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醉翁亭记》学案1 (1)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资料助读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预习导学:1.请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学习研讨:(一)朗读课文,感知文本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1)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1)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并理解欧阳修阔达高尚的胸怀。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体会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教学时数:两课时段意:1段:总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和它的得名原由。

2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时美景。

3段:写三种人不同的乐。

4段:写宴会散,尽兴而归。

贯穿全文的一个字“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明确: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

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

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

“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

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解题“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学案

九年级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预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相关文学常识。

2、能翻译并理解课文内容。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

24岁登进士兵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三、写作背景: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

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只有三十几岁,却自称“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间,交通不便,少有舟车往来,百姓安于农事,生活简朴安闲,民风淳朴。

欧阳修正值盛年却遭贬谪,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做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醉翁亭记》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醉翁亭记》学案 新人教版

醉翁亭记教师寄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乐也。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4.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一、基础知识熟练朗读课文,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然后完成以下问题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字,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环滁()琅玡()林壑()辄醉()弈()者胜穴暝()伛偻()酒冽()山肴()野蔌()觥筹()阴翳()2、解释加点字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翼:)②名之者谁?(名:)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④伛偻提携。

(伛偻:)3、翻译句子。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名之者谁?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伛偻提携。

⑤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4、阅读课下注释①并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写出你所知道的与课文及作者相关的知识。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5、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本文写景很有层次,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思考: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1)写亭的环境:从到。

(2)写山间之朝暮:从到。

(3)写山间之四时:从到。

(4)写宴饮场面:从到。

6、本文以“乐”为线索,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的主旨的?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7.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提示: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找出相关的句子。

(1)写亭的环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8、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9.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四、拓展延伸。

、10、如何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五、课堂小结收获:疑问:六、达标测试1、下列四句中有一句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请选出这一句()A、野芳发而幽香B、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C、溪深而鱼肥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2.选出“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项()A.禽鸟知山林之乐B.名之者谁C.四时之景不同D.醉翁之意不在酒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介绍作者导入课文。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二、感知内容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明确注意的字音。

2、学生逐段质疑,并翻译全文。

三、精读探究1、找出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乐2、四人一组讨论:文中哪些人在乐,都乐些什么呢?请找出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之乐、与民同乐)3、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4、四人一组讨论:文中有没有不乐的地方呢?(被贬后的忧郁)5、探究:作者为何多次提到“醉”呢?四、赏析品味1、四人一组讨论:学了文章后,你感受到美了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山水相映之美。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醉翁亭记》参考教案1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醉翁亭记》参考教案1
1、大声朗读第一段,思考:
1、写亭的形状的句子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本段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先写了亭的自然环境,再写了命名由来。
3、叙写醉翁亭命名由来的句子是:太守自谓也。
4、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二、大声朗读第二段,思考:
1、此段分别写了哪些时候的美景?各有何特色?
学生讲故事
进入情境
了解背景
作者名片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文忠”。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2、本段文字描绘了哪几幅图画?请用一个字概括他们共同的心情。
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乐。
3、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滁人游,滁人生活富足安定,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醉翁亭记》参考教案
课题
醉翁亭记
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上
学习
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了解大意。
2、感受景物之美。
3、品读课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重点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难点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教学过程

《醉翁亭记》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醉翁亭记》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醉翁亭记》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醉翁亭记》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醉翁亭记》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背景《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品之一,以清新自然的文字、与时俱进的意蕴和深刻的思想见长。

本篇文章作为九年级上册语文课程的重要篇目之一,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文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教学目标1.掌握《醉翁亭记》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了解欧阳修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熟悉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理解《醉翁亭记》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评论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醉翁亭记》的基本内容和文化背景。

2.难点在于理解《醉翁亭记》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以及欧阳修文学风格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欧阳修的生平事迹、文学思想和《醉翁亭记》的背景知识,为学生提供认知框架和分析工具。

2.阅读法:通过对文本逐句解析、对关键词语进行阐释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班级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想、表达能力,促进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五、教学内容1.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福建福州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宰相,是唐宋时期文学理论家和文化名流。

其文学成就包括诗、词、文,其中以散文成就最高。

2.《醉翁亭记》的基本内容和文化背景《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在一次游玩中饱览山水秀丽之间饮酒畅谈,于《九江县志》载入后被人所见,是唐宋文学史上著名的游记散文。

该文以欧阳修在醉翁亭的游玩为基础,展现出醉翁亭以及周围山水景色的特点,凭借一副荒唐的借酒消愁的形象,来抒发诗人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表达了对于民生的关注和对于人生的疑惑。

3.《醉翁亭记》的文学风格和表达主题《醉翁亭记》的文学风格轻松活泼,自然流畅,其语言简练清新,如行云流水,留给读者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舒畅惬意。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第11课《醉翁亭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第11课《醉翁亭记》

第三单元: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能力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1、感受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理解“与民同乐”的内涵。

2、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寓于景中的复杂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许许多多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

同学们,你们有过哪些美好的旅游经历?能不能给大家讲一讲?(学生自由发言)和大家一样,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家也喜欢纵情山水,并用优美的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到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二、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1.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

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二、检查预习虚词注解“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之”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5.山水之乐:助词,的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8.宴酣之乐:助词,的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词类活用1. 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醉翁亭记》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醉翁亭记》学案新人教版

醉翁亭记【美好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4.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美好积累】一、自主学习1.走进作家作品2.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字词,做好标注。

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 yá)潺潺(chán)僧(sng)辄(zh é)瞑(míng)伛偻(y l)携(xié)肴(yáo)蔌(sù)觥筹(gng chóu)阴翳(yì)弈(yì)酿泉(niàng)翼然(yì)岩穴(xué)晦明(huì)朝暮(zho mù)酣(hn)颓然(tuí)3.二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小组讨论以下节奏的划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教育专用】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第1课时学案部编版

【教育专用】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第1课时学案部编版

11 《醉翁亭记》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学习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重点难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欧阳修:2.写作背景:3.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环滁( ) 壑( ) 琅琊( ) 潺潺( ) 辄( ) 霏( )暝( ) 晦( ) 伛偻( ) 提携( ) 野蔌( ) 觥筹( )【疏通文意】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山间之朝.暮也()②野芳.发而幽香()③杂然而前陈.者()④弈.者胜()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感知内容】6.《醉翁亭记》是一篇游记,其中以描写、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请大家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7.下面试着理出每一段的内部层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介绍。

参考答案: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欧阳文忠公全集》传世。

2.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馋被罢去职务。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中又有一份欢喜。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11 醉翁亭记(1)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11 醉翁亭记(1)教案

11醉翁亭记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文言基础知识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也是理解文意的关键所在。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更是效果显著。

因此,我安排了大量的朗读训练。

尤其是教学生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对疏通文意大有裨益。

课前作业设计,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

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己学习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帮助别人的喜悦。

而且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可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部编版:11醉翁亭记第一课时学案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部编版:11醉翁亭记第一课时学案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部编版:11醉翁亭记第一课时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醉翁亭记》的背景和作者的情况;2.熟悉文学名词“骈文”、“气势”、“抒情”、“景物山水”及其特点;3.理解“醉翁亭”这个题材的创新意义。

二、预习任务1.阅读《醉翁亭记》全文,了解其内容;2.学习名词“骈文”、“气势”、“抒情”、“景物山水”的定义;3.查阅《醉翁亭记》背景资料。

三、课堂探究1. 明确课文主题•题材主要是什么?•文章中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课文具有哪些文学特色?2. 结合语境理解生字生词经过预习,你们已经看过课文全文,接下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以下生字生词:•醉翁亭•万柳岸•汴水流•洛阳道•梁苑•满庭芳•红药帘•轻烟散•平峰消3. 名词解释1.骈文:用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应的词语互相排比,以增强作品的语言韵味。

2.气势:语言力度,将感情深厚、永久不朽的主题通过浑厚雄壮、奔放激昂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的形势。

3.抒情:表达真挚感情。

4.景物山水:指描写具象景物、山川湖海、风景名胜的文字。

4. 文学特色在阅读、分析、欣赏《醉翁亭记》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其文学特色:•骈文的使用,强调华丽的辞藻;•气势磅礴的写作风格,更加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抒情色彩浓重,最突出的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于生命、爱情等重大生命问题的思考;•描述文笔中融入了许多山水野趣的元素,艺术韵味十分浓郁。

四、课后习作1.写一篇与《醉翁亭记》有关的随笔,体会李清照笔下的景物风光与思想感情。

2.针对骈文使用的意义,写一篇作文,讨论骈文的运用方式与作用。

3.谈谈你对于《醉翁亭记》最深刻的印象,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简要阐述你对其思想的理解。

五、反思与总结通过这次的课堂学习,我们对《醉翁亭记》这一文学名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了其文学特色和价值。

同时,通过预习、探究和反思等一系列环节,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的主题和内涵,也提高了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

第11课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实词含义,理解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2.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学习本文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实词含义,理解文言虚词“而”“也”的用法。

学习本文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情境导入】同学们,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了方便好友游访,便在琅琊山的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这篇千古传诵的名篇。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其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提示及要求: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朗读节奏。

2.借助课下注释,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理解文意。

3.请试着写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明确:1.琅.琊(lánɡ)颓.然(tuí)岩穴暝.(mínɡ)伛.偻(yǔ)山肴.(yáo)弈.者胜(yì)环chú(滁) 野sù(蔌) ɡōnɡ(觥)筹交错阴yì(翳) 林hè(壑) 饮少zhé(辄)醉2.略。

3.全文共4段: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及周围的自然环境,引出人和事。

第2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4段:写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

二、深入探究——理解文意1.研读第1段,欣赏景点之一:醉翁亭。

(1)本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本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亭的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学案
自主预习试锋芒
读一读了解
1.作者名片(加下划线的内容要记牢)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背景介绍
庆历五年(1045),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仍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一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写于这个时期。

填一填·识记
一词多义
(1)山水之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3)
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5)
太守谓谁()

太守自谓也()
(6)
名之者谁()

并自为其名()
2.古今异义
(1)伛偻提携
..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多指提拔
(2)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意思,含义
(3)负.者歌于途
古义:________今义:多指失败的一方
4)射.者中,弈者胜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射击
(5)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古义:__________今义:蚕丝;竹子
3.词类活用
(1)环.滁皆山也(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
(2)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
(3)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_________)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5)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