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3《唐诗五首》优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对创作诗句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创作的诗句在韵律、意境上还不够成熟。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安排一些类似的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提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句。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韵律、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通过多媒体展示、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对作者生平背景、文化背景的掌握。
-学生对唐诗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不足,影响对诗歌的理解。
-教师需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4)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分析、比较诗歌时,容易受到固定思维的限制,需要教师引导。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2.教学难点
(1)对诗句韵律、平仄的理解与运用。
-学生容易混淆平仄、韵脚等概念,需通过实例分析、练习加强理解。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诗句,以加深对韵律、平仄的掌握。
(2)对诗歌意境、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学生在理解诗句背后的意境、情感时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解释。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概念。唐诗是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韵律、意境和艺术魅力影响深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鹳雀楼》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精练的语言描绘壮阔的景象,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表达情感。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渡荆门送别》中的生字、生词。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2. 学习分析诗歌的技巧,如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一)诗歌的意境理解(二)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分析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二)诗人情感的深入体会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荆门地理背景介绍通过展示荆门的地理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荆门的自然风光和地理位置。

接着,向学生介绍荆门在古代的重要性,它是楚蜀两地的交通要道,有着“楚蜀咽喉”之称。

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诗歌创作背景的初步认识。

2. 李白及其诗歌风格概述然后,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这样的介绍,让学生对李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3. 诗歌创作背景与情感导入结合《渡荆门送别》的创作背景,向学生介绍李白离开家乡,乘船经过荆门,前往楚国的情景。

强调李白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课文朗读1. 诗歌韵律感知教师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渡荆门送别》的韵律美。

教师在朗读时,应特别强调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律和音乐性。

例如,在“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这两句中,教师可以示范如何通过停顿来突出“渡远”和“来从”的韵脚,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

2. 学生跟读练习接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跟读练习。

教师可以邀请几位学生上前朗读,其他学生则在座位上轻声跟读。

通过跟读,学生可以模仿教师的语调和节奏,逐渐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三、教学方法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体味法、知人论世法、对比法。

四、教学准备与课时安排运用多媒体课件一课时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先以李清照名字由来和《香菱学诗》片段导入,介绍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之后正式的文本解读分为五步品美,即“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异同现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唐诗的写景技巧应用到现代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唐诗的美学价值,分析其在现代写作中的应用,并启发他们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其次,在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一些抽象的词汇理解不够深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写诗练习环节,学生们表现得有些拘谨。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歌创作还不够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勇敢地尝试诗歌创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简介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二是《钱塘湖春行》全诗的阅读与解析,包括诗句的朗读、生僻字的认读、词句的理解、意象的把握以及诗歌手法的鉴赏;三是通过分析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掌握唐诗中写景抒情的表达技巧,感受诗人的情感;四是对诗中描绘的钱塘湖早春景象进行想象与描绘,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表达能力。五是进行课堂讨论与互动,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会。这些成果将被记录下来,供全班参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钱塘湖春行》的文学魅力,还学习了唐诗的写景抒情技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意境和表达方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在今后的写作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如果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唐诗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唐诗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唐诗五首》教案一、基本信息教学内容:《唐诗五首》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学习五首唐诗,对其中的意境和诗歌技巧进行分析。

二、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唐代诗人的概述,激发学生学习唐诗的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唐诗五首》。

2.学习五首唐诗(35分钟)将五首唐诗(《登鹳雀楼》、《静夜思》、《雨霖铃》、《春晓》、《春夜喜雨》)分发给学生,逐词逐句让学生朗读,重点讲解诗歌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进行文学欣赏。

3.诗歌鉴赏(30分钟)选取其中两首诗,利用诗歌鉴赏工具(含情感、形象、美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深入剖析这两首诗,对于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有重要意义。

4.思考、探究(30分钟)通过提问和回答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时期的印象,同时让学生掌握研究诗歌的方法论。

5.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唐诗的乐趣,同时加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三、教学重点1.掌握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深入剖析两首唐诗,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掌握唐代诗歌的精髓,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价值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本课通过让学生学习掌握五首唐诗,深入剖析诗歌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通过诗歌鉴赏加强学生对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欣赏唐诗的兴趣和养成读诗的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策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思考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鉴于此,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呈现诗歌内容和文学价值为主线,辅以互动组合的模式,努力激发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兴趣。

首先,通过诵读和声情并茂的朗读作为教学开端,带领学生深入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和韵律,进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探究欲。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五首唐诗,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学生能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学生能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学生能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提升对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分析诗歌的章法。

(3)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诗句。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人情感,把握诗歌的深层内涵。

(2)赏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领会其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无数读者。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 13 课《唐诗五首》,去领略唐诗的韵味,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这五首唐诗,注意字音、节奏。

(1)教师出示重点字音:东皋(gāo)徙倚(xǐ yǐ)犊(dú)萋萋(qī)征蓬(péng)(2)教师强调读音:“皋” 读“gāo”,不读“háo”;“徙” 读“xǐ”,不读“tú”;“倚” 读“yǐ”,不读“qǐ”;“犊” 读“dú”,不读“zhú”;“萋” 读“qī”,不读“xī”;“蓬” 读“péng”,不读“féng”。

(3)学生齐读字音,教师纠正读音。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分节奏。

(1)教师范读《野望》:“东皋 / 薄暮 / 望,徙倚 / 欲何 / 依。

树树 / 皆 / 秋色,山山/ 唯 / 落晖。

牧人 / 驱犊 / 返,猎马 / 带禽 / 归。

相顾 / 无 / 相识,长歌 / 怀 / 采薇。

”(2)教师范读《黄鹤楼》:“昔人 / 已乘 / 黄鹤去,此地 / 空余 / 黄鹤楼。

黄鹤 / 一去/ 不复返,白云 / 千载 / 空悠悠。

部编版初中八上语文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上语文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案

13 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主旨。

4.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2.教学难点:(1)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五首诗作者及其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律诗的基本特征,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2.疏通诗意,字斟句酌地读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唐诗五首》,领略唐诗的风采。

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13 唐诗五首(出示课件2)二、课前预习、储备知识1.文学常识预设:律诗(出示课件4)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通常的律诗规定八句;全诗通押一个韵,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应是对仗句;字的平仄有定规。

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一二句称“首联”(或起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或结联)。

教师指导:(出示课件5)诗歌赏析三部曲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读一读生字词。

(出示课件6)教师提示:注意“皋”“燕”“啄”的读音。

野望三、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学生查阅这首诗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王维的《使至塞上》诗文本阅读与解析,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对比分析《使至塞上》与其他四首唐诗(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甫的《春望》、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和李白的《将进酒》)在题材、情感、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掌握五首诗的文学常识和基本修辞技巧;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在导入环节,我提出了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希望借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或许我还可以进一步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让问题更具吸引力。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王维的诗歌有一定的欣赏基础,但对一些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深入理解还存在困难。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尽量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从学生的互动和回答中,我感觉这种方法还是有效的,但或许我还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大漠孤烟直”和“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的重点意象和修辞。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其他四首唐诗来帮助学生理解王维的独特风格。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唐诗意象相关的主题,如“自然景观的描绘”或“边塞诗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王维《使至塞上》的文本阅读与理解: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学生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描绘春天美景的方法和技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钱塘湖春行》的基本内容、意象和韵律特点。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描绘春天美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美感和诗人的情感表达。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兴趣确实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在讨论和创作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此外,小组讨论的环节虽然活跃,但我也观察到一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比较内向或者对主题不够感兴趣。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设计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话题,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我还注意到,在实践活动中的诗歌创作练习,有些学生的作品虽然意境不错,但在用词和诗句结构上还有待提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词的基本规则还不够熟悉。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古诗词写作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钱塘湖春行》诗歌的基本内容、结构、韵律特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举例:分析诗中的典型意象,如“春水初生”、“春林初盛”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描绘出钱塘湖春天的美景。

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教学难点
-意境的理解:学生对唐诗中抽象的意境和深层次的哲理往往难以把握,如《望庐山瀑布》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象理解。
-表达手法的运用:如何识别和领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唐诗中的应用,如《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韵律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平仄和押韵的规律可能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详细讲解。
最后,我对学生的整体表现感到满意。他们在课程中积极参与,展示了良好的学习态度。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唐诗的过程中,学会运用优美、恰当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提升语言组织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理解与赏析:《唐诗五首》中的每首诗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表达手法,需要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同时体会其深层情感和哲理。
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选自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赏析五首唐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江南逢李龟年》。
2.分析唐诗的韵律、意境、表达手法等特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瑰宝,以其韵律美、意境深远著称。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诗人的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唐诗《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示了壮阔的江河景象,以及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统编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上册 13 唐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上册 13 唐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上册13 唐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13 唐诗五首野望【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本文的学习中积累和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绩的《野望》。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2.播放音频,营造气氛;3.了解字词字义。

(1)薄暮:傍晚。

(2)徙倚(xǐyǐ):徘徊。

(3)依:归依。

(4)落晖:落日。

(5)犊(dú):小牛。

这里指牛群。

(6)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7)采薇:采食野菜。

古时“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三)作者简介王绩(约580—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

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

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

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

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四)深入探究1.教师:全诗通过景色的描写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讲解: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2.教师:诗中第一联的描写中,哪些的描写突出了作者的怎样的心情?讲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3 唐诗五首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3 唐诗五首 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学生通过品读赏析,体会诗歌意境,积累诗歌名句。

学生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学生知人论世,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二、教学重点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积累诗歌名句。

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深入体会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无数读者。

今天,我们将学习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中的《野望》和《黄鹤楼》,一同领略唐诗的韵味。

(二)学习《野望》背景介绍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走进作者王绩(约589 - 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风显然有别。

读清节奏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2)教师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预设答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的山野景色图。

诗人站在东皋纵目远望,看到树林染上秋色,山岭披覆落日余晖,牧人驱赶牛群返家,猎人带着猎物归来,而自己却孤独无依,只能长歌怀采薇。

合作探究(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预设答案:“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诗人在现实中知音难寻、得不到赏识的孤独无依的彷徨哀伤心情,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13唐诗五首-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教学教学设计(统编版)

13唐诗五首-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教学教学设计(统编版)
2.能够理解并背诵唐诗五首,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
1.唐诗五首:《春望》、《月夜忆舍弟》、《登高》、《望岳》、《出塞》。
2.诗歌手法:抒怀、咏物、写景、叙事。
3.诗歌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理解诗文的时代意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唐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多样,有的学生喜欢抒情的诗歌,有的学生则对叙事性强的作品更感兴趣。在学习能力上,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但一部分学生可能对深层次的文学鉴赏技巧运用不够熟练。在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来学习,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讨论和合作来理解新知识。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书籍推荐: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唐代诗歌的精选作品,适合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
-《唐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唐诗的详细注释、译文和鉴赏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唐诗。
-参加诗歌朗诵和创作比赛,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信心和公众表达能力。
3.知识点拓展
诗歌背景知识:
-唐代历史和文化: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加深对唐诗的理解。
-诗人的生平和创作:研究唐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风格和思想内容,掌握诗歌的创作技巧。
诗歌形式和技巧:
-格律诗的基本形式:学习唐诗的格律、韵律和节奏,掌握诗的基本结构。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13课 唐诗五首(第1课时)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13课 唐诗五首(第1课时)

唐诗五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前两首诗歌,体会律诗的韵律之美。

2.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的章法。

4.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1.朗读前两首诗歌,体会律诗的韵律特点。

2.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此分析诗歌的章法。

4.发挥联想和想象,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此分析诗歌的章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唐代是诗的时代。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唐诗高唱过时代的繁华,也低吟过时代的挽歌;唐诗中既有着盛世的歌舞升平,又有着乱世的风起云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去感受那吊古怀乡的慨叹,去领略那长河落日的雄浑。

新知探究《野望》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王绩及其作品。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内容作为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课件出示“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

二、知识链接【活动内容】课件出示“律诗”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了解律诗的相关知识。

三、诵读诗歌【活动内容】听《野望》范读音频,感受诗歌的格律之美,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解决生字词读音,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格律特点。

四、整体感知【活动内容】标出《野望》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并明确每一联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特点。

五、诗歌赏析【活动内容】1.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3.联系诗人的生平,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诗句进行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最新统编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精品教案

最新统编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精品教案

13 唐诗五首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一、新课导入诗歌常常用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景象,形象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

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诗歌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感受我国唐朝诗歌的魅力!二、新课教学野望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文体知识: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篇的律诗,每诗计四联。

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2.走进作者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简傲嗜酒,屡被勘劾。

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弃官归田,躬耕东阜。

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

有《王无功集》五卷。

3.朗读诗歌(1)自读课文,掌握节奏,读准字音。

明确: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皋gāo 徙倚xǐyǐ晖huī驱犊qūdú(2)听诗歌范读4.理解诗意(1)重点词语:①薄暮:傍晚②徙倚:徘徊③犊:小牛,这里指牛群④禽:泛指猎获的鸟兽⑤采薇:比喻隐居不仕(2)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整理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入了初唐至中唐时期的五首律诗,从王绩《野望》到崔颢《黄鹤楼》、王维《使至塞上》、李白《渡荆门送别》到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唐代是诗的时代”,与孩子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更偏爱网络小说,更愿意接触“鲜活”的事物,而不是古老的“文物”。

有孩子问:老师,我对唐诗的印象就是从背唐诗三百首开始的,也不知道为什么而背。

还有孩子说:唐诗看上去就很复杂,学起来头疼,最多默写题用用,我们生活里也没用处。

在期中考试之前我们已经完成《唐诗五首》的教学,但期中考试的律诗诗句选择题的正确率仅37.5%,询问选择正确选项的原因,发现掌握律诗知识的一个班只有5位学生。

可见学生的律诗知识学得并不扎实,马上要开始上新的古诗课文,因此我打算就“律诗”主题开展一次小型的律诗整理项目,让学生回顾律诗,温故而知新,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学习目标】知识: 1. 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及其作用;2.律诗“转”句常用的手法(对比、精准动词、虚实转换等)及其表达效果;3.律诗的意象与意境。

技能: 1. 能辨别律诗的结构;2.能归纳诗人“转”的方式(起承转合中的一种),理解诗歌情感;3. 能灵活运用律诗结构进行改编写作;4. 能从意象中感受意境之美;【学习过程】一、前置任务: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泰戈尔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的。

天刚破晓,我就驱车起行。

穿遍广漠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

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我的眼睛向空阔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在这里!”这是晨阳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在学了《唐诗五首》后,他觉得唐诗魅力十足,于是想把此诗改成一首律诗,请你试着为他改编,并为自己的诗写一段推介词。

二、课堂任务任务一要素回顾哪首诗更符合晨阳同学写一首“律诗”的要求呢?学生在发言中回顾已学知识:七言或五言的八句诗,押韵(四、六、八句),颔联颈联对仗……任务二精致结构通过任务让改编的诗变得更精致。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3.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借助特定意象来表现诗人情感。

二、文本解读1.《野望》《野望》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这是一首现存唐代最早的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全诗描写了山村傍晚的秋景,在看似安闲的气氛中流露出诗人惆怅、抑郁、孤独、苦闷之情。

首联通过“徙倚”这个徘徊不定的动作描写和“欲何依”的心理刻画,表现了诗人的迷茫和失意。

额联转写夕阳笼罩下的秋树与山峦,意境苍茫,呈现出秋天傍晚时分特有的安详宁静。

颈联则由远景到近景,连续使用“驱”“返”“带”“归”几个词语进行动态式描写,再现了农民结束劳作赶牛回家和猎人骑马满载而归的场景,农民和猎人带着收获回家的喜悦被诗人看在眼里,诗人又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尾联中“相顾无相识”一句,道出了诗人身居乡村却又无法真正融入其中的孤独落寞;“长歌怀采薇”一句借典抒情,此时此刻的诗人只能放声高歌,通过怀想古代先贤来寻找慰藉。

整首诗风格朴素清新,言辞自然流畅,和之前轻靡华艳的诗风迥然不同,读来自然恬淡,别具特色。

2.《黄鹤楼》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后代诗家题咏黄鹤楼的作品不少,但崔的《黄鹤楼》举世公认为绝唱,连诗仙李白也发出“崔题题诗在上头”的感慨而搁笔。

诗人从黄鹤楼的来历人手,从传说着笔,先怀古再写景,之后从中寄托乡愁,情思悠长,场面宏大。

前四句从楼的得名人笔,写此地空此楼,人鹤俱远去。

黄鹤一去不再返,只留下悠悠白云,充满了对黄鹤楼历经变迁的种种感慨。

这四句看似字眼寻常,实则灵动大胆,它跳出格律的要求,连用了三次“黄鹤”,虚中有实,抚今追昔,一气呵成,丝毫没有呆滞重复的感觉。

后四句由景生情,写诗人站在楼上北望所见所思。

先远望江北历历汉阳树,再回看眼前的鹦鹉洲头姜萎芳草,最后描述楼下大江上的那片浩渺烟波,日暮时分雾霭重重,故乡还在远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唐诗五首【教材分析】《唐诗五首》选入五首唐朝律诗,有五言,有七言。

《野望》写田园风光,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黄鹤楼》写登临之景,抒发诗人吊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使至塞上》描绘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对个人荣辱浮沉的达观之情;《渡荆门送别》摹写诗人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钱塘湖春行》点染西湖早春气象,表现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已经不陌生,小学以及七年级,学生学习背诵了不少诗歌,在诗歌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积累。

但是,学生对于律诗这种集中在同一课的学习可能还不多,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律诗相关常识的引导与教学,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律诗学习的深入。

【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3.借助资料,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4.联想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学习律诗相关常识,整体理解诗歌文本。

【教学难点】1.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古典诗歌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律诗的基本特征,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2.疏通诗意,字斟句酌地读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简介唐诗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诗,但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

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壮浑厚,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美学韵味。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

(板书:唐诗五首)【设计意图】由对唐诗的简单介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了解律诗1.律诗的基本特征课件出示: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基本特征如下:(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基本特征,把握律诗结构,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课件出示: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

【设计意图】此课件资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一般律诗的思路特点,加深理解。

三、教读《野望》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课件出示: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贞观初年,因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

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

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重要贡献。

2.放声吟诵,读出节奏(1)读准字音。

东皋.(ɡāo)徙.倚(xǐ)驱犊.(dú)(2)读出节奏。

(点生读,师指导)课件出示: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诗意。

预设课件出示:(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晖。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回圈,猎人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只好吟唱着那首《采薇》,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了。

4.字斟句酌,赏析诗句课件出示:我们可以这样赏析诗句:这句诗中,“”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表现了。

小组合作,选择诗句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句。

预设(1)“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秋色”“落晖”这些词充满了浓浓秋意,淡淡伤感。

诗人举目四望,山、树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3)“返”“归”这些充满温情的词在诗人这里,却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都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4)“采薇”运用了典故,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5.走进情怀,理解情感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预设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师小结:这首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

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引导学生简单了解诗人王绩,从而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

然后通过字斟句酌的读诗方法,感受诗歌中投射出来的诗人孤寂的心境。

最后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四、教读《黄鹤楼》1.释题导入,知人论世黄鹤楼是位于武汉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当年仕途失意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情怀,加上被神话传说触动,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响。

课件出示: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中唐的文学家把他与盛唐大诗人王维并称:“沈(佺期)、宋(之问)既殁,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间”。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2.放声吟诵,读出节奏(1)读准字音。

崔颢.(hào)千载.(zǎi)萋.萋(qī)(2)读出节奏。

(点生读,师指导)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学生借助注释,默读并弄懂诗歌大意)课件出示: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地方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仙人驾)黄鹤离去不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

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分明可见,碧绿茂盛的草木长满鹦鹉洲。

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4.研读共品,自由赏析(1)斟词酌句。

师:请同学们分析“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两个“空”意义有什么不同。

(生交流讨论,师点答)预设第一个“空”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下的黄鹤楼似乎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强调时间上的邈远。

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读出空茫的感觉)(2)赏析诗句。

师:诗人在第五、六句写了什么景象?第七、八句又抒发了什么情感?预设第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第七、八句抒发了清冷的思乡之情。

师小结: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愁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简单了解黄鹤楼,然后根据朗读停顿引导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

在梳理诗意后通过品析名句里的重点字词,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五、教读《使至塞上》1.放声吟诵,读出节奏课件出示: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押“ɑn”韵,在诵吟韵脚字时,要特别注意平仄起伏,这样读诗,才会读出韵味来。

2.借助注释,自行疏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师点拨:这首诗重点写景,诗人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意象,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预设课件出示:朝廷的使臣轻车简从,将到边关慰问,行走到居延这个地方。

你看,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汉塞,秋天归来的大雁飞入这北方的天空。

广袤的沙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那道孤烟冲天而起,在蜿蜒曲折的黄河的映衬下,落日变得更红更圆。

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他们报告说都护在前线大破敌军。

3.字斟句酌,赏析诗句我们可以这样赏析诗句:这句诗中,“”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表现了。

比如“大漠孤烟直”中的“直”字用得好,它写出了一缕烽烟直上云霄,在茫茫大漠的衬托下,显得很有力量,表现出一种劲拔坚毅之美。

小组合作,选择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句。

预设(1)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担负朝廷使命的大臣,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2)“直”写出了孤烟之劲拔、坚毅,有雄浑壮阔之美;“圆”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感和苍茫感。

这两个词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还把诗人孤寂的情绪融入广阔的景象中,触动人心。

4.走进情怀,理解情感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预设这首边塞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再梳理诗意,并通过品析名句里的重点字词,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朗读诗歌,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2.品词析句,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野望》《黄鹤楼》和《使至塞上》三首诗,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剩下的两首诗——《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一起来领略荆门及钱塘湖的美好风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

二、教读《渡荆门送别》1.朗读全诗(1)读准节奏:按照“二三”拍的节奏,注意停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