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一语文复习课件(共40张PPT)

合集下载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 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 使,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 属江西)任县尉。
父子二人途径湖口县,兴之所至,游览 了石钟山;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进行 实地考察。有感而发,苏轼信手写下了这篇 著名的游记。

第 一 段
读 文

兼词,在那里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 莫能知……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演奏 于是
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
知道、认得、
能辨别
判断句
判断句
“汝 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参考译文
我正内心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地响着像钟鼓的 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 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音。船调 转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处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 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 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 “你知道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 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2、苏轼在文中强调耳闻目见、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反对主观臆断, 草率盲从,这是科学的态度。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与苏轼的提倡的科 学态度是一致的。
余音萦耳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 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 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 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曰此颧鹤也。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彭蠡(lǐ) 郦元(lì) 钟磬(qìng)
桴止响腾(fú) 铿然(kēnɡ) / 硿硿(kōng)
栖鹘(qīhú)
磔磔(zhé) 鹳鹤(guàn)
噌吰(chēnɡhónɡ) 穴罅(xià) 窾坎(kuǎn)
无射(wúyì) 镗鞳(tānɡtà)
朗读第一段 1、《水经注》是谁的作品?他认为石钟 山是怎样命名的? 2、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泛舟赤壁
泛舟赤壁
石钟山上的古寺
背景介绍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 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 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 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 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 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 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 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 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今属河南), 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 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 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 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苏轼(1037-110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北宋文 学家。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曾任杭州通 判,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地的知州,官至礼部尚书。又 曾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北还后的第二年病死于常州。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首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的、乱蓬蓬的 络腮胡须。可是,转而一想,这样说他的胡须似乎 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于是, 仔细端详起来,她终于发现哥哥的额头扁平,了无 峥嵘之感,一副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 远,整体结构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又喜 孜孜地再吟诗一首:

《石钟山记》ppt课件42张

《石钟山记》ppt课件42张


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

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
直至清朝,香火鼎盛。
课文研读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 石相搏 ,声如洪钟。是 说也,人常疑之。
焉: 兼词,于此 搏: 撞击, 拍 启:靠近,挨着 洪:大 鼓:名作动,掀起 是:这,这个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 遗 踪 ,得双石于 潭上①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纪年法
·王公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 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 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 《石钟山记》 “元丰七年”。
·干支纪年法: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年一周期。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
下部均有洞穴。
形如覆钟, 面临深潭,

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响

声如洪钟,故名“石钟

山”。两山分据南北,相

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

唁鄱阳湖,称上钟山;北
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
山,两山合称“双钟山”。

石钟山在历史上是1儒

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

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
11. 《石钟山记》中,苏轼探寻完毕石钟山命名的 来历后,用一个宾语前置句 “古之人不余欺也” 表明了自己轻松愉悦的心情。
12.作 者 描 写 自 己 在 绝 壁 之 下 听 见 的 鹳 鹤 的 声 音 的 句 子 是 :又 有 若 老 人 咳 且 笑 于 山 谷 中 者。 13.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石钟山记2》课件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石钟山记2》课件

余尤 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 此独为什么不能准
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所 郦 元 ——言之不详 (叹)
以 士大夫 ——不肯夜泊绝壁下
不 传
(惜) 渔工水师 ——知而不能言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 (笑)
一、疑点——找出二疑
而此独以钟名
(名词作动词)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动词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
规律:否定句中,代 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谢谢同学们的配合!
石钟山记 苏轼
石钟山
苏 轼
泛舟崖
联合国专家称石 钟山集风光、古迹、 名胜、园林于一身, 堪称世界之最zxxk
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
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先秦散文)
唐朝: 韩愈
柳宗元
宋朝: “三苏” 欧阳修
王安石
范仲淹 ()
曾巩
苏轼(1037---1101),北宋文 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著有《苏东坡全集》。 (1)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为北宋名家; (2)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开宋代诗歌的新风气; (3)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 豪放词的创始人; (4)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其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3)笑: 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
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而对于那些单凭主 观臆断便“自以为得其实”的李渤之类 的“陋者”,则给予了尖锐的讥笑和嘲 讽:“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 笑李渤之陋也。”此“笑”可以看出苏 轼不主观、不武断,实事求是的科学处 事态度。

高中石钟山记ppt课件

高中石钟山记ppt课件

03
重点词汇与句子解析
重点词汇
01
02
03
重点实词
例如,石钟山的“钟”, 在此处的意思是“聚集” 或“集中”。
重点虚词
例如,“之”在句子“余 于仆碑”中,起到结构助 词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 语中的“的”。
词类活用
例如,“鼓”在句子“微 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 也”中,是名词动用,意 为“鼓动”。
06
写作手法与技巧探讨
写作手法
顺叙法
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按照 石钟山的古今变迁,层层递进 ,使得内容条理清晰,易于理
解。
寓情于景
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入到对景色 的描写中,借景生情,情随景 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 作者的情感。
夹叙夹议
在描述的过程中穿插议论,边 叙述边评论,使得文章既有故 事性也有论理性。
高中石钟山记ppt课件
目录
• 石钟山记简介 • 文章结构与段落大意 • 重点词汇与句子解析 •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 人物形象与情节分析 • 写作手法与技巧探讨 • 石钟山记的影响与价值 • 石钟山记的阅读体验分享
01
石钟山记简介
石钟山记的背景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由黄州(今湖北黄冈) 贬赴汝州(今河南临汝)任团练副使的途中,路过庐山,为 了探奇揽胜,游了一番石钟山,记下了所见所闻,写下了这 篇《石钟山记》。
思想价值
石钟山记蕴含了苏轼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 达了他对自然和社会的独到见解,对于启迪思想、激发灵 感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价值
石钟山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 的智慧和才华,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8
石钟山记的阅读体验 分享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3、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思考◎:此处文字请在母版处修改
1.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是?
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郦什元么态—度—? 言之不详
(叹)
所 士大 —— 不肯夜泊绝壁下
以夫
(惜)
不 渔工水师 —— 知而不能言

陋者(李渤)—— 考击以求之 (笑)
◎此处文字请在母版处修改
◎此处文字请在母版处修改
五四三二一


一古词文通
知 识
词今类言假

多异活句字

义义用式
◎此处文字请在母版处修改
一、通假字
1、扣而聆之
通“叩”,敲打
2、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通“叩”,敲打
4、至莫夜月明
通“暮”,晚上
◎此处文字请在母版处修改
二、文言句式

而 表承接
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韵 徐 歇。 自 以为 得之矣。

“含糊” 清脆高扬 传播 剩余的 慢慢 消失 自己 找到

然是说也,余
然而

更尤加疑之。石之…铿的然样有子声者,所在都皆这是样也,而唯此独独以命钟名名,何哉?
(名作动)
定语后置
思◎此考处:文《字请水在经母注版》处修是改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此第处文一字段请在:母版处修改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
临深潭,微风鼓浪,
“的”
兼词,在那里 在下面 对着
鼓动
(名作状)
(名作动)
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 是 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文本疏通
在旁边
阴森的样子 抓 表并列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
鸟鸣声
一边…一边
有的人
起,磔【zhé】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guàn】
正 内心惊恐 发出
声音洪亮
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chēng hóng】如钟鼓不绝。
资料链接

资料链接

解 读 第 1 段 段意归纳交代石钟山的位置,提出其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
1.游因—质疑
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质疑。
1.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第一段写了几种说法?作者的态度如何呢?
郦 道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常疑之
元 “水石相搏”说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记》 ②游记:是一种摹山范水、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有带议论色彩的
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带抒情色彩的《小石潭记》 《醉翁亭记》、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如 《核舟记》《病梅馆记》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记王忠肃公翱三 事》。
文本疏通
慢慢 表修饰
裂缝
它们的
水波动荡 形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返回 原来是
挡在水流中央
中间是空的
窟窿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
击物声
钟鼓声
先前
吐,有窾坎【kuǎn kǎn】镗鞳【tāng tà】之声,与向之噌吰【chēng hóng】者

苏教版 高一 下册 石钟山记 第一课时 PPT课件

苏教版 高一 下册 石钟山记 第一课时 PPT课件

朗读和释义
《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郦(lì)元以为下临深潭,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g)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 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hánhú),北音清越,桴(fú)止响腾,余韵 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kēnɡ)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心动:古今异义,心惊。 而大声发于水上:状语后置句。 空中:古今异义,中间是空的。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 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句。
第二段:实地考察,探明由来。
思考:
作者亲身考察到的石钟山得名原因是什么?
古之人不余欺也!
练习
完成下列理解性默写:
1.暮”。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状语后置句。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 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 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 余欺也!”
《石钟山记》第1课时
新课标72篇古诗文全解(上)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学习一、二两段内容,积累
相关文言知识。 2. 明确作者的质疑和态度。
识记
苏轼
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诗、词、散文 书法、绘画等 人生态度
识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这里 理解为游记。
《水经注》
古代中国地理名著,作 者是北魏的郦道元。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始①:才。 访②:寻访。 遗踪③: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 得④:找到。 于⑤:介词,在。 扣⑥:敲打。 而⑦:连词,表承接。
聆⑧:仔细听。 函胡⑨:同“含糊”。 清越⑩:清脆悠扬。 桴⑪:鼓槌。 腾⑫:传播。 余韵徐歇⑬:余音慢慢消失。 韵:声音。徐:慢。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líng之,南声函há n胡 hu,北音清越,桴fú 止响腾,余韵徐歇。
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 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 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 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 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撰 文,以记胜抒怀。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他撰写的 《石钟山记》闻名天下,与石钟山相得益彰。
石钟山记
苏轼
作者回顾
苏轼(1036-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与其父 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 :开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到了唐朝李渤才开始寻访它的旧址,在水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击 石头仔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 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继续)传播,余音 慢慢地消失。
自以为得之①矣。然是②说也,余尤③疑之。石之④铿kēnɡ然⑤有声 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⑥钟名⑦,何哉?
20岁中进士
26岁凤翔府签判

迁密州
自请外调杭州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2课 《石钟山记》(共40张ppt)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2课 《石钟山记》(共40张ppt)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
中,虽(
) 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
) 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 ,北音
清越(
) ,桴(
) 止响腾(
) ,余韵(
)
徐歇(
)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
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解决文言 第2段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
) 饶之德
兴尉,送之至湖口,因(
) 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
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
) 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
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
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
朗读课文
第2段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 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 二扣之,硿( 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 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 ( qī 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 zhé)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 山谷中者,或曰此鹳( ɡuàn)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 吰( cēnɡ hóng)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xià),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 hán dàn)澎湃而为此也。舟 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 相吞吐,有窾( kuǎn)坎镗( tānɡ)鞳( tà)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如乐( yuè)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 zhì)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 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教版 高一 下册 石钟山记 第二课时 PPT课件

苏教版 高一 下册 石钟山记 第二课时 PPT课件

陋者 (李渤) ——以斧斤考击求 笑
实访后感想: 事不目见学者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写到: “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 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材料二:经过今人全面的科学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 以得名,应包括“主形派”所说的“形”和“主声派” 所说的“声”这两个方面。——涂宗涛《巴峡·石钟 山》
看来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也是 不当的,那么如何理解本文的价值和意义呢?
全文结构
游因——质疑
记 游历——解疑
游感——结论
二疑 三笑 余固笑而不信也
因笑谓迈曰 而笑李渤之陋也
一旨
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
大胆怀疑,小心求证
学习中,也要大胆说出你的怀疑与思考!
课堂练习
完成下列理解性默写:
课后作业
1.归纳整理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焉、因、莫 特殊句式
2.背诵全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夜泊绝壁下听到了什
么:





理解性默写答案: 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 师虽知而不能言。 3.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 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目、耳:名作状,亲眼,亲耳。 夜:名作状,在晚上。 其实:古今异义,它的真相,它的实际。
第三段:访后感想,写作意图。
思考 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2.作者对那些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石钟山记》复习课课件(共19张PPT).ppt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石钟山记》复习课课件(共19张PPT).ppt
⑧《石钟山记》中,苏轼对自己的发现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和古人达到了共 鸣,这句话就是“__古___之__人__不__余___欺__也!”
⑨《石钟山记》中,苏轼亲自探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由此引发他的感慨, 不禁发问:“_____事__不__目__见__耳,闻_____而__臆__断__其__有,无_____可_?乎” ⑩《石钟山记》中,苏轼在文末表明写作本文的意图是“盖__叹__郦__元__之__简___, _而__笑__李__渤__之__陋__也__”。
【kōng】硿焉( 硿硿)地。响
5.有大石当中流(挡在水流)中,可央坐百人,空中(
中)间而是多空窍(的 ),与风水
相吞窟吐窿
6.余是以( 因此)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简,略而笑李渤之陋( )知也识。浅薄
文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南声函胡(
通“)含糊”
二、古今异义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空中而多窍 此世所丰富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
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王国维
石钟山记
游因——质疑 郦说 ——人常疑之 议论为主

李说 —— 余尤疑之 提出问题

1.访问时间、同伴和机缘

游历——察疑
2.访问寺僧 3.亲访之见闻
大石侧立 叙议结合 栖鹘惊飞 解决问题
【答案】C。 ①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 。④写绝壁下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⑥写绝壁 下“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这与石钟山命名无关。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尤疑之”中的“余”是第一人称代词,类似的还有“吾”“我 ”“予”等;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尔”“若”“乃”等。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与“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 南飞》)中的“适”字含意不同。 C.“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绝江河”(《劝学》)中的“绝”字含意相同。 D.丁丑,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 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12 《石钟山记》课件(共4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12 《石钟山记》课件(共4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1.本文是如何得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呢?
本文表面上以游踪(何以要游———游时如何—— 游有何思)为线,实际上是以“生疑——解疑——明疑” 为脉,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缘由,体现了“事须目见耳闻, 不可意断其有无”的求实精神。
2.苏轼为何要借石钟山的命名缘由和游历经过来表现探求 精神呢?
通过亲身实践考察更有说服力,更加真实可感 借此反映苏轼的文学主张:反对空洞说理 告诫苏迈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 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 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1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边。
2 森然:阴的样子。
3 搏:抓、扑。
4 栖鹘:qī hú,宿巢的隼。
5 磔磔:zhé鸟鸣声。
6 且:一边一边。
著名文学家
著名书法家
著名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 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文纵 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 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角度
高低兼具 远近结合 动静皆有 形声相映
修辞
比喻 夸张 拟人
效果
描绘了一幅阴 森恐怖、冷清
凄厉的景象
问题三:作者为何么要描写这幅月夜绝壁图?
内容上,借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景象烘托出探访之不 易,表现出敢于深入险地、深入考察求真的可贵品格;结构 上,为下文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赤壁之下”张本。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ppt精品课件89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ppt精品课件89

1.文中哪句话表达作者的创作 意图? 2.谁在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时 候犯了臆断的错误?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 探究,说明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 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1、《水经注》是谁的作品?他认为石钟 山是怎样命名的? 2、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3、作者对两人的说法持何种态度?
夜游石钟山,作者怎样描写月夜绝壁 下的情景?苏轼实地考察,有没有遇 难而退?结果如何?
1、绘形—— 2、摹声——
3、绘态——
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
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 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课文结构
郦说 ——人常疑之 游因——质疑
李说 ——余尤疑之
苏轼平生最讲究实际,早年他针对 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 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 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一边反 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 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 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 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也不 “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 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溽中,也体现 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 阐发。《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查 后总结的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 臆断其有无,可乎?”
(相当于“然”。 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
看法 ——因声命名

游历——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
1、卒章显志的写法,因事说理。 2、结构: 议论—记游—议论(叙 述、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
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尽信 书不如无书”,要敢于质疑, 并且去小心地求证,还要尊重 事实。
大家能不能举出一些科学家大胆质疑的例子?
背 景 知 识

12《石钟山记》课件(40张PPT)-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12《石钟山记》课件(40张PPT)-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 清代的俞樾就持此说,他在《春在堂笔记》中记着: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 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洞中宽敞,左右旁道可容 千人。……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 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 不知何人所作。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 一.题解 •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属江西湖口县。石灰岩质。 • 关于它命名的原因历来有三种意见:(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 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就是持此说;(二 )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中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 会发音。唐代李渤持此说;(三)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 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
• 三.时代背景 • 此文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6月),是苏轼由黄州贬所调往汝州途经江 西时所作,当时,苏轼已经47岁,仕途之路几经波折。文中寥寥数语对环境描绘 得诡谲阴森,正与《后赤壁赋》与神人相遇幻境的神秘空旷相谐,正是这些不经 意的点滴记录却让我们感受到他心灵的颤动和气息。 • 这篇特别的游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执著的赤子情怀,而这只属于精神无比 丰厚的人。
• 《水经》云:“彭 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 风鼓浪,水石相搏,声 如洪钟。是说也,人常 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 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 上,扣而聆之,南声函 胡,北音清越,枹止响 腾,余韵徐歇。自以为 得之矣。然是说也,余 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 音,所在皆是也,而此 独以钟名,何哉?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于记叙事件经过,抒发作者情怀,表述作者对 事物的观点和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说法,以及对这两 种说法的怀疑。
文本探究(第一段)
1. 郦 道 元 、 李 渤 对 石 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 么说法? 2.“ 人 常 疑 之 ” “ 余 尤疑之”可以互换吗? 为什么?
研习、思考
得名 由来
作者 态度
作者 依据

道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人 常 元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疑 之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 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 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 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法,为“宋四家” 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 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余 尤 聆之,南声函胡,北 疑 之
渤 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 此独以钟名,何 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
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 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 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 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 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 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 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 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 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使:派
固:仍旧,还是
其:其中的
莫:通“暮”,晚上
焉:形容词尾,同“然” 独:单独
译文: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
石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发出硿硿的声音,我 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 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 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 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曰此鹳鹤也。
3. 月 夜 绝 壁 之 景 有 何 特 点 ? 你 最 欣 赏 哪 个 词
2.请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每个段落的内 容。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 如洪钟。是说 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 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 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 函胡 ,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 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 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古代纪年法
❖ 王公年次纪年法:秦襄公八年 ❖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 庆历四年 元丰八年 ❖ 岁星纪年法 ❖ 干支纪年法: 东汉 ❖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 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 乘小舟,至绝壁下。
始:才
扣:敲打
访:寻访
而:连词表承接
得:找到
聆:仔细听
得…潭上:状语后置
函胡:通“含糊” 徐:慢
译文:到了唐朝李渤才开始寻访它的旧址,在水潭边 上找到两块山石,敲击石头仔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 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清 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继续) 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 如洪钟。
焉:兼词,于此 临:靠近。 搏:撞击,拍
鼓:振动 洪:大
译文:《水经》上记载:“鄱阳湖的出口处有 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这座山)的 下面靠近深水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头互 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
疏通生字词:
彭蠡(lǐ ) 郦(lì) 桴(fú)止响腾 铿(kēnɡ) 莫(mù) 栖鹘(qīhú ) 磔磔(zhézhé) 噌吰(chēnɡhónɡ ) 罅(xià) 识(zhì) 无射(wúyì) 窾坎(kuǎnkǎn) 镗鞳(tānɡtà ) 如乐( yuè)作焉
整体把握文本
1.请用一句话概括 本文内容。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 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 所谓石钟者。
自:从 舟:乘船。名状 适:到……去
因:因而,于是。 得:能够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乘船 出发到临汝去,(我的)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 饶州府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县,因 而能够看一看人们所说的(名叫)石钟的山。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 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之: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然:但是
独:惟独
是:这
以:用
石…有声者:定语后置 名:名作动,命名
译文:李渤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 但是(对)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能敲打 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是惟 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侧:名词作状语
且:一边… …一边… …
或:不定代词,有的,有的人。
译文:巨大的石头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 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向人猛扑 过来(似)的;而山上栖息的老鹰,听到人的声音也 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鸣叫;还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 咳边笑(似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鸟。
文本探究(第二段)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 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是:这
虽:即使
以:介词,把
置:放
鸣:使……发出声音
译文: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 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 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钟磬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