH)2分析:酸碱中和、燃烧、多数的化合反应均为放热反应。
故A 、C 一定不正确,CaO 溶于水,放热,这是常识性知识。
答案:B练习2: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显著放热的是()A.固体氢氧化钠B.生石灰C.无水乙醇D.固体硝酸铵答案:A B四、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⑴化学方程式的写法①书写原则a. 以客观反应事实为依据。
b、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种元素的原子数目必须相等。
②书写步骤下面以氯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步骤。
a.根据化学反应事实,在式子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连一条短线,如果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就分别用“+”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KClO3- KCl + O2【想一想】观察上边这个式子,它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b.配平化学方程式。
为了使上式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要在式子左、右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在的原子总数都相等。
这个过程叫做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常用的方法是最小公倍数法。
例如,在上面的式子里,选择某化学式中某原子数目最多的为突破口。
左边KClO3中氧原子数是 3,右边O2中氧原子数是 2,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 6。
因此,在 KClO3前面配上化学计量数 2,在 O2前面配上化学计量数 3。
2KClO3- KCl + 3O2再配平其它原子的数目上式左边的钾原子数是 2,氯原子数也是 2,因此,在右边 KCl 的前面要配上系数 2。
2KClO3- 2KCl + 3O2式子左、右两边各元素的原子数配平后,把短线改成等号“=” 得出。
2KClO 3 = 2KCl + 3O 2c.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如果化学反应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发生,需要在化学方程式“等号”上方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如点燃、加热(常用“△”表示)、高温、通电、催化剂等。
当反应需要的特定条件多于一种时,一般将加热条件标写在等号下边。
如果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化学式后边加注“↑”;如果反应是在溶液里进行,反应物中无固体,而生成物中有固体(沉淀),则在固体物质化学式后边加注“↓”。
2KClO 3 2KCl + 3O 2↑ d. 最后检查。
⑵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很多,现在再介绍几种比较简单、常用的方法。
①奇数偶数法例如 C 2H 2 + O 2 — CO 2 + H 2O如果左右两边某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一边为奇数,一边为偶数,则先将奇数变为偶数,然后依次配平其余各项。
先在水分子前配系数2,然后依次配平。
2C 2H 2 +5O 2 4 CO 2 +2 H 2O② 观察法例如 Fe 2O 3 + CO — Fe + CO 2通过观察 CO 和CO 2的系数相同,一个CO 变为一个CO 2,需一个氧原子,Fe 2O 3 可提供3个氧原子,所以得出Fe 2O 3 + 3CO 2Fe +3 CO 2 ⑶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化学方程式体现了①质的变化,说明反应情况,反应的条件;②量的关系,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微粒数目比、质量比和体积比(气体反应)。
例如,以2H 2+O 22H 2O 为例说明由化学方程式获得的信息:①表明了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②表示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③表示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两个水分子; ④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水的质量。
⑷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2H 2O2H 2↑+O 2↑ 为例,读作水通电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MnO 2 △3、电离方程式:表示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式子。
(注意强电解质的电离用“=”,表示全部电离;弱电解质的电离用“”,表示其部分电离并存在电离平衡。
)例如:HCl = H++ Cl―;H2SO4 = 2H+ + SO42―;M n(O H)2= M n2+ + 2OH―H2CO3 H+ + HCO3―,HCO3― H++ CO32―CH3COOH CH3COO― + H+4、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反应后生成什么物质,还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因此,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
通过计算,可以加强实验和生产的计划性,合理地利用资源。
【典型例题】【例题1】某同学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克氢气跟8克氧气起反应,一定生成10克水。
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解析: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1克氢气只能与8克氧气起反应生成9克水,2克氢气中有1克氢气没有参加反应,这1克氢气是剩余物。
答案:该学生的说法是错误的,应生成9克水,有1克氢气未参加反应。
【例题2】将A物质10克、B物质20克混合加热至高温,反应后剩余A物质4克,剩余B物质2克,同时生成C物质22克,D物质若干克。
则D的质量为____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和生成的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A:B:C:D为_________;如果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2、18、44、2,则化学方程式为_____。
解析:根据题意,参加反应的A物质的质量为(10-4)=6克,参加反应的B物质的质量为(20-2)克=18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D的质量为2克。
质量比为3:9:11:1,质量除相对分子质量是个数比为1:2:1:2。
答案:为2克,3:9:11:1,A+2B C+2D。
【例题3】将A克氯酸钾与B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时为止,得到剩余固体C克,则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是______克,同时会生成_______克氯化钾。
解析: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剂及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根据催化剂的概念,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氯化钾和氧气的质量之和。
剩余固体C克为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仍为B克)的混合物,其中氯化钾的质量为(C-B)克。
生成氧气的质量为A克-(C-B)克=(A+B-C)克。
答案:(A+B-C)克,(C-B)克。
【例题4】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 Mg + O2MgO2B. Zn + H2SO4====ZnSO4 + H2↑C. H2↑+ O2↑H2OD. 2P2O54P+ 5O2解析: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反应能否发生。
例如D不能发生。
②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式是否正确。
例如A中氧化镁的化学式是错误的。
③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
例如C未配平。
④反应条件是否注明,符号↑↓使用是否恰当。
例如C中有错误。
答案:为B。
【例题5】宇宙飞船内,用含氢氧化锂的过滤网除去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则X的化学式为()A. B. C. D.答案:B【例题6】航天飞机曾用金属铝粉和高氯酸铵(NH4ClO4)混合物作为固体燃料。
加热铝粉使其被氧气氧化,放出大量的热,促使混合物中高氯酸铵受热分解,同时生成四种气体:二种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一种气体是氯气,还有一种气体是化合物(常温下是液态),因而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试写出其中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铝粉被氧气氧化______,(2)高氯酸铵受热分解__________。
答案:(1)(2)【基础练习】1. 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 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B. 樟脑丸在衣箱中逐渐变小C. 镁带燃烧后固体质量变大D. 澄清石灰水变重2. 某纯净物A加热分解为NH3、H2O、CO2,根据这个实验不能得出()A. A由四种元素组成B. A是化合物C. A中含有水D. A不稳定3. 在化学反应A+B C中,3gA跟足量的B充分反应,生成11gC,则参加反应的B 的质量是()A. 3gB. 5gC. 8gD. 11g4. 在化学反应前后,总数可能改变的粒子是()A. 质子B. 原子C. 电子D. 分子5. 下列关于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反应前后分子个数相等B.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C. 反应前后体积相等D.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6. 镁在氧气中反应生成氧化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