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模块1 话题1 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主题贯通】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主题贯通】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国家分裂,诸侯争霸(1)造成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①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源。
②周王室衰微,无法节制诸侯。
诸侯势力发展,不尊天子。
③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旧贵族夺权。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类别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性质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不同点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战国兼并战争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相目的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同点影响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凌弱国,减少了诸侯国的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1.经济基础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下来。
2.变法运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社会变革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政治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使得各国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国家体制。
在这个时期,一些小国积极崛起,而一些大国逐渐衰落。
例如,齐国、秦国等在这个时期崛起为强国,而周朝逐渐衰弱。
政治的变革也导致了国家间的战争不断,形成了一种新的国际秩序。
二、经济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还包括经济方面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同时,商业活动的兴盛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货币逐渐出现,与物物交换的模式相比,交换方式更加灵活方便。
商业货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三、思想文化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变革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时期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荀子等。
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与观念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哲学理论,并对政治、社会关系、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
这些思想文化变革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宗教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结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主要包括贵族、农民和奴隶三个阶层。
然而,随着诸侯国的割据、封建制度的瓦解,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贵族渐渐丧失了其原本的特权地位,而士人阶层逐渐崛起。
这个新的社会结构中,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他们参与了国家的决策和管理,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道德伦理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也涉及到了道德伦理。
传统的封建道德逐渐受到质疑和挑战,新的道德观念逐渐兴起。
例如,孔子强调仁义道德,提倡“仁者爱人”,这种新的伦理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和社会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和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十分复杂,因为这是一个社会朝着变革的方向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带来了人们思想上的巨大转变。
一、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乱世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十分复杂。
当时,大量的小国互相争斗,百姓的生活十分贫困,同时也有强大的游牧民族不断的侵袭中原地区。
这个时期的历史,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流动性增加、封建旧贵族土地所有制的破碎、阶层流动和阶级矛盾加剧,以及经济结构的改变等等。
二、思想变革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孔子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经典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仁”、“礼”、“义”、“智”等儒家核心思想。
他认为,只有遵循这些价值观,才能实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社会上的秩序和谐。
2. 老子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他认为,存在于万物之中的道是至高无上的,人类需要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现实利益,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幸福。
3.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他提出了“性善论”和“仁政论”。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导致人们变坏。
而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仁政为指导,通过好的教育和行政手段来培养人才。
4. 荀子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
他认为人类需要遵循礼义道德,接受教育的指导,向着德行更高的方向不断追求。
这些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两大源头之一。
三、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转型期之一,这个时期的转型涉及了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
1. 政治制度转型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变革学案含解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1.春秋时期的大变革(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2)春秋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战国时期的大变革(1)国君公室的衰微:国君称“王”,卿大夫强宗崛起,并夺位政变。
(2)变法运动的兴起: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一)农业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借助铁农具和牛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著名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2.小农经济产生(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之一。
3.土地制度的演变(1)井田制瓦解:春秋各诸侯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土地私有制确立:(3)租佃经营: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出现了租佃经营。
(二)手工业1.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2.手工业的经营方式(三)商业1.商业的产生、发展:商业繁荣,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货币丰富,黄金白银成为货币;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2.商业政策: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本商末,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一)孔子与老子治:倡导“无为而治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攻守易形,制止内卷化,指导方针是“尊崇周王室,诸侯不兼并,侵夺外夷地”。
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0年人教版高考历史热点专练附解答: 社会转型与继承发展
热点社会转型与继承发展热点导读: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
中国正处在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
所谓“社会转型”,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从社会学研究角度看,人类社会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社会转型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关键一跃”,促使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
比如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中国社会的转型分为5个时期:1、春秋战国(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明末清初(17世纪末—18世纪):封建制度日益没落,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
3、晚清至五四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近代化在各领域次第展开。
4、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5、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走苏联的路”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在此社会转型之际,我们既要继承又要注意学习借鉴、发展创新。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我们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本来。
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给子孙的活宝,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
要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借以认识民族的根本,认识文化的意义,自觉地关心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古,不是排外,而是认真对待古代的外国的一切先进的东西,善于利用那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经过比较和鉴别,抓住精髓,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020年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2020年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汇总
2020年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汇总2020年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汇总(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2.政治形势(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社会改革(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A 背景: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主张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B 魏国:李悝(kuī);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C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的① 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② 措施: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厉禁止私斗;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
“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依据《法经》而制定法律;社会风俗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③ 结局:商鞅被害,新法未废。
④ 作用:对秦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对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与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与变革一、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跨越了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
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纷争不断,权力更迭频繁,这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二、分封制的衰落在春秋时期,周王权力衰落,分封制逐渐崩溃。
各个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形成了割据局面。
这使得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下降,大量的领地掌握在地方诸侯的手中,导致了政权的不稳定。
三、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争夺领土和资源。
这种争霸局面使得战争成为了常态,国家之间的关系紧张不已。
其中,著名的战争如楚国与郑国之间的合纵连横,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三家分晋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事件。
四、思想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诸子百家的思想涌现,思想家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例如,孔子提倡仁爱和中庸之道,墨子强调兼爱和非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等。
这些思想变革为后世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铁器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力得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改善。
同时,商业贸易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推动,诸侯国之间进行着频繁的商贸活动,这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六、法家思想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逐渐兴起并得到实践。
法家主张重法治,以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的稳定。
法家的兴起为社会秩序的恢复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七、社会制度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对于社会制度进行了尝试性的变革。
例如齐国的一夫多妻制度,越国的依等级制定法律等。
这些变革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启示了后世的社会制度变革。
八、结语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与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形势推动了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革,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时期的重要性,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发展探索新的方向。
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与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与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期。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见证了众多国家的崛起与衰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此时期的动荡与变革。
一、政治变革1. 诸侯国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是分封制的国家,由周王封建各个诸侯国。
然而,这一时期诸侯国的实力逐渐增长,有些国家甚至脱离了对周王的依附。
其中,齐、秦、楚三家国力最强,具备一定的统一其他国家的能力。
2. 列国之间的战争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
这些战争早期多是为争夺领土、资源而展开,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规模逐渐扩大。
最著名的战争即是战国七雄之间的争霸战,这些战争造成了社会经济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二、经济变革1. 集权化的统治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中央政权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崛起,政治和经济的权力逐渐从中央转移到了各个诸侯国。
这种权力下放导致了不同地区经济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不同地区出现了不同的经济模式。
2. 市场经济的兴起在战国时期,由于持续的战争动荡,一些地区开始发展起了市场经济。
商人和手工业者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商品的生产、交易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
这种市场经济的兴起为社会带来了财富的积累和经济发展的机会。
三、文化变革1.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
他们不仅对政治、伦理、道德等问题提出了各种见解,还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化多元化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文化也开始有了明显的差异。
不同地区的文化多元化成为了整个时期的一个鲜明特点。
各诸侯国在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这种多元化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结语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与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与发展,为中国历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正是在这段充满变革的时期,中国的统一和发展获得了新的契机与挑战。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热点专题学案:社会转型
高考热点话题:社会转型01、概念解读所谓“社会转型”,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从社会学研究角度看,人类社会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社会转型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关键一跃”,促使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
比如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
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有人认为,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两次重要社会转型。
一次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的成立,这是暴力革命式的社会转型;第二次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是和平变革式的转型。
将1911-1978年间当作历史整体看,国民政府未完成社会转型,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也由于种种原因错失了深入社会转型的机会。
有人将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定位在19世纪前60年,清帝国的根基发生动摇,西方资本主义在向全球扩张,中国成为附庸,并由此接受资本主义近代文明影响,为日后社会变革进行了重要积累。
有人强调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一个时段。
社会结构中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都发生了变动。
中国近代的转型分为4个时期:第一时期:1840-I860年,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试图在不变动原有制度基础上进行全面抵抗。
但反而遭受到更大耻辱与失败。
第二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随着西方各种影响在中国急剧膨胀,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
第三时期:大约从20世纪初到1911年清王朝崩溃、中华民国创立。
第四时期:中华民国的创立为大规模的制度变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开辟了新的前景。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和百家争鸣知识点素材中国古代史考点梳理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和百家争鸣西周过了是东周。
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1、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鲁国的编年史而得名;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而得名)。
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①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①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2、春秋时期社会变化:(注意三点)(1)经济发展: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动力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是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2)王室衰微:社会经济发展使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郡县制出现,分封制瓦解,周天子地位下降,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3)列国纷争(诸侯争霸):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争夺对诸侯国的控制权(霸主地位)。
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重重灾难(春秋无义战);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固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在不断的战争中,同周边的少数民族交流不断,出现了民族交融)。
3、春秋首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为旗号,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
●战国时期形成的标志事件: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春秋后期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将晋国分了(三家分晋),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田氏代齐))●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周朝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 年被秦国吞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高考历史中如何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变革
高考历史中如何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变革在高考历史的学习中,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变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社会变革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其影响深远且复杂。
首先,我们来谈谈先秦时期的社会变革。
这一时期,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再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变。
在政治上,夏商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这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统治秩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逐渐显现。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文化方面,“百家争鸣”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思想领域的重大变革,各种学说相互争鸣,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统一度量衡、文字等,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通过“推恩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等政策,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期,但同时也蕴含着社会变革的因素。
在政治上,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政治黑暗。
但在经济上,由于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文化上,佛教、道教盛行,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社会变革也十分显著。
在政治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文化上,唐诗繁荣,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在政治上,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导致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国家分裂,诸侯争霸(1)造成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①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源。
②周王室衰微,无法节制诸侯。
诸侯势力发展,不尊天子。
③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旧贵族夺权。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类别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不同点性质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战国兼并战争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相目的扩大地盘、掠夺人口1.经济基础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下来。
2.变法运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各国的变法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进一步调整国家政治的格局,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3.剧烈变化的政治体制(1)从世卿制到任官制:春秋末年,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制度,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是“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这些新因素与社会政治文明演进的总趋势是相适应的。
在官僚等级制度下,官吏不能世袭,可能随时受到升迁、罢免,而享受报酬的形式也由土地为标准改为以实物为支付手段。
这从根本上冲击了血缘宗法关系,并直接摧毁了原有的世卿世禄制度。
(2)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建立了以丞相和将军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
又进行了一些配套制度的建设,包括俸禄、官吏选拔、“上计”制度等。
这些行政制度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有效保障。
(3)郡县制的逐步确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以此作为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有效体制。
郡县制度的确立彻底摧毁了旧贵族赖以抗衡王权的物质基础,为自上而下贯彻中央专制集权统治扫清了道路,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4.思想文化的变革(1)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①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民间无任何学术可言。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官学逐渐走向衰落,文化教育也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
②私学的兴起,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
首先,它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最后,它带来了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发展”1.由分裂走向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割据纷争,统一局面遭破坏,但实际上却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趋势。
(1)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遭到破坏。
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局面已不存在。
(2)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
(3)从形式上来说,逐步实现着局部统一,这为实现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4)从人们的要求来看,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愿望和人心所向。
(5)从民族关系上来说,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这些因素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明显加强,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6)从思想理论来说,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
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鲁国首先采取按亩收税的方法,承认土地私有。
一些贵族将土地出租,收取地租,转化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意味着奴隶制的瓦解。
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经过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1.(2019·南充一模)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
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
这说明了()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B[从材料可以看出曲沃是晋国卿大夫的封地,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说明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应该从经济方面寻找根源,故排除A项;不能根据“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等信息得出宗族内部实行德治,故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不能说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故排除D项。
]2.(2019·蚌埠一模)公元前580年,晋大夫郤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鄇(侯)田,争执到晋侯那里。
郤至说,鄇田所在的温邑是自己的“故地”;天子使者以温邑先后赐封的变化进行反驳,最后取得了晋侯支持,承认鄇田属“王室之邑”。
该事件表明()A.井田制已经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B.国有土地的面积不断缩小C.周王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遭破坏D.晋侯主张维护土地国有制C[晋大夫郤至与周王室争夺土地,由晋侯作裁决,说明卿大夫已然挑战了周王室对土地的所有权,冲击了周王的权威,周王已无法自主支配全国的土地。
] 3.(2019·宿州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材料中富民思想是士阶层提出的一些思想主张,是对社会发展要求的反映,说明社会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故选D项。
]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家国一体”的分封制[史学新论]所谓分封,就是周天子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之主就是“诸侯”。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命题思考]西周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子弟和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1.(权威预测)在平定武庚(商纣王儿子)叛乱后,周成王、周公旦便将微子启(商纣王庶兄)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烈祖封在了西周的王畿之地,并继续担任史官一职。
西周这些做法旨在()A.拓展华夏文明的空间B.削弱血缘政治影响C.提高史官的政治地位D.稳固西周统治秩序D[以殷治殷和将微子启的儿子安排在王畿之地既是为了方便管理殷地也是为了辖制微子启,这样做的目的是巩固西周统治,故选D项;宋地本身已经属于华夏区域,不算拓展,故排除A项;以殷治殷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并非削弱血缘政治,故排除B项;烈祖担任史官与提高史官地位无关,故排除C项。
] 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史学新论]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小到衣食住行(出行车马、朝服、房屋排列、食器等),大到国家祭祀、丧葬习俗、礼仪等。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命题思考]分封现象“千年不倒”说到底是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血缘宗法制度及儒家伦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2.(权威预测)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此记载说明()A.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B.青铜制造业比较落后C.尊卑有序的政治特征D.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C[根据材料“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宗法礼乐制度,天子与诸侯间存在明确的等级尊卑秩序,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反映了西周君臣的等级划分,并非强调统治者生活腐化,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青铜业制造发达,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区域间经济发展失衡现象,排除。
]春秋战国走向一统的文化渊源[史学新论]战国纷争之际,各国都恪守着天下定于一的信念,他们争论的出发点是如何统一,却不是是否统一。
——许倬云《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命题思考]由西周宗法分封制发展而来的文化认同:血缘同根、民族认同等,成为几千年维系统一的精神图腾。
3.(权威预测)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
这一变化()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认同D.推动了战国变法C[从“蛮夷”到“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的变化促进了民族认同和民族融合,故C项正确。
社会转型是由生产力发展推动的,不是民族融合造成的,故A 项错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和贵族政治的瓦解,与题目信息无关,故B 项错误;D项颠倒因果关系,战国时期的变法推动了民族融合,而不是民族融合推动战国变法,排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