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知觉

合集下载

第六章 社会知觉

第六章 社会知觉

•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通常称为自 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莫顿 (R.K.Merton,1957)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对一 种情景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 使错误观念变成了现实。 •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的经典证明是罗森塔尔等人 (R.Rosenthal & L.Jacobson,1968)发现的期 望效应。
• 二、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 知觉:人对物的各种物理特性和时间、运动等方面 的知觉.以人为对象,更关注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信息 提取的倾向和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社会知觉准 确性。 • 印象: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 社会推理(social inference):社会推理是指个人根 据一定的信息线索,对线索进行整合和解释,形 成关于作为对象的特定人或群体的或是特定事件 的结论的过程。
• (二)对他人个性的知觉 • 认识他人个性有益于顺利交往,但是认识他人个 性存在许多困难,在判断时,缺乏客观的标准, 只能参照一些主观标准。其中一个倾向是,个体 往往“以己推人”地、不切实际地假定他人的观 点、行为与自己相似。 • 评价行为的标准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认知者 的评价标准;二是行动者;三是认知者与行动者 的特殊关系。 • 了解他人性格,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长期深入的 观察与接触,了解他人的经历、生活背景等,这 样才能了解其较为稳固的,反映其动机、意向、 态度、价值观、能力等的个性特征。 • 时间考验,;危难考验;利益考验,;世态炎凉 考验。
• 表6—5 材料呈现的首因效应
• 来源:转引自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 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8
• 一种解释认为,之所以最初获得的信息及 由此信息形成的第一印象在总印象形成过 程中作用更大,是因为在最初接触陌生人 时,人们注意力的投入完全而充分,因而 此时的印象更鲜明、强烈。 • 对后继信息,人们按照先人为主的最初印 象的轨道来解释。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
盯着看意味着不礼貌,但也可能表示兴趣, 寻求支持。 双臂环抱表示防御,开会时独坐一隅意味着 傲慢或不感兴趣。 演说时抑扬顿挫表明热情,突然停顿是为了 造成悬念,吸引注意力。
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相 断的过程。 何时归因:


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人们通常都希望 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定的预测力,这样人们才会感到 安全。 负性的事件:糟糕的、痛苦的、不愉快的事件容易引 起人们去探求原因,以便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 自己生活得更好。 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



自我知觉是个体与他人互动及其角色扮演 中形成的。(米德于1934)
自我知觉包括自我概念和自尊两个基本成分。

自我知觉的信息来源

他人反馈、反射性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 来推断、社会比较 态度:内省;

自我知觉的内容

情绪:生理唤起水平、认知判断
社会知觉的偏差

晕轮效应(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
管理心理学
社会知觉
知识准备:感觉和知觉
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 于感官的事物的个 别属性的反映。 是感受器的工作。 (身体内外经验)
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 于感官的事物的整 体反映。 知觉的作用是使感 觉有意义。
37:33:35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最早由布鲁纳提出


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动机因素
目标与动机相关 动机的价值 印象差异
印象整饰
印象管理的策略——获得性印象整饰
获得性印象整饰:试图使别人更积极地看待自己,努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

知觉的基本特征
• 1、知觉的选择性: 即人在知觉客观世界的时候,总 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 象,而把其他事物当作知觉的背景,以 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事物与对象。
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 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 2、知觉的整体性:
• 在知觉的过程中,人能够在过去经验的 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 一个统一的整体,就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 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反映出一定的规则, 可归纳为: • 接近律 • 相似律 • 连续律
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
• 有关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模型已 有很多 • Anderson( 1965)的平均模型 • 平均模型(averaging model) 认为人 们把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获得对他 人的总体评价。 • 累加模型 • 加权平均模型
• 平均法则 • • 该法则起源于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认为人是简单而机械地将所接收 到的信息放在一起的,就像老鼠或鸽子机械地形成一种习惯一样, 人并不对信息进行过多的解释、分析就能形成一种印象。如果人接 受到关于某人好的信息,对他就形成了好的形象,而如果接受到这 个人的信息是自己不喜欢的,则对其形成坏的印象。学习理论的这 种思想应用到印象形成中,就是所谓的平均法则(average principle)。按照这一法则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接受到信息 后对其单独地加工,然后将它们平均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 例如现在有两个人,如果让你在一个从-5到+5的量尺上对他们的 品质进行评价,甲机智、学识渊博、沉着、自信,你给他的打分分 别是+4、+4、+2、+3。乙除具有上述品质外还有坦率、不讲究 衣着两个特点,你对他的打分分别是+4、+4、+2、+3、+3、-2。 那么,根据平均法则,甲的得分是(4+4+2+3)÷4=3.25,乙 的得分是[4+4+2+3+3+(-2)]÷6=2.33,甲的得分比乙的 得分多,因而对甲的印象更好些。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

认知
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 取知识.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即对作用与人的感觉器官的 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4
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 性印象。包括人知觉;角色知觉;人际关系知觉; 社会因果关系知觉;群体知觉。
13
社会知觉的对象
形成印象之前对哪些方面进行知觉 对他人情绪的知觉
表情线索 如果人们的眼睛在说一件事,而舌头又在说另一 件事,老练的人会相信前者
——Ralph Waldo Emerson
对他人个性的知觉
14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15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18
社会心理学家的提醒
应当注意新信息 不要形成不成熟印象 防止形成首因效应印象偏差
19
近因效应
相对首因效应不那么明显 产生原因
在形成印象过程中,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 息提供 原来的印象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20
晕轮效应
对一个人形成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 对他的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这种 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其所有的特点。 外表吸引力,重要的品质都具有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建立对别人印象的最迅速、经济 的途径
第六章 社会知觉
对人类和事件的认识
个体知觉(社会知觉) -第六章
印象的形成
社会认知 自我
认识自我
-第七章 -第八章
理解社会(我们如何思考社会性世界)
2
Perceving people and events

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社会知觉和印象管理

心理学课件第六章 社会知觉和印象管理
古尔德纳:“出卖灵魂的社会学” 诚实无欺? 人类社会的行为从根本上说就是虚伪的? 积极性 消极性
积极性
1、成功的印象管理可以用来建立真诚的人际 关系,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顺利地 进行下去(彭湃)
2、成功的印象管理还能够调节和润滑人际关 系
消极性
既有人运用这一手段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真 实身份,也有人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谋利
社会知觉和印象管理
Social Perception & Impression Management
主要内容
第三节 印 象 管 理
第四节 社 会 知 觉 的 偏 见
第三节 印 象 管 理
一、印象管理的涵义 二、印象管理的正负两面性 三、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涵义
印象管理:有意地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1956
一、晕轮效应
二、社会刻板印象
一、晕 轮 效 应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知觉者对一个人的某 种人格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 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凯利1950年
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型的结果
二、社 会 刻 板 印 象
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 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利用服装、首饰、宴席、车马、楼台亭宇 逢迎:恭维和施惠 恭维:又称奉承和拍马屁,通过一定的语言、 表情、行为等印象管理手段来抬高他人的威望和尊 严,以赢得对方的好感,利用此为自己的个人目的 服务 施惠:更注重利用金钱或其他物质手段
三、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管理
鲁 迅 《说“面子”》 林语堂 《吾国吾民》 史密斯 《中国人的性格》 1894年
人生是个大舞台,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有如演员相 互配合的演习

社会知觉与管理

社会知觉与管理

社会知觉与管理一,概述1.社会知觉的定义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人和群体中的社会现象所产生的知觉判断和初步认识的过程。

2.社会知觉的特点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3.构成因素知觉者(洞察和知觉别的个体),被知觉者(被观察的目标或对象),情境因素(人们所处的客观环境,即人际环境,人际层次)4.分类(1)人际知觉: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是社会知觉的核心。

(影响因素:客观环境,主观因素(思想,知识经验,情绪状态,态度倾斜,个性特征等))(2)角色知觉:个体对自己所处的特定社会与组织中的地位的知觉。

影响因素: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文化背景,家庭社会环境),行为(角色认知程度,个性特征),期望(职务性质,对角色扮演者的认知),评价(角色行为与期望的差距,纵横比较)(3)自我知觉: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状态的知觉。

主要内容: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

二,社会知觉效应1.首因效应(多发生在陌生人事上)对某人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解释。

积极作用:“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个5分钟。

消极作用:经验主义;认知片面;认知惰性;先入为主效应。

2.晕轮效应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为整体认知。

绩效考核的完善:(1)注意评价员工表现时,不要仅用一种品质作为基础,要综合考虑,全面考核。

(2)管理人员评价员工时,注意把某些品质联系起来。

3.近因效应(多在熟悉人事中发生。

)指知觉过程中,有时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往往决定着人们对某人某事的特征的解释。

管理应用:将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对人事的感知。

4.知觉防御指人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会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已达到防御的目的。

(回避欲求的知觉倾向,缓冲冲击,须客观修正知觉)5.刻板印象指人们把在头脑中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

管理意义(1)企业规章制度工作程序,教学程序,日常事务性工作等,培养起人们固定模式,使工作有序进行。

第六章 社会知觉

第六章  社会知觉

望相一致;
对群体的知觉 4、刻板印象 认知主体应用对某一内容的一种固化、概括化的
先入之见来看待社会群体所产生的社会错觉。
用陈规旧习去套用人像、群像、社会像,先入为
主的产生的对群体难以改变的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1)以图式为基础
(2)类别化
★社会同一性理论 社会分类、群际比要是将被歧视方看得比
自己低劣,压迫、压制甚至剥夺对方,造成社会地位、经济地
位的不平等。
四、归因
在社会知觉中,知觉主体根据知觉对象的外部表
现对其内心状态所作的解释和推论。
(一)分类: (1)心理活动归因;(2)外在行为归因; (3)对未来行为的预测; (4)自我归因;
(二)影响归因的因素
(一)印象
人在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以自己旧
有的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
类所形成的关于人或事物的概念。
1、印象形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规律
不同特征发挥的作用不同
信息出现的先后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相关特质相互联系
重视负性信息,倾向对他人作正向评价
以有限的信息资料,形成整体形象
2、信息加工整合模式 平均模式 加法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 双重加工模式
对他人形成一定印象后,会对他人产生相应期望
而此期望会引导我们采取相应行为以证实此期望。
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力翁效应
该效应产生的关键步骤: 1、知觉者对目标人物抱有一定期望; 2、知觉者按与期望一致的方式行动; 3、目标人物解释知觉者的这一行动;
4、目标人物用行动对知觉者做出反应;
5、知觉者解释目标人物的行动与自己最初的期
第六章 社 会 知 觉
一、社会知觉的界定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

一印象"相当重要。有时候,"第一印象"可以决定一个人的
前程甚至命运。心理学家给“第一印象”取了一个很好听
的专业名词,叫做"首因效应"。
A
13
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 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 “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 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 是输入信息的先后次序不同而产生的一种认 知偏差。
❖ 培养社会知觉能力,有助于营销人员认 识个体消费行为的特点。
A
1
社会知觉的内容
对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
他人知觉
自我知觉
人际知觉
角色知觉
A
2
什么是社会知觉偏差
❖ 社会知觉偏差:由于社会知觉受其对象的
复杂性、知觉者的主观性以及知觉者加工信 息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知觉 他人或自己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偏差。
这些名单的人名是他们任意选取的。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
8个月以后竟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奇迹:名单上的学生个个学
习进步、性格开朗活泼、求知欲强、与老师感情甚笃。
A
32

为什么8个月之后竟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呢?这就是期
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原来,这些教师得到权威性的预测暗
示后,便开始对这些学生投以赞美和信任的目光,态度亲切
来了。又因为耽误了时间,我就拼命地赶路,所以,时间
虽然赶上了,却是一副狼狈A相……
12

❖ 谢老总这才点点头说:"难得你有助人为乐的好品德。
不过,以后与陌生人第一次见面,千万要注意自己给别人 的第一印象啊!"
❖ 马鸣的工作很出色,不出半年,就被升为业务主管,深 得谢老总的器重。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

“先入为主”。“新官上任”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的、
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的交往。

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
3、倾向于把有关特质联系起来形成较统一一致的认识

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认识到有一些特质之 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内隐人格理论(以经验为 依据,无正规的概念,却起作用) 冒险——强健、冲动、果断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
有关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模型很多 Anderson( 1965)的平均模型:认为人们把 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获得对他人的总 体评价。

四、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
1、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Asch (1946) 的经典研究: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s)是指人们 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 判断。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s)则是指最 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 用的现象。


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
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产生相应的期望,引导我 们采取相应的行为以证实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 自我实现的预言。 Rosenthal 与Jacobson(1968)的一项经典研 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 。 (“皮克马利翁效应”)

第三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Brewer(1988) 的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
二、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

第六章 社会知觉

第六章 社会知觉

第六章
社会知觉
二、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等;社会知觉仅是社会 认知的一部分。
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
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则更关注人。
社会知觉 vs 印象
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第六章
社会知觉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的重要性, 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这已经为许多 研究证实(H.H.Kelley,1950) 。
第六章
社会知觉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特征 真诚 A +3 (3) +3 (2) 特征 理解 B +3 (1) +1 (3)
第六章
社会知觉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对他人的某些方面进行知觉或认 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发展变 化:
个人属性 对个人的知觉 个人状态 团体属性 对团体的知觉 团体状态 身体特征:容貌、体形、年龄 心理特质:能力、人格 生理状态:疲劳、饥饿、觉醒水平 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向 表现行为:动作、姿势 部分特性:成员资格、人际关系、角色 全体特性:规范、领导、团体特性 团体气氛、士气、活动
评定特征 受欢迎性 婚姻能力 职业地位 高吸引者 65.39 1.70 2.25 一般吸引者 62.42 0.71 2.02 无吸引力者 56.31 0.37 1.70
第六章
社会知觉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预言自我实现效应(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对一种情境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 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的观念 成为现实。 罗森塔尔效应试验:学年初,告诉 小学老师根据可靠测验预测,他们 班级里有一些孩子将会有优异、惊 人的成绩。实际上没有这个测验, 是随机指定学生的。

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

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

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获取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对他人的态度、情绪和意图的感知,以及对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知觉在人际交往、决策行为、情绪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态度和情绪的感知。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言表达等方式来感知他人的情绪和态度。

这种感知能力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

同时,对他人态度和情绪的准确感知也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避免产生冲突和误解。

其次,社会知觉还包括对他人意图的感知。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举止、言辞表达等方式来感知他人的意图和目的。

这种感知能力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从而更好地进行合作和协调。

同时,对他人意图的准确感知也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预测他人的行为,避免受到欺骗和伤害。

此外,社会知觉还包括对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认知。

个体通
过学习和体验来了解社会的规范、价值观念、习俗风俗等内容,从
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进行社会互动。

对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
准确认知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言行,避免产生误解
和冲突。

总之,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对他人的态度、情绪和意图的感知,以及对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认知。

这些内容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
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决策行为、情绪调节等方面。

因此,提高社会知觉能力,对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社会知觉的分类以及归因的模式

社会知觉的分类以及归因的模式

社会知觉的分类以及归因的模式社会知觉及其效应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 1、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并使用的) 2、社会知觉的分类(1)对人的知觉(主要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认识)(2)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3)角色知觉(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二、社会知觉的效应 1、第一印象效应(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般来说第一印象是消极的)。

2、晕轮效应(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3、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一、归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归因的内容:1、心理活动的归因2、行为的归因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二、归因的模式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85年提出来的。

1、海德的两归因模式:情境归因和个人倾向归因。

海德是基于人类总是试图从周围世界得出某种意义这一考虑而提出归因模式的,是从(外归因)和(内归因)来建构他的归因模式的。

2、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知觉者本人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六章-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六章-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六章社会认知本章学习目标1.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征2.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3.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4.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5.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和基本模式6.社会认知的几种归因理论7.常见的归因偏差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ve),最初被称作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J。

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用以指受到知觉主体的兴趣、需要、动机、价值观等社会因素影响的对物的知觉.随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知觉领域研究热潮的兴起,社会知觉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

作为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即以人为对象的知觉,社会知觉服从于一般知觉所具有的普遍规律性,又具有一般知觉所不具有的特点。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社会知觉被社会认知一词所取代,指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属于人的思维活动的范畴。

由此使社会知觉的内涵与性质更加明确,避免与传统心理学中作为感性认识活动一部分的知觉活动相混淆。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由于社会心理学对于社会认知的研究着眼于对人及人与人关系的知觉感受,因而不少社会心理学文献称之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

社会知觉的刺激来源于社会客体。

社会客体的涵义十分广泛,既包括他人、群体、人际关系,也包括认知主体自身。

社会心理学所感兴趣的是作为知觉主体的个人对他人、群体的人际关系的社会认知,以及与此相伴随的自我省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客体不仅要了解对方的物理特征,如高矮、胖瘦、衣着、相貌等等,还需要对客体的许多内在特点,如动机、能力、情感、意志等等作出判断,形成完整的印象。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讲义

管理心理学社会知觉讲义

归因理论
归因
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出原因的过程。
归因理论
指人们对事件或行为的归因类型、归因过程和归因倾向等方面的研究,对解释人类社会行为有重要作用。
03
社会知觉的效应与偏差
首因效应
总结词
首次印象往往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影响后续判断和评价。
详细描述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第一次接触时,容易对对方产生一种初步的印象和判断,这 种印象往往会影响后续的认知和行为。在管理心理学中,首因效应也被称为“第 一印象效应”。
案例五:亚马逊公司的多元文化知觉挑战
总结词
亚马逊公司因员工队伍多元文化知觉引发的挑战,需要 企业采取措施应对。
详细描述
亚马逊是一家国际化企业,员工队伍中来自不同国家和 文化背景的人很多。这种多元文化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 一些挑战。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可能有着不同 的知觉体验和价值观,这可能引发一些冲突和分歧。因 此,亚马逊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例如提 供跨文化培训、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等,以促进员工之 间的理解和合作。
强化领导者的自我认知
通过强化领导者的自我认知,可以让领导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及时进行自我 调整和改进,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
鼓励领导者积极参与组织变革
通过鼓励领导者积极参与组织变革,可以让领导者更好地了解组织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积 极推动组织变革,为组织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05
社会知觉研究的未来趋势
过度自信偏差
总结词
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或判断的准确性,导致决策和行为 出现偏差。
详细描述
过度自信偏差是指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或判断的准确性 ,从而在决策和行为中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可能会导致人们 在决策和判断中出现错误或失误。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
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 原因加以推断的过发生时 2、负性的事件
二、归因理论
海德的归因理论
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时,通常会判断行为是出自个人 的内在原因还是外在的环境因素。 内因—个体自身的原因 外因—个体自身之外的原因
Ta为什么要和我分手?
SOLER模式(G Egan艾根)
S(squarely): 表示坐姿或站姿要面对别人 O (open): 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 L (lean): 表示身体要微微前倾 E (eye-contact): 表示目光接触 R (relax): 表示放松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 较强作用的现象。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的含义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人(某 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 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 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的内容
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 自我知觉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第一节 对他人知觉——印象形成
印象形成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 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 结论意义的特性。
乐观偏差能降低焦虑,维持心理健康,促使我们不断前 进。但太乐观会降低我们的警觉。
虚假同感效应
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
三、自我展示
虚伪的谦逊(自我贬低) 自我设阻 印象管理
虚伪的谦逊(自我贬低)
人们对外的自我展示和他们的自我感觉是不同的
自我贬低——“我很笨”“我这次考得不 好” 荣誉分享——在颁奖典礼上,领奖人会 衷心感谢他人的支持
最能产生晕轮效应的是外表。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

第六章-社会知觉.

第六章-社会知觉.
• 印象: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 社会推理(social inference):社会推理是指个人根 据一定的信息线索,对线索进行整合和解释,形 成关于作为对象的特定人或群体的或是特定事件 的结论的过程。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 印象(impression)是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
• 社会认知要比社会知觉复杂得多,在过程上,社会知觉只 是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结果上,社会知觉只是 社会认知的一个部分。
• 二、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 知觉:人对物的各种物理特性和时间、运动等方面 的知觉.以人为对象,更关注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信息 提取的倾向和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社会知觉准 确性。
• (四)中心品质理论 • 上述的加权平均模式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 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 们的总体印象。
• 来源:转引自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45
•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的知觉
• 在对他人形成印象前,需要对他人的某些 方面进行知觉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 早期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他人情绪和个性的 知觉和判断(J.S.Bruner & R.Tagiuri, 1954),后来扩充为对他人潜在情感、性格、 意向、思考、能力、特质等的知觉,以及 对人际关系、对他人内在一切心理状态以 及行为等的观察判断,甚至团体特质状态 (H.Tajfel,1981)也成为社会知觉对象。
• (三)加权平均模式
• 许多人在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时,不只考虑积 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多少,以及特征自身的明显 程度(强度),还考虑每一个特征的重要性,按在 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 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 进行平均计算。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社会认知 知识点

页眉内容第六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又可将社会认知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

社会认知包括对别人的了解认识、对自己和别人关系的认知、对别人和别人之间关系的认知,还可以包括自我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性,如选择性、互动性、防御性、完形性。

(一)选择性选择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

大致说来,人们的认知选择决定于两种因素:第一,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

第二,刺激物的作用强度。

选择的依据可以有很多,如依据当前的任务、爱好、你和认知对象的关系等等。

(二)互动性在认知时,通常是一个认知者、一个认知对象,二者是互相影响的、互动的。

(三)防御性在社会认知的过程当中,往往可能会为着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和自我概念的完整性,去不自觉地采取一些手段来完成这个认知过程。

(四)完形性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或格式塔原则),则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描述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个概念)图式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认知心理学观点来看,图式是组织信息的方式,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

同样的认知对象,如果动用的图式不同,会得到不完全一样的认知结果。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从动态上看,社会认知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最初,认知者只能接收到有关对象外部特征的信息。

在这个基础上,认知者不断拓展认知范围,开始涉及对象的内在属性。

与此同时,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认知对象与周围的人加以对照,试图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另一方面,认知者并不忽略对自己的认知,他们往往把自己同一定的认知对象置于某种关系网络之中,并形成对这种关系的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吉姆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尽管天不是很
热,但他却始终走在树阴下,一路低着头, 似乎在想着什么事情。他来到一家商店,店 里人比较多,他也不打招呼,就在柜台旁边 静静地等着。这时,店里来了两个他认识的 人,他也没有同他们打招呼,直到店员发现 了他,他才结帐买到了他要的饮品,端到了 店里的一个角落一个人喝。从店铺出来,迎 面走来了一个昨天刚结识的女孩,他一转身, 走进了一家文具店,直到女孩走过去了,他 才出来,向家的方向的走去。
知觉是感觉的深化,是几种器官综合分析产生的 结果。 3、知觉影响人的心理,即人的心理是以知觉为 基础。 由于人的大部分决策是直觉决策,所以知 觉直接影响决策的结果。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
即人在知觉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有选 择性地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而把其 他事物当作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 一定事物与对象。
吉姆是一个友好、外向、乐于交往、
快乐的人; 吉姆是一个呆板、害羞和内向的人。 把两段材料结合起来,以 1-2 或 2-1 的顺 序呈现,结果验证了首因效应的存在。 在印象形成中,首因效应作用最明显; 但近因效应有时可起弥补作用。 首因效应的应用
意义
在现实的人际交往活动中,给交往对象留下好的第 一印象,对于有效开展工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一印象也具有局限性,也会有消极意义:如第一 印象比较片面,形成被认知对象的固定看法,造成 “先入效应”,给管理人员带来认识上的片面性。 作为一个管理者,既不能是第一印象的积极作用, 也要克服第一印象的消极影响,要全面、客观和以 变化发展的眼光考察被知觉对象,最终获得正确的 人际知觉。
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 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 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 体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首先依赖于剌激物 的结构,即剌激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如 对下图,很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正方形。
错觉艺术作品
《黎明与黄昏》 -木雕艺术家艾契尔(M.C.Escher)在1938年的一幅著名木刻画。 假如读者先从图面的左侧看起,你会觉得那是一群黑鸟离巢的黎明景象; 假如先从图面的右侧看起,就会觉得那是一群白鸟归林的黄昏; 假如从图面中间看起,你就会获得既是黑乌又是白鸟、 也可能获得忽而黑鸟忽而白鸟的知觉经验。
近因效应
一巴掌之后赶紧给他揉揉
能使他忘记前面的一巴掌之痛 !
例如,老师向考生说:“随便考上一个学校, 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 或者说:“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总能考上一个 学校吧?”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只因语句排列的 顺序不同,但给人的印象却全然不同
75
3.知觉防御 是一种回避欲求的知觉倾向。在知觉反应的

首因效应:“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求职面试的第一印象
前几分钟基本敲定。 后面是走形式,让你 感到过程公平。
73
73
2.近因效应 是指最后的印象给人留下的知觉具有强烈的
影响。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并不矛盾,两者 在人们认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关键在于起 作用的条件不同。知觉熟悉的人,近因效应 起较大作用;知觉陌生人——首因效应。不 能因为最近做错了事或成绩好就否认或奖励。 把首因和近因结合起来: ①不能“先入为主”也不能不究以往,只要 现在,要连续眼光。 ②发挥两者积极作用,做事“善始善终”不 能“虎头蛇尾”。
方向错觉
楼梯错觉(Staircase illusion)属视错觉现象之一。 注视此一图形数秒钟。将可发现有两种透视感; 有时看似正放的楼梯,有时看似倒放的楼梯。
形重错觉
运动错觉
错 觉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1)有助于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 影响 (2)人们还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
选择过程中,人们对于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会 采取视而不见或加以歪曲的态度。以达到防 御保护自己的目的。 知觉防御就是知觉者对自己的知觉模式或进 行维护。不破坏自己的印象,如对“坏人” 做好事,或“好人”做坏事都不会正视,甚 至承认,在生活和工作中,既要理解它又要 注意克服它,要学会最终面对现实。真正解 决问题,不能靠歪曲知觉对象,而要靠依据 客观知觉修正自己心中的模式。
第六章 社会知觉与管理
一、 关于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是个体心理学过程 的一个重要阶段。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通过知觉,有 助于对事物整体与全面的认识,知觉和感觉的关系与区 别是:
1、感觉 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 、知觉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即对客 观事物赋于意义并做出解释。总之,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是专一器官分析的结果。
考考你的观察 力
四、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的含义
指人对社会对象(包括个体、社会群体乃至大型社会 组织)的知觉。在管理心理学中,它是研究人际关系的 基础。
2、社会知觉与知觉的关系


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基础,社会知觉是知觉的一部分。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不仅仅停留在知觉的表 面上,而会深化产生归因问题。
横竖错觉:
横竖错觉(horizontal-vertical illusion)属视错觉现象之一。 横竖两等长直线,竖者垂直立于横者中点时,看起来竖者较长。
长短错觉:米勒——莱尔错觉
Muller-Lyer illusion
缪勒-莱尔错觉(Müller-Lyer illusion)属视错觉现象之—。 图中两条横线等长,惟以两端所附箭头方向不同,看起来下边的横线较长。
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3)连续性(continuity)
:凡具有连续性或共 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4)封闭性(closure) :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 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3、知觉的理解性
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 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 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不同的知 识背景和理解力影响对同一对象的知觉。下图 是一个斑点图,正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理解 作用,使我们填补了画面信息的不足;把对象知 觉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1)对第一印象的形成,有两方面因素起重要 作用: A、被知觉者的特点在知觉者的知觉中印象如 何。 B、知觉者的感情状态如何。 某个或某几个因素变化,都会影响到第一印 象,其中价值观念所起作用最大。双方政治 态度、宗教信仰、处世哲学的异同直接左右 第一印象好坏。 ★看人不能先入为主,要有发展眼光,对自我 而言给自己工作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五、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与应用
社会知觉的效应指的是由于社会心理规律的 作用,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对某种刺激 的特殊的反映效果。 (一)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 1.第一印象。(首因效应):人对人的知觉 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指对不熟悉的社会知觉对象第一 次接触后所形成的印象,是通过对别人外部 特征(如:声音、表情、衣着、仪表、眼神 等)的知觉,进而推出其动机、感情目的等。 最后综合这些知觉形成对这个人的印象。
弗莱赛尔螺旋错觉
编索错觉(twisted cord illusion)属视错觉现象之一。此图像盘起来的编索,呈螺旋状。 实则系由多个同心圆所组成,读者可选任一圆上一点循其线路检验之。
奥尔比逊(Orbison illusion)属视错觉现象之一。图中圆形看
来并非正圆,方形看来并非正方。其实圆者为正圆,方者为正方。
桑德错觉
左边较大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看起来明显比右边小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长, 但实际上两者等长。
大小错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德勃夫错觉(Delboeuf illusion)属视错觉现象之一。 左图内的小圆与右图的圆相等,但两者看似不等;居右者看来较小。
形状错觉
海林错觉(Hering illusion)属视错觉现象之一。 两平行线为多方向的直线所截时,看起来失去了原来平行线的特征。
一、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培学派的心理学家指出,对整体的知觉 不等于并且大于个别感觉的总和。格式塔学 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被普遍接受,也称格式 塔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条规律。
1)接近性(proximity):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
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2)相似性(similarity)
: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
3、社会知觉的种类
(1)对他人的知觉: 主要是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 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志等的认识。 对他人的知觉依赖于如两个方面: 第一,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 (仪表、风度、言谈、举止) 第二,知觉的组织结构 指知觉者总是具有一定观点的态度的人,他的态 度必须会影响他对别人的知觉 (按道德品质分类,按智力分类等)。
(3)角色知觉: 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对所扮演的角色的认 识与判断,以及对各类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扮演不同角色(客观存 在),对角色标准的不同认识,会影响一个 人在社会上来取不同角色的行为。因此要把 握每种角色的知觉。 生活与工作中的角色要分开
(4)自我知觉: 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行为状态的知觉。 人只有在认识了自己状态之后,才能更好地使 自己的行为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对自己在情 感、思想、欲望等方面要有正确认识。 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第一,“以人为镜”解剖自己,通过别人对自己 的反映评价,获得自我的认识。 第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自我知觉的发展。 第三,通过社会比较来认识并评价自己,形成正 确的自我观念。 第四,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自 我知觉和自我评价。

知 觉 的 特 性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subjective contour

启示:知觉的恒常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客观对象具有稳定性,我们的知觉也就 需要具有相应的稳定性,以便能真实地反映 客观对象的自然属性和本来面貌。知觉恒常 性使得我们人能保持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 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