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论文
柏拉图语言观[论文]
柏拉图的语言观浅探摘要:从两个方面,对柏拉图所持的语言观进行初步分析。
第一部分,结合柏拉图的哲学体系阐述其语言观;第二部分,则将柏拉图语言观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哲学本体论文艺的摹仿语言学语言观一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讲述的故事对文字的作用予以贬低。
他认为,文字作为外在的符号,“只能医再认,不能医记忆。
”它会使人们善忘,因为“借助文字的帮助,他们可无须教练就可以吞下许多知识,好像无所不知,而实际上却一无所知”。
在这里,柏拉图贬低了文字的地位与作用,对文字保持着警惕的态度,这一观点为西方两千年的形而上学传统所继承,乃致被德里达视为统治西方哲学史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从而祭起解构的快刀。
本文将对柏拉图的这一语言观加以分析。
在《斐德若篇》中,苏格拉底讲述了一个故事,图提将他的发明向塔穆斯国王进献,建议向全国推广。
当涉及到文字时,图提认为文字是医治教育和记忆力的良药,可以使埃及人受更多的教育有更好的记忆力。
然而国王说,文字会使学会它的人善忘,因为他们就信任文书,只凭外在的符号再认,并非凭内在的脑力回忆。
因此,文字只能医再认,不能医记忆。
而通过文字进行的教育使人们学到的只是真实界的形似,而不是真实界本身。
借助文字的帮助,人们虽可以吞下许多知识,实际却一无所知。
要理解柏拉图这一观点,必须联系柏拉图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与文艺思想来理解。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柏拉图的思想体系:1.理念论的哲学本体论理念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的理论基石,是其哲学本体。
柏拉图认为,我们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因而都是不真实的,而真正实在的东西应当是不动不变的。
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苏格拉底所讲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概念。
这种实在就是柏拉图所称的“理念”,所有的理念构成了一个客观独立的世界即理念世界,这是唯一真实的世界。
理念不依存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这种本体是一种由底向高的体系,最高的、最完美的理念是善,善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神的化身。
从柏拉图教育理念看中国当代教育论文
从柏拉图的教育理念看中国当代教育【摘要】根据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本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分析中国当代教育,讨论教育目的论,结合各阶段的教育模式,找出中国当代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探讨一条更健康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柏拉图以人为本教育古稀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以其不朽的哲学思想流芳后世。
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他之后几个世纪的西方哲学都是对他的思想的注解。
在其思想宝库中,闪耀的东西很多,比如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文艺理论,心理学等。
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也非常优秀:当代教育中很多科学的方法就是来源于柏拉图的思想。
回顾中国当代教育,柏拉图的教育理念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柏拉图不满于当时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的混乱与缺憾,极力主张建立一个由哲学家统治的国家。
这样的哲学家—国王是经过精心培育,层层筛选产生的。
这个培育、筛选过程就涉及到了教育问题。
在柏拉图看来,“社会是由那些有能力彼此补充的人为了满足相互的需要而产生的”[1]。
统治者要使国家功能完整协调地发挥,就必须培养相应的人才来从事各项工作。
也就是说,国家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各类人才,特别要注重对哲学家—国王的培养,来为理想国家服务。
这些人才必须具备对国家有利的才能和品德。
虽然这种主观上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客观上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这是技能上的“全面”发展,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善。
因此,这种教育理念也存在着弊端:它会造成国人的模式化,人们会缺乏个性,过于单纯等,不利于个人真正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教育目的论的理解也更全面了。
从建国初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这样的教育目的与柏拉图为城邦国家培养生产者、保卫者和管理者的教育目的差别不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是其渊源。
其实,把人单纯地看作是劳动力,似乎有些功利主义的阴影。
它忽略了人的自我价值,忽略了人本身要求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愿望,忽略了人的自我价值。
浅谈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观
浅谈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观1摘要:柏拉图关于正义的讨论在哲学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绝非是与后人开的一本正经而严肃的玩笑!关键词:正义《理想国》柏拉图正义,一直是人类苦心追求的美好价值。
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生活在一个大变动的时代,这个时代人们普遍渴求一种正义的生活,渴望生活的美好,而那些渴望正义的人们却饱受了不正义的折磨,他们一直试图向正义探源,对正义作出了深刻的思考。
而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很少对正义进行思考,或者当人们对正义进行着思考时,对自己、别人乃至整个社会是否存在正义进行思考时,甚至连正义是什么都说不清楚。
正如我的老师廖峰博士所说,社会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的,但两千多年以前的哲人们所思考的问题,到今天甚至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对这些问题始终保持着无知。
难道两千多年以来人类的智商没有提升过,这着实可怕!一、柏拉图的生平柏拉图(公元前427年— 347年)2古希腊的大哲学家。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
民主制复辟后处死了苏格拉底,使他对现存的一切政体完全失望,决心通过哲学改变统治者,以此改造国家。
怀着这一政治抱负,他三下西西里岛,企图通过教育独裁者的途径建立新政体。
但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计划,叙拉古的统治者狄翁被谋杀后,格拉图的政治理想遂彻底破灭。
在政治事业屡遭失败的时候,柏拉图的哲学事业却获得成功。
他于壮年时期成就了经典作品《理想国》。
全书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政治思想,是关于人类的一个理想的共同体生活的构想。
柏拉图是第一个对正义问题做出系统思考的思想家,在《理想国》一书中,正义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
理想国是一个正义的国家,正义是柏拉图建立理想国的精神支柱,也是他构建理想城邦的出发点与归宿。
1交稿日期:2013.12.162据《韦氏新世界美国英语词典·大学版》第二版,柏拉图生卒年不准确二、关于正义的讨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第一卷中,通过苏格拉底与别人的对话对正义观念作了逐一的分析和批判:(一)关于克法洛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的反驳克法洛斯从自己的经营活动出发,提出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
柏拉图理想国作文
柏拉图理想国作文英文回答:In Plato's ideal state, the concept of justice iscentral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ing of the society. According to Plato, a just society is one in which each individual performs the role for which they are best suited, and all citizens work together for the common good. In this ideal society, there is a strict division of labor, with each person fulfilling their designated role to the best of their ability. For example, a farmer would focus on farming, a carpenter on carpentry, and a ruler on governing.Moreover, in Plato's ideal state, there is a hierarchyof rulers, warriors, and producers. The rulers, or philosopher-kings, are the most knowledgeable and wise, and they are responsible for making decisions for the societyas a whole. The warriors are tasked with defending the state, while the producers, or common citizens, are responsible for providing the goods and services necessaryfor the functioning of the society.Plato also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inhis ideal state. He believes that all citizens should receive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hat includes physical training, music, and philosophy. This education is intended to ensure that each individual is well-rounded and capableof fulfilling their role in society to the best of their ability.In summary, Plato's ideal state is one in which justice, hierarchy, and education are central to the functioning of society. By ensuring that each individual performs their designated role and receives a well-rounded education,Plato believes that the society can achieve harmony and prosperity.中文回答: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正义的概念是社会组织和运作的核心。
浅谈柏拉图的《理想国》
成都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考核论文论文题目:浅析《理想国》的教育思想姓名:李李庞昊昊肖小丽班级:化学1302班组号: 32014年12月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一直是古今中外众多学者研究的巨着,他基于对当时希腊雅典社会政治的观察,看到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痼疾,以及自己在政治上的失利,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见解,想要通过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追求最高的善,实现完美的生活。
他所要建立的国家在现在看来虽然不是他所认为的那种高度的理想,可是却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借鉴和思考,因为人类社会是有其相通之处的。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系统地、全面地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
他的国家教育论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必须由国家来统一控制和规划,国家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
柏拉图的国家教育论思想对我们今天也是有借鉴意义的,以教育为本,把教育放在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教育启示目录一、《理想国》诞生的社会环境与背景 (4)(一)、动荡的社会环境 (4)(二)、柏拉图的个人政治经历与思考 (4)二、《理想国》的教育理念 (5)(一)、学前教育观 (5)(二)、教育伦理思想 (5)(三)、终身教育观 (5)(四)、乐育与体育的教育思想 (5)(五)、国家教育观 (6)三、《理想国》的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6)(一)《理想国》的终身教育思想 (7)(二)终身教育在我国 (7)(三)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启示 (8)四、结论参考文献 (10)浅析《理想国》的教育思想柏拉图是古希腊时期一位卓越的哲学大家,他对西方哲学界乃至整个思想史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其后的许多学派和哲学家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的影响,他与其老师苏格拉底和其学生亚里士多德一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正如孔孟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柏拉图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他的光辉将永远闪耀着整个人类历史。
他的《理想国》是想要建立一个完美的国家(城邦),给人们阐释完美的政治共同体应该是什么样,如何建立起来,人民怎样在其中生活。
美学论文:浅论柏拉图的美学观念
美学论文浅论柏拉图的美学观念一、柏拉图关于美学本质的探究关于“美”是什么,有人认为自然界中花草为美,有人认为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件是美的……关于这个问题想来是见仁见智的了。
柏拉图一句“美是难的”道出了想要探究什么是“美”却又的确不轻松。
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学派注重形式美,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觉得圆形是最美的,苏格拉底认为美在于有用。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不是向有些人所谓完全的否定前人对于美的观点,却是在继承中辩证的否定。
柏拉图提出了一组“二元对立”,即“理念实在/经验世界” (“理性/感性”)。
按照后来结构主义的观点,二元对立的一组概念作为核心概念出现,斜杠前的概念在地位上要明显优于斜杠后的概念(例如:天/地,生产力/生产关系)。
即柏拉图认为理念实在(理性)是第一性的,是作为本体出现的。
“理念论”是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核心论点,在后人看来,他的哲学美学思想被认定为“客观唯心主义”的根源也便在此处。
将“理念”认定为核心存在,认为“理念”是绝对的、永恒的、固定的、不会随世事更替而更迭的。
这便和我们到家所讲的“道”有些类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自然万物的法则,永恒存在,不会消亡,是万妙之门。
我们讲修身,很重要的便是悟道,柏拉图认为人们想要真正认识“真理”,便要感知“理念”。
在《理想国》第十卷当中,他阐述了一个经典的比喻,便是“三张床”的比喻,三张床分别由画家、造床匠、神制成的。
神造的床是“本质的床”、“真正的床”也是“自然的床”。
这样的床存在于“理念”,造床匠根据神造的床打造出的床在我们看来虽然是真切的存在的,却也是“模仿”出来的了,而画家看到造床匠造出的床而画出的床便是模仿本是模仿的成品了。
所以《理想国》中提到“如果我们把画家叫做那两种人所造的东西的模仿者,应该是最合适的。
”柏拉图是想借助这个比喻,来说明诗歌就和绘画一样,是“模仿的模仿”,“悲剧诗人既然是模仿者,他就像所有其他模仿者一样,自然地和王者或真实隔着两层。
柏拉图的理念论内容及其影响
柏拉图的理念论内容及其影响柏拉图的理念论内容及其影响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在各个千差万别的不同的事物之后,其实是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变的规律性认识的,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柏拉图理念论内容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一、理念论的提出如果说,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什么里程碑式的人物,那一定非苏格拉底莫属了,之前的西方哲学家主要都在探索自然的本原,而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家们不只是关注像本源那种自然哲学了而开始去探讨和关注道德的哲学,也就是"美德即知识"。
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了,如"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认为对自己的认识就是德性的知识,要提高人的内心境界,就必须要分清和辨别真伪,美丑和善恶,但是,具体的美德因为个人,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所以那种最真实的,永恒的美德,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努力的去寻找,这继承而且深刻揭示了苏格拉底的心灵内在原则、定义,所以最后,柏拉图创立了理念论。
柏拉图在充斥着民主派与贵族派你争我夺轮番执政的战争中长大,目睹了他们之间彼此厮杀的场面,这深深的影响了他,战争之后民主政体被废除了,暴力镇压人民的政权让柏拉图感到失望,民主政权复辟后,这个政权又残忍的处死了苏格拉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开始产生了"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志向,认为只要人变得善良了心灵得到净化了,社会和国家才会稳定和安宁,所以他企图"以德治国",主张哲学家去统治和改造国家,为"理想国"而奋斗,柏拉图的理念论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二、理念论的内容柏拉图认为,真实的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平时感知到的一切都是变动的,所以是不真实的;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概念,而概念并不只是说是只存在于人的心中的思想抑或道德的领域,它是独立存在于事物和人心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
一般概念也可以叫做"理念"。
有关柏拉图的“洞穴理论”的一点思考_哲学论文
有关柏拉图的“洞穴理论”的一点思考_哲学论文论文导读::有关柏拉图的“洞穴理论”的一点思考,哲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有关柏拉图的“洞穴理论”的一点思考柏拉图在其对话录《理想国》的第七卷中,提出了一个“洞穴”的隐喻。
关于这个隐喻,笔者有如下思考:一、对“洞穴理论”的理解:我把这个隐喻的本体简单概括成如下图示:影像——洞外的人与手偶——火光囚徒可见,囚徒处在整个过程的最末端和最底部,他们只是任人愚弄的对象。
按照柏拉图的说法,他们是有思考的能力的,但悲哀的是他们所能够认知的并不是真正的最高的存在,而是经过加工演变形成的影像,于是他们便把这影像当成了真实。
在洞穴中,被绑缚的他们永远不会知道洞外的人的行为,更不可能认识作为一切的起点与终极的火光。
他们能够感知到的关于火光的有且只有洞壁上的影像。
柏拉图的这个隐喻还有一个部分,就是一个脱离桎梏的人历经艰难见到了火光,而此时的他已经与原来的群体——洞穴中的囚徒——格格不入了,在旧友中,他已经是一个不能被接纳甚至要被杀掉的另类。
柏拉图在解释这一隐喻时说:“……现在我们必须把这个比喻整个儿地应用到前面讲过的事情上去哲学论文,把地穴囚室比喻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阳的能力。
如果你把从地穴到上面世界并在上面看见东西的上升过程和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过程联想起来,你就领会对了我的这一解释了,既然你急于要听我的解释。
至于这一解释本身是不是对,这只有神知道的。
但是无论如何,我觉得,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见的,而且是要花很大的努力才能最后看见的东西乃是善的理念。
我们一旦看见了它,就必定能得出下述结论:它的确就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见世界中创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任何人凡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是看见了善的理念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柏拉图把“善的理念”作为一种本源,就象火光(用来喻太阳)对于囚徒一样,它是人赖以走进理想国的终极理念。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论文【柏拉图的法律思想】
《柏拉图的法律思想论文【柏拉图的法律思想】》摘要:提起柏拉图,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起他的名著《理想国》,但是,《法律篇》不如《理想国》文笔优美,它较为冗长、晦涩难读,因此,无声无息不为人注意,第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强烈地仇视民主制,而在《法律篇》的宪法中,有一些民主制的特色提起柏拉图,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起他的名著《理想国》。
固然,《理想国》是一本具有永恒研究价值的杰作,柏拉图用纯理论大胆构造的这个理想王国激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而神采焕然的文笔更使许多读者爱不释手。
书中哲学王的观点、等级分工及公有制的观点等丰富的内容被人们反复论述和研究着。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理想国》只是柏拉图的前期思想,并非全部。
几十年的时间,柏拉图徒劳地企图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他的理想国,但直到晚年仍看不到丝毫的希望。
因此,他不得不忍痛放弃最好的理想,动手设计第二套方案,即他所谓第二好的理想,这就是《法律篇》。
晚年的柏垃图已不再在幻想中漫游,一生的挫折、坎坷使他比较注重实际了。
《法律篇》改变了许多《理想国》的重要原则,在这里,他重新承认了法律的作用,恢复了家庭和财产,对民主制已不再那样仇视,并且提出了意义深远的混合制政体。
柏拉图的《法律篇》对他的后继者产生了较《理想国》更大的影响。
但是,《法律篇》不如《理想国》文笔优美,它较为冗长、晦涩难读,因此,无声无息不为人注意。
对这部体现了柏拉图晚年思想特点的著作,目前研究还很少。
而英国人斯达力(R.F.Stalley)的《柏拉图的法律概说》(AnIntroduct iontoPlato’sLaws)一书填补了这个空白。
这本书比较全面地概述和分析了柏拉图《法律篇》的主要观点,从《法律篇》的年代、风格、对话体结构及其重要性一直谈到立法的目的、法律主权以及惩罚、责任等等。
首先是自然法的问题。
自然法思想渊源于希腊哲学,几乎在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上贯穿始终。
古希腊的思想家们认为,自然法就是一种自然正义,它存在于一切民族、一切地方,人通过理性理解它,它是人定法的来源和基础。
柏拉图模仿说论文
论再现理论之“模仿说”——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为主何修身“模仿说”是由古希腊“艺术模仿自然”的思想发展而来并逐步形成其理论体系的,它作为西方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丰富的发展和变化。
在哲学开端的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最先认为美是对数的模仿,而赫拉克利特却以他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基础,第一次明确指出了“艺术模仿自然”的论点,“艺术模仿自然显然也是如此:绘画混合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颜料,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
后来的德谟克利特则将社会的“人”加入到了模仿对象中去,认为人类许多诸如织布、造房子等技能都是模仿动物取得。
到了苏格拉底时期,他继承了前人观点并对“模仿说”加以丰富,认为艺术不但要模仿美的形象,还要借形象来模仿人的感情和性格。
这些观点的提出,为“模仿说”在古希腊时期的成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模仿说”成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在“模仿”学说体系中做出巨大贡献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来说,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模仿说”理论。
柏拉图是在前人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系统提出了他的“理式—现实—艺术”的模仿理论,并由亚里士多德将此学说推向了它的第一个高峰,形成了系统化理论体系。
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体系(一)柏拉图以理念为基础的“模仿说在《理想国》第十卷中柏拉图谈到了木匠制床和画家画床的问题。
“木匠不能制造理式,他所制造的就不是真实体,只是近似真实体的东西。
如果有人说木匠或其他木匠的作品完全是真实的,他的话就不是真理了。
”由此可见,床的本质只有一个,是床的理念,涵盖了床所具有的普遍性,而木匠的床只是理念所具有的普遍性的具体化,是理式的影子,而不是真正的理式。
然而画家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制造床,但制造的却连床的实体都不是,只是在外形上制造了床。
由此可见,画家只是在对木匠制造出的实体进行模仿。
因此,柏拉图认为世界上有三种床:“第一种是在自然中本有的,我想无妨说是神制造,因为没有旁人能制造它。
《理想国》中正义问题论文
论《理想国》中正义问题摘要: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系统的论证了其正义观念。
柏拉图从城邦的分工起源出发得出了什么是城邦正义,而后推出个人的正义。
在城邦社会里,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各守其序、各尽其职,国家就实现了正义。
由城邦推及个人,个人灵魂的三个要素达到和谐有序的最佳状态便实现了个人的正义。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观念城邦统治者生产者辅助者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由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他的正义观。
他在论证自己的正义观时,基本的逻辑结构是将正义分为公民正义和城邦正义,其中城邦这个整体的正义才是最重要的。
公民正义的实现要以城邦正义的实现为基础。
首先,他把个人的灵魂分为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
只有当他们灵魂中,理性处于统治地位,激情处于辅助地位,欲望处于从属地位的时候,三部分各司其职,互不干涉,他这个人才是正义的。
而城邦也能从公民身上找到正义的类比,统治者对应个人灵魂中的理性,护卫者对应灵魂中的激情,被统治者对应欲望。
城邦正义的实现也需要这三个阶层各司其职、互不干涉,统治者进行统治,护卫者进行护卫,被统治者进行生产。
根据上述逻辑结构,我们可以将柏拉图的正义研究归纳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样的城邦和公民是正义的,什么样的城邦和公民是不正义的,也就是说正义的内涵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实行城邦和公民正义,也就是说正义的意义何在;第三、既然城邦与公民正义是很有意义的,那么我们将如何去实现它们呢?即正义的实现途径。
一、正义的内涵在理想国首卷中,柏拉图就借苏格拉底之口引出了”正义是什么?”问题的讨论。
在接下来的几卷里, 苏格拉底对五种不同的有关正义狭隘及不确实的定义进行了批评,并且提出了他的正义观点。
以下五个方面对于正义的认识,基本上都来自于感觉、常识。
柏拉图分别给予其批评。
1、正义是”说话诚实,欠债偿还”西蒙尼得的观点是”说话诚实,欠债偿还。
”苏格拉底通过反问他说,如果一个朋友借借了武器给你,如今发了疯,要向你索讨他的武器在哪里,是否要诚实以告?从苏格拉底的反问来看,他并不认为正义是像”说话诚实,欠债偿还”这一类外在行为的表现。
《理想国》中柏拉图的女性观内容及其优缺点-西方哲学史论文-哲学论文
《理想国》中柏拉图的女性观内容及其优缺点-西方哲学史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古希腊哲学思想当中,地位低下似乎都不足以形容女性的真正位置。
严格来讲,女性在古希腊哲学和学领域一直以来都处于缺席的地位。
然而,古希腊着名哲学家柏拉图,在其着作《理想国》中却率先倡导男女平等,强调应给予男女相同的受教育的机会。
由此,柏拉图被视作父权制批判女性观下倡导男女平等的第一人.纵观整个柏拉图哲学,在时代背景的局限下,柏拉图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正观念。
可以说,在柏拉图哲学思想中,仍然充斥着对于女性的歧视和偏见。
同时,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认为女人是残缺不全的性别;从亚里士多德的着作及其观点来看,女人根本不可能获得平等。
因此,我们不禁推断,柏拉图的男女平等,很大程度上是不完全、不透彻的。
所以,学界对于柏拉图女性主义者的身份一直存有巨大争议。
但无论如何,在当时男尊女卑极其严重的雅典社会,柏拉图提倡妇女教育等等的女性观点,犹如一记惊雷,直至现今都让人深感震撼。
一、柏拉图女性观的背景考察一个哲学家所提出的观点乃至思想都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因此,要想更深入的理解柏拉图的女性观点,挖掘其深刻的形成内因,就必须关注到他所在的社会对于女性的态度。
(一)雅典社会的女性观点雅典作为城邦制的典范,其统治阶级是以父权制为依托的男性阶层。
古希腊妇女的地位远远低于男性,是不具备受教育权和参加公民大会的选举权的。
雅典人认为:女性的性情更适合在室内工作,这是神在造人时决定的。
因此,女性对于社会所要担任的任务就是操持家务和抚养子女。
这样,女性无形当中就在社会观念中成为生育工具和男性附属品的代名词。
这些从亚里士多德将父权夫权与奴隶主统治奴隶相结合的观点中可见一斑。
同时,在对神极其崇拜的古希腊社会,男子往往担任着与神或神谕相关的工作。
可见男女地位的悬殊极大。
并且雅典社会流行美少年之恋这样的同性恋倾向。
读《理想国》对柏拉图妇女观有感论文
读《理想国》对柏拉图的妇女观有感摘要:妇女观是对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何种地位以及与此地位相一致的社会身份、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的一种总体看法。
一个时代的妇女观是这个时代妇女状况和地位的真实反映,妇女的客观社会状况决定妇女观的具体内容,反过来一定的妇女观又影响和制约了妇女的处境。
本文试图通过对将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妇女观及当代妇女地位的现状相结合加以分析,阐述对妇女观的看法。
关键词:《理想国》;柏拉图;妇女观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12-01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第五卷中系统阐释了他的妇女儿童观,基本奠定了男女平权的思想。
在古希腊时代,能提出男女平等实属不易,可是妇女儿童公有这一看似荒谬的理论后面,却蕴含着柏拉图关于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美丽的城邦的关键所在。
在书中,柏拉图给予了女性以七项权利:即受教育权、就业权、社交权、法律上的各项权利、性选择权、财产权和参政权。
在此,我主要谈论受教育权、就业权、社交和性选择权几个方面。
一、妇女受教育权西方哲学界有个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就是“柏拉图是否是女性主义者”。
在这里我个人觉得其是女性主义的先驱者,而且在书中的女性教育思想更是开历史之先河。
对此,我还专门查阅了有关“古希腊社会妇女观”方面的资料,了解到:古希腊妇女的状况也如其他民族一样,有一个历史变化过程。
原始社会的母权制时代是希腊妇女地位的辉煌时期,后来随着父系家庭的产生和阶级社会的出现,妇女沦落成男子的附庸。
“女子不是孩子的生育者”“女人是祸水”“女人劣于男人”“妇女应该恪守妇道”,这些看法是古希腊妇女观的主要内容。
然而,雅典和斯巴达作为古希腊最为重要的城邦,其妇女地位也有着较大的区别。
多利亚妇女比伊奥尼亚妇女享有更多的自由,其中以斯巴达妇女为最。
这同多利亚传统有关,同它的公共社会结构以及两性的分居有关。
尽管斯巴达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自由度要高于雅典妇女,但同样受制于男人的世界。
柏拉图教育思想论文-V1
柏拉图教育思想论文-V1柏拉图教育思想论文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青年人的品德和智慧,使得他们成为公民和统治者。
以下为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应该从幼年开始柏拉图认为,教育应该从幼年开始。
他认为,婴儿时期的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此时期的教育将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他提倡在婴儿时期就要开始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通过游戏和乐器等多种方式发展他们的身体和智力。
二、智育和德育同等重要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
他认为,学生必须不断地从道德和智慧方面得到完善和提高。
他主张多通过讲授人类历史和文化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德育,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育,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三、注重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柏拉图追求的教育应该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在他看来,学生需要通过亲身的体验去理解知识,而不是单纯地听教师讲解而不加思考。
因此,他提倡采用讨论的方式辅助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共同体体验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非常重要。
他认为学生需要在一个共同体内学习,互相协作、互相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五、教育要侧重于培养思辨能力柏拉图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拓展人类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他认为,教学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究。
因此,柏拉图提倡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深受后世教育家的借鉴和发展,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柏拉图《蒂迈欧篇》的宇宙论一种内在的自然目的论的解释
柏拉图《蒂迈欧篇》的宇宙论一种内在的自然目的论的解释柏拉图的《蒂迈欧篇》是一篇经典的哲学论文,探讨了诸如自然宇宙的起源、目的、结构和秩序等重要问题。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探讨宇宙的目的论,即为何宇宙存在?柏拉图认为,宇宙存在的目的与自然的内在规律和意义相互关联。
因此,他提出了一种内在的自然目的论来解释宇宙的存在和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这一观点。
第一,人类的智慧和知识是宇宙的一个目的。
柏拉图认为,人类是宇宙的精华和高峰,他们的思想和智慧是宇宙存在的一个重要目的。
事实上,宇宙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启迪人类的思想和智慧。
这也是为什么人类一直在探索自然世界。
例如,第一次登月计划就是人类探索宇宙和揭示自然规律的经典实践。
通过掌握自然知识,人类得以改善生活并为自己的生存提供更好的条件。
正如柏拉图所说:“宇宙的声音在人类心中响起,启迪着我们的灵魂。
”第二,宇宙的美是宇宙的目的之一。
柏拉图认为,自然中的美是宇宙存在的一个根本目的。
从动态的星空到无尽的大海,每一寸自然都显露出丰富细腻的美感。
宇宙之美迷人而神秘,就像一张无法言表的画。
宇宙的美感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更是一个深刻的现实经验。
例如,天文爱好者经常观测和拍摄恒星和星云,以欣赏宇宙的美和壮丽。
柏拉图强调:“宇宙的意义在于美,宇宙本身就是一幅画。
”第三,人类的灵魂成长是宇宙存在的一个目的。
柏拉图认为,人类的精神层面是宇宙存在的一个关键目的。
事实上,人类的精神和觉醒是宇宙创造的最终目的。
在柏拉图看来,人类的灵魂是魂与形的共同体,是心灵、理性、意志和理想的结合。
宇宙的存在是人类灵魂的生长基础,并且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成长机会和发展先机。
例如,人们通过对自然和宇宙的观察和理解,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哲学和宗教思想。
这些思想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值得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第四,宇宙的秩序和平衡是宇宙存在的一个目的。
柏拉图认为,宇宙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秩序和平衡。
这一平衡是宇宙发展的基础,也是所有天体运动的基础法则。
柏拉图论文
摘要:柏拉图诗论对后世诗论影响深远,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受其启发,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理论,诗人灵感的来源和想象力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及诗歌的功用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柏拉图浪漫主义雪莱灵感说模仿说柏拉图对浪漫主义诗论的影响西方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出现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欧洲,由对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探讨,发展到浪漫主义流派,最后形成的一股以“天才”、“情感”、“想象”为三大口号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这场运动系统的讨论了关于诗歌创作的主题——诗人灵感的来源和想象力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及诗歌的功用。
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是具体体现在创作理论、表达观念和表达模式上的革新,突出表现为对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和个人情感的重视。
从镜到灯的心灵隐喻之变迁,反映了浪漫主义诗人对柏拉图诗论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
柏拉图的文艺论发动了一场哲学与诗歌、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论战。
他认为应当把诗人驱逐出理想国,同时,他又坚持感性的力量,认为只有从感性的阶梯上升,才能最终窥见理念的光辉。
因此,他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写出好诗,是因为诗人被神灵附体,达到迷狂状态,产生灵感,或者是诗人的灵感是不朽的灵魂从前生带来的回忆。
在柏拉图看来,能够分享、感受理念的光辉并非因为有镜子一样的心灵,而是充满灵感的能从自身放射出光芒的心灵。
与此相似,18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者也常把心灵与诗喻为光之放射或泉之流溢。
浪漫主义诗人不再把诗歌创作当作是一种模仿行为,而是视为心灵之光向外在世界的照耀,因为受启发而产生灵感,运用想象力而进行的创造。
柏拉图将诗歌定义为一种“模仿”,他认为,从荷马起,一切是人都只是模仿者,无论是模仿德行,或是模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得到影像,并不曾抓住真理。
还指责诗人亵渎神明,败坏道德,对国家和人生毫无益处,因此,柏拉图断然将诗人驱逐出了他的“理想国”。
然而,在《会饮篇》里,通过苏格拉底所转述的爱情学说,柏拉图却表达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思考,在他看来,爱就是对美的追求,而这是一个由低往高,逐步上升的过程:他从爱一个美的形体开始,进而推广到爱一切美的形体;随后逐步上升到爱美的心灵、美的行为制度和学问知识。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艺观比较 --毕业论文
【标题】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艺观比较【作者】刘菲菲【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比较摹仿说文艺的功能文艺的创作【指导老师】张红兵【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生活于古希腊雅典奴隶时期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博学多才,不仅是古希腊时代名声显赫的伟大人物,而且至今他们对后世产生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他们对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走向有重大的牵导作用,他们提出了哲学范围内对美和艺术进行多角度研究的入点,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指出了“美”的哲学含义和构成美的本体要素。
虽为师徒关系,但各有千秋,亚里士多德总结了以前所有的知识开创了新的哲学体系,对于后世的影响比柏拉图大得多;但如果没有柏拉图思想承前启后的作用,亚里士多德也难以为继。
他们的文艺思想一样具有开创性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探讨了艺术本体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逐渐完善了艺术思想体系的构建。
后世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研究有很多,他们文艺观的异同历来是各学者研究的焦点,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艺术从而得到不同的结论。
二者的文艺思想有较多的可比性。
后世大多数是通过对文艺的本质即“摹仿说”这一方面来对比探讨,当然这是二者在文艺观上最大的区别之处。
但是本文主要从二者对文艺的本质论,文艺的功能论,文艺的创作论方面作较系统的比较。
深入理解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思想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西方古典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的了解。
一、摹仿说(一)摹仿的摹仿柏拉图是文艺史上对文艺和文艺家谴责最厉害的一个人,他的“模仿说”也必将导致对文艺的否定。
他认为,存在三个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
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世界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而文艺是“摹本的摹本”。
另一方面,柏拉图认为,文艺有巨大的感染作用,即“浸润心灵”,并把它称为“诗的魔力”,因而,他尽管将“模仿的诗”斥为“影子的影子”,但仍主张在理想国中保留一部分“颂神的赞美好人的诗歌”。
总的来说,他的观点是唯心的。
柏拉图继承了古希腊“艺术摹仿自然”的说法,认为文艺是对客观世界的摹写,并指出,这就是文艺的本质特征:“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是摹仿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论文
___________从柏拉图谈西方哲学
刘俊超信计1202
摘要: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一生著作等身,是哲学史上开天辟地的伟人,在哲学中开创了不少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引导人们不断的思考人生,他主创了理念论,扩展了辩证法,将认识论引入人们的思想。
通过对前人的思想的总结和自己的思考,将哲学带入新的纪元。
关键词:西方哲学柏拉图历史思想理念辩证
柏拉图的生事,和相识,著作:
柏拉图生于古希腊后期,生于公元前427年,死于公元前347年。
相当于我国的东周战国时期。
大约孔子去世后52年出生。
也就是墨子、孟子、老子等同时的轴心时代。
柏拉图师从于苏格拉底,和孔孟一样,是人类思想史上十分重要的、影响十分巨大的、伟大的思想家。
在柏拉图的青年时期,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乱世中相逢,正如同中国的春
秋战国时代。
两人生活的时代,烽烟四起,他们共同经历了被誉为“古代世界大战”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正如马克思说:“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的存在,相反,是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
”[1]正是这种和战国时期一样的动荡的社会环境,激起了这人们对生活本质的思考。
柏拉图师从于苏格拉底,但是其成就已经超越了苏格拉底。
一生留下了三十多部著作,有《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篇》《斐多篇》《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政治家篇》《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飨宴篇》《斐德罗篇》《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高尔吉亚篇》《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国》《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巴曼尼得斯篇》《苏格拉底之死》等。
这些书籍展示了柏拉图以对自然科学批判为基础的哲学体系,他不仅继承了老师形而上学,合乎逻辑的哲学思想,还在老师之上建立了认识论,理念论等哲学思想。
柏拉图的思想:
黑格尔说过:“柏拉图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是具有世界历史地位的创作之一。
它从产生起直到以后的各个年代,对于文化和精神的发展,曾有过极其重要的影响。
”
[2]其最重要的贡献就表现在认识论和理念论上。
认识论:
柏拉图把一切伦理道德行为归结为认识问题,认为认识的对象和目的是达到和个别结合在一起的一般本质,而不能停留在个别的可感性范围。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认识真善美后,才能逐渐升华,提高自我。
在柏拉图看来,感性认识只能认识可感世界,而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它得到的只是相对的、主观的感性意见,不能认识理念世界。
对理念世界的认识,对真理的对象、理念的追求,只能依赖于理性认识才能达到。
他说:“知识不在于对事物的感受中,却在于对所感受而起的思维中;显然,由思维才能达到事物之存在与事物之理,由感受
则不能。
”[3]直观点说,一朵花,你定义它是花可以,定义它是树也行,这便是感官,感性的认识,你看到它知道它是什么,但你真的知道吗?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理性的认识才能真正认识花。
哲学也是这样,要由理性思维去认识。
理念论: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即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位,是万物的动因和目的,是最高的智者。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一方面我们说有多个的东西存在,并且这些东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又说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应于每一组这些多
个的东西,我们假定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正的实在。
”[4]他把理念看作是脱离和先于可感个体事物的客观实在,理念和可感个体事物是分离的,理念成了本体,因此可感世界处在运动变化中,不是实在。
理念世界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5]是真正的实在,是理性认识的对象,知识由此产生。
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位,是万物的动因和目的,是最高的智者。
它以知识的形式表现出来,真理就是理念的最高形式,是对世界最正确的认识。
通过对辩证法和哲学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后,才能把握理念,并在理想国中阐述了对于善这一理念,借此指出了理念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关系。
理念是事物的本原、模型,具体事物是理念的影子或摹本。
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辩证法的发展:
柏拉图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很多思想,其中之一便是辩证法。
在苏格拉底那里,辩证法就是借谈话进行讨论和论证的一种理智的方法。
“真理必须通过对话或争论来获得,这种对话或争论可以是在两个探索者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单个探索者的心里进行,此时他的‘心灵’是自问自答。
”这种说法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较之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式的辩证
法,柏拉图的辩证法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可以说是质的飞跃。
它要求撇开感性事物,从理念出发,完全依据理念,揭露理念之间的关系,最后上升到无矛盾的善的理念。
同时他也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要为事物寻求目的的思想。
也就是将理念融入了辩证法之中,加入理念的辩证法并非机械的将思想组建在一起,而是要求从现实出发,从认知开始,将事物的本质,模型等抽象出来辩证思考,他的论证过程以及关于思想、谈话、判断、陈述的真假等等事实上也就是逻辑学,而不是简单的辩证。
柏拉图哲学的特征:
柏拉图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哲学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始,批判以前的自然哲学思想,开始以人或者说以心灵为物体的本源,强调心灵的重要性。
并将心灵定义为理念来阐述,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从更高的世界,即理念界投生到现实中的,灵魂在取得他的形体前就已经存在。
并具有知识,只是在获得形体时玷污忘却理念,现实的学习是对原有知识的回忆。
虽然他的理论现在广为接受,但是其理论具有唯心主义局限性也是事实,他的哲学对唯物主义具有极强的批判性,列如,爱菲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是主张万物沐变的,但是柏拉图对这种以“变”为中心的相对主义理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他认为,承认万物流变、一切相对,无异于说关于任何一物所作的一切结论都同等正确。
这样就导致了一种恍惚性,否定了绝对的存在。
对与不对到底是怎样定义也不存在了,这和柏拉图的思想是不一致的。
不过柏拉图也没有完全否定这种看法,对相对主义的批判尽管措词激烈,却并不彻底,他仅仅在理念世界中排斥了赫拉克利特的“变”的思想,在现实世界中,却默认和“接受”了这一思想。
因此,变与不变就成了推动柏拉图哲学发展、演变的基本矛盾线索之一。
另一个特点就是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紧密结合,正如黑格尔认为,“思辨的辩证法”(即概念的辩证法)
是“柏拉图哲学中最重要之点”,在柏拉图的对话中,诸如美、知识、美德等许多问题的讨论,都是循着从个别到一般的途径进行的,体现了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 年版,第 2 卷第82 页.
[2]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年版.
[3] 柏拉图. 巴曼尼德斯篇[M]. 陈康,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
[4] 熊明辉,吕有云. 论柏拉图对理想国的毕生追求[J]. 广西大
学学报,2000(5).
[5] 范明生. 柏拉图哲学述评.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14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