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 现代散文阅读我的母亲导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 现代散文阅读看社戏导学案 新人教版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 现代散文阅读看社戏导学案 新人教版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现代散文阅读《看社戏》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掌握散文选材、剪裁以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2.通过对艺人形象的分析与对观众心理的了解,把握中国地方戏所依托的文化环境。

【相关链接】1.作者介绍王英琦,女,当代著名散文家(一级作家)。

安徽省文学院专业作家。

出版过《守望灵魂》、《求道者的悲歌》、《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王英琦散文自选集》等十七部散文集。

早年写过电影文学剧本《李清照》(由西影厂拍摄)。

散文曾获全国及省级奖,曾被介绍到日本、印度及欧洲诸国,并被新出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国当代散文史》、《中国现代文学历程》《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等书列为专章介绍的中国少数几位重点散文家之一。

创作上多年来坚持人文关怀和人道情感。

在报刊多次撰文谈到中国文学的弊端。

呼吁文学应向多学科交叉渗透,散文应打破传统单一的美文观,向人类文化的多极性、高阶美发展。

注重散文作者人格的自我修炼及自我完善,提倡作家用整体人格与世界对话。

2.知识链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豫剧有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多种地域流派。

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

【基础知识】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寒碜穷村陋闾熏炙蹊跷恁小聒噪锣鼓弦钹不囿小觑咂摸愀然蓦地兀然蔫蔫倜傥【自主学习】1.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在什么时间?2. 社戏一共有多少场?其中重点描写了几场?3. 故事里涉及了哪些主要人物?4. 文章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社戏在民间特别是农村的重要意义,请大家找出来。

《我的母亲》导学案9-word文档

《我的母亲》导学案9-word文档

《我的母亲》导学案9十四我的母亲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积累生字词2.体会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1.阅读课文,积累生字词2.体会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自主导学】1.邹韬奋,原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

祖籍江西余江。

先后在上海和香港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

本文选自。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查氏()憧憧()妹仔()蒙眬()鞋袜()歉疚()惺忪()呜咽()3.下列四组词语中各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订正。

A.浙江元霄莫名其妙()B.时候蜡烛热泪盈框()C.瞥见柔和寻寻善诱()D.帐门含冕饮泣吞声()4.选词填空。

(1)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幢幢,憧憧)的大客厅里。

(2)(母亲)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宝,饱)眼福。

5.根据文句中括号内含义写出相应词语。

⑴她讲得(健谈而且感人),妹仔听得忽而笑容满面,忽而又愁眉双锁()⑵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讲的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也泛指教导有方)的良师。

()⑶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形容心中有事,翻来覆去不能入睡)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

()6.判断题。

(对的打“√”,错的打“×”)(1)课文从几个侧面展现了“母亲”的性格,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2)《我的母亲》一文主要描写了妇女在封建社会的命运,以及封建家庭教育的情形,同时也记述了“母亲”对“我”的哺育过程,表达了“我”对母爱的颂扬感激之情。

()【自主合作探究】7.课文主体部分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断,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新课标第2课《我的母亲》导学案

新课标第2课《我的母亲》导学案

5 再塑生命教师个性批注5 再塑生命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的成长旅程;理解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运用阅读加品味重点词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难点:结合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爱”之伟大,陶冶情操,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方法:导学法——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模式为引导激趣,感知课文,理解生命,合作探究“爱”,令主题升华——“爱让生命绽放光彩!”教学准备:学生:1、学生预习课文,自己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资料,以开阔视野,增加课外积累。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导语: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为什么我们这篇文章却叫做《再塑生命》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文章。

2、板书课题、作者再塑生命........海伦·凯勒3、学生展示自己所查询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4、教师补充相关资料: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

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师:海伦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

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导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通过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把握人物形象。

3.训练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4.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和重点语段;培养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语言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三、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老舍,原名,字舍予,北京人。

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

满族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话剧、《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这篇散文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

老舍自幼丧父,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

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季的北平。

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

拖了半年,才在家信里透露。

12月26日收到家信,这时,母亲去世已一年了。

本文便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2、生字词汇(查阅词典,把文中不会读的字词注上拼音)怀揣()敷衍()搓()土困窘()殷()勤刮痧()庚()子筹()划撑()持逆()子惦()念嘱()咐()四、整体感知课文:默读课文,思考(1)全文写到了发生在母亲及“儿子”身上的哪些事情?第1—2自然段:第3—6自然段第7—10自然段:第11—12自然段:第13—14自然段:第15—16自然段:第17自然段:(2)全文是按顺序写的五、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一)从老舍的笔触中感觉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请用下面句式回答这个问题)从第8自然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个的人,相关语句如从第10自然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个的人,相关语句如从第11自然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个的人,相关语句如从第12自然段可以看出母亲是个的人,相关语句如从第13-14自然段可以看出母亲,相关事件如(二)母亲对“我”的人生着怎样的影响?母亲对我进行了什么样的“生命教育”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写母亲对儿女的舐犊之情处处可见,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即儿女对母亲的思念与热爱,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高二语文我的母亲导学案模板 - 副本

高二语文我的母亲导学案模板 - 副本

我的母亲第1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概括事件,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更深刻地去理解生活中的母爱。

3、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并能逐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合理运用。

学习重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学习难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导学的相关知识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绩溪县中屯人。

父亲是农民。

17岁,她嫁给49岁做官的胡传做填房,成了几个孩子的后母。

20岁生了胡适,23岁守寡。

她命运多舛,但注重对儿子的“智力投资”,在家道中落后,还借钱给儿子买下了《图书集成》一书。

)自学检测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 ) 绰.号( ) 庶.祖母( )吹笙.( ) 摹.画( ) 眼翳.( )舔.去( ) 侮.辱( )2、解释下列词语。

(1)责罚:(2)管束:(3)气量:(4)广漠:(5)宽恕:(6)质问:(7)仁慈:(8)侮辱:(9)文绉绉:(10)面红耳赤:3、读完课文后,用一句话总结概括“母亲”在作者心中的形象。

合作探究.1、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归纳段意。

2、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乎与主题无关,为什么这样写?3、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4、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做练习册上练习第2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概括事件,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更深刻地去理解生活中的母爱。

3、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并能逐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合理运用。

教师活动(二)整体感悟,探究问题(二)指导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问题。

第二课《我的母亲》导学案(优秀版)word资料

第二课《我的母亲》导学案(优秀版)word资料

第二课《我的母亲》导学案(优秀版)word资料2《我的母亲》导学案班级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认识和理解“铺垫”的写作手法,运用到本文的赏析中。

3、运用品读法,赏析母亲对“我”、对其他亲人、对自己名誉的不同态度和做法,感受母亲的思想性格和为人特点。

4、引导学生体会朴素的叙事中蕴含的对母亲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理解母亲对“我”做人的影响,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再次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教材助读】一、走进胡适(1891一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现代诗人、文学家、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

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作出了一定贡献。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

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后逐渐成为右翼资产阶级文人的代表。

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白话文学史》和《胡适文存》等。

二、了解背景胡适的父亲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乃至台湾省任官职;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

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

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她对唯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才。

这篇文章写于胡适40岁时,是胡适对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的回顾,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第一课时一、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组长课堂检查)文绉绉.()绰.号()庶.祖母()吹笙.()摹.画()眼翳.()舔.去()侮.辱()2、理解课后“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字词。

高二语文《我的母亲》导学案

高二语文《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胡适【学习目标】1、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重点难点】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 ) 绰.号( ) 庶.祖母( ) 吹笙.( ) 摹.画( ) 眼翳.( ) 舔.去( ) 侮.辱(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提示及要求: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四、学习课文内容1、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讨论交流。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提问: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五、探究活动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六、小结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管束、责罚、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高二语文学科《我的母亲》导学案(教师版)

高二语文学科《我的母亲》导学案(教师版)

高二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主备人:何某人审核人:秦政王定稿日:2014.03.23协审人:高二语文组授课人:使用对象:高二年级姓名:班级:课题:《我的母亲》(语文教育出版社第二单元第13课)课型与课时:新授课 2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能概括出母亲的形象。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学习难点】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

曾主修哲学。

原名嗣穈,字适之。

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

1910年,即胡适19岁时,赴美国留学。

1916年写成《文学改良刍议》,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 项美国博士桂冠。

2、关于“母亲”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弟,19岁时成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适父亲胡传的续弦。

然而天不假年,胡适的父亲50出头便撒手人寰,抛下了孤儿寡母。

成了寡妇的冯顺弟无奈中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老家寻找生路,让孩子接受教育。

23岁的冯顺弟成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

冯顺弟尽管农村出身,不会识文断字,但对唯一的儿子胡适悉心教育,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乡贤。

在23岁守寡,46岁逝世。

胡适13岁时,冯顺弟毅然将他送往上海求学。

徽州人固有"十三四岁,往外一丢",送男孩出外学徒经商的习惯,但胡适毕竟是他母亲年轻守寡朝夕相处的独子!深明事理的母亲送儿子上路时没有在儿子和众人面前掉一滴泪。

胡适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

在美留学七年间,胡适与母亲只能保持书信来往。

他母亲在病重时也不让人告诉儿子,以免他中断学业。

母亲冯顺弟早知邻人宋焕家中有一部《图书集成》是儿子一直求之未得的,当她得知宋家减价到八十元时,便借贷为儿子买下。

为了资助胡适读书,她甚至不惜变卖自己的首饰。

《我的母亲》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共3篇

《我的母亲》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共3篇

《我的母亲》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共3篇《我的母亲》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1导学目的:本篇导学案主要是为了帮助高二学生深入阅读文学作品《我的母亲》,了解该文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一部分:作品简介与背景1.作品简介《我的母亲》是鲁迅的一篇小说,描写了一个“胤禛同志”的母亲从小做起被慈禧贵妃嘉奖,到康有为变法,到义和团运动,最后被儿子所杀害的生活历程。

小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深刻,通过一个普通妇女的故事,反映了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时呈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和爱国主义的思考。

2.创作背景《我的母亲》是鲁迅在上海参加“五四”运动后创作的作品,其创作背景存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时代背景。

鲁迅生长在晚清时期,逐渐认识到封建帝制的腐朽和无力,而社会风气又极度迂腐堕落,种种阻力都深深的影响着鲁迅的思想和人生历程。

另一方面,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反对清朝和封建制度的思想和活动,这些都奠定了他后来思想和文学的基石。

第二部分:文化内涵1.爱国与反对封建统治《我的母亲》描写的母亲是一个坚守爱国主义的人,她为了国家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珍贵的人格品质之一。

其次作者通过母亲的境遇,呈现了封建统治下民众的苦难和无望,隐喻了封建制度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2. 社会风气和人性扭曲《我的母亲》也呈现出晚清时期社会风气的堕落和人性的扭曲。

慈禧作为朝中权贵,自私自利的行径深度影响了晚清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使得人民生活贫苦困苦,同时也导致了各种思想的传播和呼声。

3. 弱者的悲剧与历史的教训小说表现的是一个弱者的悲剧,而这种悲剧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通过塑造一个母亲角色,传达了一种乡土情怀,更是为人类的历史留下了无限的感慨。

第三部分:艺术特色1.描写手法精湛《我的母亲》通过细腻的描写、完整的人物形象,在文学上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性,展现了鲁迅出色的文学才华和擅长塑造形象的特点。

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二单元妈妈教案4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二单元妈妈教案4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妈妈的农村形象。
3、诗人是怎样表达对妈妈的感情的?(提示:找出诗歌高潮部分加以揣摩)诗人笔下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形象?
A.通过对妈妈背柴的细节描写“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火/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表达了诗人对妈妈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敬爱。这一句诗真切地表达了为自己的家庭任劳任怨地操劳的贫困地区的母亲形象,一种朴素、坚韧的女性生命态度。
妈妈操持着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而在现代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当城市里的人们面对各种炊具眼花缭乱的时候,妈妈还用着最原始的方法,以柴为炊。作为接受过现代文明的诗人,通过两种文明方式的对比,内心充满无限的感慨和辛酸。从而在内心深处感到妈妈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
B.勤劳坚韧,贫穷朴素,远离都市文明。
三、直击心灵,有感而发
妈妈
教学课题
《妈妈》——江非
班级、执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头重脚轻”布局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揣摩诗中的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作者对妈妈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诗中诗人对妈妈的感情
难点:诗人笔下“妈妈”的形象剖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为主,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等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ຫໍສະໝຸດ 过程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视频“11岁少年唱哭亿人”,结束后个别学生有感情诵读江非《妈妈》……
二、问题探究(任选其一,小组合作)
1、全诗共20句,有多少句写现代文明,有多少句写母亲的生活状态,这种“头重脚轻”的构思有何用意?
明确:有15句写现代文明,只有5句写妈妈的生活状态,现代文明普遍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些在都市里司空见惯的事物对一个偏远农村的妇女来说是那么遥远和陌生,它就与乡村世界形成较大的反差,暗示出妈妈生活的窘迫和视野的局限,也暗示着现代文明与乡村文明的距离。

《我的母亲》导学案(教师版)

《我的母亲》导学案(教师版)

《我的母亲》导学案编制人:审核人:课时安排:1课时使用班级:A班班别:高一( )班姓名:学号:学习小组:【预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学习抒情散文的写法,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及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情感,探讨情感,从而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抒情散文的写法,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及情感。

教学难点:关注情感,探讨情感,从而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学法指导1.走近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

满族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2.教学方法:讲授、探究;多媒体课件教学。

三、自主学习1.字词正音解释:外甥:shēng姐妹的儿子。

撮土:cuō抓。

窘:jiǒng本义:生活或处境困迫;没有办法。

窘迫穷困。

困苦。

份礼:fèn份子:若干人均摊等份额的钱同办一件事。

刮痧:shā民间治疗某些疾患的一种方法。

用铜钱等物蘸水或油刮患者的胸背等处,使局部皮肤充血,减轻病情。

筹划:chóu谋划。

私塾:shú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实行个别教学,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供给:jǐ①满足社会购买力的需要;②按一定规格供应或作为伴随物而配给。

拥挤不堪:kān人或车船等紧紧地挤在一起,不能承受。

愣:lèng呆,失神。

发愣:发呆。

庚子:gēng天干的第七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廿三:niàn二十。

2.初读全文,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课文,了解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理清文章的记叙时间顺序顺序,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脉。

提示: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我的母亲》【课堂检测】编制人:审核人:课时安排:第1课时使用班级:A班班别:高一( )班姓名:学号:学习小组:【问题反馈】检查学生课前先学的问题1、2。

【学期】高二语文下学期现代散文阅读我的母亲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期】高二语文下学期现代散文阅读我的母亲导学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学期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现代散文阅读《我的母亲》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大意,概括文中母亲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与感激之情;2.从母亲所言所行入手,整体上把握内容;体会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的特征;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知识链接】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3月,他所写的白话诗集出版,即《尝试集》,这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一部个人诗集,也是第一部白话诗集。

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弟,19岁时成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适父亲胡传的续弦。

在家里的心愿是盖一座瓦房,因贫穷盖不起,在当时当地的媒婆给他介绍了年长她30岁左右的胡传。

胡适的父亲胡传是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及台湾省任官职,然而天不假年,50出头便撒手人寰,抛下了孤儿寡母。

成了寡妇的冯顺弟无奈中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老家寻找生路,让孩子接受教育。

23岁的冯顺弟成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

冯顺弟尽管农村出身,不会识文断字,但对惟一的儿子胡适悉心教育,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乡贤。

在23岁守寡,46岁逝世。

【学习过程】【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文绉绉()眼翳()佃()户锁匙()轻薄()mé¡先生()mó画()羞kuì()chuò号()【整体感知】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并归纳问题。

(可以分小组讨论)通过初读课文,你能总结文章写了母亲那些事?并且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

《现代散文选读-我的母亲》 导学案(苏教版高二)

《现代散文选读-我的母亲》 导学案(苏教版高二)

《现代散文选读:我的母亲》导学案(苏教版高二)一、【走进作者】胡适(1891~1962)近代思想家,现代诗人、学者。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

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

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

1962年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其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诗集《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二、【背景资料】本文选自《胡适自传》,标题是编者加的。

胡适的父亲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女子。

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

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

胡适三岁随母接受教育,十三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

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从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

本文的体裁是传记,既可供胡适研究者参考,具有史料价值,也可供文学爱好者欣赏、阅读,具有文学价值。

三、【积累整合】1.字音识记文绉绉(zhōu)绰号(chuò)庶祖母(shù)吹笙(shēng)摹画(mó)眼翳(yì)舔去(tiǎn)侮辱(wǔ)2.字形辨识麇麇先生绉文绉绉绰绰号侮侮辱麋麋鹿诌胡诌淖泥淖悔后悔鏖鏖战驺马邹棹船棹海大海3.词语释义图赞:写在画面或图页上的赞美诗文。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翳: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龌龊:不干净,脏。

比喻人品质恶劣;或形容气量狭小,拘于小节。

下流:这里指卑鄙、不道德的意思。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轻薄:言语举动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四、【文本探究】1、结构脉络:(见《尖子生学案》第6页的标注)2、解析重点:(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提示】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

高二语文 2 我的母亲学案(现当代散文选修) 学案

高二语文 2 我的母亲学案(现当代散文选修) 学案

2 我的母亲胡适我小时候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

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地。

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麇先生”。

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麇先生了。

即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

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麇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的面红耳热,觉得太失了“先生”身份!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

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

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

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我在这九年(一八九五-一九零四)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

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

有一次我们村“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里学习吹笙或吹笛。

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

于是我便失掉了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

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不知道。

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

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

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

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

高中语文 我的母亲教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 我的母亲教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我的母亲教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具有史料价值,也可供文学爱好者欣赏、阅读,具有文学价值。

板书设计教学探讨与反思:专题: 活生生的“这一个”教学课题我的母亲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教学法、延伸拓展法【提示】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

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

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三、写作借鉴: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语文人版高中现代散文选读(我的母亲)教案

语文人版高中现代散文选读(我的母亲)教案

语文人版高中现代散文选读(我的母亲)教案总课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课时 1课题胡适《我的母亲》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备课札记第一课时一. 导入:1从古到今,都有特别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

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周围,有如此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特别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同意孩子哭出声音来,对如此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么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2. 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胡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

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

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

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

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有用主义。

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

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妨碍。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

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

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现代散文阅读
《我的母亲》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大意,概括文中母亲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2.从母亲所言所行入手,整体上把握内容;体会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的特征;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知识链接】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3月,他所写的白话诗集出版,即《尝试集》,这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一部个人诗集,也是第一部白话诗集。

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弟,19岁时成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适父亲胡传的续弦。

在家里的心愿是盖一座瓦房,因贫穷盖不起,在当时当地的媒婆给他介绍了年长她30岁左右的胡传。

胡适的父亲胡传是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及台湾省任官职,然而天不假年,50出头便撒手人寰,抛下了孤儿寡母。

成了寡妇的冯顺弟无奈中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老家寻找生路,让孩子接受教育。

23岁的冯顺弟成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

冯顺弟尽管农村出身,不会识文断字,但对惟一的儿子胡适悉心教育,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乡贤。

在23岁守寡,46岁逝世。

【学习过程】
【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文绉绉()眼翳()佃()户锁匙()轻薄()m é¡先生() mó画()羞kuì() chuò号()
【整体感知】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并归纳问题。

(可以分小组讨论)
通过初读课文,你能总结文章写了母亲那些事?并且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

【合作探究】
1.预习反馈
⑴请你与小组同学合作,采用你们喜欢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请你向同组的同学展示你的预习成果。

2、思考探究
(1)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读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课外文段】黄土邹志安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

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

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死于肺心病。

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

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

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jǐn,饥荒)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

以后一直半夜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

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

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

他问:“一瓶药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

”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

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钱能买近20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

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

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

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

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病中神志不清说的胡话。

谵,读zhān),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

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

富有者被给予,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

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精神缺憾。

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他现在去了!在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

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

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77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

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

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合孝道的方法了。

哭也徒然,哀也无助。

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

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参考答案:
整体感知
1、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
2、我说了不该说的话,母亲重重责罚我。

3、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母亲从不骂一声,脸上也不露出怒色。

4、受两嫂子的气,母亲只能忍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5、听了五叔的牢骚话,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表现出母亲的刚气。

思考探究:
(1)前三段想表明作者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以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弥足珍贵,影响深远;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2)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