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德人社会融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关于顺德区弱势群体生活保障与救济研究 梁燕琴
学术诚信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均真实可靠。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
对本论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毕业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梁燕琴日期:2010年3月31日关于顺德区弱势群体生活保障与救济研究[中文摘要]:何为弱势群体呢?弱势群体将得到如何的生活保障与救济才是最适合社会的和诣发展呢?本文主要针对这两个问题,借用顺德区现行的部分扶困救助政策及有效成功案例进行论述探讨。
希望通过对有关扶困救助政策及成功案例的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对扶助弱势群体的政策落实工作,提供思考方向。
[关键词]:弱势群体;低保;救济政策目录:一、何为弱势群体?(一)、城镇和农村贫困人口。
(二)、城镇新生贫困群体。
(三)、农民工、外来务工者。
(四)、残疾人。
二、顺德区的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与救济政策现状分析。
(一)、基本社会保障事业。
(二)、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三)、教育、医疗等福利事业。
三、对加强保护弱势群体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宣扬“滴水精神”,保留优良传统,助困渡过难关。
(二)、创造条件帮助受困群众就业服务社会、融入社会,从而走出困境。
(三)、落实重疾医疗改革,减少人民群众陷入弱势困境的机会。
(四)、建立政府担保、社区协助的银行小额借贷机制救助受困群众。
(五)、加强推行基本养老、医疗保障,减轻受困群众生活负担。
四、结束语。
引言:“弱势群体”这一学术语是国务院总理朱鎔基在向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郑重提出的。
表示了全国人民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同时城镇弱势群体的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
一、何为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中参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较少的社会阶层。
中国大城市新移民的地方认同与融入
中国大城市新移民的地方认同与融入中国大城市新移民的地方认同与融入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成为众多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和其他流动人口的主要选择地。
这些新移民在进入大城市后,往往面临着地方认同和融入的挑战。
本文将围绕中国大城市新移民的地方认同与融入问题展开探讨。
首先,中国大城市新移民在面对地方认同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由于新移民大多来自农村或其他不发达地区,他们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巨大转变,环境、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他们的生活习惯、方言、服饰甚至是饮食都与城市居民存在着差异,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常常感到不自在和被异化。
与此同时,新移民在城市中也面临着就业、居住和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困扰也增加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不确定感。
其次,中国大城市新移民在融入城市社会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城市居民对于新移民的存在和生活方式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和歧视。
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对立和城市居民的地方主义意识使得新移民常常被视为“外来者”,他们往往被贴上“打工者”、“农民工”等标签。
另一方面,新移民在城市中的社会网络较为薄弱,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社会,建立起与城市居民的良好关系。
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城市社会流动性增大,社交圈子更加封闭,这使得新移民更加难以融入和参与城市社会的发展。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与挑战,中国大城市新移民在地方认同与融入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和成果。
首先,大部分新移民能逐渐适应城市生活,并在城市中建立自己的生活基础。
这些新移民通过不断努力工作并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逐渐摆脱贫困,获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教育机会,提高了自身的地位和社会地位。
其次,新移民通过参与城市社会的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积极融入城市社区。
他们通过积极参与社会组织、义工团队、居民委员会等公益组织,向城市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并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认同和尊重。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大城市新移民的地方认同与融入,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关于新就业群体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
一、关于新就业群体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1.1 社会治理体制与新就业群体的脱节在传统的社会治理体制中,对于新就业群体的诉求和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这类群体通常是年轻人和新移民,他们的社会经验和观念与传统治理者存在一定的脱节,因此在治理中容易被忽视。
1.2 参与渠道的狭窄在现有的社会治理结构中,对于新就业群体参与的渠道相对狭窄,他们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评台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也难以有效地参与到具体的治理实践中去。
1.3 缺乏参与意识和能力由于新就业群体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地位以及缺乏相关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导致他们在治理中的参与度不高,无法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
1.4 社会资源和信息不对称新就业群体通常缺乏社会资源和信息,限制了他们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的能力,也使得他们很难获得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二、意见建议2.1 建立开放包容的社会治理结构应当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治理结构,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和诉求,给予新就业群体更多的参与空间和机会。
2.2 建设多元化的参与渠道建设多元化的参与渠道,包括社区议事会、互联网评台、媒体和NGO 等,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更多的参与选择,使其可以更便捷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3 培养参与意识和能力加强对新就业群体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通过政策引导和社会教育等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社会治理中来。
2.4 提供平等的社会资源和信息支持加强对新就业群体的社会资源和信息支持,提供更多的公平机会,让他们能够站在更加平等的起点上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新就业群体参与社会治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社会的需要。
只有充分发挥这些群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治理中的各种问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新就业群体的参与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机会,从而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
4. 鼓励新就业群体参与社会治理4.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新就业群体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其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更多的政策红利和政策激励。
关于流动人口融入式服务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关于流动人口融入式服务管理的现状与思考流动人口的出现和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生动写照。
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看,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只能是暂时的,不应是长期的,更不应是永久的。
当前,不少流动人口处于“城市融不进、老家回不去”的窘境,处理不好,将成为很大的社会问题。
如何使大多数流动人口稳定下来,在城镇和农村各得其所,已经成为社会管理中最突出的任务之一,也是我们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风尚文明的现代化绍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融入之需1.“聚财先聚人”,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式服务管理是发展之要。
流动人口是我市二、三产业的主要劳动力来源之一,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当前,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我市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用工荒”的潜在风险在加大;另一方面流动人口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普遍偏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引导流动人口融入绍兴,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赢得更长久的“人口红利”,而且有利于优化流动人口教育培训等服务,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更好地为经济转型升级服务。
2.“同在蓝天下”,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式服务管理是民生之义。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应是仅仅局限于户籍人口的民生,而是应该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所有常住人口的民生。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流动人口特别是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社会保障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期待享受市民待遇的呼声更加强烈,要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更加迫切。
能否回应和满足他们的新要求、新期盼,实现同城同待遇,事关成千上万流动人口家庭的幸福安康。
3.“矛盾难回避”,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式服务管理是稳定之重。
流动人口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左右我市社会治安、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多年来,流动人口一直占我市全部刑事作案人员的6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以上。
可以说,流动人口犯罪是流动人口没有成功融入流入地社会的一种反映。
农民工面的社会融入问题
农民工面的社会融入问题概述:农民工是指那些在城市从事各类临时、短期就业的农村劳动者。
他们来自农村地区,为了生计,来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社会融入。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面的社会融入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农民工面临的社会融入问题:1. 就业歧视:农民工往往从事体力劳动,他们的技能和学历不如城市居民,容易遭受就业歧视。
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低薪、劳动强度大的工作。
2. 社会地位低下:由于工资低、生活条件差,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较低。
他们缺乏社会认同感,面临社会排斥和孤立。
3. 社会福利缺乏: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不到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
他们在就医、教育等方面面临许多困难。
4. 文化差异:农民工来自农村,他们和城市居民在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给他们的社会融入带来阻碍。
导致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原因:1. 经济结构转型缺乏配套政策: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农村地区的农民纷纷外出务工。
然而,转型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农民工政策,导致他们在城市中面临诸多问题。
2. 社会观念和文化认同的差异: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在社会观念和文化认同上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彼此之间的隔阂,阻碍了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3. 教育问题:农民工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遇到的困难更加复杂。
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使得他们在就业、融入城市社会等方面面临挑战。
解决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方案:1. 完善政策法规: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农民工政策,推动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权益,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
2. 加强职业培训: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农民工的社会地位。
3.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通过广泛的宣传活动,增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了解和认同,减少就业歧视和社会排斥。
4. 加强城乡互联互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促进城市和农村的互联互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工作和发展机会。
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分析
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分析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分析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外来人口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外来人口的涌入给城市带来了新的人力资源,但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外来人口的规模庞大,社会融合问题更显突出。
因此,本文将从社会融合的角度,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来人口为研究对象,探讨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状况1. 文化融合外来人口作为新来者,与当地居民存在文化差异。
在传统价值观、生活习惯、方言语言等方面,外来人口面临着融入当地文化的挑战。
调查显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外来人口感受到了文化冲击和身份认同的困扰,这给他们的社会融合带来了障碍。
2. 就业融合外来人口来到城市大多是为了就业机会。
然而,由于户籍限制、工作经验不足等原因,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
这种就业差距不仅导致了收入差距,还使他们在工作环境中的融入度低,缺乏发展空间。
此外,就业歧视也限制了外来人口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
3. 空间融合外来人口在城市中的居住和生活空间也存在融合问题。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许多外来人口只能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或者是城中村等人口密集区域。
这种空间分隔使得他们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减少,难以融入当地社会。
同时,融入问题还涉及到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分配不均,使得外来人口在基本生活需求方面面临诸多困境。
二、外来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1. 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将对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放宽户籍限制、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提高外来人口的社会地位和融入度。
2. 社会认同当地居民对外来人口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也是影响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因素。
当地社区、单位、学校等应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宣传教育,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促进社会融合的发展。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农民工是指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村劳动者。
他们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问题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融入问题,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概念和意义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指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与城市居民之间融合的程度。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问题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它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旨在探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地位、权益和社会参与程度,以及促进他们融入城市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涉及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制度政策因素等多个层面。
个体因素包括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职业技能和社会网络等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农民工的家庭背景、家庭关系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涉及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态度、城市中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服务资源等方面。
制度政策因素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融入程度。
目前,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研究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工作和就业问题,探讨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工资待遇和就业权益保障等方面。
一些研究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和文化适应问题,探讨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关系网络、生活习惯和文化认同等方面。
还有一些研究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权益保障和社会保障问题,探讨他们在城市中的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困境和需求。
还有一些研究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问题,探讨相关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社会组织对农民工的帮助等方面。
针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问题,需要从制度上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农民工面临的社会融入挑战
农民工面临的社会融入挑战社会融入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关系中得到认可和接纳的过程。
然而,对于农民工来说,社会融入并不容易。
农民工面临许多挑战,包括就业、住房、教育以及社会认同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面临的这些社会融入挑战,并提出改善措施。
一、就业挑战农民工常常面临就业困难。
他们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技能相对较弱,因此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工作。
他们通常处于劳动力市场的底层,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机会。
并且,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农民工在大城市找到工作的机会更少。
这些问题限制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
此外,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鼓励农民就地就业也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政府和企业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岗位,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减少城乡差距,增加农民工就业的机会。
二、住房挑战农民工在城市中常常面临住房问题。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他们往往无法负担高昂的房租或购买房产的费用。
他们往往生活在简陋的宿舍或出租屋中,条件拥挤且环境恶劣。
这种不稳定的居住环境影响了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融入感。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推出政策,提供廉租房或公共租赁房给农民工。
此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集体宿舍,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
同时,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分配住房资源,减少住房价格过高对农民工的不利影响。
三、教育挑战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里面临教育挑战。
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民工子女在教育资源和机会方面存在差距。
他们通常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该校的教学质量和设施往往不如普通学校。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资源。
提升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设施,并积极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政策。
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联合起来,提供更多的奖励和资助,鼓励农民工子女继续深造,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
四、社会认同挑战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社会认同的挑战。
顺德村改做法和经验
顺德村改做法和经验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推进改造。
顺德在详细分析不同村级工业园的土地属性、用地现状、利益主体、资金状况、业主实力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多种改造模式。
这种多元化的改造模式,恰恰切中了顺德村级工业园现状复杂、利益交错的实际,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后期的利益冲突,保护利益攸关方的合法权益,减少村改阻力。
顺德坚持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从实践中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造模式。
例如,针对土规不符、“两违”处理难题,顺德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创新区内平衡调整土规、历史用地遗留问题解决机制,有效解决村级工业园连片拆除后无法继续建设的问题。
顺德坚持“工改工”为主要改造方向,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通过统筹封闭运作村级工业园改造收支,确保“工改工”项目占比70%左右,改商住项目收益主要用于反哺改工、复绿项目。
严格限制自然人购买工业厂房,严防炒作工业地产推高制造业成本。
顺德还注重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租赁管控,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管理工作,深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顺德区宅基地信息管理。
在推进村改过程中,顺德区政协充分发挥班子成员工作经验丰富、领导能力强的优势,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积极依法依章履行各自职能,冲锋在一线,与村改铁军并肩作战。
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顺德区政府在村改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优化服务等方式,为村改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顺德也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运营商参与改造,实现了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顺德在村改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村级工业园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分类施策,采取多元化的改造模式和策略。
这种灵活性和针对性有助于减少改造阻力,提高改造效率。
创新政策与机制:顺德在村改过程中敢于创新,勇于突破,通过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完善历史用地遗留问题解决机制等方式,解决了许多制约村改的难题。
顺德调研心得报告
顺德调研心得报告顺德调研心得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顺德是广东省佛山市的一个行政区,也是中国华南地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调研的目的是了解顺德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走访、参观考察和网络调查等。
首先,我们前往顺德工业园区参观了几家知名的制造企业,了解了他们的生产规模、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等。
其次,我们走访了顺德的商业中心区,考察了一些知名品牌的门店和餐厅,以了解其销售情况和顾客需求。
最后,我们还在线上进行了一系列调查问卷,通过分析数据来得出一些结论。
三、调研结果和发现顺德的工业园区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我们的参观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企业在生产规模和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出色。
例如,某某家具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高效的生产线,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非常畅销。
此外,某某电器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与此同时,顺德的商业中心也具有很大的潜力。
我们发现,顺德的商业区拥有多家国际知名品牌的门店和餐厅,这些品牌吸引了大量的顾客和游客。
我们的调查发现,消费者对于顺德的产品和服务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们认为产品质量好、性价比高,并且对于品牌的选择有很多的机会。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从我们的调研来看,顺德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改进。
首先,顺德的工业园区虽然在技术和生产规模上有较大的优势,但在环境保护方面还有待加强。
企业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采取更多的节能和减排措施,确保可持续发展。
其次,顺德的商业中心需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将品牌定位得更加准确,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并加强市场推广,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最后,顺德需要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优势,进一步发展旅游业。
该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可以进一步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
农民工城市融入和社会认同
农民工城市融入和社会认同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来到城市打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融入和社会认同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
一、城市融入的问题1. 缺乏城市意识许多农民工来到城市,只是为了谋求一份工作,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份子,缺乏对城市的了解和认识。
他们甚至不知道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滥用水电等行为很常见,给城市的建设和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2. 社交困难农民工往往来自农村,文化背景和城市居民相差很大,同时也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视和排斥。
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的社交圈子,缺乏社交机会和好的社交网络。
3. 住房问题在城市中很多农民工住房问题很突出,他们大多数住在简陋的出租屋、工棚或集体宿舍里,没有稳定的住所。
在城市里找到一个合适的、适当的住所是非常困难的。
由于缺乏合适的住房,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十分低下。
二、社会认同的问题1. 缺乏归属感很多农民工来到城市,发现和自己原来的生活环境非常不同,他们感到孤独和焦虑,缺乏归属感。
没有固定的社会关系可以依赖,没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寻找共鸣,他们感到自己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
2. 社会身份的不确定性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尤其是那些没有正式工作的农民工,他们的社会身份是不确定的,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社会保障,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
这对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认同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1. 增加对农民工的关注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关注,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对农民工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扶持。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宣传和教育,引导他们加强城市意识,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
2. 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养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养是关键。
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养、经济素养和社交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和社交圈子。
3. 减少社会分离城市社区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融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服务,并且为农民工提供机会,让他们参与社区活动和社交圈子,便于他们融入社会。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农民工是指在城市中以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农村居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往往存在融入城市社会的困难,导致他们在城市中居住、工作和生活的条件较为艰苦。
因此,近年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就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现有研究成果中的启示和不足。
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指在城市生活中,通过不同的渠道实现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融合,包括社会融合、文化融合和经济融合等方面。
农民工在城市的融入程度与其在城市生活中所获得的资源和感受相关,是城市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1.结构性因素。
来源地的区域差异、常住地的区域差异、文化差异和阶级差异等结构性因素会影响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融入程度。
2.非结构性因素。
农民工自身的个人特征,例如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和职业技能等,对其城市融入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3.制度性因素。
城市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性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工在城市中融入程度的因素。
1.经济融入研究。
经济融入是指农民工创造价值和通过城市获得收入的过程。
近年来,经济融入研究成为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的热点之一。
2.社会融入研究。
社会融合是指农民工在城市中建立社会联系、获得社会支持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
社会融入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和安全感。
3.文化融入研究。
文化融入是指农民工在城市中接受和融入城市文化的过程。
文化融合可以减少文化冲突,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
1.优化城市管理制度。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教育和培训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2.加强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是提高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重要手段。
应当优化城市设施、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居民的满意度。
3.加强社会融合。
应当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参与社会活动,提高其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
五、结论通过对现有的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城市融入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进程,需要综合考虑制度性、非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
新的社会阶层 调查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新的社会阶层调查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
然而,对于新的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我们对新的社会阶层的认识和理解。
有必要对新的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二、问题分析在对新的社会阶层进行调查研究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概念界定不清:对于新的社会阶层的概念界定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不同的学者和机构对新的社会阶层的定义和范围存在差异,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认识。
2.研究方法不够科学:目前对新的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依靠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缺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3.数据获取不充分:对于新的社会阶层的数据获取不够充分,目前社会调查数据主要集中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个层面,对于新的社会阶层的调查数据较为匮乏。
4.社会认知不足: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变革密切相关,但在社会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对新的社会阶层的认知和理解有待提高。
三、整改措施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整改措施:1.明确概念界定:建立统一的新的社会阶层的概念界定标准,对新的社会阶层的范围和构成进行科学客观的界定,形成统一认识。
2.多元化研究方法:在对新的社会阶层进行调查研究时,应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定量调查、定性研究、案例分析等,丰富研究手段。
3.加强数据获取:加大对新的社会阶层数据的收集力度,建立健全的数据采集机制,完善新的社会阶层的相关数据库,为研究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
4.加强社会宣传:通过加强社会宣传,提高社会对新的社会阶层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公众对新的社会阶层的关注度和理解力,促进学术研究和社会关怀的深入开展。
结语通过对新的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整改措施的提出,可以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的了解和认识,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发展。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导言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人才分配的差异,流动人口的出现在各个城市中越来越普遍。
这种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此,本文将浅谈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一、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2亿,占总人口的15%左右。
这个数字在未来还会继续上升。
这些流动人口对于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也给城市带来了一些问题:1. 住房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房价居高不下,大部分流动人口的收入较低,很难负担高房价的租金。
这导致了很多流动人口只能住在一些偏远的地方,交通不便,甚至没有基本的生活条件。
2. 教育问题很多流动人口到城市工作打拼时,有子女需要接受教育,但是城市的学校通常只对本地学生开放,流动人口的子女很难被录取。
3. 就业问题虽然流动人口可以到城市中寻求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但是由于城市的就业竞争激烈,很多流动人口没有学历和技能,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4. 社会保障问题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通常只对本地定居者开放,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很难享受到相应的保障。
这给流动人口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和压力。
二、主要影响因素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导致流动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工作机会有限,很多人选择到城市中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2. 教育因素由于农村的教育水平和资源有限,很多农村的青年和家长选择到城市中寻求更好的教育资源,以便自己和他们的子女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3.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也是导致流动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的一些政策和措施会直接影响到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向和数量。
三、对策建议1. 建立流动人口住房保障机制为流动人口提供住房保障是关键所在。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住房租赁,同时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加大住房保障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力度,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住房环境和居住条件。
城市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社区融入的障碍及对策
城市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社区融入的障碍及对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迈进,少数民族人员大量涌入城市,其城市社区生活的融入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以江门市蓬江区杜阮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小型座谈会等方法,对该区域内的少数民族融入问题进行系统的田野调查,分析这一群体社区融入状况、影响其社区融入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应对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人员;社会融入;社会网络社区融入是指生活在同一社区的一方人员以城市主流社会生产、生活、文化模式为参照系,与他们和睦相处,共同营造良好、有序的社会环境的过程。
社区融合包括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身份认同四个方面的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迈进,大量少数民族人员涌入江门市区。
据田野调查发现,单是蓬江区杜阮社区近5年来就入住了少数民族8个族类,60余户人家,总人口近220人。
那么,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与本地居民的关系如何?社会生态环境怎样?为此,笔者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初对杜阮社区的部分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采访。
收回有效问卷153份,其中外来人员问卷94份,本地居民问卷59份。
本文以这次调查统计资料为依据,对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与本地居民在社区融合中的有关情况做研究。
一、城市社区外来人员社会融入的困境城市原有居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与新进的少数民族人员风格迥异。
少数民族人员在流入城市的过程中,经历的不仅是空间的位移,还遭遇不同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并需要在这期间做不断的调适,以实现对城市的认同,最后融入整个社区。
目前观察,杜阮社区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社会融入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会排斥。
社会学的经验告诉我们,人在“环境”中。
个体行为无法脱离一定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的行为完全嵌入于具体的、当下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中,并受它们的制约。
纯粹理性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江门杜阮社区居民主要分两个群体——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
新老居民融合遇到的问题
新老居民融合遇到的问题:
1.文化差异:新老居民可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拥有不同
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这可能导致他们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
2.社交圈子:新老居民的社交圈子可能不同,他们可能难以
互相理解和接纳。
3.资源分配:在同一个社区中,新老居民可能会因为资源分
配问题而产生矛盾,例如公共设施的使用、社区活动的参与等。
4.社区服务:新老居民可能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和期望不同,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
5.房屋租金和停车费等生活成本:对于新来的居民来说,如
果社区的房租、停车费等生活成本过高,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经济压力。
6.娱乐活动:新老居民可能对娱乐活动的需求和偏好不同,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
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与社会融入
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与社会融入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然而,他们在城市就业和社会融入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本文将探讨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以及他们与城市社会的融入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1. 就业机会不足由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外来务工人员往往面临着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
他们常常只能从事低薪、劳动强度大的工作,难以找到具有稳定收入和良好工作条件的岗位。
2. 学历和技能不匹配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学历和技能与城市就业市场的需求不匹配。
许多务工人员因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或职业培训,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密集的工作,这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3. 工作权益保护不足在城市就业中,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的工作权益保护问题也比较突出。
一些用人单位利用他们不熟悉法律、权益意识较为薄弱的特点,经常违法用工、拒绝支付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给外来务工人员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二、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入问题1. 语言和文化障碍由于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外来务工人员往往面临语言和文化障碍的问题。
他们不熟悉当地的方言或普通话,无法与当地居民进行有效的交流,这给他们的社会融入带来了困难。
2. 社会网络缺失外来务工人员通常不具备与城市居民建立起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条件。
缺乏社会关系网络,使得他们在城市中难以获得资源和信息,并且限制了他们在城市社会中的发展和融入程度。
3. 地位认同和思想观念差异外来务工人员的地位认同和思想观念往往与城市居民存在差异。
他们常常寄希望于通过工作来改变自身和家庭的生活状况,而城市居民则更关注个人发展、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这导致了双方之间的理念上的差异。
三、解决方案1. 加大就业机会的提供政府应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服务和扶持力度,通过优化就业政策、提供技能培训、鼓励创业等措施,进一步拓宽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渠道,提高其就业机会。
主动融入不够整改措施
主动融入不够整改措施主动融入不够整改措施当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问题亦随之而来。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于主动融入不够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更会阻碍整个社会的进步。
为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推动主动融入的整改。
首先,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主动融入。
政策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能够引导个人在社会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他们对于主动融入的意愿。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机会、教育机会等来支持个人的主动融入。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于多元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增强人们对于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意识,从而促进主动融入的发展。
其次,教育机构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主动融入的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其能够主动融入到集体中,与他人和谐相处。
此外,教育机构还可以加强对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而增强他们主动融入的能力。
再次,媒体也应承担起推动主动融入的重要责任。
媒体是社会的舆论引导者,能够通过宣传和报道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
因此,媒体应该积极报道主动融入的成功案例,传递积极向上的能量,鼓励更多的个人主动融入社会。
同时,媒体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避免宣传和报道有关歧视、偏见等负面信息,以减少社会对于主动融入的阻碍。
此外,个人自身也需要做出努力,主动融入到社会中。
个人应该充分意识到主动融入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
个人可以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等,融入和贡献于社会中。
同时,个人还应注重自身的成长和提高,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增加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和竞争力。
最后,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是推动主动融入的关键。
只有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努力,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主动融入环境。
社会应该加强对于主动融入的宣传和教育,让每个人都意识到主动融入的重要性,并行动起来。
同时,社会还应该加强对于个人的关怀和帮助,鼓励和支持那些在主动融入过程中遇到困难的人,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愿望。
融入社会现代化治理的短板和不足
融入社会现代化治理的短板和不足社会现代化治理的短板和不足:
(一)社会结构问题:
城乡结构的失衡,“城市病”问题严重,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际关系疏离、相互信任度低、社会治安问题等还比较突出,农村则是“三留守”人员缺少关爱、人口离散化、土地抛荒、治安薄弱、家庭婚姻等各方面都有比较严重的问题。
(二)社会流动问题:
由于区域和城乡发展差异明显,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然是跨区域的、离土离乡的转移。
往往是青壮年劳动力只身外出务工,但在务工地,住房和子女上学等难以解决,客观上必然形成农村“三留守”问题。
当前,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农村“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仍然是必要而迫切的重要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顺德人社会融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何芸(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广东顺德528333)摘要:新顺德人占比过半,如何吸弓丨并留住新顺德人才,如何让新顺德人融入城市的问 题已备受关注,但目前新顺德人融入存在一些问题,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其真正融入。
关键词:新顺德人;社会融入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528(2017)01-097-04佛山市顺德区新顺德人服务协会定义的新顺德人是相对于土生土长的顺德人的一种说法,指户口 非顺德或户口在顺德而籍贯非顺德的并在顺德工作生活的居民。
作为制造业城市,顺德城市发展特性决定了人口的组成和结构,根据佛山市顺德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2016年4月20日发布的《2015年佛山市顺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顺德2015年末常住人口253.53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25.0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9.32%,新顺德人占比超过了一半。
新顺德人成为顺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如何让他们服务顺德、建设顺德,引起了政府的髙度关注。
2013年 6 月,顺德区政府发布了《中共顺德区委顺德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异地务工人员更好地融人顺德的工作意见》(顺发〔2013〕12号),从子女就读、社保、就业、人户等多方面人手,希望让异地务工人员能够真正融人顺德。
同年10月,佛山市顺德区推进异地务工人员融人顺德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关于推动异地务工人员融人顺德的工作方案》(顺政字〔2013〕46 号),以十五项工作任务的方式对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责任分工,按轻重缓急,确立优先顺序分阶段推进异地务工人员更好地融人顺德。
2014年8月,由顺 德区委、区政府倡导,社会各界力量自愿发起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佛山市顺德区新顺德人服务协会成立,为新顺德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他们融人顺德。
然而尽管当前人户顺德的门槛不髙且户籍政策不断松动,但民调显示,顺德户籍当前吸引力不强,受访者中仅有不到三成希望人户顺德。
由此实践表明,仅降低户籍门槛无助于新顺德人完全融人,阻碍 他们融人顺德更多的是社会管理、社会观念、个人自 身因素等非制度性因素。
为了解新顺德人融人现状,采取了问卷调查、小组座谈、深度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通过回收的问卷数据统计分析,试图厘清目前新顺德人融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的对策。
一、新顺德人融入现状的调查1. 调查对象与方法在佛山市顺德区新顺德人服务协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对顺德10个街镇的新顺德人开展抽样问卷调查;同时针对厂企的外来务工人员组织小组座谈;并 且以顺德异地商会、顺德行业协会、其他社会服务组织负责人等为主要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
抽样问卷调查中,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14份,回收率93.45%,有效问卷502份。
调查对象中,男性占53.98%,女性占 46.02%。
2. 分析结果年龄分布:31 -4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占40.44%,其次是41 - 50岁,占32.27%,反映出新顺德收稿日期= 2016-07-05作者简介:何芸,女,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信息管理。
此文为佛山市顺德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资助项目“新顺德人融入问题及对策研究”(2015-YB7)的成果97人年富力强,青壮年新顺德人已经成为产业阶层的主体。
婚姻状况:被访新顺德人中已婚的比例髙于未婚的比例,已婚新顺德人占65.14%,离婚、丧偶和其他情况只达3.39%。
可见,家庭婚姻相对稳定,其家庭经济和子女教育成为新顺德人融人顺德的关键点。
受教育程度:被访新顺德人文化程度较髙,具有硕士及以上的占12.75%,本科占22.51%,大专占21.71 %,髙中/中专占21.91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21.12%。
因此,他们求职要求较髙,希望就业环境较好,更关注政府政策导向。
工资收人:调查显示,新顺德人月薪每年呈稳步增加态势,平均月收人在3000元以上的占受访总人数的83.06%。
在小组座谈中发现,80%的受访者表示加过班,但是加班工资多未能按劳动合同法规定标准支付,其中加班工资每天30元及以下的占18.81%,31 -40元的占15.16%,41 -50元之间的是39.44%,50元以上的为26.59%。
尽管加班会占用业余时间并且标准不髙,但有一部分新顺德人为了能多挣钱,表示愿意加班。
近两年尽管经济不景气,企 业经营困难,75%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仍能按时领取工资,较少出现拖欠工资的现象。
职业分布:从样本结果显示,新顺德人的行业分布以制造业为第一位,占21.12%;第二位为住宿和餐饮业,占14.54%。
居第三、四、五位的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14.54% )、建筑业(13.3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37%)。
座谈得知受访者中是以亲友、老乡介绍等非正规就业居多。
家庭生活及消费状况:关于衣食住行的访谈中发现,半数以上新顺德人以省钱方便为主要目的住在单位集体宿舍,自购房的占8.81%,住租房的占35%。
而每天平均消费在30-40元之间,用于食品消费的占受访人数的45%,用于住房消费的占受访人数的37.1%,用于出行消费的占受访人数的12.7%,用于其他消费的占受访人数的37.7%。
社会地位:作为顺德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重要力量的新顺德人理应得到尊重和善待,理应享有与顺德本土居民一样的社会地位,而事实上相当部分的新顺德人仍属社会“边缘人”,很少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部分新顺德人的社会地位与他们的贡献不太匹配。
社会保障:随着信息公开、维权意识增强,新顺德人的社会保障虽然有了基本保证,但在享受政策福利方面所受限制和约束仍然较多。
二、新顺德人融入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结果表明,新顺德人大致由三类构成:一是政府基于经济结构转型重点引进的髙端人才,直接享受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二是通过自身奋斗已经安家落户的,这部分人群中一部分是具备髙学历、职业稳定的白领,另一部分是自主创业的中小微企业主;三是“低学历、低收人、低工作层次”的外来务工人员。
新顺德人在性别、年龄、学历、收人、职业和工作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个体融人程度的差异。
对于髙端人才、有学历和稳定职业、自主创业等这部分新顺德人,他们具备在顺德长期居住、工作和生活的物质基础,认同顺德本地价值观念,因此社会融人度较髙。
然而对于“三低”的外来务工人员,尽管定居意愿强烈,却遭受种种困难,社会融人度较低,具体表现在:1.社会保障制度未覆盖全部新顺德人从社会保险来看,由于外来务工群体就业松散灵活,统筹归集管理困难,而且现行社会保险现收现付体系不完善,外来务工新顺德人缴费积极性不髙。
调查中发现,外来务工新顺德人面临的最大困难仍然是社会保障低,无保障都没有的仍占13.9%(见表1)。
从社会救助来看,暂只有户籍的人才能在一定条件下获得最低生活保障,“三低”的外来务工新顺德人因为户籍原因尽管生活窘困也难以获得救助。
外来务工的新顺德人居住面积普遍较小,生活设施不配套,环境质量差,交通、娱乐、文化等公益性事业跟不上发展需求,无法依托企业环境、工作阵地和服务中心开展有效活动,实施自我教育、服务和管理。
以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难以满足,是影响新顺德人融人顺德最直接的原因。
2. 外来务工新顺德人子女未能充分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新顺德人对子女受教育具有较髙的期望,调查中发现(见表2) ,66%的新顺德人让子女在顺德上学,73%的孩子人读公办学校。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98顺德就业和定居都是为了让子女能够接受更优质的教育,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成为新顺德人安居乐业的紧迫问题。
然而针对外来务工新顺德人这一群体,调查数据显示(见表3),仍有很多孩子过了学龄期而未上学,或者作为留守儿童在户籍地或寄居地人学,政府近年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尚未形成对该群体有效服务和管理的制度。
目前顺德公共教育资源难以达至公平阶段,外来务工新顺德人子女或许难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或许必须付出昂贵费用才能获得基本受教育的机会,种种因素的制约使得外来务工新顺德人在看似公平的教育领域下面临着不公平的境遇。
表1被访新顺德人购买五险一金情况选项养老险医疗险失业险工伤险生育险重疾险住房公积金什么都没有其他占比%66694870418.318.613.9 1.5表2被访新顺德人对子女教育情况子女就读地选项占比%顺德66户籍地或其他34子女就读学校性质选项占比%公办73民办27表3被访外来务工新顺德人对子女教育情况子女就读地选项占比%顺德21户籍地或其他79子女就读学校性质选项占比%公办92民办83.生活环境的差异致使新顺德人难以真正融入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虽已不断增加,但仍未达到新顺德人全覆盖,政策信息知晓率较低。
目前来看,除了户籍和收人等刚性条件外,生活观念、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语言等的差异更是妨碍新顺德人更好融人的隐性因素。
政府对新顺德人如何适应顺德环境,如何融人到社区的服务管理体系,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三、让新顺德人融入顺德的对策与建议多年来政府陆续出台了包括成立新顺德人服务协会、“蓝领工程师”培育计划、“金雁奖”评选等多项推动新顺德人融人的政策,但由于服务政策针对性不强,临时性、项目式的短期服务居多,制度和资金保障缺乏持久性,导致实施成效不明显。
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注重群体差异,分群体促进融入促进新顺德人的融人除了考虑普适性以外,对不同群体之间更应该有所侧重,前文分析所得社会融人过程中,群体差异十分突出,其中自身优势相对明显的髙学历、白领群体其居留及融人意愿都较为强烈,同时由于他们经济、社会交往、文化融合等各方面均具备相对成熟的条件,初步融人的效果明显,此时需要重点关注他们的社会和心理需要。
而低学历、蓝领等其他职业群体,大多数是以经济为初始流动的主因之一,预期的髙收人支撑着他们的顺德梦,因此经济融人仍是最基础性的因素,切实提髙这一群体的经济水平,除了保障最低工资等收人措施外,更重要是能力结构的根本改变,不断提髙他们往髙收人提升的条件。
此外,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从顺德本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转型升级的需要出发,为优秀的外来人口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2. 发挥社区基层组织作用,培养社区共融氛围基层社区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社区参与程度对个体社会融人存在显著的影响,因此,社区基层组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通过举办全社区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逐渐消除新老顺德人之间的隔阂甚至误解;第二,通过在所服务社区范围里不断投人新建以及改善更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使交流互动的场所条件不断优化;第 三,利用不同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扩大宣传,营造社区和谐氛围,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