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临床社交焦虑与人际信任和羞怯的关系
大学生羞怯、社交效能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羞怯、社交效能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大学生羞怯、社交效能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随着各种科技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尽管人们似乎变得越来越紧密相连,但在大学校园中,许多人还是感到十分孤单和与人隔阂。
这种孤独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大学生羞怯的现象,而羞怯通常会危害社交效能感和社会适应。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羞怯、社交效能感和社会适应的关系,并通过几个例子来举证。
羞怯与社交效能感羞怯是指在面对陌生人或在人群中时,情绪兴奋且紧张的情绪状态。
相比于充满自信和从容的人,羞怯的人更容易感到尴尬、焦虑和自我贬低,这些会造成他们的交际困难以及对社交效能感的下降。
社交效能感指的是人们对于自己交际行为的能力和充足程度的感受。
当人们感到自己的社交能力高时,他们通常更加信任自己,更有自信去与人交流。
然而,当人们感觉自己的社交能力不足时,他们会更容易自我催眠,从而导致降低的社交效能感。
因此,羞怯对于社交效能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观察因素。
下面是几个例子来证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例子1:羞怯的人更难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有一项研究发现,羞怯的大学生很少会主动与同伴交往和沟通。
他们可能会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或者担心自己的交际能力不足而敬而远之。
这种害羞的态度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能否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羞怯的人通常会错过许多与同龄人的宝贵交往机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羞怯的人会感到越来越孤独的原因。
例子2:羞怯与降低的社交效能感有关。
另一个例子可以是,当一位羞怯的学生试图与班上同学交流时,他可能会非常担心自己的表现。
这种担心会阻碍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交技巧,进而影响他对自己社交效能感的认识。
因此,那些羞怯的人通常会感到自己的社交效能感比较低。
他们之所以感到自己的社交能力不够是因为他们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交技巧,或者因为他们缺乏自信。
例子3:羞怯的人有时会非常担心自己的外貌和形象,这也会影响他的社交效能感。
许多羞怯的人会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外貌和形象,而不是真正去开展良好的交往。
中医院校大学生人际信任_应对方式和羞怯的关系
第50卷第7期Vol.50No.7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S )2012年7月Jul.2012收稿日期:2012-01-27作者简介:李楠(1988-),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
E-mail :linan005@163.com 通讯作者:张伯华(1955-),女,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
E-mail :bhzh03@163.com 文章编号:1671-7554(2012)07-0117-03DOI :10.6040/j.issn.1671-7554.2012.07.026·医学心理学·中医院校大学生人际信任、应对方式和羞怯的关系李楠,张伯华(山东中医药大学心理系,济南250355)摘要:目的考察中医院校大学生的羞怯心理状况,以探索羞怯心理、应对方式和人际信任之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运用羞怯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对240名中医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①中医院校大学生羞怯平均分为35.5,略低于理论中间值;②大学生羞怯在性别、生源地以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有统计学差异;③人际信任与羞怯存在显著正相关;羞怯与积极应对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结论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对中医院校大学生羞怯心理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信任;应对方式;羞怯;中医院校中图分类号:R117文献标志码:A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trust ,coping style and shyness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studentsLI Nan ,ZHANG Bo-hua(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5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hyness of the stud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ollege and therelationships among shyness ,coping style and interpersonal trust.Methods 240students in TCM college were investi-gated by random sampling with the shyness scale ,the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the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Results①The average score of TCM college students'shyness was 35.5,and slightly lower than the medium.②The students'shyness had a difference in gender.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tudents from cities and those from the country.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tudent cadres and non-cadres.③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the shyness.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the shyness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egative coping and the shyness.ConclusionInterpersonal trust and coping style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the TCM college students'shyness.Uni-versiti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trust ;Coping style ;Shyness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羞怯是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舒服、不自在的一种状态。
大学生社交回避和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精品作文
大学生社交回避和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社交回避及苦恼分别指回避社交的倾向及其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
回避是一种行为表现,苦恼则为情感体验,意即在社会交往情境中有负向情感和不舒服的体验。
大学生在社交方面存在着某些回避行为及内心苦恼。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交往的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大学校园生活也日渐丰富多彩,很多大学生想和别人交往,在不知该怎样交往或交往失败后,导致了性格孤僻或少言寡语,甚至与人沟通都产生困难。
很多学生因与人交流困难而不敢或不愿参加校园各种社团活动。
这种封闭的结果将导致一系列的心理症状产生,如自卑、自傲、抑郁、自私、孤独无助、固执等。
本次研究以医科院校护理专业与医疗专业学生为对象,着重探讨这两组人群人际信任、社交回避及内心苦恼的差异,以期为他们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某两所医学院校护生 117 人,全部为女生,有效答卷 111 份。
其中一年级护生41 人,年龄 17 岁~ 21 岁( 18. 60 岁±0. 58 岁);三年级护生 70人,年龄 20岁~22岁( 21. 20岁±0. 86 岁)。
贫困生 52 人,占 46. 8%,其中特困生 10 人。
农村户口 43 人,占 38. 7%。
独生子女 33人,占 29. 7%。
谈恋爱的学生 18 人,占 16. 2%。
均无精神病病史。
(二)研究方法采用 Watson与 Friend 1969年编制的“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 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S)” [4] 和Rotter 1967 年编制的“ 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scale),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答卷现场收回。
测试前由测试者讲清该测验仅用于心理学研究,用匿名方式,以消除学生的疑虑,然后由学生自行答卷。
两个量表均采用 5 级评分法,A 为非常同意,B 为同意,C 为不确定,D 为不同意,E 为非常不同意。
社交恐惧症的羞怯和社交回避
社交恐惧症的羞怯和社交回避社交恐惧症,又称为羞怯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对社交场合的极度恐惧和回避。
患者可能会避免与陌生人交谈、参加社交活动或面对人群讲话。
这种心理现象对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交恐惧症的羞怯和社交回避,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羞怯的表现与原因社交恐惧症患者表现出的羞怯通常表现为面红、手抖、心跳加速、言语困难等身体症状。
他们常常担心自己会被他人评价、嘲笑或否定,因此很难自如地与他人互动。
这种社交焦虑常常源于对他人评价的过分关注和对自己能力的低估。
长期以来,一些外部因素如童年时期的被虐待、环境的压力、恶劣的社交经历等,也可能增加了个体形成社交恐惧症的风险。
二、社交回避的影响社交恐惧症患者常常通过社交回避来逃避自己对社交场合的恐惧。
他们可能会拒绝邀请参加社交活动、尽量避免与陌生人接触,甚至在公共场所感到不舒服,会选择寻求安全感并避免与他人产生交流。
这种回避行为往往影响了个体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生活,引发孤独感、自卑感和抑郁症状。
三、治疗方法针对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羞怯和社交回避问题,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1. 认知行为疗法:这种疗法通过教授患者如何评估和应对负面的社交想法,帮助他们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从而减少焦虑和恐惧。
该疗法还可以通过暴露治疗帮助患者逐渐面对他们害怕的社交场合。
2. 药物治疗:在一些严重的社交恐惧症病例中,医生可能会考虑开具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来帮助减轻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通常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需要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3. 支持性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社交恐惧症支持性治疗,通过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来帮助患者应对困难。
这种治疗方法包括与其他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经验分享、与家人和朋友保持密切沟通等等。
四、个人应对方法除了专业治疗外,患者也可以尝试一些自我疗法来应对社交恐惧症。
1. 预先准备:在社交场合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研究话题、练习对话等,有助于提高自信心。
大学生羞怯对人际信任的影响_一个链式中介模型
大学生羞怯对人际信任的影响_一个链式中介模型大学生羞怯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一个链式中介模型引言:随着大学生羞怯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对其对人际交往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关注。
人际信任作为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因素,其在促进社会和谐、建立友谊和有效沟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羞怯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并建立一个链式中介模型,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这一现象的机制。
一、大学生羞怯和人际信任的概念和特点1. 大学生羞怯的定义和表现特点大学生羞怯是指在面对他人时产生的紧张和不安情绪,表现为害怕自己的言行会被他人评价、拒绝或嘲笑,并且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回避、退缩和沉默等行为。
2. 人际信任的定义和重要性人际信任是个体对他人的高度评价和相信,这种评价和信任会促使个体对他人表现出开放、坦诚和合作的态度。
人际信任在建立友谊、合作关系以及有效沟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羞怯对人际信任的直接影响研究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羞怯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人际信任水平:1. 羞怯使得大学生缺乏自信心,对他人表现出怀疑和戒备心态,从而降低了对他人的信任程度。
2. 羞怯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积极参与,错失了获得他人好感和信任的机会。
三、大学生羞怯对人际信任的间接影响研究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羞怯会通过中介变量影响他们的人际信任水平,即大学生羞怯通过一些中介变量间接地影响人际信任:1. 自尊心羞怯的大学生常常对自己缺乏信心和自尊心,这种自尊心的降低会进一步影响他们对他人的信任程度。
2. 社交焦虑羞怯与社交焦虑密切相关,在社交场合中不自在的感觉会使大学生对他人产生负面评价,从而降低他们对他人的信任。
3. 人际交往技巧羞怯的大学生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如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倾听他人等,这种缺乏技巧会使他们难以建立信任关系。
四、建立大学生羞怯对人际信任的链式中介模型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建立了一个链式中介模型,以更好地理解大学生羞怯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机制:大学生羞怯→ 自尊心降低→ 社交焦虑加重→ 缺乏人际交往技巧→ 降低人际信任水平五、结论与启示大学生羞怯对人际交往中的人际信任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通过自尊心、社交焦虑和人际交往技巧等中介变量进一步影响人际信任。
羞耻感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羞耻感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社交焦虑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许多人在面对陌生人或人群时会感到不安和紧张。
这种焦虑往往与羞耻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羞耻感和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影响,而是相互作用的复杂心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羞耻感如何与社交焦虑相互关联,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情绪。
首先,要理解羞耻感和社交焦虑,需要对二者进行区分。
羞耻感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意识,当我们感到自己的形象或行为与社会价值观不符合时,会产生一种内疚、尴尬和自卑的情绪。
社交焦虑则是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出的紧张、不安和压力感。
这两种情绪都与他人的评价和期望密切相关,因此,它们在很大程度上相互交织。
羞耻感和社交焦虑之间的关联可以从多个方面探索。
首先,羞耻感往往加剧社交焦虑。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的外貌、能力或行为不符合社会标准时,他们会担心被他人嘲笑、指责或拒绝。
这个担忧会加重社交焦虑,让人害怕面对他人的审视和评论,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
社交焦虑又会进一步加深羞耻感。
当一个人对社交场合感到紧张和不安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自卑、退缩的行为,比如回避与人交流、避免社交活动,这种行为会进一步增加他们的羞耻感。
他们担心自己的羞耻行为会被他人注意到,从而受到更多的评价和嘲笑,造成恶性循环。
除了相互影响,羞耻感和社交焦虑也有一些共同的根源。
社交焦虑和羞耻感都源于个体对他人评价的敏感度和对自身形象的关注。
社会对个体的外貌、能力和表现有着明确的期望和标准,当个体不能满足这些期望时,就会感到羞耻和焦虑。
此外,个体在童年阶段经历的羞耻经历,比如受到家庭惩罚、同伴羞辱等,也往往会导致长期的社交焦虑和羞耻感。
那么,如何应对羞耻感和社交焦虑呢?首先,接受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不完美之处,面对羞耻感和社交焦虑,我们需要接受自己,并意识到完美并不存在。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可以减轻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敏感,从而降低社交焦虑。
其次,培养自信。
自信是克服羞耻感和社交焦虑的关键。
羞怯与社交焦虑人性中的羞怯与社交不安之弱点
羞怯与社交焦虑人性中的羞怯与社交不安之弱点羞怯与社交焦虑:人性中的羞怯与社交不安之弱点羞怯和社交焦虑是人类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在社交互动中,人们可能会感到紧张、害羞、或者害怕被他人评价。
本文将探讨羞怯与社交焦虑在人性中的弱点,以及相关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羞怯的弱点羞怯是一种面对他人时表现出的内向和拘谨的情绪。
羞怯的人通常会因为害怕他人的评价而感到不自信,从而避免与他人进行社交互动。
羞怯可能阻碍个人在社交场合中的表达和增进人际关系。
羞怯性格的人常常表现出以下弱点:1.难以表达自我:羞怯的人往往害怕被他人注意到或批评,因此他们往往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使得个人在团队合作或者社交场合中缺乏主动性和表达能力。
2.自我评价不足:羞怯的人通常把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放大,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从而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负面的看法。
这种自我评价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中自我设限,缺乏自信和积极性。
3.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由于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和被拒绝,羞怯的人往往难以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
他们可能会避免参加社交活动,逃避与他人的亲密接触,从而错失了与他人建立深层次连接的机会。
二、社交焦虑的弱点社交焦虑是一种对社交场合产生过度担忧和恐惧的心理状态。
社交焦虑可能使人们害怕在公众场合或与陌生人交往中尴尬、出丑或得到负面评价,从而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
社交焦虑的人常常表现出以下弱点:1.过度自我意识:社交焦虑的人通常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貌、言行举止,害怕引起他人的注意和评价。
这种过度自我意识使得他们难以专注于社交活动本身,容易感到紧张和不自在。
2.社交回避行为:为了逃避社交场合的不适和恐惧,社交焦虑的人可能会采取回避的策略,避免与他人交流和参与社交活动。
这种回避行为可能导致个人的孤立和自我封闭,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
3.负面自我评判:社交焦虑的人往往过于关注他人的评价和观点,对自己过度苛求并做出负面的自我评判。
大学生羞怯与社会支持、自我评价、社交效能感的关系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羞怯与社会支持、自我评价、社交效能感的关系中文摘要在日常生活中,羞怯是指在社交场合中不自在的感觉,但羞怯并不是一个完全贬义词。
如果羞怯程度适当并主要针对特定的情境,可视为一种正常的反应;但是如果羞怯的程度过高或泛化,就会严重影响个体的学习、行为、生活以至身心健康。
近年来,西方心理学工作者对个体的羞怯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个体羞怯反应可以表现在认知、情绪等不同的方面,并且与人际情境觉察能力存在密切关系。
具体而言,高羞怯个体一般谈话缺乏自信,对社交能力的自我评定较低,并且还会导致更多的消极情绪。
鉴于有研究者提出羞怯存在文化差异,需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羞怯问题进行研究。
又因为大学生正处于吸收大量专业知识,获取专业技能,为走向社会做准备的关键阶段,羞怯心理会给他们的学习、交友和职业规划、找工作等带来很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以中国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实证研究。
通过研究,得出我国大学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羞怯问题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本研究以山东省三所高校的37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大学生羞怯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个人评价问卷》和《大学生社交效能感问卷》分别测试被试的羞怯水平、社会支持程度、自我评价特点和社交效能感状况,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考察了我国大学生羞怯与社会支持、自我评价、社交效能感的关系。
研究结果如下:l大学生在自责、对拒绝的恐惧和羞怯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表现为大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自责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男、女大学生在羞怯及其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2在社会支持、自我评价和社交效能感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社会支持、自我评价和社交效能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为,在社会支持上,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在自我评价和社交效能感上,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社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会支持、自我评价和社交效能感上都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社交焦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社交焦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社交焦虑是指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紧张、不安或恐惧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对人际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交焦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提供一些缓解焦虑的方法。
1. 影响社交能力社交焦虑会影响一个人正常的社交能力。
焦虑者常常害怕与陌生人交谈,担心会说错话或表现出不自信的形象。
这会导致社交疏离感,难以建立和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
2. 影响自尊心社交焦虑常常源于对自己形象和能力的不自信。
焦虑者经常担心被别人嘲笑或贬低,这种负面的自我想象打击了个人的自尊心。
缺乏自尊心会导致人际关系中的不平等和依赖。
3. 限制社交活动社交焦虑使人们对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感到抵触。
个体可能回避社交聚会、拒绝邀请或避免与人交往。
这种退缩行为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和社交圈的缩小。
4. 沟通困难社交焦虑者往往在与他人交流时遇到沟通困难。
他们可能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为担心被他人拒绝或误解。
这会影响他们与他人的有效沟通,造成误解和不满。
5. 自我中心和情绪波动社交焦虑者常常过于关注自己的表现和反应,忽视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的情绪波动也比较大,容易对一些小事过分担忧和紧张。
这种自我中心和情绪波动会给人际关系带来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如何缓解社交焦虑?1.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严重受困于社交焦虑的个体,寻求专业帮助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帮助焦虑者克服焦虑,重新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2. 逐步挑战自己焦虑者可以通过逐步地挑战自己,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以增加自信和降低社交压力。
例如,可以先从参加小型聚会开始,逐渐向更多人参加的场合扩展。
3. 学习放松技巧学习放松技巧是缓解社交焦虑的有效方法之一。
深呼吸、冥想和正念练习可以帮助焦虑者放松身心,减轻焦虑感。
4. 培养支持网络与理解自己的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是减轻社交焦虑的重要步骤。
与家人、朋友或支持团体建立稳定、支持性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心理学角度探究人们的社交焦虑与羞怯
心理学角度探究人们的社交焦虑与羞怯社交焦虑和羞怯是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面临的情绪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情绪有着共同的根源,但也有着一些细微的差别。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社交焦虑与羞怯的定义、原因和应对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情绪。
1. 定义社交焦虑和羞怯是指在与他人进行社交互动时感到紧张、不安和自卑的情绪状态。
社交焦虑往往是一种持久而普遍的情绪,影响着人们的各个方面。
而羞怯则是一种相对较短暂和特定的情绪,通常在特定的社交场合中表现出来。
2. 原因社交焦虑和羞怯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个人特质、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等。
首先,个人特质在社交焦虑和羞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些人天生就更容易感到紧张和自卑,他们可能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对自己的能力存在怀疑。
这种个人特质可能与遗传和早期家庭环境等有关。
其次,社会环境也是导致社交焦虑和羞怯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更容易受到他人的评论和评价,从而增加了社交焦虑和羞怯的压力。
此外,一些社交场合的压力和期望,例如演讲、公开演出等,也会触发社交焦虑和羞怯的情绪。
最后,个人的生活经历也可能对社交焦虑和羞怯的形成产生影响。
比如,童年时期的负面社交经历(如被嘲笑、拒绝等)可能导致后来的社交焦虑和羞怯。
同时,个人的工作环境、家庭关系等也会对社交焦虑和羞怯产生影响。
3. 应对方法虽然社交焦虑和羞怯可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是在心理学的帮助下,人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方法来减轻和控制这些情绪。
首先,接受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需要明白社交焦虑和羞怯是正常的情绪反应,而不是个人的失败或弱点。
通过接受自己的情绪,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并调整自己的心态。
其次,寻求社交支持也是一种有效的应对方法。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可以获得理解和支持,减轻社交焦虑和羞怯的压力。
与亲密友人或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沟通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人际交往焦虑对社交能力的影响分析
人际交往焦虑对社交能力的影响分析人际交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人际交往焦虑则是许多人面临的挑战。
当一个人面临人际交往焦虑时,他们可能感到紧张、担忧自己的表现,甚至避免社交场合。
这种焦虑的存在对一个人的社交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际交往焦虑会导致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在和紧张。
无论是与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交流,焦虑感可能使他们产生负面的情绪和思维。
他们可能会过分关注自身的形象,担心自己的发言或行为会被他人评价或嘲笑。
这种紧张感可能导致他们变得消极、沉默或选择远离社交场合,从而降低他们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能力。
其次,人际交往焦虑还可能对一个人的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无法胜任或表现不佳时,他们的自信心可能受到打击。
这种自卑感会进一步增加他们面对社交场合时的焦虑感,形成恶性循环。
缺乏自信心会使人在与他人交往时犹豫不决,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从而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内在才能。
此外,人际交往焦虑也会对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那些因焦虑而避免社交的人可能错过与他人建立深层次关系的机会。
他们可能错过与他人分享经验、获取支持和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
这种避免行为可能使他们渐渐与社交圈隔离,导致孤独感和社交孤立感的增加。
长期下来,这可能使他们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更加削弱。
那么,如何应对人际交往焦虑,提高社交能力呢?首先,了解自己的焦虑触发因素和具体表现是很重要的。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焦虑的来源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了解自己的症状和情绪反应,一个人可以更好地应对和管理焦虑。
其次,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交焦虑通常是可以治疗和管理的,而专业人士可以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技巧。
与心理学家或治疗师合作,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可以帮助一个人改变消极思维,减轻焦虑症状,并逐渐提高社交能力。
另外,逐渐面对自己的恐惧也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避免社交场合只会使焦虑感更加强烈,因此,一个人需要逐渐面对这种恐惧,通过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来逐渐减轻焦虑感。
中学生羞怯与社交焦虑的心理机制
中学生羞怯与社交焦虑的心理机制在中学阶段,许多学生都会经历羞怯和社交焦虑的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人际关系,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了解中学生羞怯和社交焦虑的心理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
首先,中学生羞怯和社交焦虑的心理机制与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密切相关。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对自己的外貌、能力和社交表现产生更多的关注。
他们担心自己的言行会被他人评价,担心自己会出现尴尬的情况。
这种自我意识的增强导致他们对社交场合感到紧张和不安。
其次,中学生羞怯和社交焦虑的心理机制也与他们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有关。
他们常常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心被他人嘲笑或拒绝。
这种过度关注他人评价的心理机制使他们对社交场合感到压力和不安,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此外,中学生羞怯和社交焦虑的心理机制还与社交经验的不足有关。
在这个阶段,许多中学生尚未完全适应社交环境,缺乏与他人交流的经验。
他们可能缺乏自信,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缺乏社交经验的心理机制使他们更容易感到羞怯和焦虑。
那么,如何帮助中学生克服羞怯和社交焦虑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提供支持和鼓励来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和家长可以给予中学生正面的反馈,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并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减少羞怯和焦虑的情绪。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提供社交技巧培训来帮助中学生提高社交能力。
这包括教授他们如何与他人交流、如何建立友谊以及如何处理社交冲突等技巧。
通过这些培训,中学生可以学会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增强他们的社交信心。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社交活动来提供中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机会。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团队合作的项目、社交聚会或志愿者活动等,让中学生有机会与他人互动,建立友谊和信任。
这些社交活动不仅可以帮助中学生克服羞怯和焦虑,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最后,我们应该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心理辅导和支持。
了解和处理社交焦虑和羞怯的心理学技巧
了解和处理社交焦虑和羞怯的心理学技巧标题:了解和应对社交焦虑与羞怯的心理学技巧导言:社交焦虑和羞怯是许多人面临的常见心理问题。
通过了解和应用心理学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社交焦虑和羞怯。
本文将详细介绍各种有效的心理学技巧,并提供实用的步骤来帮助读者应对这些问题。
一、了解社交焦虑和羞怯的定义及特征1. 社交焦虑的定义2. 羞怯的定义3. 社交焦虑和羞怯的主要特征二、认识社交焦虑和羞怯的原因1. 内在因素- 自我意识过强- 自我评价过低- 过度关注他人评价2. 外在因素- 社交经验不足- 高压环境- 恶劣的社交回应三、应对社交焦虑和羞怯的心理学技巧1. 认知技巧- 重新评价自我- 意识调整- 价值观确认2. 心理化解技巧- 深呼吸- 肌肉松弛- 正向想象3. 行为技巧- 渐进曝露法- 紧缩展开法- 规划应对策略四、实践步骤1. 自我观察与认知- 观察社交焦虑或羞怯的体验- 辨别焦虑或羞怯的具体原因2. 学习认知技巧- 外部指导: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内部学习:自我阅读相关书籍、文章3. 学习心理化解技巧- 实践深呼吸练习- 学习肌肉放松法- 进行正向想象练习4. 尝试行为技巧- 渐进曝露法:逐步面对社交焦虑的情境- 紧缩展开法:开始参与轻松的社交活动,逐渐增加难度- 规划应对策略:提前准备并练习应对不同社交情境的策略5. 持续练习和反馈- 过程中不断练习各种技巧- 将每次练习的情况记录下来,区分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结语:社交焦虑和羞怯困扰着许多人,但通过了解和应用心理学技巧,这些问题是可以有效应对的。
本文详细介绍了社交焦虑和羞怯的定义、原因,以及应对这些问题的心理学技巧,并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步骤来帮助读者处理自己的社交焦虑和羞怯。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些技巧逐渐克服这些心理障碍,获得更好的社交体验。
青少年如何正确处理社交焦虑和羞涩问题
青少年如何正确处理社交焦虑和羞涩问题社交焦虑和羞涩问题是许多青少年面临的挑战。
学会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如何有效地应对社交焦虑和羞涩问题,以促进他们在社交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自信心的提升。
一、了解社交焦虑和羞涩问题社交焦虑是指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紧张、担心被他人评判和担心尴尬的心理状态。
羞涩则是指害羞、拘谨和不习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个体避免社交互动,限制了他们的社交机会和人际关系发展。
二、寻找支持和理解面对社交焦虑和羞涩问题,青少年应该主动寻求支持和理解。
首先,他们可以对父母、老师或心理咨询师谈论自己的感受。
这些人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并帮助他们制定面对问题的策略。
此外,参加支持小组或社交技巧培训班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将为青少年提供相关的资源和与其他有相似问题的人互动的机会。
三、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对处理社交焦虑和羞涩问题至关重要。
青少年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而不是过度关注自己的短处和不足之处。
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方式包括关注自身的成就、兴趣和发展,并承认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此外,积极参与体育、艺术和志愿活动,通过获得成功体验来提高自信心。
四、锻炼社交技巧积极锻炼社交技巧可以帮助青少年减轻社交焦虑和羞涩问题。
了解基本的社交礼仪和沟通技巧,提供积极的肢体语言和眼神接触,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并尝试主动参与社交活动。
创造情景练习可以帮助青少年在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练习社交技巧,逐渐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应对能力。
五、积极面对挑战青少年应该学会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而不是逃避或回避。
面对社交焦虑和羞涩问题,他们可以设定小目标,逐步挑战自己的舒适区,扩大社交圈子。
记住,每一次成功或失败都是成长的机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不要过分担心别人的看法,尽量保持积极和放松的心态。
结语正确处理社交焦虑和羞涩问题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如何应对社交压力和羞怯
如何应对社交压力和羞怯导语:在现如今繁忙的社交生活中,许多人都面临着社交压力和羞怯。
本文将从认识、理解和应对社交压力和羞怯的角度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认识社交压力和羞怯1. 社交压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社交压力是指在社交互动中感到紧张、焦虑和不安的心理状态。
产生原因可能包括自卑感、担心被他人评价、对社交场合的不熟悉等。
2. 羞怯的定义和特点:羞怯是指对于与他人交往、公开表达自己或面对陌生人时感到不自在和胆怯。
羞怯者可能退缩、避让或表现出紧张的行为。
二、理解社交压力和羞怯1. 接纳自己的情感:理解社交压力和羞怯是正常的情感体验,接纳自己的情感,不要因此感到困惑或自责。
2. 分析根源: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找出产生社交压力和羞怯的具体原因,可能是过度关注他人的反应和评价、缺乏自信心等。
3. 寻求帮助:如果社交压力和羞怯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或影响日常生活,寻求心理咨询师或专业人士的帮助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三、应对社交压力和羞怯的有效策略1. 迈出第一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社交恐惧,参加社交活动,和他人进行积极的互动。
2. 调整心态: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意识到别人的评价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有时候只是自己对于他人的想象。
3. 构建信任: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中积极沟通,建立信任,逐渐减少害羞和紧张。
4. 学习社交技巧:通过阅读、观察和实践,提升自己的社交技能,如倾听、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建立联系等。
5. 设立小目标:逐渐将自己暴露于一些社交场合,可以先从较为熟悉和舒适的场合开始,逐渐扩展到陌生和挑战性的场合。
6. 寻找共同点:在社交互动中,找到与他人共同的兴趣和话题,从而建立共鸣和连接。
7. 正视失败:不要过分担心自己的社交表现,即便偶尔遭遇尴尬或失败,也要坦然面对,将其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8. 关注自我照顾: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合理的作息时间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升自信和应对社交压力。
结语:社交压力和羞怯是人们在社交互动中常常面临的问题。
心理学与社交焦虑 克服社交焦虑 拓展人际关系
心理学与社交焦虑克服社交焦虑拓展人际关系社交焦虑是指在面对社交场合或与他人互动时感到紧张、害怕和不安的心理状态。
这种焦虑可能影响个人的自信心和社交技巧,阻碍其积极参与人际交往。
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方法和策略来克服社交焦虑和拓展人际关系。
本文将讨论社交焦虑的影响和克服社交焦虑的心理学方法,以及如何拓展人际关系。
一、社交焦虑的影响社交焦虑对个人自信心和社交技巧产生负面影响。
社交焦虑者常常担心自己在他人面前会出现尴尬或笨拙的行为,从而导致他们回避社交场合。
这种回避行为可能使个人错失一些重要的社交机会,限制个人的人际交往圈子。
此外,社交焦虑还可能导致人们对他人的评价过度敏感,过度担心自己的形象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二、克服社交焦虑的心理学方法1.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一种心理学方法,旨在帮助个体消除负面自我评价和预期,并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
社交焦虑者常常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缺点和可能出现的尴尬情境上。
通过认知重构,个体可以学会换位思考,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评价。
这种方法有助于减少焦虑感,并提升个人的自信心。
2.暴露疗法暴露疗法是一种通过暴露自己于社交场合来逐步克服社交焦虑的方法。
个体会逐渐地面对他们害怕的社交情境,并通过实际经历来证明自己的担忧是不必要的。
通过反复暴露,个体逐渐习惯于社交场合,并克服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3.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一种通过深呼吸、肌肉放松和冥想等技术来减轻身体紧张和焦虑感的方法。
对于社交焦虑者来说,放松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在社交场合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反应。
通过定期练习放松技巧,个体可以增强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减少焦虑的影响。
三、拓展人际关系的方法1.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是扩展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个体应该主动参加各种社交场合,例如聚会、社交团体和志愿者活动等。
通过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和经历,个体可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友谊。
2.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对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人际关系中的社交焦虑与羞怯
人际关系中的社交焦虑与羞怯在人际关系中,社交焦虑与羞怯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许多人在与陌生人交流或参与社交活动时会感到紧张、不自在甚至恐惧,这就是社交焦虑和羞怯的表现。
社交焦虑和羞怯不仅会影响个体的交际能力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其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交焦虑与羞怯的原因、特征以及应对方法。
一、社交焦虑与羞怯的原因社交焦虑和羞怯的形成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原因:1. 自我意识过强:一些人对自己的外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过于关注,担心自己的表现会被他人所评判,从而导致焦虑和羞怯。
2. 想象他人评价过高:社交焦虑者常常会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心自己无法满足他人的期待,从而增加了自身的压力。
3. 过度担心被拒绝:社交焦虑与羞怯的人往往害怕被他人拒绝或嘲笑,害怕自己的言行会引起他人的不满或厌恶。
4. 没有足够的社交技巧:社交技巧的缺乏也是导致焦虑和羞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了解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表达,会使人感到不自信和焦虑。
二、社交焦虑与羞怯的特征社交焦虑和羞怯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可能不尽相同,但通常会具备以下特征:1. 心理和生理症状:社交焦虑和羞怯的人可能会出现心率加快、手颤抖、口干舌燥、面部潮红等生理反应。
同时,他们还可能出现紧张、恐惧、自卑、担忧等心理症状。
2. 避免社交场合:社交焦虑和羞怯的人往往会尽量避免参与社交活动,或者在参加社交活动时感到不适,表现为回避他人的目光、避免发表意见等行为。
3. 低自尊心和自信心:社交焦虑和羞怯的人通常对自己缺乏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对他人的评价过于在意。
三、应对社交焦虑与羞怯的方法虽然社交焦虑和羞怯是常见的问题,但是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帮助应对:1. 克服对自己的过度关注:学会放松心态,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更多地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培养一种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
2. 培养社交技巧:学习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如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主动参与讨论等。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并研究核心自我评价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人际信任对社交焦虑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核心自我评价在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理解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形成机制,并为相关干预和预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引言社交焦虑是指在社交情境中感到紧张、担忧和自卑等情绪体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尤其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大学生群体中更为突出。
大学生阶段是一个人际关系频繁、社交活动较为多样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社交情境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对那些社交技能较弱、自我评价较低的学生来说,社交焦虑问题更为严重。
人际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相互间持有有利他人的期望和相信他人会符合这种期望的态度。
良好的人际信任关系能够促进人际交往的融洽和社会支持的获得,而社交焦虑则会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情绪和心理上的困惑,从而影响到人际信任的建立和维持。
核心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内在核心特质的评价,包括自尊、自我效能感、自我认知等。
一个具有积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通常会表现出较强的社交适应能力和自信心,相对而言会更少出现社交焦虑的问题。
核心自我评价往往在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之间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1. 文献综述1.1 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人际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相互间的信赖和依赖,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心理品质。
人际信任的建立与维持需要社交技能和心理承受力等因素的支持,而社交焦虑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个体的社交技能和心理承受力,从而影响到人际信任的形成和维持。
以往研究表明,社交焦虑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且与人际信任之间存在一定的负向关系。
1.2 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交焦虑1.3 本研究的意义和问题提出2. 方法2.1 参与者本研究选取了2019届某985高校的大三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计320人。
如何克服社交焦虑和羞涩感
如何克服社交焦虑和羞涩感社交焦虑是指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到紧张、痛苦和无措的心态;羞涩感则是指在陌生人面前感到害羞、拘谨和缺乏自信。
这两种心理问题都可能给我们的社交活动带来困扰和不适,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克服这些问题。
本文将从认识社交焦虑和羞涩感的原因入手,然后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认识社交焦虑和羞涩感的原因社交焦虑和羞涩感的产生源于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心理特点、社交技巧不足和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
外部因素包括环境压力、既往社交经验的负面影响以及社会期望的压力等。
1. 内部因素个体的性格特点是产生社交焦虑和羞涩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个体天生内向、胆小或者自卑,更容易感到紧张和不安。
此外,社交技巧不足也是造成焦虑和羞涩的原因之一。
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技巧,会导致个体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在和尴尬。
最后,对他人评价过度关注也可能引发社交焦虑和羞涩感。
个体过分担心他人的评价,害怕被拒绝或者被嘲笑,因此在社交中显得紧张和胆怯。
2. 外部因素外部环境的压力和既往的负面社交经验也会对社交焦虑和羞涩感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常常要求个体遵守一定的社交规范,这些规范对一些羞涩或者不善于社交的人来说,可能带来巨大的压力。
此外,过去的社交经历可能是个体感到焦虑和羞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旦遭遇过尴尬或者令人难过的社交经历,个体可能会将这些经历转化为对社交的恐惧和回避。
二、克服社交焦虑和羞涩感的有效方法虽然社交焦虑和羞涩感对个体造成困扰,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克服这些问题。
1. 自我接受和自我肯定首先,我们要学会自我接受和自我肯定。
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没有人是完美的。
通过积极地评价自己,我们可以建立起自信和自尊心,从而减轻社交焦虑和羞涩感。
同时,我们也要对自己设定合理的期望,不要过分苛求自己在社交中的表现。
2. 寻求支持和建立人际关系寻求支持是克服社交焦虑和羞涩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生如何应对社交焦虑和羞怯症
学生如何应对社交焦虑和羞怯症社交焦虑和羞怯症是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挑战。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在、害羞或紧张。
然而,学生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应对这些问题,并逐渐克服社交焦虑和羞怯症。
本文将探讨一些学生应对社交焦虑和羞怯症的方法。
一、了解社交焦虑和羞怯症首先,学生需要了解社交焦虑和羞怯症是什么。
社交焦虑是一种对社交场合感到过度紧张或恐惧的心理状况,而羞怯症则是一种对他人评价过度关注的特点。
通过了解这两种心理状况,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应对。
二、面对自己的恐惧学生应该学会面对自己的恐惧。
他们可以通过渐进式曝露的方式逐步面对社交场合。
他们可以首先从参加一些小型的社交活动开始,慢慢增加参与的难度。
例如,他们可以从与好友一起参加小组讨论开始,逐渐扩大到与不太熟悉的人进行交流。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逐渐适应社交场合,减少焦虑和羞怯症的情绪。
三、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是学生应对社交焦虑和羞怯症的关键。
学生应该主动寻找机会参与社交活动,例如班级聚会、俱乐部活动等。
他们可以尝试与同学交谈、参与小组项目、参加演讲比赛等。
通过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学生可以锻炼社交技巧,增强自信心,并逐渐克服焦虑和羞怯症。
四、寻求支持和帮助学生可以通过寻求支持和帮助来应对社交焦虑和羞怯症。
他们可以与家人、朋友或学校辅导员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
这些人可以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并提供实用的建议和策略。
此外,学生也可以考虑参加一些社交焦虑和羞怯症的康复培训课程,以获得更专业的帮助和指导。
五、培养良好的自我认知培养良好的自我认知对于应对社交焦虑和羞怯症非常重要。
学生应该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坚信自己有能力克服这些问题。
他们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思维转变和自我鼓励来培养良好的自我认知。
同时,学生还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以获得更深入的自我认知。
六、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对于学生应对社交焦虑和羞怯症也很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临床社交焦虑与人际信任和羞怯的关系
作者:胡蝶邓雯睿许胜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03期
摘要:目的:探讨亚临床社交焦虑与人际信任和羞怯的关系.方法:使用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信任量表(Trust scale)和羞怯量表(Shyness Scale)对538名大学本科生进行测查.结果:高社交焦虑组(HSA)信任量表总分及其各因子得分显著低于低社交焦虑组(L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社交焦虑;人际信任;羞怯
中图分类号:R74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3-0113-03
1 引言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是一种在临床上常见的焦虑障碍,其典型症状是在社会交往时,表现出持续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和回避行为(Williams, Mathews & Macleod, 1996)[1].患有社交焦虑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为1%~15%[2],据国外统计发现其终生患病率为12.1%[3],成为临床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近些年,SAD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上升[4].
人际交往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方面,而SAD对其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拥有好的人际关系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重大作用,而拥有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就是人际信任.信任是一种性格特征,是源自内心的信念,是对他人多方面的信任[5],当事件无法预料,可能出现预期损失远大于预期收益情况时,做出非理性的选择[6].还有观点以为人际信任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具备的一种保障感,能使双方履行为对方所尽义务和责任[7].
羞怯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是个体感觉到在社会场景中不适应,害怕被消极评估,产生沮丧或抑制的情绪[8].羞怯情绪很多人在社交时都有体验,把羞怯情绪控制在一定程度内是正常的,但如果过于羞怯,其个体的正常社交和社会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人际信任是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羞怯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亚临床社交焦虑人群存在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本研究从人际信任和羞怯两个方面研究社交焦虑人群的特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被试
通过社交焦虑量表(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 LSAS)中文版筛选被试.既往研究以LSAS总分≥38分为分界值,其诊断SAD的灵敏度为83.0%[9].本研究采用一种更严格的分组方法,总分>63分为高焦虑组(High Socially Anxiety,HSA),总分
2.2 材料
2.2.1 LSAS 该量表用来评估被试的社交焦虑状况,中文版LSAS各分量表的a系数>0.9,自评与他评相关系数>0.89.该量表总共24项,得分越高表示社交焦虑情况越严重.
2.2.2 信任量表(Trust scale)该量表可以用于测量社交关系密切者相互之间的信任度.该量表包括信任度的三个内容:可预测性(行为的稳定性);可依靠性(在紧急关头的可依赖程度);信赖度(无条件的信任度).其内部一致性α=0.81;可预测性α=0.82;可信赖性α=0.80.
2.2.3 羞怯量表(Shyness Scale)该量表采用Cheek修订版.共13题,总分范围从13分(最低羞怯程度)到65分(最高羞怯程度).其Cronbach的α值为0.90,各个条目间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39.
2.3 材料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HSA组与LSA组在性别、年龄、信任量表和羞怯量表得分上的差异,两组间信任量表因子分和羞怯量表分与LSAS分量表关系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3 结果
3.1 HSA组与LSA组信任量表和羞怯量表得分比较
对HSA组与LSA组的信任量表和羞怯量表进行单样本t检验,由表1可知,HSA组与LSA组在信任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2 HSA组与LSA组信任量表各因子与LSAS分量表评分的相关分析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LSA组可依靠性、信赖度2个因子与LSAS的分量表回避呈正相关(r =0.564,p
3.3 HSA组与LSA组羞怯量表与LSAS分量表评分的相关分析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SA组羞怯量表得分与LSAS的害怕/焦虑分量表呈正相关
(r=0.407,p
4 讨论
人际信任度低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感,缺乏安全感,很难与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既往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焦虑、恐惧等情绪倾向与人际信任呈负相关的关系[11].本研究显示LSA组信任量表和可预测性、可依靠性两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HSA组,得分提示人际信任程度与社交焦虑情绪的产生有密切联系,信任程度越低,社交焦虑越高.本研究通过对LSAS与信任量表三个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LSA组可依靠度和信赖度2个因子与LSAS的分量表回避呈正相关,与害怕/焦虑分量表相关不显著.
国外研究发现害羞人群中社交恐惧症的患病率达18%,不害羞人群的患病率仅为3%[12].本研究显示HSA组羞怯量表得分显著高于LSA组,得分提示羞怯程度与社交焦虑可能存在相关性,羞怯程度越高,社交焦虑越高.通过对羞怯量表与LSAS的分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发
现LSA组的羞怯量表与LSAS的分量表回避呈正相关.
本研究表明,高社交焦虑个体存在明显的人际信任程度低和羞怯程度高症状,表明人际信任和羞怯是社交焦虑障碍的重要原因,为早期筛查社交焦虑提供了线索支持.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性别、专业、家庭背景等因素可能与人际信任和羞怯共同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可以加入以上因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Williams, J.M., Mathews, A., & MacLeod, C. (1996). The emotional Stroop task and psychopathology. Psychol Bull, 120(1), 3–24.
〔2〕Costello E.J., Egger H.L., Angold A. (2005). The developmental epidemiology of anxiety disorders: phenomenology, prevalence, and comorbidity. Child Adolesc Psychiatr Clin N Am, 14, 631-648, vii.
〔3〕Ruscio A.M., Lane M., Roy-Byrne P., Stang P.E., Stein D.J., Wittchen H.,Kessler R.C. (2005). Should excessive worry be required for a diagnosis of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Results from the US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Psychol Med, 35,1761-1772.
〔4〕朱益,张伟波,蔡军,仇剑崟.社交焦虑障碍成人依恋类型及其家庭环境的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5,25(02):109-110.
〔5〕Rotter J.B. (1967). 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 J Pers,35, 651-665.
〔6〕Hosmer D.W., Lemeshow S. (1995). Confidence interval estimates of an index of quality performance based on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Stat Med, 14, 2161-72.
〔7〕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02):3-23.
〔8〕Henderson L, Zimbardo P. (2001). Shyness as a clinical condition: the Stanford model.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ocialanxiety. Sussex,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431-447.
〔9〕何燕玲,张明园.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4(02):29-33.
〔10〕Mennin D.S., Fresco D.M., Heimberg R.G., Schneier F.R., Davies S.O.,Liebowitz M. (2002). Screening for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using the 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 J Anxiety Disord, 16, 661-673.
〔11〕徐芬,何振芬,马凤玲,李欢.大学生信任倾向與心理健康的关系:个体差异的视角[J].应用心理学,2013,19(02):136-145.
〔12〕Heiser N.A., Turner S.M., Beidel D.C. (2003). Shyness: relationship to social phobia and other psychiatric disorders. Behav Res Ther, 41, 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