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椎管脊髓外科疾病详解
脊髓疾病基础

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与脑内蛛网膜下腔 相通,其间充满脑脊液
硬脊 膜
软脊 膜 蛛网膜
(二)、内部结构:
1.灰质:神经细胞核团+部分胶质细胞 前角、后角、侧角
前角: 下运动神经元 (支配同侧肌肉)
后角: 痛觉、温觉、部分触觉
第Ⅱ级感觉神经元
(传递感觉冲动)
起源于同侧椎动脉的颅内部分,左右各一根,沿脊髓全长后外侧 沟下行,其分支供应脊髓横断面的后1/3区域。
脊髓后动脉并未形成一条完整连续的纵行血管,略呈网状,分支 间吻合较好,故极少发生供血障碍。
(3)根动脉:
椎动脉、甲状腺下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髂腰动脉和骶外动 脉等分支沿脊神经根进入椎管,统称为根动脉。
侧角损害:脊髓空洞、髓内肿瘤
C8~L2损害: 血管舒缩障碍、泌汗障碍、营养障碍
C8~T1损害: 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小、面部无汗 — Horner征
S2~S4损害: 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真性尿便失禁) 、性功能障碍
2.白质(White Matter)
前索损害:病灶对侧水平以下粗触觉障碍。 刺激性病变出现病灶对侧水平以下难以形容的弥 散性疼痛,常伴感觉过敏。
侧角:自主神经细胞
C8~L2:交感神经细胞 - 调节内脏、腺体功能
C8~T1:脊髓交感中枢 - 支配同侧瞳孔扩大肌、睑板肌、 眼眶肌 - 支配同侧面部血管和汗腺
S2~S4:脊髓副交感中枢 - 支配膀胱、直肠、性腺功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白质:上行传导束(感觉)+下行传导束(运动) 前索、侧索、后索
前索: 脊髓丘脑前束 皮质脊髓前束
脊髓及椎管内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14
颈髓星形细胞瘤
15
星形细胞瘤
16
脊 髓 内 星 形 细 胞 瘤
17
1
髓 内 星 形 细 胞 瘤 横断面
增强
18
2
四、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根据上述CT和MRI表现,髓内肿瘤不难诊 断。
11
颈7~胸2平面脊髓室管膜瘤
12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临床与病理
• 占髓内肿瘤40%,76%为Ⅰ~Ⅱ级,24%为Ⅲ~Ⅳ级 • 颈胸段脊髓最多见,儿童可累及脊髓全长 • 38%囊变,可合并脊髓空洞 • 儿童多见,无性别差异,肿瘤小
13
影像学表现
CT:脊髓增粗,呈等、低或稍高密度;囊变 呈更低密度;轻度强化;CTM脊髓增粗,蛛 网膜下腔变窄
脊髓及椎管内疾病
1
椎管内肿瘤的分类
髓内肿瘤
室管膜瘤 /星形细胞瘤
髓外硬膜内肿瘤 神经鞘瘤 /脊膜瘤
硬膜外肿瘤
转移瘤 /淋巴瘤
2
脊髓内肿瘤 (Intramedullar Tumor of
Spinal Cord)
3
椎管肿瘤:髓内肿瘤
概述
.占椎管内肿瘤的10-15%,以室管膜瘤和星 形细胞瘤最多。
病理:
◆肿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常单发 。 较大肿 瘤易发生囊变,
◆部分肿瘤可沿神经孔生长到椎管外而呈哑 铃状。
◆由于肿瘤生长缓慢,脊髓长期受压,常有 明显压迹,甚至呈扁条状,伴有水肿软化等。
24
概述
临床最常见于20~40岁,常表 现为神经根压迫症状,表现为 疼痛,以后出现肢体麻木、感 觉减退等。
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概述:见p316第一节急性脊髓炎(最常见)各种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病变。
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不明,多数发病前1~4周有病毒感染史。
2、推测有可能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病理:1、病变可在脊髓任一段,但以胸髓T3~5最常见——该处血供不丰富。
其次为颈髓和腰髓,病变通常局限于1个节段。
2、如有2个以上散在病灶——称为播散性脊髓炎。
临床表现:1、以青壮年多见,发病前1~2周有病毒感染史或预防接种史,急性起病。
2、起病时可有低热,病变部位神经根痛,肢体麻木无力,病变节段束带感。
3、大多数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受累平面以下运动障碍,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障碍。
A、运动障碍:a、早期处于脊髓休克期,2~4周后——上运动神经元障碍症状。
b、肌力恢复始于下肢远端,逐步上移。
c、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脊髓损害程度和有无其他并发症。
d、严重病变时——可出现总体反射。
B、感觉障碍:感觉恢复慢且差,恢复时感觉平面逐步下移。
C、自主神经功能障碍:a、早期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容量<1000ml)——充盈性尿失禁——疾病恢复——尿容量<300~400ml时出现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
b、病变平面以下少汗,无汗,角化过度等。
c、病变平面以下发作性出汗过度,皮肤潮红,反射性心动过缓——称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辅助检查:1、CSF检查:细胞数和蛋白正常或略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2、电生理检查:a、VEP:与视神经脊髓炎及MS鉴别。
b、SEP波幅明显下降(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c、MEP:判断疗效和预后的指标(运动诱发电位)。
d、肌电图。
3、MRI:病变节段内多片状或较弥漫的T2高信号,强度不均。
鉴别诊断:1、脊髓血管病:a、缺血性:如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症,但深感觉保留。
b、出血性。
2、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a、>50岁男性,可能为血栓性静脉炎,脊髓血管造影可确诊。
b、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双下肢无力,巴氏征(+),肌肉萎缩,感觉减退——症状加重——完全性截瘫,尿便障碍,肌萎缩明显,反射减弱。
脊髓疾病的神经外科治疗方法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分析
脊髓疾病复杂性与多样性
脊髓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各异,为神经外科医生 诊断和治疗带来极大挑战。
手术技术难度高
脊髓位于脊柱椎管内,空间狭小且周围结构复杂,手术操作难度大 ,对医生技术要求极高。
术后恢复与并发症
脊髓手术可能导致神经功能损伤,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长,且可能出 现并发症,如感染、脑脊液漏等。
放射治疗
对于某些椎管内肿瘤,如恶性肿瘤或手术无法完全切除的肿瘤,放射治 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有助于缩小肿瘤、减轻症状。
03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在椎管内肿瘤的治疗中起辅助作用,如使用化疗药物、激素类
药物等,有助于控制肿瘤生长和缓解症状。
脊柱裂和脊膜膨
手术治疗
脊柱裂和脊膜膨出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修复脊柱裂、切除膨出的脊膜和神经组 织,恢复脊柱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手术方法可能包括脊柱裂修补术、脊膜膨出切除术等。
基因治疗策略
目前脊髓损伤基因治疗的策略主要包括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提高神经细胞存活率等。这些策略的实 施需要选择合适的基因载体和目标基因,确保基因能够准确、高效地导入患者体内。
案例分享
近年来,已有一些基因治疗脊髓损伤的案例被报道,如利用病毒载体将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导入患者体内 ,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这些案例为基因治疗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运动功能恢复方法
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物理治疗如电刺激、按摩等可促进肌肉收缩和血液循环;康 复训练通过专业指导下的锻炼,提高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手术治疗如脊髓修复、移植等可重建神 经通路。
感觉功能改善途径研究
感觉功能改善的意义
神经外科脊髓损伤疾病护理要点解答

神经外科脊髓损伤疾病护理要点解答脊髓损伤(injuries of the spinal cord)为脊柱骨折或骨折脱位的严重并发症。
损伤高度以下的脊神经所支配的身体部位的功能会丧失。
直接与间接的外力对脊柱的重击是造成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常见的原因有:交通事故、枪伤、刀伤、自高处跌落,或是被掉落的东西击中脊椎,以及现在流行的一些水上运动,诸如划水、冲浪板、跳水等,也都可能造成脊髓损伤。
一、护理评估(一)病因分析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残率高、后果严重的疾病,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脊柱和脊髓皆可造成脊髓损伤,间接暴力损伤比较常见,脊髓损伤的节段常发生于暴力作用的远隔部位,如从高处坠落,两足或臀部着地,或暴力作用于头顶、肩背部,而脊椎骨折发生在活动度较大的颈部和腰骶部,造成相应部位的脊髓损伤。
脊柱骨折造成的脊髓损伤可分为屈曲型损伤、伸展型损伤、纵轴型损伤和旋转型损伤。
(二)临床观察1.脊髓性休克期(spinalshock)脊髓损伤后,在损伤平面以下立即出现肢体的弛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各种感觉和反射均消失,病理反射阴性,膀胱无张力,尿潴留,大便失禁,低血压(收缩压降至70~80mmHg)。
脊髓休克是损伤平面以下的脊髓节段失去高级中枢调节的结果,一般持续2~4周,再合并压疮或尿路感染时持续时间还可延长。
2.完全性的脊髓损伤在损伤平面以下,各种感觉均消失,肢体弛缓性瘫痪,深浅反射均消失,括约肌功能亦消失,经2~4周脊髓休克过后,损伤平面以下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出现总体反射,即受刺激时,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跖曲,两下肢内收,腹肌收缩,反射性排尿和阴茎勃起等,但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无恢复。
3.不完全性的脊髓损伤在脊髓休克消失后,可见部分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恢复,但肌张力仍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可为阳性。
4.脊髓瘫痪(1)上颈段脊髓损伤:膈肌和肋间肌瘫痪,呼吸困难,四肢瘫痪,死亡率很高。
(2)下颈髓段损伤:两上肢的颈髓受损节段神经支配区,呈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表现,该节段支配的肌肉萎缩,呈条状感觉减退区,二头肌或三头肌反射减退;即上肢可有下神经元和上神经元两种损害症状同时存在,而两下肢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为痉挛性截瘫。
脊髓疾病(21)

脊髓疾病
概述
脊髓解剖(外部结构)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 组成部分,是脑干向下 的延伸部分,上端在枕 骨大孔处于延髓相连 (以C1为界),下端至 L1下缘形成圆锥。全长 42-52cm,占椎管总长的2\3.
脊髓解剖
脊神经共31对,颈8,胸12, 腰5,骶5,尾神经1对, 脊髓也分31节端。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二.共同症状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 前角或前根损害 产生下运动神经元瘫
痪,无感觉障碍。 锥体束损害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前角和锥体束兼有损害 出现上下运动神
经元瘫痪的混合症状。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2.感觉障碍 后角或后根损害 节段性感觉障碍。分离性感
觉障碍。 后索损害 病变以下同侧深感觉缺失及触觉减
脊髓压迫症
脊髓腹侧病变使前根受压,早期可出现 前根刺激症状,支配肌群可见肌束颤动, 以后出现肌无力或肌萎缩。
脊髓压迫症
(二)感觉障碍; 髓外病变:感觉障碍自下肢远端向上发展 髓内病变:早期出现病变节段支配区分离性感觉
障碍,累及脊髓丘脑束时感觉障碍自病变节段 向下发展,鞍区S3~5感觉保留至最后受累,称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一.脊髓节段的临床诊断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高颈段C1~4 四肢上运动 神经元瘫痪,病变以下全 部感觉缺失,大小便障碍, 四肢及面部无汗。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膈神经:腹式呼吸消失, 三叉神经脊束核 副神经核 后颅窝 延髓下端
脊髓损害的临床诊断
颈膨大C5~T2 上肢为下运动 神经元瘫痪,下肢为上运动神 经元瘫痪。病变以下各种感觉 缺失,上肢有节段性感觉减退或 消失,可有肩或上肢根性痛,括 约肌功能障碍,Horner征。 反射改变有助定位。
神经外科脊髓栓系综合征临床常见问题与解答

神经外科脊髓栓系综合征临床常见问题与解答简述脊髓与椎管的生理关系。
答:生长发育过程中,只有胚胎期1~3个月,脊髓与椎管生长的长度一致。
自胚胎第4月起,椎骨生长速度快而脊髓生长速度慢,因此脊髓下端相对于椎管下端逐渐升高。
至成人时,脊髓下端位于胸12~腰1椎体之间。
何谓脊髓栓系综合征?答:各种先天和后天原因引起脊髓或圆锥受牵拉,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和畸形的综合征称为脊髓栓系综合征。
由于脊髓受牵拉多发生在腰骶髓,引起圆锥异常低位,故又称低位脊髓。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病因有哪些?答:脊髓和脊柱末端的各种先天性发育不良,如隐性脊柱裂、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脊髓终丝肥大、先天性囊肿及潜毛窦等;腰骶部脊膜膨出术后粘连、腰骶椎管内脂肪瘤等,也可导致脊髓栓系综合征。
患儿以腰骶皮肤异常、脂肪瘤和脊膜膨出多见,成人则以终丝增粗和脂肪瘤多见。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答:(1)疼痛:腰骶部疼痛比下肢常见,疼痛局限于腰背部、腹股沟、会阴区和臀部,有时可放射至下肢。
腰骶部活动时,尤其是屈伸运动会使疼痛加剧。
(2)下肢运动感觉障碍:表现为进行性下肢无力、步行困难、麻木及感觉减退。
(3)泌尿系统症状:表现为紧张性、充盈性尿失禁,尿频,残余尿增多可能引起尿路感染。
(4)直肠功能障碍:由于结肠、直肠蠕动功能减弱,失去正常的排便反射,引起排便困难和便秘。
(5)肢体畸形:常见的脊柱畸形有脊柱侧凸和脊柱过度前凸,常见的下肢畸形有锤状趾、高弓足、马蹄足、足内翻等。
(6)腰骶部皮肤改变:表现为腰骶部皮肤隆突或凹陷,伴毛发丛生、皮下脂肪瘤、色素沉着及皮肤血管瘤。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促发因素有哪些?答:(1)儿童的生长发育期。
(2)成人见于突然牵拉脊髓的活动,如向上猛踢腿、向前弯腰、分娩、运动或交通事故中髋关节被迫向前屈曲。
(3)椎管狭窄。
(4)外伤,如背部外伤或跌倒时臀部着地等。
简述脊髓栓系综合征儿童型与成人型的区别。
答:成人型脊髓栓系综合征最突出的症状是疼痛,常表现为下肢痛,多牵涉到肛门直肠区,伴有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以便秘和尿频、尿急多见。
外科名解

名词解释1.库欣(Cushing)反应:当颅内压急剧增高至接近动脉舒张压时,血压显著升高、脉搏减慢、脉压增大;继之出现潮式呼吸、血压下降、脉搏细数,最后呼吸心跳停止,死亡,这些生命体征的改变被认为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称之为库欣反应。
2.脑疝:颅内病变所致颅内压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可使一部分脑组织移位,通过一些孔隙,被挤压至一些较低的部位,称为脑疝。
3.逆行性健忘(近事遗忘):是指脑震荡患者清醒后多不能回忆受伤当时及至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常提示近记忆中枢—海马回受损的结果。
4.中间清醒期:原发损伤轻,引起的原发性昏迷,时间短,清醒后可有头痛、呕吐。
血肿增大继发脑疝引起再昏迷。
此间有一段意识好转或清醒时间,称为中间清醒期。
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昏迷-清醒-再昏迷。
5.脊髓半切综合征:脊髓受到(炎症、外伤)肿瘤压迫出现的脊髓传导束受压症状,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触觉深感觉的减退,对侧病变平面2~3个节段以下的痛,温觉丧失,腰髓以下一侧病变小引起的这一综合征。
6.连枷胸:由于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使局部胸壁失去完整肋骨支撑而软化,表现为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软化区胸壁内陷,呼气时外突称连枷胸。
7.纵隔扑动:呼、吸气时,两侧胸膜腔压力不均衡出现周期性变化,使纵隔在吸气时移向健侧,呼气时移向伤侧,称为纵隔扑动。
8.张力性气胸::胸壁、肺、支气管或食管上的创口呈单向活瓣,与胸膜腔相交通,吸气时活瓣开放,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活瓣关闭,空气不能从胸膜腔排出,因此随着呼吸,伤侧胸膜腔内压力不断增高,以致超过大气压,形成张力性气胸,又称压力性气胸或活瓣性气胸。
9.Pancoast综合征:是指由于位于肺尖和肺上沟的肺肿瘤导致臂丛神经和颈交感神经受累,临床上以Horner综合征及肩部与上肢的疼痛等为表现。
10.Horner综合征:同侧上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
11.特异性免疫疗法:用经过处理的自体肿瘤细胞或加用佐剂后,作皮下接种进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
1. 再造颅缝 2. 切除大块颅骨减压 3. 手术最好在生后6个月内进行,出现
功能障碍后效果不好。
(四)颅底陷入症
枕大孔周围的颅底结构向颅内陷入, 枢椎齿状突高出正常水平,甚至突入枕骨 大孔使延髓受压和局部神经受牵拉。常合 并扁平颅底和环枢椎畸形、小脑扁桃体下 疝畸形。
各种肿瘤由部位的不同可只引起上述 症状中的一部分,组成不同的综合征。 可以根据这些症状初步确定肿瘤部位。
2.脊髓、神经受损的表现:下肢不同程度瘫痪,膀 胱、肛门扩约肌障碍。阴性骶椎裂的病人可有尿失 禁。
诊断:
临床表现+X片+穿刺抽出脑脊液可确诊。 MRI可以明确病变程度。
治疗:
显性脊柱裂均需手术,手术时机在1~3个 月。手术切除囊壁,严密加固缝合,修补。 有栓系综合征的患者,分离松解。
三、狭颅症
狭颅症又称颅缝早闭或颅缝骨化,导致 颅腔狭小,影响脑的正常发育。病因不 清。
鞍区肿瘤的临床表现
视力视野改变 眼底检查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内分泌功能紊乱
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表现
早期压迫中脑导水管出现高颅压症状 中脑、小脑、丘脑压迫症状,如上视困难 小儿碍
小脑蚓部肿瘤:步态不稳,行走不能、站立 向后倾倒
桥小脑脚肿瘤:患侧耳鸣,听力下降、后组 颅神经功能障碍等
CT、MRI能明确膨出类型
治疗
手术治疗切除膨出组织,关闭缺损。时机 出生后半年到一年手术较为安全,但有呼 吸阻塞,或表面易破者应提早手术。
(二)脊柱裂
脊柱棘突和椎板缺如,椎管向背侧开放, 好发于腰骶部。可分为脊膜膨出、脊髓 脊膜膨出和脊髓膨出。
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出生后背部中线肿物,随年龄增长而增 大。基底宽窄不一,部分人表面有毛发和色素沉着。 有的合并毛细血管瘤。前囟未闭着,哭时按压前囟, 囊肿张力可增高。部分透光实验可为阳性。如表面 没有皮肤,椎管脊膜敞开,为脊髓外露
2. 脑膜膨出:颅骨缺损小,肿块小,囊性, 可压缩,哭时张力可变。
其余介于二者之间。
位于鼻根部者:
1. 眼距增宽,眼眶变小。 从筛板向鼻腔突出者,形状似鼻息肉。 1. 鼻腔堵塞引起呼吸困难,泪囊炎。 位于颅底局部神经功能障碍和颅神经损害。 颅盖部可有脑发育不全,肢瘫,抽搐等。
辅助检查
X线摄片示局部颅骨缺损
病因为先天发育畸形
临床表现
多在成年以后发病,颈神经根、后组颅 神经、延髓以及小脑症状。严重者可有颅 内压增高,并可因小脑扁桃疝而致死。
外观:颈项粗短、枕后发际低、特殊外观。
诊断:
X线侧位片:硬腭-枕大孔后上缘连线,齿 状突超出此线3mm可确诊。
Booggard 线 : 颅 前 窝 底 和 斜 坡 夹 角 >145o 可诊断扁平颅骨。
5 先天性肿瘤 6 血管性肿瘤 7 转移性肿瘤 8 邻近组织侵入到颅内的肿瘤 9 未分类的肿瘤
性别:男性多于女性,儿童差别不大 年龄: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但小于两岁
及大于60岁者少见。 病因:尚不清楚 发生部位:大脑半球最多,其次蝶鞍及周
围、桥小脑角、小脑、脑室及脑干
生长方式: 1. 扩张性生长 2. 浸润性生长 3. 多灶性生长
• 感染 • 引流管外露
二、颅裂和脊柱裂
都是由胚胎发育障碍引起,好发于颅骨中 线部及脊柱腰骶段。分为显性和隐性。
(一)颅裂
显性颅裂又称囊性颅裂或囊性脑膨出。根 据膨出内容可分为: 1.脑膜膨出 2.脑膨出 3.脑膜脑囊状膨出 4.脑囊状膨出
临床表现
位于枕部特点:
1. 脑膜脑囊状膨出:颅骨缺损大,肿块大, 实质性,不透光,啼哭时张力不变,表 面皮肤薄,易破溃。
MRI可显示延髓和颈髓的受压情况和小 脑扁桃体的位置。
治疗
无明显症状,观察,但需注意避免外 伤。有症状需及时手术减压。
第一节 颅内肿瘤
一 颅内肿瘤 (一) 概述
颅内肿瘤有原发和继发之分,原发颅 内肿瘤占全身肿瘤的2%,在各系统中肿瘤 中居11位。儿童占比重大,仅次于白血病。
分类:1992WHO分类和1998年北京神经外 科研究所分类 1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2 脑膜的肿瘤 3 神经鞘细胞肿瘤 4 垂体前叶肿瘤
2. CT检查:可显示颅内情况和脑积水程 度。
3. MRI可明确部分病因。
治疗
• 对症治疗 • 去除病因解除梗阻 • 引流手术 • 分流术
1)腰蛛网膜下腔-腹腔分流术:仅适用交通性脑积 水
2)脑室-体腔分流术:脑室腹腔分流,脑室心房分 流
并发症
• 堵管
原因 1. 脑脊液蛋白含量过高 2. 脑室内出血或心脏内血液逆流 3. 大网膜粘连包裹
正常小儿生后六个月骨缝开始闭 合后囱在生后2月,前囱生后14~22月闭 合
婴儿大脑生后6个月增长85%,一年 后增长135%。头围扩大在生后一年内达 成人50%。
临床表现
1. 头颅畸形
2. 脑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智力低下, 可有癫痫,肌力差,晚期可有视神经 萎缩,失明。
3. 眼部症状和其它部位畸形
• 非交通性脑积水
病因:产伤所致颅内出血,炎症粘连,先天畸形, 少部分为肿瘤所致,1/4病因不清。
临床表现
出生6月内患儿主要表现为头围增大,额顶突出, 囟门扩大隆起,颅缝增宽,头皮静脉怒张。双眼 呈落日征,叩诊呈破壶音。智力低下,可伴有抽 搐。
较大婴儿和成人:高颅压表现。
辅助检查
1. X线颅骨摄片:可见颅腔扩大,骨质变 薄,骨缝分离。及颅底畸形情况。
临床表现 一 高颅压的症状 二 局灶性症状 1 刺激性症状,如癫痫、疼痛、肌肉抽搐 等。 2 压迫性症状:神经组织功能丧失。
大脑半球肿瘤的临床表现
精神症状:常见于额叶肿瘤 癫痫发作:全身阵挛性大发作或局限性发作 感觉障碍:顶叶的常见症状 运动障碍:对侧肢体肌力减弱 语言障碍 :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 视野损害:枕叶和颞叶深部肿瘤
颅脑、椎管脊髓的外科疾病详解
颅脑和脊髓的先天畸形
一、 先天性脑积水
先天性脑积水或称婴儿脑积水:婴幼儿时 期由于脑脊液循环受阻、吸收障碍、分泌过 多,导致蛛网膜下腔扩大,导致颅内压增高 和脑功能障碍。婴幼儿可有头颅扩大,儿童 和成人仅有颅内压增高。
脑积水
根据脑室系统和蛛 网膜下腔是否相通 分为:
• 交通性脑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