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古诗三首》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重点内容汇总

6 、《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是从“荷尽”-------- 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看出来的。
7、《夜书所见》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8、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
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1、注意斜(xié)的读音,斜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2、《山行》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3、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看到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4、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诗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停车”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5、《赠刘景文》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6、《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看出来的。
7、《夜书所见》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8、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山行》知识点1.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诗文释义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三年级上册笫4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品读中华经典之美一、古诗三首的背景与意义1.1 古诗三首的选入背景《古诗三首》是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内容包括了《静夜思》、《春晓》和《将进酒》这三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
这三首诗分别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和王昌龄之手,它们被选入课本,不仅是因为它们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因为这三首诗在语言、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可以启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1.2 古诗对学生的意义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培养自己对古诗文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静夜思》的诗歌赏析2.1 诗歌背景《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现了诗人在夜晚孤独思念故乡的情感。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真挚的表达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咏物写景”、“抒怀写志”的艺术特色。
2.2 诗歌赏析诗歌开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对明月光的描绘,展现了夜晚的寂静与清冷。
接着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对月亮的倒映,表达了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洁,深受人们的喜爱。
2.3 诗歌意义通过学习《静夜思》,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孤单寂寞和对故乡的深情思念,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春晓》的诗歌赏析3.1 诗歌背景《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该诗由七绝组成,以其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咏物写景、抒怀写志的特点。
3.2 诗歌赏析诗歌开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通过对春天天亮后的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接着诗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句,写出了春雨淅沥、花瓣飘落的场景,用简洁的语言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变化多端的美丽风貌。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篇二】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1教学要求: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生字、课文解析知识点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生字、课文解析知识点《古诗三首》生字、课文解析知识点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第四课是《古诗三首》,本课主要讲述了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后的故事。
在学习这一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掌握一些新的字词,还能够了解古诗的魅力和意蕴。
本文将对课文中的生字以及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解析。
一、生字解析1. 镇(读音:zhèn)例句:这个村庄非常宁静,给人一种安定的感觉。
解释:镇指安定、平静的状态或者地方。
2. 钟(读音:zhōng)例句:一天被分为24小时,每小时有60分钟,每分钟有60秒钟。
解释:钟即时钟,用来计算时间的仪器。
3. 看(读音:kàn)例句:他们聚在一起,一起看着电视剧。
解释:看指用眼睛观察、察看。
4. 无(读音:wú)例句:他无法相信自己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
解释:无表示没有、没有一点。
5. 与(读音:yǔ)例句:他喜欢与朋友一起玩耍。
解释:与表示和、同。
二、课文解析《古诗三首》这篇课文中包括了三首古诗,分别为《秋思》、《画》和《初秋》。
这些古诗通过艺术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自己内心情感的流露。
1. 《秋思》这首诗由作者戴叔伦创作,描述了一个人在秋天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
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2. 《画》这首诗由唐代文学家王维创作,通过对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
诗中提到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形象地描绘了画中人物的美丽和优雅。
3. 《初秋》这首诗由唐代文学家元稹创作,通过对初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辛勤劳动的农民的敬佩之情。
诗中提到的“看取眼底事”,意味着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对农民劳作的赞美。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还可以学习到一些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同时,这些古诗也富含哲理,使我们在欣赏的同时能够思考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三、知识点解析1. 古诗的韵律和格律古诗是汉字文化的瑰宝,它有着独特的韵律和格律。
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全部

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全部三年级古诗三首上册为:《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具体内容如下:1、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2、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菊绿时。
词语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品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3、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词句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白话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三年级上册四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三年级上册四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诗词大意:
1.《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2.《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3.《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主旨:
1.《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2.《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惟妙惟肖地勾画了西湖的美景。
3.《望洞庭》描写了秋夜皎洁明月下的洞庭湖的波光与月色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的三⾸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描绘的是秋之⾊,展现了⼀幅动⼈的寒⼭秋⾊图;《赠刘景⽂》写的是秋末的景⾊,让⼈从残败中看到⽣机、看到希望,寄意深远,让⼈回味⽆穷;《夜书所见》写诗⼈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抒发了⼀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以及客居他乡、归⽆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古诗三⾸》课⽂原⽂ ⼭⾏ 【唐】杜牧 远上寒⼭⽯径斜, ⽩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
赠刘景⽂ 【宋】苏轼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灯明。
【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古诗三⾸》教案1 教学要求: 1.⾃主学习本课⽣字,能⼯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课时 ⼀、说话训练,进⼊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句或⼏句描写秋天景⾊的句⼦吗?(⽣说话练习) ⼆、故事导⼊,揭⽰课题:介绍杜牧、岳麓⼭。
1.下⾯请同学们先听⼀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位⽂学家,他从⼩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
他的诗⽴意新奇,优美隽永,⾻⽓雄劲,在当时⽂坛别具⼀格。
他⼜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武全才。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课件(共39张PPT)

古诗主题
《山行》是一首明艳、充满生气描写和赞
美深秋山林风景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
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
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竖向笔画端正,横画均匀。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学写字
学写字
书写技能:“文”点画居中,横画宜短,撇与点交叉处正对上点。“刂”竖
画短,竖钩长,两笔端正,间距适中。
学写字
书写技能:“”点撇间距适中;三横画平行均匀,竖画居中。“皿”呈扁
形,竖向笔画间距均匀,两边竖向中稍斜,底横宜长。
学写字
书写技能:“艹”横画稍长,两竖居中,稍向中斜。“匊”撇短,横折钩下
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
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
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
爱好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
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
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是
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
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
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
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
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
tiǎo 挑战、挑灯
朗读古诗
在山中行走
题目
这首诗写的
是诗人在山
中行走时所
看到的风景。
借
助
图
片
作者简介
杜牧
(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
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
三年级上册语文笫4课古诗三首

古诗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顶峰形式之一,古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第4课收录了三篇古诗,分别是《咏鹅》、《画鸡》和《静夜思》。
这三首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一、《咏鹅》《咏鹅》一诗出自唐代大诗人骆宾王之手,是其少时作品中的佳作。
诗中描绘了骆宾王童年时养的一只白鹅,以至爱的态度对待白鹅,借白鹅默默无言的行为来凸显诗人自己心中的留恋和眷念。
他用俏皮的笔触和哀婉的口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以及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童年记忆的深切眷恋和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其朴实无华的语言、讴歌真善美的人文内涵,深得学生们的喜爱。
二、《画鸡》《画鸡》是唐代著名诗人曹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诗中以画家绘制一只公鸡的情境为线索,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揭示了画家对形象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体味。
曹松通过艺术激昂而华丽的笔调,表现了人对生活的审美追求和内心世界的寄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优美的文字表达和深刻的人文内涵,能够引导学生对生活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与热爱。
三、《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文学巨匠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
诗中通过描绘诗人夜晚在床上凝望明月、披衣起立之情境,表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怀念、对人生的感慨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李白以朴实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无限憧憬。
这首诗以其浑然天成的意境和深沉的内涵,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赞誉。
总体来说,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4课所收录的三首古诗,以优美的语言、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瑰丽风采,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学殿堂的窗口。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们能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长知识见识,陶冶情操,开拓胸怀。
[精]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
![[精]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50d496ce58fafab068dc026f.png)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课文知识点我会写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赠zèng(赠言、赠送、回赠)刘liú(姓刘、刘海儿)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君jūn(君子、君臣、国君)橙chéng(橙红、橙色、鲜橙)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我会认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傲ào(骄傲、傲骨、傲慢无礼)橘jú(橘子、橘红色、橙黄橘绿)多音字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挑tiǎo(挑灯)tiāo(挑选)古诗诗意山行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文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问题归纳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山行》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
从“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出来的。
2.《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你还知道秋天哪些景物是什么样?《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季的景色,从枯荷(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菊残犹有傲霜枝)、“橙黄橘绿时”这些地方发现的。
我还知道秋天秋天的风,卷起了片片黄叶,在街道和巷子里吹。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1. 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头思故鄉。
《春曉》春眠不覺曉,处处闻啼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知识点《登鹳雀楼》本篇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该诗以描写“放眼下观”、“上远眺望”为主要意境,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追求卓越、永不停步的人生态度。
常见生字词汇:黄河、千里目、丹凤、羽毛、振翅。
《静夜思》该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歌选取“明月”“故乡”等意象,表现了墨客随性自白、怀念故乡的感情。
常见生字词汇:舉頭、低头。
《春曉》该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描写了“春晨醒来”的美妙景象。
诗歌选取“春天”“鸟语花香”等意象,传达了生命的活力和美好的希望。
常见生字词汇:花落、知多少。
3. 教案课前准备1.展示诗歌,引入主题。
2.学生阅读古诗,学习字词。
课堂教学1.分别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并分析诗歌内容,理解意境。
2.分组,几组同学互相朗读选择的古诗,并讲述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古诗的知识点和生字词汇。
4.自由发挥,让学生在写作方法上寻找新的方法,并且为他们提供有关的帮助。
课后复习1.回顾古诗内容,巩固生字词汇,以备课堂使用。
2.写出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将他们写好的文章分享给其他同学。
结论《古诗三首》是应该学会的经典诗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和常识。
这些诗歌能够让学生具备用语言抒发自己感情和情绪能力。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注释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注释
1. 山行:在山中行走。
2. 远上:登上远处的。
3.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 石径:石子的小路。
5. 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6.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深处;“生”可理解为产生,形象地表现出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动态,也更符合古诗的平仄要求,两种版本都有其合理性。
)
7. 坐:因为。
8.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9. 红于:比……更红,于:比。
1.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2.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3. 擎:举,向上托。
4.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5. 菊残:菊花凋谢。
6. 犹:仍然。
7.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8.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9. 须记:一定要记住。
10. 正是:一作“最是”。
11.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1. 夜书所见:在夜里写下所见到的景象。
2. 萧萧:风声。
3. 梧叶:梧桐树叶。
4.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5. 挑:挑弄、引动。
6.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7. 篱落:篱笆。
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预习

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预习古诗三首(一)《古诗三首》是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诗歌鉴赏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介绍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思考。
下面将逐一对《登鹳雀楼》、《江南春》和《静夜思》三首古诗进行预习。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首先,诗人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描述了宏大的自然景观。
这里,诗人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接着,诗人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峥嵘世界的向往。
通过描绘雄壮的自然景观和表达自己的抱负,诗人向人们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江南春》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以描绘春天的景象为主线,表达了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首先,诗人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开篇,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
接着,诗人写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通过描绘生活琐事中的美好,表达了对简单快乐生活的追求。
通过这首诗,诗人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的美丽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静夜思》是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简短精炼,却包含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考。
诗人借助“静夜思”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在寂静的夜晚中对过去和未来的思索。
首先,诗人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夜晚。
然后,诗人通过写“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的向往。
这首诗简洁而内涵丰富,通过极少的字句,传递给读者丰富的情感。
通过预习《古诗三首》,我们能够欣赏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表达。
这些古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古诗,领略其中的美妙之处,感受到诗歌艺术的魅力。
(字数:638字)。
部编三年级上册第4 课古诗三首

寒
1、秋风袭来天气寒凉。
2、远离家乡感到心寒。
理解诗意
江上秋风动客
孤单、寂寞
→
情
思念家乡
1、பைடு நூலகம்念家乡之情。 2、勾起对童年往事 情: 的回忆。
理解诗意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料想。 挑:捉。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
诗人简介
杜牧, 字牧之。 晚唐杰出诗人,能
书画,能诗文,尤 以七言绝句著称, 与李商隐齐名,有 “小李杜”之称。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
理解诗意
我停车不走是 因为 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
理解诗意
我停车不走是 因为 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
经过风霜的枫叶,比二月春光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比__________________红艳
理解诗意
荷尽已无擎雨盖
理解诗意
菊残犹有傲霜枝。
赠刘景文
苏轼
熟读成诵
迁移运用
秋天,美丽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金黄的季节,同百花盛开的春天一样 令人向往,同骄阳似火的夏天一样热 情,同白雪飘飘的冬天一样迷人。这 可谓“ ”
夜 书 所 见
熟读成诵
迁移运用
我还积累了很多关于思乡的诗句 “ ”
“
”
4 古诗三首
知晓诗题
春游芳草地,夏游绿荷池。秋饮菊花酒,冬吟白雪诗。
知晓诗题
走在山路上。
知晓诗题
赠刘景文
苏轼(宋朝)
写给好友刘景文的诗。
知晓诗题
夜 书 所 见
夜晚 写下 看到的景 象
诗人在夜里写下所见到的景象。
读通诗句 自读提示: 第一遍,不出声,用目光 认真仔细地抚摸每一个字,包 括题目、年代和作者; 第二遍、第三遍,张开小 嘴巴,大声朗读。
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第四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古诗。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夜泊牛渚怀古》、《登鹳雀楼》和《悯农》。
《夜泊牛渚怀古》是唐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描述了作者在夜晚泊船时对历史的思考和怀疑。
诗中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色和古代渔民的生活,表达了对古代人民和历史的敬重和怀念之情。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全诗通过描绘登上鹳雀楼的景色和眺望远方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旺和家国富强的祝愿。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名篇,表达了对农民辛苦劳动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关心和同情之情。
诗中通过描写农田的艰辛、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土地的贫瘠,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能够更加关爱农民的意愿。
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人对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和思考。
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古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之一。
下面介绍三年级上册第四课中的三首古诗。
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一个宏伟壮观的景象,也暗含着人们追求更高更美好的向往和努力。
首先,诗人瞻仰山河之美,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其次,他渴望越过千山万水,向更高的境界挺进,揭示了人类对未来的探索和追求。
此外,这首诗的韵律和韵脚十分优美,正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一。
2.《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表现了劳动是光荣的道理。
它以耕田为例,描述了劳动的艰辛和重要性。
虽然劳动很辛苦,但每一个粒粒的谷子,都是用农民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吃到口中的饭菜,也要感激劳动的意义。
这首诗简单明了,意蕴深刻,是小学生们领会劳动精神的好课文。
3.《桂枝香》桂枝香,一度凋零月,十分空。
十分空,仄律若泉,平律若磬。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是唐代女诗人李清照所作。
她歌颂桂花的香气,表现了女性对生活的热爱和情感的表达。
诗中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桂花的芬芳和女子最美丽的年华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女子的多情和幽怨。
此外,诗歌节奏优美,形式上非常严谨,是唐代女性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综上所述,这三首古诗各有特色,表现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它们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和艺术的见证和体现。
我们可以从中领会到人性的美好,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再加上老师、家长的指导,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这些古诗的深层含义。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 4 课古诗三首》小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三年级上册语文第 4 课的古诗三首。
这三首古诗可有意思啦!第一首是《山行》,诗人杜牧走在山上,看到了红红的枫叶,他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小朋友们,你们能想象出那满山的红枫叶有多美吗?就好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有一次呀,我和爸爸妈妈去爬山,正好是秋天,山上的枫叶也红了,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这首诗,感觉自己就像诗人杜牧一样,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 4 课古诗三首》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这三首古诗哟!
第二首诗是《赠刘景文》。
苏轼爷爷告诉我们,虽然到了秋天,荷花谢了,菊花残了,但是还有橙子和橘子成熟了,是个收获的季节呢。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去果园采摘,看到满树的橙子黄澄澄的,特别诱人。
我就想到了这首诗,明白了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美好。
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呀?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 4 课古诗三首》小朋友们,今天再来讲讲这三首古诗。
最后一首是《夜书所见》。
诗人叶绍翁在夜晚看到了秋风,想到了自己的家乡。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外面的风声和树叶声,让他心里很想念家人。
我有时候晚上一个人在家,听到外面呼呼的风声,也会有点害怕,会想起爸爸妈妈。
我想诗人当时也是这样的心情吧。
小朋友们,这三首古诗是不是很有趣呀?让我们一起好好读一读,感受古诗的魅力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三)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
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赠刘盖菊残君橙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皿”是“盖”。
减一减:“群—羊=君”。
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盖”字的“羊”没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
(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小撇。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