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要点
2
2020年最新
点释疑 1. 中 国 近 现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深 受 时 代 的 影 响 。 鸦 片 战 争 至 新 中 国 成 立 前 是 社 会 生 活 变 迁 的 第 一 阶 段 ,中 西 合 璧 、不 土 不 洋 成 为 这 一 阶 段 物 质 生 活 与 社 会 习 俗 的 突 出 特 征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尤 其 是 20 世 纪 50 年 代 以 后 ,社 会 生 活 面 貌 焕 然 一 新 ,但 也 受 到 政 治 生 活 的 影 响 。 改 革 开 放 以 后 ,社 会 生 活 进 入 快 速 发 展 的 新 时 期 ,特 别 是 科 技 在 民 众 生 活 中的影 响逐渐增强。
(1) 一 条 主 线 : 随外国 资本主义入侵和近 代中 国社 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而 变迁。
4
2020年最新
(2) 关 键 时 期 : 鸦 片 战 争 , 洋 务 运 动 , 辛 亥 革 命 , 新 文 化 运 动
(3) 两 个 方 面 : 一是社 会物质生活的变迁 ; 二是生 活风俗习惯的变化 。
(5) 四 大 表 现 : 一是社 会物质生活方面, 即服 饰、 饮食、住宅的变化; 二是社 会风俗和思想观念 方面 ,即 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化 ; 三是交 通、通讯工具的变 化; 四是大 众传媒的变化。
(6) 五 大 特 点
5
2020年最新 ① 受 西 方 文 明 影 响 深 刻 ,经 历 了 由 被 动 接 受 到 主 动 向 西 方 学 习 的 过 程 ,具 有半殖 民地化色彩。 ②随着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 、思 想的 变化而不断加深。 ③地域之间存 在着 严重 的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 明显 , 在 偏远 农村和 内地则变化不大。 ④实质上是中 西文 化的 激烈碰撞, 结果 是中 西文化 逐渐 融合 ,并且保留 了中华 民族的文化特色。 ⑤有利 于封建因素的消弭 和促 进中 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7) 结 论 : 中 国 近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是 伴 随 着 西 方 入 侵 、西 方 的 社 会 生 活 思 潮 和 生 活 方式的 涌入而变化的,带 有半 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考题分类汇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专题二十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2011·天津文综·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998--1900年 B.1901--1911年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2.(2011·浙江文综·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3.(2011·江苏单科·7)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2010·海南单科·18)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
这一现象说明()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解析答案1.【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
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握手,这一系列的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
【答案】C2.【解析】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
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真题速递1.(2019.4·浙江高考·12)观察右侧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在20世纪上半叶仍旧流行,故①正确;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身体曲线,故②错误;根据图片信息不能体现两人的身份地位高低,故③错误;根据图片信息,女性服饰开始合适身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2.(2019·江苏高考·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表明女子缠足在当时仍然是普遍现象,故C项正确;“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表明脚带畅销,不是无人问津,故A项错误;《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B项错误;民国之后废止缠足才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与题干清末不符,故D项错误。
3.(2019.4·浙江高考·16)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
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从“马拉火车”到“行行复行行”,反映的是近现代交通的发展,故①错误;根据材料“马拉火车”、“磁悬浮列车”、“行行复行行”,交通的变化,折射的是民众出行的便捷,故②正确;交通不是地区经济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③错误;交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含解析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名师导语』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既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也深受近现代中国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影响。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的考查频率相对较低: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中西习俗的融合、“剪辫易服”和节假日的变化。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社会生活史、家庭婚姻关系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仍需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__转变。
2.表现(1)近代⎩⎪⎨⎪⎧①男性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 大为流行。
②女性服饰: 是受到女性欢迎的服装。
(2)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 、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③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知识点二 饮食与居室的演进1.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于世的局面。
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___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知识点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背景:辛亥革命、____________、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表现(1)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主张____________,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考部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如交通和通信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交通和通
信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等。
03 社会结构和社交礼仪的变化
CHAPTER
社会阶层的变化
传统社会阶层的瓦解
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和近代化进程的 推进,传统的士农工商社会阶层逐渐 瓦解。
社会流动的加剧
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加剧了社会流动 ,人们的社会地位更加多元和动态。
信息化社会到来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得信息化社会已经到来,人们的生 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绿色环保成为生活理念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环保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理念,人们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垃 圾分类等环保行为。
谢谢
THANKS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取得了重要成果,为 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领导力量。
06 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CHAPTER
科技发展的历程与成就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技引进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科学技术 ,建立了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初步 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成就
丰富了生活内容
科技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娱乐方式,如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同 时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如智能手机、电子支付等。
提高了生活质量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如医疗技术的进步 使得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提升。
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趋势
城市化进程加快
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 了显著改善。
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领袖倡 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 迷信,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进程。
2020高考历史第八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典例变式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2)改革开放以来 ①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 ②表现 领域 变化 服饰 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饮食 1987 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居住 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 风俗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 习惯 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典例变式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②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 房比较拥挤;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③特点: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典例变式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典例1 (2017·全国卷Ⅲ)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 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 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知识梳理 易错辨析 典例变式 基础训练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3)水运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②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发展。 ④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4)航空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分析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 提示:①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②技术:引进→自制自研。③地区发展差别:城 市显著,乡村缓慢。④对象:平民化、普及化。⑤进程:先慢后快。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三一轮复习)(广东)
探讨:1.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
人力牵 动力: 引工具 机械牵 引工具
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
轮船
火车 电车 汽车 飞机
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
自制自研 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盒操纵。 技术: 引进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东部)显著,乡村(西部)缓慢 对象: 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 先慢后快 种类: 海陆空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 .图5所示为某乡村知识 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 (部分),由此可见 • A.作者不认同辛亥运动 •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 方 •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 有变化 •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 入人心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 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 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 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 鲸吞,日甚一日。 …… 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 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 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 同。
基础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图① 长袍马褂 图② 西装图 图 ③ 列宁装 请回答: (1)判断图①、图②、图③各反映的历史时代。 (2)图③的着装一时成为中国时尚,可能是受到当时中国对外关 系的哪两件重大历史事件或政策的影响? 答:(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一边倒”的 外交政策。
图④
红卫兵服装
• 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 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 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 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 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 •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 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 (2014· 陕西西安模拟)1912年到1926年,中国境 内铁路共通车3723公里,年平均通车里程不足 250公里,只有东北铁路进展迅速,建成1600多 公里。制约这一时期铁路发展的因素有( )。 ①欧洲列强减少对华资本输出 ②国内政局长期动 荡 ③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 ④北洋政府不重视实业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讲义:专题二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饮食文化变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3.居室建筑变化⎩⎪⎨⎪⎧(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知识归纳]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
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并伴随着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变化的地域上严重不平衡。
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
(4)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思维导图]史料一图一晚清上海图二民国初图三1922年孙中山衙门百姓跪官年躬身问候与宋庆龄接见美国记者希尔,亲切握手解读这一组图片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交礼仪上的重大变化,即晚清时的跪拜礼(图一)——民国初期的鞠躬礼(图二)——1922年的握手礼(图三),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史料二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解读史料列举了许多吃、用的洋货,并且用“新到”打广告宣传,表明当时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崇尚西洋事物。
史料三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解读史料表明19世纪末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城市,在吃、穿、住、行等多方面均出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点。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素养 4—唯物史观]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1.破坏性:西方的物质文明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 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 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2.建设性: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 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 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引发了 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改 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城市变化大,农 “断发易服”具有 反清 的革命色
村变化小 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 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答案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20 世纪 50-70 年代) (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 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2)表现: 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 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1.中国近代某一时期,服饰文化 开始从“褒衣博带,长裙雅步”发展 为“断发易服”,政府在警界和部队 之中推行新装。该时期是 ( )
C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 中国,但“断发”尚未提出,故 A 项 错误;洋务运动时期,主张“中体西 用”,也未涉及“断发”,故 B 项错 误;戊戌变法时期提倡“断发易服”,
(2)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 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 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④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文明的进步。
2.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 (1)辫落欢呼齐拍手。留长辫子是满洲人的习俗,康有为等资产 阶级维新派首次提出“断发”的主张,认为长辫子与近代机器化生 产不相适应。剪发辫在当时的中国被视为反封建。 (2)天足跚跚海样妆。这是近代女子解放的一个重要行动,也是 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结果。中华民国政府明令禁止女子缠足。
2020-2021版高中历史专题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是 ( )A.中山装B.列宁装C.长袍D.马褂【解析】选A。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综合中西服装的特点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故选A。
2.(2020·池州高一检测)19世纪60年代末,某地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开始变为“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该地最有可能是( )A.厦门的租界B.杭州的断桥C.北京的街头D.重庆的学堂【解析】选A。
材料讲的是19世纪60年代末中国社会服饰的变化,西式服饰应出现于这个时候已经开放的通商口岸,即厦门。
故选A。
3.(2020·舟山高一检测)《竹枝词·京华咏俗》写道:“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
”这种情况表明( )A.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B.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C.新式服饰体现等级观念D.洋装普遍取代传统服饰【解析】选 B。
由题干关键信息“渐仿洋装”可看出,中国服饰的变化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故选B。
【深化点拨】在近代新潮冲击下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追求民主、进步、文明的过程,实质上是社会生活近代化的过程。
4.(2020·衡水高一检测)民国时期,西菜、西点、西式酒水饮料大量充斥中国市场,与中国菜肴、中式糕点、传统酒水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民国饮食业的新格局。
据此可知,近代社会生活的突出特征是( )A.欧风美雨B.西学东渐C.古为今用D.土洋并存【解析】选D。
依据材料可知,近代中西餐并行于世,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土洋并存的特征,因此D正确。
【补偿训练】西餐传入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西餐文化,下列关于西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人大批来华传入中国B.烹饪方式和就餐礼节与中餐有明显差异C.西餐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摆上百姓的饭桌D.西餐馆由外国人经营,顾客主要是归国华侨【解析】选D。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八单元
第26讲
真题体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9-
图示解史“膝盖的平等”:近代以来礼节的变迁
第八单元
第26讲
真题体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10-
这一组图片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礼节上的重大变化,即晚清时的 跪拜礼(图1)—民国初期的鞠躬礼(图2)—1922年的握手礼(图3),这 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也反映了中国社 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第八单元
第26讲
真题体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8-
④社会习俗
地 区 戊戌变 法时期 辛亥革 命前后 民国 时期 农村 变 迁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 姻制度 “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婚 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落后、封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第八单元
第26讲
真题体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16-
2.通信工具 (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在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始出现无线电台和无线电报局。 (2)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中国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 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互联网: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等。
第八单元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1)近代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①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①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4)改革开放后①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特别提示中山装和旗袍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
现代中国西装成为时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1.饮食文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1)婚俗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③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④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易错提醒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2.兴起与发展 昭文新报 • (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______________》,开创了国 人办报的先例。 •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市民 • 3.通俗性报刊特点 知识性 趣味性 • (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满足了__________ 消遣娱乐的需要。 • (2)__________与__________相结合。
•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 婚姻包办 • 1.中国旧时期比较落后的风俗: __________、土葬、女 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 • 2.旧风俗到近现代的变化: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 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 交通工具的更新
• 1.概况 • (1)传统的代步工具轿子、马车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 三轮车、自行车所取代。 • (2)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也日趋重要。 城市 • (3)交通工具的更新在__________比较显著。 • 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公共汽车。 飞机 • 3.先进的交通工具:轮船、火车、__________。 • 4.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多层次性 • (1)发展速度较快。 • (2)______________。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 题 概 览
•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丰富 多彩,包括衣食住行、习俗风尚、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线索:19世纪中期至20世 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个阶段。由于外来文化的 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陶,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 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后, 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社会 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20 世纪末以来,在信息化浪潮冲击下,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 着民众的社会生活。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91页文档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2020年高考山东版高考历史 专题二十一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二十一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挖命题【考情探究】5年考情考点主要内容考题示例考查角度核心素养预测热度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2014山东文综,38,14分近代女性解放与婚姻变革的特点及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近代以来铁路、公路建设的发展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2010山东文综,12,4分近代交通、传媒的进步与发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大众传媒的发展1.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2.互联网的兴起2010山东文综,12,4分近代交通、传媒的进步与发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分析解读 本专题考查频率一般,但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与观念习俗的变迁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
(1)高考命题重视对社会生活习俗、观念变化特点及原因的考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命题形式皆有出现。
(2)命题多运用图文材料,创设情境,考查社会生活及习俗变迁与社会经济、社会时局之间的因果关系,考查分析、判断、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3)复习备考时,紧扣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主线,梳理衣、食、住、行的变化和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的变迁,以近现代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变化为备考重点,适当链接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变化等知识,分析理解其内在联系。
【真题典例】【破考点】【专题概览】一、时空定位二、知识线索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包括三条知识主线:1.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西方文明的碰撞和交汇,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呈现中西合璧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总体水平比较低;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了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2020-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1)
2020-202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转变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要紧缘故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气氛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保守势力【考点】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转变——衣饰变革【解析】结合史实可知A项表述正确,但易服不是维新派的要紧目的,故A项错误;“易西服”衣饰的转变必然程度上会阻碍思想的转变,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那时中国需改变形象,但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目的是为推行变法改制,故C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保守势力的表述没有表现出易服的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B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公共传媒的进展1.(2021·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那时上海放映的各类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乃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考点】近代中国公共传媒的进展——电影进展【解析】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不能说明上海国产电影比例较高的现象,故A项错误;上海是开埠通商最先的地址之一,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在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这说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C项正确;上海民众的社会意态更为开放无法说明外国电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故D项错误。
【答案】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真题速递1.(2019.4·浙江高考·12)观察右侧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在20世纪上半叶仍旧流行,故①正确;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身体曲线,故②错误;根据图片信息不能体现两人的身份地位高低,故③错误;根据图片信息,女性服饰开始合适身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2.(2019·江苏高考·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表明女子缠足在当时仍然是普遍现象,故C项正确;“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表明脚带畅销,不是无人问津,故A项错误;《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B项错误;民国之后废止缠足才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与题干清末不符,故D项错误。
3.(2019.4·浙江高考·16)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
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从“马拉火车”到“行行复行行”,反映的是近现代交通的发展,故①错误;根据材料“马拉火车”、“磁悬浮列车”、“行行复行行”,交通的变化,折射的是民众出行的便捷,故②正确;交通不是地区经济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③错误;交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4.(2019·江苏高考·8)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
”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 C.1912—1945年 D.1946—1949年【答案】C【解析】“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
”表明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这个应该发生在民国成立之后,抗战胜利之前,故C项正确;1840—1894年是在清末,在民国成立前,故A项错误;1895—1911年是在清末,民国成立前,故B项错误;1946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日本战败,上海不再有材料中类似日本人的活动,故D项错误。
5.(2018.4·浙江高考·9)《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答案】A【解析】材料清末北京的汉族妇女缠足之风仍很盛行,因此穿弓形鞋的人极为普遍,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缠足习俗的变革,与社会启蒙及进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妇女缠足风气仍然盛行,故C项错误;材料“甚精工”反映出近代女鞋制造工艺精湛,与删繁就简无关,故D 项错误。
6.(2018·江苏高考·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右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答案】D【解析】顾恺之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而图片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属于写实画作,不是写意,故A项错误;图中人物有不少很传统的打扮,国民共识夸大其词,故B项错误;图中仅见马车、黄包车,而“清朝末年”的最新成果已经有汽车、飞机,故C 项错误;“清朝末年”中国的社会生活总体上呈现新旧杂陈,与图中的人物服饰、西式马车等相符,故D 项正确。
7.(2018·海南高考·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
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解析】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
8.(2018·海南高考·12)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
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A.进出口贸易增长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故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D项错误。
9.(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无法获知这些婚礼的配偶是否是出于自愿,所以不能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的习俗,而“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则是受西方婚礼仪式的影响,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 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提及当时的择偶标准,因此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扩大为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
考纲解读知识梳理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
(4)社会习俗二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
2.改革开放后一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成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历史上的里程碑。
(3)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4)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2)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和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1)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的开端。
(2)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
(3)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4.航空(1)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4)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二通讯工具的进步1.表现(1)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装置了无线电台。
(3)电话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4)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2.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考点三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2.从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分别利用《时务报》《民报》《新青年》宣传新思想。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等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4.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创办《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5.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影视业1.电影(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3)新中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1)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日渐丰富。
3.互联网(1)概况: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特点: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第四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