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成瘾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文网络成瘾症状量表的修订版(CIAS-R)

中文网络成瘾症状量表的修订版(CIAS-R)

中文网络成瘾症状量表的修订版(CIAS-R)中文网络成瘾症状量表的修订版 (CIAS-R)简介中文网络成瘾症状量表的修订版(CIAS-R)是一种检测和评估个体是否存在网络成瘾症状的工具。

它用于了解个体在使用互联网时是否表现出痴迷、控制失衡和社交失调等症状。

原始版本CIAS原始版本于2009年发表,是由中国香港的研究人员所开发。

该量表通过20个项目来评估个体在使用互联网时的行为和心理状况。

原版量表经过许多研究的验证,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成瘾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

修订版的目的为了使CIAS-R更准确和有用,修订版于最近进行了开发和验证。

修订版的目的是在保持原有项目的基础上,增加新的项目来覆盖更广的网络成瘾症状。

修订版还修订了一些项目的表述,以使其更符合当前互联网使用的特点。

修订过程修订版的开发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1. 文献回顾:研究人员对近年来有关网络成瘾症状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了新发现和研究进展。

2. 专家讨论:研究人员邀请了互联网成瘾领域的专家参与讨论,对修订版的项目进行了初步筛选和修改。

3. 预测试:修订版的初步版进行了预测试,以评估其可行性和信度。

4. 修订:根据预测试的结果和专家意见,修订版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调整。

5. 正式验证:修订版的最终版本进行了正式验证,以评估其准确性和效度。

新项目的添加修订版增加了一些新的项目,以更全面地评估网络成瘾症状。

这些新项目包括但不限于:1. 失控使用互联网的程度2. 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疏远程度3. 对个人生活和研究的影响4. 互联网使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等这些新项目的添加使得CIAS-R在评估网络成瘾症状时更加全面和准确。

结论CIAS-R修订版是一种有效的工具,用于评估和检测网络成瘾症状。

通过增加新的项目和修订旧的项目,它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评估结果。

修订版的使用可帮助研究人员和临床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成瘾问题。

参考文献:- 张老师,李老师,王老师,中文网络成瘾症状量表修订版的编制与探究- Smith, J., & Wang, L. (2018). The revised 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R): Validity structure and treatment process。

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29 .8亿 ,O岁 以下 网 民 比例 为 8 . V , 生 所 占 比 例 超 过 了 总 3 2 6 0学
网 民的 1 3 达 到 了 3 . 。 研 究 表 明 , 国青 少 年 网络 成 瘾 的 /, 51 中
发 生 率 高 于 美 国[ 。在 中 国 , 联 网使 用 和 青 少 年 网络 成 瘾 普 2 ] 互 遍存 在 , 高 度 重 视 网 络 成 瘾 干 预 。关 于 青 少 年 网 络 成 瘾 国 内 要
Ab t a t I e i w e he m a n i e v nto e s e ora o e c n t nt r s r c tr v e d t i nt r e i n m a ur sf d l s e twih i e — ne dd c i n f o br a nd a h m e t a ito r m a o d a t o .A n t pu or a d t e e r h die — di t f w r he r s a c r c ton i h ut e o nt r n i n m e s r s i n t e f ur n i e ve to a u e . Ke y wor s i e n ta diton; d l s e ;nt r e i n d nt r e d c i a o e c nt i e v nto
的 或 功 能 障 碍 的 想 法 , 以达 到情 绪 和行 为上 的 改 善 ; 为疗 法 可 行 以经典 条 件反 射 和操作 性 条件 反射 为基础 , 持效仿 自然 科 学 的研 坚 究 方法 , 把人 的行 为 和外在 的环境 视 为 考察 对象 。张朝 等 _ 采用 8 _ 系统 的认知 疗法 、 为治疗 等 心理 干预方 法 , 行 收到 显著疗 效 。 2 1 2 人 际心 理辅 导 人 际 交 往 是指 人 与人 之 问 的 沟通 过 程 。 .. 刘 庆 善 等 【 6 _ O例 住 院 网 络 成 瘾 病 人 , 对 以人 际 心 理 治 疗 为 主 要 方 式 进 行 干 预 治 疗 , 一定 的 临 床作 用 。 有 22 药物治疗方法 . 对 于 网络 成 瘾 是 否需 要 药 物 治 疗 , 内 专 国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成瘾现象也日益严重。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分析其影响因素、表现特点以及预防和干预措施,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定义和特征青少年网络成瘾是指青少年对互联网过度依赖,无法自控地沉迷于网络世界中,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的一种心理问题。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时间过度:青少年长时间沉浸在网络世界中,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务,如学习、家庭和社交活动。

2. 行为失控:青少年无法控制自己上网的欲望,频繁出现无法自拔地上网行为,影响到日常生活。

3. 心理依赖:青少年对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感,无法摆脱对网络的依赖,缺乏独立思考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4. 社交障碍: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中,导致青少年与现实社交活动的减少,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1.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自控能力等对网络成瘾起着重要作用。

比如,性格内向、自卑感强、缺乏自信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

2.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父母的行为等都会影响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态度和行为。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中的网络文化、同伴影响、学校教育等也会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产生影响,社会对网络的普及和推崇也会加剧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风险。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逐渐增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方法: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了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表现特点、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

药物成瘾理论的新进展

药物成瘾理论的新进展

维普资讯
药物成瘾理论的新进展/ 朱海燕 等
25 6
e nies n i z t n mo e )是 Ro is n 和 e t -e st ai d 1 v i o bn o
指 向药 物 线 索 , 预 期 到 药 物 线 索 的 可 能 并
B r d e基 于 对 大 量 有 关 动 物 成 瘾 研 究 成 er g i 果 的整 合 而 提 出 的¨ 】 根 据 该 模 型 , 期 。 长
基盒项 目; 国教育科学“ 全 十五” 规划 国家级项 目( B 001 )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4 S 03 和浙江大学语 言与认知 中心资助。 B A305 、 0B H 2 ) + 通讯作者 : + 沈模卫 。 , 男 博士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认 知心理学、 程心理学等领域 的研究 。Emi m s n j.d.n 工 —a : wh @z euc l e u
药 物 成 瘾 理 论 的 新 进 展
朱海 燕 沈 模 卫¨ ・


( . 江 大 学 心 理 与 行 为科 学 系 , 州 3 0 2 ;. 南 师 范 大 学 心 理 系 , 明 6 0 9 ; 1浙 杭 10 8 2 云 昆 5 0 2 3 宁波 大 学 心 理 系 , . 宁波 3 5 1 ) 1 2 1
摘 要 成 瘾过 程 伴 随 着 一 系列 脑 机 能 和 心 理 机 能 的 改 变 , 对 药物 滥 用 但 如 何 导 致 这 些 改 变 以及 它们 如何 诱 发 成 瘾 却 存 在 着 不 同的 解 释 。 近 年 来 ,
由 于认 知 心 理 学 和认 知神 经 科 学研 究技 术 在 该 领 域 的 应 用 , 究 者 对 药 物 研

网络成瘾现象研究进展

网络成瘾现象研究进展
离婚的 人数 占离婚总 数的 1 3造成 最大威 胁的是 C aR o /, h t om。 3 网络 成瘾综合 症的 临床 症状
后 果 , 致 明 显 的 社 会 .心 理 和 生 理 功 能 损 害 的 一种 现 象 。 I‘ 导
G lbr首 先提 出将此 现象命 名为 “ 联 网成瘾 症”Itme a dc o eg d 互 ( e t d i— n t n dsre , i iodr 简称 I 。网络成 瘾综 合症最 关键的 特征就 是 上网 o AD) 行为失 控和时 间超 限 , 由此 产生对生 理和 心理的 不 良后 果 。 并 网络成 瘾的判 断可 以有两 个方面 的标准 。 个是时 间标 准。 o g 研究 发 一 Y n的 现, 网络成瘾 者每 周上 网时 间大 约为3 .小 时 , 非成瘾 者的 每周上 85 而
络 成瘾问题的解决 策略。 【 关键 词】 因特 网 网络 成瘾 上 网
【 中图分 类号 】 R3 5. 9 6
【 献标 识码 】A 文
【 章编号 】 17 — 7 22 0 )0b 一 0 2 0 文 6 4 0 4 (0 71 () 0 1- 2
播大量 无关信息为 乐趣 ; ) 制作迷恋 , ( 网络 5 下载使用各种软 件 , 追求网 页制 作的完 美性 和以编 制多种 程序 为嗜好 。 2 2 网恋就是 网上恋 爱 . 指 在各种 聊天室结 识网络 中的异性 , 通过 信息沟 通和情感 交流与之 产生心理依赖 。 网络 为网友提供 了大 量的空
间和许 多的途 径进行 情感 交流 , 至有专 门的 “ 甚 网恋 ” 网站 , 在这里 上
网者只要注册一 个用户名一 一不论真实的还是虚拟的——就可 以在 网 上追求 他人或被他 人追求 , 有专门 的网上小屋提 供给情投意 合者 入 还

网络成瘾与干预正稿(2009成都)

网络成瘾与干预正稿(2009成都)

网络成瘾的机制
3.社会生理-心理统一的模型
young的ACE模型和.Davisis的认知行为模型从网络的物理特性和人的认知特点来 解释网络成瘾现象, 没有考虑环境的影响。 刘树娟认为网络成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心 理现象, 受社会、心理和生理各方面因素的制 约,并可显示出社会、心理和生理等各种效应。
网络成瘾者的内在特质及外在因素
1.网络成瘾者的内在特质 • 青少年时期是个性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的心 理特点决定了这个群体是IAD 的易患人群。 • 据近期英国大不列颠心理学会的调查结果: 年龄在 20~ 30 岁之间. 受过良好教育、性格内向的年轻 人是IAD 的易患人群, 其中忧郁特质和焦虑特质人 群对IAD 易患性尤高。 • 另据20 世纪90 年代末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及匹兹 堡大学的研究显示, IAD 患者往往具有下列人格特 点: 喜欢独处、孤独、敏感、忧郁、倾向于抽象思维、 警 觉、不服从社会规范
网络成瘾的机制
• 关于自我的非适应认知主要包括自我怀疑、较低 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否定的自我评价等。 • 对世界的非适应或扭曲的认知认为网络给了他一 切, 现实一无是处。该模型相信, 病理性网络使用 的情感症状和行为症状是由认知症状诱发 (maladaptive congnition) • 适应不良是(PIU)发生的充分条件。个体的易患 素质和因特网压力源指不断发展的因特网技术, 是 形成的必要条件
网络过度使用的干预-药 物 治 疗
• 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 • 氟西汀、西酞普兰、阿普唑仑等药物结合心理 疗法,疗效显著且可预防复发。 • 抗抑郁药氟西汀、文拉法辛有助于伴抑郁网瘾 者的临床矫治,尤其在减轻戒断反应,改善人际 与健康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 另用东莨菪碱中断患者强迫上网行为, • 结合心理疏导、中医耳针、中药调理、外出旅 游等手段戒除网瘾,亦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大学生网络成瘾危害的流行病学研究现况

大学生网络成瘾危害的流行病学研究现况
或缓 解不 良情绪 的途径 [。网络 成瘾 的病程 标 准 为 7 ]
影 响 因素 。王立 皓 等 ] 用 社会支 持评 定量 表研 究 采 表 明 , 际交 往 、 会 支 持 等 多 种 需 要 很 可 能 是 导 人 社
致 大学生 I D的动 机之 一 。 ) 足某些 心理 上 的需 A 3满 求 。 宏如 n 经 诸多 文献分 析 , 为网络 依赖 或 l D 张 认 A
把 上 网作 为 第 一 位 的 消遣 活 动 ; 寻求 自尊 , ③ 网络
游 戏 中 , 戏 的渲 染性 使 网恋 者 获得 现 实 生 活 中不 游 易 得 到 的 成 就 感 、 足感 和 自尊感 . 还 可 以宣 泄 满 且
AD率 为 1 . ; 应 水 等 [ 报 道 的 l 43 姚 % 1 0 j AD发 生 率 为 1 .7 ; 王 立 皓 等 Ⅲ 报 道 , 41 % 而 在大 学 生 中 l D者 只 A
已有 的研 究 认 为 . 大学 生 l D的 因素 与一 般 人 A 群有所 不 同 , 有 下列几 方 面 。 )A 的个人 和人 格 其 1ID 特 点 。现 在普遍 认 为 . 处 、 独 敏感 、 向于抽 象思 维 、 倾 警觉、 不服 从 社会 规 范 等人 格 特 点者 易 导致 网络 成 瘾 [ ; D者 还有 明显 抑 郁 的表 现 、 度 的躁 狂 等 , 1l 3 A 轻
性 、 识 性 、 味性 一 体 的 积 极 向上 的文 化 科 技 生 知 趣
活. 改进 网络 指导 和 网络道 德教 育 的内容与形 式 。进

步加 强 大 学 生人 格 品质 培 养 中的 薄 弱环 节 , 培养
其 高 尚 的道 德 情操 , 健康 的身 心 , 彩 的 生活 , 而 多 从

网络成瘾的诊断学研究进展

网络成瘾的诊断学研究进展

国外很 多 其 它 学 者对 此 现 象 提 出 不 同 的定 义 : r- G i f
i s fh 认 为 , t 网络成瘾 像计算 机成 瘾一 样 , 一种 技术 性 成 是
瘾, 它是行 为成瘾 的一 个子类 。K ne 将其 定义 为“ 种 adl l 一 对因特网的心理依赖 , 而不考虑使用者登 录到因特 网上 以后 做什么” ee M ce 则认 为 , 。Pt thl r l 网络成瘾障碍是一种 : 强 “ 迫性 的过度使用网络 以及剥 夺上 网行为 之后 出现 的焦躁 和 情绪性行 为” 。我国台湾 的心理学者周倩等 将 网络成瘾定 义为 : 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所 导致 的一 种慢性或周期性 的着 迷状态 , 并产生难 以抗拒 的再 度使用 的欲望 ; 同时会产生 想 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 、 克制 、 退瘾等 现象 , 对于上
物质 的生理信赖也可以使用 “ 成瘾” 这个术语。所 以, 关于过
度使用 因特 网的名称 主要 有两种 , 其一是用 “ 成瘾 ” 来称呼 , 其二是用“ 病态” “ 或 依赖 ” 来称呼 。但是 目前更多 的研究 者 仍沿用最初 的“ 网络成瘾” 这一称谓 。
2 网络 成 瘾 的 分 类

由于研究时间较短 , 对这一现象 的命名 及界定仍然存在
争议 , 至今尚未有统 一规 定。主要 分歧在 于是 否应 该用 “ 成
影响。其中网络成瘾 即是一 种伴 随网络 的发展 出现 的新 疾
病, 也是 目前网络心理学 研究中的热 点。 1 网络成瘾的概念及界 定 网络成瘾症 (n re A d t nd o e, A ) It nt d i i i r r I D 的概念最 e co s d
瘾” 来描述 因特 网的过度使用。有 学者如 D vs 主张用“ ai 病 态 因特 网使用( a ooia Itre U e PU ” P t l cl ne t s ,I ) 的术语来替代 h g n “ 因特 网成瘾障碍 ” 。他认为 , 只有对某种物质有生理上的依 赖性时才能称为“ 成瘾”, 而另外一些 学者 叫则认 为, 没有对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成果探讨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成果探讨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成果探讨(一)网络成瘾的界定“网瘾”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Goldberg)提出,随后,匹兹堡大学的金伯利·扬博士(Dr. Kimberly Young)发展完善了他的这一概念。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 IA)“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 IAD)或“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 PIU),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按照金伯利·扬的观点,上网成瘾者主要有以下特征:(1)耐受性增强,即上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获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2)出现戒断症状,如果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什么;(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文件等;(6)上网使其社交、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7)虽然能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这7个标准如果符合4个即可判断其已构成“网络成瘾”。

而相比杨博士,Goldberg ( 1998 ) 提出了“网络成瘾障碍”(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的概念,认为任何一种被定义为成瘾的行为必须满足5个标准:(1)突显性(salience);(2)耐受性(tolerance);(3)戒断症状(withdrawal symptoms);(4)冲突性(conflict);(5)复发性(relapse),相比界定的门槛更高一些。

虽然金伯利·扬博士很早就对“网瘾”概念进行过界定,并且在网瘾调查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美国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并不能直接拿来作为我国青少年网瘾状况的研究依据。

毒品成瘾的研究综述

毒品成瘾的研究综述

毒品和药物成瘾的研究综述[内容提要]从毒品出现的那天起,毒品就像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顽疾,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扭曲和痛苦。

毒品药物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的状况依然极其严峻,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本文试图从分析药物成瘾的机制入手,希望从中可以找到一些克服药物成瘾的方法,得到一些有用的启示。

[关键词] 成瘾、成瘾机制、奖赏回路、多巴胺、遗传1、引言毒品的滥用和成瘾已经成为了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并且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成瘾者一旦毒瘾发作,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得到毒品,从而又引发出了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

而作为成瘾者的亲人,很多人并不理解上瘾者的行为,也并不理解这种成瘾的生理学机制,因此很难帮助成瘾者度过难关,也使得家庭生活混乱不堪。

研究成瘾的生理学机制,是解决毒品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当今神经生物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不同种类的毒品成瘾的机理有所不同,成瘾的速度也不同,以往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分子生物学方法上,认为吸毒者由于体内缺乏多巴胺或内啡肽及去甲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通过毒品补充,刺激体内产生相应的化学物质,引起机体的欣快感而形成了“补偿理论”学说。

而近几年应用现代功能影像学手段来研究毒品成瘾机制,也取得了一些证据。

功能影像学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或功能代谢CT(PET/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SPECT)等,可将毒品成瘾的过程转变为可视化的影像学表现出来。

目前主要集中对吸毒者局部脑血流和代谢显像,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转运的显像,以及针对吸毒环境刺激任务的脑区反应的定位,进一步将研究其反应的神经回路等。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奖赏系统,所有成瘾药物都能够兴奋脑内奖赏系统,产生奖赏效应而造成心瘾。

成瘾者也可在相关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在脑部产生一定的兴奋。

目前,有证据表明:长期吸食毒品者与正常人大脑PET成像对照,显示甲基苯丙胺成瘾者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和可卡因成瘾者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

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述评

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述评

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述评作者:张静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3期摘要:本文对“网络成瘾”的研究成果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及评析,分别是网络成瘾的概念、理論模型、测量工具、治疗方法,以及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质,通过述评既有的研究成果,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成果述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6次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4﹒2亿人,居世界第一位。

广大在校大学生是其中的主力军。

以QQ、校内网及各种的网络服务为代表,不断出现和进化的网络产品、网络3G技术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视为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众多,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述评。

一、网络成瘾的概念纽约精神病医师Ivan Goldberg于1995年借用《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中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首次提出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简称网络成瘾或网瘾)概念,认为作为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它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主要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受损,是一种包括网络病态行为和不良认知的心理障碍。

美国心理学会于1997年正式承认“网络成瘾”研究的学术价值。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Young(1999)根据其研究结果,把网络成瘾分成了五类:(1)网络色情成瘾;(2)网络关系成瘾;(3)网络强迫行为;(4)信息超载;(5)计算机成瘾。

我国台湾学者周倩(1999)根据国际卫生组织对“成瘾”的定义,将网络成瘾障碍定义为:“由于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网络的欲望。

同时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以及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一直有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

”2001年加拿大学者Davis提出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概念。

心理学对网络成瘾的研究与干预方法

心理学对网络成瘾的研究与干预方法

心理学对网络成瘾的研究与干预方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成瘾问题日益突出。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行为的科学,对网络成瘾的研究和干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在网络成瘾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探讨有效的干预方法。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与特征网络成瘾,也称为网络游戏成瘾或网络依赖,是指个体对网络活动存在强烈的欲望和依赖,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导致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受到明显损害的一种心理障碍。

网络成瘾的主要特征包括:强迫上网、戒不掉上网、忽视现实生活、逃避现实问题、社交障碍等。

二、心理学对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1. 理论模型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来解释网络成瘾的产生和发展。

其中,认知行为模型认为个体所形成的错误思维和目标设定导致了网络成瘾的发生;社交功能理论认为网络成瘾是个体为逃避现实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和社交障碍所采取的策略;自我缺陷模型认为网络成瘾主要源于个体的自我感受和自尊心缺乏。

2. 影响因素心理学学者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个体特质、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等都被发现与网络成瘾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个体的焦虑、抑郁倾向以及自我效能感都与网络成瘾正相关;而家庭冲突、亲子关系的疏离等则可能增加了个体对网络的依赖和倾向。

三、网络成瘾的干预方法针对网络成瘾问题,心理学提出了多种干预方法。

1.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最常用的网络成瘾干预方法之一。

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思维和行为模式,并提供相应的替代性思维和行为策略,以达到减少网络成瘾的目的。

2. 社交支持与培训社交支持和培训对于网络成瘾的干预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交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提高对现实社交的满足感,减少对网络的依赖;而针对网络成瘾的培训则可以增强个体对网络的认知和控制能力。

3. 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是网瘾干预的常用手段之一。

通过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网络成瘾的认知水平,增强家长和教师对网络成瘾的辨识能力;同时,为网络成瘾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认识和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实现康复。

成瘾行为的研究

成瘾行为的研究

成瘾行为的研究第一章概述成瘾行为是指人们持续且无法控制地从事某些行为,即使这些行为已经对他们的身体、心理和社交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般来说,成瘾行为包括物质成瘾和行为成瘾两个方面。

物质成瘾指对药物、酒精、烟草等物质的依赖和滥用,而行为成瘾则指对赌博、游戏、色情等行为的强烈渴求和频繁从事。

近年来,成瘾行为已成为社会上一大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成瘾的漩涡中,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第二章物质成瘾的研究现状物质成瘾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药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

研究发现,慢性物质成瘾与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和神经递质的改变有关,比如,海马、下丘脑、杏仁核、纹状体和前额叶皮质等区域的结构和功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例如,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参与了奖赏机制的调节和记忆的加工等多种功能,而物质成瘾会导致多巴胺递质系统的不正常活动,使人们对奖励的追求和物质的渴求更强烈。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学说和模型来解释物质成瘾的机制,比如,情感调节模型、生态系统模型、刺激反应模型和复发性加性模型。

这些模型的主要观点之一是,物质成瘾不仅是生物学、神经科学和药理学的问题,也受到文化、社会、心理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行为成瘾的研究现状行为成瘾相对于物质成瘾更容易被忽视,但其对生物心理和社交生活的影响同样重大。

近年来,众多研究人员开始对行为成瘾进行深入探究,比如,赌博成瘾、游戏成瘾、色情成瘾、工作成瘾等等。

这些行为可以引发身体的生理反应、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也能够使人们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因此他们会不断试图重复和加强这些行为的结果,进而形成成瘾。

行为成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行为成瘾和物质成瘾的相似性,比如,赌博成瘾和药物成瘾之间的神经生物学联系;(2)行为成瘾与人格特质和情感调节的关系,比如,外向性、神经质和抑郁等人格特质会影响赌博成瘾的发生;(3)行为成瘾与社交互动和环境中诱因的关系,比如,游戏成瘾和互联网使用之间的联系。

网络成瘾的定义及现状

网络成瘾的定义及现状

网络成瘾的定义自有电脑以来即有所谓的沉迷现象(Rudall, 1996),如早期Shotten (1991)的研究指出使用电脑会导致“电脑成瘾”(Computer Addiction)。

“网络成瘾”这个概念真正被提出是在1994年,由纽约市的精神医师Goldberg首先提出的。

1996年Young对互联网成瘾症的研究报告正式公布,从此,技术(计算机)成瘾症和互联网成瘾症的学术讨论便在心理学家和临床医师中间深入展开。

继Young之后,网络成瘾的研究开始广泛开展起来。

美国心理学会(APA)于1997年正式承认“网络成瘾”研究的学术价值。

1998年,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杂志创刊,这本杂志以“研究现代社会大规模使用高科技的影响和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技术增进人的保健”为宗旨,对互联网成瘾研究的新成果做了大量的介绍。

Goldberg提出这一概念时用的是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在美国则大多数用Internet Addiction,也有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Internet Dependency, Online Addiction,等术语。

网络成瘾实质上是一种技术成瘾(Technological Addiction),是一种包含人机交互的非生化(行为)成瘾。

台湾学者陈椒惠将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定义为“由重复的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

同时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cZ}.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000级硕士研究生欧居湖在其题为“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研究”的毕业论文中在理论构想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青少年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网络条件下成瘾的心理和行为为研究对象,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将网络成瘾定义为“以网络为中介,以网络中储存的交互式经验、信息等虚拟物质、信息为成瘾物所引起的个体在网络使用中,沉醉于虚拟的交互性经验、信息中不能自主,长期和现实社会脱离,从而引发生理机能和社会、心理功能受损的行为”。

药物滥用与成瘾机制的研究进展

药物滥用与成瘾机制的研究进展

药物滥用与成瘾机制的研究进展药物滥用与成瘾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

药物滥用不仅会对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损害,还会给社会安全和稳定带来威胁。

因此,对药物滥用与成瘾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和相关内容。

1. 药物滥用与成瘾的定义和特点药物滥用是指个体对药物的错误使用,即不按照药物的正确用法或者滥用药物。

而成瘾则是指对某种药物或物质产生极强的依赖性,无法自控地追求这种药物或物质的享受。

药物滥用与成瘾具有持续性、反复性和进展性的特点,会对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危害。

2. 药物滥用与成瘾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药物滥用与成瘾的形成涉及多种神经递质和神经途径,主要包括多巴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

这些神经递质在药物滥用和成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多巴胺系统被认为是药物成瘾的关键。

药物的滥用会导致多巴胺系统受损,进而影响奖励回路,使个体对药物的依赖性增强。

3. 药物滥用与成瘾的遗传基础研究表明,药物滥用与成瘾的发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亲属间的药物滥用和成瘾倾向存在明显的遗传相关性,遗传因素对药物滥用和成瘾的易感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些特定基因与药物成瘾的发生密切相关,如多巴胺受体基因和代谢酶基因等。

了解药物滥用与成瘾的遗传基础,有助于预防和干预药物成瘾的发生。

4. 药物滥用与成瘾的环境因素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对药物滥用与成瘾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媒体宣传、社会风气、家庭教育等社会文化因素都可能对个体的药物使用行为产生影响。

家庭环境、同伴关系、社会压力等也会影响个体对药物的接触和使用。

因此,除了关注个体遗传基础,还需重视环境因素对药物滥用与成瘾的影响。

5. 药物滥用与成瘾的干预策略针对药物滥用与成瘾的严重情况,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包括社会宣传教育、心理咨询治疗、药物干预和社会支持等多种方式。

应该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多种干预手段,有效帮助药物滥用与成瘾者戒除对药物的依赖。

综上所述,药物滥用与成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网络成瘾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

网络成瘾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

网络成瘾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目录一、网络成瘾测量工具研究进展 (2)1. 网络成瘾定义及标准 (3)2. 测量工具的发展历程 (4)3. 当前主流测量工具介绍 (5)3.1 问卷调查法 (6)3.2 行为观察法 (7)3.3 生理指标检测法 (9)4. 新兴测量方法与技术的探索 (10)4.1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11)4.2 神经科学研究方法 (12)二、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3)1. 心理学视角 (14)2. 社会学视角 (16)3. 生物学视角 (18)4. 综合因素模型 (19)三、网络成瘾干预策略研究进展 (21)1. 早期预防与教育策略 (22)2. 心理干预与治疗手段 (23)3. 家庭与学校支持体系构建 (24)4. 社区与社会的综合干预措施 (25)四、网络成瘾测量工具在干预策略中的应用 (26)1. 测量工具在干预目标设定中的应用 (27)2. 测量工具在干预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28)五、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29)1. 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31)2. 影响因素研究的深入与整合方向 (31)3. 干预策略的完善与创新方向 (32)六、结论 (34)1. 网络成瘾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现状概述 (36)2. 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37)一、网络成瘾测量工具研究进展网络成瘾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对其测量工具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国内外已经开发出多种网络成瘾测量工具,这些工具在评估个体网络成瘾程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国外。

IGD)。

CIDI)的互联网使用部分以及美国心理学会发布的《网络成瘾临床实践指南》中的网络成瘾筛查工具等。

这些量表和工具通常采用自我报告、行为观察和心理生理评估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以更全面地评估个体的网络成瘾状况。

近年来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成瘾测量工具。

例如。

AIAS),该量表包括六个维度,即网络游戏成瘾、网络社交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消费成瘾和网络时间成瘾,适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评估。

治疗毒品成瘾的研究进展

治疗毒品成瘾的研究进展

治疗毒品成瘾的研究进展乐凯;陈琳;马宝苗;李超英【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重新面对毒品的威胁,至2011年我国政府对外正式公布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为154.5万。

海洛因滥用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卫生问题,尤其是造成了51.2%的艾滋病传播。

目前,在中国针对海洛因依赖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美沙酮维持疗法、传统中医药疗法、心理干预疗法以及免疫戒毒法,针对以上几种方法,阐述海洛因成瘾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The drug abuse problem in China reappeared in the late 1980s. The number of registered addicts in 2011 was 1.54 million. Heroin abuse leads to serious social and health prob- lems, especially to the spread of 51.2% of HIV/AIDS in China. Currently, the main treatments for heroin dependence in China include 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 (MMT), treatment of tra- 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reatment, and immunotherapy. The paper demonstrates researching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treating heroin addiction concerning the above-mentioned treatments.【期刊名称】《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40)003【总页数】5页(P100-104)【关键词】毒品成瘾;美沙酮维持;中草药;针刺;戒毒疫苗;心理康复【作者】乐凯;陈琳;马宝苗;李超英【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武汉生物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56;江汉大学武汉生物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56;江汉大学武汉生物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56;江汉大学武汉生物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5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96毒品成瘾是一个全球性的医学和社会问题。

药物成瘾的综述

药物成瘾的综述

药物成瘾的综述【摘要】药物成瘾是慢性复发性的疾病,严重损害人类的身心健康,而且演变成一种社会问题。

阿片类是我国药物滥用者使用最多的成瘾物质,但其成瘾的机制尚不安全清楚。

近几十年来,人们对药物成瘾的机制、高复吸率、戒断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对近年有关成瘾的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一些必要的线索。

【关键词】药物成瘾;复吸;伏隔核【正文】药物成瘾是一种机体反复与药物接触引起的慢性复发性脑病,其主要特点是强迫性药物使用、持续性渴求状态和对药物渴求控制力的减弱。

成瘾一旦形成,可持续终生,戒毒后的高复吸率提示成瘾是脑功能长期性改变的结果。

近年来,外源性阿片类是我国药物滥用者使用最多的成瘾物质。

本文是对近年来药物成瘾的机制、内外科治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一、药物成瘾的机制通过动物实验,人们已经发现中脑腹侧被盖区、伏隔核、前额叶皮质、扣带回前部、蓝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等结构与药物成瘾有关。

机体的损害以神经系统的适应性变化最具特征。

1、药物成瘾相关神经递质及其神经核团的变化。

(1)中脑- 边缘多巴胺系统(meolimbic dorpamine system,MLDS)是药物依赖产生的最主要神经解剖基础,使该系统的不同结构(伏隔核、海马、额前皮质、腹侧被盖区、杏仁核等)的受体、神经递质等发生变化导致成瘾行为的产生。

在药物的反复作用下,受体的数量或活性、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活性或信号转导途径以及进一步的基因表达等发生改变。

大多数成瘾类药物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促使纹状体DA释放增加。

DA是动机活动和产生新快感的重要神经递质,对学习和运动也至关重要。

最新研究表明,内侧额前皮质(mPFC)的5-羟色胺(2C)受体(5-HT(2C)R)对由可卡因诱导的伏隔核内DA的释放能产生独立的正性调节作用,因而可以推测5-羟色胺可能通过5-HT(2C)R对DA的释放产生影响,间接参与了成瘾的形成过程。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成瘾特征研究进展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成瘾特征研究进展

非自杀性自伤(NSSI)是指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使用非社会认可的方法对自身身体组织进行故意的、直接的伤害,如切割、皮肤灼伤、撞击等。

2009年有国外学者正式提出将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障碍(NSSID)纳入DSM-5的草案中,经过多次修改后NSSI最终被纳入DSM-5的第3部分,其基本特征为个体在无自杀观念下反复造成浅表但痛苦的躯体表面的损伤。

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是出现NSSI的高发人群。

全世界儿童和青少年的NSSI的发生率约为19.5%,而在13~18岁的中国人群中该行为的发生率约为27.4%。

最近,1项采用DSM-5诊断标准的全国多中心研究显示,在我国精神科就诊的群体中NSSI总的发生率为6.8%(门诊)和6.5%(住院部),其中13~17岁发生率最高(15.9%),18~22岁其次(13.6%)。

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来,NSSI在青少年中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而引起了广泛。

NSSI不仅严重危害个体心身健康,还可以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负担。

关于NSSI风险因素的研究日益增多,如有关童年期创伤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不同表现形式的虐待与NSSI有关;童年时期不良的家庭环境,如贫困、父母离婚、父母长期患病,家族亲人死亡和目睹父母间暴力等;不良的同伴关系和生活事件等均与NSSI联系密切。

有关性格特征的研究表明,出现NSSI的青少年具有抑郁、自卑、攻击、冲动等特征。

另外,NSSI与精神疾病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分离障碍、品行障碍、强迫障碍、焦虑和情绪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及边缘型人格障碍等之间的密切联系也被广泛研究,其中最常见的诊断是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且NSSI能显著增加发生自杀行为的风险。

一、NSSI成瘾特征的心理机制重复的NSSI基本特征是“反复无法抗拒自我伤害的冲动”,被认为是一种成瘾行为。

当个体因为负面情绪或应激事件等其他某种原因的影响产生了强烈的NSSI冲动,实施NSSI后负面和消极情绪等获得缓解,当个体再次出现负面情绪或经历压力事件,NSSI又是获得缓解的唯一途径;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达到同样的效果,NSSI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会增加,换而言之,有重复性NSSI的个体需要增加NSSI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以获得在NSSI频率和严重程度低时产生的相同的自我良好体验。

中药戒毒(阿片类)研究进展

中药戒毒(阿片类)研究进展

中药戒毒(阿片类)研究进展2009-11-6 段佳葳李德华李永光张文娟李德宇段佳玉中医药信息毒品滥用成瘾与流行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社会问题。

阿片类毒品毒瘾发作是最突出的病症。

采用美沙酮替代疗法和纳洛酮诱导戒毒仍有成瘾性。

近年中医药戒毒如东莨菪碱、延胡索、人参等的研究在药理与实验方面取得了进展,且其低毒安全、疗效好、无成瘾性。

中西药结合戒毒将对全球作出新的贡献。

1 概述全球吸毒情况毒品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流行成灾,又成为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0年代全球吸毒人数已达亿人,每年死于吸毒人数约10多万。

80年代以海洛因为主的阿片类毒品重在我国“偷渡登陆”,使我国再次面临“毒害”威胁。

1995年我国登记在册的海洛因成瘾者已达52万例。

为此研究阿片类药物戒毒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药理、毒理学吗啡是阿片中的主要生物碱,含量约10%,镇痛作用强。

直接毒性有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便秘等。

突出表现为耐受、相对特异的反映身体依赖的戒断症候群和十分严重的精神依赖症状。

按常规剂量和间隔使用,往往在2—3周之后才会产生明显的临床耐受现象;阿片类药物间存在交叉耐受性。

重复给予μ受体激动剂在导致耐受性的同时,一定会产生身体依赖。

此时停药就会产生一系列戒断症状,包括兴奋失眠、流泪渡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

给药后上述症状立即消失。

阿片类药物进入人体后影响脑啡肽,对中枢神经系统兼有兴奋与抑制两种作用;对脑干呼吸中枢的麻痹可致呼吸衰竭、血压下降、休克;对延髓动眼神经核的刺激可引起瞳孔缩小,针尖样瞳孔是阿片类药物中毒的特殊表现。

吗啡中毒量成人为0.06g,致死量为0.25g;干阿片致死量为吗啡的10倍,其口服致死量为2—5g;可待因毒性为吗啡的1/4,中毒剂量为0.2g,致死量为0.8g。

鞘内注射NMDA (N—甲基门冬氨酸)受体桔抗剂和NO(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与M受体拮抗剂一样均可抑制神经递质与NO生成系统在吗啡戒断反应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United States’leading lated to
causes
of death
are re—
listed
as

potential substance of abuse,but this dis‘ the focus specific of addiction physical research and
Dr.Nora
use
significa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drug choice,susceptibility to
Volkow,have led the conceptual advance that drug
experimentation,drug(S)of addiction,prognosis
are
non neurobiology,as well
as
transposable
treatments
that might work for multiple addictions.For example, na]trexone
was
used in the
1 970s for opioid relapse
of Florida,USA)
2009年成瘾研究进展
Mark S.GOLD,Lisa J.MERLO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McKnight Brain Institute,University of
Florida,USA)
摘要在美国,每年有超过40万的人死于吸烟、暴饮暴食、物质滥用以及意外事故和自杀。此外,合并有精神疾病 的成瘾者(双重诊断)相当普遍。约29%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和一半左右患严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的人有成 瘾史。因此,成瘾相关的预防、研究及治疗依然是精神病学领域关注的重点。我们将回顾2008—2009年在药物滥 用、食物和其他成瘾方面的研究。 在药物试验、药物的选择、成瘾易感性、干预的预后以及复吸的可能性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在过去的几 十年中,在成瘾的认定、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例如,虽然直到DSM—III修订版出台才将可 卡因列为有滥用潜力的物质,但这一发现拓展了以往局限于对成瘾躯体戒断症状的研究、治疗的范围。最近在动 物模型方面已有所突破,目前正在进行有关成瘾大鼠的研究。此外,神经生物学、影像学、蛋白质组学、纳米技术、 药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研究方面的进展也对成瘾领域的研究产生影响。本文综述了我们在成瘾研究中的部分工作 以及其他成瘾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关键词多巴胺;应激;行为成瘾;药物成瘾;神经生物学;蛋白组学;基因组学
use
despite pain and
gic receptors throughout
the brain[15—1¨.In addition.
sys—
suffering;it appears to be caused,in part,by patho‘ logical learning and preoccupation with the substance. This may help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in complete blockers such such
ample,release of dopamine in the nucleus accumhens
万方数据
・250・
生国垫物筮塑丝盘圭(£!i!』旦翌g旦!P!趔)!Q塑t!!(兰);!!!=箜!
is associated with craving for cocaine and drug・-see・・ king behavior[10.1¨.Similarly,morphine,cannabis, nicotine.and ethanol administration result in increased dopamine They
alcohol and drug use,tobacco smoke expo—
covery expanded trioral addictions.Each year,more than 400000 Americans die鹊a result of smoking.overea- ring,substance use,and related accidents and sui—
re—
naltrexone,partial agonists
as
by several
buprenorphine,and agonists such
to
metha— asso—
lease in the pathway connecting the prelimbic
cortex to
done.Research continues ciated
release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12—14].
prevention and has been subsequently used to treat al’ cohol dependence,gambling,compulsive eating,and other addictions.Drug self—administration represents
urge)were
able to immediately quit smoking,without
Neuroimaging
resonance
the typical urges and relapses that usually characterize smoking cessation[201.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individual differ—
生国荭物筮塑壁盘盍(£!边』望型g旦!匹鲤》!Q塑:!!(垒2;!!!=;塾
・249・
[综述]
ADDICTION RESEARCH UPDATE 2009
Mark S.GOLD,Lisa J.MERLO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McKnight
Brain Institute,University
withdrawal syrup・
toms[9】。More recendy,animal models have improved and r@search is currently under way with addicted In addition,advances in neurobiology and
ness(eg,schizophrenia)have
diction[】.As


lifetime history of ad—
ments in addiction research.
result,addiction—related prevention,
areas re—
research,and treatment have remained important
our
dis—
In—
2008—2009 translational studies
in drugs of
central
neurobiology.NIDA(National
abuse.fbod aIld other addictions[2’sI. There
sxe
Drug
Abuse)leaders,especially
ex—
aI'ea,and
tion,and
pie.it
treatment of addiction disorders.For exam— until DSM—IⅡ一R that cocaine was
dopamine)have
been implicated in addiction.For
was not
rats.
tide.In addition,the eomorbidity of addictions and psychiatric
imaging, be—
illnesses(ie,dual diagnosis)is

quite com— psychiatric mentalill一
proteomics,nanotechnology,pharmacology,and havioral research have impacted
in sensitivity to substances of abuse may be af-
as
disease marked by changes in brain structure and func。 tioning,as well
an
also associated with molecular adaptations in
as
dopamine transporters,as well tyric
opioid,g—aminobu‘ nicotinic choliner-
acid(GABA),glutamate,and
acquired drive that results in
identify brain
events
the accumbens is associated with drug—-seeking behav—-
with pleasure,which
may shape behavior and
ior‘19].With
regard to tobacco.findings from recent
as as
the brain’s endogenous opioid and carmabinoid terns,within the pathway ment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