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医院针灸学重点
针灸学 考试重点
针灸学考试重点针灸学考试重点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其历史悠久,文献丰富。
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在后来的历史时期,许多针灸专家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皇甫谧、XXX、XXX、XXX、滑伯仁和XXX等人。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XXX等。
十二经脉是经脉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
这些经脉在人体内分布对称,纵观全身。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是研究针灸学的重要内容。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是指在针灸治疗中按照一定的顺序刺激经脉的方法。
其次序是: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奇经八脉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阳维脉、阴阳跷脉共8条。
这些经脉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
但是,它们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一源三岐是指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因此又称为“十二经之海”。
气街则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针灸术中有许多基本技巧和手法,其中包括“刺手”、“进针法”和“行针手法”。
在刺手时,左手爪可以切、按、压,或者辅助针身,此时左手被称为“押手”。
进针法有单手进针法和双手进针法,其中双手进针法还包括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腧穴。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笔记
针灸学重点笔记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系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
奇经八脉的功能: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四海: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募穴: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十二经原\络穴:胆经丘墟、光明;肝经太冲、蠡沟;小肠经腕谷、支正;心经神门、通里;胃经冲阳、丰隆;脾经太白、公孙;大肠经合谷、偏历;肺经太渊、列缺;膀胱经京骨、飞扬;肾经太溪、大钟;三焦经阳池、外关;心包络大陵、内关。
五腧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针灸学穴位精华(广州中医药大学)
当拇短、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 、桡动脉的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 鸣,齿痛, 咽喉肿痛;手腕 支。 痛。
配合谷治头痛。
直刺0.5-0.8寸。
手阳明经所 行为“经” 。
在桡骨远端,桡侧腕伸肌腱与拇长 展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掌侧为前 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背侧 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 神经。 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 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 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腕伸短肌及 腕伸长肌,深层有旋后肌;有桡动 脉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 神经深支。 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 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 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①咳嗽,气喘,咳血②咽喉肿 配太渊,经渠治咳嗽, 痛 ③肘臂挛痛 气喘;配孔最治咳血, 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 痛。 咳嗽,气喘,咯血(首选), 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 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疾病; 喘;配鱼际治咳血。 肘臂挛病,痔疾。 ①头痛项强 面瘫 落枕(独 取) ②伤风 咳嗽 气喘 ③咽喉肿痛 ④手腕疼痛无力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 痛,手腕痛。
在肱骨桡侧,为肱桡肌起点,外侧 为肱三头肌前缘;稍深为桡侧副动 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内 侧为桡神经。 手阳明 臂臑 在臂外侧,三角肌 在肱骨桡侧,三角肌下端,肱三头 大肠经 止点处,当曲池与 肌外侧头的前缘;有旋肱后动脉的 穴 肩髃连线上,曲池 分支及肱深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 上七寸处。 神经,深层有桡神经本干。 手阳明 肩髃 在臂外侧,三角肌 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 大肠经 上,臂外展,或向 经,腋神经。 穴 前平伸时,当肩峰 前下方向凹陷处。 手阳明 巨骨 在肩上部,当锁骨 大肠经 肩峰端与肩胛冈之 穴 间凹陷处。 手阳明 天鼎 大肠经 穴 在斜方肌与冈上肌中;深层有肩胛 上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分 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 经。 在颈外侧部,胸锁 在胸锁乳突肌下部后缘,浅层为颈 乳突肌后缘,当结 阔肌,深层为中斜角肌起点;有颈 喉旁,扶突与缺盆 外浅静脉;为副神经、颈皮神经在 连线中点。 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处,深层为膈 神经的起点。 在颈外侧部,结喉 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间颈阔肌中, 旁,当胸锁乳突肌 深层为肩胛提肌起始点;深层内侧 前、后缘之间。 有颈升动脉;布有耳大神经,颈皮 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 在上唇部,鼻孔外 在上颌骨犬齿窝部,上唇方肌止 缘直下,平水沟穴 端;有面动、静脉的上唇支;布有 。 面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下支与眶 下神经的吻合丛。 在鼻翼外缘中点 在上唇方肌中,深部为梨状孔的边 旁,当鼻唇沟中间 缘; 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 。 脉分支;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 吻合丛。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
名词解释1.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2.经络系统: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3.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相关: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至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4.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
5.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相关:督脉调节全身阳经脉气。
称“阳脉之海”;任脉调节阴经脉气,称“阴脉之海”;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6.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7.十五络脉:十二络脉和任督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8.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人体腔的支脉9.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10.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11.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1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13.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呼的腧穴。
(分为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腧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
)14.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15.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
作用:协助诊断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针灸学重点总结[精推]
针灸学重点总结[精推]一、针灸诊断1.形位诊断:针灸诊断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定位及有效地应用针具,由此产生的治疗效果才是正确有效的。
因此,针灸诊断首先要做好形位诊断,用实体针灸方法诊断,找出适合灸疗的位置,并确定疗效的程度。
2.针感诊断:即按照既定的位置进行针灸,并凭借自身感受综合评价,以及针向经穴方向和微动,调节针刺力度,获得施针时具有特殊感受,以此判断疗效。
3.诊断及判断:由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调查及分析症状等,可确定病因、病机及病情的发展趋势,结合病例资料,可以建立正确的针灸诊断和疗法。
二、针灸要领1.尖针:适用于经络明显或传统穴位,大、中、小点皆可,操作时要有心,实施手法具有灌注、缓和、收引等特色,其力度依临床病情而定。
2.枪针:淡针、轻针等直针,要求操作准确而灵活,可以表现出千变百招。
多用在无明显穴道位置或腧穴上,也可用于刺激血脉及穴位。
3.艾灸:即利用艾条燃烧发热,热作用可通过艾定位器施以外渗或内涌,作用于某些部位,来调节身体代谢及免疫状况,常应用于女性病症、中暑及预防和缓解慢性病。
4.补血血活:补血对于募缺性血虚及久病体虚等有良好的疗效,血活则可以疏通经络,增强免疫力。
三、规律针灸1.定时:规定好上灸穴位,及每次上灸时间,减少慢性病变的发生。
2.定频:定频针灸是指规定好一定的灸刺间隔,让针的作用持续一段时间。
3.定力:定力针灸是指根据病情特点,调节好针刺力度,使每次刺针时能达到周围皮肤发热,使节奏和力度均匀。
四、针灸禁忌1.禁止针刺某些部位:当有感染、脓肿等发炎症状时,不可及刺针,尤其不能在发炎部位进行刺针灸疗,以免把细菌或其他有害元素传播。
2.对于患有大出血性病和慢性出血性病的人,必须严格控制,以免出血过多。
3.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必须采取谨慎措施,以免出现不可预料的后果。
4.必须避免将用过的针具和外界接触,以免污染感染。
针灸学重点
重点看经络总论,腧穴总论以及特定1.骨度分寸定位法:是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
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两种。
固定的标志: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
如以腓骨小头为标志,在其前下方凹陷中定阳陵泉。
活动的标志: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
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
3.手指同身寸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常用有中指、拇指、横指同身寸三种。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又名一夫法。
4.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日久不能随意活动,或伴有肢体麻木、肌肉萎缩的一类病证。
5.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患。
临床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症。
6.癃闭:是指排尿困难,点滴而下,甚至小便闭塞不通的一种疾患。
7.疳证:是由多种慢性疾患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以面黄肌瘦、毛发稀疏枯焦、腹部膨隆、精神萎靡为特征。
8.蛇串疮:是以突发单侧簇集状水泡呈带状分布的皮疹,并伴有烧灼刺痛为主症的病证。
又称蛇丹、蛇窠疮、蜘蛛疮、火带疮、缠腰火丹等,多发于腰腹、胸背及颜面部。
9.刺手: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故称右手为刺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
)10.壮:古代将用于灸法的艾柱数量的计数单位定为壮。
11.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
)12.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针灸学重点
针灸学重点1、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临床治疗。
针灸学的基本内容:针灸理论,针灸技术,针灸临床应用1、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为直行的主干,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为侧行的分支,网络的含义,较经脉较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2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组成,是由经脉和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经筋、皮部,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4、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循行走向的总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循行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6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奇经八脉的督脉、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一源三岐”。
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作用:统帅主导作用,沟通联络作用,蓄积灌溉的调节作用。
7十五络脉,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经之间的意义。
8、“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级之间的关系。
“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
“四根三结”意为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9、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广中医二院针灸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35分;二、多选题:10分;三、填空题:8分经脉分布规律、循行规律、交接规律、流注规律特定穴每一类的含义、内容和作用骨度分寸法各经脉起止穴某些穴位的特殊作用例:少泽、复溜、至阴、支沟等常用配穴法俞募、原络等、子母补泻法的应用常用揣穴法、进针法、补泻法灸法、罐法、三棱针分型及适应症、电针波形及适应症、头针耳针常用穴位/穴线、刺法及临床应用、穴注剂量治疗学部分所学每种病证的常用穴四、名词解释:10分;5小题例:骨度分寸法、四海、化脓灸、非化脓灸、温针灸、挑刺法、散刺法、刺络拔罐法、闪罐法、走罐法、各种单式补泻及复式补泻法、子母补泻法五、问答题:37分1、经脉体表路线一条经2、穴位的定位及主治4个穴位每条经的最常用穴位;例:列缺、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神门、后溪、养老、委中、肾俞、太溪、内关、翳风、外关、阳陵泉、太冲、百会、大椎、水沟、关元、中脘等3、经腧或刺灸部分小简答题例:针刺异常情况的表现及处理;如晕针、滞针、断针、气胸等得气的指证四总穴歌中某一句的应用原理4、针灸治疗某病证的分型、治法、所选经脉、处方主穴及配穴、方义及刺灸方法重点:中风、面瘫、眩晕、头痛、腰痛、痿证、痹症针灸学平时好好背经络;临考前背会记混;我们老师拿错卷子给了治疗学的重点;于是...选择:五输穴原学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电针疏波频率四肢穴位注射多少ml 中经络子母补泻法肝经泻什么穴晴明手法注意事项泻法手法哪些大陵外劳宫四神聪百会上下发际线多少寸太白关元为小肠募穴阳陵泉少泽俞㕁门阴陵泉腹哪几条经脉各哪些位置简答:胃经循行晕针表现处理中经络主穴配穴方义血海肾俞阳陵泉填空:针灸治疗法则顶颞前线落枕穴三棱针刺法耳门听宫听会属于什么经脉虚则补之原文部位配穴法名解:穴位注射得气宛阵则去之八会穴瘢痕灸选择题2011 一院:身热者应取什么穴、头针针刺层次应到什么层、八脉交会穴中治疗心胸胃的穴位分别是、针灸甲乙经作者、铜人设计者、小肠经路线、阳经与阳精交接部位、合穴为什么特定穴、14 经361 穴出于哪里09 :1、经脉流注顺序2、阴经与阴经交接部位3、骨度分寸法;距离不是3 寸的是4、穴位定位不正确的是隐白、通里、肾俞、中脘、百会5、治疗失眠首选6、阳陵泉7、起止穴8、胸正中线旁开2 寸的是9、精明刺灸法10、穴位定位膈俞、梁门、阳陵、下关、风府11、不属于胆经穴位的是: 翳风12、脾经井穴:13、行针辅助手法14、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障碍的拔罐法是:闪罐15、晕针第一步处理措施是16、回阳救逆固脱灸法:隔盐灸一院07 :1、天枢穴行针手法2、点刺法用于2010 二院:单选:1.舒张进针法与提捏进针法的具体穴位..2.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动的方法是震颤法3.晕针首先要处理4.治疗初起的肿疡用隔蒜灸5.耳穴的总体分布:与上肢相应的是;与躯干下肢相应的是..多选:1.注意背部腧穴的具体定位尤其很容易混淆尤其是集中于一个部位的;还有光明; 悬钟等定位是相隔几寸;多选最容易最难做的也是这道..2.押手的作用3.刺络法的作用具体病证2011 三院:耳穴心的定位耳穴手足在二院08 本:选择题五输穴、八脉交会穴这些特定穴考得比较多;建议背特定穴穴位歌;自己上网找..感觉今年的比较偏;考完各种怨声载道填空题某年:1、十二经于人中交叉;止于对侧鼻旁的经脉是手阳明大肠经;行于下肢外侧中间的是少阳经;2、八脉交会穴血通于冲脉的是;通于阴维的是3、腧穴的分类4、直接灸法包括5、灸法作用6、针灸的治疗作用7、五腧穴子母补泻原则8、难经•六十八难:“井主..”9、针灸治疗原则一院07 :1、腧穴作用2、定喘的定位3、肾经的联系4、顶颞前斜线5、虚证眩晕的治法、穴位2010 二院:1.腧穴的主治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2.眩晕的治法与配穴3.定喘穴的位置:在背上部;当第7 颈椎棘突下;旁开0.5 寸..4.足少阴肾经在灵枢经的古文5.顶颞前斜线的主治上五分之一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注意一定要写对侧2011 三院:1 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2 肝经起穴止穴3 选穴原则4 额旁一线主治:5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一院06 本:1、手足阴阳经的走向:从什么到什么2、四总穴歌3、环跳穴的定位4、悬起灸的分类5、中风中脏腑的主穴6、膀胱经的起止点7、八会穴8、内伤头痛是以什么经脉为主穴2011 一院:用中医理论命名的穴位;写五个二院08 本:经络辨证坐骨神经的分型;两个空;真心不会隐疹主症与选穴井主心下满.. .. .. ..咽喉痛首选少商放血;大肠经合穴;血会艾灸的原则;先阳后阴..先上后下考两分经络循行的艾炷灸分成直接跟间接灸一院07 中西:大肠经起于________;止于________肾俞位于_____经;定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灸治疗作用是4 个空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喘___________________痛经治则是________________;主穴__________________05 一院中西:1、腧穴的分类2、腧穴的治疗特性3、灸法的禁忌4、痿证治疗以什么经为主5、坐骨神经痛治疗以什么经为主6、针灸的作用名词解释某年:五腧穴、一夫指、捻转泻法、原络配穴、热则疾之一院07 :1、腧穴2、一夫法3、烧山火4、痹症5、合治内腑2010 二院:1. 腧穴2.一夫法3.烧山火4.痹症5.滞针2011 三院:经络的组成间接灸中风腧穴定位的三种方法背腧穴一院06 本:1、阿是穴2、闪罐3、菀陈则除之2011 一院:一夫法、皮肤针法、寒则留之、瘾诊08 中西:经络系统的组成;腧穴的定位方法;瘢痕灸;不寐;陷下则灸之;二院08 本:烧山火痿证寒者留之郄穴一源三岐08 三院:经穴五输穴痛经晕针的处理痿证问答题某年:1、足太阳膀胱经经体表循行路线2、脾俞;内关;昆仑;风池的定位与主治3、毫针刺法注意事项4、针灸如何治疗腰痛治则;主穴;配穴;操作1、何谓得气;影响得气的因素有哪些1、足厥阴肝经的体表循行路线2、公孙太溪合谷三个穴的特性和主治1、足少阳胆经的体表运行路线2、合谷、阳陵泉、膈俞的定位和主治3、针刺的注意事项4、内伤头痛如何辩证论治请写出治法、处方、方义..一院07 :1、脾经循行2、内关、阳陵泉的定位、特性、主治3、丰隆为什么是祛痰要穴4、艾灸禁忌1 合谷三阴交大椎归经特殊穴位种类主治2 晕针的原因表现预防3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一院07 中西:胃经循行神门、风池、涌泉的定位主治灸法的治疗作用;举例说明胃痛针灸处方;方义二院04 本:1.足少阳胆经的体表运行路线2.合谷、阳陵泉、膈俞的定位和主治3.针刺的注意事项4.内伤头痛如何辩证论治请写出治法、处方、方义..04 某:刺灸法:1.何谓得气;影响得气的因素有哪些经络腧穴:1.足厥阴肝经的体表循行路线 2.公孙太溪合谷三个穴的特性和主治医疗学:1.针灸如何论治痿证 2.针灸如何论治面瘫2010 二院:1. 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2. 艾灸禁忌症3. 内关、阳陵泉的定位与主治作用2011 三院:1 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2 晕针的症状和处理3 穴位定位和主治:足三里曲池外关委中4 面瘫的治方主穴配穴操作2010 三院:1 合谷三阴交大椎归经特殊穴位种类主治2 晕针的原因表现预防3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一院06 本:1、脾经的体表循行路线2、神阙、涌泉、大椎的定位和主治3、灸法的注意事项4、中风的概念、中经络的治疗原则和穴位、方义2011 一院:毫针的泻法操作某年2 2 2 2 :1、曲池膈腧中脘太冲定位及主治2、面瘫治疗3、晕针症状及处理08 中西:1、胆经的体表路线;曲池、内关、足三里、合谷的定位、主治;2、针刺注意事项;3、腰痛的治疗治法、主穴、配穴、操作二院08 本:1、肝经的循行2、得气的表现和影响因素3、穴位定位与主治:绝骨风门支沟天柱4、面痛的治疗08 三院:1、足厥阴肝经的走行2、肾俞三阴交阳陵泉外关定位主治3、得气与治疗效果的关系4、月经不调的主穴操作05 一院中西:1、足少阴经的循行2、以下穴位的定位和主治:合谷、脾腧、阳陵泉3、晕针的原因、症状、处理、预防4、面痛的治疗取穴以什么经为主;主穴;辩证配穴和操作论述题某年:1、灸法禁忌2、泄南补北是什么意思1、针灸如何论治痿证2、针灸如何论治面瘫一院07 :漏肩风病例某年:眩晕虚证一院07 :慢性疲劳综合症2010 二院:漏肩风治法主穴配穴操作及方义.. 以为很不重点;因为课上没讲过..但老师划重点强调;我们后悔不看2010 三院:慢性疲劳综合症2011 一院:偏头痛。
针灸学期末考试重点
针灸学期末考试重点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针灸学考试卷1姓名专业年级学号得分*答题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1、慢性泄泻的治疗原则为疏调胃肠气机,针用泻法。
( )2、郄穴多用于本经的急性病症。
( )3、徐疾补泻泻法操作要点是徐入疾出。
( )4、顶颞前歪线可治疗中风失语。
( )5、胃痛选下足端是按临床经验选穴。
( )6、十二经五输穴和原穴,共计66穴。
( )7、砭石是最早的针刺工具。
( )8、腹痛选天枢、脚三里穴治疗,是属表里配穴法。
( )9、耳穴穴位注射常用剂量为1ml。
( )10、隔盐灸多用于伤寒阴证,吐泻并作,中风脱证。
( )二、A型题:1、募穴中的中脘是:( )A 脾之募B 心之募C 肝之募D 胃之募E 肺之募2、俞穴中的肺俞是:( )A 心的背俞穴B 肺的背俞穴C 肾的背俞穴D 胆的背俞穴E 肝的背俞穴3、属前后配穴法的是:( )A 大敦、大陵B 太溪、中冲C 期门、肝俞D 涌泉、委中E 以上都别是4、主客原络配穴法、脾经先病、胃经后病取穴是:( )A 太白、丰隆B 太白、公孙C 太白、冲阳D 公孙、丰隆E 冲阳、丰隆5、肺经的虚证,虚者补其母是:( )A 少商B 鱼际C 经渠D 尺泽E 太渊6、在三阴交处交会的经脉是:( )A 心、肝、肾经B 肝、脾、肾经C 肺、肾、心经D 脾、胃、肾经E 脾、肺、肾经7、督脉的络穴是:( )A 长强B 腰俞C 腰阳关D 命门E 悬枢8、腧穴分三类是指:( )A 十二经穴、天应穴、阿是穴B 十二经穴、奇穴、阿是穴C 十四经穴、别定穴、阿是穴D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E 十二经穴、五输穴、阿是穴9、尺泽至太渊是:( )A 9寸B 8寸C 18寸D 14寸E 12寸10、阳经五输穴,井、荥、输、经、合分不配属五行:( )A 木、火、土、金、水B 火、土、金、水、木C 金、水、木、火、土D 土、金、水、木、火E 水、木、火、土、金11、八会穴中的血会是:( )A 中脘B 阳陵泉C 太渊D 章门E 膈俞12、素髎穴属于:( )A 脚太阴脾经B 脚阳明胃经C 任脉D 脚太阳膀胱经E 以上都别是13、宋代铸造针灸铜人的医家是:( )A 滑伯仁B 王冰C 王惟一D 孙思邈E 徐凤14、手三阴经的起始穴是:( )A 少商、中冲、少冲B 中府、天池、天溪C 少商、中冲、少泽D 中府、天池、极泉E 少商、中冲、关冲15、阴、阳跷脉交会于:( )A 额B 目外眦C 耳上角D 目内眦E 脸蛋16、针灸进展的昌盛阶段是:( )A 唐朝B 元朝C 晋朝D 明代E 清代17、下列穴位定位错误的是:( )A 印堂穴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B 鱼腰穴在眉毛的中央C 水沟穴在人中沟的中点D 曲池穴在肘外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的中点E 太溪穴在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18、任脉旁开寸经脉是:( )A 脚太阴脾经B 脚阳明胃经C 脚少阴肾经D 脚太阳膀胱经E 脚厥阴肝经19、定取神阙穴,应采纳:( )A 固定标志定位B 活动标志定位C 骨度分寸定位D 拇指同身寸E 中指同身寸20、治疗疝气宜选穴位是:( )A 厉兑B 隐白C 脚窍阴D 大敦E 至阴三、B型题A 合谷B 外关C 大陵D 商阳E 大包1、手少阳三焦经络穴( )2、手阳明大肠经原穴( )3、手厥阴心包经输穴,又是原穴( )4、脾之大络是( )A 清热B 利湿C 化痰D 通乳E 平肝5、曲池可( )6、阴陵泉可( )7、少泽可( )8、太冲可( )A 三棱针B 梅花针C 皮内针D 电针E 水针9、急性腰扭伤、癫狂、肾绞痛、针刺麻醉宜选用( )10、急性咽炎、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宜选用( )四、X型题:1、络脉作用是:( )A 蓄积渗灌十二经气血B 加强阴阳表里经之间的联系C 机体卫外屏障D 输布气血以濡养周身组织E 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2、耳针治疗腰痛可选:( )A 肾B 脾C 肾上腺D 脑E 神门3、脚三阳腧穴主治的相同点是:( )A 耳病B 咽喉病C 眼病D 神志病E 热病4、两穴间距离1寸的穴位是:( )A 翳风-翳明B 复溜-太溪C 神门-通里D 外关-支沟E 中脘-下脘5、治疗小儿疳积,要紧选用:( )A 脚三里、下脘B 商丘、合谷C 四缝、商丘D 气海、肾俞E 命门、肾俞6、下列各组中,三穴都在相同的水平线上:( )A 命门、志室、肾俞B 承扶、髀关、伏兔C 委中、脚三里、阳陵泉D 带脉、大横、天枢E 肺俞、风门、天宗7、面瘫一证,常取以下穴位治疗:( )A 合谷、地仓B 承泣、头维C 颊车、阳白D 翳风、迎香E 三阴交、脚三里8、下列病症均宜用灸法:( )A 脾胃虚寒胃痛B 鼻塞流清涕C 癫痫D 慢性泄泻E 急性咽喉炎9、施灸的普通程序:( )A 先上后下B 先阳后阴C 先腹后背D 先小后大E 先少后多10、治疗大便秘结的常用穴是:( )A 天枢、三阴交B 外关、阳陵泉C 委中、脚三里D 天枢、大肠俞E 支沟、上巨虚五、填充题:(每题分,共10分)1、俞募穴均分布躯干部,其中募穴分布于部,俞穴分布于二者配合应用称为。
广中医针灸专业骨伤科重点
绪论一、发展史(代表著作及成就)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
2.蘭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3.元·危宜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4.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5.近代·方先之、尚天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中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
二、病因:(一)外因1.外力伤害①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发生在外力接触的部位。
②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发生在远离外力接触的部位。
如传达暴力、扭转暴力等。
③肌肉强烈收缩④持续劳损2.邪毒感染3.六淫侵袭(二)内因年龄、体质、解剖结构、职业三、诊断(一)肢体测量上肢:肩峰——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前臂还可测量尺骨鹰嘴——尺骨茎突)下肢:髂前上棘——膝关节内缘——内踝下缘(下肢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测量脐——内踝下缘,小腿还可测量腓骨头——外踝下缘)(二)特殊检查法1.颈部①分离试验操作:术者一手托住患者頦下部,另一手托住枕部,然后逐渐向上牵引头部。
阳性:患者感到颈部和上肢疼痛减轻。
意义:颈神经根受压。
②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操作:患者坐位,头微屈。
检查者立于被检查侧,一手推头部向对侧,同时另一手握该侧腕部做相对牵引。
阳性:因臂丛神经受牵拉而患肢出现放射痛、麻木为阳性。
意义: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2.肩部撘肩试验(杜加征)操作:患者端坐位或卧位,肘关节取屈曲位,将手搭于对侧肩部。
阳性:能搭于对侧肩部,但肘部不能贴近胸壁;或肘部能贴近胸壁,但手不能搭于对侧肩部。
意义:提示肩关节脱位。
3.肘部腕伸肌紧张试验(密尔试验)︰测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
4.腰背部直腿抬高试验(拉塞格试验)(另:直腿抬高踝背伸试验,即加强试验)操作: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靠拢。
检查者用一手握住患者踝部,一手扶膝保持下肢伸直,逐渐抬高患者下肢。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针灸学是一门古老的医学学科,它利用人体经络和腧穴的特定部位,通过针刺或灸疗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针灸学必考知识点的归纳:针灸学的基础理论1. 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络脉等。
2. 腧穴理论:腧穴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具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是针灸治疗的主要作用点。
3.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用以解释和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学的治疗原理1. 调和阴阳:通过针刺或灸疗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疏通经络:通过刺激腧穴,促进气血流通,消除经络阻塞。
3.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正气,驱除病邪,恢复健康状态。
针灸学的操作方法1. 针刺法:包括直刺、斜刺、平刺等不同针刺角度和手法。
2. 灸法: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条,通过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腧穴。
3. 电针法:通过电针仪将电流引入针体,增强针刺的效果。
针灸学的主要腧穴1. 常用腧穴:如足三里、合谷、太冲等,这些穴位在治疗多种疾病中都有广泛应用。
2. 特定病症的腧穴:如治疗头痛可选用百会穴,治疗腰痛可选用命门穴等。
针灸学的临床应用1. 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2. 外科疾病:如软组织损伤、疼痛等。
3.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规律、痛经等。
4. 儿科疾病:如小儿腹泻、小儿哮喘等。
针灸学的注意事项1. 针刺禁忌:如皮肤感染、高热、孕妇等情况下不宜针刺。
2. 灸法禁忌:如阴虚火旺、皮肤破损等不宜使用灸法。
3. 操作规范:确保针具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注意针刺深度和角度。
针灸学的现代研究1. 机制研究:探讨针灸如何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发挥作用。
2. 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验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学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实践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重要价值。
针灸学重点总结
针灸学重点总结针灸学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长的针具,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对针灸学的重点进行总结:一、针灸的发展历程: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远古时期的石刺针到后来的铜针、铁针,再到现在使用的不锈针,针灸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同时,针灸理论也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针灸的基本原理:1. 经络理论:针灸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以经络为主的气血运行系统。
通过在经络上进行穴位刺激,可以调节气血运行,恢复身体的平衡。
2. 气血理论:针灸治疗的基本理论是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力量,它们的正常运行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3. 针刺刺激理论:针刺刺激可以通过神经、血液和淋巴等途径传递信息,从而对人体产生调节作用。
三、针灸的临床应用:针灸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1. 内科疾病:针灸可以对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进行治疗。
2. 外科疾病:针灸可以对外科疾病如创伤、骨骼损伤、神经系统损伤等进行治疗。
3. 妇科疾病:针灸可以对妇科疾病如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等进行治疗。
4. 五官科疾病:针灸可以对五官科疾病如眼科疾病、耳鼻喉科疾病等进行治疗。
5. 神经精神疾病:针灸可以对神经精神疾病如头痛、失眠、抑郁症等进行治疗。
四、针灸的操作技巧:1. 穴位定位:穴位是针灸治疗的重要依据,定位准确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2. 针具选择: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针具,如针长、针径、针尖形状等。
3. 插入技巧:针插入穴位时需要掌握正确的插入角度、深度和速度,以确保针能够顺利进入穴位。
4. 刺激手法:针灸的治疗效果与刺激手法密切相关,包括转动、振颤、提捏等。
5. 针刺时间:针灸治疗需要控制好针刺的时间,通常在10-30分钟左右。
针灸学重点(下篇)
下篇针灸治疗第六章针灸治疗总论一、针灸治疗原则:1.补虚泻实:⑴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N):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即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⑵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N):即对于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⑶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3.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
4.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二、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三、针灸治病特点:激发正气,调节自身;起效快捷,适应证广;无毒性,作用安全四、针灸处方1.腧穴的选择:▲选穴原则(近部选穴重要,能解释+举例):(1)近部选穴:就是在病变局部或距离比较接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是腧穴局部治疗作用的体现。
如巅顶痛取百会;胃痛选中脘;面瘫局部选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远部选穴:就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是“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
如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等。
(3)辨证对症选穴:辨证选穴就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临床上有些病证,如发热、多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均无明显局限的病变部位,而呈现全身症状,这时我们采用辨证选穴,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
(4)对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运用。
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落枕穴;胆囊结石选胆囊穴。
▲配穴方法(可出问答题,能解释+举例):(1)按经脉配穴法:经脉配穴法是以经脉或经脉相互联系而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方法:①本经配穴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
如胆经郁热导致的少阳头痛,可近取胆经的率谷、风池,远取本经的荥穴侠溪;胃火循经上扰导致的牙痛,可在足阳明胃经上近取颊车,远取该经的荥穴内庭。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题库汇总
4. A .5.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学》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答题说明: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佳或最恰当的答案,请用钢笔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里。
()大肠的下合穴是: 14 •治疗胎位不正的常用穴是A .太冲B •内庭C •大都D •至阴E •至阳 15 •手三阳经的起始穴是:() A .商阳、关冲、中冲B .商阳、关冲、关冲C .商阳、关冲、少府D .商阳、关冲、少泽E .商阳、关冲、少冲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 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答题说明:下列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答案,请用钢笔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里。
治疗血滞经闭,宜取()任脉穴 B .足太阴脾经穴 C .足阳明胃经穴 D风阳上扰型眩晕耳针取穴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针刺睛明穴要注意:( ) 闭目B .眼球向外固定 C .不提插不捻转 D .针刺 下列各穴中,平第 4肋间隙的穴位有() 膻中B •中庭C •天池D •乳中E •天溪A . 肝B .胆C .脾D .缘中E •胃A . 直接与头部有联系的经脉是( 手阳明大肠经 B •足厥阴肝经 )C •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 E •足太阳膀胱经1.阴虚火旺型口疮,除选主穴外,肝肾阴虚配用A .肝俞B .肾俞C .脾俞D .三阴交E .阴陵泉2. 不属八脉交会组穴的是( A .内关、公孙 B3. 通里是心经的(A .原穴B . “输” ).合谷、太冲 C .列缺、 照海 D .后溪、申脉 E .外关、足临泣)穴C .郄穴 D .络穴 E .合穴4.徐疾补法是(A .先在深层得气,快速地退出,缓慢地进入速地退出D .先在深层得气,缓慢地退出,快速地进入 腰部扭伤,除选委中、腰阳关外,还宜加用 环跳B •肾俞B .先在浅层得气,缓慢地进入,快速地退出C .先在浅层得气,快速地进入,快E.以上都不是A . •悬钟D().阳陵泉E .秩边阳维脉的郄穴是A . 阳交B •跗阳 )•飞扬D.阳辅E .养老A . 被称为“阴脉之海” I的经脉是 ( 任脉D ).冲脉E .带脉 A . 足三里B •上巨虚下巨虚 D .委中E委阳A . 天灸又称为() 化脓灸B .发泡灸直接灸 D .实按灸间隔灸10 •阳经五输穴井、荥、 输、经、合分别配属五行 A .金、水、木、火、土 11•以下何穴宜用斜刺法 B .水、木、火、土、金 .火、土、金、水、木 D .木、火、土、金、水 E .以上都不是A .合谷B .环跳C . ()神门D .肺俞E .天枢12 .听宫位于()A .面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B •面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闭口呈凹陷处C .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13 .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 . 14 寸B . 15 寸C . 12 寸D . 9 寸E . 13 寸D •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闭口呈凹陷处E .面部,耳屏间切A . •足太阳膀胱经穴 E •足厥阴肝经穴1-1.5寸E •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A .四、名词解释(本题共 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一源三歧:是指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
针灸治疗学重点整理
针灸治疗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涉及针灸的理论、技术和应用。
以下是针灸治疗学的一些重点内容:
针灸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系统理论、气血理论等。
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对于理解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方法至关重要。
经络系统:学习经络的走向、分布和与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
了解经络的特点和调节作用对于针灸的准确定位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穴位学:学习常用的针灸穴位及其位置、特征和主要功能。
了解每个穴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不同穴位的刺激方法和治疗原理。
针刺技术:掌握不同类型的针刺技术,如刺、捻、按、推等。
学习正确的插针方法、角度和深度,以及针刺后的控制和操作。
针灸治疗方法:了解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法,如经络调理、扶正祛邪、通络活血、平衡阴阳等。
学习如何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进行综合调配。
针灸疗效评估:学习如何评估针灸治疗的疗效和效果,包括观察症状变化、测量生理指标和进行临床研究等方法。
针灸安全和卫生:重视针灸治疗的安全和卫生,包括选择合适的针具、消毒和无菌操作、针灸操作的规范和安全措施等。
针灸适应症和禁忌症:了解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避免不当使用或引发潜在风险。
针灸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探索针灸与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疗法、推拿按摩等)的综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综合疗效。
这些内容是针灸治疗学中的重点,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可以帮助针灸医师掌握针灸治疗的原理、技术和应用,提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篇针灸理论经络总论一、经络的概念——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具有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作用的通道。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络,有网络的意思,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2、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
(1)十二经脉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为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的总称。
作用:联络脏腑,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特点:十二经脉有一定规律的循行路线①分布规律阳明经在前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少阳经在中头面躯干太阳经在后太阴经在前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厥阴经在中躯干少阴经在后②循行走向特点(流注)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循行总的原则:阴经向上升,阳经向下降(将上肢举起)③内属一定的脏腑阴经属脏阳经属腑④有表里络属关系:脏腑之间有表里关系,所属的经脉间也有表里属络关系,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有络脉沟通。
表里关系⑤十二经逐经相接,形成一个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肺⑥交接部位:阴经与阳经(相表里经)在四肢部交接,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2)奇经八脉⑴含义:“奇”: “奇特”“奇异” .奇经: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
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别道而行”的八条经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⑵特点:①有一定的循行路线②不直属脏腑③无表里关系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⑤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⑶作用:①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间,沟通十二经脉的联系②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3)十五络: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别出一络及脾之大络的总称(4)十二经别:十二经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深入体腔的支脉3、经络的生理功能⑴沟通内外,联系脏腑和肢体⑵运行气血,濡养全身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4、经络的病理反应⑴反应病候:内脏有病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⑵传注病邪:正虚邪盛时,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①经脉病变可以传入内脏②内脏病变可累及经络③脏腑之间病变通过经络相互影响腧穴学总论一、腧穴的含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部位。
也是疾病的反应点。
同时,亦是针灸和其他疗法施术的部位。
俗称“穴位”。
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腧穴──属经络──属脏腑二、腧穴的分类:腧穴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⑴经穴——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
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经穴的数目: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其中:双穴(十二经穴)309穴单穴(任、督脉)52穴⑵奇穴——十四经穴以外,而临床逐渐发现有奇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点而无从归经的穴位,称“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
⑶阿是穴以痛点为穴位,“以痛为腧”。
并有“天应穴”、“不定穴”等之称。
3、腧穴的治疗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⑴近治作用: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
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点。
⑵远治作用: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穴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甚至对全身有影响。
⑶特殊作用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当机体功能低下时——刺激某些穴位——机体功能增强当机体功能亢进时——刺激同一穴位——机体功能恢复正常②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髎升压4、腧穴的定位方法:请先复习人体解剖基本知识。
⑴骨度分寸法⑵体表标志法⑶手指比量法⑷简便取穴法⑴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见“常用骨度表”⑵体表标志法(自然标志取穴):<1>固定标志法:背部的标志: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②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③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④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2>活动标志法:⑶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指寸法):①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
②拇指同身寸法: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
用于四肢部取穴③横指同身寸法: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横度为3寸。
又称“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背部的横寸5、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
因主治功能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名称。
1)五输穴十二经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
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古人以自然界的水流现象比喻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
运行的动向是:由小→大,由浅→深。
2)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共十二原。
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以输代原。
治脏腑病变。
3)络穴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
有沟通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共十五络。
有治疗本经及相表里经脉病变的作用。
4)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分布于背腰部。
共十二俞。
治脏腑病变及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官病变,多用于脏病。
5)募穴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
分布于胸腹部。
共十二募穴。
治疗脏腑病变。
多用于腑病。
6)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
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7)郄穴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共十六郄穴(十二经、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
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
阳经郄穴多治痛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8)下合穴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穴位。
治疗六腑病变9)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腧穴。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并可根据两脉相合的腧穴配合应用公孙通冲脉↘合于心、胸、胃内关通阴维脉↗后溪通督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申脉通阳跷脉↗临泣通带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外关通阳维脉↗列缺通任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照海通阴跷脉↗10)交会穴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
始见于《甲乙经》。
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手太阴肺经(一)经脉循行1、体表路线起于胸部外上方的中府穴→上肢内侧前缘→止于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
腕后1.5寸→食指端交大肠经。
2、体内联系属肺,络大肠。
并与胃、气管、喉咙联系。
(二)主要病候: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痛、外感、经脉所过部位病症。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11穴)1.中府(肺的募穴)定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2.尺泽(合穴)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②咽喉肿痛③肘臂挛痛刺灸:直刺0.5~0.8寸。
或点刺出血。
可灸。
3.孔最(郄穴)定位:腕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穴的连线上。
4、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定位:腕横纹上1.5寸,桡骨茎突上方。
主治:①头痛项强、面瘫②伤风、咳嗽、气喘③咽喉肿痛④手腕疼痛无力刺灸:针尖向上斜刺0.3~ 0.5寸。
可灸。
5.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定位: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6、鱼际(荥穴)定位: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7.少商(井穴)定位:拇指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手阳明大肠经(一)经脉循行:1、体表路线: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上肢外侧前缘→肩→颈→面颊→左右交会于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旁的迎香穴。
(交胃经)2、体内联系:属大肠,络肺。
并与鼻、下齿有联系(二)主要病候:①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②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③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三)常用腧穴:(本经共20穴)1、商阳(井穴)定位:食指桡侧,距指甲角0·1寸。
2、合谷(原穴)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面瘫、面肿、齿痛、牙关紧闭、目赤肿痛、鼻渊、鼻衄、咽喉肿痛、耳聋、耳鸣②热病、多汗、无汗③妇科病:闭经、滞产④上肢痿痹、手指挛痛⑤腹痛、便秘刺灸:直刺0·5~1寸。
可灸。
孕妇慎用。
3、阳溪(经穴)定位:腕背横纹桡侧,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中。
4、手三里定位: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
5、曲池(合穴)定位: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面瘫②皮肤病:荨麻疹、全身瘙痒、湿疹等③热病、高血压④上肢不遂、肘臂疼痛无力⑤腹痛、腹泻刺灸:直刺0·8~1·5寸。
可灸。
6、臂臑定位:曲池上7寸,曲池与肩髃连线上,三角肌止点处。
7、肩髃定位: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
8、迎香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足阳明胃经(一)经脉循行1、体表路线体表路线:起于眶下缘(承泣穴)→嘴角①沿耳前上行→前额角(头维)。
→下颌角前②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入缺盆→胸前正中线旁开4寸→腹正中线旁开2寸→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足背分出至大趾内侧端交脾经2、体内联系属胃,络脾。
并与喉咙、唇、上齿、眼、鼻、耳、乳部有联系。
(二)主要病候:①胃痛、腹痛、肠鸣、腹胀、水肿、呕吐、泄泻、消谷善饥、口渴。
②齿痛、眼疾、咽痛、鼻疾、面瘫。
③热病、发狂。
④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痛。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45穴)1、承泣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2、四白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3、地仓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口角外侧。
4、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处。
5、下关定位: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
6、头维定位:额角发际上0.5 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7、梁门定位:脐中上4寸,旁开2寸。
8、天枢(大肠的募穴)定位:脐中旁开2寸。
9、归来定位:脐中下4寸,旁开2寸。
10、伏兔定位: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髌骨上缘上6寸11、梁丘(郄穴)定位: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髌骨上缘上2寸12、足三里(合穴、下合穴)定位: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中指)。
主治:①胃痛、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肠痈②下肢痿痹、瘫痪、脚气、水肿③强壮保健穴、虚劳赢瘦④眩晕、癲狂痫⑤乳痈、乳汁少刺灸:直刺1~1.5寸。
可灸。
13、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定位:胫骨前嵴外一横指,犊鼻下6寸14、下巨虚(小肠下合穴)定位:胫骨前嵴外一横指,犊鼻下9寸15、丰隆(络穴)定位: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嵴二横指(中指)。
主治:①治痰的要穴:痰多咳嗽、头痛、眩晕、癫狂痫②下肢痿痹、水肿刺灸:直刺1~1.5寸。
可灸。
16、解溪(经穴)定位: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17、内庭(荥穴)定位:足背第二、三趾间的缝纹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