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一语文复习课件(共40张PPT)

合集下载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概括第二段
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
的经过。 游历—解疑
第一层:点名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 和缘由。
第二层:访问寺僧,“扣石发声”, “笑而不信”。
第三层:月夜考察游历石钟山的经过。
作者的这种观点是他亲自考察所得,我们一起
来看一下他的考察情况。
时间是: 莫夜月明
人物是: 苏轼与长子苏迈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夸张、比喻、拟人。绘形
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直接绘声
鹳鹤: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
类比拟声
1、描绘了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 有动有静,有形有色,十分逼真,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引人入胜。 2、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亲身寻访的不易。环境 艰险,在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但不亲历险境就难得奇绝。 3、正是这样寂静幽深的环境,为下文写听到石钟山的声音做了 铺垫。也为后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做 伏笔。

其中的
本来
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
形容词词尾,
独自
名作状,在旁边
同“然”,…的样子 扑、抓
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
阴森的样子
宿巢的隼
鸟鸣声

《石钟山记》课件28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课件28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当然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 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 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
第二段 至石山暮侧上夜立栖月千鹘尺,明,闻,如人独猛声与兽亦迈奇惊乘鬼起小,,舟森磔,然磔至欲云绝霄搏壁间人下;;。又而大搏人人,:打捉人 栖鹘:宿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巢的老鹰。 鹘,鹰的 一种。
1、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2、阅读第一段,完成下列表格:
前人姓名
得名由来
人们态度
作者依据
郦道元 李渤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聆之,南声函胡,北 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人常疑之 余尤疑之
以钟磬置水 中,虽大风 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 声者,所在 皆是也,而 此独以钟名, 何哉?
• 记: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
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 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 情成分,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本文真的只是单纯写石 钟山的美景吗?

高中语文课件《石钟山记》

高中语文课件《石钟山记》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石之铿然有声者,
聆之,南声函胡,北 余 尤 所在皆是也,而
渤 音清越,桴止响腾, 疑 之 此独以钟名,何
余韵徐歇。
哉?
第二段段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 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是什么?
1.时间--------方式---------原因(得观)--------经过
1.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 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 想? 2.由课文题注可知,其实苏轼关于石 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也是错误的,那 么怎样理解本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石钟山,在现在江西 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 北二山。
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 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 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 的说法是:“该全山皆 空,如钟覆地,故得钟 名。”现在认为得名的 原因是它既有钟形,又 有钟“声”。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比较本文 与《游褒 禅山记》 在内容、 结构、写 法等方面 的异同。
古今异义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古:往,到。今:适合,舒服。
2、空中而多窍,不知其浅深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
3、自以为得其实 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 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 为“实质上”。

高中语文第二册 苏轼《石钟山记》PPT课件

高中语文第二册 苏轼《石钟山记》PPT课件
5
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
2020年10月2日
石 钟 山 记
苏 轼
6
2020年10月2日
7
因事说理的游记
<——— ———›
事 —— 怀疑前人说法而夜游石钟山
{依 目 据的
探察其得名由来。
理 —— 事不目见耳闻,
不可而臆断其有无。
2020年10月2日
8
质疑 —— 察疑 —— 释疑
对象 态度
理由
{质 郦说
噌弘如钟鼓不绝声 微风鼓浪,
款坎镗嗒之声
} 水石相搏,—> 古之人不余欺也
声如洪钟
2020年10月2日
11
重点字、词、句
通假字: 莫=暮
识=志
活用的字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
特殊句式: 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句
思考:从苏轼夜乘小舟,亲身涉险,实地 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精神?
不畏艰险,勇于实践的科学探索精神。
一级物品(必备):背 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袋、雨衣、帽子、手 套、地图、食物、指北针、 常用药、水壶(最好是保温 的)。
二级物品:哨子、小刀、 手电、电池、灯泡、笔记本、 垃圾袋、卫生纸、打火机、 针线包 。
其他:望远镜、相机、 毛巾、防寒衣物等。 14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石钟山记》课件41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课件41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鄱阳湖
语气词,不译 认为 靠近 名→动,激荡,掀动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搏击,撞击 大 这个 说法 “是说” 把 qìng 放置
即使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
使…发出声音 更 何况
能鸣也,而况石乎!
古时打击乐器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游记种类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 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 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 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任务一: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彭蠡( lǐ ) 郦元( lì ) 桴止( fú ) 铿然(kēnɡ) 栖鹘 ( hú ) 磔磔(zhé) 噌吰(chēnɡ hónɡ)穴罅(xià) 无射( yì ) 窾坎(kuǎn) 识之 (zhì)
清脆悠扬
找到,发现
但是,然而
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鼓槌 声音传播
停止 找到
为什么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更加 它
定语后置句的标志
到处 这样 可是 唯独 名→动,命名,取名
译文:到了唐朝李渤才开始寻访它的遗留下来的踪迹,在水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
钟磬(qìng) 硿硿(kōng) 鹳鹤(guàn)

《石钟山记》课件(共51张ppt)

《石钟山记》课件(共51张ppt)

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鄱阳湖出口处。 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 面积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 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 尤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 寻声探源,并撰写闻名天下的《石钟 山记》而相得益彰。
侧景 夜景
wk.baidu.com正景
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 长江及鄱阳湖,居高临下,进可攻,退 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 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登临山上,既 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近睹江湖清浊。 如在月色之夜,可谓"湖光影玉壁,长天 一月空"。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 来此山赏景。如唐代李勃,宋代苏拭、 陆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 曾国藩等。郭沫若留诗《登湖口石钟山》 于此。石钟山从唐代起就有建筑,经历 代兴废,现仍存怀苏亭、半山亭、绀 [gàn]园、船厅、江天一览亭、钟石、 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 洞、同根树等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
兼词 “于彼”
击、拍

第一段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鄱阳湖 别称
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
振动
疑之。今以钟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 能鸣也,而况石乎! 放置
即使
(磬,qìng,古乐器名,曲尺状平面体,上有空,系在架上巧计 发声。用玉或石头制成。 )

《石钟山记》ppt课件30张

《石钟山记》ppt课件30张

思考:李渤真的可笑吗?苏轼自己考证的过程和结论是完 全科学的、正确的吗?为什么?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 由。
李渤能对郦说指出质疑,并进行考证得 出新的结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且二山石头 声音有差异,可能来自于石中的空腔,说明李 渤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所以他不应该被嘲笑。
01 苏轼选择"暮夜月明”时进行考察,这个时间段不适合全 面观察,细致考察,结论未必可靠;
传播 声音
更加 定语后置
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
表转折 名作动,取名
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段意:提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的两种说法, 并表示了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1.《水经注》是谁的作品?他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2.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3.作者对两人的说法持何种态度?有什么依据?
wk.baidu.com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
简略
浅陋
事实、真相
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段意: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
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点明主旨:强调“目见耳闻”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反对 主观臆断,草率盲从。
宿巢的隼
鸟鸣声
而山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é)云霄间;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人 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 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况石乎!
扣石发声说 (李渤)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余 尤疑之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 余 固笑而 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不信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 在皆是也,而此独以 钟名,何哉?
作者人格精神
学习活动二 :研读鉴赏,品“道”深意
“扣石发声说”
学习活动二 :研读鉴赏,品“道”深意
疑起何处?
两种说法
得名由来
水石相搏说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郦道元)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扣石发声说 (李渤)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 之,南声函胡,北音清 越,桴止响腾,余韵徐 歇。
作者态度 作者依据 作者人格精神
人 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 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况石乎!
学习活动三 :反求诸己,依“道”而行
质疑点二:李渤真的陋吗?
据《旧唐书·李渤传》记载,李渤是唐代名臣,早年立志读书,并成功考取 功名。走上仕途之后,心忧天下苍生,为百姓殚精竭虑。可见,无论是学识,还是 人品,李渤并不“陋”。
《辨石钟山记》也是在李渤实地探访石钟山后写下的。李渤有疑,就实践考证, 他的行为与苏轼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具备这种实地考察的探究精神,这是值 得肯定的地方。用“陋”来简单地给李渤贴标签,或许也有些武断。

海头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课件:《石钟山记1》(苏教版必修2)

海头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课件:《石钟山记1》(苏教版必修2)

评疑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 元 所 以 不 传
——言之不详
士大夫 ——不肯夜泊绝壁下
渔工水师 ——知而不能言
陋者 (李渤) ——考击而求
苏轼入朝为官期间,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持不 同态度。那些因拥护新法而得势的朝臣便竭力收 罗苏轼的诗文,断章取义,专摘只言片语,然后 罗织罪名,累章弹劾他讥刺朝政。元丰二年 (1079)七月,苏轼因此被逮捕至京御史台狱, 其间,与其有诗文往来而受株连的大小官员就有 二十余人。这就是当时震惊朝野的“乌台(御史 台)诗案”,实为受人陷害。同年十二月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被禁锢。直到元丰八年神 宗死后,哲宗立,苏轼才复被起用回朝。《石钟 山记》即写于元丰七年(1084)六月由黄州团练 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之时,也就是在将近七年 漫长的谪居期间。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以为,认为
自以为得其实 认为 自以为得之矣 先王以为东盟主 把 ……当作
微风鼓浪: 动词,振动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声,动词的使动用法。
桴止响腾:
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声音。 名词,回音,名词做状语。
定语后置句
石之铿然有声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苟以天下之大……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作者认为石钟山的得名原因是:

《石钟山记》ppt课件42张

《石钟山记》ppt课件42张
其实”。 3. 在《石钟山记》中,作者听到水上巨响的句子 是“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吆如钟鼓不绝”。
4. 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李渤从深潭边找到 两块山石,敲击后聆听他们的声音, “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袍止响腾,余韵徐歇” 。 5.《石钟 山记》中,苏轼弓用典故向苏迈描摹石钟山发出 的动人声响,其中跟和晋大夫魏绛有关的是; 霖 坎镗塔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6.作者怀疑郦道 元的说法原因在于“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 不能鸣也,而况石平”。
目/耳:名词作状语,亲眼、亲耳
臆断:凭主观推测而断定
给: 大概
终:终究
虽 :即 使
言:记载
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 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 是以记之,盖叹 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所以: ……的原因 以: 用
考:敲 实:事情真相 是 以 : 因 此 盖:连接上句,表原因
在作者看来 , 世人为什 么不能 准确知道石 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各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吆 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微波入焉 ,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方:适逢、正 心动:内心惊恐 发于水上: 状语后置句 绝:停 察:细看 则:原来是 罅: 裂缝 浅深:偏义复词,偏深 焉: 那里
为: 形成 此:指宏大的噌広之声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 流,可坐百人,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 吞吐,有额坎镗韂之声,与向之噌吆者 相应,如乐作焉。

《石钟山记》课件43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课件43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手法】
①比喻摹状—如猛兽奇鬼
比喻摹声—若老人咳且笑、如钟鼓
不绝
②直接摹声—磔磔、噌吰、窾坎镗鞳
③动静结合—大石侧立;栖鹘惊起
④高低结合—山上栖鹘;山谷鹳鹤
⑤侧面烘托—心动、大恐
⑥拟人摹状—森然欲搏人
【作用】①描绘了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
源自文库
形有色,十分逼真,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引人入胜。(景趣)
研读 第二段
1.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
两个阶段
白天:寺僧演示――“笑而不信”(嘲讽) 暮夜:夜泊绝壁――“笑谓迈曰”(自得)
2.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如 何得来的呢?这一段又写 了几种说法?在原文中找 出相关语句,完成以下表 格。
寺 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 笑而 僧 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不信
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文本探究(第一段)
1.郦道元、李渤对石 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 么说法? 2.作者对每个说法表 示怀疑的依据是什么?
文本解读
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持何种态度?
人物
得名由来
作者 态度
作者依据
郦 道 元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常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 疑之 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访求
状语后置

高中石钟山记ppt课件

高中石钟山记ppt课件
收获
通过阅读,我不仅欣赏到了苏轼优美的文笔,还学到了如何观察自然景观的技 巧和方法。同时,文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也让我受益匪浅,更加懂得珍惜自然 、敬畏自然。
阅读石钟山记的方法与建议
方法
在阅读《石钟山记》时,我建议大家首先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思想,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同时,要注重对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子的理解,以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内容。
04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主题思想
探究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通过对石钟山得名的考察,提醒人们做事要深入实际,多做实地考察,不能主观臆 断
以石钟山为例,彰显实践精神的重要性
艺术特色
01
02
03
04
结构严谨,记叙描写与议论相 结合
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具有很 强的形象性
语言简练,句式多变,具有很 强的节奏感
最后,他得出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 有无,可乎?”
02
文章结构与段落大意
文章结构
第二段
描述作者夜泊石钟 山的原因和感受。
第四段
通过对话揭示石钟 山的真实面貌,强 调其独特之处。
第一段
交代石钟山的地理 位置和命名原因。
第三段
描绘石钟山夜景, 突出其神秘、阴森 、恐怖的特点。
第五段
总结全文,再次强 调石钟山的神秘和 独特之处。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出 作者深厚的感情色彩

《石钟山记》课件(共42张PPT)

《石钟山记》课件(共42张PPT)

石之铿然有声者,
聆之,南声函胡,北 余 尤 所在皆是也,而
渤 音清越,桴止响腾, 疑 之 此独以钟名,何
余韵徐歇。
哉?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 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 种说法的怀疑。
第二段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 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自:从
赴:赴任,就职
使:派
而:连词,表修饰
扣:同叩,敲击,敲打 独:单独,独自
硿硿焉:硿硿地响
绝:陡峭
固:仍旧,还是
译文: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石 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硿硿地响,我仍旧笑笑, 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 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
鹘qī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é云霄间。又有若老
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guàn鹤也。 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森然:阴森的样子
搏人:捉人、打人
磔磔:鸟鸣声
且:一边…一边…
译文或:有巨的大,的有石的头人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 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向人猛扑过来。而山上栖息 的老鹰,听到人的声音也受惊飞起来,喋喋地在高空中鸣叫。 还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似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 鹤鸟。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船夫
代词,代发声之处 裂缝
兼词“于此”
形成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水中流流中,央可坐百人,空中在而那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正对着
中间是空的 窟窿
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
击物声,钟鼓声 之前、以前
演奏 于是
知道
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阴森的样子
宿巢的隼
鸟鸣声
状语后置句
正要
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一边… 一边…
有的人
内心惊恐
状语后置句
噌吰如钟鼓不绝。 形容钟鼓的声音 停止,断绝
十分惊恐
同“乃”,原来是
波浪激荡冲击
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体裁
记: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作者可以通过记事、 记物、记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主张。在写法上大 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 诗案被贬到黄州(现湖北),元丰七年 (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 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 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 西)任县尉,途经湖州,游览了石钟山, 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进行实地考察, 写了这篇文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石钟山记》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石钟山记》课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北宋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 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 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 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 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 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 “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聆之,南声函胡,北
渤 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余 疑
尤 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 此独以钟名,何
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 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 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 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 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é)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 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 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 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 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 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 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 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余 尤 聆之,南声函胡,北 疑 之
渤 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 此独以钟名,何 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
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 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 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 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 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 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 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 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 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使:派
固:仍旧,还是
其:其中的
莫:通“暮”,晚上
焉:形容词尾,同“然” 独:单独
译文: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
石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发出硿硿的声音,我 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 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 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 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曰此鹳鹤也。
2.请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每个段落的内 容。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 如洪钟。是说 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 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 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 函胡 ,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 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 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 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之: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然:但是
独:惟独
是:这
以:用
石…有声者:定语后置 名:名作动,命名
译文:李渤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 但是(对)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能敲打 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是惟 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侧:名词作状语
且:一边… …一边… …
或:不定代词,有的,有的人。
译文:巨大的石头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 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向人猛扑 过来(似)的;而山上栖息的老鹰,听到人的声音也 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鸣叫;还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 咳边笑(似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鸟。
文本探究(第二段)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 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 所谓石钟者。
自:从 舟:乘船。名状 适:到……去
因:因而,于是。 得:能够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乘船 出发到临汝去,(我的)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 饶州府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县,因 而能够看一看人们所说的(名叫)石钟的山。
3. 月 夜 绝 壁 之 景 有 何 特 点 ? 你 最 欣 赏 哪 个 词
疏通生字词:
彭蠡(lǐ ) 郦(lì) 桴(fú)止响腾 铿(kēnɡ) 莫(mù) 栖鹘(qīhú ) 磔磔(zhézhé) 噌吰(chēnɡhónɡ ) 罅(xià) 识(zhì) 无射(wúyì) 窾坎(kuǎnkǎn) 镗鞳(tānɡtà ) 如乐( yuè)作焉
整体把握文本
1.请用一句话概括 本文内容。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 如洪钟。
焉:兼词,于此 临:靠近。 搏:撞击,拍
鼓:振动 洪:大
译文:《水经》上记载:“鄱阳湖的出口处有 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这座山)的 下面靠近深水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头互 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
古代纪年法
❖ 王公年次纪年法:秦襄公八年 ❖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 庆历四年 元丰八年 ❖ 岁星纪年法 ❖ 干支纪年法: 东汉 ❖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 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 乘小舟,至绝壁下。
始:才
扣:敲打
访:寻访
而:连词表承接
得:找到
聆:仔细听
得…潭上:状语后置
函胡:通“含糊” 徐:慢
译文:到了唐朝李渤才开始寻访它的旧址,在水潭边 上找到两块山石,敲击石头仔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 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清 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继续) 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 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 种说法的怀疑。
文本探究(第一段)
1. 郦 道 元 、 李 渤 对 石 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 么说法? 2.“ 人 常 疑 之 ” “ 余 尤疑之”可以互换吗? 为什么?
研习、思考
得名 由来
作者 态度
作者 依据

道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人 常 元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疑 之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 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是:这
虽:即使
以:介词,把
wk.baidu.com
置:放
鸣:使……发出声音
译文: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 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 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钟磬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 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 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 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法,为“宋四家” 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 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