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合集下载

威廉·福克纳小说在中国的译介出版研究

威廉·福克纳小说在中国的译介出版研究

威廉·福克纳小说在中国的译介出版研究作者:徐丽来源:《出版广角》2018年第02期【摘要】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文章从名声学的角度出发,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探讨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和研究情况。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出版;译介【作者单位】徐丽,内蒙古民族大学外语教学部。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45-1216/g2.2018.02.0241949年,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他为当代美国小说在艺术上做出了强有力的和无与伦比的贡献”。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

他一共创作了20部长篇小说、6部诗集和70多部短篇小说,作品大多是围绕他的生活环境展开,其中穿插了许多名人事迹。

他的小说风格多变,笔法富于变化,擅长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表现人和事物。

有评论家认为,威廉·福克纳是一座“美国现代文学上的险峰”,他的作品虽然风光无限、气象万千,却不允许外人匆匆闯入。

随着福克纳小说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术界对其作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挖掘和研究,在国内文学评论界和翻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中国,最早对福克纳进行研究的文献是赵家璧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一部介绍美国现代小说的专著,他在专著里评议了福克纳,这是福克纳第一次被介绍给中国读者。

此后直到1962年,周煦良在《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上翻译了英国作家阿伦的文章《威廉·福克纳与美国南方》,文中作者把福克纳的小说与另一个南方小说家罗琳·高登(Caroline Gordon)小说的进行对比,认为福克纳的小说根植于民间记忆,更为复杂,并分析了福克纳早期、中期和后期小说的写作特点。

1979年,我国学者刁绍华在《吉林大学学报》发表了题为《海明威和“迷惘的一代” 》的文章,认为福克纳与海明威、帕索斯、菲茨杰拉德等人是受斯坦因影响的一批美国青年作家,他们形成了一个流派——“迷惘的一代” ,并指出福克纳的小说脱离了政治斗争,具有意识流的特点。

福克纳短篇小说在中国

福克纳短篇小说在中国

作者简介:朱振 武(9 3 ) 男, 16 一 , 山东兖州人。上 海 大学外 国语 学院教授 , 三峡 大 学特聘 高级教授 , 华 东师范大学博 士生导师, 主要研 究英 美文 学及文 学翻译。
-・- — —
1 9 .— 0 - - —
上海大学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1 00拄
论集》 中国社 会科 学 出版社 ,90年 ) 录 ( 18 收 了1 4篇国外 学者 的福克 纳研究 论文 和福克
纳谈生活 、 艺术和创作的第一手材料 , 在此评 论集的基础 上 , 他补充 了更多 中外学 者 的最
向国人介绍 了约瑟夫 ・ 布洛 纳编选 的《 福克 纳短 篇 小 说 增 选 集》( noet t i f U cl c d S r so l e oe
译 ) 以及前苏联 叶 ・ , 罗曼诺娃 的《 威廉 ・ 福
他作 品有很 重要 的意义 。 2 0世纪 8 0年代 以来 , 福克 纳 的部 分短
克纳创作中的反 战主题 》 林三木 译 ) ( 。罗曼 诺娃分析了《 士兵的报酬》 《 、胜利》 《 、寓言》 和 《 沙多利斯》 等作 品的创作历程和其 中体现的
美 国作家威廉 ・ 克纳 以其 “ 福 对现代 美
进 行 回顾 与评 述 。

国小说之强而有力与高度艺术性 的贡献 ” 1 ¨ j
而荣膺 14 9 9年诺 贝尔 文学 奖。他创作 的约
克纳帕塔 法世系小说一直 以来受到世界文坛
福克纳的反战思想。可惜的是 , 之后中国的福 克纳译介与研 究并没有开 展下去 。在改革开 放 以后 , 福克纳的短篇 小说 陆续译 介到 中国。
篇小说陆续 结集 出版 。《 福克纳 中短篇小说 选》 《 克 纳作 品精粹》 《 、福 、 去吧 , 西》 摩 ⑨和 《 献给爱 米 丽 的一朵 玫瑰 花 : 福克 纳短 篇小 说集》 的出版为 中国对福 克纳及 其短篇小说

近年来国内福克纳研究概要

近年来国内福克纳研究概要

近年来国内福克纳研究概要作者:刘琦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8期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对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和他的创作手法的研究以及他的矛盾的种族观,他的世系小说的源头,他的作品始终关注的主题,他作品中运用纯熟自如的意识流,对人物心里深入细致的描写,多角度叙事技巧,象征手法等写作技巧,还有从中透露出的福克纳本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这些都是国内学者研究的课题,并通过研究福克纳的作品来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纳帕塔法;艺术手法;种族观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048-02译介:福克纳的研究在中国起步比较晚并长期中断,但80年代以来,经过李文俊、陶洁等许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97年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福克纳和他的创作的专著《威廉·福克纳研究》(肖明翰著)问世,进入21世纪后,由李文俊和陶洁翻译的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如《喧嚣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去吧,摩西》、《圣殿》、《八月之光》等以及短篇小说集的中文译本已经陆续出版,如今可以在国内读到福克纳任何一本小说的中文译本。

此外,国内还有外国学者对福克纳研究成果的中文译本,如吴海云译的杰伊·帕里尼著的《福克纳传》,如今国内呈现了一种可喜的福克纳研究的氛围。

一、约克纳帕塔法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源头约克纳帕塔法是福克纳在他小说中虚构的一个城镇,福克纳解释为“在平坦的土地上缓慢流动的水”。

约克纳帕塔法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包括十七部长篇小说,从《莎里多斯》到《坟墓的入侵者》,我们阅读这些作品就好像在阅读约克纳帕塔法纳帕塔法县的历史,因此评论家把这“约克纳帕塔法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福克纳本人也不表示反对,并在1956年接受《巴黎评论》杂志记者采访是说“我发现,不仅每一本书必须有构思,一个作家总的产品必须有一个总的规划。

国内福克纳研究的沿革与展望

国内福克纳研究的沿革与展望

国内福克纳研究的沿革与展望作者:崔新燕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7年第15期【摘要】中国对福克纳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先抑后扬的过程,这主要是和我国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民国时期,我国初步对福克纳进行了研究。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意识形态的对立,对福克纳作品的研究变得非常少,仅对一些反战题材的做了研究,在改革开放之后,关于对福克纳的研究才得到了重新的发展。

【关键词】福克纳;文学作品;研究展望【中图分类号】I712.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010-01威廉·福克纳是扎根于美国南方那片“邮票般大小的故土”,其通过运用特有的笔触和文风构建起了现代意识文学大厦。

他是美国南方非常有名的代表作家,他通过独特的地域视角和高超的人物刻画能力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在文学创作中,他那深邃的意义和绝妙的文学手法体现了一个学者的不断追寻。

1949年,福克纳获得诺贝尔奖,这一下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名声大噪,各国对其研究都变得多了起来,我国亦是如此。

下面从四个研究阶段对其进行阐述。

一、研究福克纳初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之所以会出现对福克纳的研究,只要是因为那是中国正处在一个文学变革和复兴的时期。

而这时在《现代》这本杂志上,赵家璧发表了一片选译的《近代美国小说之趋势》,其中讨论到关于福克纳的作品,并且有关于对福克纳的评价。

自此之后,赵家璧便开始了对福克纳作品的研究。

其主要把福克纳的作品分成了三个时期,创作初期,主要是战争小说,创作的实验期,这里主要是从心里分析来进行创作。

侦探小说创作期,这里其主要是用自然主义进行创作。

在对《喧哗与骚动》进行评价时,他认为福克纳是采用了一种极端主观的手法来创作出的意识流心理小说。

而之后的《圣殿》则融入了侦探元素,写作手法取向现实主义。

赵家璧作为研究福克纳的第一人,其在对福克纳的文风和主体上都有独到的见解,代表了我国当时研究福克纳的前沿。

福克纳长篇小说的创作流变及研究现状

福克纳长篇小说的创作流变及研究现状

福克纳长篇小说的创作流变及研究现状作者:陈君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26期摘要:梳理总结国外研究成熟阶段和回顾国内学术界对福克纳长篇小说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福克納的多部作品,引起了中外学者多重视角的研究。

研究内容和角度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研究方法的更加多样,要求后继研究者在批判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多维思维空间,丰富观念,创新研究方法以推动研究。

关键词:福克纳长篇小说研究福克纳研究研究现状作为美国南方历史上著名的小说家,福克纳既属于美国,也属于全世界。

这不只是因为他用自己的作品向世界打开了通往南方的途径,使人们清楚地了解到南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因为他以博大的创作思想、新奇的写作技巧、准确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非凡的语言风格,给世界文坛带来了冲击力,吸引了世界范围内众多的模仿者和评论者。

其中,中国学者对福克纳的文学艺术研究很具代表性,体现了世界福克纳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规模。

一、福克纳作品在国外研究的成熟阶段福克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进入二十一世纪欧美学者对福克纳的研究更加关注将作品中的时间与南方社会、传统与现实及人类的生存等问题联系在一起。

随着二十世纪末人类生存条件的恶化,现代人从单纯的文学欣赏转向对生存的关注,不可避免地把福克纳的文学艺术同南方人生存状况联系在一起。

欧美学者更多地表现为从单纯的文本研究转向为福克纳作品中对现代人生存问题的研究。

既体现了欧美学者对内战后南方社会问题的关注,又体现了对当代社会和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

这个时代的观念重视对文学作品的客观性把握,将作品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多层次的独立艺术客体的文艺观念。

在2003年出版由罗伯特·韩布林等人主编的《福克纳在二十一世纪》中收录了多篇论文。

如拉伊·安妮·达克所著的《难以忘怀的约克纳帕塔法:福克纳与创伤记忆》,该论文分析了近几年美国学者对福克纳时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他既没有重视过去,也没有排斥现在,而是把二者有机融合。

陶洁_对我国福克纳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陶洁_对我国福克纳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05年5月第21卷 第3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May,2005Vol.21 No.3对我国福克纳研究的回顾与思考陶 洁(北京大学英语系,北京 100081)提 要:回顾了90年代以来我国福克纳研究中的成就与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论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福克纳;评论;论题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5)03-0001-03A Br i ef Rev i ew of Faulkner Stud i es i n Ch i n aTAO J ieAbstract:This paper revie ws the achieve ments and shortcom ings in the study of W illia m Faulkner by Chinese scholars since the1990s and makes s ome suggesti ons concerning research t op ics for future studies.Key words:Faulkner;revie w;thesis 福克纳最早是在1934年由施蛰存先生主编的《现代》杂志介绍到中国,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重视。

解放后在50年代,《世界文学》杂志曾发表过他的两个短篇小说。

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介绍并没有进一步的发展。

可以说,对福克纳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是从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

其标志是1979年上海《外国文艺》发表的三个短篇———《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①、《干旱的九月》、《烧马棚》———以及一篇重要论文———马尔科姆・考利的《福克纳:约克那帕塔法的故事》。

80年代,我国首先出版一本国外学者的重要评论集———《福克纳评论集》,同时开始翻译福克纳的作品,出版了他的《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熊》和《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选》、《福克纳作品精粹》等小说集。

福克纳研究1

福克纳研究1

80年代以来国内福克纳研究综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具创造性、最富影响力的现代作家之一。

80年代以来国内福克纳研究逐渐升温并步入成熟期,大量文章及专著接踵发表。

据不完全统计,从 1980年至今,中国学者们至少发表了340篇福克纳研究的文章,无论是在成果数量还是研究力度上,福克纳研究都不愧为国内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下列数据显示了不断增加的福克纳研究文章数量,并展现了80年代以来国内福克纳研究取得的显著成就。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致力于福克纳研究,国内福克纳研究主要从福克纳的南方情结、叙事艺术、妇女形象、宗教神话、现代评判理论和比较研究六方面展开探讨分析,并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

然而与国外福克纳研究成果相比,还存在差距与不足之处。

以下分六方面给以综述评析。

威廉·福克纳被公认为南方文学的代表者及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支柱,其作品不仅深深触及时代的脉搏,并且反映了深刻的南方情结。

20世纪80年代期间,国内学者开始从南方文化传统的基本成分着手研究福克纳的思想与创作,研究重点大都集中在福克纳的南方情结上。

肖明翰在《矛盾与困惑:福克纳对黑人形象的塑造》文中指出虽然福克纳对南方种族主义持有明显的批评态度,但他仍然将他的南方情结带入作品创作中。

张慧仁则在《威廉·福克纳---在传统中寻找永恒》文中认为福克纳不仅深入地描写南方,而且为面临困境的现代人指明出路。

1980年出版的由李文俊选编的《福克纳评论集》概括了福克纳的创作艺术成就,提供了同时代最好的批评观点及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此书被公认为福克纳研究必备的参考书,堪称我国福克纳研究的里程碑。

20世纪90年代期间,福克纳研究进入繁荣阶段,学者们对福克纳及其作品进行系统研究,大部分系统研究专著于此期间出版。

代表性专著之一为刘波的《南方失落的世界:福克纳小说研究》。

此书着重研究南方旧制度的瓦解及南方传统道德准则的没落,且为第一本提供福克纳研究网址的书籍,为国内学者提供了获取国外福克纳研究最新信息的实用且方便的渠道。

二十年来我国福克纳研究综述

二十年来我国福克纳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3-09-25[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 ://w w /s oc[作者简介]1.高奋(1964-),女,浙江宁海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主要从事英美现代主义文学和西方文论研究;2.崔新燕(1979-),女,山东淄博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二十年来我国福克纳研究综述高 奋,崔新燕(浙江大学英语系,浙江杭州310058)[摘 要]从译介出版、总体研究、作品研究三个方面全面回顾我国学术界近二十年来的福克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无论在成果数量还是研究力度上,福克纳研究都不愧为国内英美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之一。

我们已经翻译出版了福克纳主要的作品;我们从文化、宗教、神话、语言、创作技巧等多个方面对福克纳的思想和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然而,与国外福克纳研究相比,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1)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和范围;(2)确立批评的主体意识;(3)加强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和引进。

[关键词]福克纳研究;综述;问题[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 (2004)04-0144-07近二十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深入,中国学术界对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视与关注也持续升温,福克纳研究成为英美文学研究园地中关注度、集中度最高的显学之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它在三个维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1)福克纳的作品及其研究作品的译介出版日趋全面;(2)福克纳创作思想与生平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3)福克纳作品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趋向。

然而,全面而客观地审视和反思近二十年来福克纳研究的得失,我们发现其中也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与其国际“显学”的应有水准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以下分三个方面加以评述。

一、福克纳作品及其研究著作的译介出版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对美国文化及美国文学艺术的翻译引进与研究利用,波澜起伏,绵延不绝,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未曾有过的。

福克纳国内外研究与评述

福克纳国内外研究与评述
M av 2 Ol 4
福 克 纳 国 内外 研 究 与评 述
杨 红 梅
( 长 沙大 学 外 语 系 , 湖南 长 沙
【 摘
4 1 0 0 0 3 )
要】 威廉 ・ 福 克纳 是 美 国 2 O世 纪 的 伟 大 作 家 。他 以 独 特 的 创 作 手 法 和 高 超 的 建 构 力 还 原 了 1 9世
【 关 键 词 】福 克纳 ; 小说研究 ; 综 述
【 中 图分 类 号1 H3 1 5 . 9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编号1 2 0 9 5 — 7 0 0 9 ( 2 0 1 4 ) 0 3 — 0 0 8 5 — 0 4
A Re v i e w o f S t u d i e s o f Fa u l kn e r i n Ch i n a a nd Ab r o a d
t h e p e r s i s t e n t i n t e r e s t o f t h e s c h o l a r s i n t h e wo r l d .Th i s t h e s i s wi l l h a v e a r e v i e w o f Fa u l k n e r s t u d i e s i n Ch i n a a n d a b r o a d . Ke y wo r d s : Wi l l i a m F a u l k n e r ; f i c t i o n s t u d i e s ; r e v i e w
Ab s t r a c t : Wi l l i a m Fa u l k n e r i s o n e o f t h e g r e a t e s t wr i t e r s o f Ame r i c a n .I n h i s b o o k s ,h e r e c r e a t e s t h e l a n d s c a p e o f s o u t h e r n

福克纳研究综述

福克纳研究综述

国内福克纳研究综述廖白玲摘要: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具创造性、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我国的福克纳研究起步较晚,但从70年代末以来逐渐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近期更掀起一阵‚福学‛热潮。

本文试图探讨福克纳作品及相关资料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分析中国各个时期福克纳研究的特点,并就现阶段的不足之处提出商榷。

关键词:国内;福克纳研究;综述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以其悲壮恢宏的‚约克纳帕塌法‛世系小说向人们展现了处在新旧更替时期美国南方社会沉重的历史画卷。

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新颖的艺术风格,国外研究者们对他的兴趣长盛不衰。

我国的福克纳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迅速升温,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论文发表。

在这种背景下,对我国历年来福克纳研究的成果予以梳理,无疑能够促使福克纳研究走向深入。

一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看,我国对福克纳的介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1936年翻译界的老前辈赵家璧先生在一本中国早期研究美国现代小说的专著里,以单独的一章评介了福克纳;另有30年代《现代杂志》刊发的短篇《伊莱》,及50年代《译文杂志》登载的《胜利》和《拖死狗》;此外袁可嘉在其1964年所撰写的《美英意识流小说述评》一文中也论及了福克纳和他的作品。

然总体而言,此间中国对福克纳的译介可谓凤毛麟角。

直到70年代末福克纳的译介和研究工作才真正在我国展开。

1979年《文艺报》发表了李文俊撰写的论文‚从海洋到闪烁的海洋——战后的美国文学‛。

该文对福克纳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使这位‚留恋已逝的历史…在艺术上刻意求工,尝试各种表现方式‛[1]的美国现代主义经典作家再次走进国人尘封的记忆中。

稍后袁可嘉在‚略论西方现代派文学‛一文中以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为例,说明现代派文学在章法结构上具有变化突兀或多层次的特点。

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也于70年代末由《外国文艺》介绍到中国。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了由李文俊编选的《福克纳评论集》,该文集收入了国外著名学者对福克纳的研究性论文,以及福克纳自己谈生活、艺术与创作的第一手资料。

莫言与福克纳比较研究

莫言与福克纳比较研究

莫言与福克纳比较研究20世纪80年代,福克纳作品鲜明的现代性从多方面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莫言即是成功借鉴和吸纳福克纳文学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创建自己文学风格的作家之一。

从影响研究和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莫言与福克纳在艺术手法、故乡情怀以及家族历史小说创作和历史观等方面的异同,具有重要意义。

莫言对福克纳艺术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借鉴与吸纳,是中国新时期文学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接纳和吸收的一个缩影。

中国新时期文学从此以更开放、包容和自信的心态面对西方文学和世界文学,迎来其快速多面发展的新时期。

标签:莫言;福克纳;艺术手法;故乡情怀;家族历史小说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颁奖词评价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相融合,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①。

莫言在诺奖演讲《讲故事的人》中提道:“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

……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

”②福克纳文学传入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而真正被中国文学界传承和吸收,并产生重大影响,则始于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

福克纳作品鲜明的现代性,从多方面影响了其时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作家。

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福克纳的作品进行了模仿、吸收及同化,而莫言即是成功消融福克纳文学精髓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文学风格的作家之一。

美国福克纳研究专家伦道夫·梅肯学院著名教授M·托马斯·英奇,在权威的美国福克纳研究专刊《福克纳学刊》上发表《莫言和福克纳:影响和汇合》,从作品叙事技巧、思想内容及作家背景几方面对福克纳和莫言进行了双向比较,指出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

中国福克纳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国福克纳研究回顾与展望

10引言 ,
距。本文拟对中国福克纳旃究和译介情况做一个力争全面、
系统、 简约的梳理 , 回顾一下我们所走过的道路。下面从四 个方面来对中国福克纳研究做一个简要的述评。
20发展进程 .
威廉・ 福克纳(87 92 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 1 —1 ) 9 6 之一。从上世纪 2 年代起 , 0 美国出现了“ 南方文学” 这样一 个流派, 福克纳是这个流派的代表 , 已是不争的事实。他集 现代主义 、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于一身, 深刻而全面地探索了 美国旧南方解体的根源并表现 了处在历史性变革中的南方 社会和南方人的精神危机。他对美国南方以及整个西方世 界的深刻洞察力和他对小说形式与创作手法的卓有成效的 实验与创新 。 日益引起读者和批评家 的兴趣。自从他 1 0 9 5
20 06年第 2期 ( 总第 11期) 1
中 国 福 克 纳 研 究 回 顾 与 展 望
纪 琳
( 东 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东 济 南 山 山 2O 1 ) 504
摘要: 福克纳作为 2 世纪蜚声文坛的大师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0 在国外受到广泛的重视 , 形成“ 福克纳热” 。我
中国福克纳研究的发展进程, 笔者认为大体可以分为四
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 1 4 9 年至 13 3 96年。 是发现阶段。福克纳的
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是在 13 年< 9 4 现代> 杂志中。该刊第
五卷第一期刊登了赵家璧译英国评论家密尔顿・ 华尔德曼的
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以来, 各国学术界对他的评价越来越
国学者自然也没有忽视对他的译介和研究。本文拟从研究进程、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研究主体几个方面对中国福
克纳研究做一个力争全面、 系统、 简约的梳理, 同时指出 研究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以利于今后研究的开拓和加深。 关键词: 福克纳研究; 研究进程; 研究主体;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英语意识流小说在新时期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英语意识流小说在新时期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英语意识流小说在新时期中国的翻译与传播作者:薛凤姣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以译介学理论为基础,介绍了英语意识流小说,主要是美国意识流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品——《喧哗与骚动》在新时期中国的翻译与传播,以及其在新时期中国成为代表性意识流作品之一的原因。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英语意识流小说新时期中国翻译与传播一、引言《喧哗与骚动》(1892)是美国南方文学巨擘威廉·福克纳(1897-1962)的代表作品,也是美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意识流小说,福克纳凭此小说获得了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

《喧哗与骚动》在新时期中国的翻译与传播为西方意识流小说传入中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此后有更多优秀的意识流小说传入中国,很多现代作家如王莫言等都受到意识流小说的影响,产生了新的创作灵感。

通过译者出色的翻译,中国读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风格迥异的西方文学,促进了当代中国文学市场多样性的形成。

二、译介学及国内相关研究中国著名学者,国际知名比较文学专家与翻译理论家,中国比较文学译介学创始人谢天振(1944- )在他的专著《译介学》中指出,“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视角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

”谢天振同时也指出,译介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是源语和目标语在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和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1999年,査明建在《中国比较文学》上发表了“意识流小说在新时期的译介及其‘影响源文本’意义”一文,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意识流小说在新时期中国的译介作了阐释:首先,作者指出意识流小说在新时期中国文学语境下所遭受的争议和译者采取的译介策略。

其次,介绍了意识流文学的译介择取特点,包括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最早译介到中国的意识流名篇,意识流名著的翻译较理论评价滞后等。

福克纳对中国当代家族小说叙事艺术的影响

福克纳对中国当代家族小说叙事艺术的影响

福克纳对中国当代家族小说叙事艺术的影响【摘要】福克纳作为美国文学巨匠,对中国当代家族小说的叙事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叙事风格在中国家族小说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尤其是时间叙事技巧和人物刻画方面。

福克纳的叙事结构为中国家族小说提供了启示,使其更加丰富和深刻。

他的影响在中国家族小说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体现,为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福克纳对中国当代家族小说叙事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的持续影响使中国家族小说的叙事风格得到了塑造和提升。

福克纳对中国当代家族小说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关键词:福克纳、中国当代家族小说、叙事艺术、影响、叙事风格、时间叙事技巧、人物刻画、叙事结构、启示、文学创作、重要性、持续影响、叙事风格塑造1. 引言1.1 福克纳对中国当代家族小说叙事艺术的影响在中国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过程中,福克纳这位美国文学大师的影响不可忽视。

他的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对中国家族小说的叙事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福克纳擅长通过多角度的叙述和错综复杂的情节编排,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这种叙事手法为中国家族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和范本。

他的作品中常常涉及家族、血缘、命运等主题,这与中国家族小说的题材相契合,丰富了中国家族小说的叙事内容。

福克纳精湛的时间叙事技巧和人物描写能力也为中国家族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福克纳的作品,中国当代家族小说的创作者们可以汲取其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不断提升自身的叙事艺术水平,创作出更具有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

福克纳对中国当代家族小说叙事艺术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他的作品仍然在中国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家族小说叙事风格的重要参照和标杆。

2. 正文2.1 福克纳的叙事风格对中国当代家族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福克纳的叙事风格对中国当代家族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福克纳善于运用多重叙事视角,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回忆来呈现故事。

中国新时期作家与福克纳

中国新时期作家与福克纳

58东方论坛一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EASTERN FORUM—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1,2021中国新时期作家与福克纳李萌羽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摘要: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文学天地影响了中国新时期小说的现代转型和审美风貌。

对传统乡土根基之淳朴、野性、雄强的生命力和自在、自由的生命状态的认同及对其隐藏的负面、反人性的文化之恶的省察构成了新时期作家与福克纳在乡土之根评判上的辩证审视取向,他们对现代工具理性侵袭乡土和腐蚀人性的书写亦具有同构性。

福克纳小说的感觉诉诸、意识流独白、多角度叙事等现代派表现手法对中国新时期作家文体观念的重构和文体叙事的创新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基于中国文化和语境的视野和经验,中国新时期作家的主体性选择使其在对福克纳作品借鉴、接受过程中存在着变异和改制的衍化,逐渐形成了兼具“中国气派”和“现代性”审美质素的文学景观。

关键词:福克纳;新时期作家;接受;衍化中图分类号:1207.42;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110(2021)01-0058-12新时期文学以来,在中外文化与文学的碰撞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蕴含现代性主题和审美质素的文学,而且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进程。

中国新时期作家的创作无论在主题意蕴的表达和文体形式的创新上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其文学观念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国文学的影响。

新时期作家的创作受到了国外文学思潮及作家不同层次的启发,而在他们论及所受外国文学影响时,福克纳的名字被频频提及,莫言、余华、苏童、贾平凹、王安忆、格非、赵玫、迟子建、马原、郑万隆、吕新、李锐、叶兆言、刘震云、陈村等都曾提到福克纳对其创作的启发和影响,“约克纳帕塔法”文学天地催生了中国新时期小说的现代转型。

福克纳作品的意识流、多角度叙事等现代派艺术表现手法对中国新时期作家文学观念的转变和文体的自觉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新时期作家在经历了向福克纳等西方作家借鉴阶段后,没有陷入对西方文学的盲从,反而进一步激发了返归中国文学民族性和本土性的主体自觉,在借鉴中有所超越,更有主体性的创造,实现了对福克纳小说的衍化。

威廉·福克纳与中国新时期小说的文化寻根

威廉·福克纳与中国新时期小说的文化寻根

2019年第64卷第1期(总第282期)2019 Vol.64 No. 1 ( Serial No.282)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威廉・福克纳与中国新时期小说的文化寻根7李萌羽温奉桥(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文化寻根产生了重要影响。

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 法”世系小说作为一个开放的、意蕴丰富的文学世界,以别具一格的现代派文体实验形式所书写的美国南方故事 展现了现代社会人类精神荒原的图景,表达了人类追寻“心灵真理”、重构人类精神价值的艺术理想。

受其影 响,中国新时期诸多作家也像福克纳一样,从各自的文学地理世界出发,表现了对历史、传统、现实、生命的普遍 性思考和对理想人性的诉求,在借鉴的基础上又用想象拓展了文学地理空间。

福克纳对美国南方文化的双重审 视视角与中国新时期作家对乡土中国的辩证省思具有同构性。

新时期作家在汲取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手法的 基础上进行了乡土中国的书写,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土文学现代派,这与福克纳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新时期小说;文化寻根;莫言;苏童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9)01-0035-13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 :10.l6456/ki. 1001 -5973.2019.01.004文化寻根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叶舒宪认为,文化“寻根比喻背后的实质是文化(身 份)认同问题,处在文化变迁加剧时代的人,如何在传统与现代、西方化与本土化的冲突背景中 确认自己的文化价值取向的问题。

因此,它既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普遍性问题;又是迫在眉睫 的当下性难题”②。

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学要走向世界,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之根,没有文化之根 的文学必然没有长久生命力。

福克纳短篇小说在中国

福克纳短篇小说在中国

A Survey of the Studies of William Faulkner's Short
Stories in China
作者: 朱振武 杨瑞红
作者机构: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
出版物刊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9-12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 威廉·福克纳 短篇小说 译介 总体研究 个案研究
摘要:福克纳创作的129篇短篇小说中,有中文译本的40篇,大多数短篇小说还没有译介到中国,更没有得到深入研究,但其中备受关注的篇目在我国还是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

与国际福学界的研究和国内对福克纳长篇作品的研究相比,我国福克纳短篇小说研究不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
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还需要加强对福克纳短篇小说及其国际研究成果的译介,同时不断拓宽研究的视野,探索新的研究视角,提高自主意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叙事学视域中的福克纳小说研究述评

叙事学视域中的福克纳小说研究述评

叙事学视域中的福克纳小说研究述评内容摘要:福克纳的作品大多复杂艰深、晦涩难懂,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独特的叙事技巧。

因此,将福克纳的小说置于叙事学的理论视域进行研究,无疑会有利于福克纳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福克纳小说叙事艺术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于评析小说的叙事模式和叙事结构,解剖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叙事声音、叙事时间,阐明他的叙事精湛技巧之所在。

福克纳小说研究基本上集中于经典叙事学层面,而后经典叙事学理论将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曾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1]他以其悲壮恢宏的“约克纳帕塌法”世系小说向人们展现了处在新旧更替时期美国南方社会沉重的历史画卷。

无论是对南方生活的描写,对南方历史的理解,对种族主义的谴责,对加尔文主义的揭露,对南方社会和文化传统的批判,对现代“荒原”的描绘,对人的异化的探索,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展示等方面,福克纳都相当敏锐而深刻。

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者们对他的作品研究兴趣久盛不衰。

尽管国内的福克纳小说研究已经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涉及到众多的研究领域,从马克思、福柯、伯格森、詹姆斯的哲学理论入手的,从结构的、解构的、语言学的、美学的、心理的、种族的、女权的、历史的、新历史主义的、文化的、民俗的、生平的、技巧的、主题的、互文的、神话原型的等视角出发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十分丰富,但运用“叙事学理论”,尤其是“后经典叙事学理论”对福克纳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详细的、全面的、系统的研究还有待于拓展和挖掘。

我们应该注意到福克纳是一位在小说形式和写作技巧上最激进的实验家。

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对叙事艺术和写作技巧进行实验和探索,他不断进行文体实验,采用时间错位、意识流、多重视角、时空跳跃和拼贴并置等很多新手法。

直到去世前3个月,福克纳还重申他的写作目标是“以最打动人的戏剧性方式讲故事。

被命运的洪流裹挟而去——写在《野棕榈》中译本问世之际

被命运的洪流裹挟而去——写在《野棕榈》中译本问世之际

被命运的洪流裹挟而去写在 野棕榈中译本问世之际武月明内容提要: 野棕榈是福克纳作品中饱受争议的一部小说。

从它最初的出版、到内在的情节、结构、人物、主题等,一直吸引着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从文本结构入手,深入探讨了小说所隐含的命运主题,进一步阐明命运是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元命题。

无论是微不足道的个人,抑或是一度辉煌的旧南方,在不可理喻、不可抗拒的命运洪流中,即便是奋勇抗争,或者是苦苦挣扎,再或者是逆来顺受,都终将被命运裹挟而去。

关键词: 野棕榈 !福克纳!命运作者简介:武月明,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美国现当代小说。

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伦理学视阈中的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研究#∃项目编号:0705050%的阶段性成果。

T itle:Sw eptAw ay by the Torrents of Destiny:On the Pub licati o n of the Chinese Versi o n o f The W ild P al m sAbst ract:The W il d Pal m s m ight disti n gu ish itself as the m ost controversial of a ll Fau l k nerian w orks.Fro m the ti m e it ca m e out in1939,it has aroused debates over its publication,p lo,t structure,character and m eaning,and pr ovoked a lasting i n teres.t The focus o f t h is paper is to i n ter pret the the m e of destiny e laberated throughout the tex,t wh ich is i n essence t h e m etaproposi ti o n of Fau l k nerian fic ition.W hoever it is,an i n d i v idua l or the South,and ho w ever hard one strives to escape fro m all the restra i n ts of fate,he is doo m ed to be s w ept a w ay by the torrents of destiny.K ey w ords:The W il d Pal m s!Faul k ner!destinyAut hor:W u Y ue m ing is assoc iate pro fessor at t h e Schoo 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N anjing Nor m alUn i v ersity(Nanji n g210097,Ch i n a).H er m a i n research interest i s m odern A m erican nove ls.Em a i:l wuyue m i n g@n j n 2009年,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的又一部力作 野棕榈的中译本终于问世了。

课题研究论文:福克纳对中国当代家族小说叙事艺术的影响

课题研究论文:福克纳对中国当代家族小说叙事艺术的影响

97914 艺术理论论文福克纳对中国当代家族小说叙事艺术的影响作为20世纪伟大的实验主义小说家,福克纳在作品中采用了变幻多姿的叙事技法:破碎的情节,多视角的交替叙事以及颠倒错乱的时序设置。

在福克纳叙事艺术的感染下,以莫言、余华、苏童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当代家族小说文学革新的愿望得到激发。

莫言读了福克纳的小说后说,“最初使我震惊的是那些颠倒的时空秩序,交叉生命世界极度渲染夸张的艺术手法。

”[1]余华认为福克纳是“为数不多的教会别人写作的作家。

”[2] 苏童认为“学习福克纳是可行的,学习一种对写作品质的要求,模仿是不行的,因为他不可模仿。

”[3] 本文通过对福克纳与中国当代家族小说叙事艺术关系的梳理,试图解答福克纳在情节呈现、多角度叙事以及叙事时间上怎样影响了中国当代家族小说的创作。

一、情节呈现:情节的破碎福克纳在创作中,经常打乱时间的正常条理,使得情节变得迷离、模糊、零乱。

在他的作品中,情节的起因、发展、结局的完整连贯性结构被打乱,取而代之的是支离破碎的片段堆叠。

《押沙龙,押沙龙!》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系列的框架,一个套着一个,就像是一幅图画包含着另一幅图画,循环往复。

”[4] 故事由三条线索组成。

第一条线索是有关昆丁的,第二条线索是萨特潘的,第三条线索是罗莎小姐的故事。

萨特潘的故事是主线,在其它两个故事中穿来绕去,首尾颠倒。

萨特潘的生活史全靠读者依据片段来建构。

中国当代家族小说家们在情节的处理方面比较倾向于营造某种“叙事圈套”,把读者带入到充满困惑、迷乱不明所以的迷宫之中。

在莫言笔下,故事情节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是松散无序的、片段破碎的。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采用即兴说书的叙述方式,在时间上跳跃反复,把整个故事一块块切分开来。

小说里有两条反向运行的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余占鳌的战斗生活,第二条线索镶嵌在这个框架里,讲述了余占鳌与戴凤莲和恋儿的爱情纠葛。

第二条线索首尾倒置,是由多个零碎的时间上彻底打乱的片段构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