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规范理论视域下的《傲慢与偏见》两种汉译本的宏观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傲慢与偏见》两译本的比较研究

《傲慢与偏见》两译本的比较研究

通 过 比 较 发 现 雷立 美 作为 女 性译 者 对 翻 译产 生 了 巨大 的影响 能更准 确 地 表 达 作 者 所 要 表 达 的 意 思 而 孙 致 礼
,
t D 二h o y n w … … 雷立 美 版翻译 他 打开这卷 k 了一 书 时 莉迪 亚打 个 呵 欠 待他 非 常 音 调 乏 味 一 本书 正 : 经地 读 了还 不 到三 页 莉迪 亚便打 断他 说 妈妈 你 知 道
i m h
u
, ,



,

,
尽 管女 性 与 翻译 的融 合 是 一 种 偶
, , , 。
意 识 不 受重 视 的 情 况 下 不 贴切
,
,
译文 中对 女 性 的形容 非 常 的主 观
,


有 时甚 至 出现错译 原 文 的想 象

而 且 对女 性 的形容
,
词 常 常带 有 贬低 的意 思
关 键词
:
译文 比 较
: :
;
女性 主 义
.
[ 中图 分 类 号 ] [ 文章 编 号 ]
,

他一 本正 经
单 调 乏 味地还 没 念 完 三 页

妈 你知 不 知 道 … …
而 孙致 礼 则译 为
3
.
P 雷立 美将 a
g
e
她便打断 了他 妈 译 为 打 了一 个 哈欠 气

: “
:

目 瞪 口 呆地 盯 着


很 显 然后 者 不 如 前 者

更 能体现 莉迪 亚 对 权 势 的不 屑 的态 度 结语
更能体现 女 性 主 义 意 识 而 孙 礼 致 版 的译文 中语 气更加铿 锵有力 这 与 女 性 的 自身 气 质 不

目的论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不同译本翻译赏析

目的论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不同译本翻译赏析

目的论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不同译本翻译赏析随着英国文学的影响日益扩大,英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在中国也逐渐受到关注。

其中,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是翻译领域一个重要的案例,由于该小说语言简洁,情节紧凑且富有幽默感,不仅在英国文学界享有盛誉,而且在中国也有着众多爱好者和读者。

本文以目的论视角出发,对不同的《傲慢与偏见》翻译进行赏析。

一、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在翻译领域中,目的论是一个重要的翻译方法。

目的论翻译方法强调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过程,即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够理解原文所想表达的内容,并在目标语中保留原文的风格和语言特点。

目的论翻译方法不强调对原文的忠诚度,而是强调在翻译的同时,尽可能让目标语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和思想,创造出一种自然流畅的阅读体验。

二、《傲慢与偏见》的不同译本比较1.《傲慢与偏见》(梁实秋译)梁实秋是早期将《傲慢与偏见》翻译成中文的翻译家之一。

他的翻译风格在当时具有创造性,尤其是译文中充满了朴实的语言,使得读者们可以轻松地理解原文中的复杂情节和深刻的思想。

虽然梁实秋的翻译相对于现代翻译而言,有时显得过于古板,不够流畅自然,但这种老派译本的翻译方法强调的是原文的意义阐述与意味的确切表达,因此该版本翻译的中文词汇选择和句型结构较简单,方便中文读者的理解。

2.《傲慢与偏见》(陈诗怀译)陈诗怀的翻译版本强调了《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美感,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律动感和语言韵味。

她运用了一些古典汉语词汇,使得译文显得更加高雅,隐含有古代文学之美。

但是,这种偏向于美感的翻译方式忽略了原文的实际意义,并且在一些语句表述上,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了删减,使得读者在理解时可能会出现偏差。

3. 《傲慢与偏见》(郑振亚译)郑振亚的翻译版本力求准确完整地表达了原文的思想和情感,注重准确传递原文语境下的语气和情感,让读者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原文的情感。

同时,在翻译中,他采用了许多比较贴切的中文表达,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会出现理解障碍。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两种中译本对比研究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两种中译本对比研究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两种中译本对比研究作者:陈飞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1期摘要:继“文化转向”之后,在翻译研究与女性主义的结合下,诞生了一项突破性的翻译理论成果—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本文选取《傲慢与偏见》第十九章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对两个中译本,在植入性别因素的翻译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最后提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若能以女性翻译理论为指导,再加上女性主义意识,就能更好地把握原文所表达的女性主义元素。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译文比较;女性主义意识作者简介:陈飞飞(1991-),女,汉族,河南省汝州市人,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1一、引言在西方文学史上,《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经典的以展现女性主义的文学作品,它是由英国著名女性文学作家简·奥斯汀创作,表达女性独立思想的经典之作。

本文以女性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两位性别不同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遣词造句的不同,从而总结出女性主义意识在翻译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传统翻译理论中以“忠实”为翻译的最高标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的首要原则,要做到信。

但是女性译者却表现出强烈的反对态度,她们反对绝对忠实的原则,认为应该为原文的翻译注入新的、能够体现原文的元素,而不仅仅是对原文的忠实。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希望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女性的角度、把握女性意识,对原文进行创造和再创造,也即是从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新的翻译实践。

三、文本分析“Upon my word, Sir,” Elizabeth said,“your hope is rather an impossible one after my declaration… I am absolutely serious in my refusal一You could not make me happy, and I amconvinced that I am the last woman in the world who would make you so, Nay, were your friend Lady Catherine to acknowledge me, I am persuaded she would find me in every respect ill qualified for your wife.”(雷):“讲实话,先生,”伊丽莎白说道“你还抱什么期待,我已经明确拒绝你了。

《傲慢与偏见》两个中文译本的译者主体性比较研究

《傲慢与偏见》两个中文译本的译者主体性比较研究

的同时 , 对原文 进行再一 次的深加工 , 将作者 的思维按照 中 文和 国人 的思维方式 表达 出来 。这 也突破 了中西方文化 的
V0 1 . 2 7 N o . 9 S e p . 2 0 1 4
《 傲慢 与偏见》 两个 中文译本的 译者 主体性 比较研究
李婧璇
( 湖南湘潭大学 ,湖南湘潭 ,4 1 1 1 0 5 )
[ 摘
要] 译 者 的主体性会 对文学作 品的呈现 产生 一定 的影响。针对 《 傲 慢与偏见》 的两个 中文译本进行 主体 性 比较研
社会
虽然很 多 出色 的译 本影 响 了一 代又 一代 的读者 , 成为
《 傲慢与偏见》 原版之外的经典之作。但是, 仍旧有一些粗糙
的翻译影响了原著本意的传达。具体的讲 , 这些不 同的感受
主要集 中于以下几个方 面 : 在扎 根于我 国文化 的基础上 , 一 些译者忠 于原著 , 把奥斯汀 的视觉呈现 给大 众 , 这 最能让读
究。首先 阐述 了我 国现有 的 《 傲 慢与偏 见》译本所 蕴含 的经久不衰 的社会价值 ,然 后从 翻译 思想的对 比角度分析 了孙致 礼 先生和张经浩先生的不同之处 ,最后则从语言 、作 品风格 、二次加工等多个 方面分析 了译者主体性对翻译作 品的影响。
[ 关键词 ] 译本 ;主体性 ;比较研究
千个 哈姆雷特 ” , 每一部译本 都有 自己独特 的风格和文 化特
性, 它们 往往会在遣词 造句间 , 通过译者微 妙的安排给读 者
《 傲 慢与偏见》 影 响了接下来二百 多年间 的各 种艺术作 品的
诞生 , 足以体 现了这部文学作品的影 响力之大以及 社会 价值 之高 。当它逐渐风靡全球 的时候 , 译 者在 具体 翻译 中所 存在

《傲慢与偏见》两译本的比较研究

《傲慢与偏见》两译本的比较研究
贝 内特 先 生没 有 理 睬 。
从整体的文章来看 , 班纳特太太是一位 喜欢浮夸 ,炫耀的人。王科 先生 的一句 “ 我的好 老爷”很具有我们 中国的本土特色 ,生动地将简・ 奥斯汀笔下 的班纳特太太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而孙致礼先生在句 尾 中所添加 的语气词 “ 啦” ,也很生动地将班纳特太太 的形象展现出来 。 ( 三 )语 句的连贯性
王科一先生 : 有一天, 班纳特太太对她 的丈夫说 “ 我的好老爷, 尼 日斐 花 园终于租出去 了, 你听说过没有? ” 班纳特先生 回答道, 他没有听说过 。
“ 的确租出去 了, ” 她说 朗格太太刚刚上这儿来过, 她把这件事的底 细, 一五一十地都告诉 了我 。 ” 班纳特先生没理睬她。 孙致礼先生: “ 亲爱 的贝内特 先生, ” 一天, 贝内特太太对丈夫说道 : “ 你 有没有听说内瑟菲尔德庄园终于租出去啦? ” 贝内特先生 回答说没有 。 “ 的确租出去啦, ”太太说道。“ 朗太太刚刚来过, 她把这事一五一十 地全告诉我了。 ”
读 者领略 其中的风韵。这是一位 称职的译者应 该注意的。 【 关键词】翻译技 巧 《 能 陧与偏见 》 语 言神韵 中图分类号 :1 0 4 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0 0 9 — 4 0 6 7 ( 2 0 1 4 ) 0 5 — 2 7 2 O 1
《 傲慢与偏见 》 这本脍炙人口的作品 , 早在 1 9 3 8 年 中国的商务印书 馆就已经是将其译成中文 ,随后便在全国范围内畅销 ,经久不衰 。不 同 的中国社会 ,有着不同的时代 印记 。早几年 的翻译作品 ,虽说其 的魅力 如今仍旧不减 当年 ,但是 多少会与现在时代 的印象有着几分隔阂。面对 如今读者所喜爱的几种译 本 , 笔者从中挑出两本来进行赏析 , 进而深入 理解 《 傲慢 与偏见 》中的伟 大意义 。一本是王科一先生翻译上海译文 出 版社出版 的,一本是孙致礼先生翻译译林 出版社 出版的 。

目的论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不同译本翻译赏析

目的论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不同译本翻译赏析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目的论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不同译本翻译赏析赵晓明 天津大学摘 要:《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世界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由于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及相似性,译者倾向于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来选择直译或意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好的视角,即采用合乎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直译;意译;《傲慢与偏见》作者简介:赵晓明(1994.11-),女,汉,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人,天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147-011.引言“Skopos”这个词指翻译目的。

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翻译的目的。

对于幽默语言的翻译,译者几乎达成共识,即源语言和目标语应试图获得同等的幽默效果。

由于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一些幽默语言是不可译的。

根据目的论,采用不同的策略,可将一些讽刺幽默转化为可译。

因此,从目的论出发分析和欣赏《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性幽默,是一个可行的路径。

2.目的论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翻译策略目的论认为,翻译目旳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

幽默和讽刺文本的翻译目的多为实现源文本的交际功能,即让目标语读者能获得原语读者一样的乐趣。

2.1直译强调“逐字逐句”的翻译,力图保持原语言结构和表达。

尽管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有些幽默是很有逻辑性的,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通过直译来再现幽默。

例1: It is more than I engage for, I assure you.王科一 (1955): “老实跟你说吧,这不是我份内的事。

”孙致礼 (1990): 告诉你吧, 这事我可不答应。

例2:“I really cannot laugh at it; you are safe from me.”王科一 (1955): “我的确不能在讥笑你了。

你放心好啦!”孙致礼 (1990): “我真不敢再讥笑你了。

《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的比较分析

《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的比较分析

2492020年15期总第507期ENGLISH ON CAMPUS《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的比较分析文/刘欣畅【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自十八世纪发表以来,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受到文艺界和评论界的广泛认可和推崇,至今仍然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欢迎。

本文以罗良功和孙致礼的译本为参照,从语境、人物性格和小说整体三个角度对比分析两种译本各自的优劣之处。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罗良功译本 ;孙致礼译本;对比分析【作者简介】刘欣畅,辽宁大学。

中分别被翻译成“想要”和“总要”。

“总要 ”更符合小说中男性娶妻不是为了追求爱情,而是一个必经的过程的语境内涵;罗译版中的“想要”带有一种男性在寻找伴侣上是主动的一方的色彩,不符合原文“嫁女”的主要基调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孙译版用了总要“娶位太太”,更加符合后文女方家长对女儿将来的归宿格外上心以及女性更为主动促成婚姻的社会语境。

且“总要”体现了男性需要一位合适的伴侣来为自己生儿育女、打理家宅的客观需要。

这种客观存在的社会需要,也成了以贝内特太太为例的大多数有待嫁女儿的父母们,想方设法将女儿嫁入豪门的动力以及对良婿志在必得的心态。

2. 从人物性格角度对比。

鲜明各异的人物性格是一部小说的灵魂和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不同的人物在表达相同的意图时,措辞会不同,也会倾注不同的情感和使用不同的语气。

优秀的译者应将角色的性格纳入其翻译的考量之中,在充分分析和了解书中人物性格的基础上,选用最贴合该人物性格的语句或通过合理增补和重构,在译文中植入说话人的性格特征,以便读者能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例二:This invitation is enough.罗良功译:对贝内特太太来说,有这句话就足够了。

孙致礼译:这句话足以逗引太太讲下去了。

该句发生的前提是贝内特太太听说泥泽地别墅被一位年轻富有的单身汉租了下来,这对于嫁女心切,且将每一个初到此地的男子都视为自己女儿“应得的一份财产”的贝内特太太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从功能对等理论赏析《傲慢与偏见》汉译本

从功能对等理论赏析《傲慢与偏见》汉译本

- 230-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从功能对等理论赏析《傲慢与偏见》汉译本山东科技大学/张杰【摘要】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自传入中国深受国人喜爱,竟现许多汉译本。

本文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简要介绍作品风格并对两个常见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具体实例评析译本中各自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再现,浅析翻译的标准和策略。

【关键词】功能对等 风格再现 《傲慢与偏见》一、作者及作品简介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被称为“写散文的莎士比亚”。

在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描绘了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相对封闭和保守的英国乡镇中产阶级日常生活和世态人情。

小说中大量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通过反讽使整部作品呈现一种喜剧效果。

语言轻松搞笑,故事情节具有极强的幽默性。

二、理论依据翻译理论在摆脱语言学的桎梏后涌现一系列功能对等、目的论等理论。

其中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翻译界开辟了新天地。

功能对等强调翻译不再注重文章字面层次的照应,而是两种文化间的调和以达到功能层面的对等。

文学作品较非文学作品的语言更生动形象、鲜明活泼,一部好的文学译本不仅要忠实反映原文内容,还要完美再现文章风格。

三、译作对比分析《傲慢与偏见》现有多个译本,本文将通过比较阅读王科一译本、孙致礼译本,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译本中的语言特色进行剖析。

例1: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王译)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孙译)小说开头两句话成功运用反语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引人入胜。

_傲慢与偏见_两个译本比较

_傲慢与偏见_两个译本比较

WATCH YOUR STEP ( 上/下楼梯要小心) WATCH YOUR HEAD( 小心碰头) 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 汉语标示语的英译就是跨文化 交际, 而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就是一种文化 中的语言表现形式与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表现形式的 转换, 在这过程中, 有一些词语的歧义本来并不是歧 义, 但因受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差异或不同的 地域等因素影响而形成了歧义。因此, 汉语标语文本的 英译时, 需要注意中英两种不同文化中语言形式和语 用功能的差异以及不同文化对言语行为策略的选择差 异, 恰当地套用英语标示语的常用词语和句式, 对于涉 及文化背景的标示语作适当的补充说明, 使其尽可能 地符合译入语的语用习惯, 让外国朋友读懂并乐于接 受, 这样才能使对外宣传工作取得成功。
关键词: 忠实 通顺 风格再现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18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女 作 家简·奥斯汀( 1775—1817) 的代表作。它是一部雅俗共 赏, 脍炙人口, 百代不衰的长篇佳作。小说成于1796年, 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为主线, 讲述了伊丽莎白与 达 西 、简 与 宾 利 、莉 迪 亚 与 威 克 姆 、夏 洛 蒂 与 柯 林 斯 这 四桩婚姻, 深刻揭露了物质 因素在婚姻关系、人际关系 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小说情节错综复杂, 引人入胜; 人物刻画惟妙惟肖, 形象逼真。在这部富于喜剧色彩的 现实主义世态小说中, 奥斯汀的嘲讽渗透于字里行间, 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成为通篇的灵魂。
王 译 : 他 才 收 回 自 己 的 目 光 , 冷 冷 的 说 : ”她 还 可 以, 但还没有漂亮到打动我的心, 眼前我可没有兴趣去 抬举那些受到别人冷眼看待的小姐。
孙译: ……冷落…… slight 本 意 为 to treat as of small importance; make light of; to treat with discourteous reserve or inattention. 伊 丽莎白小姐虽然不及大小姐漂亮, 但是她聪明机灵, 活

《傲慢与偏见》两个汉译本经典片段对比赏析

《傲慢与偏见》两个汉译本经典片段对比赏析

校园英语 /《傲慢与偏见》两个汉译本经典片段对比赏析四川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缪薇【摘要】本文以《傲慢与偏见》的经典片段为依据,探讨了孙致礼先生译本和张经浩先生译本的长处和不足,以及出现不同译本的原因。

通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对两个汉译本经典片段进行了对比赏析后,本文发现做类似于《傲慢与偏见》这样的文学翻译时,应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补充,异化归化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创造出最佳翻译效果。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对比赏析 翻译策略英语文学数世纪以来,许多人已经承认,简•奥斯汀已经和莎士比亚并肩成为最受欢迎而长盛不衰的英语作家。

《傲慢与偏见》正是其发表于1813年的代表作。

小说不仅仅讲述关于爱情的浪漫,更多的是探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青年男女对婚姻的看法。

整部作品构思精巧,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简•奥斯汀用她淡然的气质,细腻的情感和嘲讽的笔法,为我们奉上了一场独特的艺术享受。

《傲慢与偏见》曾被翻译成25种文字,风靡了全世界。

这部小说在我国的汉语全译本就多达六种之多。

本文特意选取了孙致礼和张经浩各自翻译的《傲慢与偏见》两个个汉语译文片段为研究对象做对比赏析。

两个汉译本的出版虽然只隔了六年,但翻译的版本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以下主要从翻译策略角度对其分析,以找出各自的不足和长处。

一、两种汉译本翻译策略的比较翻译策略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归化翻译是指,一项翻译计划可能要与时下目的语文化中的主流价值观念相一致,对外国文本采取一种保守而公开的民族同化的方法,尽量利用这种方法来支应本土的文学规范、出版趋势和政治组合。

归化翻译的策略在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早期年代,这种翻译策略在法国和英国翻译传统中十分盛行。

与此相反,异化翻译则是指,一项翻译计划也可能要凭借边缘价值观念对主流价值观念进行抵抗和修正,恢复被本土主流文学规范所排斥的外国文本,发掘早期文本和翻译方法中残留的价值观念,从而培育新兴的价值观念。

《傲慢与偏见》两译本的比较研究

《傲慢与偏见》两译本的比较研究

《傲慢与偏见》两译本的比较研究作者:赵琼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5期摘要:《傲慢与偏见》由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在18世纪所创作。

本研究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中文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此次选取的两译本为雷立美和孙致礼译本。

从上世纪最后十年开始,女性主义开始在文学作品中产生重要影响,女性主义思想成为女性意识的重要部分。

本研究通过对女性主义的研究及对《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角色翻译的研究,来分析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以达到传播女性主义翻译的目的,使女性主义翻译原理在中国不断壮大。

关键词:译文比较;女性主义;傲慢与偏见[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前言:18世纪西方开始出现女权主义,之后女权主义不断发展,从而产生了女权主义翻译——翻译时尽可能体现女性特点,以达到让全世界了解女性的目的。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兴盛于上世纪末期,它为翻译世界开拓出一个全新的视角。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翻译家开始了对女权主义与翻译关系及女权主义对翻译影响的研究,为翻译世界增添了活力。

本文最先解释女权主义翻译思想和它与普通翻译理论的关系,之后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傲慢与偏见》的两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1.对女性主义翻译的研究经历1.1女性主义翻译思想的起源翻译研究的性别化视角由来已久,因为翻译与女性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尽管女性与翻译的融合是一种偶然,但女性之一被用于翻译并非偶然。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性别歧视的隐喻来描写翻译。

翻译者与女性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从本质上看结构主义翻译理论与这些隐喻同出一辙:原作是中心和主体而译作则是边缘,被置于次要的位置为原作服务。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传统的翻译理论中原作与译作、作者与译者的二元地位遭到了质疑与动摇。

另外,影响全世界的女性主义运动也使人类看到了世界的性别歧视。

要求性别平等和女性自立的女性主义运动,同翻译研究中争取对译者与译作地位的承认极其相似。

论文学作品风格的翻译——《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论文学作品风格的翻译——《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笔 者 旨 在 通 过 对 《 慢 与 偏 见 》 个 中 译 本 进 行 对 比 傲 两
研 究 . 好 地 理 解 风 格 翻 译 。 者 选 取 了 两 个 译 本 的 前 三 更 笔 章作 为 样本 , 比较 两 位 译 者 在 翻 译 原 作 风 格 方 面 的 努 力 , 同时 . 助 风 格 翻译 相 关 理论 , 断 哪位 译 者 更 为 成 功地 借 判
295号 旬 夫教货 0年月 下 刊 0










《 傲慢 与偏见》 两个中译本 的对 比研 究
王 瑛
( 东技 术 师 范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东 广 州 广 广
摘 要 : 文借 助 风 格 翻 译 理 论 , 《 慢 与偏 见 》 本 对 傲
5 0 6) l6 5
据需 要 采 取不 同 的方式 , 现原 作 风 格 。 再
3《 慢 与 偏 见 》 个 中 译 本 第 一 至 第 三 章 的 比 较 .傲 两 《 慢 与偏 见 》 简 ・ 斯 汀 的主 要作 品之 一 。 小 说 傲 是 奥 该 以 爱 情 故 事 为 主 要 情 节 , 生 动 地 展 现 了 十 八 世 纪 晚 期 到 十 九 世 纪 早 期 英 国 乡 村 的 生 活 、人 们 的 观 念 和 想 法 . 同
风格翻译
《 慢 与 偏 见 》 中 傲
1导 言 .
风 格 翻 译 是 翻 译 者 ,尤 其 是 文 学 翻 译 者 最 为 关 心 的 问题 之一 。尽 管 对 于 风 格 能 否 翻 译 还 存 在 很 多 争论 , 但 是 . 在人 们 更 多地 关 注 风格 能 够 如 何 翻译 , 及 能 够或 现 以 者应 该 这样 翻译 的原 因何 在 。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翻译作为一种复杂的跨文化的人类行为,受到作者,译者和读者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这项研究中,作者将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王科一和孙致礼翻译的“傲慢与偏见”两个翻译版本进行比较研究。

希望探究译者在本研究中的作用,可以为今后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标签:译者主体性;对比研究;傲慢与偏见1.译者主体性的三种介绍1.1译者主体性的定义随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译者的主体性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

许多现代研究和翻译理论已经进行并应用于译者的主体性研究。

然而,关于译者主体性定义的基本问题仍然存在争议。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理解主体和主体性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1.1.1主体和主体性主体是一个与客体形成对比的哲学术语。

它指的是与客体具有主观体验,主观感受或联系的特征。

换句话说,主体是具有为特定目的重新制作和控制对象的能力的人类。

翻译的主体是从属于主体的特殊子语言。

根据许钧的说法,关于国内外翻译的主题有四种主导意见:(1)译者是翻译的专属;(2)翻译主体涉及作者和译者;(3)翻译主体涉及读者和译者;(4)译者主体涉及作者,读者和译者。

(Xu,2003:10)在本研究中,翻译人员将被认为是翻译过程中唯一的主题。

1.1.2译者的主体性作为翻译过程中的主观因素,译者总会涉入翻译的过程中。

虽然已经承认翻译活动涉及作者,读者和译者的角色,但译者主体性的定义没有达成共识。

然而,人们普遍认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许多学者都对译者主体性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许钧认为,“译者的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行为中有意识地揭示的自我意识和创造力”。

(Xu,2003:345)后来他进一步指出“译者对自己主体性的自我意识是译者的个性和创造力......译者的主体性中心是译者的审美目的和创造力(Xu,2003):9)”。

屠国元将译者的主体性定义为:“译者的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的影响,以满足目标语言的文化需求。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对比研究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对比研究

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对比研究作者:陈婧鸣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1期摘要:本文选取了《傲慢与偏见》王科一与孙致礼的两个中译版本,拟以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为理论指导,结合原作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翻译规范的遵循,对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并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翻译规范;中译本;译本对比一、引言简.奥斯汀作为闻名世界的女作者以及英国十八世纪最后一位现实主义古典作家,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描写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爱情与婚姻的坎坷经历及其周围女性的情感问题,指出了阶级间的矛盾和封建社会女性所受的压迫,简洁精练的文风和细致入微的描绘使人印象深刻。

小说的众多中译本中以王科一和孙致礼的两版最受读者欢迎,被推崇为其最权威中译本。

本文以描述性翻译研究代表之一的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为理论基础对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译本时代的各种影响因素,探寻两位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遵循规范,并对两译本进行客观评价。

二、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及其内涵描述性翻译研究致力于从实践中总结出能够用于概括并预测翻译现象的普遍原则,图里是第一个将翻译规范概念提升至理论研究层面的人,他认为不同的规范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制约着译者的翻译行为。

赫曼斯点明了图里研究的不足,批判其翻译思想中残余的对等理念,并强调翻译规范在译者身上施加的社会和心理压力展现了其规约性本质。

切斯特曼结合前人成果将生物社会学用来解释文化现象演变的概念“模因(meme)”引入翻译研究,认为用以解释翻译现象的各种概念与理论,包括翻译理论、规范、策略和价值观等都可算作“翻译模因(translation meme)”,并将其集合称作“模因池(meme-pool)”。

特定时期与文化背景的社会中同时存在多个翻译模因,占据了主导地位的即成为翻译规范[1]。

切斯特曼十分重视翻译实践,他对图里的翻译规范给予肯定并将更多注意力投向翻译过程及其产品,在图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新分类: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

从评价理论态度意义视角分析《傲慢与偏见》两个译本的翻译

从评价理论态度意义视角分析《傲慢与偏见》两个译本的翻译

从评价理论态度意义视角分析《傲慢与偏见》两个译本的翻译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功能的一部分,它包括三个部分:态度、介入和分级。

评价理论能够反映出说话者的态度和立场。

今年来,一些学者将评价理论引入到中国,并将其应用于不同体裁的文本研究之中。

但至今为止,这一新兴发展的理论却很少应用于翻译研究之中。

本文尝试运用评价理论的态度子系统,从显性态度和隐性态度两个方面来分析《傲慢与偏见》两个不同版本的译文,以此来印证评价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在分析翻译研究中的态度意义时,评价理论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工具。

标签:评价理论;显性态度;隐性态度;翻译;傲慢与偏见1.引言评价理论被认为是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的延伸。

它起源于Halliday的人际功能研究,并由悉尼大学语言系的Martin教授领导的一群研究人员,经过长达15的研究不断改进而得出。

Martin & Rose (2003) 的在《对话语进行分析》中,将评价列为第一章,开始了对评价理论的系统研究。

评价理论主要是探讨词汇层。

在评价理论的框架里一共包括有3个子系统,分别是态度、介入和分级。

近年来,评价理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对翻译研究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运用评价理论系统项下的态度系统对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两个版本的翻译进分析研究,说明评价理论对于语篇翻译及研究的指导作用。

2. 评价理论评价理论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之下对人际意义方面的发展。

主要研究语篇中作者如何表达主管态度。

这种态度包括作者对所讲内容的态度,也包括对于潜在读者的态度。

它研究的是作者通过语篇来建构主观态度的语言资源。

“评价理论包括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系统(王振华,2001:15)。

态度是指心理受到影响后对人类行为、文本/过程以及现象作出的裁决和鉴赏。

态度子系统包括情感、判断和鉴赏。

态度系统是评价理论的核心。

在态度子系统中,有显性和隐性的评价。

“在显性的判定里,评价是用词汇手段明确表达的” (胡壮麟, 2008:324);然而隐性评价则是“用“标记”来表示,即对价值的判定是由表面是中性的表意手段来表示,但它们其实再特定的文化中能引起判定的反应”(胡壮麟,2008:324)。

翻译规范理论视域下的《傲慢与偏见》两种汉译本的宏观对比研究

翻译规范理论视域下的《傲慢与偏见》两种汉译本的宏观对比研究

语境,有时甚至望文生义,一次而导致的误译也就难以
《傲慢与偏见》以爱情故事为媒介,向读者生动展 避免。而孙致礼的版本尽管是新时代的产物,由于其更
示了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英国南部的乡村生活及当时 多地采用了“异化法”翻译策略,其译本中很多表述方
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作者奥斯汀自己的婚姻观。 式就变成了英语的表述方式,可能也会使部分读者觉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 施莱艾尔马赫的观点显得过于绝对,因为现实翻译中,
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特别是人们的婚姻观念随着新婚 尤其是在翻译大的文学作品时,译者很难做到从头至
姻法的颁布而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全社会尤其是女性 尾只用一种翻译策略;一般而言,译者为了特定的目的
都在追求婚姻自由和平等,但又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 会选择倾向于或者偏好于某一策略,但在翻译过程中
命影响的英国南部乡村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以轻 不按照目的语文化的风格来翻译,图里把这种方法称
松诙谐的语言和极富戏剧性变化的情节打破了当时 为“充分性”(adequacy)。
“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统领英国文坛的局面,深受
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选用是为了适应不同时代的
读者喜爱。王科一的译作诞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 需求和满足不同读者对译本的不同期待。上文提到的
因为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洗礼之后在加大与国外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中国的国情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思想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彻底变化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从故事情节上了解小说中的故事还需要了解更多如小说的创作背景故事中所传递的文化信息等等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把小说重新翻译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需求
REVIEW
某种策略的偏好不一样而已。
利、无知和虚伪的特点,两位译者都较好地传递了源文

从语言角度评《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

从语言角度评《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

从语言角度评《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本文就《傲慢与偏见》的两个汉译本进行了比较,从选词、篇章连贯性及语言风格等方面阐述两个译本各自的特点,比较其中的得失。

标签:选词篇章连贯语言风格差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她所创作的六部完整小说里最优秀的一部。

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认为:最近一百多年以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傲慢与偏见》,译林出版社,2007)。

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将其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

作者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这些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韦克汉姆、柯林斯这类遭到挖苦讽刺的人物,作者都写得真实动人。

同时,奥斯丁凝练的语言和幽默讽刺的对话艺术,烘托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其作品具有鲜明的特色。

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市面上见到的有王科一、孙致礼、王晋华、罗良功、谢红等人的译本。

其中相对较早并有较大影响力的是王科一(以下简称王)和孙致礼(以下简称孙)的中译本。

笔者在研读这两个译本时,发现它们在选词、篇章连贯性、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一、选词方面译者在翻译时,词汇的选择非常重要。

选词不仅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而且应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1)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王: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孙致礼: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此句为Jane Austen《傲慢与偏见》里最为经典的一句话,作者运用反讽和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婚姻观,同时也为文章的喜剧性埋下伏笔。

《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的比较分析

《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的比较分析

《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的比较分析
贾荣慧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18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

小说以其贴近生活的选材,脍炙人口的风格成为经久不衰的长篇佳作。

本文以雷立美与孙致礼第12章的译本为参照,从选词、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句式结构的处理三个方面对二者的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发现译者的不同选择直接影响着译文的质量。

因此,读者的反应及译入语的主流文化需求也应当作为译者考虑的因素之一。

【总页数】2页(P208-208,209)
【作者】贾荣慧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翻译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小说情景语境翻译初探——以《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为例 [J], 林夏轩
2.女性主义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显现——以《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为例 [J], 曾祥宏
3.女性主义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显现——以《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为例 [J], 曾祥宏;
4.翻译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小说情景语境翻译初探——以《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为例 [J], 林夏轩
5.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以《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J], 红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傲慢与偏见》两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傲慢与偏见》两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傲慢与偏见》两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何静
【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本文对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翻译的质量与译者对英汉差异的掌握情况休戚相关,有力论证了用英汉对比研究的成果去指导翻译实践的意义和价值.同时,通过对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笔者也深切感受到英汉对比研究对整个英语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通过英汉对比教学,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克服汉语对英语学习和输出的干扰,从而促进目标语的学习、提高目标语输出的质量.
【总页数】4页(P138-141)
【作者】何静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
【相关文献】
1.论文学作品风格的翻译——《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J], 王瑛
2.《傲慢与偏见》中译本语言风格对比研究 [J], 王青;王慧妍;王露;王玮
3.《傲慢与偏见》两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J], 董静
4.语境翻译模式下《傲慢与偏见》的中译本对比研究 [J], 崔小清;李宁宁
5.《傲慢与偏见》中译本语言风格对比研究 [J], 王青[1];王慧妍[1];王露[1];王玮[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然,这并不是说王科一的版本是彻头彻尾的 心使用的讽刺手法,使译文和源文达不到形神皆似的

“归化法”的产物,而孙致礼的版本是完全“异化法”的 效果。当然,并非源文中所有的修辞手法都未能在译

产物。正如上文所言,两个版本的共同点在于都同时 文中得到忠实再现;在后文中,作者借用形容词和副词
采用了两种翻译策略,区别就在于二者的侧重点和对 的比较级形式来讽刺贝内特(Bennet)太太的俗气、势
们的需求,因此就把它翻译成汉语以使更多读者受益。 “归化法”,而孙致礼的版本则更多地体现了“异化法”。
如果说王科一的译本带给人们的是对新的婚姻 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人非常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
观念的憧憬的话,那么孙致礼的译本带给人们的就是 但受制于整体文化素养不高,尤其是对异族文化知之
全新的异族文化背景中的婚恋文化大餐。因为在经历 甚少,如果采用“异化法”来翻译的话,作为目的语读者
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
2. 翻译原始资料的选择
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这两种途径彼此截然不同,因
根据图里的预备规范,翻译政策会影响翻译文本 而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可将二者混淆
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取舍,而翻译政策又是受到当时 使用。Lawrence Venuti 在其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本文并非比较两个汉译本孰优孰劣,因为这是一
的特征”。从这一定义来看,风格就是作品给人的一种 个仁者见仁的问题,而只是通过对比两个汉译本来发
主观性较强的感觉,比较难以把握和分析。但刘宓庆 现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两位译者的翻译的影响以
认为,作品的风格可以根据相应的风格标记来理解和 及在具体的译本中的体现。相对而言,王科一以其独
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所制约的。众所周知,文学是一定 一书 中 ,将 第 一 种 方 法 称 作‘异 化 法 ’(foreignizing
社会文化的产物,文学的创作是为了满足社会文化发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展或者其他某一特定目的的需求,翻译文本的选择和 method)。”简单点说“归化法”就是翻译时尽量将作品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 施莱艾尔马赫的观点显得过于绝对,因为现实翻译中,
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特别是人们的婚姻观念随着新婚 尤其是在翻译大的文学作品时,译者很难做到从头至
姻法的颁布而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全社会尤其是女性 尾只用一种翻译策略;一般而言,译者为了特定的目的
都在追求婚姻自由和平等,但又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 会选择倾向于或者偏好于某一策略,但在翻译过程中
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译作为比较对象,对两个版本 选择了直接从英语原著入手翻译而并未经过第三种
的汉译本做宏观对比。主要从两位对原始资料的抉择 语言的转换。
(即为什么选择这本书)、翻译过程中对不同翻译策略
3. 翻译策略的选用
的选用 (即侧重于采用归化法翻译还是用异化法翻
图里的翻译预备规范理论认为,翻译政策还会影
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跨文化交流一直存在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跨文化交流必定需要语言的参与, 持不同语言的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主要依赖各种方式的翻译,因此,人类跨文化交流的历史也可以看做语言 翻译的历史。伴随语言翻译一起成长的是对语言翻译的研究。传统的翻译研究主要注重翻译的规范性,即通过事 先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并要求译者在实际翻译中以源文为中心且严格遵循这些规范,这种做法可以使译文严格忠 实于源文,将源文字面意思用译文表述得很清晰,但也有明显的缺陷,即不能再传递字面意思的同时将源文所携 带的文化信息一并传递。在传统翻译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在重视遵循源文语言的同时也重视译文语言,即 重视译作在目的语读者中的可接受程度等方面。这种研究理论被看做描写翻译研究的雏形。描写翻译研究注重对 译作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客观描述而不是加以规定。描写翻译研究的代表人物是特拉夫学派的著名翻译理论 家图里(Toury)。
译),以及他们对源文语篇风格的处理等几个宏观方面 响翻译策略的取舍。“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施莱艾尔马
进行对比。至于两部译作中对源文中的字、词、句以及 赫在他的著名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
修辞手法、结构布局等微观方面的异同之处,由于篇幅 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
限制,只能在另一篇论文中加以详细研讨。
创作也受到一定社会文化的影响,是为了满足某种特 按照目的语的方式来表达,使目的语读者能更容易地
定的社会文化目的的需求。
理解和接受,图里将其称为“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
原作通过描述淑女绅士之间的婚姻和爱情故事, 而“异化法”则是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著原有的特
生动地描述了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尚未受到工业革 点,将原著所代表的文化特征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而
什么会这样或那样发生。对国外文化更深的追求和自
至于预备规范里所提及的源文本的选择问题,由 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导致了人们对“异化法”翻译出来的
于两位翻译家都有很扎实的英语基础,都受过翻译工 作品的需求,孙致礼的译作可以说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硕士言说 70
掌握。风格标记又可分成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大 到的语言和翻译功底和理解力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
类。形式标记包括音系、语域、句法、章法和修辞;非形 写作风格,用汉语的方式恰当再现了原作中人物纷繁
式标记包括表现法、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作者自身 复杂的个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他偶尔忽略
的精神气质和读者的自身因素等方面。
了“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洗礼之后,在加大与国 的中国人很可能就不能理解书中所展示的精彩之处。
外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中国的国情发生了巨大变化,人 利用“归化法”所翻译出来的作品不仅可以使读者接触
们的审美观念、思想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彻底变化, 外国文化,更能以自己熟悉的方式舒服地获得自己所
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从故事情节上了解小说中的故 梦想的知识。而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在相隔几十年之
某种策略的偏好不一样而已。
利、无知和虚伪的特点,两位译者都较好地传递了源文
REVIEW
4. 语篇风格的移植
的意思,而孙致礼先生的译作不仅保留了源文的形式
许钧认为,风格“从大的方面讲,有时代的风格, 和意义,还忠实地再现了源文的风格。
民族的风格,阶级的风格;从小的方面看,作者笔下选
三、结论
择的一个音节、一个词或一个句式,都无不标志着风格
语境,有时甚至望文生义,一次而导致的误译也就难以
《傲慢与偏见》以爱情故事为媒介,向读者生动展 避免。而孙致礼的版本尽管是新时代的产物,由于其更
示了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英国南部的乡村生活及当时 多地采用了“异化法”翻译策略,其译本中很多表述方
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作者奥斯汀自己的婚姻观。 式就变成了英语的表述方式,可能也会使部分读者觉
一、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 人们对翻译研究的历史很久远,但对翻译规范的研究历史却不长,明确提出规范(norm)概念的时间就更短, 只有几十年。在翻译规范研究史上,学者们基本遵循着两个类别:规定式和描述式,其中规定式又包含了传统语言 学和篇章语言学两个领域,他们主要注重制定出一点的文本类型模版和语言学规范以使后来者在这些模版和规 范范围内进行研究;描述式主要涉及翻译研究领域,该类研究主要通过分析文本和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规范 来解释翻译的本质和规律。 图里通过大量实例研究后总结出来的翻译规范就是后者的典范。他认为,作为跨文化之间的文本转换活动, 翻译自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之间的系统差异、翻译人员的认知 能力和实际翻译水平差异等,还必须包括很多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如经济状况、政治体制、人文环境等。这些传 统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贯穿着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从最初对翻译原始文本的选择到翻译策略的选择再到翻 译的实际实施过程。作为描写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图里认为翻译是受到规范制约的行为,并把翻译规范分为三 个类型: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初始规范(Initial Norms)、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其中,预备规范主要 涉及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取舍;初始规范是译者在倾向于忠实于原语或者目的语之间做出选择时的 判断标准;操作规范则是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翻译内容和目的的变化并且在初始规范的基础上做 出的具体决策,它又被分成两个次级规范:母体规范(Matrical Norms)和篇章—语言规范(Textual- linguistic Norms), 其中前者决定对源文部分或全部的翻译,影响译文的宏观结构,后者涉及对源文中具体词汇、句子、段落等内容的 取舍或改变、修辞手段的变更或取舍,影响译文的微观结构。 本文主要依据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对《傲慢与偏见》王科一和孙致礼的两个汉译本进行宏观对比研究。 二、《傲慢与偏见》两种汉译本宏观对比 1. 汉译本简介 作为世界文学名著,《傲慢与偏见》在各个时期都得到人们的追捧,也一直是各国翻译家的宠爱。不同时期的 翻译家由于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对译作的不同期待、依据不同的翻译规范并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而做出了 各种不同的解读,也就因此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翻译版本。在中国,《傲慢与偏见》的汉译本估计就有几十种之多。
/ 名作欣赏 MASTERPIECES REVIEW/ 硕士言说 69
MASTERPIECES




本文主要以王科一先生在 1955 年完成并由上海译文 作的专业训练,且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并没有对源文本

出版社出版的译作和孙致礼先生于 1990 年完成并由 做出什么硬性规定或者有倾向性的要求,两位译者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