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的分析
机器人轨迹规划
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方法 的优势,提高轨迹规划的性能
。
缺点是需要考虑不同方法之间 的协调和融合问题,增加了实
现的难度。
03
机器人轨迹规划的应用场景
工业制造
自动化生产线
在工业制造中,机器人轨迹规划 可用于自动化生产线上,执行物 料搬运、装配、检测等任务,提 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智能仓储管理
通过机器人轨迹规划,可以实现 智能仓储管理,包括货物的自动 分拣、搬运和堆垛,优化仓储空 间利用。
控制精度
提高轨迹控制的精度,减小执行 误差,提高作业质量。
鲁棒性
在不确定性和干扰下,保证轨迹 规划与控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5
机器人轨迹规划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规划
总结词
精确、高效、安全
详细描述
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的目标是在保证精确度的前提下,实现高效、安全的生产。通过对机器人的运动 轨迹进行优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并确保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发生碰撞或超出预定 范围。
机器人轨迹规划
汇报人: 202X-12-23
目 录
• 机器人轨迹规划概述 • 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 • 机器人轨迹规划的应用场景 • 机器人轨迹规划的未来发展 • 机器人轨迹规划的案例分析
01
机器人轨迹规划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机器人轨迹规划是指根据给定的起点 和终点,通过计算机器人关节角度的 变化,使其能够以最优的方式从起点 移动到终点的过程。
避免碰撞
通过对机器人运动路径的精确规划, 可以确保机器人在工作环境中安全地 避开障碍物,避免与周围物体发生碰 撞。
机器人轨迹规划的挑战
01
环境不确定性
机器人手臂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研究
机器人手臂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研究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机器人已经成为生产线上的重要工具,而机器人手臂则是机器人的核心部件。
机器人手臂在协作工作、自动化生产、零部件装配和物料搬运等方面都展现出了非常大的潜力。
在机器人手臂的设计和开发中,轨迹规划算法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
本文主要对机器人手臂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研究进行阐述。
一、机器人手臂轨迹规划算法概述机器人手臂的运动轨迹规划算法是指在指定工作空间内自动生成机器人手臂的运动轨迹,使机器人能够快速、高效、精准地完成指定的任务。
机器人手臂的轨迹规划算法主要分为点到点规划和连续轨迹规划两大类。
点到点规划是指机器人从一个指定位置到达另一个指定位置的运动规划。
这种规划的优点是简单易实现,但其缺陷也很明显,例如在机械臂的运动过程中会出现震动和变速的问题,严重影响机器人手臂的稳定性和精度。
因此,点到点规划适用于一些简单的较低精度要求的机器人任务。
连续轨迹规划是指机器人在指定的时间内按照预先规划的包含多个中间点的轨迹运动。
这种规划的优点是不仅考虑到了机器人手臂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还可以避免机器人手臂的震动和变速问题,从而保证了机器人手臂的稳定性和精度。
二、机器人手臂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研究现状目前,机器人手臂运动轨迹规划算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国内外的学者和机器人制造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进行研究。
例如“速度规划算法”、“加速度规划算法”、“优化规划算法”等等,这些算法都使得机器人手臂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满足各种要求。
其中,加速度规划算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运动轨迹规划算法,它通过对参数的优化来实现机械臂的运动轨迹规划。
相比于速度规划算法和位移规划算法,加速度规划算法更好地考虑了机器人手臂的运动平滑度和精度要求,因此被广泛应用。
另外,基于优化规划算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等,这些优化规划算法可使机器人手臂在运动过程中以更精确的方式执行任务,满足更高的任务要求。
机械臂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研究
机械臂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研究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工业制造、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机械臂作为一种重要的机器人装置,具有灵活、高效的特点,能够完成各种任务。
在机械臂的运动过程中,轨迹规划算法的优化对于提高机械臂的性能和减少系统的能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机械臂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挑战。
一、机械臂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意义机械臂的运动轨迹规划算法是指在给定起始点和目标点的情况下,通过算法计算得到机械臂在运动过程中的最佳运动路径,以实现高效、精确的目标达成。
这个过程包括路径的选择、速度的调整、避障等。
首先,机械臂运动轨迹规划算法能够提高机械臂的运动速度和精度。
通过算法的优化,机械臂能够以最短的路径和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其次,机械臂运动轨迹规划算法可以减少机械臂系统的能耗。
通过优化机械臂的运动路径,减少不必要的运动和能耗,可以降低机械臂系统的电力消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最后,机械臂运动轨迹规划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减少事故和损坏的发生。
在机械臂运动过程中,往往需要避开障碍物,保证机械臂运动的安全。
通过合理的轨迹规划算法,机械臂可以避免与障碍物碰撞,降低事故和损坏的发生率。
二、机械臂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研究进展机械臂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研究主要涉及六轴机械臂和SCARA机械臂两个方向。
六轴机械臂是目前最常用的机械臂类型之一,其有六个自由度,可以实现多方向的运动。
对于六轴机械臂的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如何使机械臂在给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同时保证机械臂的运动轨迹光滑连续,避免抖动和震动。
目前,已经有许多优化算法被提出,如遗传算法、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等。
这些算法通过提取机械臂的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结合目标函数和限制条件,进行运动轨迹规划和路径选择,从而实现机械臂的高效运动。
而SCARA机械臂则是一种具有平面运动能力的机械臂,常用于装配和搬运等任务。
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的轨迹规划与优化技术研究
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的轨迹规划与优化技术研究摘要: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中的轨迹规划与优化技术对于机器人在各种应用领域的性能和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机器人运动控制中轨迹规划的基本概念、常用方法及其优化技术,并分析了轨迹规划与优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1. 引言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是机器人技术领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决定了机器人在工业自动化、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领域的性能和效率。
轨迹规划与优化技术作为机器人运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机器人运动路径和轨迹的选择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的轨迹规划和优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轨迹规划的基本概念与方法2.1 轨迹规划的基本概念轨迹规划是指确定机器人自身和末端执行器的路径,使其能够在特定的环境和约束条件下实现目标运动。
主要包括全局轨迹规划和局部轨迹规划两个方面。
全局轨迹规划是根据机器人的起始位置和目标位置,寻找一条完整的路径,以实现从起始位置到目标位置的连续运动。
局部轨迹规划则是在机器人运动过程中,根据机器人的实时感知信息,根据机器人自身的动力学特性和操作要求,动态地规划调整机器人的运动轨迹。
2.2 轨迹规划的方法常用的轨迹规划方法包括几何方法、采样方法、搜索方法等。
几何方法是通过定义机器人的几何形状和约束条件,计算机器人的最优路径。
采样方法是通过采样机器人的状态空间,选取一个合适的采样点构造路径。
搜索方法是利用搜索算法,在状态空间中搜索最优路径。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需求进行选择。
3. 轨迹优化的技术方法3.1 轨迹平滑轨迹平滑的目标是使机器人的路径更加平滑,减少轨迹的变化率和曲率,从而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和精度。
常用的轨迹平滑方法包括贝塞尔曲线、B样条曲线等,可以将离散的路径点插值为连续的平滑曲线。
3.2 动态轨迹规划动态轨迹规划是指根据机器人的实时感知信息和环境变化,动态地规划机器人的运动路径。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设计与实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逐渐成为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的设备之一。
无论是工业生产线上的自动化控制,还是医疗卫生领域的手术辅助,机器人的应用都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的生产和服务之中。
运动轨迹规划算法作为机器人技术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对机器人行动的有效控制和高效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概念和作用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简单说来,就是在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中,根据机器人的运行环境和任务需求,设计和实现一种能够使机器人在给定空间内完成指定任务的运动轨迹的算法和控制方案。
这种规划有利于机器人的准确运动和高效操作,从而为生产和服务的高质量实现提供了坚实基础。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设计和实现,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如机械设计、动力学、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等,因此要求设计和实现者具备强大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经验。
二、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实现方法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实现方法,包括了几个方面,如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选择和实现、控制系统建立与实时控制等。
在这些方面中,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需要高精度的过程,因为它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运动效果和控制效率。
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一般采用符号表示法或基于模型的方法。
在符号表示法中,机器人被视为一个刚体系统,在运动中受到各种外力和内力的作用而产生运动,而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则是对这些力学作用的表达和描述。
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的机器人模型和较为简单的控制任务。
而基于模型的方法,则是利用CAD等计算机软件对机器人进行建模,然后基于建好的模型进行机器人运动轨迹的规划和控制。
这种方法在模型复杂度要求较高和控制精度要求较高的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选择和实现,依据应用任务和运行环境来进行定制化设计。
一般可以采用最优路径、RRT(rapid random trees)、PSO(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GA(genetic algorithm)等方法来完成运动轨迹规划。
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优化研究
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优化研究摘要: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轨迹规划算法优化是提高机器人运动效率和精度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系统研究了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的优化方法,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轨迹规划算法,通过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实验,证明了改进算法在效率和精度方面的优势。
引言: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轨迹规划是指通过控制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使机器人能够准确地执行任务。
在实际应用中,机器人的轨迹规划算法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机器人关节运动范围、碰撞检测、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等。
因此,优化轨迹规划算法可以提高工业机器人的运动效率和精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一、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的研究现状1.1 传统的轨迹规划算法传统的轨迹规划算法包括插补方法、轮廓法和优化方法等。
插补方法根据起点和终点之间的直线段对机器人路径进行插补,但不能充分利用机器人的自由度。
轮廓法通过连接离散的轨迹点来生成轨迹,但容易导致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拐弯过大或者无法确保运动的平滑性。
优化方法通过优化目标函数,如最小化加速度、最小化能量消耗等,来得到最优的轨迹。
然而,传统的优化方法往往忽视了机器人关节运动范围、碰撞检测等复杂约束条件,导致生成的轨迹不符合实际情况。
1.2 关键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工业机器人在轨迹规划过程中面临一些关键问题,如路径平滑性、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控制、碰撞避免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器人的运动效率和精度。
因此,在轨迹规划算法的优化过程中,需要特别考虑如何解决这些关键问题,并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性能。
二、轨迹规划算法优化方法2.1 路径平滑化算法路径平滑化算法是提高机器人轨迹规划精度的重要方法。
传统的路径平滑化算法主要有贝塞尔曲线和三次样条曲线等,但这些方法往往在拐弯处存在不连续性,并且难以满足机器人关节运动范围的约束条件。
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化目标函数的路径平滑化算法,通过最小化路径的曲率和加速度来得到平滑的轨迹。
工业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与优化
工业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与优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工业机器人在各个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工业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与优化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机器人的运行效率和工作质量。
本文将探讨工业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与优化的相关概念、方法和技术。
第一部分:概述工业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与优化是指在给定任务和环境条件下,确定机器人的最佳运动路径,并对路径进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运行效果和工作品质。
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机器人必须在各种不同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进行运动,包括狭窄的空间、复杂的障碍物等;其次,机器人需要遵循约束条件,如机器人的自身结构、工作物体的形状等;最后,机器人需要充分考虑运动速度、加速度等因素,以确保运动的平稳性和稳定性。
第二部分:运动轨迹规划的方法在工业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离线方法和在线方法。
离线方法是指在机器人开始工作之前,提前计算并存储好机器人的运动路径。
这种方法适用于固定的环境和任务,但不能适应环境和任务的变化。
在线方法是指机器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根据实时的环境和任务信息进行路径规划和优化。
这种方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但计算复杂度较高。
离线方法中常用的算法有A*算法、Dijkstra算法和遗传算法等。
A*算法是一种基于搜索的算法,可以在给定环境和任务条件下计算出最佳路径。
Dijkstra算法是一种基于图的算法,通过计算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来确定机器人的运动轨迹。
遗传算法是一种模仿自然选择的优化算法,通过遗传和突变的过程来搜索最优解。
在线方法中常用的算法有RRT算法、PRM算法和优化控制算法等。
RRT算法是一种快速概率采样算法,通过采样机器人运动空间中的随机点并进行树搜索来生成路径。
PRM算法是一种基于图的算法,通过预先构建一个机器人运动空间的图来寻找最佳路径。
优化控制算法是一种基于优化理论的方法,通过对机器人的运动进行优化,以达到最佳效果。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经成为了现代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而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则是机器人能够高效执行任务的关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原理、挑战以及应用。
第一部分: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基础原理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是指利用算法和规则来确定机器人在工作空间内的行动路径。
它需要考虑机器人的动力学特性、环境条件以及任务需求。
运动轨迹规划主要分为离线规划和在线规划。
在离线规划中,机器人事先计算出完整的轨迹,并在执行过程中按照预定的轨迹行动。
这种规划方式适用于对工作环境已经事先了解的情况,例如工业生产线上的自动化机器人。
离线规划的优点是能够保证轨迹的精准性,但对环境的变化相对敏感。
而在线规划则是机器人根据当下的环境信息实时地计算出合适的轨迹。
这种规划方式适用于未知环境或需要适应环境变化的情况,例如自主导航机器人。
在线规划的优点是能够灵活应对环境的变化,但对实时性要求较高。
第二部分: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挑战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包括路径规划、避障和动力学约束等问题。
路径规划是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基本问题之一。
它涉及到如何选择机器人在工作空间中的最佳路径,以达到任务要求并减少能耗。
路径规划算法可以基于图搜索、最短路径算法或优化算法进行设计。
避障是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机器人需要能够感知并避免与障碍物的碰撞,以确保安全执行任务。
避障算法可以基于传感器信息和障碍物模型来确定机器人的安全路径。
动力学约束是指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需要满足的物理约束条件。
例如,机械臂在操作时需要避免碰撞或超过其运动范围。
动力学约束的考虑需要在规划过程中对机器人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建模,并在轨迹规划中进行优化。
第三部分: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应用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在许多领域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领域,机器人可以根据离线规划的路径自动执行复杂的生产任务,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研究及其在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
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研究及其在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快速发展,机器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论在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都悄然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而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则是机器人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机器人自主控制的基础。
本文将从机器人的轨迹规划算法入手,探讨其研究现状以及在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
1、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概述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顾名思义即是为机器人制定轨迹。
其目标是在预设的约束条件下,最小化机器人的路径和能耗,以及确保轨迹的安全和稳定。
为了实现机器人的自主运动,轨迹规划算法主要分为全局规划和局部规划两种。
全局规划:是指在环境中搜索一条全局最优的路径来达到目标点。
全局规划通常需要全局地搜索,需要运算大量的计算量,适用于较为静态的环境下,但对于动态的环境效果不佳。
局部规划:是对当前机器人的位置、朝向和速度等信息进行分析,根据环境中的动态障碍物和目标位置,确定机器人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以适应当前环境所要求的轨迹。
局部规划可以适应动态环境,但也需要在局部范围内进行规划,需要不断的更新。
2、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的研究现状目前,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随机搜索和优化算法的全局规划和基于局部可行性的局部规划。
全局规划方面,Dijkstra算法被广泛应用,该算法已成为全局规划的基础算法之一。
同时,A*算法、D*算法、RRT算法等也在不断的发展中。
这些算法通过对预设的目标点和障碍物的地图进行优化、实现机器人在环境中高效且安全地移动。
而局部规划方面,ROS 中 move_base库实现了大部分机器人轨迹规划功能。
该库是基于DWA算法的局部规划方案,可以实现机器人对于环境的快速响应,以保持安全、稳定的轨迹。
3、机器人轨迹规划在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机器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自动化生产中。
目前,机器人轨迹规划技术已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在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点:(1)提高生产效率机器人特别适用于重复性、高频率、高精度、高速运动的工作,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自动化运用,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和运动控制
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和运动控制机器人技术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智能家居到工业制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控制系统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如何规划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控制机器人的运动仍然是机器人领域中的难题之一。
本文将从机器人轨迹规划和机器人运动控制两个方面探讨机器人的发展。
机器人轨迹规划机器人的轨迹规划是指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规划机器人的运动轨迹。
该技术可以帮助机器人完成各种任务,如物品搬运、工业加工和医疗治疗操作等。
机器人轨迹规划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将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与环境的变化相结合,以确保机器人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运行。
此外,噪音、摩擦和其他干扰因素也可能影响机器人的轨迹规划。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了一些高精度的轨迹规划算法。
例如,启发式搜索算法是一种常用的算法,它可以根据环境的特征来找到机器人的最短路径。
有些研究人员还使用基于数学模型的方法,例如贝塞尔曲线和样条曲线来确定机器人的轨迹。
这些方法可以确保机器人的轨迹平滑且没有突变,从而提高机器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机器人运动控制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是指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解决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控制问题。
具体来说,这项技术涉及到控制机器人的速度、位置、加速度和姿态等参数,以保持机器人在规定的路径上运动,并避免与其他物体碰撞。
机器人运动控制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如何确定机器人的位置和速度。
为此,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了很多算法,例如基于位置反馈的控制算法、基于力反馈的控制算法和最优化控制算法等。
这些算法可以根据机器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智能处理和调整,从而保证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稳定性。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提高机器人的控制速度。
目前,一些新型的运动控制器可以使机器人的响应速度达到毫秒级别,从而使机器人可以迅速适应任何复杂的工作任务。
通过这些运动控制器,机器人可以在快速运动和精准定位之间实现完美平衡。
未来发展趋势无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和运动控制技术可以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动态运动轨迹规划优化
工业机器人动态运动轨迹规划优化工业机器人动态运动轨迹规划优化是指在工业机器人的运动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规划和优化,使得机器人能够更加高效、精准地完成任务。
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及保证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动态运动轨迹规划、优化算法以及应用案例三个方面对工业机器人动态运动轨迹规划优化进行探讨。
一、动态运动轨迹规划动态运动轨迹规划是指在机器人运动过程中,根据实时传感器数据和环境信息,对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进行规划和调整,以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和任务需求。
常用的动态运动轨迹规划方法有RRT算法、遗传算法以及最优控制算法等。
1. RRT算法RRT(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s)算法是一种基于树结构的路径规划算法。
它通过在搜索树中随机采样节点,并将新采样点与搜索树中的最近邻节点连接,逐步生成可行路径。
RRT算法的特点在于探索速度快、适用于复杂动态环境下的规划问题。
2. 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进化过程的优化算法。
它通过使用遗传操作(选择、交叉、变异)对候选解进行迭代演化,从而找到最优解。
在动态运动轨迹规划中,遗传算法可以用于在一定时间窗口内搜索到合适的轨迹。
3. 最优控制算法最优控制算法是一种通过优化目标函数来计算最优控制信号的方法。
在动态运动轨迹规划中,可以将机器人的控制信号作为优化变量,并以最小化运动误差或能耗为目标函数,通过求解最优化问题来得到最佳的运动轨迹。
二、优化算法工业机器人动态运动轨迹规划的优化算法目的是通过改进和优化规划方法,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效率和精度。
常用的优化算法有粒子群优化算法、模拟退火算法以及遗传算法等。
1. 粒子群优化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模拟鸟群或鱼群行为的优化算法。
它通过模拟群体中个体间的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逐步寻找最优解。
在机器人动态运动轨迹规划中,粒子群优化算法可以用于搜索最优的轨迹以及优化路径参数。
2. 模拟退火算法模拟退火算法是一种随机搜索算法,通过模拟金属冶炼过程中的退火过程,以概率性的方式逃离局部最优解并寻找全局最优解。
机器人控制系统中的轨迹规划与运动控制算法
机器人控制系统中的轨迹规划与运动控制算法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机器人控制系统是机器人运行的核心部分,而轨迹规划与运动控制算法则是机器人控制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机器人控制系统中的轨迹规划与运动控制算法。
一、轨迹规划的概念与意义1.1 轨迹规划的定义轨迹规划指的是在给定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对机器人运动状态的合理规划,得到一条满足指定约束条件的运动轨迹,使机器人能够按照该轨迹从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
1.2 轨迹规划的意义轨迹规划在机器人控制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合理的轨迹规划能够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效率,使机器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预定任务。
其次,轨迹规划可以确保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避免障碍物,保证机器人和环境的安全。
最后,轨迹规划还能够优化机器人的运动轨迹,降低机器人的能耗,延长机器人的使用寿命。
二、轨迹规划的方法2.1 基于规则的轨迹规划方法基于规则的轨迹规划方法是最简单、直观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通过预先定义规则,使机器人按照特定的路径运动。
例如,可以通过定义机器人在固定速度下沿直线运动,然后改变运动方向,再沿直线运动到达目标位置。
2.2 基于搜索的轨迹规划方法基于搜索的轨迹规划方法则是通过对大量的运动路径进行搜索,找到一条最优的运动轨迹。
常见的搜索算法有A*算法、D*算法等。
这些算法通过计算每个运动路径的代价函数,选择代价最小的路径作为机器人的运动轨迹。
2.3 基于优化的轨迹规划方法基于优化的轨迹规划方法是一种更加高级和复杂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优化算法对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进行优化。
其中,常用的优化算法有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
这些算法能够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寻找到最优的机器人运动轨迹。
三、运动控制算法的概念与分类3.1 运动控制算法的定义运动控制算法是指在机器人控制系统中,根据目标轨迹和当前运动状态,计算出合适的控制命令,从而控制机器人按照目标轨迹运动的一种算法。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技术研究及应用
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技术研究及应用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自主行动,自主感知、学习和控制的人工智能系统。
它们已经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工业制造、医疗护理、空间探索等。
保证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运动能力是机器人技术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要保证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能够稳定、准确地运动,涉及到运动控制、路径规划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一、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技术的概念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技术是指在给定的环境下规划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使机器人能够在规划轨迹的基础上完成任务。
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机器人的动力学、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多个方面。
机器人的轨迹规划技术可以分为全局规划和局部规划。
全局规划是指将整个空间划分成网格或其它形式的离散化空间,通过搜索算法确定机器人的全局路径。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没有障碍物的环境或障碍物比较简单的环境。
局部规划是指在机器人移动过程中,通过实时感知机器人周围环境的情况,对机器人轨迹进行实时调整。
二、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技术的研究现状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技术是机器人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已经有很多相关研究。
其中,一些典型的研究成果如下:1. RRT(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算法RRT是一种路径规划算法,能够高效地规划出复杂环境下的机器人路径。
该算法以机器人为起点,通过随机扩展树的方式构建路径,并通过树的扩展方法不断优化路径。
RRT算法具有自适应性强、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2. A*算法A*算法是一种最优路径搜索算法,它能够在有限时间内找到最短路径,并具有高效性、准确性等特点。
该算法基于机器人当前位置向目标位置搜索,并逐步生成一个网格图,不断搜索最短路径,直到找到目标路径。
3. D*算法D*算法是路径规划中的一种重要算法,它通过实时感知机器人周围的环境信息,对机器人轨迹进行动态规划。
该算法能够针对不同的环境进行动态路径规划,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更新路径信息,使机器人能够应对多变的环境。
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的轨迹规划
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的轨迹规划近年来,机器人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制造、医疗保健、农业等。
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中,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特性对于实现精确且高效的轨迹规划至关重要。
在机器人运动学中,研究的是机器人的位置和位姿的数学描述,包括了关节坐标和笛卡尔坐标系两种描述方法。
关节坐标系通过机器人的关节角度来描述机器人的位置和姿态,而笛卡尔坐标系则通过机器人的位姿参数来描述。
在进行轨迹规划时,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可以用来计算机器人在关节空间和笛卡尔空间中的运动路径。
运动学模型的好处在于能够将机器人的轨迹规划问题转化为几何学问题,从而简化了路径规划的计算过程。
与运动学不同,机器人的动力学研究的是机器人的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动力学模型可以描述机器人在进行运动时所受到的力和力矩。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质量、惯性、摩擦等因素,从而能够更精确地预测机器人的运动特性。
在轨迹规划中,动力学模型可以用来优化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以实现更加平稳、高效的运动。
轨迹规划是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
其中,避障是轨迹规划中常见的挑战之一。
通过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可以根据机器人的运动特性预测其可能的运动轨迹,并在规划路径时避开障碍物,以确保机器人的安全运行。
此外,路径规划还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速度、加速度限制等因素,以保证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不会过于剧烈,从而降低机器人运动的顺滑性和精度。
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常见的包括解析法、优化法和仿真法等。
解析法是利用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直接求解轨迹规划问题,以得到机器人的运动方程和运动控制模型。
优化法则是通过设定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利用优化算法求解最优的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
仿真法则是通过建立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并在计算机中进行仿真,模拟机器人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情况,以寻找最佳的轨迹规划方案。
智能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研究
智能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研究引言智能机器人是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重要代表,广泛应用于生产流水线、无人驾驶、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等领域。
为满足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下执行复杂任务的需求,运动规划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基本原理、现有算法及其特点、未来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机器人研究工作者和技术应用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一、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基本原理机器人在执行某个任务时需要遵守一些规则,比如去除碰撞、避开障碍、达到目标点等。
此时,机器人就需要根据目标点、起始点、环境信息以及任务要求等进行运动轨迹规划。
运动轨迹规划的基本原理包括两个方面:路径生成和时间参数化。
1.路径生成路径生成可以分为全局路径规划和局部路径规划两个层次。
全局路径规划是将机器人从起点移动到目标点的路径规划,通过求解机器人从起点到目标点的最短路径或最优路径来实现。
局部路径规划是机器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遇到障碍物等情况需要调整路径的过程,需要对机器人当前所在位置周围的环境进行感知和分析,从而生成能够满足限制条件的路径。
2.时间参数化时间参数化是将轨迹分为若干个相邻时间区间,通过对每个时间区间内的姿态进行规划,使机器人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目标点。
最常用的时间参数化方法是基于加减速段的时间规划方法,即从静止状态开始,先加速到最大速度,再减速到静止状态。
二、现有算法及其特点1.RRT算法随机区域树(RRT)算法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该算法的思路是通过随机化地建立树来解决问题,无法保证生成全局最优解,但具有良好的收敛性、高效性和可扩展性,被广泛应用于路径规划、人工智能、机器人控制等领域。
2.A*算法A*算法是一种基于图论的搜索算法,可以求解最短路径问题。
该算法主要用于解决运动规划中的全局路径规划问题,具有计算效率高、性能稳定等优点,同时可以应用于建图、定位、导航等领域。
3.D* Lite算法D* Lite算法是一种修正版的D*算法,主要用于局部路径规划问题。
机器人机械臂的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研究
机器人机械臂的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研究机器人技术在当前的工业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机器人不仅可以替代人工完成高强度、高危险的工作任务,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减少人工成本支出。
其中,机械臂是机器人技术的核心部分。
机械臂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研究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算法,规划机械臂在三维空间内的运动轨迹路径,使得机械臂能准确地完成指定的作业任务。
下面,我们将从三维空间中的点、线、平面开始,介绍机械臂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基本原理和现状。
一、三维空间基础三维空间是由直线、平面、点、曲线等构成的,机械臂需要完成的运动轨迹也是在三维空间中完成的。
其中,直线是由两个点连接成的;平面是由三个点构成的,也可以由一条直线和一个点构成;点是三维空间的基本单位,代表一个位置;曲线是由点连接而成的,也可以由一组点表示。
在机械臂的运动轨迹规划中,需要对三维空间的各种基本元素进行准确的计算和处理。
二、机器人机械臂运动模型机器人机械臂是有机械臂和机器人控制系统两部分组成的。
机械臂主要由几个关节、安装在各种机械元件上的端效器组成。
而机器人控制系统则包括了机器视觉、光学跟踪、传感器、数据处理等诸多功能,可以实现对机械臂的精准控制。
在机械臂运动轨迹规划中,需要对机械臂的模型进行精确的建模和分析。
三、参考坐标系和工具坐标系在机械臂运动轨迹规划中,需要建立两个坐标系,即参考坐标系和工具坐标系。
参考坐标系是机械臂运动轨迹规划的基准,统一的参考坐标系可以实现不同机械臂、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运动轨迹规划计算;工具坐标系是机械臂的工作坐标系,通过工具坐标系可以确定机械臂的末端执行器坐标。
建立参考坐标系和工具坐标系需要对整个工作区进行三维建模,需要考虑到机械臂的尺寸、工作空间、安装高度等因素。
四、运动轨迹规划算法机械臂的运动轨迹规划算法可以分为基于几何、基于代数、基于神经网络等多种类型。
基于几何的算法是通过三维坐标系的空间分析,确定机械臂的端效器运动路径。
机器人控制中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使用中常见问题解析
机器人控制中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使用中常见问题解析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是指在给定的环境中,通过选择合适的路径和动作,使机器人能够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目标位置。
运动轨迹规划算法是实现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核心部分,它的正确使用对于机器人的运动效果和精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机器人控制中,常会遇到一些与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常见问题进行解析。
问题一:如何选择合适的运动轨迹规划算法?在选择运动轨迹规划算法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 动态障碍物处理能力: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动态障碍物,因此选择的算法应能及时响应并进行适当的避障处理。
2. 运动精度要求:不同的任务对于机器人的运动精度有着不同的要求。
在需要精确控制的任务中,需要选择精度较高的算法。
3. 环境地图和传感器信息: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性能还与环境地图和传感器信息的质量有关,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算法。
问题二:如何解决动态障碍物问题?动态障碍物是指在机器人运动过程中,障碍物的位置和状态可能发生变化。
为了解决动态障碍物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实时感知和跟踪:机器人需要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实时感知环境中的动态障碍物,并持续跟踪它们的位置和状态。
2. 即时更新规划:通过不断更新运动轨迹规划算法,根据动态障碍物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机器人的路径规划。
可以采用启发式搜索算法或优化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三:如何提高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的计算效率?在实际应用中,机器人通常需要快速生成高效的运动轨迹。
为提高算法的计算效率,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优化数据结构:合理选择数据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算法的计算效率。
例如,使用KD树或R树可以加速搜索过程。
2. 减少搜索空间:对于大型环境,可以采用分层规划的方法,先对全局路径进行规划,再对局部路径进行细化,从而减小搜索空间。
3. 并行计算:利用多核处理器或分布式计算框架,将算法并行化,以提高计算速度。
探究双臂协作机器人的轨迹规划算法
探究双臂协作机器人的轨迹规划算法双臂协作机器人的轨迹规划算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双臂协作机器人是机器人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可以模拟人类双臂协作,实现更高效的生产和制造,帮助人类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危险操作。
而在双臂协作机器人中,轨迹规划算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下面我们将探究双臂协作机器人的轨迹规划算法。
1. 双臂协作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双臂协作机器人主要依靠两只机械臂协同工作来完成任务。
每只机械臂由多个关节和执行器组成,可以实现各种灵活的运动。
同时,双臂协作机器人通常还配备了视觉、力觉等多种传感器,用于感知周围环境和获取任务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双臂协作机器人可以完成诸如物料搬运、装配、焊接等多种任务,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双臂协作机器人轨迹规划的难点双臂协作机器人的轨迹规划算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确定两只机械臂的轨迹,使得它们能够协同完成任务且不会相互干扰。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到大量的因素,如机械臂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性、运动过程中碰撞检测和避免、任务的优化等等。
因此,双臂协作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综合运用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
3. 双臂协作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实际应用需求,双臂协作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同步运动同步运动是指两只机械臂同时执行相同的轨迹,以完成任务。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运动效率较低,不适合一些复杂的任务。
(2)轮换运动轮换运动是指两只机械臂交替执行不同的任务,通过互相配合来完成整个任务。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但需要严格的协调和调度,否则容易出现运动冲突或者时间浪费等问题。
(3)互补运动互补运动是指两只机械臂分别执行不同的任务,但互相协作,以完成整个任务。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灵活地适应各种任务需求,但需要更加复杂的轨迹规划算法和协作策略。
4. 双臂协作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的优化为提高双臂协作机器人的效率,还可以采用一些优化方法来改进轨迹规划算法,例如:(1)机器学习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可以通过训练机器人的神经网络,使其具有更好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机器人控制中的轨迹规划与优化
机器人控制中的轨迹规划与优化机器人作为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准的轨迹控制对于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机器人控制过程中,轨迹规划和优化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轨迹规划是指根据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输出,计算机器人应该在短时间内沿着哪些路径到达目标点。
这些路径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动力学约束、环境障碍、任务要求等因素,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在机器人控制中,使用的轨迹规划方法通常包括插值法、优化法和搜索算法等。
插值法简单易行,其基本思路是在已知起点和终点的情况下,通过将路径分成若干段并在每段范围内进行线性、二次或三次插值等方式计算路径。
这种方法适用于低速、低精度的控制应用,例如点到点的运动。
优化法则更侧重于求解最优的路径方案,其基本思路是对路径进行参数化并使用非线性规划等数学工具求解最小化路径能量的问题。
这种方法在高速、高精度的控制应用中效果更佳,例如在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夹取等应用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
搜索算法则利用启发式搜索技术,在各个潜在方案中找到最佳轨迹方案,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蚁群算法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场景中的机器人路径规划,例如在机场、车站停车场中的车位搜索等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
除了轨迹规划,优化轨迹也在机器人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优化轨迹是指在轨迹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机器人的路径以达到更高的控制效率和精度。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多项式拟合、PID控制、最小二乘法等算法实现。
例如在机器人视觉测量中,使用最短路径拟合方法可以对机器人的轨迹进行优化,以避免因轨迹跳跃导致的测量误差;在光纤传感器中,使用自适应PID算法可以对机器人的轨迹进行精确控制;在自动取料机械臂中,使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机械臂的振动,从而提高机器人的精准度和效率。
总结而言,轨迹规划与优化是机器人控制的核心步骤之一,对机器人的精准控制和高效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轨迹规划和优化算法的研究和应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机器人技术第七章机器人的轨迹规划
由初始点运动到终止
路径约束
点,所经过的由中间
形态序列构成的空间 路径设定
曲线称为路径。这些
轨迹规划器
形态序列即是曲线上
的“点”。
动力学约束
6
规划操作机的轨迹有两种常用的方法: ➢ 第一种方法:要求使用者在沿轨迹选定的位置点上(称为结 节或插值点)显式地给定广义坐标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一组 约束(例如,连续性和光滑程度等)。然后,轨迹规划器从插值 和满足插值点约束的函数中选定参数化轨迹。显然,在这种 方法中,约束的给定和操作机轨迹规划是在关节坐标系中进 行的。 ➢ 第二种方法:使用者以解析函数显式地给定操作机必经之 路径,例如,笛卡尔坐标中的直线路径。然后,轨迹规划器 在关节坐标或笛卡几坐标中确定一条与给定路径近似的轨迹。 在这种方法中,路径约束是在笛卡尔坐标中给定的。
把某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一些比较小的问题的想法使 我们应用规划方法求解问题在实际上成为可能。
有两条能够实现这种分解的重要途径:第一条是当从一个 问题状态移动到下一个状态时,无需计算整个新的状态,而 只要考虑状态中可能变化了的那些部分。第二条是把单一的 困难问题分割为几个有希望的、较为容易解决的子问题,这 种分解能够使困难问题的求解变得容易些。
➢ 4—3—4 轨迹 每个关节有下面三段轨迹:第一段由初始点到提升点的轨
迹用四次多项式表示。第二段(或中间段)由提升点到下放 点的轨迹用三次多项式表示。最后一段由下放点到终止点的 轨迹由四次多项式表示。
17
➢ 3—5—3 轨迹 与4—3—4轨迹相同,但每段所用多项式次数与前种不同。
第一段用三次多项式,第二段用五次多项式,最后一段用三 次多项式。
7
在第一种方法中,约束的给定和操作机轨迹规划在关节坐标 系中进行。由于对操作机手部没有约束,使用者难于跟踪操作 机手部运行的路径。因此,操作机手部可能在没有事先警告的 情况下与障碍物相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的分析摘要: 本文根据机器人最优轨迹规划的约束与要求,采用了一种新的基于最小耗能的轨迹规划方法。
该方法在传统的差分进化算法的基础上,采用样条插值法来获得机器人连续型的最优轨迹。
通过MA TLAB软件建立机器人模型,并且编写了其轨迹规划的程序进行仿真。
仿真结果表明,差分进化算法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具有高效性、并行性、鲁棒性等优点的轨迹规划方法。
1.引言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力学、机械学、电子学、生物学、控制论、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工程等多种学科领域知识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一门学科。
机器人的应用情况,也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属于底层规划,是在机器人手部运动学的基础上,讨论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轨迹和轨迹生成方法。
在实际机器人运动规划过程中,机器人的一次作业任务可能要经过多个作业点,这就可能导致产生多个可能的结果。
这时,就需要采用一种策略从这些结果中选出一个最优的路径。
同时还需要意识到,机器人运动过程中各关节运动轨迹函数必须是连续和平滑的。
此外,操作臂的运动也应该平稳,不平稳的运动会加速机器部件磨损,并且导致对操作臂的振动和冲击。
这就要求寻找到一条最优的轨迹规划,使其满足多种约束条件和性能指标。
通常研究中以最短时间、最小耗能或者机械臂扫过的扇形面积最小作为优化目标。
本文所要研究内容是基于最小耗能性能指标的机器人轨迹规划。
2.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的介绍1、A*搜索算法A*算法是一种启发式的图搜索算法,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中得到一个最优解,并可以在理论上保证全局最优解的收敛性,可以较好地满足轨迹规划问题中的各种约束条件。
A*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启发函数:f(n)=g(n)+h(n)(2.1)式中,g(n)是从起始节点到当前节点n的实际代价值;h(n)是从当前节点n到目标节点的估计值。
两者相加得到的就是当前节点的估计价值f(n),然后再对f(n)的大小做比较,选取f(n)的最小的节点作为有效节点,有效节点作为新的起点,继续搜索下一个有效节点,直至到达目标点。
2、人工势场法人工势场法是通过设计目标和障碍的势能函数,使机器人处于人工势场中,同时受到目标点的引力和障碍物的斥力,选取合适的势能函数参数和移动步长,根据合力生产一系列路径点,最终完成路径规划。
机器人在人工势场中受到的合力表达式为:F(n)=F a(n)+∑F r(n)(2.2)式中,向量F a(n)为当前点n受到目标点的引力,方向由机器人质心指向目标点;向量F r(n)为受到障碍物的斥力,方向由障碍物质心指向机器人质心;∑F r(n)为斥力合力;F(n)为机器人受到的总合力。
若当前点坐标和步长分别为p(n)和δ,则机器人下一节点的坐标为p(n+1)=p(n)+δF(n)(2.3)‖F(n)‖按照此方法搜索,一步一步到达目标点。
3、智能优化算法前面两种轨迹规划方法的每一步并不是朝着目标点方向,这样得到的路径并非最优。
智能算法通过随机搜索获得最优路径,在轨迹规划中具有较好的应用。
3.差分进化算法本文介绍固定时间点位置运动的最优轨迹规划设计问题。
最优轨迹的目标是使机器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最少。
智能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差分进化算法等)可以用来优化任何形式的定点运动。
为了设计最优轨迹,本文着重介绍基于差分进化的轨迹规划算法。
3.1标准差分进化算法差分进化算法保留了基于种群的全局搜索策略。
采用实数编码,基于差分的简单变异操作和一对一的竞争生存策略,降低了遗传操作的复杂性,同时它特有的记忆能力使其可以动态跟踪当前的搜索情况以调整其搜索策略,具有较强的全局收敛能力和鲁棒性,且不需要借助问题的特征信息,适合于求解一些利用常规的数学规划方法所无法求解的复杂环境中的问题。
差分进化算法的主要优点可以总结为一下三点:持定参数少;不易陷入局部最优;收敛速度快。
差分进化算法根据父代个体间的差分矢量进行变异、交叉和选择操作,其基本思想是从某一随机产生的初始群体开始,通过把种群中任意两个个体的向量差加权后按一定的规则与第三个个体求和来产生新个体,然后将新个体与当代种群中某个预先决定的个体相比较,如果新个体的适应度值优于与之相比较的个体的适应度值,则在下一代中就用新的个体取代旧个体,否则旧个体仍保存下来,通过不断地迭代运算,保留优良个体,淘汰劣质个体,引导搜索过程向最优解逼近。
3.2差分进化算法的基本流程差分进化算法是基于实数编码的进化算法,整体结构与其他进化算法类似,由变异、交叉和选择三个基本操作构成。
标准差分进化算法包括以下4个步骤:1.生成初始种群在n维空间里随机产生满足约束条件的M个个体,第i个个体表示如下:x ij(0)=rand ij(0,1)(x ij U−x ij L)+x ij L(3.1)其中,x ij U和x ij L分别是第j个染色体的上界和下界;rand ij(0,1)是[0,1]之间的随机小数。
2.变异操作从群体中随机选择3个个体x p1、x p2和x p3,且i≠p1≠p2≠p3,则基本的变异操作为:ℎij(t+1)=x p1,j(t)+F(x p2,j(t)−x p3,j(t))(3.2)如果无局部优化问题,变异操作可写为:ℎij(t+1)=x bj(t)+F(x p2,j(t)−x p3,j(t))(3.3)其中,x p2,j(t)−x p3,j(t)为差异化向量,此差分操作是差分进化算法的关键;F 为缩放因子;p1、p2和p3为随机整数,表示个体在种群中的序号;x bj(t)为当前代中种群中最好的个体。
3.交叉操作交叉操作是为了增加群体的多样性,具体操作如下:v ij(t+1)={ℎij(t+1),rand l ij≤CRx ij(t),rand l ij>CR(3.4)其中,rand l ij为[0,1]之间的随机小数;CR为交叉概率,CR∈[0,1]。
4.选择操作为了确定x i(t)是否成为下一代的成员,采用评价函数进行比较:x i(t+1)={v i(t+1),f a(v i1(t+1),…,v in(t+1))>f a(x i1(t),…,x in(t)) x ij(t),f a(v i1(t+1),…,v in(t+1))≤f a(x i1(t),…,x in(t))其中f a(∙)为适应函数。
反复执行步骤2到步骤4的操作,直至达到最大的进化代数G,差分进化算法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图1:差分进化算法基本流程3.3差分进化算法的参数设置对于进化算法而言,为了取得理想效果,需要对差分进化算法的各参数进行合理的设置。
针对不同的优化问题,参数的设置往往是不同的。
差分进化算法的运行参数主要包括缩放因子F、交叉因子CR、群体规模M 和最大进化代数G。
1.变异因子F变异因子F是控制种群多样性和收敛性的重要参数。
一般在[0,2]之间取值。
变异因子F值较小时,群体的差异度减小,进化过程不会跳出局部极值导致种群过早收敛。
变异因子F值较大时,虽然容易跳出局部极值,但是收敛速度会减慢。
变异因子值一般可选在F=0.3~0.6。
另外,可以采用如下线性调整变异因子F:+F min(3.6)F=(F max−F min)T−tT其中,t为当前进化代数;T为最大进化代数;F max和F min为选定的变异因子最大和最小值。
在算法搜索初期,F取值较大,有利于扩大搜索空间,保持种群的多样性;在算法后期,收敛的情况下,F取值较小,有利于在最佳区域的周围进行搜索,从而提高了收敛速率和搜索精度。
2.交叉因子CR交叉因子CR可控制个体参数的各维对交叉的参与程度,以及全局与局部搜索能力的平衡,一般在[0,1]之间。
交叉因子CR越小,种群多样性减少,容易过早收敛。
CR越大,收敛速度越大。
但CR过大可能反而导致收敛速度变慢。
交叉因子CR一般应选在[0.6,0.9]之间。
CR越大,F越小,种群收敛逐渐加速,但随着交叉因子CR的增大,收敛对变异因子F的敏感度逐渐提高。
同样,可以采用如下线性公式调整交叉因子CR:CR=CR min+(CR max−CR max)t(3.7)T其中,CR max和CR max为交叉因子CR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为了保证性能,CR max和CR max应选取合理的值。
随着进化代数的增加,F 线性递减,CR线性递增,目的是改进DE算法在搜索初期能够保持种群的多样性,到后期有较大的收敛速率。
3.群体规模群体所含个体数量M一般介于5D与10D之间(D为问题空间的维度),但不能少于4,否则无法进行变异操作,M越大,种群多样性越强,获得最优解概率越大,但是计算时间更长,一般取20~50。
4.最大迭代代数G最大迭代代数G,一般作为进化过程的终止条件。
迭代次数越大,最优解更精确,但计算的时间会更长,需要根据具体问题设定。
以上四个参数对差分进化算法的求解结果和求解效率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合理设定这些参数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4.最优轨迹的设计差分进化算法是基于群体智能理论的优化算法,通过群体内个体间的合作与竞争产生的群体智能指导优化搜索。
由于其简单易用、稳健性好以及强大的搜索能力,差分进化算法已在多个领域取得成功,可以实现最优轨迹规划。
4.1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最优轨迹的设计不失一般性,最优轨迹可以在定点运动-摆线运动轨迹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摆线运动的表达式如下:θr=(θd−θ0)[tT E −12πsin(2πtT E)]+θ0(10.8)(4.1)式中,T E是摆线周期;θ0和θd分别为初始角度和目标角度。
由于差分进化算法是一种离散型算法,因此需要对连续型参考轨迹公式(4.1)进行等时间间隔采样,取采样时间间隔为T E2n,则可得到离散化的参考轨迹为:θ̅r=[θ̅r,0,θ̅r,1,…θ̅r,2n−1,θ̅r,2n](4.2)其中,θ̅r,j表示在时刻j2nT E对于θr的采样值(j=1,2,…n-1),θ̅r是离散的参考轨迹。
定义∆θ̅j(k)为与参考轨迹的偏差(j=1,2,…,n-1),k表示差分进化算法中的第k次迭代,则得θ̅opj(k)=θ̅r,j+∆θ̅j(k)(4.3)其中,θ̅opj(k)表示在时刻t=j2nT E由差分进化算法的第k次迭代得到的关节角的修正角度。
4.2最优轨迹的求取最优轨迹能够通过优化与参考轨迹的偏差来间接得到。
假设系统达到稳态的最大允许时间为t =3T E ,根据能量守恒定理,用非保守力做功来表示系统在运动过程中消耗的总能量,选择的目标函数为:J =ω∫|τθ|3T E 0dt +(1−ω)∫|dis(t)|3T E 0dt (4.4) 其中,ω为权值,ω∈(0,1);τ为控制输入信号;dis(t)为实际跟踪轨迹与理想轨迹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