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离骚》导学案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离骚》导学案

课题:离骚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难点: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三、教与学过程(一)前置作业1、文学常识《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_______”义;“骚”,“________”义。

“离骚”,即“________”的意思。

屈原(约前339 —约前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_____ ,字____ ,又自云名_____ ,字_____ 。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等。

“楚辞”是兴起于的一种诗歌样式,因其“”故可谓之楚辞,这种诗体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的色彩,《楚辞·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诗歌的源头。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姱()謇謇()谇()纕()茞()诼()侘傺()忳()偭()溘死()鸷()方圜()攘诟()朕()芰荷()裳()岌岌()3、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二)基点知识预习自测1、指出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忳郁邑余侘傺兮()何方圜之能周兮()进不入以离尤兮()芳菲菲其弥章()延伫乎吾将反()2、多义词辨析【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诸葛亮《出师表》)()【度】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固】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相】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反】忽反顾以游目兮。

《离骚》优秀导学案 3篇

《离骚》优秀导学案 3篇

《离骚》优秀导学案篇3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2、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3、了解浪漫主义手法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重点:1、理清〈离骚〉的思路,理解节选部分主旨。

2、了解屈原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思想。

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学习诗歌,是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诗经〉和<离骚》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源头。

是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可与日月争辉。

二、屈原及背景介绍忠君爱国诗人希望辅佐明君,致君尧舜,对内制定法令,对外接待宾客。

推举有贤能的人,结果触犯贵族的利益,郑袖等人在怀王面前谗言,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最后楚国灭亡,投汨罗江而死。

所以“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三、解题离骚:遭遇忧愁。

思考可能些什么?忧愁节操四、具体分析课文;问题一:忧愁的是什么?忧愁(民生之多艰)(皇帝昏庸,贤愚不分)(小人离间)问题二:面对这样的现实,它是什么样的节操呢?节操(宁可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不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至前世而固然。

)以死明志(退修吾初服)修身养性(民生各有所好兮,吾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其与心之可惩)至死不渝五、总结屈原: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与世同流合污,保持操守,洁身自好的人。

六、作业:1、熟读并背诵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离骚》优秀导学案篇4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把握“楚辞体”的特点。

2、领会本文的艺术手法3、体会诗人美好的品质和忧国情怀。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反复吟诵中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合新旧知识,理解作者打造的“香草美人”意象体系。

《离骚》 导学案 (教师版)

《离骚》 导学案 (教师版)

第四单元第15课离骚(节选)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文体特点。

(2)准确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把握诗意。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学习重点1、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2、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鉴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感知案(一)知人论世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等。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尤罹忧也。

”;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离骚》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离骚》导学案

《离骚》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辞体”的特征和《离骚》的历史地位。

2.反复诵读,理解句中疑难字词,鉴赏重点句子,理解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3.了解本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背诵名句,感受屈原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

教学难点疑难字词及表达含蓄句子的理解。

【知识链接】1.关于屈原屈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

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重用,任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霸业,变革法度,励精图治,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的局面。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遭遇:政治蜜月——群小诬陷——怀王疏远——放逐洞庭——楚都陷落——殉国自沉)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文学家佛朗索瓦·拉伯雷、古巴诗人何塞·马蒂)之一,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代表作:《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2.关于楚辞一种诗体名称,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因其以屈原之《离骚》为代表,故又称“骚体诗”。

楚辞特点:形式自由,句子、篇幅可长可短,打破了《诗经》四言的格式,多用“兮”字,便于抒情。

《楚辞》一本诗集名称,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古代的第二部诗歌专著。

西汉刘向编定,收录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诗人的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但不是他的个人专集,主要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诗经》则是现实主义)。

《离骚》导学案设计有答案

《离骚》导学案设计有答案

离骚(两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用法和意思:;2.理解掌握“香草美人”式的“比喻”手法3.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学生学法指导】了解背景知识;用好课本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全文,准确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预习作业阅读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方正:(2)穷:(3)信:(4)约:(5)微:(6)廉:(7)迩:2.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是。

⑵“离骚”的含意是。

⑶屈原用“离骚”为作品命名的原因是。

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4.概括本段文意。

参考答案: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

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

《离骚》导学案(精选13篇)

《离骚》导学案(精选13篇)

《离骚》导学案(精选13篇)《离骚》导学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把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学问。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方、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抱负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美丽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尝、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学习难点】1、引导同学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1.借助课文解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把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问链接】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识,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剧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楚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加谈论国事及对应来宾,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与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主义杰作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消失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很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15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15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15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2.重点理解本文所出现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3.学习、了解本诗以比喻为主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4.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背诵全文。

预习案(约分钟)一、文学常识1、“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以屈原为代表,特点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句法参差错落,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他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二、自主预习(自主阅读,掌握字音,感知通假、活用和句式)1、识记字音颛顼zhuān xū苗裔 yì孟陬zōu 汩 yù搴阰 qiān pí骐骥qí jì驰骋chí chěng2、通假字(1)肇锡余以嘉名(锡同赐,赐予)(2)扈江离与辟芷兮(辟同僻,幽僻)(3)来吾道夫先路(道同导,引导)3、、词类活用(1)名余曰正则兮(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第5课离骚导学案

第5课离骚导学案

语文必修2第5课《离骚》导学案﹙第1课时﹚《离骚》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目标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目标难点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有关材料①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离骚 导学案

离骚 导学案

离骚导学案《离骚》导学案《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诗篇,作者为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

这篇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语言风格,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读《离骚》,探索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一、诗歌背景《离骚》是屈原在流放途中所作,流放的原因是屈原受贬官,被流放到汨罗江边。

在流放途中,屈原表现出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他对自己的遭遇感到痛心疾首,同时也对楚国的兴衰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这种离乱之情、离异之思贯穿全文,成为《离骚》的主题之一。

二、诗歌结构《离骚》是一部由九章组成的长篇诗歌,每章都有独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其中,以“渝”辞、离谯、旷违、青怨、赋阙、款颠、白驹、丧乱、九章为诗篇的主要结构,每章内容独立,却又相互联系。

整部诗歌通过层层叠叠的表达,呈现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三、诗歌主题《离骚》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和忧虑,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悲愁和无奈。

在诗中,屈原抒发了对楚国兴衰命运的忧虑,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流离失所的苦闷和悲伤。

诗篇中所包含的对生活、对命运的思考,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关切,体现了屈原崇高的人格境界和高尚的爱国情怀。

四、诗歌语言特色《离骚》的语言优美华丽,富有音韵美,字字皆是精雕细琢。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屈原在用词上也富有创意,独具匠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使《离骚》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五、诗歌价值《离骚》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作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通过诗人对命运、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展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同时,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感,也对当今社会,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刻的启迪和警示意义。

通过对《离骚》的深入学习和解读,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其中的文学之美,更能够汲取其中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力量。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这部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离骚》优秀导学案 3篇

《离骚》优秀导学案 3篇

《离骚》优秀导学案篇6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技能目标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情感目标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走向高考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学习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法。

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_导学案_教师版

《离骚》_导学案_教师版

《离骚》导学案【检查预习】一、字形辨析,给下列各组字注音并组词。

①搴(qiān):搴阰(攀折山峰)謇(jiǎn):謇謇(忠贞的样子)蹇(jiǎn):命运多蹇张骞(qiān)②陬(zōu):孟陬(正月)辄(zhé):动辄得咎(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

)③阰(pí):搴阰毗(pí):毗邻(边界接壤)仳(pǐ)离:(夫妻分离。

特指妇女被遗弃而离去。

)蚍(pí)蜉(fú)(一种大蚂蚁)纰(pī)缪(miù)(“纰漏”和“谬误”)砒霜(pī)考妣( bǐ)(古代称已死的父母)秕(bǐ)谷(指子实不饱满的稻谷)④摄(shè]):摄提(星名)慑(shè]):慑服二、填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全诗373句,2490字,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的一种诗歌形式。

《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唐以前古体诗的两大高峰。

比较两者,在形式上,《诗经》多为四言句,《楚辞》则多为长短不一的句子。

《诗经》的篇幅较短,结构简单;《楚辞》的篇幅较长,结构复杂。

在语言风格上,《诗经》的语言以朴素、简洁见长;《楚辞》以瑰丽多姿著称。

它大量运用了语气助词“兮”和楚国的方言,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

“兮”字起舒缓语气作用。

三、朗读各小组成员各自放声朗读本文三遍。

四、本课的字词积累。

(检查《导与练》p5、6)【课堂合作】五、诗歌内容的理解。

(一)第1-2节:问题:作者在《离骚》的开篇都突出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①高贵的出身,是楚王同姓之臣,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离骚》导学案

《离骚》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重点和难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的丰富内涵,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现象、通假字及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然后做到正确朗读。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慢读全文一遍,找出不会读的字词,查字典正音;然后至少再读两遍,感受朗读的节奏。

利用注解和工具书熟悉本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1.读下列加点字,写出注音。

A.后裔(yì)??摄提(shè)???搴阰(pí)??皇舆(yú)????B.宿莽(sù)????骐骥(jì)????驰骋(chěng)?孟陬(zhōu)C.庚寅(yín)??昌被(pī)???謇謇(jiǎn)?纯粹(cuì)D.踵武(zhǒng)申椒(jiāo)?蕙茝(chǎi)?险隘(ài)2.掌握以下的通假字(明确所通的字及意义)(1)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2)扈江离与辟芷兮(辟通僻,幽僻,荒远)(3)来吾道夫先路(道通导,引导(4)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作证)3.掌握多义词与??不吾与(等待)?????扈江离与辟芷兮(和)????忍而不能舍也(舍弃,中止)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住舍)舍???铿尔,舍瑟而作(放下)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舍相如广成传(安置住宿)度??何不改乎此度(法度)皇览揆余初度兮(气度)?????又重之以修能(加上)重???乃重修岳阳楼(重新)卷我屋上三重茅(层)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4.熟悉古今异义词(认识其古今词义)(1)彼尧舜之耿介兮(古义:光明正大;今义:正直不阿)(2)昔三后之纯粹兮(古义:没有杂质,比喻品德纯正、完美;今义: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多跟“是”连用。

《离骚(节选)》(导学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节选)》(导学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并“楚辞”的有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3.品味诗歌细节,把握诗人形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4.了解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难点:通过鉴赏《离骚》的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清代赵翼在《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毛泽东《沁园春·雪》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他们口中的“风骚”,是《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所以,后来泛称文学。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浪漫主义文学源头的作品《离骚》。

二、课前预习任务检测1.文体知识“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因其“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又称“骚体”。

《楚辞》是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史上诗歌的源头。

“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入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楚辞”的特点:①句式不整齐,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以为主;②每首诗的句数不受限制,可多可少;③用韵不严格;④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字。

2.作者介绍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

后遭谗去职,被放逐达九年之久。

在此期间,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故作《离骚》。

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2016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5课离骚word导学案

2016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5课离骚word导学案

5《离骚》导学一、学习目标:1.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及艺术手法;2.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和美政理想。

二、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美政”的政治理想,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楚国一度国富兵强。

战国时代,连年混战。

屈原为楚国左徒,忧心百姓苦难。

屈原立志报国,劝怀王任贤用能,深得怀王信任。

怀王11年,屈原外交成功,六国联盟抗秦,怀王为盟主。

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贵族,嫉恨屈原,进谗言,怀王疏远屈原。

张仪乘机向秦王献计,离间齐楚两国,六国联盟自解。

张仪使楚,将价值连城的白璧献予怀王宠姬郑袖。

张仪许以六百里土地,劝怀王绝齐联秦。

屈原痛斥奸臣滑使,力劝怀王持守盟约。

盟约既毁,张仪赖账,说所许土地为六里。

怀王大怒,率兵十万,进攻秦国。

秦王改变攻齐计划,约齐国两路攻楚,连下楚城屈原上言,子兰靳尚等罗织罪名,屈原被革职放逐。

屈原走了。

从怀王27年起,秦连年对楚国用兵。

楚国事日颓。

秦王来信,约怀王到秦的武关商谈盟约。

怀王被囚咸阳,于顷襄王3年病死。

骨架运回楚国。

屈原进言顷襄王,力主联络诸国,共同抗秦。

顷襄王革去屈原三闾大夫之职,派人押送,流放江南,永不北返。

屈原遭遇国家忧患,苦痛愤怨,写下《离骚》。

屈原抱了块楚国的石块,纵身跳下汨罗江。

百姓爱戴屈原,每年5月初5,摇着龙船,拜祭屈原。

屈原是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他的主要作品25篇,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含《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9篇含:《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和《远游》《卜居》《渔父》,据《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

《离骚》导学案

《离骚》导学案

《离骚》节选导学案【素养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了解“楚辞”的文学地位及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2、学习《离骚》,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句,感知屈原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3、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掌握“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

4、对比阅读《氓》和《离骚》,探究他们的同异。

【作家作品】1、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等人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是中国古代由集体创作到个人独创的标志性诗人,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共23篇。

2、区别“楚辞”和《楚辞》①诗体名。

“楚辞”是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兮”字。

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录了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其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入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3、风骚: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4、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离骚》代表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创作背景】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学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探究法【知识链接】1、屈原生平(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挨,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2、楚辞“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

《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3、有关《离骚》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后人多各从其一说。

近世学者,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文学上常以“风骚”并称。

"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1第一课时【预习自测】字音字形修姱.()侘傺..()揽茝.()蕙纕.()芰.荷.()溘.死()攘诟..()谣诼.()偭.规矩()忳.郁邑()文学常识1、屈原在政治上他推崇_______,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__________。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2、《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______、______等人的作品,西汉______辑。

______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3、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______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第一段文言知识】(1)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 ________________忳郁邑余侘傺兮________________何方圜之能周兮________________(2)词类活用:謇朝谇而夕替 ________________宁溘死以流亡兮 ________________鸷鸟之不群兮________________屈心而抑志兮 ________________(3)古今异义词:怨灵修之浩荡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偭规矩而改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独穷困乎此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重点句子翻译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1)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哪些诗句表明作者受屈遭贬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预习自测】【第二段文言知识】(1)通假字:进不入以离尤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芳菲菲其弥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类活用:回朕车以复路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余马于兰皋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前圣之所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今异义词:长余佩之陆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重点句子翻译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1、《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练习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①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放荡)③延伫乎吾将反(久久) ④回朕车以复路兮(皇帝的谦称)⑤进不入以离尤兮(到朝廷参政) ⑥忍尤而攘诟(排斥)⑦宁溘死以流亡(突然、忽然) ⑧苟余情其信芳(苟且)A.①③④⑤⑦B.①③⑤⑦⑧C.②④⑥⑧D.①③④⑥⑦2.与“吾独穷困乎此时”中“穷”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闻穷巷多怪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D.复前行,欲穷其林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偭规矩而改错②吾独穷困乎此时③何方圜之能周兮④忽反顾以游目兮⑤佩缤纷其繁饰兮⑥自前世而固然⑦宁溘死以流亡兮⑧伏清白以死直兮A.①②③⑤⑥B.②③④⑤⑥C.①④⑤⑧D.②③⑤⑧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时楚国人。

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擅长外交辞令。

起初深得国君信任,曾先后任左徒、三闾大夫,后屡遭奸臣陷害,先后两次被流放。

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于夏历正月十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

B.《离骚》是屈原遭奸臣陷害,第二次被放逐到江南时的作品,也是屈原的代表作。

全诗370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屈原的作品还有《九章》、《九歌》、《天问》等。

D.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他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3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鸷鸟之不群兮②伏清白以死直兮③屈心而抑志兮④亦余心之所善⑤固前圣之所厚⑥伏清白以死直兮⑦何方圜之能周兮⑧夫孰异道而相安⑨哀民生之多艰A.①/②⑤⑦/③/⑥/⑨/④⑧B.①/②④⑤⑧⑦⑩/③⑥C.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D.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6.默写屈原在《离骚》中所描写的“初服”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诗中的原句写出来。

上衣;下衣。

帽子;饰物,。

【素材激活】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为了这一信仰,您受到谗言的中伤,有一个三闾大夫沦为被放逐的落魄诗人,但是灵魂的高尚足以震慑那些卑鄙的政客。

静静汩罗,守护着您的灵魂;皇皇离骚,诉说着您的忠贞。

在那个视人民为草芥的动荡的年代,您用自己的血泪诠释了什么是心存百姓;在那个朝秦暮楚的战乱时期,您用自己的生命回答了什么是爱国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