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孙子兵法《军争篇》汇总
《孙子兵法》第七篇军争篇(珍藏版)
《孙子兵法》第七篇军争篇(珍藏版)《孙子兵法》第七篇军争篇【篇目提要】战场是人们变度发挥能动性的物形,情况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临敌应变全靠指挥员,牢时度势,固势利军。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损。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从组织民众编成军队,聚集军需,到开赴前线驻地扎营同敌人对阵,这中间最困难的莫过于两军争利,夺取制胜条件的了。
两军争利中最困难的地方,又在于把迂回曲折的弯路变为直路,化患害为有利。
所以要迂回绕道,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做到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所要争夺的要地,这就是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了。
孙子兵法军争原文与解析
孙子兵法军争原文与解析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代表之一,也是军事方面的经典之作。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篇是《孙子兵法·军争篇》。
本文将深入解析这篇篇章,揭示其背后的深意和智慧。
一、原文内容《孙子兵法·军争篇》是孙武的伟大思想在兵法领域的体现。
以下是其主要原文内容: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天,二曰地,三曰将,四曰法,五曰德。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得而治也,不可得而使也。
凡用兵之法,将之与国同利,则可;将之与国同弊,则害;将之与国反,则官逐。
夫智者见智,愚者见愚;贤者见贤,晏者见晏。
远近视之,吾士无所用其间矣。
故使治者不敢不知也。
二、解析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这句话中,孙子明确指出兵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兵是国家的命脉,涉及到生死存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2.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天,二曰地,三曰将,四曰法,五曰德。
孙子强调了战争决策需要考虑的五个要素:天、地、将、法、德。
天指的是气候、时间等自然因素;地则包括地理环境、地势等;将指的是将领的能力和品质;法则涉及战争法度和制度;德是指军队的道德品质和士兵的忠诚度。
3.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孙子认为天的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很大,包括阴阳、寒暑和时间节制等。
4.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孙子继续强调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包括地势的高低、距离的远近、地域的险易、地域的广狭以及生死存亡的考量。
5.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在这里,孙子明确指出将领需要具备智慧、诚信、仁爱、勇气和严明等五个品质。
6.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孙子认为法度的制定必须经过周密的考虑,包括纵横捭阖、依法行事和重点使用兵力等。
将军可夺心——《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军争篇2000字
对于勇多谋少、骄横轻敌的将帅,采用“卑而骄之”、“勇而示怯”之法,使其越加狂妄,贸然动兵而落入圈套;
对于脾气暴躁、情绪大起大落的将帅,采用“怒而挠之”、“诱而辱之”之法,使其忿而兴师,愠而致敌,导致失败;
对于好大喜功、贪图小利的将帅,可以使用“诱之以利”、“顺详敌意”的战术,使其求胜心切,轻率出战而陷入被动。
“廉洁,可辱也。”廉洁本是美德,可是过于追求个人声名,就会被敌利用,对其侮辱使其失去理智,引起上钩。
“爱民,可烦也”将帅在决策中,如果只顾眼前利益,过于溺爱百姓,会受到各种牵扯,耗时费力,贻误战机,使敌有机可乘,故意用兵扰民,诱其出战,误入圈套。
“将有五危,用兵之灾”,孙子的这一思想启迪我们,对敌将实施攻心战术,一定要针对战将的性格和不同类型,实施不同的夺心之术,才能收到奇效。
这时,李牧见时机已到,派精兵16万人设下埋伏,尔后让边民和部分士兵将牲畜全部赶出来放牧,以诱匈奴来抢。匈奴单于果然中计,率领大军前来抢掠。李牧指挥伏兵出击,把匈奴打得人仰马翻,杀死匈奴骑兵10万余人,此后,一连十多年,匈奴都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骄纵敌将,隐强示弱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之初,我军抓住美军将领高估自己、轻视我军的心理,在敌向我发起试探性进攻时,()我先后主动撤出飞虎山、德川等地,以小股兵力节节抵抗,又将3个军撤到云山以北,诱使敌人大胆地向我预定的战场冒进,使其兵力分散,战线拉长。
将军可夺心——《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军争篇2000字:
文:浩瀚若烟;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七篇“军争篇”的第三部分,将军可夺心。
一、兵法解析
将军可夺心。
意思就是:
悟透《孙子兵法》—军争第七
悟透《孙子兵法》—军争第七孙子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敌我双方多种因素,多种内因与外因较量的结果,胜负的结果取决于过程,取决于战场上拥有的主动权。
该篇讲述的“军争”,就是对胜利有条件的争夺和占有。
夺取最后的胜利,必须要准备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血的代价,胜利不可能轻而易举,一蹴而就,胜利只属于哪些老老实实愿意做艰苦乃至笨拙工作的人。
战争中,谁拥有主动权,谁就能够克敌制胜。
军争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军队指挥者懂得夺取主动权的重要性并试图解决如何夺取主动权。
为了直不得不迂,为了利不得不承受患,这是一种深刻的辩证法,矛盾的双方都是对立的,这种深刻的辩证法又具有普遍意义。
比如,体育竞技赛中的赛跑,获胜者在终点冲刺的那一瞬间,其实关键在于奔跑的过程。
农夫种庄稼,没有播种、耕耘、管理的辛勤劳作,就没有丰收的喜悦。
成功不是偶然,不劳而获是幻想,其实,万事都是因缘的转合。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战场上,要寻找“看起来”迂回曲折的途径,化不利为有利;要懂得权变,要随机应变,变不利为有利。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是不现实的,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说明一个人要是没有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努力,运气、机遇就永远不会降临到他的头上,就算遇到了机遇垂青,也只是昙花一现。
运气和机遇实际上是一种双向的选择,优势资源,追求者众多,然而获胜独占鳌头者只有一人,在强者面前永远都是通吃。
弱者,运气和机遇永远和他们无缘。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主动权是影响战胜胜负的关键。
在对手没有准备好的时候首先动手,取得主动地位,可以取得优势。
两军作战,过程极为重要,如何先敌占领战场重要地形和掌握有利战机,是两军相争中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解决了战争过程中这个关键问题,战争的结果是可以预料的。
孙子兵法评注(军争篇)
孙子兵法十三篇之7军争篇破译版
【军争篇】孙子说:根据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从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组编军队,到与敌军两相对垒,没有比争取有利先机、掌握主动权更困难的了。
军争之所以难,是因为要变迂远为近直,转不利为有利。
因此,采取迂回的途径,用利益引诱敌人,后于敌人发动,却先于敌人到达目的地,这才是真正懂得“变迂为直”的将帅。
军争有利有害。
如果出动全军携带全部辎重去争夺先机之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而无法及时到达;但如果丢下辎重轻装前进,就难免损失一些物资装备。
如果让将士轻装简从,昼夜不息地急行军,奔走百里去争夺先机之利,那三军将领都可能被擒,而且健壮的士卒在前,疲弱的在后,按常理最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如期到达;如果急行五十里与敌人争夺先机之利,那先头部队必然受挫,一般也只有半数的人可以如期到达;即使是急行三十里去争夺先机之利,也只有三分之二的人能如期到达。
所以,军队没有装备辎重便不能生存,没有粮草供应也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一样会灭亡。
因此,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图谋,就不能与其结盟;不了解山林、险阻和沼泽等地形分布,就不能行军作战;不使用向导,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
因此说,用兵作战是以诈谋权术为策略基础的,以是否有利来决定行动与否,并依照具体情况来灵活指挥军队集中或分散。
因此军队应该快速行动时就要迅疾如风;应该缓慢行进时,队伍就要好比森林一样森严不乱;当攻城略地时要像烈火般迅猛;驻守防御时要如山岳岿然不动;当军队需要隐蔽时,就要如漫天阴霾,不可揣测;而出击时则应该像万钧雷霆,排山倒海。
夺取敌人的财物,应分兵行动;开拓疆土,则要分兵扼守要害之地。
总之,都应该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
只有率先知道“迂直之计”的将帅,才能赢得胜利,这是军争所应遵循的原则。
《军政》上说:“用言语指挥听不清就用金鼓,用手势指挥看不清就用旌旗。
”金鼓旌旗这些工具是用来统一军队视听的。
军队行动统一以后,那么勇敢的将士不得擅自冒进,怯懦的士兵也不能独自后退,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
孙子兵法军争篇感悟
孙子兵法军争篇感悟引言《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之一。
其中的军争篇是《孙子兵法》中的一部分,探讨了战争中如何制定战略、组织军队以及应对敌方策略等问题。
通过学习《孙子兵法》的军争篇,我深刻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战略思维,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启示。
一、灵活运用战略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强调了灵活运用战略的重要性。
他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善之善者”指的是能够巧妙运用各种手段达到目的的人。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敌人时,不仅要有勇气和毅力,更需要有智慧和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
如果我们能够像孙子那样灵活运用战略,善于化解危机和解决问题,就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并取得成功。
二、统一指挥,协调行动另一个我从《孙子兵法》中学到的重要教训是统一指挥,协调行动的重要性。
在军事战争中,如果指挥官不能做到统一指挥,下属部队就会失去组织性和纪律性,最终导致失败。
同样地,在现实生活中,团队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团队成员不能够统一意见、协调行动,就很难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沟通协调,并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以保证整个团队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
三、了解自己和敌人《孙子兵法》中强调了对自己和敌人的了解。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他认为只有深入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才能够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并在战斗中取得胜利。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现实生活中。
只有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了解对手的能力和战略,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应对竞争和挑战。
四、以和为贵《孙子兵法》中提出了“以和为贵”的思想。
孙子认为在战争中,只有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才能够避免战斗带来的损失。
他说:“善用兵者,避其锐气”。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我们应该尽量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激烈的行动。
同样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矛盾和冲突。
007《孙子兵法》导读·军争篇
《军争篇》全文
• 【全文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
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 者,以迂回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 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 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 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 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 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 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 亡,无委积则亡。
•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
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 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 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 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 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 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 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 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 兵之法也。
【原文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为,有也。《孟子·滕文公上》:“夫滕, 壤地偏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 赵歧注:“为,有也。” 曹操注:“善者则以利,不善者则以危。” 梅尧臣注:“军争之事有利也,有危也。” 【译文 】军争是有利的,军争也是危险的。
【原文】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
【原文】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三十里”二句:曹操曰;“道近而至者 多,故无死败。” 李筌曰:“近不疲也,故无死亡。” 梅尧臣曰:“道近至多,庶或有胜也。” 【译文】奔赴三十里去争利的话,就会有 三分之二的人能到达。
【原文】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
亡,无委积则亡。
曹操注:“无此三者,亡之道也。”“三者”谓 辎重、粮食、委积也。张预注:“无辎重则器用 不供,无粮食则军晌不足,无委积则财货不充, 皆亡覆之道。”委积,物资储备《周礼·地 宫·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郑玄注 云:“少曰委,多曰积。” 【译文】然而,军队没有辎重就会灭亡,军队 没有粮食就会灭亡,军队没有物资储备就会灭 亡。
孙子兵法军争篇解释
孙子兵法军争篇解释
《孙子兵法·军争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主要讲如何在竞争中获取有利先机的方法。
孙子在军争篇中提到,将领接受君命,组织军队,再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
而“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
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
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
孙子还指出,“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
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
总的来说,《孙子兵法·军争篇》从军队的立命之本谈起,一点点引出自己的观点,并深入分析了如何在战争中争取有利条件的方法。
如需更多相关信息,可以阅读相关文章或者阅读原文进行深入了解。
孙子兵法 军争篇观后感
孙子兵法军争篇观后感《<孙子兵法·军争篇>观后感》观看关于《孙子兵法·军争篇》后,我有了很多的感受和想法。
看到开篇提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我感觉这一下子就点明了军事争夺在战争中的困难与重要性。
军争就是两军相对争夺制胜条件,那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文中对于军争中各种因素的分析和考量。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这一点就很微妙。
当时我就想到在日常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其实很多情况都有类似的逻辑。
例如在竞争一个工作岗位或者参加某种竞赛的时候,我们可能不是直来直去地去获取胜利的条件。
有时候看似绕远路,做一些看似给自己添麻烦的事儿,像在竞赛前先去做大量与竞赛看似无关的知识储备或者能力提升,但到了真正面临挑战的时候,这些曾经‘迂’的做法,却变成了使我们更具优势、走向胜利的‘直’路。
还有说到“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这个形容军队状态的描述,画面感很强。
仿佛看到了一支纪律严明、行动迅速又变幻莫测的军队。
在我的理解中这不仅仅是对军队军事素养的要求,在我们的团队协作或者个人做事风格上也有借鉴意义。
比如说一个团队在应对不同的项目任务时要有这样的多面性,处理紧急任务时疾如风,准备长期稳定工作时不动如山。
我们个人在生活面对不同状况遇到不同的人时,可能也需要这样的应变能力,有些时候要让自己充满冲击力侵掠如火,有些时候又要很沉稳冷静难知如阴。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这句话让我想到历史上的诸多战争,长时间的战争对一个国家的消耗是巨大的。
这提醒我们在处理各种事情,不能拖沓耗时太长,如果一件事情持续很久还没有好的结果,那必然对自身的资源等有很大的损耗,就像企业之间的长期竞争胶着不下,到最后可能两败俱伤。
看完后我明白了《孙子兵法·军争篇》虽然讲述的是军事方面的法则,但其中许多的规律和哲理都可以延伸到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
孙子兵法 军争篇观后感
孙子兵法军争篇观后感《孙子兵法军争篇观后感》看《孙子兵法》中的军争篇,就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古老智慧的大门。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就被“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这句话吸引住了。
看到这里我感觉很迷惑,怎么把迂回变成直接,把祸患转化为有利的条件呢?后来我慢慢理解了,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的竞争一样。
比如说在商业竞争中,一个新的小公司想要在市场立足,如果和大公司正面竞争货源或者客户,那无疑是以卵击石,这是很迂的做法。
但是如果这个小公司另辟蹊径,去开发大公司忽视的小众市场,慢慢积累,最后反而能在这个细分领域成为主导,这就是以迂为直了。
大公司不重视的小众市场,原本看起来是个小利,甚至可能被看作是由于资源有限不能兼顾的一种患,但小公司可以利用起来成就自己。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军争篇里对于“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的描述。
当时我就想到了自己参加体育运动比赛的时候,比赛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充满着激情和斗志,那就是朝气锐的表现。
可是随着比赛的进行,体力消耗,就会慢慢变得有些懈怠,这就像昼气惰。
要是到了比赛快要结束还没分出胜负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想着赶紧结束吧,就没那么全力以赴了,这就是暮气归。
孙武根据军队士气这个特点提出作战策略,这让我明白了在生活中或者团队合作中,要善于把握时机。
就如同在做项目的时候,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热情高涨,那时候就适合规划宏伟的蓝图,让团队成员把这种锐气投入到框架性的搭建上。
而到了中期可能会有些疲惫,这时候作为领导者就应该给一些激励措施来提起士气。
到了项目收尾阶段就更要警惕暮气归的问题,提醒大家不能放松,一鼓作气完成。
还有那些关于军争中各种计算的论述,什么道路的远近、地势的险易之类的。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计划出行旅游时,也要考虑诸多因素,这和军争里考虑作战的方方面面是类似的。
看完军争篇后我明白了无论是战争还是生活中的各种竞争,都需要提前对各种情况做好计算、谋划还有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应对自如。
孙子兵法读后感军争篇:知敌我之情势
孙子兵法读后感军争篇:知敌我之情势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孙子兵法读后感军争篇:知敌我之情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兵法解析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行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意思就是:事先不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动向和图谋的,就不能预定外交方针;不熟悉山林、险阻、水网、沼泽等地形的,就不能行军;不使用乡民做向导的,就不能获得有利的地势。
所以出兵作战以欺诈取胜,以对自己是否有利来决定行止,要根据敌人兵力的分散和集中的状况,来变化自己不同的战略战术。
所以,军队的行动迅速起来像疾风,慢起来像森林那样,风吹过时枝摇而杆不动,攻击和侵略时要如同烈火,坚守和驻守时要像山岳一样不可动摇,难以窥测要像阴云蔽天那样,行动起来要像迅雷不及掩耳。
占领和掠夺敌方的乡村城镇,要把资财及时分配补充给自己的军队;打下来的地盘要及时赏给有功者,要权衡利害关系,然后相机而动。
先懂得迂直的计谋就能取胜。
这就是争夺主动制胜条件的原则。
两军交战,只有知敌我之情势,才能调动军队,争取胜利。
因此,为避免腹背受敌,就要先知道诸侯们的动向;为避免遭到埋伏,就要熟悉地形;为得地利,就要任用向导。
要以是否对自己有利来决定行止,要把敌人的近直之路化为迂远曲折,使其利变成不利。
而把我方的迂远曲折化为近直,使我之不利变为有利。
在战争中要注意隐蔽自己的企图,避开敌人的.阻碍,在敌人觉察不到或防守薄弱的地方绕道而走,出敌不意地达到自己的军事企图,以取得胜利。
公元前623年,晋文公事晋、齐、秦军救宋,与围宋的楚军在决战时,就是采取了以迂为直的战法打败楚军的。
战斗开始时,晋军为避免与楚军的中军主力决战,令军士把驾车的马蒙成虎皮,先向楚军的右军进攻。
孙子兵法:军争篇
孙子兵法:军争篇本篇论述的主要问题是,两军相对如何先先敌争取制胜的条件,取得有利的作战地位。
孙子提出,两军相对争利,其关键是争夺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因而,如何先敌占领战场要地,造成有利态势,从而掌握有利战机,是两军相争中最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问题。
军争之难,最难的在于“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迂”与“直”、“患”与“利”,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没有丝毫的共通之处。
孙子则要让它们变成自己的对立面,这当然不能说不难,但也决不是不可能的事。
前者设法把自己要经过的迂回弯曲的进军路线变成直通目的地的捷径;后者要将对自己不利的负面因素设法变成有利的正面因素。
孙子提出了自己的办法:设法使敌人的进兵路线变得迂曲,引诱敌人改变本来近直的行军路线。
这样,敌人的路程便相对变得迂曲而延长,而我军的路程同时便相对变得直坦而缩短。
孙子的“迂直之计”,深藏着辩证法的精义,同时颇有些相对论的味道。
直近、曲远不仅是空间概念,也与时间紧密相连。
一旦与战争双方的兵力部署虚实相结合,加之以主观的能动作用,矛盾的双方就有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远而虚者,易进易行,机动快,费时少,成了实际上的近;近而实者,难进难行,机动慢,费时多,成了实际上的远。
军争有利亦有弊,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丽忽略了危险的一面。
有利的一面容易被人理解,所以孙子着重具体分析了弊的一面。
军争对战争的胜败作用巨大,因而凡用兵者都应极其重视。
孙子以军队强行军为例,具体描述了军争之利。
孙子在提出“迂直之计”后,开始用大量篇幅详细论述了军争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并指出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实施迂直之计而获胜,这是军争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违背它,得来的就极可能是“军争为危”。
知彼知已是前提。
知外部情况,包括诸侯之谋、地形特征、向导指引,谙熟自己军队的实力素质,包括侵掠与隐蔽、动与不动,都要达到相当的程度,符合要求。
主要方法有:“用众之法”,运用旌旗、金鼓指挥军队统一行动;“治气之法”,击其惰归,避其锐气; “治心之法”,以静待哗,以治待乱,在情绪上、心理上占据优势,取而胜之; “治力之法’’,以逸待劳,以近待远,以饱待饥,在体能实力上超过敌人,以实击虚;“治变之法’’,如果敌旌旗零乱无序、阵营混乱动摇,方可攻击敌军。
孙子兵法鉴赏02-7b “争胜之道”:《孙子兵法》第七篇“军争篇”鉴赏目录_3
7b.6
7b.6-1 7b.6-2
争胜之道:胜——军争后勤补给的“胜道之道”
跟我来:分享战利、以利驱动——保证战争中有持久战斗力 跟我来:以退为进、以迂为直——争取先制之利的原则
7b.7 争胜之道:统——军争统一原则的“统帅之道”
7b.7-1 跟我来:应掌握军争统一号令系统 7b.7-2 跟我来:指挥作战的号令系统作用及功能
7b.4 争胜之道:诈——军争兵以诈立的“诈胜之道”
7b.4-1 跟我来:兵以诈立——孙子用兵的基本原则 7b.4-2 跟我来:运用兵以诈立——战斗的三大基本原则
7b.5 争胜之道:力——军争素养行为的“力胜之道”
7b.5-1 跟我来:战场作战的 六种 战术 7b.5-2 跟我来:分合为变——军争的行为模式
孙武的争胜之道孙子兵法第七篇军争篇鉴赏争胜方略和规律孙武用兵战略战术思想概述争胜之道
第七周 b: 学习内容目录概览
孙武的“争胜之道”——第七篇“军争篇”鉴赏
第七周 b:孙武的“争胜之道” ——
7b.1 7b.2 7b.3 7b.4 7b.5 7b.6
《孙子兵法》 第七篇“军争篇”鉴赏
争胜方略和规律——孙武用兵战略战术思想概述 争胜之道:迂——军争战斗总略的“迂胜之道” 争胜之道:争——军争危险解法的“争胜之道” 争胜之道:诈——军争兵以诈立的“诈胜之道” 争胜之道:力——军争素养行为的“力胜之道” 争胜之道:胜——军争后勤补给的“胜道之道”
7b.7 7b.8 7b.9
争胜之道:统——军争统一原则的“统帅之道” 争胜之道:治——军争心战夺气的“心气之道” 争胜之道:戒——军争用兵八戒的“戒胜之道”
7b.10 军争篇总结:
以迂为直 以患为利——争夺有利制胜条件
孙子兵法军争篇
“军 争之 难者, 以迂 为直, 以患 为利”
与敌人争 夺有利的制胜 条件最困难的 地方,就是如 何通过迂回曲 折的途径达到 所近直的目的, 化害为利。这 就是说,要懂 得以迂为直的 计谋。
“迂”与 “直”本是一 对矛盾体,但 在军事谋略中, 直往往是最难 达到的,敌我 注意力皆在此, 也就成了迂; 迂看似缓慢, 然而避实就虚, 又成了实际上 的直。
《孙子兵法》之
《军争篇》
总 论
在本篇中,孙子第一次 系统地阐述了争战的原则和方 法。用兵打仗,从受命到与敌 军交战,最困难的是争取有利 的战机,这样就可以取得战争 的胜利。 孙子认为,善战之人, 一般可以做到扬长避短,以逸 待劳,并采用机动变化的用兵 方法。孙子以其丰富的战争智 慧,详细论述了几个重要的战 争问题。
“ 故 兵以 诈立, 以利 动, 以分 和为 变者 也”
在战争中,“兵以诈立” 是历代兵家惯用的伎俩,也是 战争纷繁复杂,奥妙无穷的秘 密所在。 在商战中用诈在所难免, 一般有这样几种诈法:稻草人 法、空城计、用而示之不用、 假出价、声东击西,还有扮疯 相等征服对方为最根本目的。 在两军对垒时,双方都 在寻找着有利于达成作战目的, 且能获得更大利益的机遇。一 旦有机可乘,有利可得,便会 采取相应的行为,以求战而胜 之或利而得之。
“ 三 军可 夺气, 将军 可夺 心”
俗话说:“言为心声”, 要扰乱对方将领的决心,舌战 便是心战。 谈判中也常用攻心战术, 也就是从心理和情感的角度来 说服对方。 谈判者通常会使用这样 几种手段:
满意感 :使对方在精神 上感到满足的策略; 头碰头:双方采取小圈 子会谈,以解决棘手的问题; 鸿门宴:通过宴会缓解 气氛,解除心理上的对立情绪; 恻隐术:装扮可怜相、 为难相; 除此之外,还有奉送选 择权、以情动情等谈判手段。
军争篇孙子兵法读后感1500字
军争篇孙子兵法读后感想1500字导读:读书笔录军争篇孙子兵法读后感想 1500 字,仅供参照,若是感觉很不错,欢迎议论和分享。
军争篇——孙子兵法读后感想1500 字:文:浩荡若烟;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七篇“军争篇”的第四部分,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一、兵法剖析凡用兵之法 ......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辈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意思就是:大凡用兵的法规 ......没有比两军相争更难的了,而两军相争难就难在“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要把迂回的道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转变为有利。
孙武认为,故意采用绕远路的方法,用小利引诱仇家,这样就能比仇家后出去此后先到达两军必争的战略要地,这就是掌握了以迂为直的计谋。
依照孙武的讲解,以迂为直最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从地理地址而言,“迂”指迂回,曲折,中间有其他东西间隔。
“直”指直达的近路。
与敌开战,直取戒备之敌,距离虽近,但难以达到目的,故虽近犹远。
而迂回虽距离远,却能出乎意外,趁火抢劫,简单达到目的。
这就是迂与直的转变。
第二,从时间上讲直取的距离近,队伍出击的时间就短;迂回的距离远,队伍出击的时间就长。
可是,直取与迂回一旦与仇家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相对峙,时间的长短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变。
迂回敌虚者,易攻而费时少;直取敌实者,难攻而费时多。
迂与直又发生转变。
第三,从谋略的角度看,以迂为直主张实行迂回,是教人高瞻远瞩,不要从眼前的局部利益出发,而要着眼于长远的、有关全局的最后利益,由此生发出各样诈术,或避实击虚,或围魏救赵,或招惹是非,或瞒天过海,从而以致仇家判断上的失误,创立乘隙而进的战机,从而达到直取的目的。
景元四年,邓艾巧妙地运用了迂直之计,派骑兵偷渡阴平,出乎意外,攻袭蜀军,终于攻陷成都,破降刘禅。
在正面攻击不能够取胜的情况下,采用违反老例的方法,从仇家意想不到的阴平道上,历尽困难险阻,绕远路到仇家的后方,击中仇家的单薄环节,最后以奇取胜。
孙子兵法军争
战争中的矛盾非常复杂,军争不是简单地靠兵力数量,谋略与技巧往往是军争的决胜条件。
军争之难,难在“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迂直之计”,详细论述军争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即“用兵之法”的几条原则。
“治气”、“治心”的战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对战争的主体——人的情绪、心态,对于战争胜败的重要性,提出了相应的制胜方法。
根据一般战争规律,将帅向君主领受命令,聚集民众,组编军队,到与敌军两相对垒,没有什么比两军相对争夺制胜条件更难的。
两军相对争利之所以难,就难在以迂回的手段达到直捷的目的,就难在化祸患为有利。
采取迂回的途径,但引诱凝滞敌人,后于敌人发动,却先于敌人达到目的,这便是懂得变迂为直谋略的人。
军争是有利的,军争也是危险的。
全军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行动迟缓而赶不上;全军舍弃笨重器械去争利,那么辎车又损失了。
卷起铠甲,轻装快跑,日夜不停,以加倍的速度兼程行进,奔袭百里去争利的话,那么,三军将领都可能被擒;精悍的士卒在前面,疲弱的士卒在后面,按通常规律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到达;像这样奔赴五十里去争利的话,那么前军将领必然受挫,按通常规律只有一半人能到达;像这样急行三十里去争利的话,也只有三分之二的人能到达。
军队没有辎重就会灭亡,军队没有粮食就会灭亡,军队没有物资储备就会灭亡。
军争的原则不了解诸侯国的企图,不能参与结交;不了解并善于利用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条件,不能率军行进;不使用向导,就不能得到有利的地形。
用兵靠诡诈立威,依利益行动,把分散与集中作为变化手段。
部队快速行动起来犹如疾风;舒缓行进起来犹如森林;侵掠起来犹如烈火;不动时候稳如山岳;难以窥测有如阴云蔽日;发起进攻有如迅雷猛击。
掠夺敌乡,应分兵进行;开拓疆土,应区别利害。
这些都须比较利害、权衡轻重后才能采取行动。
先懂得以迂为直计谋的人才会取得胜利,这是军争的原则。
用言语指挥听不清就用金鼓,用手势指挥看不清就用旌旗。
"金鼓旌旗这些工具是用来统一军队视听的。
孙子兵法第六篇军争篇(上)
孙子兵法第六篇军争篇(上)在《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整体框架中,《军争篇》堪称一道分界线。
陈启天曰:“本篇以前,如《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等篇,皆泛论尚未实行战斗前之要务,必须预为讲求者。
自此以下各篇,乃分论关于实际战争之各事,临敌决胜必须注意者。
”可知此前的六篇探讨的是较为抽象的军事理论,从本篇开始,《孙子兵法》进入到对实战问题的研究。
自本篇至《九地篇》的五篇,被李零概括为“战斗组”,最后两篇则为“技术组”。
“军争”意即两军争利。
两军相争有无数环节,本篇聚焦于行军,探究的是军队如何利用行军争夺先机,顺利到达预定战场。
孙子一开篇便根据实战经验,指出在两军对垒、即将决战之前,通过行军抢得先机,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可谓最难实施;进而揭示了落实这一环节的难点,即“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要求决策者在调动部队行军时,需有辩证思维,要懂得“迂”与“直”、“患”与“利”之间的转换规律,以实现“后人发,先人至”的行军效益。
两军各争先机之利,在这一竞争过程中,不要只看到它的好处,还要看到其中潜藏的危害。
孙子在第二段首先指出:“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接下来着重分析了在行军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速度与粮食辎重、速度与士卒体质等关系,将会导致最后决战的失败。
一味追求速度,而丢弃武器装备、后勤物资,这种做法是十分危险的。
作者郑重指出:“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孙子兵法》的《作战篇》已充分论述了物资装备的重要性,此处从“军争”的实战角度再次凸显了它的价值。
除了《作战篇》的题旨,其他篇章的一些重要思想,也在本篇当中得到了呼应与贯彻。
第三段的“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是对《谋攻篇》“伐交”、“伐谋”思想的运用;“兵以诈立,以利动”,是《计篇》“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的回响。
第五段提出了“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的“四治”说。
如果说其中“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治气”,“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的“治变”,以及“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的“治力”,是落实了《计篇》的“诡道十二法”、《虚实篇》的“避实击虚”等作战原则的话,那么“以治待乱,以静待哗”的“治心”,则是对《作战篇》“故杀敌者,怒也”的军事心理思想的深化,明确显示了部队心理建设的重要。
《孙子兵法》之军争篇,何为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孙子兵法》之军争篇,何为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孙子兵法》之军争篇,重点阐述迂直之计,“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还提出了实施迂直之计,必须善于治气、治心、治力、治变。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意思是说,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使其士气低落;对于敌军的将帅,可以使其决心动摇。
善于用兵的人,总是先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进而等到敌人士气懈怠时再去攻击它,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
用自己严整有序来对付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来对付敌人的躁动,这是掌握将帅心理的手段。
“三军可夺气”,即根据士气可涨可泄、可消可长的特点,激励自己军队的士气,千方百计瓦解敌军的士气。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从而克敌制胜。
孙子兵法配图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正是用治气谋略,取得胜利的典型战例。
公元前684年,鲁国和齐国的军队对峙于长勺。
齐将鲍叔牙先发制人,命令擂鼓攻击,一时齐军喊杀连天,如山崩海啸般冲杀过来。
鲁庄公慌了手脚,忙下令擂鼓还击。
谋士曹刿劝止道:“齐军士气正旺,只可严阵以待。
”于是传令偃旗息鼓,坚守阵地。
齐军冲至阵前,见无隙可乘,只得退兵。
过了一会,齐军再次擂鼓冲锋,鲁军依然不为所动。
鲍叔牙见状,又命令发起了第三次冲锋,可这时奇兵口里虽叫喊着,斗志却松懈了下来。
曹刿等齐军擂罢三道鼓后,才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出击了”。
结果鲁军一闻鼓响,如饿虎扑食,迅雷不及掩耳地冲杀过去,齐兵被杀得全线崩溃,大败而归。
战后,鲁庄公问曹刿制胜之道,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将军可夺心”,是制敌将帅的重要谋略,夺心,是动摇决心;即为:将帅的意志和决心可以设法使之动摇。
古战争配图历代军事家,都十分重视“将军可夺心”的谋略;要夺将之心,必对敌将的个性、品格有个清楚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制定和实施攻心策略。
“将军可夺心”要对症下药,对付不同性格类型的敌将,应使用不同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析《军争篇》
《军争篇》初次阅读感觉杂乱无章,前面和后面的联系感很脆弱,整体而言无体系感,可仔细思考中,发现其中涉及的各种战争要素又紧密相连,我在前面篇章所用的分析方法在这里失效了,于是我竭尽思考,决定用一种新分析方法解剖孙武的思维模式。
这种方法,我称之为“建模法”,俗称就是以军事模型的方式进行推演,哲学上称之为动态的研究。
通过我对孙子兵法的仔细研究,发现前六章是孙武对影响战争因素的基本理论分析,体系性和逻辑性较强,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分析方法。
打个比方,犹如医学解剖中,把人体中的各个器官全部分离出来,就单个器官的性质和功能进行研究。
自《军争篇》开始,就要把所有器官全部安装回原位,研究这些器官是在人体中如何运行的。
前六章是将战争完全“肢解”,研究战争的本体属性以及影响战争胜利与失败的主要因素,在《军争篇》里就要把这些属性和因素放在战争中动态分析,研究各个因素之间的彼此联系和作用。
在《军争篇》里孙武先假定了A、B两方的军事条件各方面同等,这是一个大前提,虽然孙武没有明确提出,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论述中推理出来。
孙武本篇研究的对象是“军争”,论述的是两军如何争夺战争优势,从而掌握战争主动权,达到克敌制胜。
在这里我们可以模拟出一个理想状态的模型:理想模型下,军争会有三种状态,先假设优势=1,劣势=—1,平势=0,
对于我方军争遵循的准则:
(1)由—1转化0
(2)由0转化1
(3)由—1转化为1
而对于敌方,则要设法:
(1)由1转化0
(2)由0转化—1
(3)由1转化为—1
在这六种情况中,最困难的是我方第(3)情况和敌方第(3)情况。
理想状态下,根据数据统计,两军相争会出现九种情况,应当要仔细研究并找出对策
任何事物都具有一体两面性,战争的客观属性决定了军争的利害两面取决于两大要素:军队和辎重。
军争过程中如何处理军队、辎重与所争优势的平衡问题?孙武给出了如下分析,首先先分析了在舍弃辎重的情况下,(1)长距离争利(2)中距离争利(3)远距离争利,这三种情况对军队所造成的影响,并强调了辎重对军队的战斗力的影响。
对此,我设想的处理原则是:两权相利取其重,两权相害取其轻。
如何在战争过程中贯彻执行军争原则?
首先,军争要“知情”,这一原则贯穿整个《孙子兵法》始终,不知情就无法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不能正确的预测,在此基础所做的行动也注定将失败,这是军争的总原则,不论论战场的情况如何变化多端,都要把这个原则放在首位来考虑,背离这个原则一定会失败,切记!
其次军争在战争中的具体表现为行军和作战,根据孙武的表述,行军要遵循六字诀:快、慢、猛、稳、隐、迅(意为迅雷不及掩耳,与快相比,具有突然性),要把握行军六字诀在不同情况的适用;而作战则要:(1)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参考《作战篇》;(2)占领战略要地,派重兵守卫;(3)最后要做到权衡利害关系行动
孙武引用《军政》谈论的治军,通过对战争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决定军争胜败的关键因素是军队和辎重,前者属于动态因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变化大,因此孙武重点论述了治军的重要性,分析了四点影响治军的因素。
其中第(1)解决的军队的号令问题,正如孙武所言,军队号令可以有效地提高军队的组织性和战斗力
(2)孙武对军队又进一步划分,分为士兵和将军,针对两者的特点不同又设计出了不同的策略:士兵无士气,则士兵战斗力弱,故而要治气;将心乱,则军队指挥乱,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故将军要治心
(3)论述军队本身的战斗力,受目的地远近、军队劳逸状态、饱饥状态的影响
(4)在军队的用兵方面,这里孙武简略另外两种情况,除了文中论述的①不攻击阵容严整的军队;②不攻击实力雄厚的精锐军队;还要③攻击那些秩序组织混乱的军队;④攻击那些实力弱小的军队,这是要灵活驾驭军队的原则
《作战篇》有言: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孙武提出了三类用兵原则,共八种用兵情形:(1)高陵和背丘等地形对用兵的影响;(2)敌人的示形伪装、精锐部队、诱敌部队不要攻击(3)对于归国的军队,包围的军队和陷入困境的敌人所要注意的情况。
孙武虽然提炼出来这些用兵原则,但是也要遵守上面所提到的“用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的原则”。
例如对于(1)情况,即使敌人占据有利地形,若敌方防守不严密,兵力有弱小,有机可乘,则可趁机夺取;
对于(3)归师情况,我曾阅读贾诩传,讲述曹操南征张绣时,忽闻袁绍来攻击其老窝,于是下令撤退回救,张绣强行追击,贾诩不许,果然被击败了;失败之后,贾诩又急忙建议张绣攻击,这次大败曹军,获得胜利,利用曹操这次大胜以及急迫退兵的心理。
这其中一失
一得值得反思,充分说明了用兵要灵活多变,根据当时的形势变化做出抉择,不可拘泥于固有形式;
对于(3)穷寇勿迫,我想到了背水一战的韩信,根据自己的军队是新兵的劣势,借敌人的强大兵力优势将自己的新兵变成穷寇,激发出军队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斗志,同时表面上又迷惑敌方的将领,造成敌方将领骄傲自大,用兵上则表现为轻敌冒进,果断诱敌深入,另一边又派出伏兵攻击敌方大营,易其旗帜,击溃敌方的军心,最终大败敌军,获得胜利;在背水一战中,韩信在此次战争中充分遵循了《军争》开篇所说“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韩信的用兵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之地,不得不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