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全面版
语文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得道多助》
14
2020/2/6
赏析语言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1)用双重否定句排比,犀利锋芒。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用层递排比,更具气势。
孟子政论文的特点:语言犀利、笔带锋芒, 气势磅礴,论证严密,有很强说服力。
孟子的名言荟萃:
1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 知心。
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16
2020/2/6
来检验一下吧!
1、读准下列字的音。
夫( )粟( )畔( )
2、解释画线的字词。
A 七里之郭
B 环而攻之
C 池非不深也
D 委而去之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形容词作动词用,威慑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12
2020/2/6
理清思路
思
13
2020/2/6
能力拓展:
有人认为: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 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 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 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这种说法你 如何看待?
A.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
B.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界限,管理百姓。
C.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
D.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威慑天下。
巩固训练
《综合能力训练》
通过学习,你得到哪些启示?
得道多助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孟子:名 ,
时期
著名的 家、
家,是
继孔子以后 家学派的代表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其文气势充分,感情充满, 逻辑周密;尤长于譬喻, 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 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 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 轼等影响很大。
•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 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 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 孟子的“仁政”思想。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 1、背诵课文,以文 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 为话题,发表简单的 演讲。
• 2、你知道孟子的有 关故事或语录吗?
•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 县)人,战国时期 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人物,地位仅次于 孔子,被尊为“亚 圣”,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
•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猛烈的战国 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 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 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 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 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 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 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 的散文专集。
不战则已。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 “战必胜”。
摆出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结构图解
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事例
论证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治国道理
失道寡助。
• 艺术特色:
•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论证周密,并使用类比论证, 善于说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清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清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意思是坚持正义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是一句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名言,对我们的生活、社会以及历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出处及背景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那是一个诸侯纷争、战乱频繁的时代。
各国君主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发动战争,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战争,希望君主能够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疾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是他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观点,旨在劝诫君主施行仁政,以赢得民心。
二、“道”的含义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道”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首先指的是正义、道德和公理。
一个遵循正义、秉持道德的人或国家,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相反,违背正义和道德的行为则会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反对。
“道”也可以理解为正确的治国方略和政策。
比如,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推行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保障人民的权益;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等等。
一个国家如果能够制定并实施这样的政策,必然会赢得百姓的拥护。
此外,“道”还包括顺应民心、尊重民意。
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只有顺应民心,关心人民的需求,解决人民的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支持。
三、得道多助当一个人或一个集体遵循“道”时,就会得到多方面的帮助。
从个人层面来看,一个品德高尚、行为正直的人,往往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在遇到困难时,会有朋友和亲人愿意伸出援手。
比如,那些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的人,在自己需要帮助时,往往会得到别人的热情相助。
在国家层面,一个施行仁政、关注民生的国家,会得到国内人民的衷心拥护,也会在国际上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和支持。
当国家面临外部威胁时,人民会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其他友好国家也可能会提供援助和支持。
例如,中国古代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开明的政策治理国家,轻徭薄赋,任用贤能,虚心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课堂小结
文章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 性。开篇提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 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 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结构严密, 推理清楚,说理深刻,有很强的说服力。
疏通文意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天时
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
及,比得上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的 内城
外城 围 连词,表修饰,不译
三里 之 城,七里之 郭, 环 而 攻之 而 不胜。
连词,表转折,却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第四句:举战例二〔守方失利〕 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也。
如人和也。举例论证
第五至八句:从反面强调了
溪失之之之道至所险,畔故者,天,曰寡下 故威,助君天域。顺子下民寡之有不不助。不以以之以战封兵至天,疆革,下战之之亲之必界利戚所胜,。畔顺矣固得之,。国道;道攻不者多理亲以多助论戚山助证,“ 道 断 进 要 战,者 性人。 行战多 ,又 对和必助 从把” 比“胜, 而的 ,多矣失 得重 强助”道 出要 调”的性 “者“与得结寡故,“道论助君引寡”。”子出助的的有“”重论不得
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可是
这
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 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课件
0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章背景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争不断。孟子作为儒家代表人 物,强调仁政思想,提倡道德伦理。
个人背景
孟子在游历各国时,目睹了战争和暴政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因此 他通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阐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伦理 思想。
文章内容解析
主旨概括
本文主要论述了“得道多助” 和“失道寡助”的道理,强调 了仁政思想的重要性,认为君 主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和支持,反之则会失去民心。
个人经历
孟子在游历各国的过程中,目 睹了许多国家兴衰的实例,因 此提出了这一观点。
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文化中强调个人修养 和自我完善,这一思想与《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相呼应。
目的
激励人们不断进取,提高自身 素质,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
文章内容解析
开篇立论
文章开头提出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观点,强调了困境对于个 人成长的重要性。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ppt课件
授课教师:
2024-01-03
目
CONTENCT
录
• 引言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孟子的思想体系 • 孟子思想的影响与价值 • 结语
01
引言
孟子简介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尊称 为“亚圣”,与孔子并列。
孟子思想提倡的道德修养和教育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成长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对个人成长与修养的指导意义
02
01
03
孟子思想提倡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认为个人的品德 和修养是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基础。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释: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与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
积极进取
在工作中保持积极进取的 态度,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和质量,赢得他人的尊重 和信任。
勇于创新
勇于尝试新事物、新方法 ,开拓思维,创新工作方 式,提高自身竞争力。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关注社会问题
关注社会问题,了解社会需求,积极参与公益事 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热心公益活动
热心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慈善捐赠等 ,传递正能量,树立良好形象。
冷漠、残忍、无情等。
“失道”的后果
破坏人际关系
失去信任、友谊破裂、家庭关系紧张等。
个人问题
身心健康受损、人际关系恶化、事业受挫等 。
社会问题
犯罪率上升、社会不稳定、道德沦丧等。
长期影响
可能导致社会和个人的长期负面影响,如文 化衰落、道德危机等。
04
如何做到“得道多助”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01
02
孟子认为社会应该和谐稳定, 人民应该和睦相处,这样才能 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盛。
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 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
的思想资源。
02
得道多助
什么是“得道”
01
“得道”是指符合道义、道理的 行为或思想。在《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中,“得道”指的是符合 仁义道德的行为。
倡导公益理念
倡导公益理念,宣传公益事业的重要性,引导更 多人关注和参与公益事业。
05
如何避免“失道寡助”
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遵守法律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做违法 之事,是避免失道寡助的重要前
提。
尊重公德
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益和 公共利益,是赢得他人尊重和信任 的关键。
得道多助文言文
得道多助文言文《得道多助》文言文原文如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文言文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啊,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部编版八年级上《孟子三章》
B
答案略。(围绕“忧患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磨炼意志”等任 意一点来谈即可)
光明日报和荆楚网
宁波网
孩子们只有在逆境中受到磨炼,
才能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
限制 放弃 被任用 被选拔
疆域 把事交给别人去办 发现 往上托 Nhomakorabea违背 通“弼”,辅佐 起,指被任用 征,表现;出,发出
狱官 贤士 内城 城墙
D A
D
轲
子舆
战国
思想
教育
孔子
孔孟
孟子·公孙丑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举例
论证
对比论证
孟子·告子下
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运用对比和排比,增强语势,有说服力;整散结合,句式灵活, 表达自由奔放,语势更加强烈。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 所以生活在“顺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 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 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 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
C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忧愁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能使人丧失性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
无道统治和道德败坏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不安 。
失败和灭亡
长期失去民心和社会动荡可能会导致政治上的失败和 国家的灭亡。
04
CATALOGUE
主题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政治领域的应用
民主政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强调了民心向背对于政治稳定和发 展的重要性,这与现代民主政治的理念相契合。在民主政治 中,政府需要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才能稳固执政地位并 推动国家发展。
取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利益。
个人应该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
会做出贡献。
对社会的启示
社会应该倡导正义和仁慈的价值观,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 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政府应该关注民生、体察民情,积极解决社会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
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应该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准则,维护和平与稳定,推 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以实现 可持续发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强调了长远利益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 应为了一时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个人生活中的应用
人际关系
在个人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同样适用。一个人如果秉持诚信、友善 等品质,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反之,则会遭到他人的疏远和排斥。
“得道”的表现
“得道”的人具有高度的道德责 任感和正义感,能够坚持原则,
不屈不挠地维护正义和真理。
“得道”的人具有宽容、包容的 心态,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 点和立场,不轻易发怒或攻击他
人。
“得道”的人具有诚实守信、言 行“得道”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石,能够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和世界观。
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 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 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 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 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 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 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 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 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 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l 1、作者孟子,战国人,是孔子以后__儒__家___思想的代表
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
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析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 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动。用两个“不如”强调 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 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因素在 战争的攻与守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人和”的 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天时: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作战的地理条件
天 时 不 如 地 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地 利 不 如 人 和。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 部团结。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三 里 之 城,七 里 之 郭,环 而 攻
论点范围
战
治
争
国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主张(结论)
施 行 得道多助 “ 失道寡助 仁 政 ”
排比 (反面论证)
(对照论证)
论点 是什么
论证 为什么
结论 怎么样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6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 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 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
读音举例 夫 fú 郭 guō
粟 寡 guă
sù
戚 qī 畔 pàn
朗诵节奏举例: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 顺之。
实词解释
•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 • 域:原指界限,课文的意思
令。
是限制。
•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固国:巩固国防
•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 • 威:震慑。
部团结。
• 至:极点。
• 郭:古义指外城。今义指姓氏。 • 道,即指仁政。得道,即指
• 环:围。
施行仁政
•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 器。革,甲衣。
• 坚利:牢固锋利。 • 米粟:泛指粮食。 • 委:放弃。 • 去:离开。
是改革开放给了深圳"天时"。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疑惑 曹军, 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 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 伤亡过半。
题外话
• 一九八O年前,深圳是怎么样的一个地方吗? • 为什么会在短一短个的小几小的年渔之村中发展成一个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之欧阳语创编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ppt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 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 “亚圣”之称。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孟子》
《孟子》 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 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 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之 一,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 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四书五经” 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 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 《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 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和《春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 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 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 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 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 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 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 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 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 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 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是否施行“仁政”,从 而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译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 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 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 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 改变?为什么?
不能。 “域民”“固国”“威天下”是治国的三个 阶段,必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有可能实 现后一个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因此 不能改变顺序。
5.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争实例, 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类推阐述, 表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 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 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三里之城 (内城) 城
城非不高也 (城墙)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及,比得上
内城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
外城 围
句首语气词
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得到,获得
这样却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 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 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 必定有得天时之处,这样却不能取胜,是因为天 时比不上地利啊。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 最重要的是什么?
天时 地利
最重要的是
人和
2.为了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 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读通文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文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读通文意
助词,的。
米粟:泛指粮食供给。 委:放弃。 去:离开。
译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
文
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
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读通文意
依靠,凭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助词,的。
作品简介
•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语 录体),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 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 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 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
• 其显著特点: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 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②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化抽 象为具体,生动易懂。
• 孟子的这一主张反映了孟子在那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远见卓识,即 使在今天也具有借鉴意义。
研读课文——明析观点与表达
2.“城非不高也……”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起肯定、增强语言气 势的作用,极言防守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为下文得出结 论做铺垫。
研读课文——明析观点与表达 3.再读文章,说说孟子在说理表达上有什么语言特色?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换而攻之而不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 小城 而 表转折,但是,却 不胜。
夫 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助词,表肯定
然而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不胜
者,是 这 天时不如地利 也 表判断 。
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 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 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 重要性。
只要我们坚持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或许,为了将来,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们会把一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彻,对自己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机会都不曾错过,其 目的也只不过是不让自己随时陷入逆境与失去那种面对困难不曾屈服的精神。但有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更需要用时间持久的用心去做一件事情,让自己其中那小 小的浅浅的进步,来击破打破突破自己那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十分舒适的区域,强迫逼迫自己一刻不停的马不停蹄的一直向前走,向前看,向前进。所有的未来,都是靠脚步去 丈量。没有走,怎么知道,不可能;没有去努力,又怎么知道不能实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不如,生活中、工作中,就让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 渗入我们的心灵,着心、心平气和的去体验、去察觉这一种灵魂深处的安详,侧耳聆听这仅属于我们自己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节奏。但,这种聆听,它绝不是仅限于、执着于 “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够扩展和超脱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处又会是如何?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又或者,对于很多优秀的人来说,我们 奋斗了一辈子,拼搏了一辈子,也只是人家的起点。可是,这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幸福的,也是知足的,因为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隐隐约 约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这一切还是通过我们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去积极争取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坦然接受这人生的终局, 或许,这无所皈依的心灵就有了归宿,这生命中觅寻处那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清香也就从此真正的灿烂了我们的人生。一生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陌上的花,落了又开了,开 了又落了。无数个岁月就这样在悄无声息的时光里静静的流逝。童年的玩伴,曾经的天真,只能在梦里回味,每回梦醒时分,总是多了很多伤感。不知不觉中,走过了青春年少, 走过了人世间风风雨雨。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才渐渐明白,酸甜苦辣咸才是人生的真味!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面对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顺境和逆境都学会 了坦然承受,面对突然而至的灾难多了一份从容和冷静。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坚强!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胸襟! 一生有多少 属于我们的时光?当你为今天的落日而感伤流泪的时候,你也将错过了明日的旭日东升;当你为过去的遗憾郁郁寡欢,患得患失的时候,你也将忽略了沿途美丽的风景,淡漠了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波平浪静的人生太乏味,抑郁忧伤的人生少欢乐,风雨过后的彩虹最绚丽,历经磨砺的生命才丰盈而深刻。 见过了各样的人生:有的轻浮,有的踏实;有的喧哗,有的落寞;有的激扬,有的低回。肉体凡胎的我们之所以苦恼或喜悦,大都是缘于生活里的际遇沉浮,走不出个人心里的 藩篱。也许我们能挺得过物质生活的匮乏,却不能抵挡住内心的种种纠结。其实幸福和欢乐大多时候是对人对事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就是一粒小小的 沙子,也有自己精彩的乾坤。如果想到我们终有一天会灰飞烟灭,一切象风一样无影亦无踪,还去争个什么?还去抱怨什么?还要烦恼什么?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一生真的没有多少时光,何必要和生活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呢。你在与不在,太阳每天都会照常升起;你愁与不愁,生活都将要继续。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短论运用对比,逐层深 入的论证方法。
2、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与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
“亚圣”。主张实行“仁政”, 君王要“与
民同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 能安居乐业 。 其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 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 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
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作品简介:
《孟子》是一部记录子及其弟 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 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 著的。与《论语》、《大学》、 《中庸》合称四书。
学习指导
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 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 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阅读第一节思考问题:
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线词 城城墙 非不高也,池 护城河 非不深也,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甲衣 非不坚 坚韧利锐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 放弃而去 离开
之所守之城 ,是 这 地利不如人和也。
讨论 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讨论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
的4、支下持文和作拥者护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
总结全文,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深化论点
解释字词
天上下团结等。
讨论问题
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 “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 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阅读第二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点字词 三里之 的 城 内城,七里之郭 外城, 环 围 而 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攻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
b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 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 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 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 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 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阅读第四节思考问题:
故 因此,所以曰,域 限制民不以封 疆界疆 之的 界,固国国防不以靠 山溪之险,威震慑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施行仁政的君主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到至 极点,亲戚 内外亲戚 畔 通“叛”,背之叛。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 凭天下之所顺 归顺,服从,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行仁政的君主 有 或者 不战,战必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