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15《赤壁赋》教案 粤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文言文15赤壁赋教案1粤教版必修2
赤壁赋【学习目标】1、学会在理解文章大意后,对文章重点内容“水月”与“人”的关系,“变”与“不变”角度等方面能有所思考,有所疑问;2、学会能在再阅读的基础上,激荡疑问;3、学会进一步深化阅读,解决疑问;4、学以致用,让苏轼的行为成为自己思考和行动的榜样。
【学习重点】从重点句子入手,理解苏轼与“客”的对话。
【学习难点】理解关键文句,理解文中苏轼折射出来的儒道释三家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展示——苏轼与“客”的对话二、生发疑问,回归文本小组三轮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苏轼说了什么让“客”转悲为喜?为什么说了这些,“客”就转悲为喜了?为什么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教师总结:水与月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无穷尽的。
于是,只有清风,明月,是造物者的恩赐,是我们能共同“享用”的。
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学生用3分钟将思考写下来,再用2分钟进行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小组代表点评。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5课赤壁赋教案粤教版必修2
答案:曹操与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的宴会上的情景的句子是:“操遂能克绍,以弱胜强,何也?善战者,求之于险。”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这道题目,学生能够分析和理解课文中对曹操与刘备宴会的描绘。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国演义》等相关作品,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深入理解《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赤壁赋》,学生将深入理பைடு நூலகம்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提高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历史现象,形成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此外,本节课还将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作文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赤壁赋》的基本背景、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答案:作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描绘赤壁之战的场景。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这道题目,学生能够分析和理解作者在文中的修辞手法。
八、板书设计
1. 《赤壁赋》基本信息板书:
高中语文 4.15《赤壁赋》教案 粤教版必修2
4.15《赤壁赋》教案(粤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旷达风貌之下满腔的悲愤。
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教学设想1.本文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写景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二是像意味深长的散文诗。
教学中要注意突出这两个特点。
课前预习,可要求学生分别画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或段落。
在教读中,又可要求学生找出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
这样,既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又便于学生对全文结构的把握。
2.这篇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
在预习和教读中,宜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让学生注意韵脚和对偶句。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解决办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通读两遍。
分别画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或段落。
二、导入联系文学人物,背诵名句,激发情感。
面对不幸,他们……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现实的苦难,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面对被贬的遭遇,柳宗元——以愚辞歌愚溪,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如何对待的呢?我们今天一块来学习《赤壁赋》——三、范读配乐朗诵课文。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5课赤壁赋教案粤教版必修2
第15课赤壁赋本课话题——豁达一、从课本中积累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二、从历史中积累一蓑烟雨任平生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是个豁达乐观的人,他一生三次被贬谪,可谓坎坷浮沉,备历险难,但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以“雪泥”“飞鸿”等新颖意象入诗,并以“飞鸿”自喻,把人生中遇到的坎坷视为偶然留下的脚印,把乐观洒脱旷达的精神和人生态度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三、从名言中积累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着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幸福的一天终会来临。
——普希金2.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
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
——对联3.草色人情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唐·杜牧4.宽怀大度一些,机会便多了,世界也大了;偏狭小气,机会便少了,世界也小了。
——佚名5.人生由来不满百,安得朝夕事隐忧。
——明·于谦一、作者简介豪放词人——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祐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被公认为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是“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其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二、背景回放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
广东省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2:《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第一课时一、学生课前预习1、阅览相关材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4-6人之间)。
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
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
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
三、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5课赤壁赋学案粤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5课赤壁赋学案粤教版必修2第15课赤壁赋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文。
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重点体悟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积极进取的精神。
3.理解“赋”的文体特点,赏析本文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壬戌..( )..( ) (2)窈窕(3)桂棹.( ) (4)愀.然( )(5)舳舻..( ) (6)渔樵.( )(7)江渚.( ) (8)蜉蝣..( )(9)酾.酒( ) (10)横槊.( )(11)山川相缪.( ) (12)无尽藏.也( )答案(1)rénxū(2)yǎotiǎo(3)zhào(4)qiǎo(5)zhúlú(6)qiáo (7)zhǔ(8)fúyóu(9)shī(10)shuò(11)liáo(12)zànɡ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凭虚御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遗世独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正襟危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沧海一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杯盘狼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逝者如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2)超越尘世,独自存在(3)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4)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5)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6)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7)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2.写出下面通假字及意义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嘱”,劝酒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美貌的女子。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第15课《赤壁赋》课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执信中学文小锋一、教材分析:《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
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
同时,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同时,由于前面已经学习过《阿房宫赋》,对赋体文章的特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所以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强化。
三﹑设计思想: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
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和句式的把握,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体验作者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
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竞赛﹑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四、学习目标:1.把握文赋特点。
2.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知识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3.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说明:把握文赋的有关特点,注意掌握节奏快慢和音调高低,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诵读;而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有助于进一步的品味鉴赏课文的语言,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妙处;体会作者通过精妙的语言描绘动人的情境,抒发情感,表达人生感悟。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5赤壁赋(2)
赏景品情悟人生---《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主客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情趣与理趣。
3.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文中主客情感变化的过程。
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情趣与理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
公元1079年,湖北的黄州迎来了一位满心伤痛的诗人,大家猜一猜这位诗人是谁?对,他就是苏轼。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苏轼的《赤壁赋》,体会一下当年苏轼泛舟赤壁时的心情。
二、情感思路朗诵课文,从中在勾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明确:第二段第一行的“于是饮酒乐甚”,其中的“乐”字。
第三段第一行的“苏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变,也是情绪变化的标志。
第三段最后的“托遗响于悲风”,其中的“悲”字。
最后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表示高兴。
本文情感思路:乐--悲--乐。
作者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为什么乐?为什么喜?又为什么转悲为喜了呢?需小组讨论作答。
三、赏“乐”之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指出我们人生当中有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赤壁泛舟,四美俱全。
请找出这四美的句子。
明确:良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乐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赏心: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之下的这幅月色之图,非常的美丽,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这番美景描绘出来。
明确:月夜泛舟赤壁,一袭月光泻在这万顷碧水之上,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来,波光粼粼。
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开阔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胧,如梦似幻,真可谓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真是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第四单元文言文15赤壁赋教案7粤教版必修2
赤壁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明确倒装句的定义和种类;(2)了解句子成分分析法;(3)分解剖析和整理归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不同语序,得出定义;(2)通过学生自己归纳《阿房宫赋》、必修1中的倒装句,引导他们用句子成分分析法进行科学的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给学生一个示范,平时注意知识点的归纳和提升。
【教学重、难点】用句子成分分析法细致分析倒装句的各种类型。
【教学方法】比较法、提问法、归纳法、练习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学生实拍的图片以PPT的形式出现,加入台词,用对比手法(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引入现代汉语正常语序的讲解,由此推出倒装句的定义。
二、蓄势待发:学生集体背诵《阿房宫赋》之后,请一学生找出文中的倒装句。
三、重点讲解:1、讲解倒装句的种类,用句子成分分析法细致分析各个倒装句,向学生介绍划分符号、口诀。
2、请各组推选一代表把自己组归纳的必修1中的倒装句按照分类写在黑板上。
3、教师讲解分析。
四、温故知新:1、请指出以下句子属于哪种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而今安在哉?(《赤壁赋》)2、实题演练(2道选择题)在练习讲解中突出宾语前置的两个判定条件: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试着翻译即将学习的《赤壁赋》中的倒装句。
①渺渺兮予怀。
②而又何羡乎?③何为其然也?④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五、作业: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赤壁赋》第二节,并找出倒装句。
六、教师寄语:生命在于折腾!【板书设计】倒装句句子成分分析法:﹙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口诀:谓前状,谓后补,定语必居主宾前。
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
粤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形式、内容及特点2.诵读课文,仔细品味和鉴赏课文精美的语句,领会文章的语言美3.学会把握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4. 理解作者文中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以及这种情怀中的哲学蕴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余秋雨先生自其散文《东坡突围》中有这样一段话“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苏轼苏东坡的代表著作《赤壁赋》,一起走进这位北宋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
二、简介“赋”的体裁特点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文心雕龙》里叙述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前四字指的是赋的形式,后四字指的是赋的内容。
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
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诗经》"六义"包括内容方面:风,雅,颂表现手法方面:赋,比,兴三、简介作者苏东坡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负盛名,世称“三苏”,均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诗、词、文皆独步一时。
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卒谥文忠。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四、课文背景介绍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二《15 赤壁赋》《赤壁赋》教学设计 【文
中外的旅游景点,亦使苏东坡闻名遐迩。
据说就是在当年造苏堤之时,苏东坡发
明了“东坡肉”,如今成了杭州的特色
菜。可见苏子爱吃肉,也很能吃,曾自
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他对吃这种
生理需要显然不是太计较,他更关注精
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
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他是一个真正的文人雅士。
赤
宋壁
·
赋 苏
轼
清新一中
1
一、 认识
清新一中
2
苏 轼
清新一中
辛 弃 疾3
苏 轼
清新一中
黄 庭 坚4
苏轼 苏洵 苏辙 曾巩 欧阳修 清新一中 王安石 韩愈 柳宗5 元
苏轼
清新一中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6
• (2)他仕途不得意,但很达观,源于
他的思想儒释道并存,为官一任,造福
一方,杭州西湖“苏堤春晓”成为驰名
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
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
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
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
响于悲风。”
清新一中
27
• 1、客人为何会“哀”呢? 请同学们结合第三段文字, 用自己的话加以归纳。自 由朗读此段思考。
清新一中
28
何 况 吾 辈 渔 樵 者
面对短暂的生命、面对无常的人生流露消 极悲观的人生观,同时认为历史英雄人物终归 化为陈迹,世间万物不过是过眼云烟,都将随 着岁月的流逝而风流云散。否定历史、否定一 切,流露道家的虚无主义思想。
英 雄 伟 业 今 安 在
清新一中
29
天
而地 自阔 身远 渺 小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2 15 赤壁赋》
15《赤壁赋》教学设计主编人:林树娣使用年级:高一级【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言知识。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自读第一、二自然段,借助注释,完成下列题目:1、给加点字注音壬戌.()水波不兴.()窈窕..()扣舷.而歌()桂棹.()溯.流光()倚歌而和.之()幽壑.()嫠.妇()2、通假字举酒属.客()3、实词积累泛.舟()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击空明兮溯.流光()倚歌而和.之()4、词类活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扣舷而歌.之()5、古今异义徘徊于斗牛..横江(古义:今义:)..之间(古义:今义:)白露凌万顷之茫然..饮酒乐甚(古义:今义:)..(古义:今义:)于是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今义:)6、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凌万顷之茫然()(4)客有吹洞箫者()(5)渺渺兮予怀()7、文化常识望既望晦朔8、熟语积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遗世独立对于第一、二自然段字词句的翻译,你还有不会的吗?有的话,请写下来堂上交流解决。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15【教学设计】《赤壁赋》
《赤壁赋》教学设计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
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知识与能力目标】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有着怎样的思想态度。
二、关于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赤壁赋》学案 粤教版必修2
15. 赤壁赋◎课前自主【走进作者】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
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识记积累】字音:属(zhǚ)窈窕(yǎo tiǎo )少(shǎo )焉酾(shī)冯(píng )倚歌而和(hè)之袅袅(niǎo )嫠(lí)妇愀(qiǎo)然缪(liáo)舳(zhú)舻(lú) 槊(shuò)糜(mí)扁(piān )舟渚(zhǔ)通假字:1.举酒属.客:“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御,驾。
3.山川相缪:“缪”通通“缭”,盘绕词类活用: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2.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走。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使动用法,使……正。
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5.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课文初探】1.作者在这一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
2021-2022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5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2、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在一篇散文中这样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博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横空出世。
”——《苏东坡突围》著名女作家方方也说过“如果我生活在他的时代,我一定想方设法嫁给他。
”这里的他指的是谁呢?——苏轼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赤壁赋》走近苏轼。
(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
)苏轼的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
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二、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朗读。
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旷达风貌之下满腔的悲愤。
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教学设想1.本文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写景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二是像意味深长的散文诗。
教学中要注意突出这两个特点。
课前预习,可要求学生分别画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或段落。
在教读中,又可要求学生找出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
这样,既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又便于学生对全文结构的把握。
2.这篇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
在预习和教读中,宜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让学生注意韵脚和对偶句。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解决办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通读两遍。
分别画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或段落。
二、导入联系文学人物,背诵名句,激发情感。
面对不幸,他们……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现实的苦难,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面对被贬的遭遇,柳宗元——以愚辞歌愚溪,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如何对待的呢?我们今天一块来学习《赤壁赋》——三、范读配乐朗诵课文。
1.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自然段间天然仙第二自然段桨光方慕诉缕妇第三自然段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第四自然段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食酌藉白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读,有些字今天已不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变化了的缘故,在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
至于其间发展演变的规律怎样,那是音韵学研究的课题。
这一点,向学生交代一下即可,不必求之过深。
2.注意下列带点字的读音。
举酒属(zhǔ)客歌窈窕..(yǎotiǎo)之章少.(shǎo)焉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冯.(píng)虚御风扣舷.(xián)而歌桂棹.(zhào)兮兰桨溯.(sù)流光幽壑.(hè)嫠.(lí)妇苏子愀.(qiǎo)然山川相缪(liáo)舳舻..(zhúlú)千里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江渚.(zhǔ)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樽而相属.(zhǔ)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天地曾不能以一瞬.(shùn)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洗盏更.(gèng)酌肴核..(yáohé)既尽杯盘狼藉(jí)相与(yǔ)枕藉(jiè)四、诵读、感悟、背诵学生诵读、感悟。
教师从句法、层次理路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记诵速度,逐段练习背诵。
(一)研习第一自然段。
1.提问:(1)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景?找出语句。
(2)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2.点拨: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乐景。
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真的很佩服苏轼:“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
”正是这美景激发了作者的心旷神怡之情。
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本段展示了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3.强调:①重点词语:既望属牛斗(气冲牛斗)冯(暴虎冯河)之羽化②交待时、地、人,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景以风、水为主,分月出之前、月出之后,为第三、四自然段张本。
③句子特点:互文、对偶,骈散结合;韵脚an,富声韵之美节奏之感。
④背诵(主动背、点名背,男女生分别背、齐背)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舒畅飘逸,怡然自得,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熟读成诵。
(二)研习第二自然段。
提问:(1)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歌声和箫声的内容是什么呢?点拨: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歌声用楚辞句法抒怀:美人指一种理想追求,显然是倾心而不可得,暗含惆怅之意。
美人比君,写出忠君之殷切,为宋王朝分忧,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但形势不利,便力求豁达,顺应自然。
箫声运用生动的比喻,借助夸张想象,描写悲咽低回的哀音十分形象真切,托出作者矛盾心理、复杂思想。
“主乐客悲”是明显的,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
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
强调:①而(修饰)溯和舞、泣(使动)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②背诵。
五、布置作业1.巩固第一、二自然段,熟读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景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泛舟赤壁,(一)事举洒诵诗遗世独立,情羽化登仙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二)事客吹洞箫,倚歌而和如泣如诉,舞蛟泣妇悲第二课时一、齐背第一、二自然段二、诵读、感悟、背诵。
(一)研习第三自然段。
当无尽的忧伤随着箫声传入苏轼的耳膜又扩散到辽阔的江面上,那是怎样一种宏壮扩大又无限悠远的忧伤啊!提问:(1)本段感情如何? (2)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 (3)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点拨:(1)写“客”的回答,阐发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2)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
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3)客之三悲: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由个人短暂(寄蜉蝣)自然(长江无穷)感触生悲(人生不永)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解说:在客的心中,不管是失意的英雄亦或霸气的英雄,他们巨大的失败也罢,辉煌的胜利也罢,都轻轻的走了,“而今安在”才是让人神伤的感喟。
延伸:有哪些诗句体现了人生的短暂或英雄成为历史积淀的感慨呢?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强调:1.乌雀南飞(南)2.西望夏口(西)3.东望武昌(东)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
4.顺流而东也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词做动词,攻下.。
6.而今安在(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熟读成诵。
(二)研习第四自然段。
提问:(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2)苏轼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4)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点拨:(1)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表现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感情变为喜悦,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2)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
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
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
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
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
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4)“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这样深奥的道理,远隔千年的描述,今天我们读来并不感到晦涩难懂,为什么?(引导学生品味哲理性语言)举例:教室内事物,老师学生关系,人类的生死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
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
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
总评苏轼,展现其人格魅力——你从拯救到超越,坚强乐观使你如春风,掠过千山万水,使你如雄鹰,翔过精神家园。
熟读成诵。
三、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孟德周郎,而今安在?客(哀)主客蜉蝣寄身,沧海一粟问答盈虚有数,物我无尽(理)主(乐)(苏子)清风明月,与子共适第三课时一、齐背全文二、品味三、鉴赏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重点:景、情、理的关系。
点拨: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