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传播者

合集下载

传播与劝服

传播与劝服

成员身份价值
背景: 为什么个体积极地遵守这个群体的规范,而不是其他群体的规范呢 ?---正面吸引、避免威胁、限制行为 • 主要关注群体内部正面吸引的重要性(成员身份带来的正面价值总量),即 成员身份价值。 研究证据 • 假设:观点的改变量与成员身份价值呈负相关。 • 实验:童子军对深林生活技能、丛林经验等问题的态度 • 结果:低身份价值的成员倾向于按照支持传播的方向来变化,而高身份价值 的成员则相反。 • 因此,具有较高群体身份价值的个体不容易受到“反规范”传播的影响。
目录
• • • • • • • • •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传播者的可信度 第三章 恐惧诉求 第四章 说服性观点的组织 第五章 成员身份及抗拒影响 第六章 个性与说服敏感度 第七章 通过积极参与获得信念 第八章 意见改变的记忆 第九章 总结与新问题
第一章 导论
• 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组织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人和人之 间的相互依赖加深了,信息传播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些因素导致人们极 为依赖大众媒体向社会各界传播信息,并由此对人们的观念产生影响。
问题三(A) • 学习因素 层进式或突降式的传播效果可能取决于它们促进受众学习传播内容的程度 • 1.学习的动力 引发受众兴趣与注意 • 2.关联因素 主要观点是否出现在受众能够快速学习的位置 • 接受因素
• 有力的观点后面跟着微弱的观点,其传播效果比不上微弱的观点后面出现有力的观点
• 从目前已有的证据来看,最后出现的观点和最早出现的观点被轻松记忆的差 异不能解释最终传播效果的不同,那种排列顺序更具传播效果,取决于传播 发生的的定环境(受众态度倾向,话题)
• • • •
确定有效的内容刺激之后,测量传播的有效性: (1)受众对传播中语言内容表示关注 (2)受众对传播信息的理解 (3)受众对传播中所宣传的结论表示接受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02传播者的自我意识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02传播者的自我意识
为了妥善处理人际传播时可能出现的冲突,在理想情况下,我们自己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同时 将大部分的自我暴露在他人面前,这样便可以形成更大的开放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冲突是极其轻微的 (当然,我们也应该适当保留部分自我信息,但这部分可以尝试进行最小化)。当然,人不可能完全认识 自我,有些自己没有认识的自我会被对方指出,处于盲目区域中的自我信息应该在沟通双方的努力下向开 放区域转移,以减少冲突。还有些自己没有认识到的自我也没有被对方指出的信息来自未知区域,这是冲 突的最大来源,应该逐渐向盲目区域转移,争取被对方认识到,或者直接被自己发现后继续向开放区域转 移。
“约哈里之窗”同时是一个阐释自我和他人相互沟通的模型,因此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 反馈模型”,用来理解自我和他人传播关系的动态变化。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模 型妥善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
一、“约哈里之窗”
在人际沟通中,开放区域是两个人公开的想让对方知道的部分,这部分由于具有开放性和一致性,没 有必要去互相防备,所以沟通时几乎不会产生冲突。隐秘区域是两个人都有自己了解但不准备让别人知道 的部分。你如果进入对方的隐秘区域,就有产生冲突的可能。不过,由于这部分是自己了解的,一般冲突 均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盲目区域是自己不了解但别人了解的部分,在这部分你可能无意中触怒了别人, 但由于他人了解你,可能会告诉你,不过又会担心伤害到你的感情,这也会存在一种潜在的冲突。人际沟 通中最危险的部分就是未知区域的自我,即自己不了解、他人也不了解的部分,这部分极易引起冲突。
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self),是指个体意识中关于自己的基本特征的一个总的观念、 图式或框架。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全部认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 这是一种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的身心状况,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具 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身材、外貌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 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重点笔记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重点笔记

绪论拉斯韦尔公式“五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一.传播和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二.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意义以学事术,指导人们驾驭新闻传播规律,能动地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提高新闻实践经验总结与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水平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以基础性理论为特色的骨干课程,是应用课程和历史课程的先修课三.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方法1.一般方法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观察与分析错综复杂的传播现象与传播社会关系实事求是地评估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资产阶级报刊活动家的业务经验,为我所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作风和方法,在新闻传播活动和学术讨论中掌握新闻传播规律2.特殊方法科学抽象和理论思维定性和定量方法规范新闻传播质量新闻—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考察第一章新闻传播行为“延伸的人体”第一节行为和新闻传播一.动机和行为需要——动机——行为——目的动机性行为特点动因目标形成动机内在条件(需要、欲望)感到缺乏期待满足客观条件(诱因、刺激)勒温-人类行为行为公式B=f(P*E)行为=函数(人*环境)二.生存需要和新闻传播行为的发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新闻传播行为起源于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需求,这种活动直接产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第二节理论新闻传播学对新闻起源的认识新闻传播起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它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求和共同兴趣为目的一.关于“新闻欲”任白涛-新闻及其承载物的产生,是由于人的社会需求二.关于“群居说”和“好奇说”非本质原因第三节新闻传播的特点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的基本特征1.陈述事实最重要特征五要素:新闻写作学五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新闻六要素——如何H2.具有新意新近发生新鲜事实常报常新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3.报道及时第一时间内报道普通事实——质变——新闻事实——量变——普通事实反对“唯速主义”的前提下,抢新闻4.公开传播循公开渠道向全社会作无定向的传递二.新闻的定义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第二章新闻传播者新闻信息的推动力、传播活动的守门人第一节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定位一.社会角色角色|戏剧用词——20世纪2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引入社会心理学个体社会角色社会化:个体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和技能,并在某种程度上被引导着去适应他所在社会或群体的规范,从而使自己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分享信息(结果)。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二、交流说传播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J.霍本:传播是用言语交流思想。

三、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的影响行为(目的)。

——霍夫兰等:传播是指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外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沃伦.韦弗: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四、符号说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形式)。

——B.贝尔雷森:所谓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传播: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产生相应的变化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一、垂直性传播与水平性传播前者:纵向、轴状、自上而下后者:横向、网状、自左而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隐蔽性传播与显明性传播前者:传播目的是潜在的、不易觉察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内容和形式之中,接受者通过体味即可悟出传播者的意图。

后者:目的公开、明显,被突出安排在传播的过程之中,不回避传播的意图,并期望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三、四分法(五分法还包括了群体传播)1、人内传播即一个人的传播。

非社会传播。

它是个体头脑里的“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当于“思考”、“独处”。

如:沉思默想、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内心矛盾斗争等。

特点:隐蔽性、内动性和短途性。

2、人际传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传播。

其下限明确,上限模糊,只要没有组织参与其中,其性质不变。

特点:传受关系多熟悉,时有往来。

其中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通常以单个面对面为主;信息交流性强,反馈直接、及时、集中。

可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他人态度和行为。

◆亲身传播对大众传播有重要影响。

在商品购买阶段:亲身口传的效率上升到90%,而媒体广告作用下降到10%。

传播学理论和传播模式

传播学理论和传播模式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二、传播理论的三大基本模式
2.控制论模式 又称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50年代后期由美国社会学家
M.L.德弗勒提出。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 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 的各个环节。此模式突出双向性,被认为是描绘大众传播过 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
1.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1902-1978 )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
双向性和互动 性?
who(谁)——传播者——控制研究
Says what(说什么)——信息——内容研究
Through what channel(渠道)——媒介——媒介研究To whom( 对谁)——受传者——受众研究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二、传播理论的三大基本模式
“5W”模式的贡献和弱点
贡献: (1)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2)综合性和概括性强。 (3)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缺陷: (1)直线性,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2)孤立性,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过于简单,忽略了传播过 程的具体背景,因传播过程总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3)助长了过高估计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倾向。 (4)“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变化,而这里没表达出来。 (5)忽视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反馈”作用。
(2)马莱茨克大众传播的过程模式 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他把大众
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 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 集结点,其中包括: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2、影响和制约受者的因素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传播与劝服

传播与劝服

• 讨论:当采用强烈诉求时,某些干扰项会削弱受众对传播者所提建议的接受 程度,那么这种干扰项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 自发防御反应:对传播内容漫不经心(注意力、认知功能)、对传播者的敌意、防 御性回避(如果传播内容激发起受众的强烈恐惧,但又不足以通过说服传播中所包含的宽慰性建议缓解这种
情绪时,受众就会主动忽略或弱化该威胁的重要性)
• 受众被恐惧诉求影响的假设模型: • 内容暗示(C)→情绪反应(E)→宽慰性建议(R) • 第一,个体首先了解到相对中性的内容提示 • 第二,处于高度情绪紧张状态的个体随后了解到传播中的其他内容,这些内 容断言一些方法可以消除此类威胁 • 该反应的次序会成为一种习惯链,无论何时,当个体留意到与早先传播内容 相似的话题或主题,他都将会再次经历情绪紧张,并容易想起那些宽慰性建 议。 • 例如,通过夸大核战威胁的方式来宣传民防项目
• 进一步研究 • 当受众分别对信源和内容的态度反应有很大差异时,信源的可信度对受众的 接受度发挥的影响。 • 当传播者具有较高可信度,而传播内容却遭到拒接的情况。---分离 分离减 少或消除了信源对受众接受传播内容的直接影响
第三章 恐惧诉求
• 政治学者、社会学者以及社会心理学者总是强调动机在公共舆论形成和社会 变迁过程中的重要性。 • 在说服传播过程中,可以用内容来刺激受众,使其产生接受传播观点的动机 。 • 在何种条件下,动机性因素会促进或者干扰意见改变。 • 本章主要讨论一种情感诉求---恐惧诉求的效果
成员身份价值
背景: 为什么个体积极地遵守这个群体的规范,而不是其他群体的规范呢 ?---正面吸引、避免威胁、限制行为 • 主要关注群体内部正面吸引的重要性(成员身份带来的正面价值总量),即 成员身份价值。 研究证据 • 假设:观点的改变量与成员身份价值呈负相关。 • 实验:童子军对深林生活技能、丛林经验等问题的态度 • 结果:低身份价值的成员倾向于按照支持传播的方向来变化,而高身份价值 的成员则相反。 • 因此,具有较高群体身份价值的个体不容易受到“反规范”传播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信息、符号与讯息
讯息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传递给受众的完整 信息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 等多种形式。它由信息符号和意义组成, 其中信息符号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意义则 是信息所表达的内容。在传播过程中,讯 息需要经过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才能被受 众理解和接受。
讯息在传播中的传递与理解
总结词
讯息的传递和理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传播媒 介、传播方式、文化背景等。
详细描述
在传播过程中,讯息的传递和理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传播媒介的特性决定了讯息的传递方式和效果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其次,传播方式的 选择也会影响讯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例如直接传播和 间接传播的方式会对受众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影响。此外 ,文化背景也是影响讯息传递和理解的重要因素,不同 文化背景下的受众对于同一讯息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 。
讯息传播的模型与理论
总结词
常见的讯息传播模型包括直线模型、循环模型和互动 模型等,这些模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讯息传播的过程 和机制。
详细描述
直线模型是最简单的讯息传播模型,它将传播过程视为 单向的、直线式的,从信源发出讯息,经过媒介传递给 受众。循环模型则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反馈和互动机制 ,认为传播是一个双向的、循环的过程。互动模型则进 一步强调了传播过程中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认为受 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性地接收和理解讯息 。这些模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讯息传播的过程和机制, 对于理解和研究传播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02 符号与传播
符号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符号是能够代表某种事物的事物 ,可以是具体的物体、图像、声 音或动作,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 或情感。
分类
符号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 类,如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图像符号和象征符号等。

传播学第二章 符号和意义

传播学第二章 符号和意义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则 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第一节 符号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
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事物y的符号, y便是x指代的事 物或表述的意义。 ——日本 永井成男
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 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 就是符号。 ——[英]特伦斯·霍克斯
四、象征性社会互动
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 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象征性互动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 家米德。 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 系。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 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 程。
The women's website from IG (Internet Group).
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 符号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 人们以符号为介质从事信息传播,其目的是 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只 有通过传受双方的对符号意义的“解释”才 能获得。一方“建构”意义,一方“解读” 意义。
二、符号的分类
信号 象征符
信号
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 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 固定对应关系。
象征符
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 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通过传统、学习来继承 可以自由创造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
make the change!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外延意义: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 事物的集合。(人----) 内涵意义:内涵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 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人----)

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

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

2.新闻传播的特点1)陈述事实,它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是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只有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才能维护新闻的生命。

2)具有新意,要求传播者向受传者提供变动的新情况、新信息、新近发生的新鲜事实,常报常新。

3)报道及时,当食物的变动由“普通事实”变化为“新闻事实”,而尚未回复至“普通事实”这一状态时,传播者及时发现,尽快捕捉,在第一时间里迅速报道这一变化。

4)公开传播,新闻只有最大程度的让全社会自由收受,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3.“陈述事实”和新闻传播的真实性陈述事实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或者传播的事实被夸大或被缩小,某些事实层面被篡改,那么这样的“报道”就不是真正的新闻或者完全的新闻。

因此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就是维护新闻的生命。

新闻的真实性是非常微观,非常具体的,即是“曾经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客观的、现实的人、事、地、时。

4.新闻的定义及认识新闻定义的意义陆定一先生提出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目前流行的各种定义中最恰当的一个定义,这个新闻定义,用极其简约的语言,概括了新闻的四个特点:陈述事实,具有新意,报道及时,公开传播。

从内涵上看,这个定义是新闻这一特定事物的特点总和的确切、简洁的说明,内涵是明确的;从外延上看,这个定义可以说明古今中外一切新闻,所指对象的范围是清晰地。

认识新闻定义,对掌握新闻写作规律起着指导作用。

第二章新闻传播者1. 新闻传播者的角色特征1)新闻传播者是“信息流通的动力” 2)新闻传播者是“意见交流的桥梁” 3)新闻传播者是“监督权力的镜鉴” 4)新闻传播者是“社会民众的教师”以上四个方面是对新闻传播者社会角色的定位,也是社会对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期待,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征中的短处最主要是非常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第二章 传播学基础

第二章 传播学基础

数字媒体导论¥2.1.1 传播的定义“传播”一词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的commnuis,这个词的意思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共有或共享的信息。

对传播的定义,传播有两个重要的组成要素:信息,也即传播的材料;流动,即传播的方式。

简言之,传播就是在信息的流动过程中获得共享。

¥2.1.2 传播的类型传播学的分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传播学是以人类的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的,而狭义的传播学则是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故而也称为大众传播学。

从普遍意义上来讲,传播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

而我们更关心的就是与人类相关的传播。

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社会传播自我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1.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又称为内向传播或自身传播,这种传播主要是发生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中,整个信息交流活动都是在一个人自身内部进行的。

自我传播过程实质就是人的思维过程,自我传播具有明显的心理学特性。

人的思维活动建立在全人类所掌握的知识平台上,根据自身的实践经历对客观世界加以认识并采取符合目的的措施和行动。

¥2.大众传播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如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通过大批复制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从而影响受众的过程。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一个有组织、有一定规范的、专业群体的全部或部分,它们通常不仅具备传播的功能,也可有其他多种能动功能;受传者通常是个人,但经常被传播组织视作是一个具有某种相同特性的群体或集体。

故而大众传播往往是单向传播的过程,没有反馈或交互的环节。

(1)大众传播的特性1)组织性2)广泛性3)公开性4)单向性5)超越性6)即时性(2)大众传播的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出自1948年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①环境监视功能。

传播学第二章PPT

传播学第二章PPT

• • • • • • •
自我传播表现为: 自言自语 独立思考 扪心自问 自我剖析 自我反省 写日记等
• 内向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 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既有传播的一般特性,又有自身特性。
• 二、人际传播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借助语 言和非语言符号进行互通信息的传播。
人际传播与人内传播紧密相连,但 又与人内传播不同,这表现在人内传播 是一个行为主体(个人)内部的信息活 动,而人际传播这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 的信息活动。 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 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是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基础。
印第安人的绘画(象形字)
印第安人的图画文字(表达抽象的概念)
中国秦墓竹简
Hale Waihona Puke 人类的早期传播媒介 古埃及泥版书 古埃及纸草书画
•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 1、克服语言的转瞬即逝性,信息能够 长久保存。 • 2、文字打破了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 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 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 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组织传播的方向
1、自上而下 2、自下而上 3、水平 4、内外之间
组织传播的形式
1、自上而下:布置工作、发布命令和指令、召开 会议等 2、自下而上:汇报工作、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 议等 3、水平:工作交流、信息协作等 4、内外之间: 信息输入与输出 输入:市场调查、计划部、营销部 输出:CIS企业识别系统、广告、公关宣传
• 分类: • 面对面 • 借助媒介
• 特点:
•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 灵活。 • 人际传播的规定性不强、随意性较大。 •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 高。 • 人际传播的保密性强。 • 人际传播具有覆盖面窄、易变形、多数流 于记忆等不足。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传播的模式

传播的模式
13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14
评价:
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 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 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 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 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 传播关系。施拉姆的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 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第二章 传播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模式
1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 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 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 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 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 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接受者所处 的受众群体
来自公众的 压力或制约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C=传播者
M=讯息
R=接收者
接受者 的社会 环境
19
2、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的这一模式说明传播是一 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变量众多的 社会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并不仅仅是有 形的变量——社会作用力之间的互动, 而且也是无形的变量——社会心理因素 之间的互动,这样的视角无疑使社会传 播系统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 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介 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2-2-3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一、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二、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的教育传播模式 三、基于网络的讨论式教育传播模式 四、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育传播模式 五、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式教育传播模式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2-2-3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 么渠道 对谁 产生什 么效果
Who 谁
says What 信息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 接受者 媒体 效果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2-2-2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单向线性传播 香农
确定信息 选择媒体 通道传送 接受解释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第一节 教育传播过程
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一、教育信息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 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整合谐调策略 五段教学策略: 五段教学策略: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 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二、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与典型模式
1.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1.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教育环境
教 育 者
教 育 信 息 反馈

2信息传播学第二章 传播者与受众

2信息传播学第二章  传播者与受众


口 号:娱乐不在别处 端正娱乐态度,解放娱乐思想。专业立场与 游戏精神并重,明星八小时内外兼修。以贴近、 深入的报道为基础,以权威、鲜活的评介为特色。 改变你的娱乐成见,还原娱乐本来面目。
美国主流新闻界信奉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1)严格限权自由主义(Libertarianism); (2)客观性(Objectivity); (3)社会责任感(Social Responsibility);
第三节 媒介控制理论
国家
媒介
公众
1956年希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报业的四种理论》
第三节 媒介控制理论
一、集权主义理论
在西方,印刷出版物出现在16、17世纪君主拥有绝 对权力的集权统治时代,媒介的第一个理论集权主义理
论,根据君主和政府绝对权力的哲学思想认为:
报业应该支持和促进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不得批
4、影响守门人把关的因素
传播者
传播工作惯例
传播组织
社会机构
社会制度
第二节 传播者的控制
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对媒介内容的影响是最根本的影响。
社会制度包括主体意识形态、经济体系、文化、
社会控制方式等等。


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审批、登记;
分配传播资源等等
• • 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现代传播媒介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论述它还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现代传播媒介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现代传播媒介要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画面现代传播媒介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现代传播媒介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四苏维埃极权主义理论报业的集权主义理论发展为后来的报业的苏维埃极权主义理论soviettotalitariantheory并受马列主义斯大林理论混合了黑格尔的思想与19世纪俄国人的思想影响

传播的基本原理

传播的基本原理
希伯特认为:“传播的确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就是一系列的活动及运行永远向着 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行动。定义强调了信息由传播者经媒介流向受传者这一过程的完整性 和连续性。
4/24/2019 7:58 AM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二、传播的定义 传播是指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从四方面
4/24/2019 7:58 AM
第二节 传播的分类
(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 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核准者,调节和控制个人的行为。群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是 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群体通过社会分工与写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能够 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群体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群体对个人成员的重要意义: 1、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2、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3、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相关的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艺术中提出“镜中我”的 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 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 “镜子”,个人透过这个“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4/24/2019 7:58 AM
五、真理性传播 这是以事实为根据,以逻辑推理为过程,以探讨真理、追求真理 为目的的传播。
六、利益性传播 这是以利害关系为话题,以物质利益为诱饵,以采取相应行动为 条件的传播。
七、权威性传播 这是以行政命令手段,以法纪制度为保证,以统一行动为准绳的传播。 八、下向传播 这是指在一个社会系统和组织内,由上向下传达命令、发布指示、宣布任务、确定

第二章 大众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第二章 大众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美国传播学者戴维· 伯洛(1960)的“S-MC-R”模式:讯息来源(sender)——讯息 (message)——渠道(channel)——接 受者 (receiver)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 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 播现象进行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受此观点 影响,许多学者开始注重从传播过程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使传播学 在这一领域飞速发展。 这一视角认为,传播者、受传者与信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传播者可以通过选择、加工和传送各种信息受传者施加影响;而受传 者则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对信息加以选择、过滤甚至扭曲,并可以通 过反馈影响传播者;至于信息,则流动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可以 对二者都产生影响。而除此之外的信息源、媒介、反馈等各种要素之 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便是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也仅仅是作为 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它与社会的整体以及其他各部分之间也 是紧密联系着的。 这种视角就是在这些相互交织的多元关系下考察传播的,它把传 播作为一个各要素密切交织、相互关联的整体过程来考察,具有非常 深远的意义。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要素与特征
大众传播的要素
施拉姆的观点 显性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 反馈 隐含要素
大众传播过程的特征
施拉姆曾经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
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 程的开始。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 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 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 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它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之后,就成了循 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而现实中的传播 过程,尤其是大众传播过程较少有平衡; 它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运动过程, 即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的自我运行的 系统过程,没有发现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传播者1、传播者传播者的条件:1掌握有关受传者的信息:正确判断自己与受传者的关系,了解受传者在寻求什么以及有什么传播习惯和接受传播的技能;2适应传播的场合:根据具体的时空条件决定有吸引力的传播方式;3遵守语用原则;4不传播失实信息的质量原则;5信息足够但不超量的数量原则;6充分运用情景条件、简洁明了原则;7前言后语有关联的关系原则。

1.1普通传播者是指不以传播作为谋生手段,而又在非传媒机构的环境中传播信息的人。

1.2 职业传播者在传播过程的初始阶段,传播者是信息的编码者和发送者;在受传者接收信息并发出反应性信息之后,传播者又成了反馈信息的接收者、分析者和评价者;之后,他又成为传播过程的改进者。

收集信息。

加工信息。

传递信息。

收集并处理反馈信息。

调整、修正传播行为。

1.2.1职业传播者的特点代表性:代表一定的组织、国家、财团等利益自主性:有独立组织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专业性:要有一系列的技术支持集体性:被一次传播都会体现集体的功能复杂性:人员、工作、信息等都很复杂1.2.2职业传播者的权利编辑权:有权编辑采访来信息知情权:也称获知权,有权采访社会发生的各种事件著作权:所采集的信息享有著作权秘匿权:对信息来源有保密的权利安全保护权:在危险环境中又被保护的权利1.3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中说:支配关系:是指传播者根据自己的目标或意图将思想、观点或信息强行灌输出给特定受众的传播情境。

疏离关系:是指传播者不重视与受众的关系,往往缺乏为受众而采集信息、传播信息的意识,传播者开展传播活动出于政治、经济、名望或其他私利的目的。

群体关系:意味着作为个体的传播者有意愿将自己的目的与部分受众的需求、兴趣相结合。

服务关系:要求大众传播者将受众看做是服务对象。

2传播者的控制与受控的性质传播者对信息传播有控制权力。

同时又受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的制约。

对信息传播的控制权:1对媒体的使用权;2对信息的获知权3对信息的选择权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体系。

传播制度:传播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着与之相一致的传播制度。

3信源信源,又称为信息源,任何事物都在其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信息,所以事物的运动就是信息的来源。

传播者和信源的关系分离的关系:传播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从信源处得到信息,但又不依赖信源,他们对新闻价值的认识也各不相同。

合作的关系:虽然传播者和信源分属不同的社会系统,而且代表不同的机构,但是他们在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却是可以相互合作的。

同化的关系:传播者与信源所处的体系是完全相同的,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再各自独立,而且对新闻价值和媒介功能的看法完全相同。

4把关人4.1 大众传播中的把关人的特征隐形性(幕后)。

依附性(在他人的劳动基础上工作)。

追加性(选择、修改、转换等等)。

完善性(把信息变得更有意义)。

4.2 大众传播中把关人的功能检查功能:把关人代表媒介组织和受众的要求和需要,并据此对信息作出鉴别和选择,决定其能否进入大众传播渠道。

加工功能:把关人对将继续传播的信息进行筛选、强调和加工。

评价功能:把关人可以通过编者按、短论、内容提要等形式直接表明态度;也可以用字体、字号、版面位置、传播时间、篇幅长短、顺序先后等形式间接反映立场。

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是检查、加工和评价功能的释放,对传播者和受众的传播、接受行为起到促进或抑制的作用。

桥梁功能:把关人处于传播者与受众的中间地带和交接点,具有桥梁的作用。

5 把关人的模式5.1怀特(美国学者)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是从新闻信源中选取一部分进行的报道;大众传媒组织形成一道“关口”即“门区”,某此新闻得以通过“门区”,而另一些新闻则被挡在门外从而被舍弃。

5.2选择性守门模式乔汉·盖尔顿与马瑞·鲁奇在1965年发表论文指出原始新闻事件的某些主要特点影响着事件在最初是否被把关人选取。

在审视新闻事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时间跨度。

强度或阈限价值。

明晰性。

文化相近性。

一致性。

出乎意料性。

连续性。

组合性。

社会文化价值观念。

5.3巴斯的双重行为模式第一阶段是新采集,在这个阶段中主要的把关人是记者。

第二个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6 议程设置基本观点:媒介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告诉人们“怎么想”方面并不是总能成功,但能非常成功地告诉受众“应该想些什么问题”。

议程设置理论所考察的对象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一人一事,而是大众传播媒介在较长时期内综合的社会效果,并且这种效果通常是在媒介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协同中体现出来的。

“0/1”效果指的是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少数议题的感知。

“0/1/2”效果指的是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0/1/2/…/n”效果指的是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所给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理论考察的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

2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考察了整体的大众传播在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中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

3该理论提示了长期被回避的问题,即大众传播背后的社会控制问题,指出传播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力学关系。

4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议题的一面,没有涉及媒介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5将议程设置的效果绝对化。

7传播者的四种理论7.1集权主义理论:又称权威主义,起源于16世纪的英国,认为统治者的精英阶层应该引导智能处于低端的大众。

内容:1传播者必须对当权者负责,支持和促进政府的权力,并听命于国家的管理。

2公众的异议和批评对于政府和人民是有害的,并且不应被容忍,媒介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3精英统治阶层用各种各样的策略来迫使报界顺从,包括颁发许可证、出版前的内容审查、对少量受优待的报刊授予独有的印刷权、出版业公会的自我约束等。

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会受到迅速而严厉的法律制裁。

7.2自由之上主义理论是针对集权主义而产生的一种传播者理论,认为:人类是理性的,有能力做出他们自己的决定,政府为服务与个人二存在。

普通公民有权知道问题的所有方面,以辨别事实和谎言。

政府不应该干涉媒介,媒介才能最好的为人民服务。

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2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是合法的;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审查,出版内容不受强制;4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7.3社会责任理论是在吸收自由至上主义的基础之上,认为媒介从业人员的实践,应该对社会负有重要的责任。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自由的概念产生了影响;20世纪传媒业出现垄断,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自由至上主义理论过于关注传播者的权利,忽视受众的权利;自由至上主义理论忽视了营利性的传播媒介的低俗化趋向。

内容:1新闻界有权批评政府以及其他机构,但也同样有责任通过适当地让公众知晓以及回应社会的需求及利益来维护民主。

2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符合真实、正确、客观、公正的原则,把握事件的真实意义。

3没有绝对自由的传媒机构,新闻界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对公众和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

4如果公众的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的维护,政府可以通过颁布一些法令来介入媒体的运作。

5传媒机构在法律和制度范围内自我约束,不烬动犯罪、宗教或种族歧视。

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

7.4 全权主义主要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等一些一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的公有财产,不允许私人占有;2传播媒介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接受共产党在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3传播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来传播信息;4传播媒介应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与要求;5国家有权监督和管理出版物。

8.传播者的行为模式1市场模式(资本主义模式)2共产主义模式3进展模式◎在所有的媒介体系中,新闻媒介都是那些掌握政治、经济权力者的代言人。

◎新闻媒介的内容总是反映了给新闻媒介提供资金的利益。

◎所有报业体系都依据自由表达的原则,但是各自解释言论自由的方法不一。

◎所有报业体系都赞成社会责任的教义,并宣称自己可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和兴趣,并声明它们愿意提供让人民参与的渠道。

◎三种报业模式中的每一种都认为其他模式是离经叛道的。

◎新闻院校传播所在社会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它们生活于其间,并不可避免地帮助掌权者继续控制新闻媒介。

◎新闻实践与理论总是不同的,新闻实践往往背离新闻理论。

正面功能·传播信息和监测环境。

·引导舆论和协调社会。

·教育大众和传递文化。

·提供娱乐。

·发展经济。

负面功能·麻醉精神。

·把积极参与事件变成了消极旁观。

·对信息态度冷漠。

·人际间的社会交往、互动减少。

·文化低俗化。

·跨文化传播中的国家主权问题。

来源于政治方面的控制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2对传媒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3对某些传播内容实行强力限制或禁止。

4对大众传播事业从总体上进行规划,或以国家援助的形式给予扶持。

来源于行业的自身控制1经营目标2宣传目标3公共性4公益性来源于利益群体和财团势力的控制1利益集团以强大的资本作后质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主要部分实行垄断,把持广告等重要的收入来源。

2利益集团通过被其控制的议会党团对公营媒介加以干预。

3利益集团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来源于受众的控制1个人反馈。

2组成或加入某一社会组织。

3诉诸法律手段。

4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5社会舆论。

11.大众传播的体制11.1商业经济型的传播体制在所有制形式上,商业型传播体制下的媒介为私人所有。

由于经济上的独立性,这类传播体制下的大众传播具有充分的独立性。

这类传播体制中的媒介组织必须面对信息产品市场,随时关注受众的需要和兴趣,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产品,而且以追逐商业利润为根本目标。

11.2政治宣传型传播体制传播媒介归国家或政党所有。

传播媒介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鼓动者,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传播的内容一般比较严肃。

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拨款,因而传播媒介不以追逐商业利润为传播活动的主要目标。

11.3公共传播型的传播体制1 社会自治型◎媒介既不属于国家所有,也不属于个人所有,而是属于社会所有。

就是说媒介组织由社会机构、社会集团创办,实行社会管理,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