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经典第二章 包含新世界

合集下载

第二章_《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第二章_《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第二章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一、被传统哲学遗忘的“实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旅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所写的笔记,这些笔记写在他的1844-1847年的笔记本中,笔记上端写着:“1.关于费尔巴哈”。

这是匆匆写成的准备作进一步研究、写作用的提纲,当时并没准备发表。

马克思逝世五年之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这个提纲,1888年恩格斯在自己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中第一次发表,发表时的标题为《马克思论费尔巴哈》。

这篇不到一千五百宇的提纲,以警句的形式凝结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精华。

它第一次较系统地概括了新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恩格斯称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提纲》概括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马克思、恩格斯第一部合著的《神圣家族》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表明马克思已最终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并意识到自己的哲学同资产阶缓哲学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在两个根本观点上同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第一,提出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结论,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以革命实践的观点同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第二,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台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与费尔巴啥以“抽象的人”为基础所建立的唯心史观,与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核心所建立的唯心史观彻底划清了界限。

正是从速两个主要观点出发,马克思开始清算自己以前的哲学观点,走上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马克思与恩格斯于1846年春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详细地阐发了《提纲》的观点。

当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批判并不是从《提纲》才开始的,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的本质”,在《神圣家族》中开始以“现实的人”的论述超越出费尔巴哈抽象的人。

初二物理第二章笔记

初二物理第二章笔记

初二物理第二章笔记初二的物理课,那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

特别是第二章,仿佛打开了一个充满奇妙现象和神秘规律的新世界。

第二章一开始,就讲到了“运动的世界”。

老师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地比划着,我在下面瞪大了眼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什么叫机械运动啊?原来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就好比我从教室的这头走到那头,这就是机械运动。

听起来挺简单,可真正理解起来,还真得费点脑筋。

说到运动,那就得提到参照物。

这玩意儿可有意思啦!比如说,我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看路边的树,树就是往后跑的。

但要是以车里的座椅为参照物,我自己却是没动的。

这就好像是一场视觉的魔术,全看你选哪个当“标准”。

还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公园里玩耍。

我坐在秋千上,小伙伴在后面推我。

那时候,我感觉风在耳边呼呼地吹,眼前的景色一会儿快一会儿慢。

我就在想,这秋千的运动到底该怎么描述呢?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还是以旁边的滑梯呢?后来我发现,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秋千就是在做往复的机械运动;要是以滑梯为参照物,秋千的运动轨迹就变得复杂多啦。

还有速度这个概念,那可是衡量运动快慢的关键。

老师说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这公式看起来简单,实际运用起来却不容易。

有一回,我们全家出去自驾游。

爸爸开车,我就盯着仪表盘上的速度表看。

我发现,在高速公路上,速度快得惊人;可到了市区,速度就慢了下来。

我就好奇地问爸爸:“为啥速度一直变呀?”爸爸笑着说:“因为路况不一样呀,宝贝。

” 这一路上,我算是真切地感受到了速度的变化,也明白了速度对于我们出行的重要性。

要是速度太快,容易出危险;速度太慢,又耽误时间。

在学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时,我可是闹了不少笑话。

拿着尺子量这量那,结果总是出错。

有一次量自己的书桌,我居然看错了刻度,把长度多算了好几厘米。

还有测时间,我拿着秒表,心里一紧张,按早了或者按晚了,那测出的时间就完全不准啦。

不过,通过一次次的错误,我也越来越熟练。

现在,我量东西可准了,感觉自己都快成小测量专家了。

我的大学1—10章主要内容

我的大学1—10章主要内容

我的大学1—10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序言
本章介绍本书的背景、意义、研究对象和方法,并简要阐述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文学和文学创作的基础知识
本章介绍文学的定义、本质和特点,以及文学创作的基本要素和基础知识,包括表现形式、创作手法、文学风格等。

第三章:小说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本章介绍小说的定义、特点以及基本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以及小说的结构和发展过程,包括情节编排、人物塑造、描写手法等。

第四章: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
本章介绍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学科体系和相关理论,以及其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包括批评方法、文学派别及其代表作品等。

第五章:文学史、文学流派和文学名著
本章介绍中国文学史、文学流派和文学名著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相关作者及其代表作品,包括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家、明清小说等。

第六章:新时期文学
本章介绍新时期文学的起源、发展和变革,以及相关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包括鲁迅、郁达夫、茅盾、巴金等。

第七章:文化与文学
本章介绍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和互动,以及文学如何反映和承载文化,包括文化传承、文化认同、文化变革和文化传播等。

第八章:文学写作和文学创作的技巧与方法
本章介绍文学写作和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包括构思、写作技巧、创作难点攻克、写作中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等。

第九章:文学与社会
本章介绍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和作用,以及文学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包括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的社会批判作用和文学对社会发展的反映和推动等。

第十章:文学与生活
本章介绍文学如何影响和渗透日常生活,以及文学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包括文学的情感表达、文学的伦理与人性探索、文学的启示作用等。

东方新世界第二章教程

东方新世界第二章教程

东方新世界第二章教程
方案1:不在商店买武器,把钱省下来,全程靠地图里捡的武器。

优点:省钱,可以尝试不同属性的武器,也算是更好的享受了游戏乐趣吧【笑】。

缺点:前期不如方案2输出高。

方案2:开局攒钱,然后直接买极天使(大概在1-10左右就可以买了吧)。

优点:一开始就可以拥有较高的输出,前期优势大,一直到第三章中期极天使才会被换下来。

缺点:攒钱的过程可以有点艰辛,而且一旦极天使强化出了不怎么样的属性就要难受到第三章。

说明:因为后期地图出的武器可以碾压极天使,所以方案1和方案2的区别只体现在中前期。

PS出了无影剑(第三章中期获得)之后就可以开始刷强化属性了,无影剑是最好的两把武器之一(另一把是屠魔者),因为攻速是5,而在无影剑之后的裁决和屠魔者攻速分别只有2和3,加上基础伤害不难看出无影剑是dps最高的武器。

注释:无影剑伤害45攻速5范围14
裁决伤害49攻速2范围16
屠魔者伤害52攻速3范围18
强化属性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属性有这么几个吧
吸血(最强没跑了,推图打boss必备技能)
暴击率(配合吸血不错,不过没吸血的话就只能算是一般)
护甲(非常优秀的属性,效果是百分比减伤)
格挡(如果没护甲的话,这个也是挺不错的,就是看脸)
攻击范围(这个我要说一下,有了攻击范围之后剑气看起来是没有变化的,但是伤害判定确实是增加了,所以需要去适应一下) PS:因为我玩的时间不长,遗忘之石不多,所以洗出来的属性也不是特别好……。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完整版

一、什么是原著(一)原著与原理、史的区别1、原著:Text(文本),由正式出版的著作、论文和书信、手稿构成,是作者思想、理论的载体。

2、原理:对原著的思想、理论的逻辑表述(横向、静态的)。

3、史:依原著对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考察(纵向的、动态的)。

(二)原著与原理、史的联系原理源于原著,它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将原著所论述的理论逻辑化、体系化;史同样源于并忠实于原著,是对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范畴理论的动态发展加以研究,从而揭示思想产生、演变及发展规律。

(三)、两种“Text”(文本)1、显在的文本(显然性):字里行间能明确地读出的思想。

2、潜在的文本(可能性):随时空的转换,可能做出的新的合理性解读3、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坚持“可能性”的解读高于“实然性”的解读。

(四)“忠实”的含义随时空的跨越、语义的演化,绝对地按字面来理解原著是无法把握作者真实的思想。

相反,它可能恰是一种误解。

应在忠实原著思想的基础上,解读它的现代性含义。

二、如何读原著?(一)“入手的”问题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从什么地方切入原著,即从什么样的视角去理解原著的词句,这对于是否能忠实把握原著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1、时代背景、写作动机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把握他所生活时代的时代主题及社会状况,是忠实于原著所必须具有的视野;了解作者创作的动机,即他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是忠实于原著的直接前提。

将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作者是如何提问、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这不仅有利于忠实于作者的思想,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作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2、作者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任何人的思想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且,任何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必定受其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影响。

一篇(或部)原著是作者思想不成熟时期还是成熟时期的作品,或者是从不成熟或成熟过渡时期的作品,这直接决定它的理论价值。

【经典导读】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

【经典导读】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

【经典导读】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一、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本书的第一章就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了简要的历史回顾,并且从历史的角度对大学进行了批评,对美国本科教育质量提高与否做了整体性的思考。

博克以南北战争、二战前后为时间节点,将本科教育的历史划分为几个阶段,指出了每一阶段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特点。

还在章节结尾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在过去50-100年,我们如何评判本科教育的现状?总而言之,博克认为很多学者诟病的美国本科教育质量下滑问题缺少一定的历史依据,但是美国本科教育的质量确实仍需提高。

本书的第二章指出了教师对本科教育的态度对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的影响。

博克一方面认为大学教师忽视教学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迫使教师、学术领导们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之外更多的投入于教学。

博克把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存在的问题分成以下六个方面:对大学角色认识不同、缺乏合作、忽视教育目的、过于强调通识教育、忽视教学方法、忽视课外活动。

其中,博克认为怎样改进教学方法是核心,同时要重视道德发展与公民教育。

大学也没有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机会,其评估的方式是重视学生的成绩而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潜能的提高。

最后,博克再次强调,大学问题的根源在于如今高等教育系统缺乏提升教育质量的强大压力。

二、大学教育的目标这一部分无论从篇幅上还是内容上都是全书的重点。

从第三章开始,博克提出了一个本科教育的总的目标体系,然后从第四章开始到第十二章分章对如何达到这些本科教育的目标进行了一一阐述。

在第三章博克指出,本科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多方面的而非单一的,同时根据严格的选择,挑选了七个特别重要的大学教育目标。

表达能力——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界定问题,分析问题的并且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的能力;道德推理能力——让学生养成更加清晰而强烈的道德原则感;公民意识——形成强烈的民主信念和民主意识,把学生培养成“民主自治进程”中有知识的积极参与者;适应多元文化——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工作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睦相处;全球化素养——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国际事务和外国文化知识,构建一套知识基础,更有效地适应可能出现的国际问题,把握可能出现的机遇;广泛的兴趣——让学生能享受更富多彩的人生。

昆虫记第二章概括

昆虫记第二章概括

昆虫记第二章概括
篇1.池塘中的昆虫
《昆虫记》第二章第一部分讲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池塘,作者描绘的无疑是一个充满了神秘和未知的新世界,那里有蝌蚪、蝾螈、蜻蜓幼虫还有各种美丽的贝类。

展示了这些小生命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作息规律等等,这些生物形态各异,并拥有各自的特长。

篇2.带小鸭子去池塘玩耍
《昆虫记》第二章第二部分写作者在家养了二十四只小鸭子,他带着小鸭子去池塘玩耍的情景,在那里,他看到了许多奇怪的生物和会发光的碎石,在他心中,这些生物和碎石就像金子和钻石一样。

篇3.被父母训斥
作者从池塘回家时,带了许多碎石和蓝色的甲虫。

可到家后却被父母大骂了一顿,作者无奈之下只好将那些宝贝扔了。

后来回想起来,作者知道了那些碎石的来历,他觉得虽然它们并不是什么钻石黄金,但是池塘的魅力远胜于钻石黄金。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第二章

简明马克思主义史-第二章
•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批判的批判“把历史同自然科学和工 业分开,认为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尘世的粗糙的的物质生产 中,而是在天上的云雾中。”他们反问道:“难道批判的 批判以为,它不去认识(比如说)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 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它就能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 时期吗?” 《手稿》以人本质的异化为根据划分人类社会 历史时期,而现在,马克思明确地把生产方式确定为理解 各个历史时期的钥匙。
是前两个异化的必然结果
D、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
“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 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 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 动的关系。”(马克思)
这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
(2)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
根据异化劳动概念,马克思探讨了被资产阶级古典 经济学家当作自然前提的私有制的起源问题。
(二)异化背景一:)马《克思18通4过4年对黑经格济尔学法—哲哲学的学批手判稿,》得出了一
个重要结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但是,对市民社会的解 剖,不能通过法哲学的批判得到解决,而必须从“副本” 深入“原本”,即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深入到对市 民社会的批判,从哲学深入到经济学。为此,马克思在巴 黎就开始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其中一个主要成果就是写于 1844年4月—6月的未完成的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部手稿直到1932年由苏联全文发表。同年,资产阶 级学者朗兹·胡特和迈耶尔也编辑出版了这部手稿。手稿 的发表,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来一场对马克思早期著作和思 想的深入、广泛、持久的讨论。这场讨论的余波直到今天 还没有平息。
• 什么是历史的发源地?这是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 要问题。
• 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就提出,要理解人类历 史发展,不能到被黑格尔描绘的人类社会大厦之顶的政治国家 中去寻求,而必须到被黑格尔所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求。

《大学第二章》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学第二章》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学第二章》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大学第二章》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文言文。

大学新世界英语教材答案

大学新世界英语教材答案

大学新世界英语教材答案Introduction:In recent years, the New World English textbook has become widely used in university English courses. As students strive to improve their language skills, having access to the answer key for their textbook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the answer key for the New World English textbook, helping students to verify their answers and enhance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Unit 1: Greetings and Introductions1. Exercise: Complete the dialogue.Answer:A: Hello, what's your name?B: Hi, I'm Lisa. Nice to meet you.A: Nice to meet you too, Lisa. I'm Mike.2. Exercise: Match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Answer:1. How are you? - I'm fine, thank you.2. Where are you from? - I'm from China.3. What's your favorite color? - My favorite color is blue.Unit 2: My Family1. Exercise: Describe your family members.Answer:My family is small. There are four people in my family. My father is a doctor, and my mother is a teacher. I have one brother. He is a student.2. Exercise: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correct possessive pronouns.Answer:1. This is my book. - The book is mine.2. Those are her shoes. - The shoes are hers.3. Is this your pen? - Yes, it's mine.Unit 3: Daily Routine1. Exercise: Write sentences about your daily routine.Answer:I wake up at 7 am every morning. Then, I brush my teeth and wash my face. After that, I have breakfast with my family. I go to university by bus.In the afternoon, I have classes. In the evening, I study and do my homework. Finally, I go to bed at around 11 pm.2. Exercise: Match the adverbs with their meanings.Answer:1. Always - every time, without exception2. Sometimes - occasionally, now and then3. Often - frequently, many timesUnit 4: Food and Drinks1. Exercise: Complete the dialogue.Answer:A: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B: I would like a hamburger and a coke, please.2. Exercise: Circle the correct answer.Answer:1. He likes to drink tea. (Correct)2. She likes to drink coffee. (Incorrect)Unit 5: Hobbies and Interests1. Exercise: Write about your favorite hobbies and interests.Answer:My favorite hobby is playing the piano. I have been playing it since I was a child. It helps me relax and express my emotions. Apart from playing the piano, I also enjoy reading books and playing basketball.2. Exercise: Match the hobbies with their descriptions.Answer:1. Playing soccer - Running and kicking a ball on a field.2. Painting - Creating pictures using paints or colored pencils.3. Dancing - Moving your body to music.Conclusion:Having access to the answer key for the New World English textbook can greatly benefit students in their language learning journey. It allows them to verify their answers, understand the correct usage of grammar and vocabulary, and improve their overall comprehension. By following this format, learners can excel in their studies and navigate the challenges of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with confidence.。

《会计学原理》

《会计学原理》

《会计学原理》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的试题覆盖面广,难易适度,能够识别、区分学生把握本课程的程度。

Ⅱ.考试内容一、考试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对基本的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本大纲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其中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在考核要求中,按照“理解”、“应用”、“阐述”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基础上。

它们的具体含义是:“理解”——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知和表述。

这是较低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这是中等层次的要求。

“阐述”——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予以展开,能把握有关概念、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第一章总论一、考核知识点(一)会计为什么而存在(二)会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三)会计: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二、考核要求1.理解:有效市场,理性经济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

2.应用:会计的分支。

3.阐述:会计的作用。

第二章会计循环1:会计恒等式与复式记账一、考核知识点(一)交易、事项分析与会计恒等式(二)复式记账原理(三)分录簿二、考核要求1.理解:会计循环、交易、事项与情况、账户、发生额、余额、会计要素。

2.应用:会计恒等式;交易、事项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账户的结构;账户体系;复式记账原理;会计分录;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分录簿。

3.阐述:会计要素;借贷记账法的具体阐述。

第三章会计循环2: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一、考核知识点(一)会计凭证(二)会计账簿(三)过账与调整前试算平衡二、考核要求1.理解:会计凭证、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结账、对账、过账。

艾克哈特·托尔《新世界》第二章人类的玩状解读

艾克哈特·托尔《新世界》第二章人类的玩状解读

艾克哈特·托尔《新世界》第二章人类的玩状解读摘要:1.艾克哈特·托尔与《新世界》简介2.第二章“人类的玩状解读”主题介绍3.人类玩状的概念与特征4.人类玩状的原因与影响5.摆脱人类玩状的方法与实践正文:艾克哈特·托尔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心灵导师,他的作品《新世界》深入探讨了人类心理与意识的奥秘。

在第二章“人类的玩状解读”中,托尔详细解析了人类玩状的概念、特征、原因以及影响,并给出了如何摆脱人类玩状的方法与实践。

人类玩状是指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下,被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所操控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的人们往往无法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和潜能,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人类玩状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家庭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这些模式和习惯往往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其次,人类对于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往往缺乏真正的了解,因此很难摆脱情感的困扰。

人类玩状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不仅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且还会导致人们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那么,如何摆脱人类玩状呢?托尔在书中给出了具体的方法与实践。

首先,人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玩状状态,并学会观察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其次,人们需要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潜能。

最后,人们需要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培养自己的觉察能力和意识水平,从而摆脱玩状状态,进入全新的世界。

总之,在《新世界》第二章中,艾克哈特·托尔为我们深入解读了人类玩状的概念、特征、原因和影响,并给出了摆脱人类玩状的方法与实践。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3·痛苦与觉醒-第二章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3·痛苦与觉醒-第二章

第二章情绪反应(reactivity)和怨气(grievances)通常,怨恨是伴随着抱怨而来的情绪,但它也可能带来另一股更强烈的情绪,例如怒气或是其他形式的苦恼。

如此一来,它的能量负荷就会愈来愈高(highly charged energetically),抱怨就会变成较为激烈的反应。

这是小我用来强化它自己的另一种方法。

很多人随时都在等待下一件让他们产生情绪反应、让他们感到苦恼或是烦扰的事,而通常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如愿以偿。

“这真是太过分了,”他们说,“你竟敢……”“我最痛恨这种事了。

”他们对苦恼和愤怒上了瘾,就像有些人对用药上瘾一样。

经由对周遭事物的激烈反应,他们坚定并且强化了自我感。

一股长存于心的怨恨称为怨气(grievance)。

心存怨气就是处于一种长久的“对抗”(against)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怨气是组成很多人小我主要部分的原因。

集体怨气可以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心灵中长存数百年,并且助长永不止息的暴力循环。

怨气是一种与遥远的过去事件有关的强烈负面情绪,那件过去的事得以持续存在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的强迫性思考、不断地在脑海中重现事情的经过或是大声地对人述说“某某人对我做了些什么”,或是“某某人做了什么对不起我们的事”。

怨气同时也会污染我们生命的其他领域。

比方说,当你想到或感觉到怨气的时候,它的负面情绪能量就会扭曲你对某一件当下正在发生之事的看法,或是影响到你现在对某人说话和行为的方式。

一股强烈的怨气足以污染你生命的绝大部分,而且让你在小我的掌控下动弹不得。

你必须抱持诚实的态度,才能知道你是否还在豢养怨气,或是生命中是否还有你无法完全原谅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敌人”。

如果是这样的话,请你在思想和情绪层面去觉察那股怨气,也就是说,去觉知那个让怨气存活的思想,同时,去感受你的身体对这些思想的反应,也就是你的情绪。

不要试着放下那股怨气。

试图去放下、去宽恕,是没有用的。

当你明白怨气只会加深虚假的自我感、让小我继续存活,此外别无他用的时候,宽恕自然会产生。

美丽新世界第二章读书笔记

美丽新世界第二章读书笔记

美丽新世界第二章读书笔记《美丽新世界》是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创作的长篇小说。

第二章主要描述了伯纳·马克思和列宁娜·克朗之间的对话,探讨了社会和个人自由的问题。

在这一章中,伯纳·马克思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对社会的现状感到不满,并认为社会应该更加平等和自由。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更多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而不是被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所束缚。

列宁娜·克朗则是一个完全接受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人,她认为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人们应该遵守这些规范和价值观。

通过伯纳·马克思和列宁娜·克朗之间的对话,作者探讨了社会和个人自由的问题。

他认为,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但是人们也应该有一定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人们应该在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与个人的自由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自由。

此外,作者还通过伯纳·马克思和列宁娜·克朗之间的对话,探讨了爱情和性的问题。

在这个社会中,爱情和性是被严格控制和管理的,人们被要求按照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来选择自己的伴侣和性行为。

但是,伯纳·马克思和列宁娜·克朗之间的爱情和性行为却违反了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这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质疑和反思。

第二章通过伯纳·马克思和列宁娜·克朗之间的对话,探讨了社会和个人自由、爱情和性等问题,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类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同时,这一章也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读者可以通过这一章了解到主人公的性格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的背景和现状,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做好了铺垫。

我的大学第二章读书笔记

我的大学第二章读书笔记

我的大学第二章读书笔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道,这个东西在中国的文化中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老子讲道德经,开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有道万物之始”后面的道经中对道这样说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老子的眼中道是这样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同样在大学中孔子也提到大学之道,孔子的大学之道与老子的道是否同一个道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孔子开篇说的“大学之道”的这个道指我们所去追求的理想、信念、目标。

而老子的道更多指的是本来的状态,就如同老子所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觉得开篇一定要把这两个道理解开来,这样有助于我们接下来的阅读。

“大学之道”就是大学的目标或者说信念和理想,古代时期,大学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教育机构,据说是专门教育贵族子弟的地方。

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在来看这一句话就豁然开朗了。

老夫子这是在告诉古代的这些贵族子弟啊,你们要知道自己来这里是干嘛的,这些未来的君王、公卿你们要懂得如何来实现目标或者说信念和理想。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承上告诉该去怎么做,怎么来践行,那就是要去彰显自己的德行,要知道古人对德是极其看重的,尤其是做君王公卿之人,古人之所以这么看重也是有原因的,这一点在《道德经》中老子已经将明了:“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黄石公又讲到:“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德就是你一切的表现,在你的言谈举止间静坐躺卧无不体现。

所以要尊道而贵德。

孔子讲到,仅仅彰显自己的德行还不足够,你要“在亲民”——亲近和爱护人民,光这些还不够的,你还要“在止于至善”——抵达完美的目标。

雾都孤儿第二章读后感300字

雾都孤儿第二章读后感300字

雾都孤儿第二章读后感300字
《雾都孤儿》是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经典小说。

第二章标题
为“崭新世界”,通过讲述主角奥利弗被送往陈设匠约翰的家庭生活来揭示当时英国社会中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这一章节中,我感受到作者描绘出一座崭新世界和人物人生道路的不同选择,以及社会不公和阶级分化。

小说中,奥利弗在经过长途跋涉后来到陈设匠约翰的住宅,约翰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也是奥利弗在这个新世界的第一位良师益友。

但是,他的家庭生活却并不愉快,因为他的妻子是一个非常丑陋、邪恶的女人,对奥利弗与狗一样残忍。

随着奥利弗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社会丑陋面貌开始展现在他的面前。

在那个没有社会福利和保护机制的年代,贫苦家庭的孩子们生存状况十分艰难,而且他们的未来也被压得很低。

在阅读这一章后,我感到心情十分复杂。

这部小说非常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的英国社会,揭示出人们所面临的不公和阶级分化,令我深感震撼。

尽管时代在变,但人与人之间的代沟,阶级差异以及社会不平等问题却仍然存在。

这让我不禁想到现今社会上的某些问题,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

此外,在这部小说中,我还看到了关于人的善与恶的探讨。

约翰是一个善良而仁慈的人,而他的妻子却令人作呕。

这令我思考,什么是使我们成为好人或坏人的原因?是我们天生的性格和本性,还是环境、家庭和社会带给我们的影响?又或者两者都有?这些问题都十分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总的来说,《雾都孤儿》第二章“崭新世界”揭示了当时英国社
会中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了社会不公和阶级分化这一问题。

同时,也启示我们应该关注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人的善与恶的本质。

马列经典原著形态

马列经典原著形态

5. 论述了分工、意识形态、世界历 史、自主活动等一系列重要的哲学理论 问题等。
这些新见解、新理论,标志着马克
思和恩格斯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基本完成,
为新世界观同工人运动的结合奠定了思
想基础。
《提纲》和《形态》一起构成唯物史 观形成的标志。《提纲》是包含新世界 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形态》则 是“详细制定这种观点”即唯物史观基 本原理的著作(唯物史观的确立,不是指个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增加手术感染的机会。
长期使用激素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限制白细
胞向炎症区域游走,增加颅内感染机会。
高血压脑出血是发生医院感染最多的病种,多见于老
年人,全身状况较差,平时用药机会多,易耐药,颅内感染 很难控制。
治疗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治疗困难,病死率高 达27.4%~39.2%,故预防颅内感染显得尤 为重要。
愈合的影响因素:
(1) 漏口情况: 漏口大愈合困难, 漏口小者多能自行 愈合。
(2) 脑脊液对漏口局部的压力: 压力高则其流出的速 度快, 愈合难, 相反则愈合易。颅内压是主要因素; 也与 脑脊液本身重力相关。
(3) 脑表面对伤口的压迫: 可以观察到有些鼻漏病人 坐位或立位时脑脊液漏出明显增加, 仰卧后则减少或停 止
本质:但这种独立的外观只是相对的, 意识内容归根到底是由现实生活和社 会关系决定的,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 反映,它随着现实生活的改变而不断 变化着。当然,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反 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 根源和认识根源是统治阶级把他们的思想和 他们的统治以及他们的社会存在割裂开来, 使意识具有独立性的外观。
的关系;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的辩证 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 克 思 主 义 原 著 选 读


2、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唯心主义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 身。 3、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不了解“革命 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没有把实 践看成主客体交互作用和转化、显示人自身 本质力量的活动。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第二条)
什么是费尔巴哈说的“类本质”?



把人的本质规定为“类”是费尔巴哈在其人本主义哲 学中最早提出的一个观点。 与动物不同,人具有双重的生活,既是个体的又是类的, 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而动物则只具有个体的和外在 的生活。(《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第26-27页) 唯有人能够通过自我意识超出自身的个体性,从而把自 身也当作他人并把他人也当作自身。
第九条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 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 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是十八世纪的英国和法国资 产阶级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提出来 的一个术语。他们用“市民社会”这个名词 来表示当时已经摆脱了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 的财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用“政治社会”这 个名词来表示当时建立在资本主期著作中这一术语的使用有两层含 义。广义地说是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 济制度,“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 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 民社会。”马克思在《提纲》第九条中,是 这一意义上使用。狭义地说是特指资本主义 社会的物质关系。第十条在这一意义上使用。
这是说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把绝对观念作为 研究对象的唯心主义哲学,主张哲学要研究自 然、人类本身。但是,他所说的感性,只是感 官对自然界的被动的消极的反映,而不把感性 理解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正因为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的意义,不理解人 类生产实践活动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所以, 在社会历史领域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18世纪以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为代表的法国唯 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都是”环境决定论者”。

这种观点会陷入循环的怪圈为了走出这一怪圈, 爱尔维修等人只好求助于天才人物. 于是,从唯 物主义前提出发,因不能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 关系,最终还是陷入唯心史观。
(2)马克思在环境和教育上的观点

用实践来解决循环的问题. 针对法国唯物主义的错误,马克思深刻地指出: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 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就是说, 人们在实践中,既改造了环境又改造了人自身。 人的活动与环境、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它们在 实践的基础上得到了统一。
原罪说:西方古代神话传说: 人本有罪,人性向恶。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亚当夏娃
狮身人面像
我国古代哲学家从伦理的角度研究人性:
孟子最早提出“性善论” 人之 性善也,犹水 之就下也,人 无有不善,水 无有不下。
——孟子
孟 轲
春秋战国时期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人之性 恶,其善者伪 (人为)也。
三、基本内容:
马 克 思 主 义 原 著 选 读

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 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 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第一条)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 义。主要指17-18世纪英、法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 哈的人本主义。
——荀子
荀 况


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从 人的本质形成的客观环 境条件出发,提出”人是 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当 代西方存在主义者则从 人的本质形成的主体性 根据出发,提出”人是自 我选择的产物. 从生物生理的角度来理 解人的本质,如弗洛伊德.
1818-1883
②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 或者说混淆了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区别。
4、批判对人的本质的错误,提出关 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观点(第六条)
马 克 思 主 义 原 著 选 读

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谈到“人的类 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定义着眼的是 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类特性”——即人性的维度。 《提纲》“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 定义是从人的社会新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的维度来界定 人的本质的。 马克思还从其他的多个维度揭示过人的本质。例如, 马克思曾把人的需要定为人的本质“由于他们的需要 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 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 生相互关系”。
第十条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 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 了的人类。
第三部分(10~11条) [相当于结论] :揭示新 旧两种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阐明马哲的历史 使命(第十至第十一条)



1、新旧唯物主义不同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 (第十条) 旧唯物主义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的局限 性使他们把社会历史排除在唯物主义的大门之 外。 新唯物主义则不同, 立足点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 造的社会,或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从事实践 活动的人.这里的人类社会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它是面向未来,是为解放全人类服务的。
具体来说:这种类本质的基本涵义“就是理性、意志、心”。 他甚至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爱的宗教”。


表面上看,对“爱”的强调是费尔巴哈试图改变形而上 学观念的一次尝试,因为“爱”本身意味着两个活生生 的个人之间的关系,意味着具有差别的两个个体之间的 关系。但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爱”却是一种超出个 人的具体情感的普遍情感,具有同理性一样的普遍特征。 因此,费尔巴哈最终未能彻底地贯彻存在的视角:它以 感性存在为开端却最终止于“类本质”,对“人”的理 解最终停留于本质的层面。


一、篇名与出版情况简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 《提纲》)写于1845年春天的布鲁塞尔。 这份《提纲》写在马克思1844—1847年 自己的记事本第51—55页中,当时这个 《提纲》只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 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 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发现 了它,在做了文字整理之后,才作为该 书的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了。
第二章 包含新世界观的 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 实践观,领会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 中心观点;掌握《提纲》是如何运用马 克思主义实践观去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 把握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观 点. 2、难点:马克思关于环境、宗教、人 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的论述。

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的过程中,把宗教的本质 还原为人的本质,这是正确的。但是进一步问: 人的本质是什么?费尔巴哈则认为人的本质是 从“你”和“我”这些单个人抽象出来的共同 性,“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他认为这 种共同性就是理性、意志和感情,这些是人们 生来所固有的,是区别于其它一切事物的东西。 离开人的社会关系的具体性和历史发展来抽象 地考察人和宗教的感情 .
第七条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 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 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於一定的社会形式 的。
5、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七条)
马 克 思 主 义 原 著 选 读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 ‘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 宗教是指爱、友谊和同情心等,也就是人 的感情.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感情也是社 会关系的产物,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关系 去空谈什么人间感情或友情.
二、逻辑结构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条) [相当于总论] :批判 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 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 主义的实践观点。 第二部分(3~9条) [相当于分论] : 将新 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指出旧唯物主 义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在于不懂社会生活的 本质是实践。并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奠定了唯物史观大厦的基石。 第三部分(10~11条) [相当于结论] :阐 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 学的根本特点。
(1)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2)离开实践谈思维的真理性问题是毫无现实意
义的 (3)实践 是理解马克 思主义哲学 及其全部理 论的枢纽.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旧唯物主义
客体
新唯物主义
马 克 思 主 义 原 著 选 读
第二部分(3~9条)批判唯心史观,提出唯物 史观的重要思想 1、批判环境决定论和英雄史观,阐明了实践对 改变环境和对人的教育的作用(第三条) (1)法国唯物主义在环境和教育上的错误观点
第十一条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
2、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和 历史使命(第十一条 )


②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错误


但马克思说费尔巴哈“主要的 事情还没有做”,是说费尔巴哈 没有弄清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和解决宗教的正确途径。 马克思认为, 应从社会经济的 内在矛盾去理解并通过实践革 命化的途径去解决.
3、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原因 (第五条) 马
克 思 主 义 原 著 选 读

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区别


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的问题不在于承认抽 象人性,而在于以抽象人性代替或置换了具体 的人的本质,在于仅强调从抽象的人性出发去 理解社会历史问题,从而陷入了宣扬不分阶级 的抽象的“爱”的唯心史观。 参:人性与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哲学研究》 2010年第10期
人性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思 想家在这一问题上提出过各种不同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