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筹建方案

合集下载

客家文化研究

客家文化研究

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总结词
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有明显的联系和差异。
详细描述
岭南地区与客家地区临近,两地文化交流较为密切。然而,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客家文 化与岭南文化在语言、风俗习惯和传统价值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客家人的方言与岭南地区的粤语和潮 汕语有明显区别,同时客家地区的建筑风格也与岭南风格有所不同。
客家文化传承的策略与方法
强化政策支持
促进教育普及
政府应加大对客家文化保护的力度,制定相 关政策,推动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等多种 渠道,加强对客家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 公众对客家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推动创新发展
加强国际交流
鼓励艺术家、文化工作者和研究者深入挖掘 客家文化内涵,运用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 法,推动客家文化的创新发展。
THANKS
通过国际交流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客家文 化,增强客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客家文化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多元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客家文化也将朝着多元化 方向发展,吸收各种文化的优秀元素,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风格 。
现代化转型
客家文化将逐渐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与现代科技、艺术 形式相结合,实现客家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饮食的社会功能
客家文化的饮食不仅具有满足生理需求的功能,还具有社会功能,如 通过饮食传承家族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体现了客家人注重家庭和传统 的特点。
客家文化的音乐、舞蹈与戏曲
音乐、舞蹈与戏曲的种类与特点
客家文化的音乐、舞蹈与戏曲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地方特色,如“客家山歌”、“扇舞 ”、“木偶戏”等,表现了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XX客家古村落旅游总体开发规划及实施方案

XX客家古村落旅游总体开发规划及实施方案

XX客家古村落旅游总体开发规划及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现状分析XX地区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和古村落资源,具备开发客家古村落旅游的潜力。

然而,目前古村落旅游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等。

因此,制定一份全面的总体开发规划和实施方案,将有助于推动古村落旅游的发展,并实现经济增长和文化传承目标。

二、总体开发目标1.提升客家古村落旅游品质和影响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2.挖掘和保护客家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

3.推动古村落旅游与农业、手工艺等产业融合,实现旅游与经济的共赢。

三、总体开发策略1. 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提高古村落的 accessibility,并确保游客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2.保护与恢复历史遗迹:修缮和保护古村落的历史建筑、古井、古道等,恢复其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3.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培训和提升古村落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技能,提供高质量的导游、餐饮、住宿等服务。

4.挖掘和开发客家文化资源:举办客家文化展览、表演和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参与。

5.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互联网平台、旅游书籍、地方特产等渠道,宣传古村落的特色和魅力,吸引更多游客。

四、实施方案1.建立管理机构:成立古村落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和监督实施。

2.制定详细规划:根据古村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点,编制古村落的详细规划,包括交通规划、景点布局、商业开发等。

3.修缮古建筑:成立古建筑修复小组,制定修缮计划,保护和修复古建筑,恢复历史风貌。

4.开展旅游服务培训:组织培训班,提升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技能,提供专业的导游、餐饮和住宿服务。

5.举办客家文化活动:策划举办客家文化展览、表演和手工艺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参与,推动文化传承。

6.加强宣传推广:建立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古村落的旅游信息和推广内容,并与旅行社合作推广,吸引更多游客。

传承岭南文化活动策划方案

传承岭南文化活动策划方案

传承岭南文化活动策划方案一、活动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向公众展示和传承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加人们对岭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活动时间:活动将持续3天,具体时间为2022年5月1日至5月3日。

三、活动地点:活动将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地点包括广州国博(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岭南民俗博物馆、岭南文化传承基地等。

四、活动内容:1.开幕式:- 时间:2022年5月1日上午10点- 地点:广州国博- 内容:- 开幕致辞- 岭南文化的传统舞蹈表演- 传统礼仪展示2.岭南传统技艺展示:- 时间:活动期间每天上午10点至下午5点- 地点:广州国博- 内容:- 木雕、瓷器、漆器等传统技艺展示- 传统手工制作工坊,邀请岭南传统技艺大师为观众现场演示制作过程,并提供互动体验3.岭南美食展:- 时间:活动期间每天上午10点至下午7点- 地点:广州国博- 内容:- 粤菜、客家菜、潮汕菜等岭南传统美食展示- 美食品尝区域,供观众品尝正宗的岭南美食4.岭南音乐会:- 时间:2022年5月2日晚上7点- 地点:岭南文化传承基地- 内容:- 岭南音乐的演奏表演,包括潮剧、花鼓戏、二人转等岭南传统音乐形式- 现场观众可以参与舞台上的互动体验5.岭南民俗体验:- 时间:活动期间每天上午10点至下午6点- 地点:岭南民俗博物馆- 内容:- 传统婚俗、生活习惯等岭南民俗的展示和介绍- 民俗体验区域,观众可以参与传统民俗活动,如穿着传统服饰、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6.岭南文化论坛:- 时间:2022年5月3日上午9点- 地点:广州国博- 内容:- 岭南文化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和讲座- 观众可以参与讨论和提问,与专家互动交流五、活动宣传:- 利用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包括电视、广播、报刊、社交媒体等;- 制作海报、宣传册等宣传物料,在相关场所进行张贴和发放;- 邀请媒体进行现场报道,增加活动的曝光度。

六、活动评估:- 设立评估小组,对活动进行评估和总结;- 通过观众问卷调查、专家评委评分等方式获得评估结果;- 根据评估结果,对活动进行优化和改进,为下一次活动提供参考。

增城客家

增城客家

为《广东客家史》与增城客家文化研究会而撰近十多年来,增城客家研究得到增城市(县)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1996年8月21至23日,由增城县人民政府支持赞助,增城电大与华南师大中文系联合主办,在荔城举办了第二届国际客方言研讨会。

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饶长溶、谢留文、民族研究所罗美珍、暨南大学詹伯慧、李如龙、陈延河,华南师范大学周日健,中山大学傅雨贤、张维耿,深圳大学张卫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谢栋元,香港中文大学张双庆、万波,香港理工大学刘镇发,台湾彰化师大罗肇锦,旅美学者饶秉才,以及日本、泰国等地共50多位著名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

会后,出版了论文集。

1995年,新编《增城县志》把增城客家话(含程乡话与长宁话)载入了史册,并出版了客方言专著《增城方言志》第二分册。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深圳大学客家学会把增城客家列为研究课题之一。

该学会会长、深圳大学张卫东教授与副会长刘丽川教授曾多次到增城调查考察,并已写出或正在写长篇论著。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文化学会客家文化研究专委会主任、《广东客家史》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所所长谭元亨教授、韩国大田大学文智成教授,著名歌唱家饶荣发先生以及深圳宝兴木器制品厂杨橙双董事总经理等都曾多次到增城考察客家文化或观听客家山歌演唱。

香港崇正总会沈筱蓉秘书、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胡谭光教授、《崇正导报》老冠祥、朱保慈主编,深圳客家文化研究会刘波会长、萧子昌秘书长,《客家人》杂志李慧娟主编、陈萍副社长等专家曾亲临指导派潭客家文化风情节,并给予很高评价和深情的鼓励。

我有幸参与新编《增城县志》和续编《增城市志》的编纂工作,并多次参加客方言研讨会、陪同专家学者到客家村落作调查研究,得益良多。

现把自己的点滴收获汇报如下,盼方家与乡亲们指正并补充。

一、历届《增城县志》对客家居民点的记载在增城现存的史籍中,最早记载客家居民点的是编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的《增城县志》,其卷一《舆地》记载了一些村落为英德人或英宁人(英德、长宁人)所居,这些村落便是客家人居住的村落。

客家唢呐“七盏灯”的符号隐喻与文化认同

客家唢呐“七盏灯”的符号隐喻与文化认同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Jiao Xiang-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2021年03月第40卷第1期Mar.2021V ol.40No.1-29-中国分类号:J60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3-1499-(2021)01-0029-06●罗钢芹客家唢呐“七盏灯”的符号隐喻与文化认同(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广东·梅州,514015)摘要符号隐喻是客家文化里一种重要的思想表达方式,客家人常常通过不同符号的传递与表达来承载与之相对应的特定含义。

客家唢呐“七盏灯”的命名,载灯、送灯等表演形式是客家民俗活动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其背后隐喻了客家族群的文化认知观念、身份认同意识和社会结构关系。

在七盏灯参与的各类民俗活动中,其背后蕴含的“中原文化因子”更是隐喻了一种中原传统文化和中原汉民身份。

因此,从本质上来看,七盏灯的符号隐喻与客家人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一种内在认同密不可分。

关键词客家文化;“七盏灯”;文化符号;隐喻;文化认同“七盏灯”是指唢呐艺人在头顶、双肩、双肘、双腕各放一盏油灯(或烛灯),并吹奏唢呐、边舞边行的一种客家民俗仪式,它广泛流行于粤东的五华、兴宁、紫金、梅县等地。

七盏灯仪式将中原汉调曲牌、载灯表演与岭南本土音调、民间风俗相结合,常常成为粤东客家人婚庆、寿庆和丧葬等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关于“隐喻”的研究,最早见于古希腊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相关论述,他认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来借喻它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

”[1](P5)从此以后,“隐喻”一直在语言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后,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隐喻”已经从一种单纯的语言修辞现象转变为一种文化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也逐渐成为人们探索、认识事物本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隐喻的认知理论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的研究,他们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指出:“隐喻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其本质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

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价值、挑战与建设路径

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价值、挑战与建设路径

Advances in Education 教育进展, 2023, 13(5), 2548-2556 Published Online Ma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e https:///10.12677/ae.2023.135402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价值、挑战与建设 路径苏思晴,王怡娉,陈恒琪,康楚盈,徐诗韵广州商学院经济学院,广东 广州收稿日期:2023年4月11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11日;发布日期:2023年5月22日摘要 思想建设问题与新时代接班人的培养息息相关,在做好思政课基础建设性的前提下,需对思政课进行革新。

立足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探索岭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可行性、建设路径及意义,依据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求结合地域特色办好高校思政课,将岭南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建设,拓宽高校思政教学思路。

充分发挥高校作为青年思政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建构系统化思政教育体系,完善思政教育保障机制协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实践形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课教育。

关键词岭南文化,高校思政教学,路径探索The Value, Challenges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Integrating Lingnan Culture into Civics Courses in UniversitiesSiqing Su, Yiping Wang, Hengqi Chen, Chuying Kang, Shiyun XuSchool of Economics, 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 Guangzhou GuangdongReceived: Apr. 11th , 2023; accepted: May 11th , 2023; published: May 22nd, 2023AbstractThe problem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successors in the new era. On the premise of doing a good job of constructive foundation of the Civics class, it is necessary to innovate the Civics class. Based on the problem-oriented, goal-oriented and re-苏思晴等sult-oriented, we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construction path and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Lingnan culture into college Civics class, run college Civics clas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Civics class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combined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tegrate Lingnan excel-lent culture into Civics class construction, and broaden the ideas of college Civics teaching. It will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position of youth Civics education, construct a systematic Civics education system, improve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Civics edu-cation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broaden the forms of practice, and build Civics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KeywordsLingnan Culture, Civics Class Construction, Path Exploration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突破发展障碍,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要求。

岭南客家民居的时代性传承与演变

岭南客家民居的时代性传承与演变

第42卷第30期.18 •20 1 6 牟 1 0 月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Vol.42 No.30Oct.2016文章编号:1009-6825 (2016) 30-0018-03岭南客家民居的时代性传承与演变陈路路杨家强张龙(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介绍了岭南地区地域、气候与客家文化的特点,借助大万世居、碧滟楼、土楼公社三个不同时期的居住建筑,分别从外部环 境、空间构成模式、材料构造、物理环境、装饰色彩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按照由外及内,从物质到精神的顺序重点剖析随着 时代变迁,岭南客家民居传承演变的动态过程,提炼出了有利于当代岭南居住建筑发展技术和精神层面的因素。

关键词:客家民居,社会环境,建筑装饰,物理环境中图分类号:TU241.51岭南客家民居传承的时代背景1.1 地域和气候特征所谓地域性,可以理解为建筑文化的空间属性,取决于所在 地区的环境因素与地理因素,同时从广义上说,与人文、社会、技 术密不可分。

客家人作为岭南外来居民,对当地文明的排斥与对 自我族群的保护意识逐渐物化在其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上。

从社会构成和生产模式上看,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 结构和以农耕为背景的产业模式已经向我们暗示了居住模式的 封闭性。

S O-S9-O-S9-O-S S O-S9-O-S S O-S9-O-S9-O-S S O-S9-O-S9-O-S S O-S9-O-S S O-S9-O-S9-O-S根据相关技术要求和保护规定,以上业务办公及办公建设布 局总体需要3 hm2左右用地。

6)项目分期建设说明。

根据技术要求,山西省气象台太原气 象观测站最小用地规模为2.87 hm2。

当时张花村可征用的建设 用地只有1.54 hm2,其余用地为农用地,观象台与张花村签订协 议暂时租用。

现已将剩余土地的土地利用性质变更为新增建设 用地,二期土地征用净用地1.33 hm2。

客家传统文化元素在景观设施设计中的应用

客家传统文化元素在景观设施设计中的应用

客家传统文化元素在景观设施设计中的应用摘要:文章是在探究客家传统文化元素在景观设施设计中的应用问题。

主要通过对客家传统文化元素的梳理、分类,分析元素背后的内涵,从形态与内涵入手,结合景观设施的功能,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设计。

对客家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设计,使之与景观设施融为一体,成为新时期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载体,也是对客家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客家传统文化元素;景观设施设计;物态文化元素;非物态文化元素文化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美之为美”的普遍价值,只要善加借鉴,完全可以为现代创作提供灵感①。

设计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历史的潮流,也是未来设计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②。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广东客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传统文化资源在景观设施设计的应用,使景观设计成为新时期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载体。

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需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元素的成因,其背后的精神内涵,通过系统的设计程序来实现,从而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中去。

一、客家传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随着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时下,设计师常把中国传统风格揉进现代时尚元素,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常见的弊端,从而形成“新中式”的景观设计风格,该风格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汉族文化历史悠久,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

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

汉文化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讲,都格外丰富而迷人,并且深刻的影响东亚乃至东南亚文化。

汉文化在传播与发展的过程因地域的差异,形成多个分支,各文化分支之间既有其共性,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性。

客家文化脱胎于中原传统文化,从某种有意义上说,客家文化是演变过得中原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分支,即保留有中华文化的共有特征(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等),又保留其自身文化特点(例如客家服饰,饮食,居住环境,谋生方式等)。

xx产业化研究院建设方案

xx产业化研究院建设方案

XX产业化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设方案XX国有平台公司2022年1月XX产业化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产研院公司”)是由XX国有平台公司联合XX科技有限公司发起,由区政府和科学城管委会授权代表区政府和管委会对接科研院所科研资源,建设和实施科技服务的唯一市场化主体。

一、产研院公司成立的必要性(一)发挥XX科学中心原始创新价值的需要科学城XX科学中心是面向国家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而建设的开放科研平台。

因此,紧紧围绕国家级的原始创新,建设和开展专业化的科技服务,引导和推动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加快集聚,可以发挥出国家级原始创新承载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推动原始创新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城已经逐步完成了“XX”的功能布局,一系列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逐步落地,科学城原始创新能力与产出将逐步显现。

在此背景下,为原始创新提供必要的机构化运作能力,搭建科技原始创新与产业应用的桥梁,可以推动原始创新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提升科技发展的实际效果。

(三)打造招商引资差异化竞争力的需要我区作为科学城属地服务保障主体,已经在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税收、金融创新、人才引进等多方面陆续出台有吸引力的政策,但是传统的政策优惠等招商引资模式不能为区产业聚集提供足够的吸引力。

因此,只有与科学城原始创新能力紧密结合,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才能打造招商引资差异化竞争力,并以此为特色,吸引、推动产业的聚集。

二、产研院公司成立的可行性(一)发挥科学城原始创新价值,促进产业升级科学城作为原始创新承载区以及前瞻性基础研究新高地,重点开展一批前沿交叉研究等科技创新活动及产出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科研成果。

产研院公司通过将科学城原创科研成果与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发挥科学城原始创新成果溢出的优势及价值,一方面为科学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自身造血功能;另一方面可以推动重点产业升级迭代,服务于产业发展及国家战略需求。

(二)以市场需求为引领,推动原创性重大成果突破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而先进国家这一指标却高达60%至70%,数据背后折射出我国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十分显著。

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

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

2.舊牛奶公司高級 轉化為一所活着的博物館「薄鳧林牧塲」,舉
職員宿舍
辦主題導賞及工作坊等活動,重現牛奶公司
舊薄扶林牧場的歷史及運作情景
3.何東夫人醫局
轉化為一所本地生態研習中心及開辦一系列 的生物速查學習活動,提升大眾對保育自然 生態及可持續發展概念的認識
資料來源: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期數 完成評 審時間
歷史建築
活化計劃主要內容
第一期 2009 年 1. 舊大澳警署 2月
開設大澳文物精品酒店,推廣大澳為一個擁 有獨特文化、歷史及自然生態價值的旅遊點
2. 芳園書室
開設「芳園書室」旅遊及教育中心暨馬灣水 陸居民博物館,介紹馬灣漁業的歷史和文 化,提高公眾保護自然生態的意識
轉化為音樂訓練學院「虎豹樂圃」,提供中西 音樂培訓和社區外展活動
2. 必列啫士街街市 轉變為以新聞為主題的博覽館。
3. 前粉嶺裁判法院 轉化為香港首間領袖發展中心「香港青年協 會領袖發展中心」及發展保育教育
第四期 2015 年 1.書館街 12 號 6月
修復原址為「孔聖義學」的書館街 12 號為大 坑火龍文化館,傳承大坑舞火龍的文化、保 存大坑原有客家文化,同時推動社區文化保 育
第二期 2010 年 1. 舊大埔警署 9月
轉化為大眾及社區服務空間的「綠滙學苑」, 引領可持續生活及綜合保育進程

2. 藍屋建築群
建構多元服務大樓「We 嘩藍屋」,承傳與活 化傳統生活智慧及文化
3. 石屋
活化為以社會企業方式營運的主題餐廳暨旅 遊資訊中心
第三期 2011 年 1. 虎豹別墅 10 月
3. 荔枝角醫院
開設區域文化城-「香港文化傳承」,推廣中 華文化教育體驗

岭南文化产业园策划方案

岭南文化产业园策划方案

第三部分
核心项目
核心项目设计
岭南民俗风情主题公园 岭南民间/民俗主题博物馆 岭南画家村 岭南民间工艺美术品街区 岭南文化主题酒吧街 岭南风味美食街
项目总体规划图
岭南民俗风情主题公园 岭南民间/民俗主题博物馆 岭南画家村 岭南民间工艺美术品街区 岭南文化主题酒吧街 岭南风味美食街
把原“世界大观”公园内外的景点进行主题改建:如“客 家
二. 广州市环境
实现广州市“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目 标 天河区面临结构调整的战略转型期 推进广州市东部建设的要求 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天河区综合竞争力 发挥文化产业集聚区的集群优势
三. 消费市场分析
本项目为全国首个以“岭南文化”为主题的产业园,原 创性和个性化的文化项目对市场竞争具有制高优势。 根据文化消费的演进规律,岭南特色文化娱乐项目是 将来一段时期内文化市场的主流。 通过对广州市以及周边城市消费者消费习惯和经济收 入水平调查分析,文化消费有较大空间,也有较大的 群体。发展此类项目的商业风险不大,预期效益较高。
项目总述
岭南文化产业园是由广东省文化厅/广州市文化局/天河区人民政府等单 位的专家共同规划的,利用原天河区”世界大观”改建而成,占地面积48万
平 方米 。岭南文化产业园是在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的前提下,在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设经济和文化强省的目标激励下, 在政府出台文化产业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实现天河区经济结构调整 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下开发建设的,积极迎合了形势
第二部分
项目宗旨和原则
一. 项目的指导思想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 坚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促进
二.项目宗旨
提高广州的城市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改善广州的城市投资环境. 提升广州的城市的文化品位. 满足和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促进广州的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广东省地域文化发展研究

广东省地域文化发展研究

广东省地域文化发展研究广东省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广东省地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积极推动地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

本文将从广东省地域文化的发展现状、特色及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广东省地域文化的发展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中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体系。

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粤剧文化等均为广东省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广东省地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保护,其发展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广东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自古海上丝绸之路就在这个省份上形成,从而带来了各国文化的交融,使得广东省的文化得以丰富和多样化。

2.多样化的地域风情:广东省地域广阔,拥有丰富的地域风情,南粤文化、客家文化和岭南文化等各具特色,为广东省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保护传统文化的努力:广东省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动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项目。

4.现代文化产业的兴起:在当今社会,广东省地域文化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化形式,而是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广东省地域文化的特色广东省地域文化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的饮食文化:广东省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农业资源,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如广东菜、早茶文化等。

2.多元化的民俗文化:广东省地域广阔,含有多个地方文化,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如舞狮、叩钟等。

3.独特的语言文化:广东省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化,如粤语、客家话等,这些语言文化成为了广东省地域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广东省地域文化的发展不仅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交流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岭南文化》书的简介

《岭南文化》书的简介

《岭南文化》书的简介《岭南文化》是一本探讨中国南方地区文化的书籍。

岭南指的是中国南方地区的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这个地区的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被称为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先秦时期,岭南地区就是中国与南方少数民族交流的重要门户,这也为岭南地区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岭南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融合了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风貌。

岭南文化的代表之一就是广府文化。

广府文化是指广东地区的文化,以广州为中心,包括了广府菜、广府话、广府建筑等多个方面。

广府文化注重细腻和精致,广府人崇尚精神上的追求和物质上的享受。

广府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而闻名。

广府话则是广东地区的方言,拥有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语音特点。

广府建筑则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布局风格而吸引人们的眼球。

除了广府文化,岭南文化还包括了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多个分支。

客家文化是指广东和福建地区的客家人的文化,客家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和民俗等方面的特点。

潮汕文化则是指广东潮汕地区的文化,潮汕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海洋交通枢纽,也是海外华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潮汕文化受到了海洋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岭南文化不仅在南方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岭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许多历史名人和文化精英都在岭南地区诞生和活动。

岭南地区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了众多的历史建筑、古代书画和文物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岭南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传承。

岭南地区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包括了传统艺术表演、文化节庆和文化产业等方面。

岭南地区的文化产业发达,包括了电影、电视剧、音乐和旅游等领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岭南文化》这本书通过对岭南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让读者更加了解和认识岭南地区的文化特点和价值。

客家人文化研究

客家人文化研究

请欣赏三个个视频小短片
客家童谣朗诵-------广东一大学女生朗诵
宋祖英之客天下-----可以有对客家的大体认识
《我爱阿婆》--------特别推荐
+ 有史可考的记载显示,客家人的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
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 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 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 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 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 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 家人。 + 第二次大规模南迁是在西晋末期‚永嘉之难‛、东晋‚五 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 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 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 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 第三次大规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朝安史 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迁。唐 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南下迁入闽粤赣区。如宗 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固始人王 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 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⒌磨豆腐 客家人逢年过节都要蒸粄磨豆腐,这些都离不开石磨,石磨是用麻石刻臵而成的粮食碾磨 工具,外形原理与砻相似,主要用于磨浆,著名的客家豆腐和发粄、味窖粄就是这样磨出 来的。与砻一样,使用时配用木勾可省力,而速度则宜慢勿快,磨出的豆浆或米浆才细嫩 滑腻。 ⒍踏粄 碓是客家传统的一种舂米工具,木质结架,末端有一石臼,装盛粮食,碓头包铁,另一端 是踏板,上有扶架,使用时可扶手,配合脚用力踩踏,就这样利用杠杆原理舂米成粉,客 家人过年必备的甜粄(年糕)就是这样打臵出来的。 ⒎对歌 以前客家人主要的娱乐生活就是唱山歌,客家山歌用有几种基本因定的内典调腔版,但内 容极丰富,有叙事或对话式,更多的是情歌对唱,当然也有俏皮逗乐,男女刁搔的歌,任 由发挥,即兴而创,因此,客家山歌一般都是在山间劳作时,为放松情绪、排除疲劳时才 唱的,故称山歌。在莽莽的大山中,常常是不见人影,但闻歌声,男腔女调,尽情放歌, 山风飘送,山高水远,无边无际,十分引人。 ⒏捡等路 客家人走亲访友、特别妇女回娘家,都会准备些礼物,一般都自产的瓜果或自制米粄、发 糕、鸡蛋之类的东西,方言称‚等路‛,谁家有人客来,左邻右舍,特别是孩子,都会跑 过捡‚等路‛,那热闹的场面洋溢着暖暖的情意。 ⒐上学堂 上学路上,山雨袭来,阿哥连忙扯下蕉叶,小弟拿书包挡雨,二妹没忘带斗笠,她却用来 护书包。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梅州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梅州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梅州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07.26•【字号】梅市府办〔2023〕6号•【施行日期】2023.07.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梅州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梅州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年7月26日梅州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精神,加快推进“十四五”期间我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现结合《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优化旅游发展布局,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努力将旅游业打造成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奋力建设文旅一线城市,为梅州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争当生态发展区建设先行示范市”,全域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健全,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更为丰富,旅游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大众旅游消费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文化和旅游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融合发展,建成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高等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培育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街区、乡村旅游示范项目,积极对接融入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江西赣州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 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表现领域
0 1
客家精神
0 2
客家围屋
0 3
客家民俗
0 4
客家节日
0 6
客家方言
客家人离乡背井,流离他乡,经历了千辛万苦,深切的体会到不论是长途跋涉的路程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 地不熟的居地,许多困难都得依靠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因此,每到一处,本姓人总要聚居在 一起。东汉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隖,小障也,一曰庳城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永嘉四年七月条,胡三省注释坞壁道:城之小者曰坞,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未有朝命,故自为坞主”。 近代史学家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认为“西晋末年戎狄盗贼并起,当时中原避难之人民......其不能 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
全国和全世界各地都有客家人,追根溯源,这些客家人都是从岭南地区迁移出去的。其中明清时期是客家外 迁的重要时期。客家人外迁有五个原因:一是因生活所迫,为求新的生存空间。宋元之后,岭南地区客家人爆满, 但又无法在潮州平原和珠三角地区扩展,只好外迁到其他省份,或漂详过海到海外谋生;二是为避难而外迁。这 方面的因素以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以后的一段时间为甚,太平天国起义队伍有不少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 家人为避难逃离原籍地,到其他省份避难。
客家先民系炎黄裔冑,三代遗民、中原旧族,远祖多仕宦之家,书香门第。自西晋末永嘉之乱,被迫弃官南 逃,史称衣冠南下。始迁颍水,辗转江淮,为客家先民之首次大迁徙,后数百年寄籍江淮之间,客居他乡。至唐 末王仙芝、黄巢起义,客民因战乱再南迁于闽、赣;南宋末,元兵南侵,朝廷崩毁,客民多随文天祥起兵勤王, 始进入粤东粤北。客民在粤东之梅州集结定居,久而反客为主,民系始定。为区别当地土著,则自称为“客籍人” 或“客家人”。

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

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

岭南客家“杯花舞”的形成与发展探讨岭南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在岭南地区,客家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他们的文化特色与其他地区的文化有所不同,其中“杯花舞”就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杯花舞”起源于岭南地区的客家人中,在客家地区,无论是庆祝节日还是喜庆纪念日,人们都会表演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

这种舞蹈形式的名称来源于其中使用的器具——一种特殊的杯子,这种杯子具有扁平、小巧、外沿略显弧度的特点,特别适合在舞蹈中使用。

舞蹈者手持杯子,随着音乐的节奏,摆动身体,舞动手中的杯子,整个舞蹈动作轻盈优美,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

“杯花舞”的形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

客家人原本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生活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客家人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古代,客家人在生活中总是需要不断搬迁,因此他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舞蹈方式,这就是“杯花舞”的前身。

据传说,“杯花舞”的起源可追溯到早期客家人在山野间的生活,当时客家人经常使用瓷杯来盛放酒水,而为了庆祝丰收或者其他喜庆活动,他们会手持这些小杯子,围成一圈,跳起一种类似舞蹈的动作,以庆祝喜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人不断改进和发展这种舞蹈形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杯花舞”。

在漫长的岁月中,客家人在舞蹈形式、动作手法、音乐节奏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改良,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杯花舞”形式。

在不同的客家村落,这种舞蹈形式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风格,比如在广东省的客家地区,有“四县八乡”之称,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杯花舞”表演形式,但都能体现出浓厚的客家地域文化特色。

“杯花舞”在客家地区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不仅在民间生活中广为人知,更是成为了客家人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

客家人将“杯花舞”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之中,无论是庆祝婚礼、迎接客人还是庆祝节日,都会有“杯花舞”的表演。

在这种表演形式中,人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客家人的热情和喜庆,也能体会到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

岭南建筑文化归类方案

岭南建筑文化归类方案

岭南建筑文化归类方案岭南建筑文化归类方案是指对岭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建筑技艺、建筑形式等方面的分类方案。

岭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这些地区的建筑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通过对岭南建筑文化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首先,岭南建筑文化可以按照地域划分为广东建筑、广西建筑、香港建筑和澳门建筑等。

这些地区的建筑风格和传统建筑技艺有着明显的区别和特点。

例如,广东建筑以宽敞明亮、雕梁画栋为特点,香港建筑则注重功能性和现代化,而澳门建筑则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特色。

其次,岭南建筑文化可以按照建筑形式划分为庙宇建筑、民居建筑、园林建筑和城市建筑等。

岭南地区的庙宇建筑多以寺庙、庙宇等形式存在,这些建筑通常具有庄严肃穆的氛围和精美的建筑装饰。

岭南的民居建筑则以客家土楼为代表,这些土楼是村民居住和防御的结合体,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建筑技艺。

园林建筑在岭南地区也非常盛行,著名的园林有广州的荔枝湾和香港的南丫岛植物园等。

城市建筑则代表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如广州的珠江新城、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等。

第三,岭南建筑文化可以按照功能划分为居住建筑、宗教建筑、商业建筑、政府建筑等。

居住建筑是岭南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客家土楼、传统村落等,这些建筑代表了岭南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宗教建筑则包括寺庙、庙宇等,这些建筑承载着岭南地区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

商业建筑和政府建筑则代表了岭南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如广州的珠江新城和香港的中环金融区等。

最后,岭南建筑文化可以按照历史时期划分,如古代建筑、近现代建筑等。

古代建筑代表了岭南地区古老的建筑传统和文化,如岭南古建筑群等。

近现代建筑则代表了岭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如广州的高楼大厦、香港的现代化建筑等。

综上所述,岭南建筑文化归类方案可以按照地域、建筑形式、功能和历史时期等进行分类,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通过对岭南建筑文化的分类研究和总结,可以促进岭南地区的建筑文化发展,增强公众对岭南建筑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推动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广东活动方案策划

广东活动方案策划

广东活动方案策划广东活动方案策划:探索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一、活动背景和目的广东,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探索广东的传统文化、美食、艺术和自然景观,展示广东的独特魅力,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广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活动内容1.岭南文化主题展览:通过展览的形式,介绍岭南文化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建筑特色等,展示广东的文化底蕴。

2.美食文化体验:组织参与者品尝广东的特色美食,如广州的烧腊、潮汕的海鲜、客家的客家菜等,体验广东的美食文化。

3.传统艺术表演:邀请广东的传统艺术团体进行表演,如粤剧、广彩陶艺、木雕等,让参与者感受广东传统艺术的魅力。

4.自然景观游览:安排参与者前往广东的自然景点,如阳江的日光岩、深圳的梧桐山、梅州的丹霞地貌等,欣赏广东的自然美景。

5.文化交流论坛:组织广东的学者、文化名人与参与者开展文化交流,探讨广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活动地点和时间活动地点:广东省内的多个城市,包括广州、深圳、潮州、梅州等。

活动时间:为期10天。

四、目标受众和参与者目标受众:国内外文化爱好者、广东省内的居民、旅游从业人员等。

参与者: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广东省内的学生、广东省内的文化机构代表等。

五、活动宣传和推广1.媒体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和报道,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

2.社交媒体推广: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开展活动宣传,引发网友的兴趣和参与。

3.合作推广:与广东省内的旅行社、餐饮企业、文化机构等进行合作推广,通过他们的渠道传播活动信息。

六、活动保障措施1.场地租赁:与各场馆、景区等进行租赁协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2.物资采购:提前购买活动所需的设备、道具、食材等,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3.安全保障:制定活动安全方案,确保参与者的人身安全。

安排专人负责活动现场的安全维护。

4.人员组织:组织专业的工作人员,包括导游、翻译、表演者等,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筹建方案
一、项目背景
1、广东发展“文化强省”战略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2、广东岭南地区是客家文化重要聚集地。

3、因为一些原因,潮汕文化、广府文化的研究与推广走在前面。

4、客家文化分布在海内外,而研究投入相对薄弱。

5、客家文化研究的著名专家谭元亨教授与岭南集团关系良好。

6、广东岭南编辑出版研究中心已经成立,可为研究院提供基础支撑。

7、本年度的客家恳亲大会11月份在河源召开,是关键性参予契机。

8、客家文化是岭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切入点。

二、组织架构
1、名称:
机构的中文全称:广东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暂名)
机构的英文全称:Guangdong Lingnan Institute of Hakka Culture
2、机构性质:
先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单位筹建(教育厅备案),随后向省文化厅/民政厅申请NGO执照。

3、注册资本:
向省民政厅申请NGO执照的注册资本拟为人民币30万元。

4、机构设置
(1)理事会:由海内外热心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承认《广东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章程》,愿意为机构运行和活动提供资源的机构或个人。

按照章程,负
责审议本机构的重大事项、制定重大决策。

理事会设常务理事3 5名,并推举1名本机构法人代表,理事名额不限。

(2)顾问委员会:由海内外热心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的社会知名人士组成。

为本机构提供咨询、政策或社会影响支持,顾问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若干名,委员名额不限。

(3)学术委员会:由海内外对客家文化研究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
组成。

负责开展客家文化方面的学术研究、交流、培训、推广,编辑出版机构 刊物、专著,策划主办沙龙、论坛等活动。

学术委员会设主任由本机构院长担 任,另设副主任若干名,聘请研究员若干名。

(4)院长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负责本机构学术和行政事务;设副院长若 干,分管下属部门工作;各下属机构职能如图所示。

三、运行机制
实行股份制,独立运作。

设置独立账户,年度预决算。

凡以本院名义开展 的一切活动及其盈亏,各参股单位按照股份比例分担。

四、业务范围
1、建立客家文化研究博士后工作站,研究和传承客家文化,发表论文,出版 学术刊物(出版《客情》月刊)、专著(如出版客家经典系列、出版客家名人传 记系列、客家风情灯);
2、建立面向全球研究机构的客家文献数据库,建立运营本机构网站(客家
文化研究门户网站);
3、举办客家文化宣传推广活动(如客家文化艺术博览会),承办或参与客
家联谊活动(如客家风情节、客属海外联谊会等);
4、定期主办“岭南客家经贸文化国际论坛”;
5、筹建岭南客家文博园(客家历史、文化、艺术、民俗、建筑、饮食等)。

组建专业的客家文化旅游公司。

6、开设客家文化旅游专业,开展相关培训。

7、筹备成立岭南客家文化教育与扶贫基金会,管理和使用基金。

五、近期工作
1、筹备成立“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事宜,研究制定《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理事会章程》,成立理事会、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9~11月);
2、与刘伟涛合作出版《客家文化大典》(11月28日);
3、筹备“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客家文化艺术展”(10月中下旬);
4、争取政府及各界对“岭南客家文博园”项目、“岭南客家经贸文化国际论坛”的支持;申办第26届海外客属联谊会(9~11月);
5、筹划出版《客家文化百科全书》、《客家名人传》、《客家风情》等专著(2011年);与广东客家海外联谊会洽商《广东客家史》出版事宜;筹办“第
二届岭南客家风情节”(2011年);
6、筹办“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网站、内部刊物《客情》,筹备杂志创刊号;印制研究院宣传画册(9~11月);
8、与海内外有关协会商议客家文化交流事宜(9~11月);
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筹委会
二0一0年八月二十四日附件: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机构成员名单(拟定)
岭南客家文化研究院机构成员名单(拟定)
(1)理事会:贺惠山(主任)、谭元亨(副主任)、钟燕锋、刘伟滔、黄浩、、温存卿、黄少良、妙秀香、刘伟、王文再、刘安华、邹锡昌、黄俊贵、杨芹溪、张清水等
(2)常务理事:贺惠山、刘伟滔等(再联系一家企业参加)
(3)顾问委员会:叶选平、杨伟光、肖扬、胡德平、廖飞、李明华、钟阳胜、张汉青、罗来胜、吴伯雄、万庆良等
(4)学术委员会:
谭元亨(主任)
严修鸿外语外贸大学客研所所长
张维耿中大中文系教授
谢重光福建师大教授博导
王东上海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
罗勇赣南师院客研院院长/教授
舒龙赣州文联主席
严雅英上杭客博馆馆长
黄俊贵广东省图原馆长
刘斯广西博白党校校长
杨永松<客家文学>主编福建
黄子尧台北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理事长
罗肇锦台湾中央大学客研院院长
卢钧元泰国客属总会秘书兴
安焕然马来西亚新山学院教授
新加坡侍定
(5)法人代表:贺惠山
(6)院长:谭元亨
(7)副院长:刘伟滔,另两人待定
(8)下设办公机构:人员由常务理事单位选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