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烦恼:忠奸难辨、后宫争宠、贪污腐败、地方造反解决:皇权VS相权、中央集权VS地方分权、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一、君主专制的强化(1)秦——汉初:三公九卿制(2)汉武帝:中外朝(3)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4)隋唐:三省六部制特点:(1)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
(2)“三省”分层决策,互相制衡。
(3)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但又制约皇权。
评价:积极:①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共同议政可减少决策失误。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消极: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一定程度上又会影响行政效率。
(5)二府三司制评价: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6)一省二院制(相权的反弹)(7)明: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1)废除丞相的原因:1.明朝进行地方体制改革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2.丞相胡惟庸擅权专恣(直接因素)。
2)废除丞相的结果:积极: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加强和巩固了专制统治;消极: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3)内阁的形成和发展:1、明太祖:奠定基础——侍从顾问;2、明成祖:正式确立——参与机务;3、明宣宗:发展——票拟权;4、明神宗:全盛——部权尽归内阁;4)内阁的影响:(1)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宦官参政导致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局面。
(8)清:军机处1、起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密2、职能转变: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总揽军国大事。
3、地位职权: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中枢机构。
上传下达,跪受笔录。
4、特点:①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②速:办事效率高③密:保密性强5、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达到顶峰;③标志着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础上采用讨论法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培养学生的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从西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
与相
方推行了一整套政治制度,借此机会给学生点出本节课涉及到哪些
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
评价:进一步削弱了相权,皇帝总揽大权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三个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先秦)
郡县(汉中后期——州郡县)
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从政治方面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
在制作简表的基础上采用讨。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了解汉朝的中朝、刺史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元代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1、了解汉到元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监察制度的变化;2、知道汉朝的中朝,刺史的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元代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认识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斗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并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引入:从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苦恼,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请问:诗中皇帝怕什么?皇帝该怎么办?这些问题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了解的主要内容。
一、“法令出”、专指皇帝而非中央,体现的是皇权至高无上的特点。
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②、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③、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权为基础原则。
3、弊端:①、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影响国家政治决策和合理性。
②、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政治变成一个人的政治。
4、演变:历代官僚体制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他们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敢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历代限制相权的措施:①、西汉;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a、频繁更换丞相;b、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
于是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得以形成。
“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治先做出决策。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及强化(人民版必修1)
A
• 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
4、官僚体制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权为基本原则。 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中央官制) 1.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 2.西汉:频繁换相,实行“中朝”制度 3.东汉:设尚书台(中台) 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5.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6.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 7.清代:设立军机处 —趋势:皇帝权力逐步强化,宰相权力逐步削弱 乃至被废除。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制度):
3、评价: 1、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经 济文化交流 积极: 2、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 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容易形成暴政、腐败、决策失误 政治:
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局限:经济: 发展 文化: 禁锢人们思想不利于近代科技发展
巩固练习
• C 1.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 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 •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 C.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 B2.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bo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 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佑的意见。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 • • •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参知政事 3.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 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4.唐承隋制,置御史台,设御史大夫一人,正三品。《唐会要· 御史台》云: “正朝廷纲纪,举百家紊失。”《新唐书· 百官志》云:“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 正百官之罪恶。”唐御史台的主要职能及设立的根本目的是 A.监察,揭发百官罪恶 B.礼仪,重视社会教化 C.监察,强化皇权统治 D.刑法,维护百姓利益 5.《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 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 员)常不减八九百人。”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 D.当时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元行省制)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 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 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 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 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 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 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 ── 清 · 储大文
8年又3月 12年又2月 1年又2月 2年
汉武帝在位54年 间,先后用相12 人.其中除4人 在任上正常死亡 之外,有3人被免 职,2人畏罪自 杀,3人被下狱处 死.政府高层官 员受到严厉处置 数量如此之多, 在历史上是空前 的.
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的解决 皇 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发展 的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朝代 夏商周 中 央 地 方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内外朝制、东汉设尚书台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形 成 发 展
秦朝
两汉 隋唐 宋 元
三省六部
中书门下、参知政事 一省二院 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设立军机处、密折制 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行省制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
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 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 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 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 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 ┅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 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 基本规律。
历史必修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强化民族认同
君主专制政体在民族地区实行因俗而治, 促进了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培养。
实行民族压迫
在某些情况下,君主专制政体会对少 数民族实行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制政体的推动下,各民族之 间的融合进程加速,形成了更为紧密 的民族关系。
宋朝时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将行政、军事 和财政大权分别由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 司掌握,加强了君主的集权统治。
明朝时期设立内阁制度,作为皇帝的咨询 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进一步加强了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控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控制
01
通过教育和文化手段,控制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维护君主的
权威。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但容 易滋生腐败和暴政。
高度集权、君权神授、等级森严、思 想控制等。
君主专制政体的出现背景
经济基础
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强有 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
社会安定。
阶级基础
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来 巩固其经济和政治地位。
政治基础
随着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形成,地 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 日益尖锐,需要强化君权来维护国 家统一。
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严格的皇位继 承制度,确保了君主专制的稳定性。
三公九卿与郡县制度
秦朝设立了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推 行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成熟阶段
汉朝的巩固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 通过削藩、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 巩固了中央集权,使君主专制政
秦朝的焚书坑儒
02
秦始皇焚烧儒家经典,坑杀儒生,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和强化君
初中历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 图,比较两图最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2、“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 臣民称之曰陛下。”下列关于嬴政改 “王”而称“皇帝”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正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历代监察机构的设置■
秦朝: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 监御史 西汉: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 (州)刺史
东汉到元朝: 御史台 (宋有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提点刑狱司) 明初至清末: 都察院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
【积极】 监察体制的逐渐健全,(一定程度防止官员腐败、 贪脏枉法,滥用职权等,)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 行有效统治的需要。 【局限】 1. 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代表皇帝不代表社会) 2.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 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朝代
秦朝 汉初
地方行政机构
郡、县二级制
郡、县二级制
汉中后期 州、郡、县三级制
唐
宋 元 明
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
省、府、县 省、道、府、县
【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
清
——从秦汉至元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 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一切大权。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 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 2. 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3. 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 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读史感悟: 读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 什么问题? 什么问题?
二、选官制度的演进
1、世官制:贵族世袭官职 世官制: 2、察举制:官吏考察推举人才 察举制:
演变经过: 演变经过: 汉武帝时:诏令举贤, 汉武帝时:诏令举贤,策试贤良 魏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发展了的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发展了的察举制,最初 以德才为标准,区别高下分九等,后被门阀大族控制) 以德才为标准,区别高下分九等,后被门阀大族控制) 评价: 评价: 当时较完善,比世官制进步,但有其封闭性, 当时较完善,比世官制进步,但有其封闭性,后演变 为门阀大族控制官职、垄断权力的工具。 为门阀大族控制官职、垄断权力的工具。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一、君权与相权
1、演变经过 改变传统:频繁换相、 改变传统:频繁换相、多 人免职、 人免职、处死 西汉 创设中朝:
三省六部制
特点: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分工、合作,监督、 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分工、合作,监督、 牵制,保证君权的独尊, 牵制,保证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度的重大创造。 度的重大创造。 中书省 皇 帝 尚书省 门下省 政事堂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户籍、土地、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决策 礼部 礼仪、科举 礼仪、 执行 兵部 军政 审议 刑部 刑狱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学习内容分析⑴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从时间上讲,本专题内容跨越了从汉到元的一千五百多年。
本课在前两课的基础上揭示了从汉到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沿革历史,使学生通过对皇帝制度、丞相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和行政区划的学习,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而这种强化又突出表现在君权对相权的成功削弱和中央对地方统治的加强。
⑶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在全面认识古代中国政治文眀的同时,深刻理解当今中国的国情,体会政治管理的智慧。
本课相关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图书馆、网络等都可以查阅到相关资源,学生也可从影视作品、历史小说等渠道获得有关古代官职的历史知识,这些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联系,但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分辨其真伪,养成科学的历史资源观。
学习者分析本专题突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沿革发展,而且时间跨度非常大,尽管学生初中学过通史知识,但大多已经遗忘。
另外,高一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皇权的知识一般限于影视作品留下的大概印象,对专制皇权的起源、发展等具体知识比较陌生,还不具备相关的分析、辨别的能力。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指导学生通过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设定⑴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
⑵过程与方法查阅有关资料,探寻政治制度架构的原因及其对当时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同时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近代以来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进行思考和总结,进而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也可以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官场处理某些政务的模拟场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有关制度的内容,并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日知录集释》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科举制: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1.实质:使知识分子为皇权服务。 2.积极性
(1)改变了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 (2)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3)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 (4)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5)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公平公正。
☆元朝的行省制度 行省——路、府、州、县。
1.背景:元代地域辽阔。
2.行省划分特点:采取“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 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以削弱地方 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 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有利于防止割据,强化中央集权。
3.行省的职权特点: 行省的军政、民政均受制于中央,皇帝还采取定期觐
科举制
四、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官制
察举制
朝代 夏商周
两汉--魏晋
选官 方式
世袭
官吏察访推举
标准、 血缘 依据 等级
前期:品德、才能 (孝廉)
后期:门第高低
特点
贵族子弟世代 继承祖上权位
以官举士,来源基层
被限定在 权操于上,具有封闭
局限
贵族范围
性和垄断性,成为世 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科举制
隋唐--明清 考试
唐古朝代:中三1.央省相官六权制部的的制演削;变弱相主权。要一表分现为在三两方面: 宋朝:2二.中府三枢司权制进力;一机步构分散的相变权革。
明朝:废除丞相制。(明太祖) 废除相权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1.3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4)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 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省制的开端,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改革。
谢谢观赏!
二、君权与相权 —中央官制
设二府三司制 4、宋: 皇
三司使
(财政
帝
枢密院
(军事 机构)
中书门下
机构)
机构) (行政
(三衙)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同 平 章 事 参 知 政 事
殿前司 侍卫马军司 侍卫步军司
二、君权与相权 —中央官制
设一府两院制 5、元:
皇帝
枢密院
御史台 宣政院 刑 工
中书省 礼 兵
(2)行省的主要职能:
民政事务 军政要务 征税调军 必须呈报中书省 需呈报枢密院
中央的诏旨
五、行省的设置 —地方行政区划
2、元朝行省的设置
(3)行省与中央的关系:
①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 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③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行省官员; ④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4、科举制
(6)消极影响:
①考试内容束缚思想,导致士人长期缺 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②最终是为皇权服务; ③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 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行省的设置 —地方行政区划
1、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区划
郡、县 (1)秦朝:
(2)汉朝:
郡国并行 ①汉初: ②汉武帝: 郡、县 ③汉末: 州、郡、县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
先秦时期 (1)实行时间: (2)特点: 血缘基础、官位世袭
2、察举制
汉朝 (1)实行时间: 德、才 (2)标准: (3)内容: ①察举:各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 ②征辟:征召才能之士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训练点1 法令出一1.古代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
“陛”本来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常常不能对皇帝直接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
“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突出特征是 ( A )A.专制皇权不容逾越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C.中央机关权力分化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解析:臣民的话要由侍卫传达,说明了皇帝的高高在上,从而突出了皇权的不可逾越。
2.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反映了( A )A.皇权至高无上B.三公九卿互相制约C.秦律严苛细密D.丞相大权独揽解析:“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特点,故选A 项。
B、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
训练点2 君权和相权3.《汉书·刘辅传》说到“中朝”一词,三国时期的学者孟康解释说:“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以下关于“中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由皇亲国戚组成,是皇帝的咨询机构B.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C.牵制“外朝”,削弱相权D.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解析:中朝并非由皇亲国戚组成,是中央决策机构,排除A;中朝位卑权重,但没有取代丞相的权力,排除B;汉代时期,为加强皇权,皇帝任用身边的侍从和亲信为中朝,中朝的出现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C;外朝沦为政令的执行机构,排除D。
4.唐太宗时期,大臣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注:官职)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
这反映出当时( B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门下省较好地履行了其职责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材料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是履行门下省职责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皇权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而不是加强,但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故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给事中负有审议封驳的职责,排除C项;三省互不统属,因此无法进行比较,故D项错误。
必修1-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时代 秦汉 唐 宋 元 明 清 民国 现代
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四级制 省府县三级制 省道府县四级制 省行政区县三级制 省市县三级制
身为地方官员,张养浩难免要处理 很多地方事宜。有次本省有饥民暴动, 他相信不惊动中央自己亦可平息暴动, 于是他先在本省征兵壮大军事力量, 接着增加本省赋税增强经济实力。准 备掸压此事。 活动一:
相权变化
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 提拔“布衣”为相 设置“中朝”与“外朝”对抗
趋势
说明皇权不 断加强,
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 相权不断削 省长官皆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 弱 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分散宰相权力
《元史· 张养浩列传》:张养浩字 希孟,济南人。幼有侠义……年方 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劝而 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 荐为东平学正。
注:学正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掌执行学规,考校训导。
中国古代主要有哪些选拔人才的方式?
世官制
(先秦)
察举制
科举制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急, 一日看尽长安花”。
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 食,朝廷特拜张养浩为( )到陕 西赈灾。 A、郡令 B、州刺史 C、陕西省行台中丞
朝代 秦 汉 唐 宋 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道州汉、唐、宋是怎么掣肘相权的?目的是什么?
汉武帝 强化皇权的措施
决策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皇 帝 外朝
执行机构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宋朝)太祖赵匡胤建德二年(964年),恰逢三个宰 相相继去职,太祖欲派赵普为宰相,但按规定皇帝诏 敕一定要经宰相副署,因找不到副署人,该项敕旨, 即无法行下。后经商讨,决定由当时开封府尹副署盖 印行下,这才算完备了这一诏敕的法定手续。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君权与相权产生矛盾
一、君权与相权
材料三: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 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 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 ——元 ·高明《琵琶记》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九品中正制 时间:魏晋南北朝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依据:门第 实行 影响:形成了世家大族垄 西汉至 先秦 断官场的情形。 时间
读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 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皇权与相权矛盾加剧 ——皇权加强; ——相权削弱;
二、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
朝代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朝 汉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郡县制 汉初郡国并行制,州刺史(州、郡、县) 道、州、县 路、州、县 行省、路、州、县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1、世官制:官位世袭
2、察举制:以官举士 (1)汉武帝创察举制:德、才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德才——门第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体经历几个阶 段,各有何特点?想一想,哪种方式更 有利于公正、公平地选拔真正的人才。 思 考:
3、科举制:考试选官 (1)创立:隋唐 (2)实质: 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 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3)局限性: ①考试科目和内容, 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 ②被选拔的多是缺 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的人。
必修1第3课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
受中央节制,行省官员须定期朝觐,省官互迁 • 3、意义:
•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 ②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 制的开端。
作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长官枢密使,低于 宰相
分军权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 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 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1.演变
①秦代:御史大夫(中央) ②汉代:御史大夫(中央)—刺史(地方) ③以后历朝:御史台;都察院
2.分考工明确、财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核
政
活学活用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 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 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 是怎样的呢?
参考答案: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
机构 职能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长官行宰相职
分行 政权 分财权 参知政事 三司使 副相
2.评价 A积极: B局限: ① ②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制度 实行 时间
标准
世官制
西周至春 秋 血缘
特点 官职世袭
被限定在 局限 贵族范围
察举制 汉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明清
德行(贤良 德才(实际上 考试成绩
方正)
是门第、势力
)
以官举士, 设立中正官, 择优录取,仕
1.3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小 结
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
东北: 辽 阳 行 省
云贵: 云南行省
台湾:澎湖巡检司
元代的行省
2、中央节制行省的措施 ①民政——中书省 ②军政——枢密院 ③财政—-不得随意征收赋税
④觐见制、监察制 ⑤省官互迁制
3、明清沿用行省制度 (1)明代:省、府、县
(2)清代:省、道、府、县
4、行省设置的意义:
(1)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 关系,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汉——唐——宋——明——清
地方制度
好了歌 皇帝的烦恼 人人说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君权与相权 忠奸难辩睡不好, 忠 奸 难 辨 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 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 地 方 难 管 身家性命也难保。
君权与相权矛盾
“相”: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 当的高级官员,他们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矛盾: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 生矛盾,有作为的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 的方式独揽大权。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中央与地方权力发展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 力削弱。即:中央集权不断 强化。
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专 制 主 义两 中大 央矛 集盾 权 制 度 君权与相权 (专制主义)
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汉:内外朝制度 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参知政事
削弱宰相权利 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军政机构 长官行宰相职 长官枢密使,低 皇帝总揽大权 于宰相
中书门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
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九
御 史 大 夫
太 尉 卿
中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外朝
汉武帝设“中朝”牵制“外朝”示意图
唐朝:三省六部制
吏部 中书省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制定决策,草拟诏令 礼部 礼仪、科举 贯彻执行 封驳审核 兵部 刑部 工部 军政 刑狱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 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 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通过这些故事,大家能发现什么历史信息?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一、君权与相权
1、含义: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
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2、原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或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自隋产生后,为 历代所沿用,直到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 科举制。
1、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1)隋 兴起
隋文帝
分科考试
隋炀帝
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唐 完善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
武则天
唐玄宗
高官主考
设武举、殿试
(3)宋朝进一步完善
(4)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5)公元1905年,科举制被袁世凯等人废除。
三、监察体制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 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 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历代监察机构的设置:
秦朝: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 监御史
西汉: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 十三州部刺史、司隶校尉
隋唐至元朝: 御史台
四、选官制度
(一) 先秦:“世官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二)汉代:“察举制”: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 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 物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等。中正评定 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
(四)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皇 帝
尚书省
门下省 政事堂
影 响:
( 1)分割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 办事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3)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举,被后 世历代所沿用
知识补充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 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宋朝:
皇帝
财政
行政
中 书 门 下
军事 枢 密 院
A. 白居易称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人才
B.唐朝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较高
C.白居易主张公平选拔人才
C
D.白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
江西省会昌中学历史组 王 辉
谢谢大家!
(宋朝有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提点刑狱司) 明初至清末: 都察院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
积极影响: 监察体制的逐渐健全,有利于监督官员 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适应了专制主义 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 消极影响: 1.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代表皇帝不代表社会) 2.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3.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 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朝觐、述职——定期向中央
受监督——中央设御史台
B.各行省的省官互迁
3、明清沿用行省制度
(1)明代:省(承宣布政使司)、府、县 (2)清代:省、道、府、县
4、行省设置的意义:
(1)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 和地方的关系,巩固了统一的多 民族的国家。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对后世影响深远。
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小
结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
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 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1.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 ,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 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 生的观点是 A.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评价科举制:
(2)积极影响:
①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1)实质: 是将知识分子引入最高统治者的控制范围之中。
③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
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追求公平、公正与客观。
(3)消极影响:
①考试科目和内容,逃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 ②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离任原因 免职 免职 去世 免职 去世 畏罪自杀 畏罪自杀 下狱死 去世 下狱死 下狱腰斩 昭帝时死 任职时间 1年2月 3年8月 3年9月 7年6月 2年4月 3年 2年10月 2年7月 8年3月 12年2月 2年2月 2年
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二人, 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 田蚡、石庆、公孙弘辈, 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 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 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与计”。汉武 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 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 朝,当拜公孙贺为相时, 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 此外,武帝还大胆启用出 身寒微的士人做官:比如 从奴隶群众提拔了卫青做 大将军等。
第3 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 演进与强化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选官制度
地方制度
好了歌 皇帝的烦恼 人人说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君权与相权 忠奸难辩睡不好, 忠 奸 难 辨 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 官 吏 难 选 贪污腐败治不了; 腐 败 难 治 最怕地方造反了, 地 方 难 管 监察制度 身家性命也难保。
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
度 盐 户 参 支 铁 部 政 知 (三司) 事
元朝:基本沿用宋朝体制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隶属皇帝,废除 丞相职位成为定制,丞相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思考:自秦朝后历代帝王不断 削弱相权的原因何在?
1、相权过大,防范宰相擅权; 2、巩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3、弥补政事繁多宰相才干不足的 缺陷 4、根本原因:巩固统治
二、行省的设置
趋势: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央权力加强, 朝 代 地方行政机构 地方权力削弱;
秦朝 汉中后期 唐 宋 元 明 清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行省、路、府、州、县 承宣布政使司(省)、府、县 省、道、府、县
2、元朝行(中书)省的设置: ①全国设十行省:
B.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C.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A
2.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 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
(1)西汉设置刺史 (2)唐朝实行三省制 (3)宋朝设置参知政事(4)元朝实行行省制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 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 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 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 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 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C
3.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时候有个习惯,要考判案的 能力。白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题目大意是:某州 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吏 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而州府申辩说:“群 萃之秀出者,不合限以常科。”该如何判断这一案件 呢?白居易在判词中写道:“惟贤是求,何贱之有? ……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这表明了
今北京、河北、山东、山 ②中书省直辖“腹里”:西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1)行省的设置
③宣政院辖区: 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省下行政区: 路、府、州、县
蒙古:岭北行省
东北: 辽 阳 行 省
云贵: 云南行省
台湾:澎湖巡检司
元代的行省
民政——呈报中书省
军政——呈报枢密院
(2)A.行省受中央节制
税收、调军——中央诏旨
3、措施:
汉 朝:(2)汉武帝时:频繁更换丞相;起用身份
(1)汉初任命功臣为相,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 掌握行政实权;
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对抗“外朝”。
(“中朝”由身份低微的亲信和近臣组成,有决策权; “外朝”由丞相和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构成,负责执行)
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情况表:
姓名 窦婴 许昌 田蚡 薛泽 公孙弘 李蔡 严青翟 赵周 石庆 公孙贺 刘屈髦 田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