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艺术教育回归本位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问之趣味①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有人看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

问我忙什么,我忙的是我的趣味,我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

②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面的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

诸君切勿误会,以为我是用道德观念来选择趣味,比如赌钱,我并不是因为赌钱不道德才排斥赌钱,因为赌钱的本质会闹到没趣,闹到没趣便破坏了我的趣味主义,所以我排斥赌钱。

而能以趣味始,又以趣味终,是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的。

③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据我所经历过的,有下列几条路应走:④第一,无所为。

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

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影响学问的趣味。

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是以学问为手段,便是有所为。

有所为虽然有时也可以做为引起趣味的一种方法,但到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

小孩子为什么游戏?为游戏而游戏。

人为什么生活?为生活而生活。

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

⑤第二,不息。

凡人类的本能,只要哪部分搁久了不用,它便会麻木,会生锈。

每天跑一个小时,跑上几个月,一天不跑时,腿便发痒。

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官一齐打落冷宫,把学问的胃口弄坏了,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意动筷了。

诸君啊!我劝你每日除本职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腾出一小时,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千万不要错过,最终闹成“学问贫弱”的症状,白白自己剥夺了人类应享之一种特权啊!⑥第三,深入的研究。

趣味总是慢慢地来,研究越多,越有滋味。

假如你每天定下一小时做学问,但不过是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

或者今天研究这样,明天研究那样,趣味还是引不起来。

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得到,便要钻研进去。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本位的美术教学探讨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本位的美术教学探讨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本位的美术教学探讨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教学也要与时俱进。

本文通过对美术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来探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措施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培养创新性人才建议。

关键词:学科素养;美术欣赏;教学实践引言: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强调的是学生要有自己独特而又全面发展规律,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和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应重视对课程内容、教材及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本文从美术学角度出发,去研究美术教育现状以及如何提高审美能力,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理论,探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及其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基于人的生命而产生和发展出来,它具有整体性、系统性与创造性,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等,其内容主要涵盖了艺术精神即对美的追求及欣赏。

在美术学科中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理念。

首先要做到尊重自然法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以身作则用自身丰富的生活经历,去感染学生并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道德品质,使之养成习惯、高尚端庄、勤劳善良等优良品质。

核心素养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它强调了人在社会生活中应具备的各种能力。

比如: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教师要注重培养和提高美术学科教学质量与水平。

艺术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很强而且非常广泛,又抽象复杂多变,具有强烈时代色彩特征,课程改革需要深入人心地去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及技能,同时也包括审美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方法等内容,它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核心素养是学生的一种素质。

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和欣赏,发展思维,提升审美能力,美术学科教学中要注重激发与培育艺术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创新精神等各方面的综合作用,在课堂上通过渗透美学知识和人文理念教育,让其获得更多内涵丰富而又有深度修养之感,教师应引导并组织多种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水平。

如何在小学艺术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如何在小学艺术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如何在小学艺术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者:吴鸿飞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2年第03期[摘要]艺术可以使人感觉到快乐,并且价值悠久,通过一定呈现形式启示了生命境界与精神意义。

本文从小学艺术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作用和有效實施策略展开分析,彰显艺术教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艺术教育;“立德树人”;任务艺术教育具有主体性、形象性以及审美性,也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小学艺术教育的实施,能够推动“立德树人”的实现,并且体现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实施时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在此过程中,需形成正确观念,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小学艺术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一)体现寓教于乐艺术主要是艺术家通过创作艺术形象将生活反映出来,实现自我情感表达。

艺术虽然在门类上有所不同,感知艺术时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但是艺术具有形象性这一共性。

其中美术这一艺术形象,学生在欣赏时可以直观感受,而对于音乐、文学等艺术形象,学生需通过乐器、文字等媒介感知。

艺术教育的实施,可以使学生进行艺术欣赏活动时深刻感知艺术形象中体现出的真善美,并受到其影响与熏陶,进而思想上受到引导与启发。

这种方式与单纯说教有所不同,艺术中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思想上的倾向,运用艺术形象将思想传达出来。

小学艺术教育能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运用生动形象传递出真善美,这种形式与简单的思政教育相比,学生认同度和接受度往往会更高。

(二)实现寓教于美艺术教育具有独特魅力,对学生吸引力较强。

这主要是由于艺术教育存在美学意义,艺术教育蕴含的智育功能、德育功能,不属于艺术教育的基本功能,但是属于艺术教育中重要的附属功能,这些功能要想得以实现,就需将审美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美虽然无处不在,但是也需要被发现,美具有客观性,但是发现美的眼睛却并不是与生具备。

通过小学艺术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从本质上来讲,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从音乐课回归,重新认识音乐课论文

从音乐课回归,重新认识音乐课论文

从音乐课的回归,重新认识音乐课苏州市从2002年秋季起在市直属学校及下属的5个县级市7个区正式使用教科版《艺术》教材,但随着课改的深入也遇到了许多困难。

艺术课程需要全能型的艺术教师,但却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根据教师特长切入,可能会强化一种学科,弱化其他学科,不符合艺术课程;美术、音乐教师合作教学,往往把整合好的教材弄得支离破碎、七拼八凑;教材所涉及的文化与艺术知识宽泛,在落后的乡村学校是很难上课的。

不可否认,艺术课程的实施,让我们的艺术课堂比前几年鲜活、华丽了许多。

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方式方法也得到改进,学生们的发言积极了,活动参与度高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前所未有、值得欣慰的教学现象。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丢失了最重要的东西:因为艺术课程不仅没有自己的学科体系,而且艺术教材也未能弥补其课标的欠缺,大多音乐美术老师亦无法胜任艺术教学,因此出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表面形式,忽视了课堂中的实质性的东西,艺术教育出现形式化倾向,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流于形式,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真正让学生得到提升的知识内容缺失。

艺术教育走在尴尬的十字路口:是继续流于形式的艺术教育,还是回归到音乐、美术教师能胜任并让学生真正学到基础知识的分科?改革势在必行。

终于按照省教育厅的指导意见,我们恢复到原来的音乐、美术单科课程。

当这样的一个课题经过反复终于又摆在我们音乐美术老师面前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来把握这样的机会并实实在在让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呢?作为音乐老师,经过认真思考,探索与实践,对比原来的艺术课堂,我觉得需要从以下一些方面去扎实我们的音乐课:一、有别于艺术课,音乐课应深入领会并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以前的艺术学科的理念,过分强调课堂上要建立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与交融,来促进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

但是,艺术课程教材缺乏学科知识体系的支撑,内容跳跃性较大,关注了主题却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教学上,由于教师无法胜任多门类的综合艺术教学,课堂表面热闹,但学生艺术能力得不到实质性发展。

关于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几点思考

3 2转 变教 学重 心 , . 实现教 学方 式的 多元 化
首 先要 丰 富 学生 的 情 感体 验 、 养 其表 培 现 能力 。 在我 们的 音乐教 学 中, 教师要 做好正 确 的 启发 和导 向工 作 , 学 生在 学 习过程 中 让 能 有 自己的情 感体验 和美 的享 受。 其次 , 强调 创 造探 索精 神 。 在关 注对 学 生创 造 力培 养的 同时 , 更要 关注 音乐 教育方 式的 创新 。 对音乐 教 学要有 创新 探索 的精神 。 再次 , 要体现 音乐 教 育的 人 文 内涵 。 教学 中要潜 移默 化 的陶 在 冶 学生 的群 体 意识 和 合作 精 神 , 尤其 在具 体 的 艺术 实践 活 动 中 , 艺 术作 品 的排 练 中陶 在 冶这 种 情操 。 最后 , 意教 学 评价 的转 变 。 注 应 在体 现 素 质教 育 目标 的前 提 下 , 以音 乐课 程 价 值 和 基本 目标的 实现 为 评价 的 出发 点 , 建 立综 合 评价 机 制 。 3 3提 高 师资 力量 , . 优化 教师 队伍 在 新 课 程 理 念 下 , 乐 教 师 的 作 用 至 音 关 重 要 。 仅 要 具 有 丰 富 的 音 乐 知识 和深 不 厚 的 文 化 底 蕴 ; 要 具 有 与 人 交 往 和 驾驭 还 课 堂的 能 力 ; 及创 造 性 使 用 教材 的 能 力 , 以 教 育反思的能力等等 。

4 结语
虽 然 目前 仍 有 这 样 那 样 的不 尽 人 意之 处 , 信 , 要 坚 持 新 课 改 的 精 神 , 持 素 相 只 坚 质 教 育 的 贯 彻 , 要 不 断地 深 化 艺 术 教 育 只 改 革 , 要 各 级 各 类 学 校 都 能 把 音 乐 教 育 只 放 在 重 要位 置 , 要 全社 会都 关 心 、 持音 只 支 乐 教 育 , 国 的 中 小 学 音 乐 教 育 事 业 就 一 我 定 会 有 大 的 发 展 , 国 国 民 的 音 乐 艺 术 素 我 质 必 将 会 有 明显 的提 高 。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探索新时期融合型美育课程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探索新时期融合型美育课程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探索新时期融合型美育课程■本刊记者彭之梅李益众有人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游客不爱逛美术馆?大意是说:环游欧洲,发现有很多中国游客,但在各大美术馆却鲜有中国人的身影。

并不是中国人天生缺乏艺术欣赏能力,而是我们的教育缺少对艺术与美学的教育和引导。

学生整日埋头题海中,没有机会去欣赏和体验那些美好的艺术作品。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类孩子,要么埋头“苦画”,要么投身艺考。

艺术,成为他们攫取名和利的“敲门砖”。

技艺高超,可对艺术的热爱,对美的感受,被抛诸脑后。

在新时期,我们该如何理解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如何实现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如何通过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有着80年办学历史的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在探索“愉快教育”的进程中,将艺术教育作为六大办学特色之一,成功创建了“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特别是近年来,龙江路小学对融合型美育课程的思考与探索,对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突破认识局限从艺术教育走向审美教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美育对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艺术教育是龙江路小学六大办学特色之一。

20世纪80年代,龙江路小学的艺术教育是从艺术本位出发,以艺术学科教学为主要阵地,注重传授艺术技能。

20世纪90年代,龙江路小学的艺术教育聚焦于人的发展,通过艺术的手段培养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注重其德育功能。

美育作为偏重感性方面的教育,当然不仅仅与德育有深刻的内在关联。

21世纪以来,龙江路小学向艺术教育的更深处漫溯,不断拓展艺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龙江路小学校长杨尚薇说,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我们强调艺术与教育的辩证统一,将审美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全方面,统筹整合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资源,注重通过美育提高孩子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形成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合力。

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设计——以《窗花》为例 (3)

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设计——以《窗花》为例 (3)

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设计——以《窗花》为例一、选题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方向。

美术作为人文艺术学科之一,其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小学美术教育是美术素养培养的重要阶段,而小学美术的核心素养建设也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随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校本课程设计的意义也日益凸显。

针对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校本课程设计,研究将对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以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校本课程设计为视角,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以《窗花》为例,探讨小学美术教育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法和教学实践策略,旨在为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校本课程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借鉴经验。

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与小学美术教育1.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主要形成并体现出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关键性素养,是美术学科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认知素养、技能素养、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等几个方面。

认知素养是指学生对美术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技能素养是指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审美素养是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表达能力,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对美术文化传统、历史与现实的理解和认知。

2. 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小学美术教育注重的不仅是学生的创作技能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审美情趣。

3. 核心素养与小学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实现其教育目标的关键在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应该紧密围绕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来展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审美和文化四个方面的素养,注重从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入手,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创作来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现实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重庆市巴蜀小学秦波前很快, 笔者在乌杨镇中心小学校开展了一次以音乐和美术两门学科为代表旳艺术教育现实状况调查研究活动。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和座谈两种方式, 调查范围波及学生、家长及教师合计635人。

乌杨镇中心小学曾经是一所一般旳农村小学, 近几年实行了“艺术兴校, 科研强校”战略, 其办学特色受到了上级旳充足肯定和社会旳一致好评, 学校也因此成为忠县首届命名旳示范小学。

通过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 学校尽管在艺术教育方面较其他学校先行一步, 且成效明显, 但仍然存在着某些问题亟待研究和突破。

根据“管中窥豹”旳原理, 可推及农村小学艺术教育之现实状况。

一、调查成果(一)学生问卷调查记录表(调查人数: 453人)(二)家长问卷调查记录表(调查人数: 98人)(三)教师问卷调查记录表(调查人数: 84人)二、现实状况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 我们获得了如下几种方面旳信息。

(一)学生普遍喜欢音乐、美术学科及其有关活动。

从学生调查表中可以看出, 95. 8%旳孩子喜欢唱歌和画画, 都喜欢与此有关旳跳舞、弹琴、捏泥巴、剪纸等活动, 也理所当然地喜欢上了音乐、美术学科。

这证明, 喜欢艺术活动, 热爱艺术, 是一般孩子旳天性。

(二)教师观念没有从主线上得到转变。

素质教育规定音乐、美术学科与其他所有学科地位平等。

但教师乐意从事艺术教育旳只占38. 3%, 不乐意旳比例高达61. 7%;, 挤占过艺术教课时间旳竟到达62. 9%。

通过谈话, 理解“不乐意”旳原因重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自身旳艺术综合素质达不到教学旳基本规定;二是艺术教师旳社会地位比较尴尬。

另有一部分表达“乐意从事艺术教育’’旳教师竟把从事艺术教育当作逃避压力旳港湾, 认为在音乐、美术学科旳管理和评价方面模糊性相对较大, 教学压力对应较小。

教师们没有从主线上把艺术教育放在重要旳地位。

(三)教师旳基本素质相对偏低。

“回归生活”视野下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

“回归生活”视野下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

“回归生活”视野下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儿童艺术事业已成为当前儿童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与人们对艺术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密切相关。

少儿舞蹈作为儿童艺术中的一种行为艺术,是儿童生活形象化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儿童心智具体化的一种外延形态,还是作用于少儿意识的一种教化手段。

它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表演来反映儿童的生活、思想、情感和态度,并以其特有的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童乐性成为儿童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启智、立美、怡情、健康身心的重要作用。

一、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所谓的少儿舞蹈艺术教育回归生活,就是在开展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背景,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儿童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来开展少儿舞蹈艺术教育活动。

(一)“回归生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旨,是少儿舞蹈艺术教育的根本所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以关注儿童的生活,对儿童充满人文关怀,赋予儿童教育以生命意义为改革的要旨。

正如胡塞尔所言:“生活世界始终是在先被给予的,始终是在先存在着而有效的,但不是出于某种意图、某个课题,不是根据某个普遍的目的有效的。

”…生活世界是以一种无意识的自然的方式对人产生影响的,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在当前的少儿艺术教育领域,却存在着一些误区:以知识技能的训练替代儿童真切的生活体验;成人式的思维、概念化的表达、整齐划一的作品使得儿童艺术感受能力和兴趣逐渐丧失;功利性的追求偏离了艺术教育的宗旨。

少儿舞蹈作为少儿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上述问题。

针对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唤少儿艺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教育界近些年来最热切的呼声。

因此,我们强烈呼唤:在对知识世界和规范世界的批判之下,让枯竭冷漠的艺术教育回到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来,突出它的生活性、对话性、形象性、活动性、生成性。

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有的权利。

新艺术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策略

新艺术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策略

新艺术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策略【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体现了坚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先进教育理念,实现学校课程与教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

那么,美术教师该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切实让核心素养在艺术课程下的美术课堂落地呢?文章從整体规划“大单元教学”、重视“跨学科学习”、制定“评价量规”方面展开分析,促进教师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为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核心素养而前行。

【关键词】艺术课程标准;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评价量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艺术课标》)的制定,为美术教师指明了坚持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实现学校课程与教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的教育教学大方向。

那么,小学一线美术教师该如何调整教学策略,用好美术教材,依照《艺术课标》让核心素养在艺术课程下的美术课堂落地呢?一、规划“大单元教学”,由学科知识转向学科理解《艺术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到:“提倡以单元的形式组织学习内容。

”尹少淳教授也曾表示,未来美术教学应是主题单元式的。

美术教师要全面分析美术教材,将课程内容结构化,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规划“大单元教学”。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大根教授曾指出,大单元教学不是像学科单元教学那样以学会某种知识为目标,只重掌握知识技能,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为学习方式。

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是围绕情境化主题的真实性学习任务展开,以学科大概念深化理解,按“像艺术家一样创作”过程的逻辑推进,由各环节不同性质学习活动的小单元组成的大单元研究型教学。

(一)大概念统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在科学教育领域,“大概念”是指在一个学科领域中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学科内容。

相关文本也把“大概念”称为“大观念”。

悉尼·沃克列出了“敬畏生命”“社会秩序”“自然与文化”等主题大概念。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大概念(大观念)能够帮助学生统整起各个知识和技能,建立起美术学科的知识体系,大概念(大观念)则被作为整个知识体系中的概念锚点,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感想3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感想3篇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小学美术学习心得体会感想3篇第一篇2022年4月21日,新修订的《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正式发布。

课程标准是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推进。

那么, 它带来哪些变化呢?1.解决“三维目标” 16年以来相互割裂的问题。

例如,美术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评述”“造型。

表现”“设计。

应用”和“综合・探索” 4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

整体结构图更系统,更具有全面性。

2.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和国际视野。

由以往的学科本位取向转到育人本质取向。

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课堂、教育取向是全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方向。

3.带来美术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每一学段详实阐述具体学习任务,包含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

教师和学生更具有任务的明确性,自然带来教与学的变革。

4.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科学化、具体化;新美术课程标准解决知识技能如何转化为育人导向、功能的科学化教学设计,将目标落实在具体的课堂环节。

5.落实“立德树人” “以美育人”的根本要求。

美术学习的成果并非仅仅是看到学生的美术作业,更重要的评价指标是学生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内化于心的内在素养提升,具体反馈点在增添了学业质量的阐述。

《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的阅读,我还停留在认知的舒服区,它的精华,需要我静下心来去梳理、去思考、去实践。

我们会用开阔的人生视野为学生们带来更好的美育课程。

第二篇新版美术课程标准的发布,可以说让教育者非常激动。

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学领域,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社会交往、文化学习,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本位美术教学是课程改革进入新时期的标志。

精心耕读这一百多页的细则,不难发现,新版较之老版的修订之大。

以美术鉴赏为例,从审美角度看,美术欣赏课程,学生面对的都是图像信息,而不是文本信息,所有要解决的问题都要从图像入手。

回归视觉本位的中小学美术课程导入本质、缘由与方法

回归视觉本位的中小学美术课程导入本质、缘由与方法

回归视觉本位的中小学美术课程导入本质、缘由与方法【摘要】回归视觉本位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视觉艺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强调从视觉出发来审美和创作。

本文旨在分析中小学美术课程导入的本质、探讨导入的缘由以及介绍具体的导入方法。

在本质分析部分,我们将探讨为什么回归视觉本位对中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至关重要。

在缘由探讨部分,我们会深入研究为何需要回归视觉本位,以及现代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方法介绍部分,我们将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回归视觉本位。

结论部分将强调回归视觉本位对中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要性,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可以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课程、回归视觉本位、导入本质、导入缘由、导入方法、重要性、发展展望1. 引言1.1 定义回归视觉本位的中小学美术课程回归视觉本位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回归到视觉本位,即以视觉作为主要表现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创造等能力。

这种课程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感受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表达和创作作品。

通过这样的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培养审美意识和创造力,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

回归视觉本位的中小学美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的技巧训练,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意表达。

这种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对艺术的热爱与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

通过回归视觉本位的美术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世界,表达内心,锻炼思维,提升审美能力,这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本文目的和重要性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回归视觉本位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旨在从本质、缘由和方法的角度深入分析,以期提高中小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技能。

通过引入更丰富、更专业的视觉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对美术的热爱和理解,促进其全面发展。

浅谈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浅谈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浅谈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作者:郭兴海来源:《现代教育创新》2014年第04期【摘要】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农村中小学是开展美术教育的主阵地。

艺术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参与性、感染性很强的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仍然是整个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我的家乡在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这里地处黄土高原,经济条件较差,是国定贫困县。

今年暑假,因为抗洪抢险,所以学校都没有放假,我有机会,深入到学校就我所关心的中小学艺术学科的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

我先后调查了延长县小学、延长县七里村小学、延长县黑家堡中学等 10所学校,走访教师86人,走访家长、学生366人。

通过调查我了解到以下信息。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1、学校领导普遍认为艺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小学艺术教育仍是整个学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确实有待加强。

2、学生绝大多数喜欢艺术学科及其相关活动。

有97%的孩子喜欢画画、唱歌,并喜欢与此相关的剪纸、捏泥巴、书法等活动,也理所当然地喜欢上了艺术学科。

3、教师观念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艺术学科与其他所有学科地位平等。

但事实上农村中小学的好多艺术课,被看成是副课,本身排的课时就少,还常常被挤占,用来辅导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课。

4、艺术专业教师缺乏、专业素质较差。

(1)农村中小学,70%以上的美术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兼任,这部分师资的素质良莠不齐,还有一部分是快要退休的老教师凑合。

(2)目前,高等师范艺术院校毕业生,约有70%的不愿意到农村及贫困地区工作,另有20%的学生不愿意到中小学去任教,直接影响了这些学校艺术教育人才队伍壮大的渠道。

5、家长对艺术教育认识不足。

艺术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艺术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即手工课 、 绘画课 和美术欣赏课。
属于美育范 畴. 美是生物体 的生命运动 与 和 途径 。 在素质教育 中占有极其重要 的地 客观事 物整体运动协调一 致的标志 , 是 在 位 ,是 我国实施 素质教 育的基础 和 突破 人 的神 经系统定 式的建立 、 巩固、 保持 和 艺术教 育正是 利用人 的这个通道 来体 现 人们对 美的感 受和理解 . 培 养对 艺术 的
脑. 从而有 助于抽象思维 、 逻辑思 维、 形 象 提下掌握 变化 的规 律 , 从而 灵活的运 用所 思 维、 记忆力及创造力 的开发 。一 方面艺 学 的美术知识 。最 后是创 造能 力. 循序 渐 术 教育作为一种 综合 艺术 知识 , 从视 听觉 进 的培养创造 能力 . 学 生通过探知创 新已 方面艺 术教育 促进儿童 美术知 识 与技能 的提高。 如: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教材《 感受 三个 层次为 目标 , 如何 灵活 的将美术教育 与艺术教 育想结合 。我将分 别 以综合 . 探 索课和欣赏. 评述课 为例 ;
声音 。 感 受音乐表达 情感 , 在 感受音 乐 的
培把 艺 术 教 育的 意义 概 括 为几 个 方 面 :

是在 综合 . 探 索课 中的运 用 , 如 人

艺术 与生 活: 二、 艺术 与科学 三 、 艺 术
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 , 运用线、 形、 色等诸 美 版 小 学 美 术 第八 册 第 5课 《 生 命 之
最 简单的基础形组合 , 颜色色通 过基础色
要 的技 术训 练 。不能停 留在单纯 的知 识
传播 、 感 受音 乐 、 鉴 赏音 乐 , 而 是 必须 掌 握一定 的技能 。
二、 学 习艺 术教 育 的意 义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1、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及其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电脑多媒体具有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显著优点,日益受到老师们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多媒体”也常常成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代名词。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扩充了教育的内容资源,丰富了教育的方法手段。

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地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便利,如不能科学、合理地应用,也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造成负效应。

在选择、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时,如何遵循媒体传播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优化组合;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规避弊端,发挥其最大的正效应;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更新音乐教学手段,构建新型的音乐课堂等,都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2、正确理解与运用“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课程由单一走向综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的统整理念。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依据基础教育的特殊功能、现代人的素质要求以及儿童的认知方式而提出来的。

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科综合”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出,并进一步就“综合”的实施予以了明确的指导: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对“综合”理念理解不透彻,仅仅体现了“综合”理念的“形”,而没能抓住“综合”理念的“神”,致使音乐课成了“拼盘式”音乐课,或音乐课中出现了大量的“非音乐”现象,引起了专家和音乐教师们的普遍关注。

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综合”的内涵,变“拼盘式”综合为“整合式”的综合;如何恰倒好处地把握好“综合”的尺度,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融合效应;如何体现以音乐为主体的综合,使综合的内容对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有所帮助,等等,确实值得我们每位音乐老师追问与思考。

浅析音乐本位原则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浅析音乐本位原则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浅析音乐本位原则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作者:黄沙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20期摘要:随着国家对美育的重视,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也逐渐提高。

为符合美育培养人审美能力的要求,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不断运用在音乐课堂中,丰富了音乐教学。

与此同时,也出现音乐课堂华而不实、缺乏音乐性的现象。

音乐本位原则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以及学科自身价值的凸显都尤为重要。

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音乐性,避免形式化倾向,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奠定坚实的音乐素养基础。

关键词:音乐本位原则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0-0124-03音乐本位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以音乐本体为出发点,突出音乐学科自身特点,并自始至终将音乐置于音乐教育的本来位置或其职能位置①。

该原则强调了音乐性在音乐课堂中的主线作用,是针对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非音乐性现象和问题而提出的,它指导着音乐教师以音乐本身的规律与特点以及价值来展开和实施音乐教学,因此,音乐本位原则是音乐教学原则中的主导性教学原则。

一、音乐教学脱离音乐本位的主要现象(一)感性体验重于理性认知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要始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诚然,音乐与人的情感息息相关,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亦是不可或缺的。

但随着新课标理念在音乐课堂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发现存在大量关于理念的浅显认知所导致的教学行为。

例如无论是在唱歌课还是欣赏课,教师都会针对作品的感性体验、情绪等问题让学生做出思考,学生凭着自己的主观印象回答或悲伤或欢乐或优雅,而后对于作品的其他解析一笔带过。

但对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探究却少之又少,未能深入,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学生仅仅知道作品是快乐的亦或是悲伤的,卻忽略了音乐要素在塑造音乐情绪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甚至忽视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这样的音乐教育是浮于表面的,无法真正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让“微班会”迸发出育人大能量

让“微班会”迸发出育人大能量

让“微班会”迸发出育人大能量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其中“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逐渐成为初中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教学手段。

通过运用“微课”,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微课”如何让初中数学课堂“翻转”出高效率。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优势,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而“微课”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制定出符合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作不同的微课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学习。

这样既可以让优秀的学生不受限制,又可以让学困生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实现因材施教。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热情。

而“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运用生动有趣的微课视频,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动画制作一个有趣的微课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中的动画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应用。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生必备的一项能力。

通过运用“微课”,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微课视频预习新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本文微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运用“微课”,教师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激活儿童缪斯本性的艺术教育

激活儿童缪斯本性的艺术教育

激活儿童缪斯本性的艺术教育缪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九个文艺女神和科学女神的统称,据说她们分别掌管历史、天文、音乐、诗歌、喜剧、悲剧、舞蹈、抒情诗等。

通常人们把缪斯看成是艺术的代名词。

缪斯本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在的艺术灵性和能力。

它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综合化、一体化的感受。

具有缪斯本性的人往往会利用多种感官、多种艺术手段,以整体的方式去感受、行动、思考和生存。

缪斯本性在儿童文化中,尤其在儿童游戏中得到充分显现。

例如,孩子可以得意洋洋地哼着曲调翩翩起舞。

对于孩子来说,唱和跳不是先后发生的两件事,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件事。

此时孩子的视觉、听觉、动觉等身体感知觉都在参与活动,内在感受与外在行为协调一致,言谈、唱歌、绘画、舞蹈等各种表达方式自然融合。

这种缪斯本性在早期人类或现存的一些小型社会中也普遍存在。

在很多小型社会中,音乐与舞蹈、诗歌、戏剧的结合极为密切,很少看得到只歌不舞或只舞不歌的场面。

二是即兴创作。

缪斯本性常常会使人在特定的场合,突如其来地产生一个表象、一段曲调、一个想法等,这些创意常常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来自瞬间的想像和联想,来自所谓艺术的灵感。

很多优秀的艺术家都具有这种较强的即兴创作能力,比如巴赫以即兴演奏风琴的非凡才能而著称。

在即兴创作时刻,人的情感最丰富,心境也最洒脱和自由,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正是作者即兴创作的结果。

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可见即兴创作的踪影,比如孩子自发地唱歌,这些歌往往是即兴改编或随意哼唱的,为的是配合某个特定的活动,或表达某种内心感受。

在游戏中儿童更有大量的即兴创作,比如某个材料可在瞬间成为孩子游戏的道具。

即兴创作或表演在小型社会的艺术活动中是常见的。

中国民间音乐也存在大量即兴表演的成分。

缪斯本性体现了人内在的一种打破和超越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内在与外在等各种界限的冲动和力量。

遗憾的是,本应每个人都拥有的缪斯本性,随着人类自身的不断理性化、专业化和工具化,渐渐地在大多数人身上湮没了,现在我们只能在小型社会的艺术活动中、在一些艺术家和儿童身上看到这种缪斯本性的显露。

“双减”背景下高校参与小学艺术教育课后服务建设的研究

“双减”背景下高校参与小学艺术教育课后服务建设的研究

“双减”背景下高校参与小学艺术教育课后服务建设的研究自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起(以下简称“双减”),“双减”一跃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早在2014年4月,北京市教委为贯彻落实“持续深化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等精神,启动了“高等学校、社会力量支持中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工作(以下简称“高参小”),展开了为期6年的高校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计划,聚焦于对项目校小学的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教材研制等多方面的支持。

将“高参小”的这种措施置于现今的“双减”背景下,其实亦可以将其视为学校课后服务高质量建设、发挥育人功能的有效方式之一,能够在教学资源、师资、科研、资金等方面起到一定程度的补充与完善作用。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建设现状在“双减”背景下,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课后服务呈现出两种倾向:“活动化”与“课程化”。

有的学者认为:“‘课程化’时创造性落实国家课后服务政策的内在要求,也是克服课后服务‘高耗低效’困境、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现实之选”;也有学者认为:“学校应以学生为本位,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致力于提供非教学、多模式、多样化的高质量课后服务”。

针对新时期课后服务的机遇与挑战,也基于许多地市落实课后服务的具体措施,笔者认为,“高参小”能够为小学艺术教育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持。

若将这一措施系统化、规范化,且长足实施下去,不仅能够为小学艺术教育课后服务在教学资源、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建设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也能促进高校艺术教育学科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二、高校参与小学艺术教育课后服务建设的优势(一)高校艺术教育学科发展的有效路径1.为高校提供实习与实践机会“高参小”项目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其师资以高校在职教师和在读研究生为主要力量,少量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本科学生。

下校参与项目的高校学生事先都会接受相关的培训,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不断地有新的培训内容补充进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小学艺术教育回归本位
作者:徐菲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39期
摘要:学校艺术教育理念的偏差、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的存在以及物质条件的不足让小学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本质背道而驰,笔者从教学观念、艺术师资、教学方式以及物质供给四方面提出小学生艺术教学质量的对策,让小学艺术教育回归本位。

关键词:艺术教育;教育观;回归本位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44-02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及其独特的魅力,已然成为了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艺术不仅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艺术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于提升国民的艺术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能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及将美运用到社会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个体。

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艺术教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全国学校教育总体规划》也指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强调“提高民族素质要从艺术教育着手,要从幼儿和小学抓起”。

但是,笔者在教育实践和听课、学习中,发现了小学艺术教育由于教育者没能从理论上认清艺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根本意义以及学校教育存在多年积累下的实际困难,再加上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造成学习表面化、形式化的现象尤其严重,与当今艺术教育观的本质发生了背离。

一、追问小学艺术教育与其根本目的背行之原因
1.学校艺术教育理念的偏差。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侵蚀,我国学校教育教学重心不能避免地向智育靠拢。

学校部分老师认为小学生的艺术教育课堂单单只是为了教小学生简单的艺术知识、基本操作能力而已,却忽视了艺术教育对于学生情操的陶冶、创造力的培养、情感的激发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把艺术教育学科教成形式化、表面化的艺术的技能课。

尤其是现在的家长、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艺术考级,认为等级证书是最重要的,而忽视对小学生全方面的艺术熏陶。

艺术教师专注让学生练习考级曲目,导致学生只会考级却不能真正学到艺术教育的本真。

在长期传统应试教育中,艺术教育学科仅作为“副科”——修饰课程来完成它的使命,认为艺术教育仅是其他智育课程的调节剂,以游戏的姿态出现在课堂里,轻视了艺术教育教学内容不仅能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开发、陶冶学生的情感,更重要的是长期受其艺术熏陶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作用。

2.学校艺术教育存在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

只要临近重要期中期末考核或面临升学时,在很多学校艺术课程就成了课程表上的摆设——艺术课程被其他课程替代或直接取消,又或者学校只注重对几个艺术尖子的培养,使他们能在校内外比赛中获奖,从而标榜该学校是真
正贯彻艺术教育的,是有成绩有突出表现的。

这是学校艺术教育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突出的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艺术美是道德纯洁、精神强大的源泉。

”真正的艺术教育将会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欣赏艺术独具魅力的美,然后感性地领悟到这美中蕴含的虔诚、浓郁、高尚的情感,最终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和陶冶学生情操。

3.学校艺术教育缺乏正能量的社会文化的支持。

学校艺术教育中艺术鉴赏教育是最具有价值的,是通往艺术教育本质的最直接途径。

因为,只有感受、欣赏美,与这些有感情有生命能触动心灵的作品虔心交流,才能够真正丰富小学生的心灵,充实其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

教育工作者深刻理解这一点的同时也面临一些物质上的困难。

譬如说学校校园内拥有少量的艺术品,小学生尤其是村镇的小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艺术品。

除此以外,信息时代的快速来临,社会文化的不良倾向传播广泛,小学生在生活中就极易接触到带着艺术的“高帽子”品味着实较低的音乐、绘画、摄影和影视作品等作品,使得艺术教育不能在完善的美育工作条件中展开。

所以,学校艺术鉴赏教育需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社会工作者的支持。

二、全面提升,努力挖掘,让小学艺术教育回归本真
1.教育观念要“正”。

艺术教育是学生实现自身美化、完善自我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应认识到艺术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它能使人在健康、活泼、富有生命力的基础上成长,它的使命在于开发人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受教育者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到在小学校园中着力加强艺术教育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为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四有”青少年目标所必需的,也是不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措施。

因此,要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去除糟粕,吸纳新鲜的教育思想的血液,强烈克服抵制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应试教育的干扰,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切实加强人性化的艺术教育。

2.教师队伍要“强”。

有专家指出“素质低劣的艺术教师正在毁坏一大批儿童的听觉和视觉”。

培养与时俱进既有专业知识、教学技术又不乏科学理念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是艺术教育立足小学校园的关键。

因此,面对教师的实际需求,学校、社会可以展开一些针对性的培训,促进艺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端正正确的教学理念,还要着眼于为艺术教师搭建一座理论与实践相沟通的桥梁。

(1)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实践操作。

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可以说是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进行继续教育,通过网络等媒介间接地学习了解一些艺术教育理论来不断充实自己,课堂依旧“原汁原味”。

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不可逾越的鸿沟,教师的脚步只停留在了理论学习。

艺术教师吸收了新的理论知识,要多多操作,在反复地“实践—认识—在实践”中强化自我,提高自我。

(2)环境提升师资力量。

学校对艺术教师的提高、学习要保持支持鼓励的积极态度,鼓励教师的自我锻炼、自我成长,为形成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营造和谐向上的环境。

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受艺术教育熏陶的程度如何,同样也影响着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甚至影响到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程度。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能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以及将美运用到社会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个体。

良好的艺术氛围环境对小学生身心的成长都将产生终身的积极影响。

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艺术
教师都要带动整个社会关心、支持中小学艺术教育,向全社会充分有效地宣传艺术教育的正能量,并为其在各方面提供充分、可靠的保证。

3.教学形式有“趣”。

艺术教育在于培养能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个体。

在学校艺术教育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以艺激趣。

良好的艺术效果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重视表演效果呈现、多媒体呈现或现场表演,以良好的艺术效果,使学生对艺术教育内容向往。

其次,艺术活动开展的新奇性与趣味性对学生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

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表现教学内容,艺术学科教学的趣味性增强也促进了小学生对艺术的热爱。

再次,教师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要不断唤起他们成功的热爱就要及时适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能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持之以恒的决心。

最后,要重视实践训练,培养兴趣,同时督促学生加强实践锻炼。

4.物质条件要“足”。

学校要把艺术教学和课外活动所需要的用品完善,并且与其他学科一样纳入学校的教学经费分配方案,保证落实艺术教学设备、设备器材维修等方面的经费。

国家、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在安排经费时,多方面考虑各个地方不同的小学艺术教育物质条件的状况,各地对艺术教育的投资应采取适当的政策。

物质充足的条件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要大力提倡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优良传统,利用当地的条件,自制一些艺术教学用具,补充教学设备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王亚婷.论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新西部(下半月),200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