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综合版ppt课件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课件(37张PPT)高中语文精品资源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课件(37张PPT)高中语文精品资源

秋蝉残鸣
秋蝉的衰弱的 残声,更是北 国的特产
秋雨话凉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 而来一阵凉风,便系列 索罗的下起雨来了。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 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 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 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 ,遇见熟人,便会用了 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 着互答着的说
秋果奇景
• 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 ,显出淡绿微黄的颜 色的时候,正是秋的 全盛时期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 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 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 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 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
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 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 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探究2、《荷塘月色》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依 次是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但热闹是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 无福消受了
(1)从 中,我读出了故都之秋的 之美。 (2)从 中,我读出了月下荷塘的 之美。
学生自读后,小组讨论, 自我展示品读赏析内容。
小院清晨
一椽破屋,破壁腰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 色,青天下驯鸽的飞 声,一丝一丝漏下的 日光,牵牛的蓝朵, 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 且长的秋草

落蕊轻扫
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 蕊,早晨起来,会铺的满 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 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 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 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 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 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 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 有点儿落寞

月光

《故都的秋》优秀课件PPT课件

《故都的秋》优秀课件PPT课件
思维能力。
结合实际
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观察秋天景色,体验秋天氛围, 更好地理解《故都的秋》中所描 绘的秋天景色和所表达的情感。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4
故都的秋的影响与评价
故都的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01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 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 里程碑。
02
故都的秋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散文的经 典之一,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故都的秋对后世的影响
故都的秋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许多作家都受到了它的启 发和影响。
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
01
02
03
对故乡的眷恋
通过对故都秋景的描绘,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 眷恋之情。
对生命的感慨
通过对秋天特有的景物和 氛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 对生命无常和短暂的感慨。
对自然的敬畏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 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 然的敬畏之情。
故都的秋的修辞手法
比喻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像 喇叭一样的牵牛花”、“像橄榄一样 的枣子树”,使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 形象。
故都的秋的背景
•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作品,创作于1934年。 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故 都的秋通过描绘北平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和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故都的秋的作者介绍
• 郁达夫(1896-1945),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浙江富阳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 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家。郁达夫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随笔、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情景交融——《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情景交融——《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分写(3—12段)
记叙
(3)秋晨小院
(4)秋槐落蕊
(5)秋蝉残鸣
(6-10)秋雨话凉
(11)秋果奇景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议论(12)赞美北国之秋
总写(13—14段)
(13)南国之秋比不上北国之秋
(14)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向往
品味
赞美
眷恋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表现出月光的朦胧淡雅,引人入胜。“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笼”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画”,仿佛有只无形的手在画纸上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细腻清闲落寞
以声衬静融情于景
“衰弱”“残声”“啼唱”
以声衬静 对比
冷落悲凉
“静”“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嘶叫
“静”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清”“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悲凉”“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言有尽而意无穷
荷波
荷波
闪电
比喻
(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月光如薄雾似花叶如黑影杨柳如光影似
水 纱 梦 斑驳 画 曲
画面特点
“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并且用“静静”两字加以修饰,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幽静之美。“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共3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共35张PPT)

中和之美
教师小结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 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画 面 是——美丽的 气 氛 是——宁静的 格 调 是——雅致的
清、静、凉 美、静、雅
合作探究
两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作者的情感是怎 样变化的?
合作探究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 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 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 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 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 于1934,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他本身是浙江 人,在达到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他的心里,对于 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分析景和情的关系,领会比喻及通感的 艺术效果。 3.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揣摩作者借此表 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意义,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 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描摹及联想的作用,培养对文本的 分析判断和评价质疑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激发想象和联想,体会两篇文中所描写 的景物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品中的感情线索,把握作者复杂的情感。
作家介绍
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 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 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 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 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 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籍贯浙 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著名诗人、作家、教授、 民主战士。

新教材统编版《故都的秋》完美ppt课件

新教材统编版《故都的秋》完美ppt课件
学会赏析景物描写语段
3
2
1
导论、自读、点拨、交流分享、写作实践 教学课时 (6课时+一周的课余时间)第一课时: 单元起始课 1.明确单元特点、交待学习任务、推介自读参考文章。 2.在单元任务的引导下,初读《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第二、三课时: 研读《故都的秋》 ,完成整体把握与局部精析 (略) 。布置写景赏析作业(摘抄+语段赏析)。第四课时: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阅读《荷塘月色》 ,完成整 体把握与局部精析。在比较中,学习赏析语段的写法 。布置写景赏 析作业(摘抄+语段赏析)。第五、六课时: 学习《我与地坛》
第四课时
1. 根据课前预习任务,由同学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2. 再读第一部分,画出写景段落。3. 教师赏析示范,总结赏析的角度。4. 同学赏析发言,教师点拨、同学补充。5. 再次整体默读第一部分,把握其主旨。作业:1.摘抄词语及语段。2.以“地坛的景物与情思”为题,写一篇鉴赏文字,不少 于600字。(鼓励上网查阅资料,引用须注明出处)
三、浏览前两篇课文,整体感知写景散文的特点表达方式:写景与叙事、抒情的结合。文章内容:纯粹写景的文章不多;写景大都要承载一定感情。写景文字在整体文章中的多少、地位不同,作用也不尽相同。写景大都与写人叙事相结合,以深化或丰富作品内容,共同完 成作者写作意图。因此, 景物的赏析应以文章整体为背景。要求:以“我更喜欢 ”为题,写一写两篇作品的初读感 受。(可课下完成)
现当代写景散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
任务群归属: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写景散文)人文主题: 自然情怀 (对自然、借自然)
单元主题
2
要求:提升审美品位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寄情 于景”的写作及阅读的意义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共35张PPT).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共35张PPT).ppt
语文统编版 高一年级 必修一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1
新知导入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却把自己 的感情富于其中,于是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 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不少散 文正是因为如此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学习散 文单元,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文本研读
朗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思考问题: 1、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理清结构。 2、两篇文章中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请大家标画出以上重点信息,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诵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理清结构。
(1-2)向往故都的秋
作家介绍
宁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 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
作家介绍
主要作品有: 《雪朝》(诗集) 1922, 《踪迹》(诗与散文) 1924, 《背影》(散文集) 1928, 《欧游杂记》(散文集) 1934。 散文名篇 《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 《荷塘月色》( 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写作背景
本文写与 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 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 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 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 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 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故都的秋》ppt课件44张

《故都的秋》ppt课件44张
2、从结构上看,此段议论为最后赞美北国之秋强烈情感的抒发做了蓄势和铺垫。
◆赏析第13段:“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 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南国的秋
对比 比喻 突显北国之秋的浓郁隽永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回味不永 黄酒 白干 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
写出环境的清、静、悲凉,作者又用有着京腔京调 的平民来丰富自然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 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反映了作 者心中隐含着的对故都的深厚情感。
秋果奇景图
赏析图画五 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
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在小椭圆形的细 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 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是作者对生命衰亡的 体味,渲染出了北国之秋的萧瑟、悲凉,以动衬静, 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
引秋蝉入景与全文感情基调和谐。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 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 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 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 里的家虫。”

阅读3——11段,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出这五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秋院晨景 图(3)
秋槐落蕊 图(4)
秋蝉残鸣 图(5)
秋雨话凉图 (6-10)
秋果奇景 图(11)
秋院晨景图
赏析图画一
①碧绿的天色、青天、牵牛花的蓝朵;蓝色 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秋色:冷色调,清冷之感
②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驯鸽的飞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课件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课件PPT

03
04
05
秋晨图
鸽声、日光:“驯鸽的飞声”写出 了城市的宁静,还有作者内心的安 宁。“细数”两字传达出了作者悠 闲的情趣,“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 光”写出了环境的清静。
牵牛花、草:牵牛花为什么是蓝色或白色为佳? 陪衬的草为何要疏疏落落,尖细且长?蓝、白色 为冷色调,突出悲凉特征。衰弱的秋草一如故都 当下的命运,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故都,已 然不是当年的皇城,留下的衰败与沧桑的感触正 似那风中摇曳的细弱秋草,给人以悲凉感。
在归纳排比的作用:恰当地运用排比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 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探究三: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作者在对比 之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抓住秋天枣树的特点,从形与色两方面突出北国清秋佳日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梳理字词
1.快速浏览全文,理解生字词、疑难句段。圈点勾画精彩句子和关键语段。小组交 流对精彩句的理解。
2.重点句子: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 不合适的。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 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 骆驼。 ……
课文定位:第3段主写秋晨庭院图,第4段主写秋槐落蕊图,第5段主写 秋蝉残鸣图,第6—10段主写秋雨话凉图,第11段主写秋果奇景图。
知识链接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课件24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课件24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思考2.逐一细读北平秋天的五幅画面,它们有没有共同特征?对于郁达夫 来说,“故都的秋”究竟美在何处,以至于他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 去”来换?生活中你有没有被类似的景象感动过?
思考3.为什么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请联系课文内容, 结合课外阅读积累,说说你的理解。
思考1.对于故都的“秋味”,作者没有详细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 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这一类平凡细小 的事物,这是为什么?
(3)全文起笔于“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收束于 “轻轻地推门进去”,首尾呼应很有意味,请对此加以评析。
全文起笔于"家"所代表的现实世界,然后通过"荷塘月色"与"江南 采莲"一实一虚、一冷一热、一静一动的两幅画面,构建出一个 与现实对立的超越世界,一个能够安放心灵的自由的精神空间。 虽然"荷香月色"的宁静是暂时的,"江南采莲"的自由是只存在于 历史中无法回溯的,文章结尾作者仍然要回到"家"中的现实世界, 第二天继续处理那些令人感到不自由的事务,甚至彼时再回想昨 夜的散步经历会在心中更添遗憾失落,但是此刻能暂时逃入"另 一世界"得到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慰藉仍然是很有价值的,毕竟"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人在自然之中得到的审美愉悦对现 实困境的超越。
由最初进入地坛时的"逃避"到长达几年的"想"到最后的"安心", 由沉郁和绝望到挣扎和纠结再到沉静和平和,由几欲赴死到向死 而生,作者在地坛中经历了精神的成长,获得了生命的启迪,完 成了从"逃避者"到"思想者"的最重要的角色转变。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PPT课件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PPT课件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释义] ①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②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③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④别有风味另:有一种美好的口味。比喻事物另有一种趣味或特色。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结构图示
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文本构建
故都的秋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四、理基础
1.记字音
①颓.废( tuí)
②落蕊.( ruǐ)
③平仄.( zè)
④橄.榄.( gǎn lǎn)
⑤譬.如( pì)
⑥驯.鸽( xùn)
⑦混.沌.( hùn dù)n
⑧潭柘.寺( zhè)
2.识字形
①凋惆((
diāo) chóu)
凋零 惆怅
②槐愧((
huái) kuì)
[选词] ①淑娟与母亲同居西院,虽然清冷闲静,倒喜_____。——清
·李渔《风筝误》
悠闲
②这位老相公,不知是送儿子孙子进场的?事外之人,好不
_____自在。——《警世通言》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4.积成语 [语境呈现]
①唐子西曾说“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叶知秋至,生命仿佛已然 到了暮年,失去了盛夏之年的勃勃生机,一切的变化只是为了迎合冬日的沉寂。
[伴读] ⑤他在五月写下“踟蹰计行程,嘶骢何处行”的词句 ,真乃作者当时内心之写照。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三、拓知识 西洲曲
《西洲曲》⑥是南朝民歌中的名篇,全诗描写青年女子对所 爱之人的深切的思念,课文所引四句是写青年女子盼郎不至, “出门采红莲”,由“过人头”的莲花和如水的莲子触景生情 ,由“莲子”的谐音“怜子”勾起了对情郎的思恋。作者引用 《西洲曲》,包含着他对美好与自由的无限向往。这与《荷塘 月色》第三段所描写的自由心态遥相呼应,一脉相承。

《故都的秋》优秀课件.ppt

《故都的秋》优秀课件.ppt
几声秋蝉的哀鸣足以 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 故都之秋寂廖、悲凉的 气氛。此处以动衬静, 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之感,加 “浓”了秋味。
秋雨话凉图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 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 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 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 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 凉了!”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 天涯
-秋的凄苦
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的悲凉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
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
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
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
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
“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
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
生的感受。
2019/11/22
19
心中之秋
• 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 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总写
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
清晨所见的景象
槐树的落蕊
思 路
记 叙
秋蝉的残声 秋雨及秋凉
与 结 构
分写
枣树在秋天的奇景
凡有情趣的人,对于秋,总
议 论
是一样能引起深沉、幽远、 严厉、萧索的感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叶子和花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 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19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 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20
品 除了修辞方法,本段还运用
读 了哪些描写手法?
鉴 赏
描写手法:

月 下
动静 结合

田田的荷叶 叶间的荷花 缕缕的清香
颤动的荷波
视觉 嗅觉
荷 塘
远 田田的叶子 视觉
宣传抗日。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
作品有短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文 题 背 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1933-1 936年郁达夫转辗各地,的确在此期间花了许多 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 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此间写了许多 游记.
5
课文字词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娜
sè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裾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6
预 1、本文描述了作者一次 习 怎样的经历?

远近
零星的白花

结合 近 凝碧的波痕

脉脉的流水 听觉
21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
22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
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
23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 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 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 也别有风味的。
荷塘月色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导入课文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 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 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 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的民族的英 雄气概”。他就是写出《背影》、 《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著 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 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 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六 远近结合、由静到动 段 对比
27

结尾作者回忆采莲的部分可
题 以删掉吗?为什么? 探 究 不可以,当现实无法满足作者寻静
的要求时,转向记忆中寻静,江南
采莲的热闹场景表明人们的生活是
幸福的,心情是愉悦的,表达情感
是自由的,而这些是作者要追求的
理想,也是现实缺少的,又使作者
陷入淡淡的哀愁。
28
总结: 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的荷塘月色,可以
3
课文背景
•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 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 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 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 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见 前进的方向。
•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 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 脱尘世的绝妙世界。4
30
让我们走进秋 天
31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的壮丽 32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秋的凄苦
33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 -秋的明净
34
无边落木萧萧下
35
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的悲凉36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37
学习目标
了解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景情交融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在 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荷波


流水
9
课 2、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 文 了哪些手法?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鉴 赏
修辞手法:
(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
第 女的裙。”将“叶子”比作“舞女的裙”
四 段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笔直、挺拔、富
于动态的美。
10
课 文 (拟人)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 鉴 打着朵的。把女子娇美的姿态、羞涩 赏 的神情用来写荷花,赋予荷花人的生
24
品 荷塘上的月色之景及特点


鉴 月光 洁白明净


青雾 轻盈飘忽
描 从不同 写 角度写
出了飘
荷叶荷花 静谧恬淡 侧 渺、朦
第 五 段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阴森恐怖
面 描
胧的月 色。
秀美可爱 写
25
26

读 荷塘四周的景色重点写的是
鉴 赏
什么?本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
荷塘四周的树(多、密、错落有致)
命力和感情,分别写出了荷花饱满盛
开和含苞待放的样子,使无生命的东
第 西活跃起来,更易感染人。 四 段
11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12
有袅娜地开着的
13
有 羞 涩 地 打 着 朵 儿 的
14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15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16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17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
38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13年留学日本,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

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1922年回国,从事文

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抗日救亡运动,并到南
洋参加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新加坡文化
界战时工作团、文化界抗日 联合会的工作,积极
39
? 故都的秋=北平的秋
落日故园情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故垒萧萧芦荻秋
检 月下荷塘散步 查
2、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 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这几天心里颇不 (文眼)
宁静”
7

作者的散步的行踪是怎样的?

求宁静
感 知不
宁 静
小径
得 宁 静
小径
失宁静
文章 明线:空间变化 线索 暗线:情感变化
8
课 文 1、作者在描写月下荷塘时,
鉴 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

荷叶
荷花
荷香
2
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 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 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取“ 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 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 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 “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字“佩弦”。籍贯浙江绍兴,生于 江苏海宁。著名诗人、作家、教授 、民主战士。
说画面是美丽的,气氛是宁静的,格调是雅 致的,心情是难静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 们可以感受诗人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 哀愁的心情。荷塘月色这杯清茶,历久弥香, 时时散发慰藉心灵的清香。
29
寄语:
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感知的心灵,不是 缺少感知的心灵而是缺少表达的才情。希 望同学们学以致用,学习本课写景抒情的 方法,做到我手写我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