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2古诗二首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2课《古诗二首》(2016部编)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2课《古诗二首》(2016部编)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对于朗读演练非常感兴趣,这也说明他们渴望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加大朗读演练的比重,让学生在朗读中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于生字的掌握仍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生字教学的环节,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和书写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理解和朗读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诗句意境的感悟,我会通过图片展示和情景描述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诗相关的主题,如春天的景象、乡村的生活等。
2.朗读演练: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古诗的朗读演练。这个活动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情感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展示、情景剧表演、互动问答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同时,注重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取得进步。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二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在清晨醒来时,听到过鸟儿的歌唱?”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春晓》一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是如何描绘春天的。
-朗读节奏:古诗的朗读节奏与日常口语不同,学生可能难以掌握。教师需通过示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
-生字书写:一年级学生对于汉字的笔画、结构掌握尚不熟练,生字的书写成为难点。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笔画顺序,注意字形的规范。
-词汇运用:学生可能对生字词的运用感到困惑,教师需设计相关练习,如组词、造句等,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12课《古诗二首》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12课《古诗二首》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12课《古诗二首》一、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12课,内容为《古诗二首》。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诵读《静夜思》和《春晓》两首诗歌,感受古人诗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诵读《静夜思》和《春晓》两首古诗。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4.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抽象的情感表达。

•通过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美妙之处。

二、教学安排1. 教学准备•教材: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幻灯片等。

•材料准备:准备课本中《古诗二首》的内容。

2.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介绍本课要学习的《静夜思》和《春晓》两首古诗,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第二步:学习1.教师朗读《静夜思》,学生跟读。

2.解释词语、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分组演练朗读《春晓》,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学生自由朗读并感悟诗歌之美。

第三步:拓展开展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写下自己的小诗歌。

三、教学反思与评价1. 教学效果评价•多角度观察学生的表现,包括诵读、理解和表达等方面。

•综合评价学生对《静夜思》和《春晓》的掌握情况。

2. 教学反思•是否简单清晰地解释了文本内容,确保学生理解。

•是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课堂互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引导他们欣赏和理解古诗之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池上小池)》教案三篇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池上小池)》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部编版⼀年级下册语⽂《古诗⼆⾸(池上/⼩池)》教案三篇》,供⼤家参考!篇⼀ 教科书分析: 1.课⽂的两⾸古诗,分别是唐代⽩居易的《池上》和宋代杨万⾥的《⼩池》。

《池上》叙述的是夏⽇⼀⼩童偷摘莲蓬的事情,勾勒了⼀个可爱的顽童形象;《⼩池》则描绘夏⽇的⼀处由泉眼、流⽔、树荫、荷叶、蜻蜓构成的⼩景,富有夏天⽣活情趣。

诗歌语⾔浅显易懂,朗朗上⼝,有利于学⽣诵读理解。

2.课⽂以两幅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中华传统⽂化的熏陶,⼜有利于激发观察说话的兴趣,有利于图⽂结合了解诗句内容。

但是,《池上》的配画可能为突出形象,“浮萍⼀道开”表现得不够,⽽且没有“开”;《⼩池》则未能表现“树荫照⽔爱晴柔”,以及因构图之故⽽显得“⼩池”不⼩。

需要改进并通过PPT显⽰才有利于教学。

3.虽然这篇课⽂由两⾸古诗组成,但⼀篇课⽂相对⽽⾔是⼀个整体,从优化的⾓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等。

学情分析: 1.在学习这篇课⽂前,学⽣已经通过课⽂和语⽂园地,学习了10⾸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

2.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是不容易理解,甚⾄是不了解的,如“惜”“晴柔”,应根据学⽣具体情况采⽤不同的策略⽅法进⾏教学。

教学⽬标: 1.借助汉语拼⾳,能正确朗读课⽂,背诵课⽂。

2.图⽂结合和结合⽣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孩顽⽪、天真的形象以及⼩池夏⽇美景。

3.能正确认读“⾸”等12个⽣字新词,正确读记“泉⽔”等8个词语。

《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7篇)

《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7篇)

《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7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首、踪、迹”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板书:古诗二首。

2.教学“首”。

(1)量词,一首歌,一首诗等。

(2)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池边,看见发生在荷花池里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

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

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

(揭示诗题)4.板书课题:池上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宝宝,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

(“首”为翘舌音,“踪”为平舌音、后鼻音,“萍”为后鼻音)(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

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三笔是长横,第四笔是短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原文chí shàng 池上xiǎo wá chēng xiǎo tǐng,t ōu cǎi bái lián huí。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bù jiě cáng zōng jī,fú píng yī dào kāi。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树树阴遮盖了棋盘。

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

xiǎo小chí池sòng宋•yáng杨wàn万lǐ里quán泉yǎn眼wú无shēng声xī惜xì细liú流,shù树yīn阴zhào照shuǐ水ài爱qíng晴róu柔。

xiǎo小hé荷cái才lù露jiān尖jiān尖jiǎo角,zǎo早yǒu有qīng蜻tíng蜓lì立shàng上tóu头。

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注释: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

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篇二】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精选】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2 古诗二首教案

【精选】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2 古诗二首教案

12古诗二首新课教学()分钟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课件出示2)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逐句检査朗读,随机出示折叠卡片认读“踪迹”“浮萍”,并正音。

以字带词,加上动作,读好词组“撑小艇”——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小娃撑小艇”。

卡片认读“踪迹——藏踪迹”,“踪”读好平舌——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卡片认读“浮萍”,结合浮萍的图片,借助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识记: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

——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浮萍一道开”。

把诗句连起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课件出示3、4)教师分别出示“小娃采莲回”和“浮萍一道开”的图片,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诗句连一连。

并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学习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课件出示5)(1 )边做动作边读诗,理解和识记“采”。

采:(课件出示6)出示字,看老师演示动作,结合字形知道采字的“爪字头”代表手,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

(2)请同学当当小娃演一演采白莲的动作,感受小娃偷采白莲时既忐忑又高兴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学习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课件出示7)【设计意图:初读感知,生字的正音,为下面的分析和阅读铺平道路。

】【设计意图:根据图片的意思找到相应的诗句并说明理由,这一设计是为了降低难度,借助图画这一载体,将学生对古诗初读后的理解通过连线的方式呈现出。

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古诗大意的初步感知。

】备课素材【写作背景】《池上》和《小池》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是叙事,后者是写景。

《池上》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菜白莲又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

《小池》从“小”处入手,把大自然中极平常的细小事物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

【作者介绍】1.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12 古诗二首(教案+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下语文12 古诗二首(教案+反思)

12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首、踪、迹”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板书:古诗二首。

2.教学“首”。

(1)量词,一首歌,一首诗等。

(2)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池边,看见发生在荷花池里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

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

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

(揭示诗题)4.板书课题:池上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宝宝,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

(“首”为翘舌音,“踪”为平舌音、后鼻音,“萍”为后鼻音)(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

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三笔是长横,第四笔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

3.生字宝宝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

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找到并叫出它们的名字。

(齐读古诗)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图上画了一片荷塘,荷塘上开着几朵粉红的荷花,有一个小朋友撑着小船,到荷塘中采莲蓬。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12 古诗二首《小池》教案(2课时)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12 古诗二首《小池》教案(2课时)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12 古诗二首《小池》教案(2课时)一、教学内容1. 课标要求根据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朗读、绘本、认读古诗《小池》。

2. 教学目标•能够朗读古诗《小池》。

•能够配合图片理解古诗《小池》。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小池》中描绘的场景。

•能够绘画表达《小池》中的内容。

3.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朗读《小池》,理解古诗的内容。

•难点:能够通过绘画表达古诗内容。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准备一张古诗《小池》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看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图片内容。

2. 学习古诗《小池》•让学生跟读《小池》,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讲解古诗中生字的意思。

3. 朗读《小池》•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小池》,引导学生朗读情感。

4. 绘画表达•让学生用彩笔或颜色填充的方式画出古诗中小池的场景。

第二课时1. 复习•让学生回想前一节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复习古诗《小池》。

2. 辅助文章阅读•给学生提供与古诗《小池》相关的短文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更深入。

3. 情感表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小池》的情感。

4. 课堂小结•总结今日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古诗《小池》所传达的意境。

三、教学反思本课程设计的主题为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12 古诗二首《小池》教案,通过两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朗读《小池》,理解古诗内容,通过绘画表达古诗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会。

同时,巩固学生所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小池》中沉静、幽深的意境。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教案)

第12课《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读课文中的12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首”、“无”、“爱”、“角”、“采”、“树”、“尖”7个汉字,背诵课文,了解诗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小孩顽皮、天真的形象以及小池的夏日美景。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感悟小孩顽皮、天真的形象以及小池的夏日美景。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猜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

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打一植物)(荷花。

)师:同学们真聪明,就是荷花。

师:你们知道荷花还有什么颜色吗?师:白色、粉色、紫色。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你想说些什么呢?师: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唐宋两位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色说了些什么?2.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师:让我们走进这两首古诗。

师:古诗要读得有节奏,让我们看着停顿符号,把古诗读一读。

二、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shǒu wú ài jiǎo cǎi shù jiān首无爱角采树尖(2)说一说这些生字偏旁是什么?“采”的偏旁是“爫”;“树”的偏旁是“木”;“尖”的偏旁是“小”。

(3)指导生字的笔顺。

“无”:横、横、撇、竖弯钩。

“角”:撇、横折、撇、横竖钩、横、横、竖。

2.学习组词。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A. 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牛角爱人树荫采药尖尖一角爱心大树采花刀尖三、精读领悟1.师:学完了生字宝宝,让我们走进《池上》这首古诗吧!(播放视频)。

师:“池上”是哪里呢?池塘上。

(1)师:仔细观察图片,图中有什么?小娃、小船、白莲、浮萍、水草。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古诗二首》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 教案《古诗二首》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说、认读《静夜思》、《春晓》两首古诗。

2.能够通过图画的方式理解古诗的意境。

3.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两首古诗的歌颂对象及意境。

2.教学方法:情景导入、图画欣赏、韵律朗读。

三、教学难点1.身临其境般理解《静夜思》、《春晓》中所描绘的场景。

2.正确把握古诗中的韵律和意境。

四、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好两首古诗的文本。

2.打印或准备好古诗描绘的图画。

3.准备一些与古诗内容相关的道具或实物。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静夜思》。

随着朗读,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个诗句中描绘的夜晚中。

2. 图画欣赏展示描绘《静夜思》情景的图画,让学生仔细观察、感受,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朗读诗歌老师带领全班学生朗读《静夜思》,并解释诗中词汇或句子的意义。

4. 情景导入同样的方法再次进行,这一次导入的是《春晓》。

5. 图画欣赏展示描绘《春晓》情景的图画,让学生欣赏、体会。

6. 朗读诗歌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春晓》,并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春天美好的景象。

7. 师生互动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默写部分古诗内容,画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想象。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情景导入和图画欣赏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知古诗,达到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同时也注意在课堂中和学生进行互动,促进他们思维的启发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下节课可以继续拓展古诗的欣赏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修养。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古诗二首-部编版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古诗二首-部编版

12 古诗二首(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采”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诗中儿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3.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背诵古诗,感受诗中儿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难点: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PPT课件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案设计幻灯片示例创设情境导入课题(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指名背诵。

2.揭题,释题。

思考:“池上”是什么意思?3.出示课文插图课件,引导学生借助图画说出诗歌大意。

精读课文学习字词(25分钟)初读课文1.看拼音,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画生字。

把课后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画出来,借助拼音读一读。

3.指名读古诗,检查古诗朗读情况。

会认字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2.识记生字。

“踪”:注意读准平舌音,结合形声字识记生字。

“迹”:分析结构和笔顺,扩词,理解“踪迹”。

“萍”:扩词,看图片理解“浮萍”。

3.反复朗读,巩固读词。

会写字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首采无树爱尖角2.认读字词,读准字音,指导书写。

“首”:点、撇短而小,第三笔是长横。

“自”中间的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右边的竖。

精读课文学习字词(25分钟)“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注意三个点笔画的方向。

熟字比较:树—对角—用爱—友编儿歌记忆:二儿——无上头小下头大——尖精读课文1.学习古诗《池上》。

(1)学习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边做动作边读诗,理解和识记“采”。

“采”:看老师演示动作,结合字形知道采字的爪字头代表手,“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

请同学当小娃来演一演采白莲的动作,感受小娃偷采白莲时既忐忑又高兴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最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古诗二首

最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古诗二首

总第课时12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主备教师:修改教师:教学目标:1.认识“浮、萍、踪、迹”4个生字,正确书写“采”。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撑、采、踪迹、浮萍”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描述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教学重点难点:1.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谈话:我知道小朋友们已经会背很多古诗了,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呢?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池上》。

(板书课题《池上》)3.师简介作者。

二、初读感知,感受节奏1.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检查字音是不是都读准了。

3.逐句检查朗读,认识生字“踪、迹、浮、萍”。

(1)出示“撑小艇”。

抽两个孩子拼读,要求读好后鼻音。

以词带句,齐读“小娃撑小艇”。

(2)出示“踪迹”。

抽两个孩子拼读,读好平舌音“踪”,重点识记“踪”。

以词带句,齐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3)出示“浮萍”。

抽人拼读,读好后鼻音“萍。

”知道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浮萍一道开”。

4.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5.教师范读、自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1.出示“浮萍一道开”和“小娃采莲回”的图片,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对照古诗,看看这两幅图分别对应的是哪两句诗,说一说理由。

2.学习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理解识记“采”。

指导写“采”。

(2)重点理解“偷”,通过引导思考,感受小娃既害怕又高兴地心理,并指导朗读。

3.学习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通过老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说出相对应的诗句,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四、诵读积累熟读,试背古诗。

五、总结1.读了这首诗,你们喜欢诗中这个小娃吗?为什么?2.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池上》,认识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娃。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2 《古诗二首》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2 《古诗二首》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2 《古诗二首》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朗读古诗《古诗二首》。

2.能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3.能通过古诗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1.《古诗二首》的朗读与理解。

2.古诗中所蕴含的意境与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一些古代文化背景知识。

2.帮助学生从古诗中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课文《古诗二首》教材及教学PPT。

2.讲解古诗中出现的生字词语表。

3.图片或视频展示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人创作诗歌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 学习《古诗二首》(15分钟)第一首古诗让学生先独立阅读《古诗二首》,然后进行齐读。

辅导学生正确的发音和语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第二首古诗同样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第二首古诗,理解其中的意思,并进行朗读练习。

3. 感悟与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就古诗中的意境、情感进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开拓视野,丰富情感。

4. 课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解释他们的答案,巩固对古诗的理解。

5. 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在课后要多次朗读古诗,加深理解。

六、课后作业背诵并熟读《古诗二首》,并在本人家长的陪同下解释古诗的意义。

七、教学反思在将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古代诗歌,拓展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以上为本节课《古诗二首》的教学方案,希朳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 12 古诗二首 教案

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  12 古诗二首  教案

12古诗二首备课素材【写作背景】《池上》和《小池》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是叙事,后者是写景。

《池上》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菜白莲又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

《小池》从“小”处入手,把大自然中极平常的细小事物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

【作者介绍】1.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

一生力主抗金,与范成大、陆游等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一生热爱农村,体恤农民,也写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的诗篇。

如《悯农》《农家叹》《秋雨叹》《悯旱》《过白沙竹技歌》等写出农民生活的艰难和疾苦,《歌四时词》《播秧歌》等写出农民的艰辛和欢乐。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

界定池塘和湖泊的方法颇有争议性。

一般而言,池塘是小得不需使用船只而多采竹筏渡过的。

另一个定义则是可以让人在不被水全淹的情况下安全横过,或者水浅得阳光能够直达塘底。

池塘也可以指人工建造的水池。

通常池塘都是没有地面的入水口的。

它们都是依靠天然的地下水源和雨水或以人工的方法引水进池。

因为如此,池塘这个封闭的生态系统都跟湖泊有所不同。

池水很多时都是绿色的,因为里面有很多藻类。

在亚洲,池塘常见于庭院,小区之内;而在欧洲,池塘经常见于城堡之中;在加拿大,水资源丰富,池塘很常见。

【其他资料】描写夏天的古诗: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初夏》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悯农》和《登鹳雀楼》的背景故事和意境。

2.背诵《悯农》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

3.能够理解古诗中的一些常见词语和句子。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感。

二、教学内容1.古诗《悯农》2.古诗《登鹳雀楼》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背诵《悯农》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

难点:理解古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方法1.听课文朗读,师生共同解读诗意。

2.教师讲述古诗背景故事,引导学生产生共鸣。

3.组织学生朗诵古诗,培养语感。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古诗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悯农》(15分钟)–听老师朗读《悯农》。

–操读《悯农》,学习生字和生词。

–教师讲解诗意,学生跟读。

3.学习《登鹳雀楼》(15分钟)–听老师朗读《登鹳雀楼》。

–操读《登鹳雀楼》,学习生字和生词。

–教师讲解诗意,学生跟读。

4.诗歌朗诵(15分钟)–学生分组朗诵《悯农》和《登鹳雀楼》。

5.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做简单总结,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诗。

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分:–参与度评分。

–朗诵评分。

2.作业:–要求学生写《悯农》和《登鹳雀楼》的读后感。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古诗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感,让学生在诗歌中感受美的力量。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理解诗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朴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古诗二首》 (池上、小池) 人教(部编版)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古诗二首》 (池上、小池)  人教(部编版)

教材说明:《小池》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

在这首诗里,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

这首诗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像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你看:一股泉水缓缓地、小心翼翼悄无声息地流出泉眼,在斜阳的照射下,清晰可见。

阳光透过池畔的绿树,将树阴投入水面,阴阳交错明暗斑驳。

好像是泉水很爱惜风和日丽的美好景色。

泉水的细流汇成了小池,昨日还平静的水面上,今天就长出了尖尖的、还包卷着的嫩荷叶,并吸引着可爱的蜻蜓飞来嬉戏。

《小池》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清新的小品,朴实的语言展示了初夏的明媚风光,一切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行行是诗,句句如画,自然朴实,真切感人。

作者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黄桥乡湴塘村)人。

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

杨万里著作甚丰,相传有诗2万余首,现存诗4200余首。

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重点词语”惜,爱,露,立”和诗句,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惜,爱,露,立”和诗句的大意。

教学难点:读诗联想画面,感受诗歌美景。

教学准备:教师:字词卡片学生:虚宫格练习本教学过程一.导入:古诗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体现,它语言精简,文字优美,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关池的美丽小诗。

(板书“池”)谁知道池是什么?(池塘)那么小池又是什么?(小池塘)(板书小)谁见过小池塘是什么样子的?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小池塘的古诗《小池》,通过预习,誰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它的作者是杨万里,南宋杰出的诗人)同学们还学习过杨万里的那首古诗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谁能背一背(指名背诵,)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背诵一遍(齐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什么植物?(荷花)是什么样子的荷花?(盛开的荷花)今天我们学习的小池也是与荷花有关的。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古诗二首∣人教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古诗二首∣人教

第六单元12古诗二首知识技能1.认识“踪”“迹”等12个生字,会写“首”“采”等7个字,认识水字旁,爪字头两个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小孩儿活泼、天真、淘气、可爱的形象。

感受《小池》中所描绘静谧和谐的自然景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通过朗读体会加深理解和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古诗,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诗歌美好的意境。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小孩撑着小船到底是干什么的?板书课题《池上》。

朗读、背诵古诗,学会生字新词。

理解古诗的大意。

第一课时一、谈话,看图导入1.出示莲蓬的图片,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你吃过莲子吗?2.出示课文插图,图中画了谁?图中的小孩在什么地方?他在干什么?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对读,检查字音。

3.再自由读,说说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说。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1.出示挂图,师指图:问:小船上装的是什么?他到哪儿去干什么了?偷采白莲回2.小孩子为什么会偷呢?他有没有巧妙掩盖自己的足迹?“浮萍”指浮在水面上的水萍。

让小孩子暴露了自己的行踪。

3.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四、读读想画画1.读古诗,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描绘的情景。

2.教师引导根据画面练习背诵。

五、读一读,想一想从“白莲”“浮萍”可以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个季节的?六、指导书写生字“首”“采”七、练习背诵古诗《小池》第二课时一、看图导入1.出示挂图:这是什么?2.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错的字音。

3.说说你会用哪些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4.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认读,练习组词。

三、图文对照,再读感悟1.看图:诗中作者描写了小池的哪些事物?引导学生理解“泉眼”和“晴柔”。

2.图上还有什么?诗人是怎样写的?找出相关诗句读一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古诗二首一、设计说明《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充满了童真、童趣。

《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

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

认识“首、踪、迹”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池上》《小池》两首古诗。

3.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学会想象诗歌中包含的画面。

三、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想象诗歌包含的画面。

四、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教师)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学生)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

(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引申义,并组词。

(3)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

板书诗题。

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

(课件显示要求:拼读生字音节,注意读准字音;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字形;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3.汇报交流。

(二)熟读古诗。

1.划节奏读诗。

师引导:大家已经能把诗读通了,但我们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

2.指名汇报,相机大屏显示诗歌的节奏。

3.指名读诗。

4.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音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5.齐读古诗。

6.趣味诵读。

7.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地读诗,这样多有趣啊!8.师引导:同学们,初读了诗文,你们知道荷花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一个小娃偷采白莲。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引导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自己是如何“看”出来的。

(2)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3)指导学生融情想象:如果你就是这个小娃,看到一池的荷花都在风中舞蹈,风中还传来了莲蓬的清香,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4)采访式指导朗读。

①小娃欣赏着美景,陶醉在花香中,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么样?(高兴。

)来,读出你的高兴。

(被采访的学生读)②小娃采着莲蓬,吃着莲子,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么样?(又高兴又激动。

)来,读出你的激动。

(被采访的学生读)③小结:小娃欣赏着美景,享受着美味,真是惬意又幸福。

请大家一起读出你们此刻的感受。

(学生齐读)4.朗读前两句诗,思考: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字?(1)师引导:这么多的白莲是小娃瞒着荷塘的主人偷偷采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小娃,这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2)指导读出紧张、高兴的心情。

(3)是的,偷采了白莲回家的小娃既高兴,又紧张。

(齐读)(4)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小娃的这种“偷”可恶吗?(5)你有过偷偷地做一些类似的恶作剧的经历吗?(6)小结:对呀,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

(齐读)(7)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学生汇报交流。

(1)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行踪,满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痕。

(2)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

(3)认识浮萍。

①导学:浮萍究竟是什么样的呢?②看,这就是浮萍,它是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

(先指着画面让学生理解,再出示浮萍的图片。

)(4)当小船慢慢驶来,浮萍……(做手势)(5)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划出的波痕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

多么纯真质朴的孩子呀!(6)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

)(7)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自读、指2—3名学生读、齐读。

)4.猜诗人的行为、心理:(1)诗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的、有趣的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你们猜,他是谁?(2)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窥视、偷笑。

)(3)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4)指导朗读。

四、感情朗读,背诵全诗1.指导学生想象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3.师引导: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你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4.小结:其实,像这首诗一样,写儿童有趣的诗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读一读。

五、指导写字第二课时一、以诗引诗,创设情境1.(出示配乐课件:吟咏春天。

)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春晓》《咏柳》。

2.交流:我们刚才背诵的诗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 3.教师引导: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令人陶醉。

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赞美它。

生机盎然的春天过去,姹紫嫣红的夏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4.导入新课,揭题。

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

南宋诗人杨万里被这个美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写下了一首名为“小池”的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文题目:小池。

)5.学生读课文题目,教师介绍作者。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1.教师导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池塘呢?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地读读吧!出示自学要求:(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3)自由朗读古诗,要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古诗,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的过程中相机出示“泉”“流”“爱”“柔”“荷”“露”“角”的生字卡片,巩固字音,交流识字方法,联系诗句或者生活实际理解字义。

教师相机指导:3.指导学生将生字带入古诗中,再次朗读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

(二)理解诗意。

1.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1)相机引导质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怎样理解“爱晴柔”?(2)指导朗读:一道细流缓缓地从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绿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将树荫投到水面,忽明忽暗。

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要读得轻柔、甜美,速度稍慢,饱含不舍之情。

)(3)指导想象: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了?它们会说些什么?(4)“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

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这两句诗时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学生交流)(5)引言:多么细微的画面,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

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①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②配乐读。

2.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

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小荷渐渐长大,大家想知道它们在盛夏时节的美丽姿态吗?2.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美景色呢!正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

五、写字指导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