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考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13)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2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变态心理学研究中的一般性问题1、变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1)建立有效的心理异常诊断体系(2)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特征的描述(3)对心理异常病因的描述(4)对心理异常病程的描述2、变态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要科学的描述、预测,以及理解心理异常问题。
(2)理解变态心理还包括揭示两个变项或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个案法与调查法研究心理异常现象比较直接的方法是临床法,包括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直接与病人接触,收集与他们的心理异常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综合,以期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1、个案研究法(1)个案研究法即收集和分析某个病人的材料,它是变态心理学研究史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个案研究是关于个体生活的详尽描述;有些研究基本上是历史的、回顾性的,目的在于提示心理障碍的原因。
(2)个案研究法的缺点:1)首先,这样收集来的材料,不易区分哪些是心理异常发生之前就有的特点,哪些是心理异常中的表现。
2)其次,对材料的分析也比较困难,因为个案研究的材料缺乏统一性和条理性,难以数量化。
3)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它的主观性色彩比较浓厚,因为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影响病人自我报告的因素很多,难以有客观的指标。
2、调查研究法(1)调查研究法:调查主要是用来计算拥有某些经验的人数。
这种信息是从官方记录,或者电话访谈一群样本得来的。
这样搜集的信息对筹划心理健康资源颇有帮助,但这种信息很少提供病因或有效的治疗。
(2)调查有两种:1)反应式调查,即要求受试者在访谈时,或在印好的问卷上回答问题。
2)非反应式调查,即使用可利用的现成记录,来寻求欲调查对象群中成员的反应。
三、相关法1、相关研究是利用相关分析技术,考察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联系,以及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的一类研究的总称。
2、高危设计,即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3、一项考察认知歪曲同抑郁症间关系的研究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心理学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讲义最新完整版本
2010年心理学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讲义(7)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1895年创立的。
他让病人很舒服地躺着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一切都讲出来,不论其如何微不足道、荒诞不经、有伤大雅,都要如实报告出来。
2、梦的解释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了《梦的释义》一书。
梦的工作通过凝缩、置换、视像化和再修饰,才把原来杂乱无章的东西加以整合成为梦境,这就是梦者能回忆起来的显梦。
3、阻抗分析。
阻抗是指,病人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某些敏感问题有意无意地使治疗重心偏移。
4、移情作用。
在心理分析中,移情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一些问题只有在移情中才能表现出来。
即病人会把早年对别人的感情转移到治疗者身上,把他当成自己的父母、亲人等,称之为移情。
5、解释。
解释是心理分析中最常用的技术。
解释的目的是,让病人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使他的无意识中的内容变成意识的。
三、后弗洛伊德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荣格、阿德勒、霍妮、沙立文、哈特曼和埃里克森等。
他们共的特点是,强调社会文化影响,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冲动论和泛性论。
1、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将人格分成自我、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提出了荣格心理疗法。
2、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的主要动机不是性驱力,而是为了获取个人目标和克服“自卑情结”。
3、霍妮注重人际关系、文化因素、基本的焦虑,以及实际生活环境问题在心理障碍中的作用。
她将自我分成真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创立了霍妮疗法。
4、沙立文注重人际关系在心理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人际关系理论和沙立文疗法。
5、哈特曼创立“自我心理学。
”6、埃里克森首次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四、对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评价1、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贡献:第一,他使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从生物学转向动力学方面的内容,从病人的内心深处挖掘精神疾病的原因。
第二,他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
第三,他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即认为人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的内心矛盾得以缓和,烦恼和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到并保持为某种稳定的状态。
20XX年自考“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第十三章-自学考试.doc
第一节概述一、造成成年人抑郁的三种原因包括:生理易感性、心理素质和生活压力事件。
成年早期和晚期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
年青人的易感性主要表现为外显的功能障碍,如注意力缺失障碍和行为障碍;老年人的易感性则主要表现为认知方面的障碍。
第二节痴呆和遗忘症1、痴呆是认知功能全面的、逐渐的衰退,并经常伴有抑郁、兴奋和冷漠等心理和情绪上的改变。
2、按照DSM-IV有痴呆的诊断标准,除了健忘,患者至少要表现出以下认知障碍中的种:失语症、失用症、失认症或者丧失执行能力。
一、阿尔茨海默病1、阿尔茨海默病最先由阿尔茨海默提出。
2、阿尔茨海默病早于65岁发作是提早发作。
症状的发展通常比较缓慢,表现为认知功能的持续下降。
二、血管性痴呆1、血管性痴呆通常是由“中风”引起的。
2、血管性痴呆病人通常会丧失运动和言语能力,这种梗塞通常出现在皮层或白质。
3、与阿尔茨海默病相比,血管性痴呆对心理的破坏似乎理大。
三、皮克氏病-额叶性痴呆1、当神经元不断退化并严重影响到额叶时,就会出现额叶性痴呆,即皮克氏病。
2、由皮克氏病导致的痴呆通常在50~60岁之间发作,但诊断还是要基于对大脑的精确检查,以便发现额叶区域神经元的显著变化。
四、由帕金森病引起的痴呆帕金森病是由于大脑皮层下多巴胺神经元恶化导致的。
五、痴呆的原因阿尔茨海默病的脑损伤带来的生化结果就是,乙酰胆碱水平的异常低下。
乙酰胆碱是一种对记忆非常重要的神经递质。
六、痴呆的治疗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是,发现了尼古丁明显疗效。
尼古相可以提高大脑乙酰胆碱的活动水平。
吸烟会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病以及帕金森病的可能性;尼古丁对大脑神经递质受体的直接作用,可以提高动物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第四节老年期其他精神障碍一、老年抑郁1、临床描述抑郁是老年人最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
老年人患抑郁症的危险,可能跟生理疾病水平,以及他们的生活经历有关,因为这些生理因素阻碍了他们在自理、与他人交往,以及享受生活上的能力。
福州自考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
福州自考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2超柱: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
超柱仅实现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的知觉;联络区皮层的多模式感知细胞,则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精神盲:两半球颞下回的损伤使猴不能识别现实刺激物。
它们看见蛇也视而不见,冷若冰霜,失去了正常猴所具有的那种恐惧反应能力。
因而将颞下回损伤造成的这种认知障碍,称为精神盲。
颞下回的一些神经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最大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它感觉刺激,如躯体觉、运动觉、食物嗅觉与味觉等刺激均可引起其单位发放率的变化。
因此,将这类神经元称谓多模式感知神经元。
第四章注意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只不过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某种心理活动的指向性、选择性、集中性。
这种心理活动可能是感知过程,也可思维过程,所以,注意总是和认知活动同时存在。
◎朝向反应就是由这种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
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
朝向反应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经典神经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狗唾液条件反射实验中发现,对于已经建立起唾液条件反射的狗,给予一个突然意外的新异性声音刺激,则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立即停止,狗将头转向声源方向,两耳竖起,两眼凝视瞳孔散大,四肢肌肉紧张,心率和呼吸变慢,动物作出应付危险的准备。
巴甫洛夫认为这种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
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
随着新异刺激的重复呈现,失去了它的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程,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于是朝向反射不复存在。
由此可见,巴甫洛夫关于朝向反射的理论主要是根据动物的行为变化,概括出脑内抑制过程的变化规律,用他的神经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加以解释。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的是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这门学科对于理解和帮助那些经历心理困扰和障碍的人们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些变态心理学的关键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变态心理”。
简单来说,变态心理是指那些偏离了正常心理活动范围的心理和行为。
但要注意,这里的“变态”并非日常中带有贬义的说法,而是一个专业术语。
判断一种心理或行为是否属于变态,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比如是否违反社会规范、是否造成个人痛苦、是否影响正常功能等。
心理障碍的分类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根据症状表现、病因、发病机制等。
例如,焦虑障碍就是一类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等。
患有广泛性焦虑症的人会长期处于过度担忧的状态,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感到不安;惊恐障碍则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极度恐惧和身体不适;社交焦虑障碍则是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极度紧张和害怕。
再来说说心境障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快乐感,可能伴有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身体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则是在抑郁和躁狂状态之间交替,躁狂发作时可能表现出情绪高涨、活动增多、思维奔逸等。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思维形式障碍、情感淡漠等症状。
幻觉可以是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妄想则是一些不符合现实的坚定信念,比如认为自己被监视或控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当人们经历或目睹严重的创伤事件,如战争、灾难、性侵犯等,可能会在事后出现闪回、噩梦、过度警觉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除了这些具体的障碍类型,变态心理学还研究心理障碍的成因。
成因通常是复杂的,可能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
遗传因素在某些心理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精神分裂症在家族中有较高的遗传倾向。
变态心理学笔记
目录第一章正常与异常重性精神病 (4)一、正常异常的界定及标准 (4)(一)概念 (4)(二)变态心理的界定。
(4)二、重性精神病界定 (4)第二章焦虑障碍→集病群 (4)一、焦虑分类、特征。
(4)(一)弗洛伊德:焦虑是危险引起的一种主管情感状态。
(4)(二)焦虑的特征: (5)(三)焦虑的作用。
(5)(四)补充知识。
(5)第三章恐怖症 (5)一、恐怖症(恐惧症) (5)(一)概念: (5)(二)特征 (5)(三)集病群:广场恐怖、社交恐怖、单纯恐怖。
(5)二、强迫症 (6)三、惊恐障碍(惊恐症) (7)(一)概念: (7)(二)临床表现: (7)(三)病因: (7)(四)治疗: (7)四、广泛性焦虑障碍GAD (8)(一)概念 (8)(二)病因 (8)(三)治疗 (8)五、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8)(一)概念:对创伤经历的延期的、适应不良的反应 (8)第三章心境障碍(情感障碍) (9)一、概念: (9)(一)包括抑郁障碍(重性抑郁障碍和心境恶劣障碍) (9)二、单项情感障碍 (9)(一)重性抑郁障碍:majior depressive disorder (9)(二)心境恶劣障碍:DSM-5诊断 (9)(三)抑郁症和心境恶劣障碍 (9)(四)病因 (9)三、双相情感障碍:Ⅰ型、Ⅱ型 (9)(一)以躁狂症交替发作为特点,一般持续数周到数月。
(9)(二)完全的躁狂发作:情绪高涨超过一周,社会功能受损。
(9)(三)双相Ⅰ型 (10)(四)双相Ⅱ型障碍: (10)四、环性心境障碍: (10)五、心境障碍治疗 (10)六、心理治疗:自知力仍存在的患者。
(10)第四章进食障碍 (10)一、厌食症和贪食症 (10)(一)特征 (10)(二)贪食症、神经性贪食 (10)(三)厌食症、神经性厌食 (10)四、病因 (11)五、治疗 (11)(一)生物医学治疗 (11)(二)心理治疗与干预 (11)第五章人格障碍 (11)一、定义 (11)二、诊断要素 (11)三、分类: (11)(一)类型A:行为古怪和反常、独处 (11)(二)类型B:行为戏剧化,情绪化或怪癖,喜欢被关注。
2013心理咨询变态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13
精分
被害妄想
坚信周围某人或某团伙对其进行跟踪监视、打击、陷害,放毒等
精分/偏执
特殊意义妄想
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不仅与其有关,而且有一种特殊的含义
物理影响妄想
认为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活动受到外界某力量支配、控制和操纵精分
夸大妄想
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力等
躁狂/精分
自罪妄想
罪恶妄想,毫无根据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和罪行,罪大恶极,应受惩罚抑郁/精分
疑病妄想
毫无根据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反复医检不能改变
嫉妒妄想
坚信配偶对其不忠,另有外遇 0805
精分等
钟情妄想
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严词拒绝,认为是考验自己的忠诚
精分
内心被揭露感
被洞悉感,认为其内心的想法或本人及其家人的隐私,未经表达别人就知道
精分
强迫观念
强迫性思维,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
强迫症
超价观念
其发生虽常有一定事实基础,但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
人格障碍
关于“超价观念”,不正确的描述是患者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习题62 0611)。
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北大版13
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北大版13三、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妄想是指在精神病态中产生的,缺乏事实根据地,坚信自己的某种错误判断和推理,是思维障碍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症状。
1、妄想的特征如下:(1)患者专心注意,坚信不移;(2)判断与推理有明显错误,经验与教育均无法纠正;(3)内容与现实相违,但与个人利害有密切关系;(4)与文化背景无关,这一特征足以与迷信、偏见相区别。
妄想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
1)原发性妄想直接产生于大脑的某种病理变化,具有突然性,找不到心理上的原因,而且没有心理学上的解释。
2)继发性妄想是继发于其他心理过程的障碍,因而能找到心理学上的解释。
2、妄想都是按其内容来划分的:(1)夸大妄想1)发明妄想,对个人科研才能的夸大;2)财富妄想,对自己经济地位的夸大;3)血统妄想,出自名门后裔,对出身夸大;4)钟情妄想,坚信自己被别人钟情,被异性追求。
(2)自责妄想1)贫困妄想,对自己经济条件的低估;2)罪恶妄想,即自责妄想,是对自己道德、行为的贬低;3)疑病妄想,对自己健康情况的贬低;4)虚无或否定妄想,对自己存在的否定。
(3)被害妄想1)被害或迫害妄想,认为被迫害;2)关系妄想,它是产生其妄想的先驱,但多具被害性质;3)跟踪妄想,怀疑别人跟踪;4)妒嫉妄想,怀疑配偶与别人有不正当男女关系;5)控制妄想或影响妄想、物理影响妄想,怀疑被别人或仪器所控制;6)附体或着魔妄想,体内来了精灵生物,指挥他的言行;7)变兽妄想、化变妄想,身体经历生态的变化,变成了虫、兽、龙,或其他非生物性的东西;8)损失妄想,财富受得了损失;9)诉讼妄想,坚信受委屈、打击而反复诉讼。
(4)特殊妄想1)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
患者觉得自己的思维未经有声语言表达,就已经被周围的人悉知。
2)影响他人的体验。
患者觉得自己一摇头,文娱室内的病人都鸦雀无声;自己一点头,他们都谈笑如常。
3)妄想性洞悉感。
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患者都有一种预见感、洞悉感,早知即将如此的感觉。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自学考试名师授课《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一、变态心理学的对象1、变态心理学也称病理心理学或心理病理学。
它是心理学中研究行为异常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并对这些异常进行了分类、解释,阐明影响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因素及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所以,变态心理学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
2、为什么说变态心理学尚不完善?由于受整个心理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异常心理现象产生原因和规律的认识尚不完善和确切,对许多类别的异常现象还不能圆满解释,结合临床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尚属开始阶段,所得结果多不一致,因此,变态心理学还不能说是一门十分成熟的学科。
3、心理失调:指心理失去平衡,行为缺乏整合协调,致使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处理能力下降、适应不良。
4、心理异常:指人的心理状态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行为表现明显与众不同,能力明显受损,需要心理治疗。
5、心理疾病:是从医学的角度来理解心理上异常,即把疾病的概念套用来反映人的心理异常;6、心理障碍:则是指心理过程和机能受阻,这种障碍既可能是功能性的,又可能包括器质性的改变。
7、心理变态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是指心理活动处于非正常状态,这是一个统计学的概念。
对变态心理的概念要有正确的理解,它并没有贬义,实际上只是一个统计学概念,泛指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各种心理和行为表现,包括各种程度的心理失调和异常。
8、变态心理的类别(1)许多国家都有自己应用的心理异常分类体系或方案,影响最大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国际疾病分类和美国精神病学会制订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2)最近的国际疾病分类是1990年修订的第10版ICD-10。
(3)最近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是第四版DSM-IV。
(4)现在使用的是2001年修订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9、变态心理的判别标准(1)以经验作为标准所谓经验的标准有两种意义:其一是指病人自己的主观经验。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变态心理学1〕定义: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工作重点:①描述现象:描述心理障碍的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②发现原因: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方面看异常心理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③治疗干预:探讨对心理障碍进行干预的不同的理论观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等。
3〕评价标准〔郭念锋〕: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②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③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4〕研究方法:实验法、单被试实验设计、流行病学方法、案例研究2.神经病: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
精神障碍:因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了异常的心理与行为。
精神病: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
心理障碍:有心理原因所致的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
第四章精神分裂症1.精神分裂症定义:是一座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多迁延。
2.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一〕思维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患者思维与语言的组织出现了问题,以至于难以使人理解。
①思维散漫:联想范围过于松散,缺乏固定的指向,思维内容缺乏必然的联系。
②思维破裂:联想破裂,思维内容缺乏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些语句的堆集,缺乏中心思想。
③语词新作:将同源的现象,近似的词汇归集一起,对其中的一些词赋予新的含义。
④象征新思维:把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词语或动作和物品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把抽象概念具体形象化。
⑤言语贫乏:语量显著减少,当言语内容贫乏时,即使说话很流利,但所表达要领的数量本质上减少。
2〕思维内容障碍:主要为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或系统性和非系统性妄想〕①被害妄想:病人觉得周围发生的事矛头是指向他的,认为别人在侮辱、贬低、伤害甚至消灭他。
②牵连观念:病人认为在他周围出现和经历的事情都是为了他的缘故。
变态心理学笔记2
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一章什么是变态心理学1.◎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和心理结构问题。
(2)正常和异常的区别以及判断标准。
(3)心理异常的分类和表现特点。
(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都以各种学派对正常人格的观点为基础。
3.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关系:变态心理学偏重于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是一种有益的促进,而精神病学则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和预防,它也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和假设。
4.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精神病症状重&轻社会适应丧失& 部分丧失人格改变明显&部分自知力没有&有主动求治不会&会5.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1)严重心理异常。
其主要特点为:①重精神病症状,包括错觉、幻觉、思维障碍,妄想,情绪情感障碍以及意志行为障碍等。
②社会适应能力丧失,从专门的工作、技能到一般的人际交往和饮食起居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③明显的人格改变。
④没有自知力。
(2)轻度心理异常。
①轻精神症状。
②部分的社会适应不良。
③部分的人格改变。
④有自知力。
(3)心身疾病。
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病因或发病过程与心理因素明显有关的一类躯体疾病。
(4)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组疾病,但不包括心身疾病。
(5)大脑疾患和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
(6)行为偏离和人格障碍。
(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包括酒精及药物依赖,儿童精神障碍,老年期障碍等。
(1~3章)变态心理学重点整理
变态心理学重点整理(简单版)第一章绪论1.变态心理的特征:(一)变态心理是统计学的偏离:(二)变态心理是社会规范的偏离:(三)变态心理是个人痛苦的体验(四)变态心理是行为功能障碍(五)对上述特征的综合考虑2.变态心理学的任务(1)变态心理学是在正常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异常心理活动,其主要任务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表现形式和分类,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阐明其发生、发展和转变的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运用于心理障碍的防治实践。
(2)具体任务包括4点:①从现象上描述异常行为;②从理论上揭示异常心理的原因和机制;③从应用上研究异常心理的评估和诊断;④从实践上探讨心理障碍的防治和身心健康的维护3.学习变态心理学的意义(1)变态心理学是异常心理识别和防治的需要。
(2)变态心理学对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帮助。
(3)变态心理学提供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新视觉4.变态心理的定义:(1)广义:泛指健康心理的偏离,是对轻重不一的各种心理行为异常的总称。
(2)狭义:是指这种异常达到一定的程度,已明显影响了个人的正常生活、职业功能或自感痛苦。
即具有“诊断意义”的异常。
5.正常心理与变态心理的关系正常心理心理和异常心理是一种相互交叉、相互移行、相互转化和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也只能是不断变化和相对稳定的连续体。
第二章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一、生物因素(1)物因素又称躯体因素,包括遗传、体质、结构、生理、生化、感染、年龄和性别等对变态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共同特点是可以找到结构上或有形的病理变化。
(2)常见生物因素:(一)遗传(二)脑结构(三)躯体疾病(四)神经生化(五)化学物质(六)性别与年龄二、心理因素(1)“心理因素”是指影响个体异常心理形成的内在的心理因素,包括个性特点、认知过程、自我知觉、因果性归因、情绪状态、应对水平、对社会资源的利用能力、心理防卫方式、兴趣爱好、心理健康状况、世界观和人生观等。
变态心理学-课堂笔记
变态心理学-课堂笔记耿文秀博士华东师大心理系病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偏离常态的各类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对社会适应功能的损害及其干预、矫治和预防。
目录第一章研究和对待“异常”行为的历史进程第二章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的病因学研究第三章临床评估、诊断及心理治疗第四章焦虑障碍第五章心境障碍第六章精神分裂症第七章与发展相关的障碍第八章进食与睡眠障碍第九章人格障碍第十章老化与认知障碍第十一章化学物质成瘾障碍第十二章同性恋、性别认同障碍与性行为异常第十三章生活应激与应付第十四章抗精神疾病药物第一章研究和对待“异常”行为的历史进程第一节对“异常”行为的界定1、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超凡脱俗?怪异?精神疾患?1、《离骚》:屈原——颛顼后裔,名正则,号灵均。
在屈原时代,与世人太不合拍,当时人们可以把他看作怪人2、“纫秋兰以为佩高余冠之岌岌矣,长余佩之陆离”3、庄子:妻死鼓盆而歌4、“竹林七贤”:阮籍,大醉于嫂伴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特立独行/非“中庸之道”跨文化/跨时空差异“异常”行为遭遇的羞辱/诋毁/排斥对于不同文化对于不同行为有不同的认定,是一个动态,有时空的差异。
2、统计学标准:(相对客观)(1)心理测量/标准量如:人格,智商,有量化标准第1页共66页(2)所谓障碍/困惑/痛苦/发作频率(关注)(3)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的持续时间(4)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症状的项目多少如各方面都有郁闷,应考虑是否是障碍,困惑3、理想模式标准:(1)官方提倡(2)社会主流文化的赞赏/认可(3)绝大多数的人接受/模仿(4)自我认同/遵从4、功能标准:(1)生理功能:生理检测指标(2)心理功能:心理测量指标(3)社会适应功能:社会操作标准第二节从古代到中世纪的蒙昧与黑暗1、人类早期对“异常者”的敬畏“魔鬼附身”通灵——沟通上天/人世间/地府古代人认为月亮、星辰、潮汐、山川精灵、地狱、魔鬼等都可能使人“发疯”。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变态行为的定义⏹违反社会标准(norm violation)准则(norm):告诉我们何为对错、何时何地应与谁在一起的规则被接受和不被接受的行为,其分界线在哪里什么样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才被认为是“失调(disorder)”准则是十分可变的,但在定义变态中又相当重要⏹统计标准(statistical rarity)正态分布曲线,处于“黄金平均数”(大多数人)之外的就是变态;E.g. 精神发育迟滞缺陷:没甚价值。
无法区分优劣,分数论本身也是危险的,不应以分数完全评判一个人⏹个体不舒适感(这条标准应用最广泛)E.g. 判断青年吸毒成瘾者个体会被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所折磨,故可以让人们自己判断是否变态缺陷:评估行为时没有标准⏹行为适应不良一个人能否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他的生活,与违反社会标准有所重叠关注实际中的行为,故很有效,但应适用范围广就意味着价值不高⏹综合标准(要全面考虑)注重价值(value):norm violation & 个体不舒适感注重事实(facts):统计标准、行为适应不良与群体有关的变态行为不同群体间1)失调的分布不同;2)对心理失调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3)参照的准则不同会影响诊断⏹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差异美国的抑郁率是台湾农村的4倍,是新西兰的三分之一⏹性别差异抑郁的男性—远离人群;抑郁的女性—依赖人女性:抑郁、饮食障碍、焦虑更普遍;男性:滥用药物、反社会、偏执狂变态行为的解释⏹医学模式(治疗变态行为最好由医生来进行;要住院、服药,而且所有术语都是医学的)变态行为是一种病,每种行为都有具体的病因和一系列症状变态行为是生物原因的,由身体功能损害而造成批判:1)大多数变态行为仍未找出生物原因;2)医学模式助长了严重的恶习发展成神经科学⏹心理学的方法把异常归于个人在和环境互相作用中的心理过程起因:忽视教育、创伤经历、社会知觉偏差、太多压力等1.心理动力学:变态行为来源于童年的潜意识心理冲突2.行为主义:来源于不良的学习,适应不良的行为得到强化,适应良好的行为却没被强化3.认知理论:变态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应所导致的4.人际关系理论:是人际关系混乱的结果5.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关注影响到诊断的歧视变态行为的治疗:最好是综合治疗影响因素:1)社会的性质(大v.小);2)如何解释这样的行为(不同解释引向不同治疗模式)变态行为的预防:许多精神障碍(disorder)一旦发生,几乎不可能治好一级预防:面对所有人群营造心理健康的环境,加强个人自身的力量来避免心理疾病,教给人们应对危险因素的技巧二级预防:特定疾病的高危人群减少某一特定精神障碍的发生可能性⏹预防的目标:1)防止发生;2)减轻程度;3)延缓发生变态行为(abnormal behavior, AB)概念简史⏹古代社会:AB是异常和超自然的产物⏹古希腊及科学兴起时期:Hippocrates: 观察并记录了精神失调⏹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心理异常和流血有关⏹18世纪及其后:精神病院的出现与改革、与医院的关系,并最终脱离医院预防运动的兴起:为了控制治疗变态行为的费用现代变态心理学的基础⏹对变态行为的实验研究(Kraepelin)⏹生物起源理论:心理疾病可以分类,各疾病可以通过不同的综合征来识别⏹Mesmer和催眠⏹Nancy学派:与Paris学派展开对癔症的辩论,导致人们对情绪状态更注意⏹Breuer和Freud:谈话疗法,自由联想,心理分析变态心理学领域的法律、伦理问题⏹变态行为和法律如果变态行为是违反社会规范,那么其可能是违法的刑法的职责就是惩罚道德、社会层面不被容许的行为Insanity defense: 实际犯法,但精神层面却不愧疚,是否应该赦免罪责?对精神病的法律诊断:Naghten rule(1943): 针对一方面:自我控制及认知对Naghten test的批判:人脑是一个整体,不可以仅根据认知能力(还有情绪什么的)对insanity defense的批判:辩护者的精神状态不一定良好;通过精神病辩护的人可能犯下更严重的罪⏹民事关禁55%的精神病院患者都不是自愿的关禁的判断标准:1970年之前[有心理疾病即住院],之后[还要有危险性才住院]关禁相关的问题:门诊病人可能被迫被关禁⏹病人的权利得到治疗的权利[以下为法律进程,个性化的治疗、非限制性的住院条件]Wyatt v. Stickney, 1972; O’Connor*大法官之一!] v. Donaldson, 1975; Youngberg v. Romeo, 1982拒绝被治疗的权利: Washington v. Harper, 1990隐私权、尊严、宗教信仰、充足营养、私人寝所、独立卫生间、收发信件…太杂了没意义背不知什么意思→行为治疗、操作、违背自由意志⏹伦理及精神健康职业规范心理学家的伦理守则及行为法典(APA, 2002)BJ-FIR, Beneficence, Justice, Fidelity & responsibility, Integrity[正直+, Respect for people’s rights and dignity 保密原则:保护私人的、敏感的信息;例外(HIV阳性、自杀、虐待儿童者)知情同意,不要发展处多重关系(一定要保持只是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第二章诊断和评估心理评估心理健康专家的首要任务:观察人们所说所做,发现有价值的内容数据收集、组织、解释信息,把人们分入不同类别为什么要评估1)描述:对人格、认知、行为、情绪进行准确描述2)预测:现实应用,病人应该被再次评估,检查治疗效果精神障碍的诊断⏹变态行为的分类Kreapelin系统、DSM-IV-TR、ICD(10th edition)⏹诊断的应用决定哪个疾病可能性最大,找出相应诊断标准,看病人符合哪些标准,如果符合某个具体疾病的某些标准,而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很小,那么病人就确诊为该病⏹对诊断的批判1.歪曲了事实,暗示变态行为与正常行为有本质区别2.不同疾病之间不好区分3.提供了错误的解释,所谓疾病的术语都不是对疾病提供的解释4.诊断标签可能伤害个人解决方案:用因此分类(dimensional classification)代替绝对分类,更关注量而不仅质,将不同群体、不同信息来源具体化,诊断过程复杂化⏹维护诊断DSM-IV-TR的特点1.具体的诊断标准:疾病的基本特点以定义疾病、相关特点、罗列症状以作为诊断标准、不同诊断标准的信息以区分不同疾病和类似疾病2.诊断的五个轴:临床症状、人格障碍或精神发育迟滞、通常的药物问题、社会心理和环境问题、全面的功能评估3.避免暗示任何病因,除非原因明确对评估标准的评估:信度和效度⏹信度:代表这个结果可以重复测量的程度内在一致性、重测信度、评分者信度⏹效度:测量工具在不同的环境下测量的一致性描述效度(保证某种疾病的典型症状不会出现在其他疾病中)、预测效度评估中的问题⏹评估员1)个人态度和表现会影响被试;2)对证据的解释会直接影响评估结果;3)其他实际情况的干扰⏹改进办法诊断标准具体化、每个疾病建立强制的要求、更多依靠统计方法或事实判断而非临床判断评估方法⏹面谈法面谈人员对某一具体群体或职业的偏见结构化面谈:限制面谈人员的反应和直觉(SADS, SCID)MSE(mental status exam):对病人外表、语言、情绪、感知觉、思考内容、认知加工定等级⏹心理测验结构性更强,可以勾画潜在的稳定的特征或特质IQ测验、投射测验、人格自陈问卷、检查神经心理损坏的心理测验⏹实验室测验EEG、MRI、GSR(galvanic skin response, 皮肤电反应)、EMG(肌肉电波图)⏹自然环境观察法关注情景变量而非个人变量缺点:耗时、可能会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评估中的文化歧视⏹黑人更容易被贴上精神病或酒精中毒的标签看,白人的诊断则是抑郁症之类较轻的诊断病人在诊断中使用第一语言或第二语言,会戏剧性地导致不同的诊断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怀疑的态度:行为是复杂的,由许多因素引起⏹科学研究的客观态度: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步骤⏹科学的过程:假设、操作性定义、控制的方法(自变量因变量,操作/平衡,减少期望效应,统计推断)⏹伦理问题:被试必须是自愿参与、知情同意(解释目的、解惑、随时可退出、数据机密性)⏹相关研究:包括个案对照设计、纵向研究、前瞻性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应随机抽样):研究在某一特定群体中研究精神障碍发生的频率和分布发生率:在一段时间内(如1年)新发生的疾病个案数患病率:某一时间点,群体中精神障碍人数的百分率⏹实验设计模拟实验:创造一个类似于真实情境的实验情境——相对于人工环境设置,更符合伦理⏹个案研究:基线阶段—治疗阶段;ABAB(Baseline Stage-Treatment Stage-BS-TS)设计,多基线设计(不同行为样本的基线);——外部效度太弱Oct. 17th, 2011, 情绪与行为障碍✍焦虑障碍⏹焦虑:一种可怕的、令人痛苦的担忧感,它的对象是模糊的、未被认识的威胁和困难。
自学考试《变态心理学》考点
自学考试《变态心理学》考点第一章绪论1变态心理概念: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 CCMD-3.的10种分类: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1、变态心理评估的几种方法:1.临床访谈法:临床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
它是大多数临床工作的核心。
包括精神状况检查、无结构访谈、结构访谈三种形式。
2.行为评估: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思维、感觉和行为。
3.身体检查:进行身体检查室因为身体状况的异常有时候与心理上的障碍有关。
4.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某种障碍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测验,以及更广泛的测量人格特点的测验。
5.生理心理评估:是对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6.脑成像技术:通过脑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大脑组织和结构的清晰的“图像”。
1.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的不好或未得以解决,他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人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地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他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自考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13)
第六节意识障碍
一、根据觉醒水平变化来衡量的意识障碍
1、急性意识障碍
急性意识障碍的表现有下述几点:
(1)感知觉的迟钝,感觉阈值增高、对弱刺激无反应。
(2)注意难于集中,记忆力差,思维迟缓,理解困难。
(3)情感淡漠,对周围不关心,动作减少。
(4)定向障碍
2、意识模糊或嗜睡状态。
以各心理过程的反应迟钝为特征。
3、意识混浊或昏睡状态。
以语言反应接近消失为特征。
4、昏迷状态以痛觉反应消失为特征。
5、谵妄状态
6、意识错乱状态
7.朦胧状态以突然产生、突然终止,可反复发作为特征。
常见于癫痫与癔症。
8、梦幻状态
9、意识分离与癔症中的分离性障碍
10、间歇性意识障碍
11、慢性意识障碍
二、与意识障碍相关连的一些症状
1、定向障碍
2、现实解体
3、人格解体
4、人格转换
5、双重人格
6、自知力障碍是指病人对自己的精神疾病的认识能力。
一般来说,精神病人均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失,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就医,甚至拒绝看病、服药。
自知力随病情的好转逐渐恢复,临床上常将自知力作为病情轻重或好转的重要指标,自知力恢复完整是精神病痊愈的标志。
第七节变态心理症状群
几种有内部联系的症状同时或相继出现,称为症状群。
(1)遗忘症状群即柯萨科夫症状群,表现有突出显著的近事遗忘,同时出现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定向障碍和虚构症。
(2)焦虑紧张症状群表现为表情焦虑,声音战栗,坐立不安,搓手顿足。
(3)丛集性头痛症状群又名面部头痛、组织胺性头痛,多见于30-40岁男性。
(4)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症状群表现有情感淡漠与意志缺失,呈无欲与少动状态。
(5)紧张症状群有紧张性木僵与紧张性兴奋的交替出现,可出现僵住症状,蜡样屈曲症状等。
(6)过度换气症状群在癔症与焦虑、紧张、恐惧等激情下的过度呼吸,引起头昏与意识障碍等。
(7)恐缩症状群表现为一种超价观念,患者相信阴茎向腹内收缩,对生命健康有极大威胁,因而设法拖住阴茎,又称恐缩症。
(8)妄想狂样症状群在实际生活的事实基础上,形成了相当系统的妄想,无幻觉或记忆、智能方面的障碍。
(9)经前期紧张症状群从经前十天直到月经来潮24小时以内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神经系统有情绪不稳、头痛等,每次月经前均出现。
(10)多动秽语症状群表现为一些随意肌群的无目的、不随意的反复频发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