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语文版必修1
必修一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文安排在语文版高中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和人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新闻的阅读应该是熟识的,他们每天都通过各种媒体接触到新闻。
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和利用蕴藏在学生生活中的这种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就会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与作用,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对学生而言,新闻的阅读有可能不再是枯燥无味而又必须应担负的任务,而是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因此,在新闻类阅读教学的备课中,教师要仔细地思考学生在这方面有哪些已经积累了的和正在不断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知识的掌握,等等。
三、设计思想用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思想指导本文的教学。
本文是一篇新闻消息,但写法上有独特之处,它有点类似于通讯。
文章表现了集中营的恐怖和集中营给人们心理上造成的震撼,显现了纳粹暴行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深深烙印。
本文教学宜发挥此优势,让学生在学习本文写法的同时心灵受到触及。
四、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将情感蕴含于叙事之中的写法,学习作者将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鉴赏中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使学生在感受本文思想的基础上,提高思考的层次;联系历史知识,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唤起对战争恶魔的憎恶,教育他们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邪恶。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会学生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
难点是学习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学习寓情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要求学生看过奥斯维辛的简介和图片资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与一般新闻相比独特的叙述角度2、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情感和写作意图。
3、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平时会看新闻吗?一般我们获取新闻资讯从哪里来?(生:新闻联播、报纸等)在我们所看到或听到的新闻中,你看出了新闻的什么特点?(新闻的特点:及时性、纪实性、有效性)(板书)新闻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标题、导语、正文、结语和背景组成,后面两者可有可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关于奥斯维辛的新闻。
这篇新闻打破了常规新闻的规范,并不是及时的记录了奥斯维辛的惨状,而是著于十三年之后。
那么,这么一篇并没有体现出及时性的新闻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1958年美国最高新闻奖项——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得者。
它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让世人如此之震撼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板书)一、细致分析导语部分新闻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和主体几个部分组成。
在上节课的介绍中,我们学习了导语和主体的概念。
有没有同学记住的?谁能来回答一下?(请一位学生作答导语和主体的概念)导语:放在新闻的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体: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的导语和主体部分分别是哪里呢?(学生齐声回答)(1—5、6—16)导语和主体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请学生作答)导语讲述了两个内容——一方面写奥斯维辛的现状;一方面写奥斯维辛的历史,交代作者的感受,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对法西斯的痛恨。
主体部分——描写了参观者们在参观过程中的神态、表情和感受,揭露和控诉了法西斯的无耻暴行。
在导语部分作者对奥斯维辛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描写,这一部分内容读起来令人印象深刻,我想请一位同学(陈宏)有感情的把前面三个自然段的内容朗读一下,其他的学生思考:这三个自然段频繁的使用了哪个词语,表现了什么?答: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可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最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次帅气的为您整理了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背景知识介绍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
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
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高中课标教材必修第一册的课文。
学习这篇文章要理解新闻写作将情感蕴涵于叙事之中的写法,学习课文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鉴赏中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在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思考层次,联系历史知识,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唤起对战争恶魔的憎恶,教育学生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邪恶。
(一)教材分析: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
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高一的学生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
并且他们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学习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
2、学习寓情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讨论、教师点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4年,在纳粹的一个集中营中,关押着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有一天,他的妈妈被杀害了,小女孩哭泣着问,我的妈妈到什么地方去了,人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去了,不久就会回来,小女孩真的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她甚至唱起了妈妈曾经教给他的许多儿歌,还不时的爬上窗户张望,盼望他的妈妈快点回来。
一天,小女孩和许多犹太人被押上了刑场,他们将被活活埋掉,当一个纳粹士兵要将小女孩推入深坑的时候,小女孩睁着她那漂亮的眼睛说:“叔叔,请你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
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教学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人教)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报道了“法西斯的罪行”,这是历来公开课、研讨课老师们选讲的热门篇目。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第二年讲授这篇文章,又呼应了《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颁布。
“媒介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鲁宾的观点,媒介素养分为“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理解素养”,这三个方面恰好对应语文的三维目标,同时,根据本单元目标“理解作者的主观评价”,以及高考语文考题的构成,新闻类实用文本阅读、表达交流部分都涉及到消息的知识,因此,要设计好这篇文章,需要从教材、考情、学情的角度加以创新。
就是让学生形成媒介素养“即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1.理解“没有什么新闻”标题背后的反“时效性、真实性、新鲜性、价值型”特性以及全文内容上、形式、主旨上的反常与颠倒。
2.通过语言揣摩,学会从普通人、普通事物的细节描写上感受动人之处。
借助背景知识与语境意义,判断新闻中记者的立场、观点与看法。
3.感受纳粹的“极端的恶”,以及现实中“平庸的恶”,学会对公共事务发表评论,培养公民素养与写作表达。
教学重点:挖掘“在布热金卡…一切都被可怕地颠倒了”这些语句背后所折射的颠倒与反常。
教学难点:判断客观报道下的主观情绪,学会在大众传媒中灵活运用感性、知性、理性发声。
1.教师制作PPT 。
2.学生通读文章一遍。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2016年10月22日在横滨举行的圣诞节变装派对上,日本当红的美少女偶像团体“欅坂46”在派对中身穿黑色军服,钮扣两侧一字排开,领子,袖口,肩章,黑色大衣以及军帽上展翅的老鹰,被人指称这是纳粹风格的军服,引发争议。
许多网友纷纷批评:这一点都不可爱,只会显得无知,果然是法西斯轴心国的一员,更有现居柏林的日本作家六草一花贴文直言批评:“二战虽已结束了71年,但许多失去挚爱的人仍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篇一一、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二、学生分析现代学生生活于和平年代,对战争与灾难没有太多的感触,这也往往造成了他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不屑,这篇课文旨在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触动。
三、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事实的倾诉,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2、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纳粹滔天罄竹难书的暴行,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四、教学重点了解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五、教学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六、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
2、?请同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学生回答)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教案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3篇
教案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3篇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品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校教学工作处工作计划”为行动指南,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例为平台,立足教学,聚焦课堂,抓实常规,积极创新,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力求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二、工作目标及主要措施1、学好理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活动,并在工作之余相互推荐自己喜欢的理论书籍和专家论著共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学形势。
“组兴我荣,争创一流”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指导本组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每人认真通读一本理论专著,要围绕“新课程标准”中的“减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热点问题,结合语教学实践,通过专题学习和讨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2、鼓励教师每人订阅报刊,平时通读教学研究刊物,及时了解语教学动态和教改趋向,开拓视野,拓宽改革思路。
3、鼓励本组教师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自觉学习理论,深入研究探索,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
三、狠抓常规,改革教学,提高效率。
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照顾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为此,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完善教育教学五认真,进一步提升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到期中有检查,期末有评价。
四、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公开教学,认真搞好校本研修活动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
根据校本研修计划我们本学期推出3个形式不一的公开课例,并以此为平台开展研修活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通用10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篇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教材地位】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受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设计思想】实现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结合当前时代,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提升到对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激起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对象】重点中学高一学生。
【学生分析】这些高一的学生他们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关心时代发展,洋溢着青年学子的朝气。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①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②对“新闻的客观性”课前自己思考,积累感受。
【教学过程】一. 交流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自然营造对纳粹愤怒氛围。
1.先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谈谈看法。
之后,请两组代表到讲台上向全班出示最让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
2.让小组派代表来简要阐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3.让学生一起默读课文,来感悟该新闻写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精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精选6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了解这篇新闻结构,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理解记者的感情倾向。
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热爱和平。
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这篇新闻结构,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理解记者的感情倾向。
2、过程与方法: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品味细节。
3、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热爱和平【教学重点难点】新闻结构和细节描写【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给大家看一段影片《辛得勒的名单》的视频。
好,同学们,看完了电影片段,有什么感受呢(刚才同学们都纷纷表示“恐怖”、“可怕”、“阴森”和“残忍”),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它跟影片里一样阴森、恐怖和残忍,这就是著名的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二战期间最大的“杀人工厂”,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森塔尔的著名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讲授新课(一)同学们先快速朗诵一下这篇新闻,并找出这篇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
(二)分段好,同学们已经快速浏览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找出了这篇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吗?有没有同学主动请缨的啊?好这位同学。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
1、导语(1-3):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2、背景(4-6):引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
3、主体(7-15):随参观者脚步而行。
4、结语(16):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好,现在已经找出了新闻的四个部分,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篇新闻,我们先看文章的标题(三)新闻标题我们先看新闻标题(板书),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
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品教案范文3篇
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品教案范文3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品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
(板书课题)二、背景简介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
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展示)三、整体感知1、浏览课文,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几方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人教版 必修1 教案)
课题授课人课型课时 1 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材料剪裁得当,安排精妙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记叙中饱含作者的感受的写法。
教学方法探讨交流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作业练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一、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导入新课大家看到的就是68年前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在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发指!二、资料交流并谈感受课前布置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现在各小组将图片拿上来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介绍。
(各小组展示图片,并介绍。
)老师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师:在收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感受?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生答略)师:虽然我们收集的资料和图片不尽相同,但是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那就是压抑、窒息、悲愤、沉痛。
三、写作背景介绍: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四、相互质疑,探究写作意图一个如此有名的记者为什么要写一篇早已众所周知的新闻呢?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惨剧早已离我们远去,为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将你们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圈画出来,小组内的同学相互交流一下,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问题向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来。
我们把这个环节叫做“相互质疑”。
(学生思考、交流、提问、答问)师:老师也给同学们设计了一些问题(多媒体展示)。
有些同学们已经问过了,有些还需要我们讨论一下。
1、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2、怎么理解这个细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3、第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4、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5、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师:刚才同学们针对课文进行了探究,我向大家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已有所了解了吧?现在请一位同学给我们给我们谈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PPT展示相关材料
三、课文赏析
(以学生划出的语句引导学生认识这篇新闻的特点)这篇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写作者的主观感受。这些感受包括所见所闻所感,而且并没有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却让人感受到情感波澜的暗涌。请同学们找出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细体会,说说句子的内涵。
(归纳学生看法,引导他们品句)
内容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时间
10.16
节次
第一课时主备人Leabharlann 刘颖复备人课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目标
品读课文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重点
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难点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五、课文小结
作者通过借景抒情和侧面表现的手法传达了参观者们的内心感情,表达了对纳粹暴行的愤怒和对自由和平的向往。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的思考与练习
2、完成《全品》相关练习
1、着重引导学生从内容情感和写法两方面谈谈自己学了这则新闻的收获,进一步把握课文,并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2、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本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重点而不求面面俱到。努力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忽视双基训练,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留下较大的空间。
四、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教学难点: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
2.关于奥斯维辛:请看网页上的介绍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来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3.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二、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并思考,作者将主要的笔墨放在哪里?预设:参考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
参观了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2.请找出本文中的导语、主体、结语,并以此为依据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导语(1-3段)主体(4-15段)结语(第16段)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
明确:⑴“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
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语文版必修1 教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本篇消息报道与一般消息报道的不同。
二、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
三、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文是一则消息报道,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上。
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埃·姆·罗森塔尔的这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简介普利策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
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
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
该奖以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
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
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
普利策1911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
三、初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毛骨悚然(sǒng)和煦(xù)纳粹(cuì)废墟(xū)不寒而栗(lì)思绪(xù)踉跄(liàngqiàng)祈祷(dǎo)呆滞(zhì)嬉戏(xī)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本文共17段,请同学大致复述课文内容。
参考:作者先写布热津卡现在“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悚然”;进而写到当年纳粹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暴行;游人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重温历史,参观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女囚绝育实验室、长廊上的照片、窒息室等;最后作者再次强调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1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年级高一学期上期学段第1学段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3.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4.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1.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2.学习本则新闻的独特写法。
教学思路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②说--交流对奥斯维辛的认识;③读--以读促进对课文的理解;④析--合作交流探究。
⑤写--写出所思所感所悟;⑥课堂小结。
主要教学方法老师点拔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
在教学中,将读与写,表达与沟通结合起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资源教材影片《辛得勒的名单》中的简短剪辑网络资源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影片《辛得勒的名单》中的简短剪辑镜头,导入课题。
学生静心感知1.引导学生入情,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
2.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二、说--交流对奥斯维辛的认识。
提出问题,分组交流:1.先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谈谈看法。
2.让小组派代表,以“我所知道的奥斯维辛”为开头,简要阐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
提示:*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
1940年到1944年,奥诺维斯威辛集中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
「精品」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用事实说话第2课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学案语文版必修1
第2课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毛骨悚.然( ) ②和煦.( ) ③纳粹.( )④不寒而栗.( ) ⑤踉跄.( ) ⑥祈祷.( )⑦呆滞.( ) ⑧嬉.戏( )(2)多音字①处⎩⎪⎨⎪⎧处.所处.决②应⎩⎪⎨⎪⎧应.当应.答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墟嘘(2)⎩⎪⎨⎪⎧嬉嘻二、词语积累理解运用(1)不可思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毛骨悚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寒而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2016年8月5日,里约奥运会开幕式实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精湛的技艺让人不可思议....。
( )(2)这片戈壁滩荒无人烟,方圆几十里没有一棵树,冷风刮过,令路过的人毛骨悚然....。
( )(3)虽说立春已经很久了,但是春寒料峭,人们时常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 )辨词填空(1)居然·竟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后面往往跟一个令作者或说话者不希望得到或发生的结果。
竟然:出乎意料或常情常理以外,后面可以是主观意愿的反面,也可以是主观意愿的正面,当然也可以与主观意愿无关。
①苹果公司发布的iPad Mini平板电脑,其重量________比一罐可乐还要轻。
7.2毫米的机身厚度以及380克的机身重量,绝对可以傲视群雄。
②但是中外的杀人者________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2)周密·严密周密:周到而细密。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doc
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型教读课时1 1备课教师上课教师上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教学难点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教学准备多媒体高考考点新闻基础知识,学会写新闻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备注一、导入1.有人说过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纪。
现在请同学们点击“20世纪十大天灾”。
这是天灾部分,也就是大自然造成的灾难。
面对天灾,不论危害多大,在不可抗力的情形下,人们只能一边痛惜天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一边坦然承受。
还有人祸,人祸指人为造成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 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
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3500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
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
二次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下一次大战的死亡人数了。
通过刚才的数据能否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预设: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明确:20世纪的种种“人祸”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重、涂炭生灵的,更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2.关于奥斯维辛:请看多媒体上的介绍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3.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篇消息报道与一般消息报道的不同。
二、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
三、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则消息报道,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上。
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埃·姆·罗森塔尔的这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简介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
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
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
该奖以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
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
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
普利策1911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
三、初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毛骨悚然(sǒng)和煦(xù)纳粹(cuì)
废墟(xū)不寒而栗(lì)思绪(xù)
踉跄(liàngqiàng)祈祷(dǎo)呆滞(zhì)嬉戏(xī)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17段,请同学大致复述课文内容。
参考:作者先写布热津卡现在“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悚然”;进而写到当年纳粹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暴行;游人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重温历史,参观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女囚绝育实验室、长廊上的照片、窒息室等;最后作者再次强调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2
一般说来,消息写作并不突出强调现场感和大段叙事,尤其不需要文学色彩的描写。
比如本题所举的关于美国人口的调查消息,基本上就是消息的规范式样:有导语、主体部分、事件的结果,此外,无过多的文字加工,无修饰,更无描写。
而本文不仅有叙事,有描写,有几处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文采。
比消息给读者的印象要形象、具体而且深刻。
借助文采,兼取消息和通讯等新闻形式的各自优点,脉络清楚,没有枯燥感。
3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但是,“没有什么新闻”,“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让世人永远不忘!
4怖,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悚然”?
在记者、在亲历过纳粹在这里暴虐地屠戮妇婴和无辜人民的恶行的人那里,文章开头描写的令人惬意的景象仍然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
在奥斯威辛,在这块曾经血流成河的地方,尽管“太阳和煦、明亮”,但蒙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依旧难以清除!
5
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
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
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五、教师总结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
现在,我们正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让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
“想到的”还是“看到的”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启示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大门
我在讲述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一册课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学生在课上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作者在写所见到的成千上万张照片时,为什么特别强调那个年轻、可爱、微笑的姑娘?”本着新课改的精神,我请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说:“年轻、可爱、微笑的姑娘的无端被杀,更反衬了法西斯分子的残忍。
”
生2说:“俗话说:‘出手不打笑脸人。
’法西斯的这种暴行,更证明了他们的无人性,他们是一群疯子。
”
生3说:“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这是在面的概括后的点的强化。
”
如此回答,反映了学生准确的理解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
生1说:“奥斯威辛是一座人间地狱,这里没有上帝。
”
生2说:“在如此地狱,上帝既无立足之地,也无能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囚房为力。
”
生3说:“在种族被灭绝的地方,不仅人性被灭绝,文化、信仰也被灭绝了。
”
这三个答案渐进延伸,愈进愈深刻。
真令我有些不敢相信。
第三个问题:“作者所写,是作者亲眼所见
还是作者想出来的?”
这个问题涉及到我因尚未找到切入口而在前两篇课文中有意回避、但是对于本单元而言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新闻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现在学生思考的触角已经探入这个区域,我不能回避。
有上面两个问题圆满解决的鼓舞,我决定把这个问题也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能帮助我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自由讨论五分钟后,我请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开始阐述所持观点的依据。
生1说:“14年过去了,还会有尸体堆放不腐烂吗?”——想到的
生2说:“头发、小鞋因为数量多,不会那么快腐烂。
”——看到的
生3说:“‘重新修复的毒气室’,‘废墟上长满了雏菊’”——想到的
生4说:“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
”——看到的
生5说:“他看到好多木箱”——看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部分幸存者
生7说“木箱里要塞进5到10名女囚,难道木箱里还会有女囚吗?”——想到的
思考着学生的发言,我既为他们能基于文本进行探究而高兴,又为他们忽略课后的相关信息而不安。
“请同学们注意文后的‘相关链接’。
”我忍不住提示他们。
生6说:“从‘相关链接’上我们知道‘1947年7月,奥斯威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揭露纳粹战争罪行的博物馆’,这告诉我们作者所写确系作者直接或间接的所见所闻。
”
“你所说的‘间接的所见所闻’是什么意思?小说不也是可以写间接所见所闻吗?”我灵机一动,继续问。
生6说:“我所说的‘间接的所见所闻’是指作者听导游所说和博物馆所记的人或事。
”“导游所说是真是假?博物馆呢?”似乎看到一线曙光的我连忙追问。
生7说:“导游所说、博物馆所记都是真的,有历史记载为证。
”
“那小说呢?”我意犹未尽地问。
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之后,一名幸存者在整理死难者的眼镜
“小说可以虚构。
”一群学生回答说。
到此,本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这是学生帮我完成的,或者说是师生共同解决的。
上述三个问题及解决情况是我始料未及的,但这一过程又令我欣喜。
因为我从中看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智慧。
教后反思,感慨有三:第一,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智慧不可小视,学生同教师一样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大有挖掘的空间。
第二,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自主阅读中产生的个性问题,不能仅看结果,更要注意思维的过程;察微知著,因势利导。
第三,教师要正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要勇于与学生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