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说课稿

合集下载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说课稿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个方面)一、教材分析(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什么是分子、分子的特性,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性质的探究,为本节课的学习垫定了一定的基础,后面我们还要学习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可见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衔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第二部分)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要求)1)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分子的特性。

(以及)2)明确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能初步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要求)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以及)2)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以及)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第三部分)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具的准备(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制定如下)(1)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和分子的特性。

(2)教学难点:能初步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现象。

4,(第四部分)学生情况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化学思维,虽然本节课的内容针对整本教材来说不是最困难的,但是他们对于课程内容整体把握以及对于实验的观察描述,判断总结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要注重加强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2.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掌握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学重点1.学习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理解分子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1.科学地解释物质的构成方式;2.分子运动规律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对平常所见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这样的引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什么是分子物质的微粒称为分子。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具有化学性质,并能保持稳定的电中性的结构单位。

2.分子的特点•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分子具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大小大约在0.1~10纳米之间;•分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分子内部的原子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交互作用,这些交互作用决定了分子内部和分子之间的性质和行为;•分子运动不断,分子具有连续不断的热运动,即分子不断地做无规则的直线运动,并时时刻刻地碰撞。

三、分子运动规律1.布朗运动布朗运动是指看不见的微粒在液体或气体中做的无规则的、不停的运动。

1905年爱因斯坦通过对布朗运动的研究,证实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揭示出了分子和原子运动的规律。

2.分子运动的本质分子运动的本质是热运动。

分子的热运动可以转化为各种物态的现象,如物体的温度变化、物质的状态改变、化学反应等。

3.分子运动规律•分子作无规则的直线运动;•分子之间的碰撞十分复杂;•分子的热运动是不断的。

四、练习1.物质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2.什么是分子?分子的特点有哪些?3.分子运动的本质是什么?分子运动的规律是什么?课后练习1.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2.如何证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3.分子具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学习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掌握了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理解了分子的运动规律。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质构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2.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模型等。

3. 提前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引出物质构成的讨论。

2. 讲解基本微粒的概念:介绍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定义及其性质。

3. 讲解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微观粒子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力,以及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基本微粒在物质构成中的应用。

5.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基本微粒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探究物质构成的兴趣和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如原子核和电子云。

2. 介绍其他微观粒子,如夸克和轻子。

3. 探讨物质构成的现代理论,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 反思实验和观察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微粒的概念。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第一章:引言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

2. 讲解物质的概念:简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3. 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4. 总结:强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概念和微观粒子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分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理解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分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原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原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离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理解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离子的定义,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9-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分子-沪教版说课稿

9-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分子-沪教版说课稿
最后4.归纳总结,布置作业,酒精挥发和酒精燃烧的本质区别。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化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便于学生的记忆和复习。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分子的性质
1.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3.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分子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学



刚才说到,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下面看一下我对学生的分析:
在知识储备方面: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生活中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但对具体的概念还有待建立。
2.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空隙。
二、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总结:总之,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老师!
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欲强思维活跃但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判断能力还较弱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化学热爱化学学好化学在课堂上应加以适当的教法与学法指导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一课时 分子
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至此,有关“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不断的运动”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为了让学生对分子有更清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种分子的模型,并用水分子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

2.2构成物质的微粒(I)一分子教案---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

2.2构成物质的微粒(I)一分子教案---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

2.2构成物质的微粒(I)一分子一、教学目标1.明确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认识分子的特性。

3.能初步用分子的观念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二、教学重点分子的观念、分子的特征三、教学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四、教学过程本课主要内容1.分子是什么2.分子有什么特性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空气是混合物,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混合组成。

而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什么?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仍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化学性质跟原物质不同的新物质。

氯化铵的生成过程不同的分子一定会构成不同的分子二、分子有什么特性总结归纳1、分子的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10个水分子。

例:一滴水中大约有1.67×21实验探究:从这一现象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思考讨论湿衣服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晾干?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因此水受热后蒸发会加快,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100ml酒精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是否等于200ml?说明:分子间有一定间隔请你观察酒精和水混合时体积变化的模拟图思考交流1、物质三态的体积为何不一样?为什么气体容易压缩,液体、固体不容易压缩?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液体、固体间的间隔小。

2、物体为何都有热胀冷缩现象?因为受热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大,遇冷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在通常情况下: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液体分子间的间隔>固体分子间的间隔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总结归纳二、分子的性质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⑵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升高,运动速率加快)⑶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间隔变大;压强增大,间隔变小)请你思考固态酒精、液态酒精、气态酒精都能燃烧,而水不能燃烧,这一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总结归纳二、分子的性质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⑵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升高,运动速率加快)⑶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间隔变大;压强增大,间隔变小)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课堂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微粒分子的性质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⑵分子在不断地运动⑶分子间有间隔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课堂演练1、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B)A.浓氨水挥发——氨分子不断运动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C.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改变D.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2、汨罗长乐甜酒,香醇扑鼻。

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说课稿

3.2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说课稿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分子和原子(说课稿)【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本章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教材第一节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建立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

但根据微粒的一般性质,只能解释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却不能解释物质的化学性质。

所以,本节内容将一般的微粒具体化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通过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说明在化学反应中,旧分子破坏和新分子生成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3.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的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形式,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能用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

3.通过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点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说课稿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说课稿

一、引言1.1 题目:《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1.2 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物质微粒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分子作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之一,其结构和性质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意义:通过本课,学生将能够了解分子的构成及其特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实验能力,增强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二、分析课程内容2.1 课程基本知识点:(1)分子的概念和构成(2)分子的性质和特点(3)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关系2.2 分子的概念和构成:通过分子模型的引入,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构成和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分子结构。

2.3 分子的性质和特点:介绍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及其性质差异,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多样性。

2.4 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关系:通过实验观察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课程设计方案3.1 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构成(2)掌握分子的性质和特点(3)理解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影响3.2 教学重点和难点:(1)分子的构成和性质(2)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关系3.3 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示范: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展示分子的构成和结构,引导学生理解。

(2)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分子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分子的性质和特点。

(3)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启发学生思维。

3.4 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玻璃棒等(2)课件:包括分子模型、实验步骤示意图等3.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出问题或引用相关案例,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本节课主题。

(2)讲解:介绍分子的概念和构成,让学生理解分子的基本结构。

(3)实验:设计简单的分子实验,并让学生自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

(4)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分子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讨论交流。

(5)总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加深对分子知识的理解。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讲义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讲义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讲义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物质无处不在。

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到饮用的水,再到脚下的大地,一切物质都由微小的粒子构成。

而在这些构成物质的微粒中,分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那么,什么是分子呢?简单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更好地理解。

比如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通过一定的化学键结合而成。

当许多水分子聚集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液态水。

无论是一滴水,还是一大桶水,只要是水这种物质,其化学性质都是由水分子决定的。

再比如氧气,我们呼吸所需要的氧气是由氧分子组成的。

每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正是因为氧分子的存在,氧气具有了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化学性质。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 3×10^-26 千克,而一滴水中大约含有 167×10^21 个水分子。

这足以说明分子是多么微小,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

分子总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感受这一点。

在一个敞口的容器中倒入一些香水,过一会儿,即使我们站在离容器有一段距离的地方,也能闻到香水的味道。

这就是因为香水中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扩散到了周围的空气中。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就越剧烈。

比如在热天,湿衣服干得更快,这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加快,更容易从衣服中挥发到空气中。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小时,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表现为引力。

比如,固体中的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的距离较小,所以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强,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容易被压缩。

而在液体中,分子间的距离相对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所以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具有流动性,较难被压缩。

气体中的分子间距离非常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微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容易被压缩。

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教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教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教案沪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分子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2. 让学生了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分子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1. 分子概念的建立。

2.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 分子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 分子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分子模型教具。

2. PPT课件。

3. 生活实例素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PPT课件,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结构,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分子概念的建立:(1)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介绍分子的特点: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3.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1)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2)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它们在物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 分子性质的理解和运用:(1)讲解分子的性质:分子具有质量小、体积小、间隔存在、不断运动的特点。

(2)运用分子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

七、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所学,完成练习题。

2. 搜集生活中运用分子观点解释的现象,下节课分享。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1课时(45分钟)。

十、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完成情况和课后生活实例分享,评价学生对分子概念、性质以及与原子区别和联系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1. 分子的构成:原子构成分子的方式。

2. 分子的空间结构:线性、平面、立体等。

3. 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等。

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分子的构成方式。

2.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分子的空间结构。

京改版九年级上册第3章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三节分子教学设计

京改版九年级上册第3章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三节分子教学设计
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创新等。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他们对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学习分子的概念和性质奠定了基础。然而,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仍较模糊,对分子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4.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组成和分类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5.教师揭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子,了解分子的性质以及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介绍分子的定义、组成和基本性质,如分子的运动、间隔、大小等。
2.运用模型、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分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分子概念。
5.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和挑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分子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生对分子的认识容易停留在宏观层面,难以理解其微观性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本质,把握分子的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分子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勇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新观点。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水蒸气凝结、香水扩散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一节课的教案.doc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一节课的教案.doc

《构成物质的微粒一一分子》一节课的教案《构成物质的微粒一一分子》一节课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了解分子的真实存在和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分子的认识,能用分子的观点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口常生活屮的常见现象。

(2)通过分子的学习,感受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永恒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微观粒子的学习,体会研究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在方法上的不同,建立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联系,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二、教学重点(1)分子概念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和微观想象;(2)能掌握分子的性质,能用分子性质解释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理解分子的存在,建立分子运动的想象,并逐步体会他与宏观物质运动的不同点。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用具(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指导阅读、讨论交流、归纳总结(2)教学用具:滴瓶、试管、烧杯、医用注射器;浓盐酸、氨水,无色酚駄、品红。

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面我们来关注两个实验。

[探究活动]【实验1】把香水洒在小手山上,抖开手山,绕教室~■周O现象:教室里充满了香水味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鼻孔与手巾相隔一段距离,就能闻到香味?解释:香水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空气中,使教室充满香气【实验2】取少量品红放于装有水的烧杯中观察:红色慢慢向四周扩散,最终整杯水变红问题:为什么整杯水会变红呢?解释:许多物质由叫做分了的微粒构成的,品红是由品红的分了构成的,品红的分子不停的运动进入到水分子中,因此整杯水变红。

[板书]:构成物质的微粒一一分了1、分了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过渡h既然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我们为什么看不见呢?[投影h经测定:1个水分子的质量只有3X10-26Kg,体积只有约3X10-23cm,在lcm3的小容器里,竟可容纳3X 1022个水分子。

一般來说,lcn)3的水有20滴,假设你每秒钟可数4个水分子,每天24小时不停的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也要数上1万3千多亿年![板书]:2、分了的性质:(1)分了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2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设计

2.2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设计
板书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我们通过实验和生活实际去探究分子有哪些特性
学生听并且想
学生一起来回答
学生把现象填在书上
学生把41页的表格中实验【2--3】完成
学生认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在书上并完成41页的表格中实验【2--4】
学生和同桌组合来完成并组合成氯化铵分子
学生水果演示
教师提出物质学生回答
2、学生准备:做好课前预习。
学情分析
分子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了分子。但本节是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样容易理解。所以我们通过实验演示和多媒体演示,使学生认识分子的概念及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和微观想象能力。使学生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现象。
教学资源
1、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2、电教资源:多媒体电脑、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启发式、从宏观到微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课]
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能闻到远处的花香,放学回家我们能闻到妈妈做菜的香味。你们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
2.2构成物质的微粒(I)一一分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2--3】
并用水果展示
认真观察并分析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生活入课题
从宏观进入微观
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明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板书三、分子的特性
教师演示实验【2--5】和实验【2--6】
1.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

分子和微粒第一课时说课稿

分子和微粒第一课时说课稿

分子和微粒第一课时说课稿一、引入本次课程将重点探讨分子和微粒的相关知识,让同学们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上次课学到的内容。

二、知识点1. 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以上的原子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电中性实体,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微粒:微粒包括颗粒和痕量分子。

颗粒指粒径在$10^{-9}$米至$10^{-3}$米的粒子,如烟雾、尘埃等。

痕量分子是指存在于某一物体中,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无法观测到的分子,如气体中的一氧化碳。

3. 分子和微粒在生活中的应用:分子和微粒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医药、化工、材料、食品等。

三、重点讲解本节将重点介绍分子和微粒在医药、化工、材料及食品等领域的应用。

1. 医药在医药领域中,晶体分子设计已成为药物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目前市面上的很多药物都是由晶体分子构成的。

2. 化工在化工领域中,分子模拟技术已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这种技术可以预测分子和化合物的性质及反应过程,有利于新材料及新药物的研发。

3. 材料在材料学领域中,先进材料的研发离不开对分子结构及微观机制的深刻了解。

例如一些高分子材料的性能与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4. 食品在食品工业领域中,分子与微粒技术可应用于食品的加工、保存及质量控制等方面。

例如,食品的口感与香味等因素就与食品中微粒的组合、结构有关。

四、小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分子和微粒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在医药、化工、材料及食品等领域中的应用。

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它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可以更好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什么是分子、分子的特性,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性质的探究,为本节课的学习垫定了一定的基础,后面我们还要学习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可见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衔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第二)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要求)
1)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分子的特性。

(以及)
2)明确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能初步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以及)
2)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以及)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第三)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具的准备(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制定如下)
(1)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和分子的特性。

(2)教学难点:能初步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现象。

4,(第四)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化学思维,虽然本节课的内容针对整本教材来说不是最困难的,但是他们对于课程内容整体把握以及对于实验的观察描述,判断总结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要注重加强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二个方面)
二、教法分析、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情境引入法、实验探究法以及问题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于学法,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

所以本节课我制定的学法是,小组合作讨论,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的现象及结论,用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第三个方面)
三、教学过程(我将它分为六个环节,首先第一个环节)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识
课的开始,我将向学生描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比如:当我们走进花园的时候,常能闻到花的香味;趁车的时候,常闻到汽油的味道;把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混合
到一起,总体积小于200毫升,接着提出问题:大家知道,刚才提到的这些现象蕴含了那些化学知识?通过该问题调动学生对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自然的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接着第二个环节)
2,实验探究,(讲解新课)探究新知识
化学是离不开实验的,在本节课,我将和学生一起按照书本40和42页的探究活动来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论。

实验探究完成之后,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及结论,接着提出分子的概念和分子的特性,然后结合实验现象及结论,进一步仔细深刻的讲解分子的概念和分子的特性。

(第三个环节)3,联系生活,扩展新知识
在此时,我会将生活中,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实际例子,给学生提出来,与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比如,酒香不怕巷子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蕴含了什么化学知识点。

(第四环节)4,交流收获,优化新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让他们彼此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针对上面疑问,并予以及时的解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环节)
5,课堂练习,巩固新知识
课堂练习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练习,建立起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我特别选择了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最后一个环节)6,课程总结以及作业布置
我会根据学生对上面问题的回答情况,再具体全面的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再一次全面回忆本节课的知识。

课后作业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所以我将给他们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

(第四个方面)
四、板书设计
对于一节完整的教学课程,板书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可以明确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所以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我将通过板书表达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清晰易懂、也便于学生将来进行复习。

(展示自己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当然,完成教学后我还将进行教学反思:我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方向,我所设计的探究活动是否合理,学生认知还存在哪些问题,我自己的教学过程还存在哪些不足等,以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