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胃肠道喂养方式的探讨
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胃肠道的影响
脉血压监测生命体征 。但研究表 明, 下肢胭动脉血压 常偏高 。 因此 , 可否用足背动脉代替肱动脉进行血压测量引起广泛关 注。 3 . 2 踝部足背动脉位置表浅 , 有充足的血 流灌 注, 且 易暴露 及操 作 。研究表明, 在同样的血管内压下 , 间接测得 的血压值与肢体周
[ J ] . B l o o d p r e s s mo n i t , 2 0 0 6 , 1 1 ( 1 ) : 2 1— 2 6 . 4 胡 国勋 , 任 晓莉 , 刘妍. 下肢 血压 测量 方 法对 比与研 究 [ J ] . 山西 医药杂志 , 2 0 0 5 , 3 4 ( 4 ) : 3 3 3~ 3 3 4 .
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考 文 献
3 . 1 血压是患者生命 体征监测 的重要 指标 之一 , 准确及 时监测 血压对保 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尤其是手术 条件下 1 ~ 5 周
岁d , J L 患者医务工作者是否能及 时、 准确 、 有效 地测量d , J L 血压
显得更为重要 。临床上肱动脉血压即无创血压的监测 , 被公认为
胃肠 喂养 是早产儿重要 的营养供 给方式 , 由于其生 理解剖 工作单位 : 5 2 8 0 0 0 佛山 广 东省佛 山市南海 区南海人 民医院
郭顺 贤: 女, 大专 , 主管护师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6 — 1 3
) ) 、 ) \
\
特点 , 贲 门括约肌松驰 , 胃容量小 , 胃呈水平位 , 幽门括 约肌相 对
组( 均P < 0 . 0 5 ) 。结论
中图分类号 : R 4 7 3 . 7 2
早产儿经胃肠道喂养
长期静脉营养又出现许多不良反应。 如肠道外营养相关肝胆疾病、胆汁淤 积综合征、代谢性骨病、感染、出血、 栓塞等并发症问题。静脉营养时间愈 久,并发症的发生率愈高。
早产儿理想的营养目标是获得与同孕周
相似的体质结构。(而不仅仅是达到相同的体重增长
往往比那些有呕吐的患儿更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应予高度重视。
GER的并发症:吸入性肺炎、哮喘、窒息、猝 死、体重下降、生长迟缓。
三、早产儿如何进行肠道喂养
1、乳类选择:
(1)早产儿母乳:早产儿母乳中的成分与足月儿母乳 不同,其营养价值和生物学功能更适合早产儿的需求。 研究证据表明,近期益处包括降低院内感染、坏死性小 肠结肠炎(NEC)和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患病率,远 期益处包括促进早产儿神经运动的发育和减少代谢综合 征的发生。
早产儿母乳+早产儿配方奶
早产儿配方奶
2、喂养指征与时间: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严重疾
患、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者尽早开始喂养。足月儿可在生 后半小时就开始经口喂养。出生体重>1500g、病情相对稳 定者可于出生后12h内开始喂养。有严重围产窒息(5min阿 氏评分<4分)、脐动脉插管或超低出生体重儿可适当延迟 开始喂养时间至24~48h。以胃肠蠕动开始及胎粪排出作为 开奶指征。
注:a .因为可良造成母乳分层,不建议用母乳进行持续喂养;b.可以从1ml/12h开 始逐渐过渡为q2~3h(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协作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
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9):716.)。
早产儿喂养方式及生长发育评价的研究进展
早产儿喂养方式及生长发育评价的研究进展早产儿是指出生时孕周在28-37周之间的婴儿,由于其出生时体重较轻,免疫系统不完善,呼吸、消化等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故需要特别的喂养护理。
本文将从早产儿喂养方式及生长发育评价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早产儿喂养方式早产儿的喂养方式应根据孩子的身体情况、出生时间、生长发育情况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包括人工喂养和母乳喂养。
1.人工喂养早产儿因为胃肠道未发育完全,需要逐渐将胃肠功能从无肠瘘常规营养经过被动肠胃营养达到自主肠胃营养。
一般情况下,出生早期的早产儿需要采取胃管喂养,待胃肠道功能完全发育后转换成口服喂养。
胃管喂养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营养管理,避免误吸和胃肠道感染。
另外,人工乳制品可以根据不同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营养需求进行调配。
2.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对早产儿有多种益处,如有益菌群数量增多、免疫力提高、肠道功能改善等。
但是母乳中营养不够丰富,需要加强营养补充。
因此,在母乳喂养早产儿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母亲的指导和心理支持,提高母乳品质和量。
生长发育评价早产儿生长发育评价是指对早产儿身体、智力、行为和社交等方面的发育情况进行评估。
评价包括体格生长评价、神经生理发育评价和智力评价等。
1.体格生长评价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低,成长发育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借助生长曲线和生长潜能等指标进行评估。
生长曲线反映了不同孕周和性别下的体重变化规律,生长潜能是指婴儿成长潜能的统计学指标,能够评估早产儿是否达到了应有的生长水平。
早产儿的生长评价需要通过综合评估,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并依据检查结果进行营养干预和调整。
神经生理发育评价是通过对早产儿脑电图、运动和感官反应等方面的检查和评估,判断早产儿神经系统的成熟度。
早产儿的神经系统较为脆弱,易受到外界干扰和损伤,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早发现早干预,促进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
3.智力评价智力评价是对早产儿智力水平的评估,通过智商测试等方法,对早产儿智力水平进行客观评价,以预测早产儿成年后的智力水平。
早产儿胃肠喂养开始时间的研究
3 讨 论
随着 医学水平 的提高 , 产儿 的存 活率 不断 提 高。我 国 早
早产儿 的发生 率约为 5 ~1 %t 。早产 儿的喂 养质 量是早 % 0 2 ] 产儿存活 和生 长发 育 的关 键 , 也是 长期 探 索 的问题 。早 产儿 尤其是极低 出生 体重 儿 , 生长 发育快 , 营养 需要 量高 , 理喂 合
养可减少 患儿 的住 院天数 、 脉营养 时 间 , 静 减少 胃食 管反 流 、 喂养不耐受情况 的发生 。新 生儿营养 支持的方 法有肠 内营养
开奶组 4 2例 。两组性 别 、 龄 、 胎 出生 体重 等 方面 比较 差异无
显 著 性 意 义 ( 0 0 ) P> . 5 。
12 方法 .
每 天 每 次 增 加 2 ;5 0~2 0 g者 , 始 2 0 l次 , 2 ml10 00 开 .m/ 每 h 1
与肠外营养两种 。肠外 营养 可为长期不 能经 口喂 养 的患病 新 生儿及早产 儿 提供足 够 的营养 , 其 达 到正 常 的生 长 发 育。 使
自2 0世纪 6 o年代 , 肠外营养 受到 医学界普 遍重视 , 并在 抢救 危重患者 中发挥 了 重要作 用。但长 期肠 外 营养 易导致 胃、 小 肠和胰腺生 长差 , 使萎 缩 近端 小肠 黏 膜 双糖 酶 活性 降 低 J 。 文献报道 , 食 3 禁 d便可导致肠 黏膜萎缩 , 肠绒 毛变平 , 双糖 酶
维普资讯
齐 鲁护理 杂 志 20 0 8年第 1 第 1 4卷 5期
早 产 儿 胃肠 喂养 开始 时 间 的研 究
李 玲 , 青 霞 , 家英 , 栾 宋 代会 贞
早产儿的消化功能及喂养方式
由于 宫 内储 备不 足及 生 理 功 能 不成 熟 . 产 儿 生 后应 予 早 积极 的 营养 支持 , 以保 障早 产 儿 达到 或 接 近宫 内生 长 速度 f l _ 。 早产 儿 生 后 多患 疾 病 , 理 的喂 养可 提 供 营 能量 , 高 免 疫 合 提 力, 促进 康 复 。早 产儿 生 后 中枢神 经 系统 细 胞 要继 续 分裂 增
方 法是 降低 葡萄 糖输 注 的量 与 速 度 同时加 用 适 量 的脂 肪 乳 剂 以保 证热 量 的摄 入 。 血糖 一 般发 生在 静 脉营 养结 束 时营 低 养液 输 注突 然 中断 。此 时体 内血胰 岛 素仍 处 于较 高 水平 。 极 易发 生低 血 糖 。应逐 渐 降低 其输 注 速度 和浓度 , 以避免 诱 发
膜 上 皮 绒 毛萎 缩 、 道激 素 分 泌 和肠 道 动 力 降 低 , 肠 以致外 营 养 (oa ne trl ur i t l rnea n tt n, t p io
T N 是指通 过静 脉 途径 提 供人 体所 必需 的营养 素 , P 1 以维 护 细 胞 、 织 及器 官 的功 能 与 代谢 , 于 疾 病康 复 或 生 长 发育 的 组 利
222胆 汁 淤 积 ..
刚 出生 的新 生 儿 胃内 p H值 较 高 , 胃蛋 白酶 是 无活 性 的, 十 二指 肠 内 的各 种蛋 白酶活 性 在早 产 儿 出生 时 也 是 降低 的, 因此 只能 消化摄 人 蛋 白质 的 8 %。 0 早产儿 胰 脂 酶及 胰淀 粉 酶 的活 性较 低 , 对脂 肪和 糖类 消化 吸收 能力 也有 限, 可能 有 轻度 乳糖 不 耐受
早产儿肠道内喂养的研究进展
4 m的新 生儿。 由于早产儿各器 官形态 和生理功 能发 育不 7c
1 i 右 。 0mn左 喂奶 后 取右侧 卧 位 , 促进 胃排 空 。张跃 娟 试 验早产儿 每次 喂养后采取俯 卧位 , 胃残 留量 测定结 果显示 对 胃排空效果 明显优于仰卧位 , 但此 卧位 不利 于观察病情 , 尚存
道 内喂养一些 常见问题 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1 开始经 胃肠 喂养 的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有争议 。
4 喂养方法
胎龄 3 3周 ~3 者可 尽快 适应 乳 头喂 养 , 4周 乳头 喂养 最 长时间为 2 i , 0r n 其余 奶量 由管 喂供 给 , 龄 <3 a 胎 2周或 呼吸 6 0 ̄/ i 8 m n~ 0 ̄/ n 常用管喂 ; mi。 呼吸 > 0 ̄/ n 体温不升 8 mi, 者不宜肠 胃内喂养 , 重 ≤150g4ml次 , 0 者 8 体 0 , / ≥1 0g 5 m/ , 0 者 1 L次 。 l次 ≥20 0g 2m / 一般 每次增 进 1m ~2ml l 。母 乳者按需 哺乳 , 人工喂养者 , 0 ≤150g间隔 1h~ , 0 2h ≥150
过于疲劳 。每次喂食 1 i 2 i 5m n~ 0 m n后轻拍背 部使打 嗝 , 喂 食后采取 右侧 卧位 , 以促进 排空 及 当有 返流 时可减 少误吸 的
危 险。 4 1 2 滴 管喂养法 .. 抬高患儿头肩部 , 用滴 管沿患儿 口角一
侧, 一滴一滴地 依 照患 儿的 吞 咽速 度来 给予 , 量按 医嘱 给 奶
早产儿给予 <1m g h 的量 进行 喂养 。可选用 经 口喂 K . r 养、 间歇 胃管喂养和持续 胃管喂养法 , 接受微量喂养的 同时 在 进行全肠道外静 脉高营养治疗 。
早产儿肠内营养的护理策略
早产儿肠内营养的护理策略早产儿由于身体发育不成熟,各种消化酶不足,消化吸收能力差,在胃肠道喂养过程中若护理不当,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本文详细讨论了依照早产儿的不同胎龄、体重大小和疾病因素选择不同的喂养方式,以及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以科学的方法辅助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标签:早产儿;胃肠道喂养护理;喂养不耐受早产儿(Preterm infant)指胎龄在37足周之前出生的新生儿,体重一般在2500克以下。
由于其各种消化酶不足,消化吸收能力差,出生时营养物质储存少,但生长发育较快,所需营养物质多,正确的喂养比足月儿更重要,因此应确立喂养途径和制定喂养方案,以科学的方法辅助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早产儿的营养途径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本文主要就早产儿肠内营养的护理策略总结如下:1 早产儿肠内营养的意义早产儿胃肠道喂养可刺激其胃肠道生长及成熟,为其提供热卡,提高免疫力。
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可直接提供营养物质予肠黏膜细胞,维持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有利于刺激消化道分泌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从而促进胃肠蠕动、胆囊收缩、内脏血流增加,减少肝、胆并发症的发生[1];使肠道细胞正常分泌SIgA,维持黏膜的免疫屏障,帮助肠道黏膜细胞健康发育至成熟。
能否开始胃肠道喂养取决于早产儿的胎龄、体重大小、疾病因素及严重程度,如早产儿呼吸循环功能稳定,出生时无窒息,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不需要血管活性物质维持循环,即可开始肠道喂养。
2 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方法视早产儿具体情况而定,其方式取决于早产儿的吸吮、吞咽、呼吸及三者之间协调的发育成熟度。
2.1 母乳喂养最理想的喂养方式。
适用于胎龄>34周,病情稳定,呼吸<60次/分钟的早产儿。
可加快胃排空,减少胃潴留,减少腹胀的发生,加快增加奶量的速度,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
2.2 奶瓶喂养适用于吸吮、吞咽功能较好,无喂养禁忌症,病情稳定,呼吸<60次/分钟的早产儿。
早产极低体重患儿微量胃肠喂养的护理效果观察
● 2505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8 Aug 29(15)早产极低体重患儿微量胃肠喂养的护理效果观察张 慧,陈创鑫,潘爱琴(广东省汕头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广东汕头515000)摘要:目的 观察对早产极低体重患儿实施微量胃肠喂养的护理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2月取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0例早产极低体重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对照组患儿采用鼻饲胃肠喂养方式,观察组患儿采用经口胃管微量胃肠喂养方式,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喂养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儿每周头围及每日体重增长水平均大于对照组,达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自主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20/50),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62.00%(3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有效的经口胃管微量胃肠喂养方式,能明显改善早产极低体重患儿的喂养不耐受情况,促进患儿头围、体重增长及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从而达到使患儿早期康复的目的。
关键词:早产儿;极低体重儿;微量胃肠喂养;喂养不耐受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74(2018)15-2505-02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早产儿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Preterm very lowbirth weight,PVLBW)的生存率明显提高。
由于早产低体重儿的胃肠道发育尚未完善,早产低体重儿的胃肠道喂养成为临床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针对早产低体重儿的喂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采用早期经口胃管微量胃肠喂养[1]代替常规的鼻饲法胃肠喂养,从而改善早产极低体重儿无法早期经胃肠道进食的问题,促进早产极低体重儿胃肠道发育,使同期早产极低体重儿达到追赶性增长的目的。
早产儿喂养方法
部分母乳+人乳强化剂的方式,为将来停 早产儿配方(补授法)至胎龄38~40周,之后转换为直
止强化、直接哺乳做准备
接哺乳+早产儿过渡配方(补授法)
根据早产儿生长和血生化情况,一般需应用至校正3月龄左右,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A、D和铁剂
配方奶喂养
早产儿配方至胎 龄38~40周后转 换为早产儿过渡 配方
(三)早产儿的喂养方法
2.出院后的喂养 早产儿出院后需要继续强化营养目的是帮助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达到理想的营养状态,
满足其正常生长和追赶性生长两方面的需求。 出院后的喂养策略是个体化的。
(三)早产儿的喂养方法
2.出院后的喂养 (1)出院时营养风险程度的分类
早产儿 1胎龄(周) 出生
宫内生
分级
体重(g) 长迟缓
经口 喂养
奶量[ml/(kg·d)]
体重增长 (g/d)
高危 中危
<32 32~34
<1 500 有 1 500~ 无 2 000
欠协调 <150
顺利
>150
<25 >25
低危
>34
>2 000 无
顺利
>150
>25
宫外生长 迟缓
有 无
无
并发症 有 无 无
注:并发症包括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消化道结构或功能异常、代谢性骨病、贫血、严重神经系统损伤等任一条; 早产儿营养风险程度的分类是相对的,如中危或低危分类中具备高危分类标准(如表中第3~8条之一)者应升为高危或中危级别进 行管理。出院后需通过定期随访监测进行连续评估来调整喂养方案。
THANKS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早产儿喂养方法
汇报人姓名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
早产儿喂养方式及生长发育评价的研究进展
早产儿喂养方式及生长发育评价的研究进展早产儿是指在妊娠期未满37周出生的婴儿。
由于早产儿在出生前的发育未达到完全成熟,其消化、吸收和代谢能力较弱,营养需求也与足月婴儿有所不同。
早产儿的喂养方式以及对其生长发育的评价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早产儿的喂养方式分为胃管喂养和乳饮喂养两种。
胃管喂养是指通过胃管将乳食或特殊营养剂直接送入婴儿的胃中,以确保营养的摄入。
胃管喂养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准确控制营养的摄入量和质量,缺点则是操作较复杂,容易引起胃肠道的不适反应。
乳饮喂养是指通过婴儿自行吮吸乳头或使用特殊设计的奶瓶来进食。
乳饮喂养方式的优点是能够促进婴儿口腔功能的发育,缺点是容易引起吸吮困难和呕吐等问题。
近年来,关于早产儿喂养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营养组成、喂养频率与量、乳汁和母乳替代品以及补充剂的选择等方面。
早产儿的早期喂养一般以母乳为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因子和营养物质,对早产儿的生长和免疫系统发育都有益处。
早产儿在出生后的早期可能无法直接吮吸母乳或者母乳产量不足,此时需要通过胃管喂养或提供母乳替代品来满足其营养需求。
在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评价方面,研究人员主要关注体重、身长和头围等生物学指标以及认知发育、感觉运动发育和神经行为等心理和神经发育指标。
早产儿的体重增长曲线常用于评价其生长情况,但其体重增长速度较足月婴儿缓慢且不规律。
早产儿的身长和头围也相对较小,需要在保证营养充足的前提下进行监测和调整。
认知发育和感觉运动发育是早产儿生长发育评价的重点。
早产儿相较于足月婴儿在认知和感觉运动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延迟,而早期的喂养方式和营养摄入量等因素与早产儿的认知和感觉运动发育密切相关。
神经行为评估方法如波士顿儿童医院发育评估量表和贝林斯基行动量表等被广泛应用于早产儿的评价。
早产儿的喂养方式及生长发育评价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进一步研究早产儿喂养方式的优化以及其与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对于帮助早产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改善早产儿的长期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早产儿经胃肠道喂养的策略
3 05 ) 0 4 1
【 要 】 如果 早产儿无坏死性小肠结肠 炎 、 摘 肠梗 阻时 , 以经 胃肠 道喂 养。早产儿 经 胃肠 道喂养 奶方 可
可选择强化 后的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 。早 产儿 胃肠道功能不成熟表 现为 吸吮力弱 ; 吮、 吸 吞咽 、 吸功能不 呼
协调 ; 胃肠运动不协 调。针 对早 产儿 以上特点 , 在早 产儿经 胃肠道 喂养 过程 中可 以采取 以下措施 : 早期 微量
喂养 ; 管饲喂养 ; 非营养性吸 吮; 应用红霉素 、 吗丁啉促进 胃动力 ; 灌肠 促进 胃肠道功能成熟 。
【 关键词 】 早 产儿 ; 肠道 内喂养 ; 量喂养 ; 胃 微 非营养性吸吮 ; 喂养不耐受 【 中图分类号 】 R 7 . 【 14 1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 5 (0 0 o — 15 3 03-6 0 2 1 )4 2—0 -3 -
张家骧 , 魏克伦 , 薛辛东. 新生 儿急救 学 [ . M] 北京 : 民卫 生 人
出 版社 。00:1 2 0 3 8—33 2.
[] 杨 2
杰 , 文 成 , 秀 桢 , . 剂 大 剂 量 肺 表 面 活 性 物 质 治 疗 李 叶 等 首
重度新生 儿肺 透 明膜 病 临 床观 察 [ ] J .中 国实用 儿 科 杂志 ,
随 着 产科 及 新 生 儿 监 护 室 ( IU) 发 展 , NC 的 极
1 早产 儿 消化 系统 的功能 特 点 吸 吮力 弱 , 吮 、 咽 和 呼 吸 运 动 之 间 不 协 调 , 吸 吞
低 出生 体重 儿 ( L WI 、 低 出 生体 重 J ( L WI V B )超 LEB )
都 有 了较高 的成 活 率 。早 产儿 尤 其 是 V B 、 L — 早产 儿 易 发 生 乳 汁 吸 人 , 龄 越 小 发 生 几 率 越 高 。 L WIE B 年
早产儿胃肠动力学特点及营养问题
早产儿胃肠动力学特点及营养问题复旦大学儿科医院邵肖梅早产儿良好的生存离不开有效的营养,而这又赖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粘膜屏障功能及动力的成熟。
在早产儿这些功能都不成熟,前二方面可通过应用特殊的早产儿配方乳或母乳添加剂来克服,而胃肠道动力的不成熟只能通过合适的喂养方法来解决。
一、早产儿消化系统特点1. 早产儿胃肠道动力的特点①尽管孕15周就可检测到口部的吸吮动作,但协调的吸吮和吞咽要到34周才成熟,因此较小的早产儿易发生奶汁吸入。
②协调的食管蠕动存在于孕32周时,然而与足月儿相比,其收缩幅度、传播速度及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均是降低的,因此比足月儿更易发生胃食道返流(GER)。
③早产儿的胃排空是延迟的,这可能与胃窦和十二指肠动力不成熟,二者之间缺乏协调的活动有关。
④小肠的动力随胎龄的增加也有一个发育与成熟的过程,胎龄<31周的早产儿,小肠呈低幅而无规律的收缩,几乎没有推进性活动;随着胎龄的成熟,蠕动的频率、振幅和时间逐渐增加,并能够向下移行,足月时出现清晰可辨的Ⅰ、Ⅱ、Ⅲ相移动性运动复合波(MMC),因此在小早产儿中较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的体征。
⑤早产儿结肠动力也不成熟,当有呼吸窘迫或感染时,常可出现类似于巨结肠的功能性肠梗阻。
2. 早产儿的消化吸收功能①刚出生的新生儿胃内pH较高,因此在初生5~8天内的胃蛋白酶是无活性的。
十二指肠的各种蛋白酶活性在早产儿出生时也是降低的,因此只能消化不足80%的摄入蛋白质。
②新生儿的脂肪消化主要通过舌脂酶和胃脂酶,此二酶作用于中链甘油三酯(MCT),不需胆盐。
而长链甘油三酯(LCT)的消化有赖于胰脂酶和胆盐乳糜微粒化,早产儿胰脂酶的活性较低,胆酸和胆盐的水平也是较低,因此早产儿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但这种吸收不良可通过存在于母乳中的脂酶来补救。
③新生儿消化碳水化合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其胰淀粉酶水平相对较低。
乳糖酶出现于孕24周,但直到36周才达足月儿水平,因此早产儿在功能上可能有轻度乳糖不耐受,但是可以通过结肠细菌发酵的途径来补救。
早产儿胃肠道喂养方式的探讨
早产儿胃肠道喂养方式的探讨目的:探讨早产儿的胃肠道喂养方式。
方法:将126例早产儿按照喂养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62例和对照组64例。
研究组产后24h内开始早期微量、低浓度缓慢加奶喂养;对照组则待其吞咽、吮吸功能协调时再经口常规喂养。
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体重增加情况。
结果:研究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9.38%,低于对照组24.19%;早产儿达到肠内喂养所需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每天体重增加情况优于对照组(P<0.0);两组早产儿在上消化道出血、呛奶、NEC及胃食道返流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结论:早期微量、低浓度缓慢加奶喂养能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尽快恢复出生体重,缩短住院时间,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较合理的胃肠道喂养方式。
标签:早产儿;微量喂养;喂养不耐受;肠道营养早产儿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粘膜屏障功能和动力尚未成熟,加之营养需求高,各种疾病、并发症的影响,早期易发生营养不足、喂养不耐受等,影响到早产儿的发育[1-2]。
目前临床对于早产儿胃肠道喂养,尚无最合理的方案,本研究选取我院住院早产儿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寻找一种合理的早产儿胃肠道喂养方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住院的早产儿126例,其中,男74例,女2例,胎龄29~36周,出生体重110~200g,开奶日龄1~12d;出生时重度窒息6例,轻度窒息23例。
所有早产儿均无消化道先天畸形及胃穿孔、胃扭转、肠梗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严重消化道疾病。
按照喂养方式分为对照组(62例)和研究组(64例),其中:对照组男3例,女例27例;胎龄29~3周,平均胎龄(33.4±1.3)周;出生体重110~2200g,平均体重(1920±380)g;开奶日龄1~11d,平均(.2±1.3)d。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喂养及常见并发症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喂养及常见并发症【关键词】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喂养早产是指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
低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2 500 g的婴儿。
要提高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和促使其正常生长发育,改善胃肠功能和提供良好的营养条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因此,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喂养问题已受到人们的关注。
1 早产低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喂养1.1 适应证①胎龄≥33周,病情稳定,呼吸频率<60次/min,适用奶头吸吮;②胎龄>32周,吸吮无力或吸吮吞咽反射不协调,适用于饲管喂养;③胎龄33~34周可以由饲管喂养过渡至奶头吸吮,每次先吸吮15~20 min,剩余奶由饲管喂养;④有下列临床表现不宜肠道喂养,体重不升,严重败血症,呕吐腹胀;⑤早产低体重儿生后1个月内争取喂母亲的乳汁,1个月后需用强化婴儿的母乳或母乳加早产儿婴配方奶。
1.2 喂养注意事项①生后24 h内尽早开奶,母亲妊高征的早产儿有明显缺氧使可以延迟喂养3~7 d;②开始喂养先用的开水试喂,无异常后用1/2稀释奶,3 d 左右达到不稀释的全奶。
有学者认为早产儿开始喂养即可以耐受,适用于早产儿全奶;③每天增加奶量≤20 ml/kg并观察其耐受性。
1.3 喂养方式选择在早产儿学会自己吃奶的过程中,吸吮、吞咽、呼吸之间协调的发育成熟至关重要。
①直接哺乳;②管饲法:<32周的早产儿或由于疾病本身和治疗上的因素不能直接喂养者。
胃管为首选的方法,应选择自口腔插入胃管;经胃十二指(空)肠置管:应用于严重的胃食管反流者;空肠穿刺胃管:应用于外科消化道手术后,预计10 d内不能恢复经口喂养者;管饲喂养时可采用间歇推注或持续输注法,大多数情况下多采用前者,后者用于严重的胃食管反流[1];③微量喂养又称营养性喂养:一般是指在出生后早期以<10~20 ml/(kg•d)的奶量进行喂养的方法,旨在促进早产儿喂养功能的成熟,尽早达到满足营养需求的足量喂养,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争论发现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有很多的优越性。
简述早产儿喂养的内容
简述早产儿喂养的内容早产儿喂养是指出生时孕周未满37周的婴儿的喂养过程。
由于早产儿生长发育不完全,其喂养需要特殊的关注和照顾。
本文将从早产儿喂养的时间、方式、食物选择以及喂养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简述。
早产儿的喂养时间是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刚出生的早产儿通常无法立即吃奶。
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通常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使其逐渐适应外界环境后再开始喂养。
一般来说,早产儿开始进食的时间会比足月儿晚一些,可能需要等到出生后数小时或数天。
早产儿的喂养方式主要有两种:胃管喂养和母乳喂养。
胃管喂养是通过将细胞导管或胃管插入早产儿的胃中,将人工配制的液体食物直接输入胃内。
这种方式适用于早产儿消化系统未发育完全,无法吮吸的情况。
母乳喂养是指将妈妈的乳汁喂给早产儿。
母乳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免疫因子,对早产儿的健康发育非常有益。
然而,早产儿吮吸能力较弱,需要通过特殊的方法进行母乳喂养,如使用奶瓶、吸管或者乳汁泵。
母乳喂养不仅有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还能提高其免疫力,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在早产儿的喂养中,食物的选择也需要特别注意。
早产儿的胃肠道功能较弱,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
因此,早产儿的食物应尽量选择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
早产儿的初乳是最适合的食物,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能够满足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需求。
除了母乳外,也可以选择配方奶粉进行喂养。
配方奶粉应选择适合早产儿年龄和营养需求的产品,并按照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进行配制和喂养。
在早产儿喂养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问题。
首先是喂养的频率和量。
早产儿的胃容量较小,消化功能不完善,因此需要分次、少量、频繁地喂养。
刚开始喂养时,可以每2-3小时喂一次,每次喂奶的量逐渐增加。
其次是姿势的选择。
早产儿由于吮吸能力较弱,喂养时应尽量保持头部和颈部的稳定,选择适合早产儿的喂养姿势,如侧卧位或半卧位。
此外,早产儿的喂养过程中还需注意卫生条件,避免感染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儿胃肠道喂养方式的探讨
作者:官玉兰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5年第08期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的胃肠道喂养方式。
方法:将126例早产儿按照喂养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62例和对照组64例。
研究组产后24h内开始早期微量、低浓度缓慢加奶喂养;对照组则待其吞咽、吮吸功能协调时再经口常规喂养。
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体重增加情况。
结果:研究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9.38%,低于对照组
24.19%;早产儿达到肠内喂养所需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
结论:早期微量、低浓度缓慢加奶喂养能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尽快恢复出生体重,缩短住院时间,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较合理的胃肠道喂养方式。
【关键词】早产儿;微量喂养;喂养不耐受;肠道营养
【中图分类号】R722.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114-02
早产儿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粘膜屏障功能和动力尚未成熟,加之营养需求高,各种疾病、并发症的影响,早期易发生营养不足、喂养不耐受等,影响到早产儿的发育[1-2]。
目前临床对于早产儿胃肠道喂养,尚无最合理的方案,本研究选取我院住院早产儿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寻找一种合理的早产儿胃肠道喂养方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住院的早产儿126例,其中,男74例,女2例,胎龄29~36周,出生体重110~200g,开奶日龄1~12d;出生时重度窒息6例,轻度窒息23例。
所有早产儿均无消化道先天畸形及胃穿孔、胃扭转、肠梗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严重消化道疾病。
按照喂养方式分为对照组(62例)和研究组(64例),其中:对照组男3例,女例27例;胎龄29~3周,平均胎龄(33.4±1.3)周;出生体重110~2200g,平均体重(1920±380)g;开奶日龄1~11d,平均(.2±1.3)d。
研究组男39例,女2例;胎龄29~36周,平均胎龄(3
2.9±1.6)周;出生体重1200~200g,平均体重(190±370)g;开奶日龄1~12d,平均体重(.1±1.1)d。
两组性别、胎龄、体重及开奶日龄等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早产儿入院后给予相同的综合治疗措施,对照组在病情稳定且吞咽、吮吸功能协调时再经口常规喂养。
研究组则观察6~8h后若生命体征较平稳,肠鸣音正常,开始给予喂养,吸吮能力差者,给予管饲喂养。
先给予温开水1~2ml,间隔2~3h在喂养1次;再给予%的葡萄糖水1~3ml,间隔2~3h在喂养1次;然后给予1∶1稀释的早产奶10~20ml,间隔2~3 h喂养1次;最后予早产儿配方奶喂养,0.~1.0ml/(kg·次),3h喂养1次,然后根据早产儿喂养耐受情况逐渐缓慢增加奶量,调整间隔时间,以10~20ml/(kg·d)的奶量进行喂
养,至达全肠道喂养:10ml/(kg·d)。
管饲喂养时选用微量输液泵持续泵入与间歇交替微量推注法,并尽早改为经口喂养。
早产儿道喂养过程中如出现呕吐,可以减少奶量或暂停喂养;若腹胀或排便不畅者予开塞露灌肠;若喂养不耐受未能改善或发生并发症则立即停止喂养。
1.3 观察指标监测早产儿喂养耐受性情况,观察记录早产儿呕吐、腹胀及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及上消化道出血、胃食道返流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统计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肠内喂养所需时间、住院时间及每天体重增长克数。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PEMS 3.1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喂养不耐受及并发症情况研究组发生喂养不耐受6例(9.38%),其中单纯呕吐3例,单纯胃潴留1例,单纯腹胀1例,同时腹胀及呕吐1例;上消化道出血l例(1.6%),呛奶7例(10.94%),胃食道返流8例(12.%),无NEC发生。
对照组发生喂养不耐受1例(24.19%),其中单纯呕吐例,单纯胃潴留1例,单纯腹胀1例,同时发生呕吐及腹胀3例,同时发生呕吐及胃潴留2例,同时发生腹胀及胃潴留2例,三者同时发生1例;发生呛奶8例(12.90%),上消化道出血2例(
3.23%),NEC l例(1.61%),胃食道返流9例
(14.2%)。
两组比较,研究组发生喂养不耐受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
2.2 生长指标比较研究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肠内喂养所需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喂养后婴儿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早产儿因宫内储备不足,出生后需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才能满足正常生长发育需求。
合理的喂养是提供患儿营养所需,促进患儿恢复的重要措施,但早产儿胃肠道发育不完善、吮吸功能较差,喂养过程中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及各种并发[3-4]。
研究证实,早产儿能够耐受出生后24h内开始胃肠营养,但临床尚无较合理的胃肠道喂养方式。
我院对早产儿进行胃肠道喂养时,采用早期微量喂养、低浓度缓慢加奶、谨慎禁食、促进排便等措施,结果发现,研究组患儿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达到肠内喂养所需时间明显缩短,体重增加较快,且两组喂养过程中上消化道出血、NEC等并发生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表明在早产儿胃肠道喂养中,采用早期微量喂养、低浓度缓慢加奶的喂养方式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若早产儿生命体征平稳,出生24h内采用早期微量喂养、低浓度缓慢加奶的方式给予患儿胃肠道喂养,可有效降低喂养不耐受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较合理的胃肠道喂养方式。
参考文献
[1]余章斌,韩树萍,陈玉林,等.我国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2(6):346-30.
[2]朱梅英.早期微量喂养与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关系的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2(2):43-44.
[3]廖忠敬,丘小汕,张巧峰,等.危重新生儿喂养方式与胃肠损害发生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1):18-20.
[4]徐婧,黄润中,黄建伟,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分析[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8):86-88.
付春花,夏世文.早期微量喂养在机械通气早产儿的临床应用[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0,1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