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超重与失重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2. 掌握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 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身体重量的测量。
4.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和概念。
2. 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 身体重量的测量方法。
4. 观察和实验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超重与失重的概念,让学生思考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和概念,讲解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可以借助图片和实例进行讲解。
3. 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几个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是超重还是失重,并解释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超重和失重,以及如何改善。
4. 身体重量测量方法(15分钟)教师介绍常用的身体重量测量方法,如体重秤、体脂仪等,让学生了解如何科学准确地测量身体重量。
5. 观察活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比较不同身体质量指数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学生可以分组观察不同身体质量指数的人的生活习惯、运动情况等,并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分析。
6. 实验活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通过改变食物的种类和摄入量,观察不同饮食对身体重量以及身体健康的影响。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科学的饮食习惯。
7.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影响以及预防方法,并强调科学饮食和适量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整理观察和实验结果、撰写小结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和实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学生撰写的小结、整理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等,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
五、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超重与失重的知识,并与同学进行分享交流。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一)学习任务分析1、本节教材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学习的,是牛顿第二定律知识的迁移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应用型知识点。
2、超重主要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往往能感受到,但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的特点,也不知道这就是超重、失重现象。
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是机械化地记住超重、失重的运动形式,而是真正理解超重、失重的本质所在,这是本堂课所要突破的难点。
3、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即先让学生通过录像、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出哪些情况会产生超重和失重,并进一步分析超重、失重的本质,在竖直方向是有加速度的,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各项综合本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分析超重、失重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能感受到,但超、失重概念理解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超重(或失重)就是物体重量的增加(或减少);其次学生往往认为向上运动时就超重,向下运动时就失重,没有真正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利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2)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游戏导入、观看视频、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经历活动的开展,学会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热情,在自主实验和逐步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分析。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和特点。
2.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应用,了解人造卫星和空间站的工作原理。
3.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掌握万有引力的计算公式。
4.通过本课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应用。
三、教学流程教学步骤1.引入(5分钟)通过引入,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引起学生的兴趣。
2.知识展示(20分钟)通过幻灯片、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条件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基本知识。
3.实验操作(30分钟)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学习如何测量重量和重力。
4.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人造卫星和空间站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特点。
5.知识总结(10分钟)通过总结,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核心知识,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条件、应用和产生原因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6.归纳思考(10分钟)通过思考,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应用技术和方法。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
2.实验操作法。
3.归纳总结法。
4.案例分析法。
教学具体要求1.本次课程重点是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条件,以及万有引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生需要认真听讲,及时整理笔记。
2.课程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方式,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和产生原因。
3.在课程结束后,学生需要进行思考和总结,总结本课程的核心知识和理解要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程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应用,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和总结来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本课程的核心知识和理解要点,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4《超重与失重》参考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 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二)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处理多共点力平衡问题时一题多解的能力。
2. 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
★教学难点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个概念:平衡状态。
什么叫做平衡状态。
生:如果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师: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的受力特点是什么? 生:因为牛顿定律是力与运动状态相联系的桥梁,所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F a 合 知当合外力为0时,物体的加速度为0,物体将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师: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如何求解合力?生: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将力进行分解合成。
师:力的分解合成有注意点吗?或力的分解合成有适用范围吗?学生会思考一会儿,但肯定会找到答案生:力的分解合成只适用于共点力。
师:那什么是共点力?生:如果几个力有共同的作用点或它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那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师:回答得很好,刚才我们复习了一下物体的平衡状态,如果物体处于非平衡的状态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今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超重与失重师:自从神州六号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
那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播放一段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例3、人站在电梯中,人的质量为m。
①人和电梯一同静止时,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解析】:求解人对地板的压力,该题中如果选电梯为研究对象,受力情况会比较复杂,甚至无法解题。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第一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超重与失重【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现象,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象。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3)学习阅读材料开阔眼界。
【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并总结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F=ma,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要做两个分析:受力分析,运动状态的分析。
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今天我们用以上方法分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投影体重计它是用来测体重的,当人站在体重计上不动时,指针就会摆到某一位置,指针所指的示数就是你的体重。
你注意观察过吗?人在体重计上突然下蹲的一瞬间,指针如何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要变小,是不是体重变轻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变大,是不是体重变重了呢?(回答不是)。
指针的摆动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第7节,超重与失重。
学习这节内容的方法是,同学们阅读:“超生和失重“的教材在阅读的基础上,议论回答本节课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而完成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新课投影1、体重计指针所指的示数是哪个力?它和重力的大小有何关系?2、什么叫超重、失重、完全失重?3、物体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时受的重力有何变化?(在议论的基础上,找同学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
学生:体重计指针所指示数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
教师:为什么人在体重计上静止时指针所指示数是人的体重?学生: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人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G,则F’=F =G。
教师:人受到的支持力F和重力G是否总是大小相等的?学生:不是总相等。
它和人的运动状态有关。
教师:为研究方便,我们把人和体重计设在升降机里,则人随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A=0的运动即静止或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可能是A向上的运动即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可能是A向下运动,即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物理教案-超重和失重
物理教案-超重和失重一、引言本教案将介绍物体在不同环境下的重力状态,包括超重和失重现象。
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际示例演示,学生将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二、超重现象2.1 超重的定义超重是指物体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产生的重力增加现象。
在地球表面,物体的重力是由地球引力产生的,而在其他天体上,如月球或太空中,物体所受的引力将发生变化。
当物体所在的天体引力大于地球引力时,物体会产生超重现象。
2.2 超重的原因超重现象的产生与物体所在的环境有关。
当物体进入具有更高引力的天体或其他条件下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将增加,从而产生超重现象。
2.3 超重的实际应用超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实际应用。
例如,在宇航员进行太空行走时,他们会经历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的超重现象。
此外,超重现象还可以用于模拟地球引力,如在太空中进行物理实验。
三、失重现象3.1 失重的定义失重是指物体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产生的重力减少现象。
在地球表面,物体的重力是因为地球引力产生的,而在其他天体上,物体所受的引力将发生变化。
当物体所在的天体引力小于地球引力时,物体会产生失重现象。
3.2 失重的原因失重现象的产生也与物体所在的环境有关。
当物体进入具有较低引力的天体或通过其他方式减少物体受引力的情况下,物体所受的重力将减少,从而产生失重现象。
3.3 失重的实际应用失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也有实际应用。
例如,在航天飞行中,当飞船进入轨道时,宇航员会经历到失重现象。
此外,失重现象还可以在实验室中用于研究微重力环境下的物理和生物行为。
四、超重和失重的对比超重和失重都是物体在不同引力环境下所产生的现象,但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区别。
4.1 引力方向在超重情况下,物体所受的引力方向与地球引力方向相同,但引力大小增加。
而在失重情况下,物体所受的引力方向与地球引力方向相反,引力大小减少。
4.2 物体状态超重情况下,物体仍然保持与地球一起下落,只是速度更快。
《第四章 6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观点,了解其产生原理。
2.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判断方法,能够正确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3. 理解并能够运用超重和失重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判断方法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对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动态理解,包括其产生条件、加速度方向及影响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实物展示台、弹簧秤等,用于展示实验和实物观察。
2. 准备相关视频或图片,用于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3. 准备练习题,用于教室练习和课后作业,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
4. 安排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进行实验教学,以便更好地展示超重和失重现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实验引入:让一个学生站在磅秤上,然后向上抬手,观察磅秤的示数变化。
2.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物体的重力表现出的效果会发生变化?3. 引出超重和失重的观点。
(二)新课教学1. 超重观点: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1)观察分析:起重机起吊重物时,随着重物上升,磅秤的读数变化情况。
(2)阅读理解:课本中关于超重的描述,并思考:在超重状态下,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与重力有何关系?(3)教师总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2. 失重观点: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1)观察分析:在电梯下落过程中,磅秤的读数变化情况。
(2)阅读理解:课本中关于失重的描述,并思考:在失重状态下,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与重力有何关系?(3)教师总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3. 超重和失重的应用举例结合学生平时生活体验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并阅读课本中的例子。
(三)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超重和失重的原理及应用特点,并将讨论结果由各小组代表回答。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一。
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教材是上科版高中物理新编教材,1996年版的第一册第四章《牛顿第二定律》第七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任务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对超重失重现象有一点感性认识,再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对超重与失重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对应用牛顿第二定律需要解决的两类问题有一点印象。
二。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要解决的两类问题;(2)理解超重与失重;(3)知道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2、过程与方法(1)提高实验观察能力和正确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2)学习由力的作用效果——加速度来求解力这样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学习的习惯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超重与失重。
教学难点:超重与失重的产生原因。
四。
教学设计:1.导入设计:本节课是在前面三节课——由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加速度——的基础上学习根据物体的加速度来求物体的受力。
通过设问“求加速度是为了什么?”让同学们明确加速度是联系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的桥梁,由此引出牛顿运动定律要解决的两类问题。
2.重点突出: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往往要用到前面所学的有关力的知识和运动学知识,实际上是高中以来首次完成综合性较强的问题的分析,因此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最简单、最容易的问题开始教给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超重和失重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物体的受力情况比较简单(仅受两个反向力),因此,我认为它是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情况之间关系入门的良好载体。
本节课通过学生实验让同学们对超重和失重有一点感性认识,再利用一道例题让同学们对超重和失重进行定量分析,最后通过三道讨论题加深同学们对超重和失重的认识。
3.难点突破:分析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实际上就是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去寻找物体的运动情况。
“超重还是失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而是与物体加速度的方向有关。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作者:兰改霞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3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16-011.教材分析"超重和失重"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七节的主要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即能巩固和深化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新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所以本节课我才用了很多小实验,让学习参与体会超重和失重现象且探究其原因。
2.学情分析前面学生已经学习并较好掌握了运动学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这为超重和失重学习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但学生对超重、失重只是一些感性和模糊的体会,要想理解超、失重概念,对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超重(或失重)就是物体重量的增加(或减少);其次学生往往认为向上运动时就超重,向下运动时就失重,没有真正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原因。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大量小实验,再结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3.教学目标3.1知识技能(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运用超重与失重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2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感受超和失重现象。
(2)运用超重与失重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4.设计思路新课标提倡教学方式的转变,所以本节课我变过去的讲授为启发和引导,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以"自主体验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自主举例应用问题"为教学主线;从兴趣入手,精心设计学生活动--通过分组实验,感受超、失重现象;进而小组讨论、验证、交流超、失重条件;感悟超、失重实质;成功解释生活中超、失重现象;强调学生思维和体验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影响超重和失重的因素,掌握超重和失重时的身体变化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二、教学重点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
3.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三、教学难点1.如何区分超重和失重。
2.如何根据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四、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超重是指物体的重量大于其所受到的支持力,失重是指物体所受支持力等于重量,即物体所处的力平衡状态。
2. 影响超重和失重的因素1.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2.物体的质量。
3.物体所处的环境(比如地球、太空等)。
3. 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在超重环境下,人体会受到更大的压力和重力加速度,导致身体的变化,比如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
在失重环境下,人体会失去对重力的感知,导致身体的变化,比如头晕、反应迟钝等。
4. 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1.对于超重环境,可采取增加肌肉力量、改变呼吸方法等防护措施。
2.对于失重环境,可采取加强锻炼、改变饮食等防护措施。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讨论、观察三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接着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
最后通过观察模拟和实际操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清楚地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理解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教师可通过考试、问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的表现和理解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课题】超重与失重【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旨在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2.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验活动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3.教材内容安排本节教材利用称体重和乘电梯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课题,通过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学会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现象,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完全失重的状态。
4.教材特点(1)教材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航天技术。
(2)教材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借助已学的牛顿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
(3)教材重视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超重与失重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兴趣特点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及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认知困难学习了重力的概念之后,有的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简单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观察,缜密地推理,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教材处理】超重与失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电梯的升降、过山车等等,教材选取在电梯里称体重的模型来对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方法难于在课堂上演示,不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超重和失重。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与思(2篇)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与思超重和失重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
在本次教学中,我设计了一节课程,以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来实际体验这两种状态。
首先,我向学生介绍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我解释了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原理,即地球引力对物体的影响。
然后,我给出了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并举了几个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项实验任务,让学生亲自体验超重和失重的感觉。
我给每个学生发放了一个小手提袋和一些重物,然后让他们在背包中放入重物。
我告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他们会感受到背包的重量增加,这就是超重的感觉。
然后,我让学生将背包放在桌子上,并将手放在背包上。
接着,我告诉学生,我将突然把桌子从他们手上抽掉,他们会感受到手上没有任何重量,这就是失重的感觉。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亲身体验到了超重和失重的感觉,并更好地理解了这两个概念。
我观察到,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参与实验,并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我举了一些实际例子,如卫星的轨道选择,以及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工作等,来说明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对超重和失重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此外,在教学中,我还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实验任务之前,我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并让他们提出问题和预测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观察和记录数据,并引导他们通过数据来做出推理和结论。
通过这样的实验训练,学生们不仅能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总体而言,本次教学我认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生们通过实验亲身体验到了超重和失重的感觉,并更好地理解了这两个概念。
同时,他们还培养了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然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与反思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观察,表述现象,总结规律。
2、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
教学重点:解决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产生条件;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中压力和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计算分析法、实验观察法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弹簧秤、钩码、台秤等、水瓶、细线、勾码、;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实验1:教师出示装水的塑料瓶,侧面靠近底部有直径4毫米左右的洞,可看到水往外流,堵住小洞,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教师提问:如果将水瓶扔出,飞过同学的头顶,这位同学头会不会淋湿?学生猜结果回答:教师演示,现象:水没有流出。
教师板书:1、水没有流出的原因?实验2:用细线提起勾码,细线未断,提问:在不加重物的前提下,细线会断吗?学生猜测,教师演示,向上加速提起,细线断了。
教师板书:2、细线为什么断了?这两种现象都和超重失重现象有关,究竟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一起研究什么是超重与失重。
板书:3-7 超重与失重?我们现在就来看一段视频:多媒体展示视频。
二新课讲解:多媒体展示视频:升降机在从一楼到六楼上升过程中,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猜测:当从六楼下降至一楼过程中,弹簧秤示数会怎样呢?展示视频,验证猜测结果。
教师:通过上面的视频我们知道,有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
有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这种现象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超重和失重。
板书:1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2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问题1:出现超重或失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变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
《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超重与失重》教学反思1超重和失重既是一个物理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物理概念。
通过教学,学生一方面要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能认识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另一方面,学生要能解释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成因,并能准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这是本节教学的重难点。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演示实验与例题示范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当时能接受,但时间一长,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现象很严重,知识没有得到迁移和升华。
今年,我校采用的是新教材,这也促使我在教学上要有所改革。
本文,我就结合《超重和失重》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在物理教学上的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
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讲课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鼓励和指导他给们主动地、独立地钻研问题。
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在《超重和失重》的教学中,我改变了原来以我讲授为主的做法,变讲授为启发与引导,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学习超重时,我重在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启发学生解释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总结实验结论,鼓励学生自己将实验结论抽象为概念,我只在最后做些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在此基础上,学习失重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组织他们相互探讨、研究,让他们自己学习并归纳知识。
二、重视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课的教学。
面对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学生们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觉得一个个物理现象是一个个谜,总想把它解开。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引言在太空探索中,超重和失重是常见的现象。
对于宇航员来说,这些现象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感受,更是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的问题。
本文将从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影响、训练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和反思。
一、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 超重超重是指身体所受到的加速度大于地球上自由落体加速度(9.8米/秒²),即人体所受到的加速度大于1G。
在飞机起飞、急刹车、过山车等情况下,人们会感受到身体变得沉重,行动迟缓。
2. 失重失重是指物体所受到的引力为零或接近零,即物体处于自由落体状态。
在太空中,宇航员所处的舱内没有引力作用,在此情况下宇航员会感受到自己处于漂浮状态。
二、超重和失重对身体的影响1. 超重对身体的影响超过正常范围的加速度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如头晕、恶心、呕吐等。
长期受到超重的影响,还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如脊椎受压、内脏移位等。
2. 失重对身体的影响失重状态下,人体失去了地球引力的约束,会感受到身体变得轻盈,行动迅速。
但长期处于失重状态下,人体会出现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问题。
三、超重和失重的训练1. 超重训练超重训练是指通过模拟超过1G的加速度进行身体锻炼。
这种训练可以增强人体的耐力和抗压能力。
例如,飞行员在进行高速飞行时需要承受高加速度的挑战,在此情况下进行超重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2. 失重训练失重训练是指通过模拟太空环境中的无引力状态进行身体锻炼。
这种训练可以提高宇航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并且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等问题。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过山车、飞行器等运动状态来感受超重的影响;也可以通过模拟太空环境进行失重训练,让学生了解失重状态下身体的变化。
同时,在教学中也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超重和失重训练都需要专业人员指导和监督,以避免意外发生。
在进行模拟训练时,也需要注意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及反思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以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教法分析1、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同时认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2、依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确给出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3、借助实验和课件建立感性认识,辅助理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教学难点:视重和实重的区别.示例:一什么是超重和失重视频:台秤称物体视重.问题:1、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了没有?2、台秤的视数变化了没有?怎样变的?3、物体的重力和台秤的视数反映的力从性质上说有什么不同?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引出分析时要建立如课本所示的模型:实重:即物体的实际重力,它不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视重: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它的物体的拉力,它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超重: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失重: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完全失重:视重等于零的现象.二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分析典型例题1,总结出物体超重还是失重仅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有关,而与其运动方向无关.超重产生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上的加速度.设物体向上的加速度为,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 失重产生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下的加速度.设物体向下的加速度为,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当时,=0,出现完全失重现象. 当物体运动加速度=0时,视重等于实重,即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或悬绳对物体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为了加强感性认识,提供课件:完全失重现象.也可作该实验探究活动题目:做一个关于失重或超重的实验装置或设计一个小实验提示:用火柴盒和发光二极管演示完全失重现象组织:自愿结组.方式:展示、比赛,评出优胜奖.评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遵循学生的逻辑思维结构特点,结合新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堂课的气氛较好,学生也能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2021年整理〗《超重与失重》优秀教案
超重与失重大兴五中孙永清教学设计思路:《超重与失重》是一节应用牛顿三定律解释身边物理现象的应用课.本课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先是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全体学生亲自到电梯中去体验超重与失重,在体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各小组整理和记录数据,课上展示记录结果.本节课以展示各小组记录的数据引入,带领学生回忆电梯中的场景,并总结当时的困惑.教师及时评价.在数据及回忆的基础上总结学生的困惑,教师加以提炼,提出四个问题:1.读数有时大有时小,难道我的体重在变化吗?2.如果我的体重没变化,那么体重计直接测量的还是我受到的重力吗?3.如果体重计直接测量的不是我受到的重力,那么它直接测量的是什么力呢?4.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体重计读数的变化呢?本节课就以这四个问题为主线,在对这四个问题的解决中展开教学,利用类比、反证、定性分析、定量推理等多种方式,得出超重、失重概念;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得出新知识,总结新规律.再利用新规律解释新现象,利用体验、理论探究、实验探究、影音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经历一次“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到科技,到社会”的探究过程.教师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学习任务分析:1.全体学生去体验“电梯中测体重”,发现现象,整理数据,提出困惑.2.分析并思考四个问题.3.得出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4.定性分析什么原因引起了体重计读数的变化.5.用牛顿定律定量推导人对秤压力的表达式,总结何时物体会出现超重状态何时物体会出现失重状态.6.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探究和实验探究,共同协作,再通过几个趣味探究实验,使学生正确运用超重和失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7.本节课来源于生活中的大量实例,但学生对相关新事物新情况了解较为片面,不能很好地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应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使其成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学习者分析:1.学生学完牛顿三定律的理论知识,尚缺乏实际的应用,对定律的理解还比较粗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生动活泼的场景,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2.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自主探究的方式对我校学生来说稍显困难,教师要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做好方法指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超重和失重的现象.(2)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3)知道超重和失重在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4)体验“电梯中测体重”.2.过程与方法(1)复习巩固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学生在电梯中体验超重与失重,亲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3)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和观察一些趣味演示实验,尝试运用物理原理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提炼出物理模型的能力.(4)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使学生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学生体验自主探索物理规律的艰辛和喜悦.(3)学生通过交流,提高协作的意识.教学准备:1.学生实验器材:体重计、钩码、细线、底部带小孔的水瓶两个.2.演示器材:瓶身钻孔的可乐瓶两个、红墨水一瓶、弹簧测力计一个.3.视频资料:火箭发射和失重状态下宇航员的生活.4.多媒体设备一套:可供放像、课件播放等.教学过程:讨论受力问题时,先要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再根据物体运动状态选用合适的物理规律.提问:电梯向上减速阶段压力大小的表达式. 假定向上减速时加速度大小为a .提问:请你总结一下,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状态?教师总结:通过对前面提出的四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初步认识了什么是超重与失重,并了解了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状态.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 人对秤的压力 N'=N ——失重 学生总结:只要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超重. 只要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失重. 学生分析数据,当向下的加速度a =g 时,压力等于零,得出完全失重的概念. 当物体向下的加速度a =g 时,对支持物的压力变为学生自己总结结论,目标落实更充分.学生分析数据,进一步获得具体感受,并自己得出完全失重的条件.零,这种现象叫完全失重现象.(四)知识应用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练习1和练习2,并与当时记录的数据来对比验证.练习1:一小孩站在升降机中,升降机的运动情况如下时,判断超重、失重情况.A.电梯加速上升B.电梯减速上升C.电梯加速下降D.电梯减速下降练习2:一质量为40kg的小孩站在升降机中的体重计上.(取g=10m/s2)(1)当升降机以s2的加速度加速上升时,体重计的读数为()N.(2)当升降机以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时,体重计的读数为()N.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五)能力拓展1.学生实验:一根线绳竖直悬挂一钩码,用一只手如何将线绳拉断?2.演示实验:学生尝试.学生解释原因.应用新知识和物理方法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播放视频资料火箭发射和宇航员的太空生活.了解宇航事业发展,激发爱国热情.(六)收获和体会1.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2.你应用了哪些物理规律?3.你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教师补充提升:我们还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和质疑——用学过的理论解释问题.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高中物理课程承载了很多东西,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掌握探究和讨论的方法.(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2.查找关于“嫦娥一号”的相关资料.学生思考总结1.超重与失重以及物体何时会出现超重与失重状态.2.牛顿三定律.3.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生体会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从生活中来,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到科技、到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促进了人类向前发展.拓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延伸,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培养爱国情结.教学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2)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知道完全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
活实际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
【教学重点】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概念和原因。
【教学难点】
(1)准确理解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的本质。
(2)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不是物体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物体所受
的支持力或拉力发生了变化。
【教学器材】
弹簧称和钩码各25套,可乐瓶(开有孔)一个,多媒体课件视频。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
【教材分析】
《超重和失重》一节安排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是一节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从内容组织上讲,本节内容首先从杨利伟和记者的对话切入,接着用实验探究引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然后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对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进行分析推理,再到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主要是通过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首先通过航空视频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再从实验出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从而认清超重和失重的事实。
【教学流程】
播放视频,引出课题——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理论验证(超重、失重、完全失重)——巩固练习,加强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情景引入:播放“杨利伟的太空生活”视频片段(通过播放视频,引出要探究的问题)
引导学生同时阅读课本中记者和杨利伟的对话:
记者:当你乘坐船升空时,你有什么感觉?
杨利伟:感到有载荷,就是感到胸部受到压力。
记者:压力很大?感到很难受吗?
杨利伟:还可以,不觉得很难受。
我们平时训练时,这种压力可达到8个G,说得通俗一点,就等于有8个人压在你的身上。
飞船加速上升时,压力没有这么大。
记者:你什么时候感到失重?当时的感觉怎样?
杨利伟:在船箭分离时候,感觉身体突然被抛了一下,就飘了起来,船里的小灰尘也飘起来了。
思考与讨论:
师:上面对话中的“有载荷”、“有压力”、“失重”等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有载荷”、“有压力”、是在加速上升的产生的,而“失重”是在飞船入轨后产生的。
师: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生:坐电梯、在游乐场坐过山车时、滑沙时、荡秋千时等。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超重与失重。
(二)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是怎样测量物体重力的?
生:通常情况下,我们把物体挂在测力计的挂钩上,保持物体静止,再来读取测力计的示数。
教师讲解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原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显示的是弹簧挂钩所受的拉力,而弹簧对重物的拉力和重物对弹簧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F=F`,当物体保持静止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于二力平衡时拉力等于重力,故可以显示出物体的重力大小。
师: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弹簧秤的示数都能显示物体重力的大小呢?(当然不是)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先请同学们做个实验(课前已发下器材)。
实验的要求是:先记住钩码静止时,弹簧秤的读数和弹簧秤指针的位置,此时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钩码的重力大小。
然后让一个学生提着弹簧秤,弹簧秤下端挂钩码,让手提弹簧秤缓缓上升、缓缓下降、突然上升、突然下降,另一个同学观察指针的移动情况(引指导学生观看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说明指针的移动方向对应示数大小的变化情况:指针下移,说明读数变大,指针上移,说明读数变小。
)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钩码静止时、缓缓上升、缓缓下降时弹簧秤读数基本不变;突然上升时,弹簧秤的读数变大;突然下降时,弹簧秤的读数变小。
2.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钩码在各种状态下的受力情况及加速度方向及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列出方程:(若设钩码质量为m,竖直方向上运动的加速度为a)钩码受竖直向上的拉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
①静止、缓缓上升、缓缓下降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F=mg
②突然上升时:物体向上加速运动,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g =ma 则F=mg+ma
引导学生得出: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师:人们常把弹簧秤称出的读数F′称为视重,mg称为物体的实重,则视重和实重谁大?
生:视重大。
1).教师总结提出超重概念: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的时候,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本身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此时视重大于实重。
师:在超重情况下,物体本身的重力变没有变?
生:物体本身的重力大小不变。
即实重不变。
③突然下降时:物体向下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方向向下,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提问2:超重的时候物体是否变重了?失重的时候物体是否变轻了?(请学生回答)
生:发生超、失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没有发生变化,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提问3:失重现象中如果a=g且方向向下,那么绳对物体的拉力等于多少?
学生分析:mg - F =ma而a=g则F=0
3).师: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零,测力计测不出物体的重力,这就是“完全失重”。
完全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这种状态称为完全失重状态。
特征是a=g,方向竖直向下。
师:同学们在完全失重的情形下,会有许多奇妙的事情发生,请先来观察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2:
师拿出开有口的可乐瓶,灌入水,水从孔中流出,师问:有没有办法让水流中断?
学生提出各种方法。
师演示实验:让可乐瓶自由下落,水不再流出。
师:为什么水不会流出呢?
引导学生得出:水和水瓶的重力完全用以提供各自的重力加速度了,所以水不流了。
师:除了自由下落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外,还有一种完全失重的情况。
事实上环绕地球飞行的宇宙飞船里用秤是称不出任何物体的重力的。
这说明宇宙飞船里的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飞船内的空间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
生:飞船内的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飞船内的空间是一个完全失重的空间。
师:在完全失重的空间里,科学家可以进行大量的生物、生理、生化、物理、医学等实验,并能取得地面上进行同样实验无法达到的优秀效果。
同学们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4).课堂巩固练习
例题:质量是60kg的人站在升降机中的体重计上,当升降机做下列运动时,体重计的读数分别是多少?(取g=10m/s2)
(1)升降机以0.6 m/s2的加速度加速上升。
(2)升降机以2.0 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三)课堂总结
1、知识总结
超重、失重现象只取决于物体具有的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无关。
(将物体受到的竖直方向的支持力或拉力记为F。
)
(1)超重: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F=mg+ma。
(2)失重: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F=mg – ma。
完全失重: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g则F=0;
2、分析超重、失重的方法
对超重、失重的分析实质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板书设计】
超重与失重
1.超重: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此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本身重力,我们称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F=mg+ma
2.失重:当物体减速上升或加速下降时,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此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本身重力,我们称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F=mg – ma
3.完全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这种状态称为完全失重状态。
特征是a=g,方向竖直向下。
【课后反思】
这节课通过视频引入、分组实验探究、理论分析、习题巩固超重与失重的现象,教学效果显著,学生课后反映良好。
在反思中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很关键,主要是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能让学生迅速的理解问题并能及时找准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