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课堂教学大纲.doc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分:3总学时:54理论授课学时:48实验实训学时:6参考教材:[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1、作业2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
主要讲授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传播类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媒介素养,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常见的文化传播现象以及运用一般传播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传播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传播的基本界定及其历史。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及分类标准。
理解: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及其规律。
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进程及规律。
3.本章教学重点: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六大进程、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4.本章教学难点:什么是传播、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二)传播的类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材料(即信息)及载体(即符号)。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符号的类型。
掌握:信息的定义、特征及实质;符号的定义、特征及实质;3.本章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与功能;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符号的特征;符号的类型。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授课教师:XXX 课程时长:32课时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掌握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在传播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传播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1、传播学基本概念2、传播模式与传播过程3、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4、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5、传播伦理与传播法规6、传播学应用实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初步的认识。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传播学应用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4、课堂实践: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实际操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课程评估1、课堂参与度:占总评分的30%。
2、小组讨论表现:占总评分的20%。
3、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分的50%。
六、教学大纲具体安排第1周:传播学基本概念第2周:传播模式与传播过程第3周: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第4周: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第5周:传播伦理与传播法规第6周:传播学应用实例分析第7周:课堂实践:传播学的实际操作技巧第8周:期末考试七、参考书目1、《传播学概论》(作者:XXX)2、《传播学原理》(作者:XXX)3、《传播学概论》(作者:XXX)4、《传播学简明教程》(作者:XXX)5、《传播学研究方法》(作者:XXX)八、课程特色1、紧密结合实际:本课程注重联系现实,引入最新的传播学研究成果和应用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传播学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2、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实践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通过课堂实践和小组讨论等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2024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过程和现象的学科,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不同传播媒介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文:一、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1. 传播学的定义和特点2. 传播学的学科领域和交叉学科3. 传播学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学派4.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与关键理论5. 传播学的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二、传播过程和模型1. 传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传播模型的类型和作用3. 传播中的关键角色和互动关系4. 传播效果评估及其方法5.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和模型三、传播媒介与技术1. 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2. 传统传媒与新媒体的异同3. 媒介效果研究与应用4. 社交媒体在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5. 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四、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2. 媒体职业道德与责任3. 知识产权与传播的关系4. 媒体法律制度与规范5. 传播伦理与法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五、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1. 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2. 调查方法与内容分析3. 实验研究与观察法4. 传播管理与实务5. 传播教育与传媒职业训练总结: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通过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媒介、伦理、法律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介绍,使学生对传播学形成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打下基础。
同时,传播学的学习也涉及到实践和应用,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传播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将来进入传媒行业或相关领域做好准备。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总学时:36 学分: 2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科2年级学生先修课程: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课,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
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资源。
信息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基本特征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
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
当今高校开设的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等专业正是为未来的媒体产业培养人才。
如何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信息传播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为研究对象,系统第揭示信息传播规律;同时它又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它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为1个学期。
本课程重点是传播的定义、传播过程、传播的要素、传播发展史、传播效果等。
掌握传播学的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难点是提升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系统讲授有关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整体把握。
2、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对精选个案的剖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传播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价值;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习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介绍传播学教学的大纲,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传播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大纲以五个主要部分为基础,涵盖了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知识。
每个主要部分又以五至九个小点展开,详细讨论了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教学内容。
正文:一、传播理论:1. 信息传播模型:介绍传统线性模型、交际模型和媒体效果模型的概念和特点。
2. 传播的效果:探讨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行为改变。
3. 社会认知理论:分析观众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和解读方式。
4. 社会网络理论:研究社交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5. 文化研究理论:理解媒体对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1. 新闻报道原则:传达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客观性。
2. 媒体伦理:探讨新闻报道和媒体操纵行为中的道德问题。
3. 媒体政治经济学:分析媒体所有权和政治经济背景对新闻内容的影响。
4. 社会舆论:评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塑造和引导作用。
5. 社交媒体:研究社交媒体在舆论传播和个人互动中的重要性。
三、广告与公关:1. 广告传播理论:介绍广告的构建、营销和影响因素。
2. 广告策略和创意:探讨广告设计和创意表现的重要性。
3. 公关原理和实践:解析公关活动的策划、执行和评估过程。
4. 品牌管理:研究建立和维护品牌形象的策略和方法。
5. 数字营销:讨论数字媒体在广告和公关中的应用和效果。
四、传播研究方法:1. 调查研究:介绍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技术。
2. 实验研究:探讨实验设计、因果推断和实施过程。
3. 访谈和观察:分析访谈和观察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4. 内容分析:研究文本和图像在传播中的语境和意义。
5. 数量和质性研究:比较数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五、国际传播研究:1. 全球传播流动:探讨跨国媒体和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2. 跨文化传播: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接收和解读差异。
3. 发展传媒:研究发展中国家媒体的现状和挑战。
《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13001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授课对象: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新闻学、传播学、媒体创意等专业开课学期:2、6学分/学时:3/48先修课程:新闻理论(012003)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课堂讨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作业。
考核方式:考试(写论文或闭卷)。
课程简介: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是多学科分化整合的结果。
80年代引入我国,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必修课程。
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中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及前瞻性。
随着信息传播活动的日益发展,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特点及形态;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的内容、结构、知识点、课时等方面的组织安排:第一讲传播学史(共3课时)第1单元传播学的诞生(2课时)知识点:传播学诞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环境第2单元传播学的先驱者(1课时)知识点:李普曼、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的主要贡献第二讲人类传播的历史(共3课时)第1单元传播的历史演进(2课时)知识点:人类传播历史演进的主要历史阶段第2单元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1课时)知识点:主要演进规律;使用规律来分析当代媒介发展前景第三讲传播的材料(共3课时)第1单元信息(1课时)知识点:信息的定义;三论第2单元符号(2课时)知识点:符号的定义;符号学及相关理论;符号的特征与分类;讯息第四讲传播类型(共6课时)第1单元内向传播(1课时)知识点:内向传播与心理学第2单元人际传播(1课时)知识点:人际传播的特征;人际传播的动机;自我表露第3单元群体传播(1课时)知识点:群体压力与群体规范对传播的影响第4单元组织传播(1课时)知识点:组织传播的方向、功能与主要形式;组织传播与公关第5单元大众传播(2课时)知识点:大众传播的特征;大众传播的功能;负面功能:麻醉精神与社会顺从第五讲传播过程(共3课时)第1单元传播过程(1课时)知识点:传播过程的特征第2单元线性传播模式(1课时)知识点:五W模式;线性模式的缺陷第3单元控制论传播模式(0.5课时)知识点:反馈;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第4单元系统传播模式(0.5课时)知识点:系统;赖利夫妇模式第六讲传播者(共6课时)第1单元传播体制(2课时)知识点:传媒的四种理论;批评与发展第2单元传播者与把关(2课时)知识点:把关人;信息流动过程第3单元媒介专业主义(2课时)知识点:媒介专业主义的形成;媒介伦理的主要困境第七讲传播内容(共6课时)第1单元大众传播内容(2课时)知识点:大众传播内容特征;信息娱乐与市场新闻业第2单元大众传播内容研究(2课时)知识点:内容分析;文本分析第3单元大众文化(2课时)知识点:大众文化的正面与负面认识第八讲传播媒介(共6课时)第1单元理解传播媒介(2课时)知识点:认识媒介的主要原则第2单元大众媒介的本体特征(2课时)知识点: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媒介第3单元技术与媒介(1课时)知识点: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的理论第4单元媒介机构与媒介产业(1课时)知识点: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第九讲受众(共3课时)第1单元理解受众(1课时)知识点:受众的定义及其基本认识第2单元受众的行为(1课时)知识点:选择性过程;使用与满足第3单元研究受众(1课时)知识点:受众调查;受众商品第十讲传播效果(共9课时)第1单元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1课时)知识点:四个发展阶段第2单元宣传研究与枪弹论(1课时)知识点:拉斯韦尔的宣传研究;宣传的七种技巧;枪弹论第3单元两级传播论与有限效果(1课时)知识点:舆论领袖与两级传播;创新扩散;有限效果第4单元议程设置(1课时)知识点:议程设置;铺垫与框架第5单元知识沟(1课时)知识点:知识沟;媒介与社会第6单元教养理论(1课时)知识点:教养理论;媒介制度分析第7单元沉默的螺旋(1课时)知识点:沉默的螺旋;强大效果论第8单元第三者效果(1课时)知识点:第三者效果第9单元对传播效果的整合认识(1课时)知识点:传播效果的内涵;传播效果的普遍认识四、作业、实践环节共有2次作业,结合现实热点问题,布置每篇作业2500字左右。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二、课程性质(一)课程概述《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主干理论课程,它从宏观上对人类社会的各种传播现象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能够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时代传媒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化的传媒竞争的发展趋势,有效地使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促进社会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传播学》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讲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以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传播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工具学科,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
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够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解决信息传播中的实际问题。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二)具体目标1.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
2.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
3.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导论1.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本章中,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善、传播的定义、掌握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及新闻学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传播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Theory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学时:45 学分:3面向对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生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传播学概论》是新闻学专业的基础和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传播活动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作为探讨人类信息交流的规律、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的新兴学科,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既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在社会竞争中最新的需求。
《传播学》是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必修的基础理论课。
旨在通过对传播学的学科概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系统学习,以及对传播实践活动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全面的理解,能基本掌握用传播学视角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并提高日常的和专业的传播实用技能。
课程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全面展示传播学的学科概貌,从传播者、受众、信息、符号、媒介、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研究方法等方面系统阐述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从个案分析、运用实践中使学生基本掌握用传播学视角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日常的和专业的传播实用技能。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传播学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能够为信息媒体社会中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类传播活动的产生、发展,传播学的流派和理论支柱;了解有关重要的传播学理论与原理以及重要的研究方法,能把传播学中有关的理论和原理用来分析解决当前传播实践中的问题,为日后的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以及相关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大学教育首先培养的是人,是教会这些就要走上社会的年轻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引言:传播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规律和原理。
本文将通过梳理传播学概论的教学大纲,从引言概述、正文内容、总结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通过这个教学大纲,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为未来的传播学研究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文内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1传播学的定义和起源1.2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和任务1.3传播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1.4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传播学的理论体系2.1传播学的理论构建和发展过程2.2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范式2.3传播过程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假设2.4传播效果理论及其实证研究2.5传播媒介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三、传播媒介与技术3.1传播媒介的分类与特点3.2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3.3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3.4传播媒介的道德与伦理问题3.5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研究四、传播过程和传播行为4.1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源、信息受众和信息载体4.2传播行为的基本要素和模式4.3传播效果的评估与影响因素4.4传播环境与社会影响力4.5传播反馈与传播管理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5.1广告传播与公共关系5.2媒介环境与民众心理5.3社会问题的传播与解决5.4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5.5传播政策与传播战略总结:通过对传播学概论的教学大纲进行详细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一门涉及广泛且实用的学科。
通过深入学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传播媒介与技术、传播过程和传播行为、以及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传播学的核心理论与实践应用。
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传媒环境,提升传播能力和素养,为未来的传播研究和传媒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分:3总学时:54理论授课学时:48实验实训学时:6参考教材:[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考试。
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1、作业2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
主要讲授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传播类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媒介素养,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常见的文化传播现象以及运用一般传播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的能力。
第一章:传播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当了解传播的基本界定及其历史。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及分类标准。
理解: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及其规律。
掌握:传播的含义、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进程及规律。
3.本章教学重点: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六大进程、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4.本章教学难点:什么是传播、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二)传播的类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材料(即信息)及载体(即符号)。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符号的类型。
掌握:信息的定义、特征及实质;符号的定义、特征及实质;3.本章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与功能;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符号的特征;符号的类型。
4.本章教学难点:信息的定义;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信息(一)信息的定义及其实质(二)信息的特征与功能(三)信息社会第二节符号(一)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二)符号的特征(三)符号的类型(四)讯息第三章:传播类型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掌握每种传播类型的基本特点。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内向传播的形式;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的实质与特点;组织传播的形式、方向;大众传播的正功能;理解:内向传播的实质;大众传播的特征;自我表露;约哈里之窗;麻醉精神说;掌握: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群体动力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3.本章教学重点:内向传播的实质;人际传播的实质与特点;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实质与功能。
4.本章教学难点: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内向传播(一)内向传播的实质(二)内向传播的形式第二节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实质与特点(二)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第三节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一)群体传播(二)组织传播第四节大众传播(一)大众传播的实质(二)大众传播的功能第四章:传播过程学时数:3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过程及模式。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播过程及其特征;理解: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3.本章教学重点:传播过程及其特征;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4.本章教学难点: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过程(一)传播过程及其特征(二)传播模式第二节线性传播过程(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二)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第三节控制论传播过程(一)控制论关照下的传播过程(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第四节系统传播过程(一)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三)大众传播系统过程第五章:传播者学时数:6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制度,了解四种传播体制及其理论局限;掌握把关人与把关的概念,掌握影响把关人的因素;了解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播制度;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理解:影响把关人的因素;掌握:把关人与把关的概念;3.本章教学重点:四种传播体制;把关人;传播者的把关过程;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4.本章教学难点:四种传播体制;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者的制度环境(一)社会制度与四种传播体制(二)传播体制的新认识第二节传播者与把关(一)把关人与把关(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第三节媒介专业主义(一)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二)反思媒介专业主义第六章:传播内容学时数:9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内容,理解大众文化,掌握大众传播内容研究的基本方法。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内容;理解:大众文化;掌握:大众传播内容研究的基本方法。
3.本章教学重点: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西方大众传播内容;易读性测量及其应用、批评;内容分析的流程、作用;文本分析的流程、作用;大众文化。
4.本章教学难点:内容分析的流程;文本分析的流程。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大众传播内容(一)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二)西方大众传播内容第二节大众传播内容研究(一)易读性测量(二)内容分析(三)文本分析第三节大众文化第七章:传播媒介学时数:6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定义、意义和原则,了解公共媒体和商业媒体、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定义、意义和原则;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理解:公共媒体和商业媒体;大众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
3.本章教学重点:传播媒介的实质;认识传播媒介的八个原则;认识传播媒介的四个角度;报纸的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广播传播的特点及传播手段;电视的传播特点及传播手段;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及传播手段;媒介的选择;英尼斯的传播的偏向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诸论;公共媒体与商业媒体;大型跨国媒介集团。
4.本章教学难点:传播媒介的实质;认识传播媒介的八个原则;认识传播媒介的四个角度;媒介的选择;英尼斯的传播的偏向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诸论。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媒介(一)界定传播媒介(二)认识传播媒介的意义(三)认识传播媒介的原则第二节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一)报纸(二)广播(三)电视(四)互联网(五)媒介的选择第三节技术与媒介第四节媒介机构与媒介产业(一)公共媒体与商业媒体(二)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第八章:受众学时数:6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受众与受众的分类及其特征、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受众权利等基本理论;理解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掌握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受众与受众的分类及其特征、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受众权利等基本理论;理解: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掌握: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
3.本章教学重点:受众与受众的分类及其特征、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受众权利等基本理论;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
4.本章教学难点: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受众1.受众的界定和类型2.受众的特征3.受众的变迁第二节受众主体1.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2.传受关系3.受众的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4.受众权利第三节受众研究1.国内外受众价值的认识2.受众理论第九章:传播效果学时数:6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和现当代认识;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了解传播效果的普遍取向,理解和掌握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和现当代认识;理解:传播效果的内涵;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
掌握: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
3.本章教学重点:传播效果的内涵;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和现当代认识;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
4.本章教学难点: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传播效果的内涵第二节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一)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二)传播效果的现当代认识第三节传播效果的理论(一)个人效果(二)群体效果(三)社会效果(四)文化效果第四节传播效果的未来去向第十章:传播学的历史与方法学时数:9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情况,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情况;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本章教学重点: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情况;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本章教学难点: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6.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学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二)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第三节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第四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传播学研究方法四、教学参考资料[1]威尔伯·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五、课外自主学习要求1.阅读相关书籍:针对传播学每章所学的内容,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或论文,完成读书笔记。
2.关注传播热点现象:要求学生利用10学时的课外时间,在图书馆进行图书资料查阅或进行网络资料查阅,搜集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传播实践,以加深对理论的学习。
3.参与传播实践:要求学生利用传播媒介,至少完成1周(7天)的传播者实践活动。
每天更新内容不少于200字。
执笔人:艾尔丽日期:2013.6.28审核人:成曙霞日期:2013.6.28精品文档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