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坤简报_关于民间借贷新司法解释的评述

合集下载

最新版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全文」

最新版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全文」

最新版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全文」最新版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全文」第一条为了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保护借贷双方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解释。

第二条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在民事领域内依法自愿订立的借贷合同,并非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开展的金融业务活动。

第三条民间借贷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信、合法的原则。

当事人应当依法明确出借利率和还款方式,并在合同中明确表述,依据合法利率水平确定借贷利率。

第四条凡是民间借贷合同中的利率超过年利率24%的,应当认定为“超高利率”,不得超出“超高利率”的部份,视为无效;若借款利率低于年利率24%的,不属于“超高利率”范畴,但仍应遵循法定利率上限规定。

第五条对于民间借贷合同中浮现的债权转让,应当遵循合同约定和相关法律规定。

债权转让方应当书面通知债务人,并告知债务人该次债权转让是否为最终债权转让。

第六条无论是出借人、借款人还是债权转让方,都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按时履行还款义务。

如借款人逾期还款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违约金、逾期利息等费用,同时,出借人有权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七条在民间借贷行为中,出借人和债务人应当按照约定互相尽善尽美地履行义务。

借款人应当在还款期限内按时足额还款,保证出借人的合法权益。

出借人应当在借贷合同约定利率范围内,提供合法合规的借款服务。

第八条民间借贷行为中,如浮现争议,双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通过商议解决;如果商议不成,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解决。

第九条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时,应当从维护借贷双方合法权益出发,同时注重保护民事行为的诚信、公允。

第十条本司法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自施行之日起,与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合用法律问题的通知》同时废止。

本文档所涉及附件:本司法解释未涉及任何附件。

本文档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合同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99年5月2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最高人民法院民间借贷的最新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民间借贷的最新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民间借贷的最新司法解释为了更好的妥善化解民间借贷纠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结合相关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具体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请阅读下面的文章了解全文详情。

为了更好的妥善化解民间借贷纠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结合相关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具体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请阅读下面的文章了解全文详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法[2011]3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整体形势良好,但是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出现了与民间借贷相关的债务不能及时清偿、债务人出逃、中小企业倒闭等事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较大冲击,相关纠纷案件在短期内大量增加。

为践行能动司法理念,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妥善化解民间借贷纠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高度重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判执行工作。

民间借贷客观上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社会融资需求,增强了经济运行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促进了多层次信贷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但实践中民间借贷也存在着交易隐蔽、风险不易监控等特点,容易引发高利贷、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以及非法集资、暴力催收导致人身伤害等违法犯罪问题,对金融秩序乃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也使得人民法院妥善化解民间借贷纠纷的难度增加。

因此,人民法院应当高度重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判执行工作,将其作为“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重要工作内容,作为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重要切入点,通过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有序发展,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20最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2020最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2020最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而非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年息36%内受国家法律保护,超过36%无效。

2020最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1、对民间借贷行为及主体范围、受理与管辖进行了规定。

司法解释规定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从借贷主体的适用范围上与金融机构进行了区分。

规定了民间借贷案件的受理与管辖,包括起诉条件、民间借贷合同履行地的确定以及保证人的诉讼地位等问题。

2、对民间借贷案件涉及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交叉的情况作出规定。

规定对于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民间借贷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不予受理或者驳回起诉,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对于与民间借贷案件虽有关联,但不是同一事实的犯罪,人民法院应当将犯罪线索材料移送侦查机关,但民间借贷案件仍然继续审理;借款人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或者生效判决认定其有罪,出借人起诉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3、明确了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

规定了自然人之间民间借贷合同的生效要件;规定企业之间为了生产、经营需要签订的民间借贷合同,只要不违反合同法第52条和本司法解释第14条规定内容的,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企业因生产、经营的需要在单位内部通过借款形式向职工筹集资金签订的民间借贷合同有效;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生效的判决认定构成犯罪,民间借贷合同并不当然无。

2024年民间借贷司法解释25条释义

2024年民间借贷司法解释25条释义

2024年民间借贷司法解释25条释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间借贷行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民间借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司法解释也较为复杂。

为了明确民间借贷相关法律规定,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对《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进行了修订,其中包括了25条释义。

下面将对这25条释义进行详细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一、关于民间借贷法律地位的解释1.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一条规定,民间借贷属于我国民事法律关系,适用我国《合同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具有合法性、有效性和有约束力。

这意味着借贷双方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借贷合同,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2.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民间借贷对于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的民间借贷行为,《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二条规定,应当根据《金融机构民间融资管理办法》进行规范管理,以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这样的规定有利于规范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行为,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

3.网络借贷的司法解释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网络借贷成为了大众借贷的重要形式。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三条明确指出,对网络借贷应当依法进行监管,加强风险防范,保护出借人和借款人的合法权益。

这也意味着网络借贷平台将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以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关于民间借贷合同的解释4.民间借贷合同的法律效力《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四条规定,民间借贷合同应当依法成立,且具有法律效力。

合同的成立应当符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而合同的法律效力意味着借贷双方应当严格履行合同约定,不得擅自变更或违约。

5.民间借贷利息的约定关于民间借贷利息的约定,《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五条明确规定,自由约定的借贷利息应当合法合理,不得高于法定利率。

这一规定旨在防止利息过高,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

6.民间借贷抵押担保的约定对于抵押担保的约定,《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六条规定,应当依据《担保法》等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约定,并明确抵押物的种类、数量、价值等信息。

2024年民间借贷司法解释25条释义

2024年民间借贷司法解释25条释义

2024年民间借贷司法解释25条释义在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其中包含了25条释义,这对于规范和维护民间借贷市场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这25条释义进行解读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广大民间借贷市场的从业者和借款人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促进民间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关于民间借贷的定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释义,对民间借贷的定义进行了明确规定。

其中指出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之间、或者自然人与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进行的借贷活动,具有交易双方之间是平等主体的特点。

这一释义为我们明确了民间借贷的范围和特点,使得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更好地适用于民间借贷行为。

1.民间借贷的主体资格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释义中,对于民间借贷的主体资格进行了明确规定。

其中指出,民间借贷的主体应当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这一释义对于参与民间借贷活动的主体资格进行了明确规定,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防止未成年人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参与民间借贷活动,保护相关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

2.关于借贷标的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释义中,对于借贷标的进行了明确规定。

其中指出,借贷标的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

这一释义对于借贷标的的范围和限制进行了明确规定,有助于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民间借贷进行违法活动,保护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

3.关于利率的规定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释义中,对于利率的规定进行了明确规定。

其中指出,民间借贷的利率,应当综合考虑国家有关利率政策、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借款人的信用等因素确定,不得高于法律法规规定的利率上限。

这一释义对于民间借贷中利率的设定进行了规范,有助于防止过高的利率导致借款人被套利或者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

2024年民间借贷司法解释25条释义

2024年民间借贷司法解释25条释义

2024年民间借贷司法解释25条释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活动也日益频繁,其中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常见的经济行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为了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国家对民间借贷的司法解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2024年民间借贷司法解释25条释义即是其中的具体规定。

一、民间借贷的定义和适用范围在《2024年民间借贷司法解释25条》中,对民间借贷的定义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规定了适用范围。

其中,民间借贷是指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以货币或者其他标的物为借贷对象,按照自愿、平等和公平的原则,通过书面或者口头形式所进行的借贷行为。

二、借贷合同的形式和内容民间借贷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借贷的具体内容,包括借款金额、利率、还款期限等重要条款。

此外,合同中还应当规定借款用途、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相关内容,以确保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借贷利率的规定根据《2024年民间借贷司法解释25条》,借贷双方应当自主协商确定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

借款人和出借人可以根据市场利率和双方的协商,自由确定借贷利率,但不得超过法定利率上限。

四、借贷违约的处理借贷双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还款期限履行还款义务,一旦发生违约行为,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逾期还款应当支付罚息等。

出借人不得以暴力、恐吓等非法手段催收债务,借款人也不得采取逃避、拖延等手段逃避还款责任。

五、借贷纠纷的解决对于借贷纠纷的解决,《2024年民间借贷司法解释25条》规定了一些具体的处理方式,包括协商解决、仲裁解决、诉讼解决等。

在协商解决方面,借贷双方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纠纷;在仲裁解决方面,可以选择依法成立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在诉讼解决方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六、民间借贷的监督管理为了加强对民间借贷行为的监督管理,《2024年民间借贷司法解释25条》强调了对民间借贷行为的监管与规范。

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目次一、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修改背景二、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适用范围三、关于借贷合同无效的认定规则四、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五、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执行的本息保护政策六、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溯及力基于保障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贯彻实施民法典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于2020年8月及12月先后两次对2015年9月起施行的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作出修改,第二次修正后的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已于2021年1月1日与民法典同步施行。

本文结合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两次修改的背景及条文变化情况,对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中的相关问题作出介绍与阐释,以供在理解和适用中参考。

一、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修改背景民间借贷,泛指在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之外自发形成的融资形式。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供需矛盾的有效解决方案,民间借贷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一方面,民间借贷因具备形式灵活、手续简便、融资快捷等显而易见的优点而日趋活跃;另一方面,也因民间借贷天然具有的粗放、隐蔽、无序等特点,加上我国金融体制和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民间借贷相关问题引发大量纠纷进入法院,给人民法院司法审判工作带来困扰。

民间借贷在我国并非一个立法层面的概念,长期以来,是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制定相关司法解释以及司法政策性文件,在司法实务层面上将借贷行为区分为金融借贷和民间借贷,适用不同的裁判规则和利率保护标准。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华东分院《关于黄金借贷案件处理问题的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城市借贷超过几分为高利贷的解答》中,最高人民法院就开始以司法解释对借贷及利息保护的问题加以规定。

自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颁行《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首次以司法解释形式对民间借贷作出明确规范后,最高人民法院又于2011年先后下发《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等司法政策文件,重点加强了在民间借贷案件审理过程中的证据审查、利息与高利的认定、防范惩治虚假诉讼与刑事犯罪行为等方面工作的指导。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25条释义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25条释义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25条释义民间借贷是指个人、组织在未取得金融业务许可的情况下,以自有资金为抵押或担保,从事向他人提供贷款或借款服务的行为。

为了规范民间借贷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该解释于2015年9月1日起施行,一共包括25条释义。

下面将对这25条释义进行详细的解读。

第一条: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审理,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这一条规定了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适用法律基础,即合同法和民事诉讼法。

第二条:借贷行为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人民法院应予保护。

这一条明确了当借贷行为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时,法院应该给予保护。

这是因为在借贷活动中,双方在自愿、平等和等价的原则下进行交易,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自主意愿。

第三条:借款合同利率未约定或约定的利率明显不合理的,适用利率不低于最近一次公布的相同期限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

这一条规定了在借款合同中未约定利率或约定的利率明显不合理的情况下,法院如何确定利率标准。

根据解释规定,利率不低于最近一次公布的相同期限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

第四条:借款人不得将利率约定为“日利率”。

这一条规定了借款合同中利率的约定方式。

根据解释规定,借款人不得将利率约定为“日利率”,这是为了避免高利贷和剥削行为。

第五条:出借人催收借款,应当依法文明合理催收。

这一条规定了出借人在催收借款时应遵守的原则。

出借人在催收借款时应依法进行,不得使用暴力、威胁、恐吓等非法手段。

同时,催收行为应当合乎社会道德,遵循合理、文明的原则。

第六条:民间借贷双方当事人到人民法院起诉后,法院应当受理。

这一条规定了当事人在民间借贷纠纷中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审理此类案件,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双方当事人没有以书面形式确认民间借贷关系的,需要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借贷关系的建立。

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本文旨在对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进行解读和应用,以明确其背景和目的。

背景: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私人之间的非银行或非金融机构借贷行为的司法解释。

它的出台旨在准确解释和适用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公平正义,推动私人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

目的: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目的是为了明确和规范私人借贷行为的法律适用,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司法解释的制定和应用,法院能够更好地处理和解决与民间借贷相关的争议和纠纷,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

本文将对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具体内容和适用原则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加深对其理解和应用。

本文旨在解释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中的相关术语和定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适用该解释。

在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中,涉及的术语和定义如下:民间借贷:指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法人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其他机构之间的非法定货币的借贷活动。

借款人:指向他人借贷资金或接受他人债权转让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出借人:指将资金借给他人或将债权转让给他人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利率:指借款人向出借人支付的费用,以年利率计算。

利息:指出借人从借款人处获得的经济利益。

合同利率:指借款人与出借人在借贷合同中约定的利率。

逾期利率:指借款人未按照借贷合同约定的期限归还借款,出借人对逾期金额收取的利息。

合同:指借款人与出借人之间订立的书面或口头的借贷协议。

借贷纠纷:指因民间借贷活动发生的争议,包括但不限于借款本金、利息、罚息、违约金等。

以上是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中的部分术语和定义,其他术语和定义请参见相关法律文书。

理解和正确适用这些术语和定义对于处理借贷纠纷案件和保护当事人权益至关重要。

适用范围以上是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中的部分术语和定义,其他术语和定义请参见相关法律文书。

理解和正确适用这些术语和定义对于处理借贷纠纷案件和保护当事人权益至关重要。

适用范围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适用范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界定。

最高人民法院民间借贷的最新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民间借贷的最新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民间借贷的最新司法解释为了更好的妥善化解民间借贷纠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结合相关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具体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请阅读下面的文章了解全文详情。

为了更好的妥善化解民间借贷纠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结合相关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具体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请阅读下面的文章了解全文详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法[2011]3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整体形势良好,但是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出现了与民间借贷相关的债务不能及时清偿、债务人出逃、中小企业倒闭等事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较大冲击,相关纠纷案件在短期内大量增加。

为践行能动司法理念,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妥善化解民间借贷纠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高度重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判执行工作。

民间借贷客观上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社会融资需求,增强了经济运行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促进了多层次信贷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但实践中民间借贷也存在着交易隐蔽、风险不易监控等特点,容易引发高利贷、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以及非法集资、暴力催收导致人身伤害等违法犯罪问题,对金融秩序乃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也使得人民法院妥善化解民间借贷纠纷的难度增加。

因此,人民法院应当高度重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判执行工作,将其作为“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重要工作内容,作为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重要切入点,通过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有序发展,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学习交流

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学习交流

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学习交流2020.8.27文康集体学习活动概况•《关于修改<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决定》,2020年8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09次会议通过,共32条。

自2020年8月20日起施行。

•该司法解释最大的变化是大幅度降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推动民间借贷利率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同时对民间借贷的范围、合同效力、裁判规则等进一步规范。

沿革•1991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2015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8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通知》•《民法典》第680条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2020年7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为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一、核心条款—利率保护上限•1.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从年利率24%修改至LPR(一年期)的四倍•2.取消旧《规定》中年利率24%-36%之间的“灰色地带”二、主体的界定旧规定新规定第一条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

第一条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1.职业放贷人的界定•新《规定》新增了关于“职业放贷人”的明确规定。

•第十四条“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条款的第(三)项:“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此条款对职业放贷行为作出了明确定义。

•所谓职业放贷人,是指出借人的出借行为具有反复性、经常性借款目的也具有营业性。

民间借贷合同司法解释

民间借贷合同司法解释

民间借贷合同司法解释民间借贷合同司法解释是法院对民间借贷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法规的解释和解决方式的规定。

根据我国法律制度的规定,司法解释对法院审判具有指导性和约束力。

一、利率问题:对于民间借贷合同中的利率问题,司法解释通常规定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对于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高利贷,一般可以认定为“霸王条款”并予以撤销。

另一方面,对于超过法定利率的借贷合同,一般视为利率无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合同有效性问题:司法解释还对于民间借贷合同的有效性问题作出了解释。

根据解释,一方面,新的解释规定了借款合同的形式要求,即合同应以书面形式订立,并明确约定借贷的金额、利率、期限等重要条款。

另一方面,解释规定了借款人和出借人的身份资格和能力限制。

如借款人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出借人必须具有合法的出借资质。

三、借贷关系确认问题:对于是否构成民间借贷关系的问题,司法解释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解释规定了民间借贷的特征和要件,如出借人出借款项,借款人同意归还等。

另一方面,解释规定了民间借贷形成的方式,如签订借款合同或其他具有借贷意思表示的文书。

四、合同解除和违约责任:司法解释对于合同解除和违约责任问题也进行了规定,以解决相关纠纷。

解释规定,在借款合同解除或纠纷产生时,当事人一方申请执行,可以依法申请法院解决纠纷,并明确违约方应承担违约责任。

五、合同变更和转让问题:对于民间借贷合同的变更和转让问题,司法解释也予以明确规定。

解释规定,任何对合同金额、期限、利率等重要条款的变更,都应当经过双方协商一致,并以书面形式进行。

而借款合同的转让,则需要双方协商一致,并办理相关手续。

总体而言,民间借贷合同司法解释旨在为法院审判提供依据和指导,明确了民间借贷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和相关责任,保证了当事人的权益得到依法保护,也为纠纷的解决提供了明确的法律途径。

事实上,司法解释不仅仅是针对法院的指导,也为当事人在签订借贷合同时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促使当事人形成规范和合法的借贷行为。

最高法关于民间借贷的司法解释全文

最高法关于民间借贷的司法解释全文

最高法关于民间借贷的司法解释全文最高法关于民间借贷的司法解释全文司法,又称法的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高法关于民间借贷的司法解释全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2015年8月6日,全国最高人民法国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自2015年9月1日起施行。

以下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全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5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55次会议通过) 为正确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

第二条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

第三条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仍不能确定的,以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第四条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

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一般保证,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

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加快,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关于民间借贷的司法变革。

在新的司法解释下,个人抵押贷款、法人和企业信托贷款以及各种形式的小额借贷行为都被确认为合法有效的。

本文将分析“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背景、司法解释的主要内容、新司法解释的社会意义以及新司法解释的不足。

关键词: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个人抵押贷款、法人和企业信托贷款、小额借贷一、解释背景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技进步,大众投资精神和金融科技发展加快,民间借贷也变得更加普及化。

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和保险公司依然存在,但他们的管制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

民间借贷的兴起,使得中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金融机构,如P2P网贷、互联网金融以及创新准备金中心等。

随着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民间借贷也面临着来自社会不安和监管当局的质疑。

此时,为了稳定市场,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解决民间借贷事宜,中国最高法院于2018年出台了新的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二、司法解释主要内容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重新界定了民间借贷的概念,新的司法解释包括两个部分:(1)首先,新的司法解释明确了一些形式的民间借贷合法有效,如个人抵押贷款、法人和企业信托贷款以及各种形式的小额借贷;(2)其次,新司法解释中对民间借贷合同规定了明确的编写标准,要求合同分明表明衡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能有单方面的条款,也不能有违法的内容,以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新司法解释的社会意义新的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出台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司法变革的重要一步。

这一法解释的出台从法律上对民间借贷行为予以明确认可,从而使市场的参与者受到保护。

首先,不少新兴金融机构此前受到来自市场上混乱法律环境的限制,而“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出台,使得这些金融机构可以正常存在,并与传统金融机构竞争。

其次,新司法解释的出台对市场投资者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新解释重新界定了民间借贷的概念,不仅更加关注了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而且要求合同必须分明,确保双方权利和义务。

理解与适用第3条: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理解与适用第3条: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理解与适用第3条: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年第二次修正)第三条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仍不能确定的,以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条文主旨】本条是关于民间借贷合同履行地确定的规定。

【条文理解】本条主要是借鉴了《民法典》《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解释》等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针对民间借贷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义务履行均为给付货币义务这一特点,进一步统一了司法实践中对民间借贷纠纷合同履行地的认识。

本条在2015年《民间借贷规定》施行后,在2020年8月的第一次修正中改动有一处:将本条中“有关”改为“相关”。

在2020年12月的本规定第二次修正中,本条没有修改。

在具体适用本条时,应着重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理解:一、合同履行地的基本理论合同履行地这一名词在民事实体法和民事程序法领域均有表述,但法律评价上却大有不同,下面从各自定义、特征、功能及其区分等角度作一简析:(一)合同履行地的定义和特征从民事实体法角度而言,合同履行是指合同的债务人全面地、适当地完成合同债务,使债权人实现其合同债权的给付行为和给付结果的统一。

相应地,合同履行地则是指债务人应履行合同义务的具体地点。

这里具体地点的确定取决于合同约定、交易惯例或法律、司法解释规定。

实务中,合同履行地点具体包括:(1)具体明确的一个特定地点。

例如,《民法典》第650条规定“供用电合同的履行地点,按照当事人约定;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供电设施的产权分界处为履行地点。

”(2)特定的一个地域范围。

例如,《民法典》第809条“运输合同是承运人将旅客或者货物从起运地点运输到约定地点,旅客、托运人或者收货人支付票款或者运输费用的合同。

”这里的起运地点、约定地点可以是某个车站、货场或更大的地点名称等。

一般而言,合同履行地主要有以下特点:(1)自治确定优先。

最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变化的内容有哪些

最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变化的内容有哪些

In the end, what you believe can become what you believe.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变化的内容有哪些第一部分民间借贷案件的受理:定性为不动产纠纷的案件,这种案件的特征是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标的物指向的是该不动产,此外,双方的法律关系都是围绕该不动产纠纷展开的。

推荐:抵押贷款房屋抵押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抵押抵押合同二手房抵押贷款相信大家对于民间借贷这个问题都不陌生,民间有很多类型的借贷,也有很多不法分子利用高利贷赚取高额利息,害人害己,今天跟大家讲的这个民间借贷和民间的高利贷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民间借贷在法律上是被允许的,只是他的要求都是由法律规定好的,借贷一方在办理业务时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线,接下来给大家整理一下关于民间借贷司法解释变化的内容有哪些?最高法院关于民间借贷的最新问题解释第一部分民间借贷案件的受理1、出借人将自己资金账户控制权转移交给他人使用,双方之间发生的纠纷属于什么性质?在实践审判中颇有争议,这类案件主要看双方的具体约定。

比如双方有这样类似约定:不论借用人使用的借用资金账户情况如何,出借人都有权利在固定的期限内,收取固定的资金收益回报的,有这种类似约定的,不论双方的合同名称是理财还是借用,都应该认定为民间借贷;如果无上述类似的约定,一般应认定为委托理财或者借用纠纷。

2、如果民间借贷合同中出借人和借款人没有约定“以房抵债”,事后,出借人还不上钱,双方在履行阶段达成“以房抵债”,又因以房抵债发生纠纷,该纠纷应按民间借贷纠纷还是不动产纠纷确定管辖?该纠纷不属于不动产纠纷,而应认定为民间借贷纠纷,适用民间借贷的管辖原则。

定性为不动产纠纷的案件,这种案件的特征是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标的物指向的是该不动产,此外,双方的法律关系都是围绕该不动产纠纷展开的,比如:房屋买卖合同,合同第一条到最后一条的法律关系、权利义务都是围绕商品房展开的。

对最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评析

对最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评析

对最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评析作者:曹珊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4期【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借贷也越来越频繁,民间借贷市场日益繁荣,当然,纠纷和问题也随之而来,旧的意见已不能有效地规范民间借贷的现状。

2015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55次会议通过了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新的解释在原意见的基础上,完善了民间借贷的相关规定,对因民间借贷纠纷提起的诉讼做出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对借贷合同的效力、借贷主体、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担保人的保证义务和责任以及借贷利率的确定做出了具体的说明,相比旧的意见,凸显出了很多亮点,为民间借贷行为提供了更完善的法律规范和救济的依据。

【关键词】借贷主体;非法集资;借贷利率;借贷合同;证明责任一、新的解释放宽了借贷主体第一条规定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可以进行资金融通,这样民间借贷的主体相比旧的审理意见更加广泛,放开了对企业间的借贷的限制,将法人与其他组织之间以及其相互间的借贷纳入了民间借贷的范围。

但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这就将民间借贷和与金融机构的借贷区分开来,明确了两种借贷的主体,便于分清事实,正确适用法律。

二、明确民刑交叉部分的规定解释五至七条的规定,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对于涉嫌刑事犯罪的应当移送公安或者监察机关,尤其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公安或者检察机关对移送的案件没有立案或撤销案件,或者检察机关不起诉,或者经人民法院审理后做出的已经生效的判决认定不够成非法集资犯罪,当事人又以同一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不适用一事不再理原则,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案件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有关联,但线索、材料不是基于同一事实的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应该继续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并将与非法集资犯罪相关的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发现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基本事实必须以刑事案件审理结果为依据,而该刑事案件又尚未审结的,这时,法院应当裁定中止诉讼。

最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2021年1月1日施行)修改解读

最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2021年1月1日施行)修改解读

最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2021年1月1日施行)修改解读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对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进行了第二次修订,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次修订的时间为2020年6月23日,施行日期为2020年8月20日。

大家不要担心,修改的内容不多,笔者逐条对条文进行了比对,只有五个条文(其中三个条文只是相同的法律替换)有修改,现比对如下:一、删除了原司法解释条文第十条:“除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外,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自合同成立时生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作者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原认为: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是实践性合同,签订合同时合同已成立,但认为出借人发放借款后合同才生效,此时才对双方产生约束力。

这次司法解释修订删除了这一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态度转变为: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也是诺成性合同,不再是实践性合同。

因此,除非另有约定,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合同签订时即发生法律效力,如果合同约定了违约条款,对双方亦产生约束力。

二、原司法解释条文第十一条:“法人之间、非法人组织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为生产、经营需要订立的民间借贷合同,除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以及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外,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现司法解释条文第十条:“法人之间、非法人组织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为生产、经营需要订立的民间借贷合同,除存在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百五十四条以及本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作者解读:1、将《合同法》第52条修改为《民法典》的第146条、153条、154条,这部分修改好理解,因为《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实行,与法典相配套。

2、原《合同法》第52条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适用范围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适用范围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适用范围问题的批复
【发文字号】法释〔2020〕27号
【发布部门】最高人民法院
【公布日期】2020.12.29
【实施日期】2021.01.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司法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适用范围问题的批复》已于2020年11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1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20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适用范围问题的批复
(法释〔2020〕27号)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请示》(粤高法〔2020〕108号)收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关于适用范围问题。

经征求金融监管部门意见,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七类地方金融组织,属于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其因从事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二、其他两问题已在修订后的司法解释中予以明确,请遵照执行。

三、本批复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北大法宝1985年创始于北京大学法学院,为法律人提供法律法规、司法案例、学术期刊等全类型法律知识服务。

理解与适用第2条: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理解与适用第2条: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理解与适用第2条: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年第二次修正)第二条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

【条文主旨】本条是关于民间借贷案件起诉条件的规定。

【条文理解】一、本条起草中的争议由于民间借贷行为多发生在亲属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和朋友之间,故其表现形式多呈现出简易性或随意性。

不签订书面借款合同或仅仅由借款人出具一张内容简单的借据、收条或欠条的情形较为常见。

从司法实践反映的情况来看,一旦发生民间借贷纠纷,借贷双方往往很难举出充分证据证明其主张或抗辩。

此时,人民法院是否应受理该案件在司法实践中素有争议:第一种观点认为,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是证明是否存在借贷关系的直接证据。

如果当事人不能提交上述证据,则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19条第1项“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规定,应认定不具备起诉条件,依法裁定不予受理,如案件已经受理则应裁定驳回起诉。

第二种观点认为,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虽为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直接证据,但即便没有这些债权凭证,当事人也可基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其他类型的证据,提起诉讼。

例如,原告起诉时的陈述是法定证据形式之一的“当事人的陈述”,既然当事人提交了“当事人陈述”这一证据,则未经在案件实体审理过程中对该证据的质证,不能排除“原告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可能性,故从保护当事人诉权出发,也应先受理案件。

只有在实体审理中,不采信原告陈述的前提下,人民法院才能裁定驳回起诉。

上述两种观点,各有其可取之处。

本条第1款在起草过程中,几经权衡,最后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一路288号兴业太古汇香港兴业中心二座33层200041电话:+86 21 6080 0909 传真:+86 21 6080 0999北京 · 上海 · 深圳 · 香港新法规简报至:我们的客户和朋友自:汉坤律师事务所日期:2020年8月20日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评述2020年8月20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新司法解释》”)。

其实,距此不足一个月的7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刚刚联合发布《关于为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在该意见中已经释放了促进金融和民间资本服务实体经济,修改完善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信号,明确应“大幅度降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坚决否定高利转贷行为、违法放贷行为的效力”。

该意见预告了本次《新司法解释》的修订,重中之重便是降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

只是没有想到这一重磅炸弹来的如此之快,快到相关市场尚未完全做好心理建设。

如市场传闻,民间借贷利率上限大幅缩减,由此前的24%/36%的“两线三区”规则调整为统一挂钩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以下简称“LPR”)并以LPR的4倍作为上限。

根据《新司法解释》发布同日2020年8月20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最新LPR 3.85%测算,民间借贷的利率上限为15.4%,而且即便按照2019年8月20日LPR报价机制调整后出现过的最高LPR 4.25%来测算,民间借贷的利率上限也不会超过17%。

15.4%的利率上限对相关借贷从业机构意味着什么,相信自然不必多言。

利率上限一直以来都是借贷行业的生命线,特别是对于需要维持20%-24%,甚至36%的年化利率,才有生存空间的民间借贷从业机构而言,骤然而至的“腰斩”带来的已绝不仅仅是“多与少”、“好与坏”的变化,而更多地是“存或亡”、“死或生”的考验。

我们不去判断立法修改的动因,也不去讨论是否符合目前市场从业环境,仅希望根据我们一直以来对于行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观察,为大家梳理一下这次《新司法解释》带来的重大变化。

(本次《新司法解释》相较于2015年的司法解释所作的主要改动,可参考我们在文末整理的表格)一、一线两区、超限无效《新司法解释》最为重要的变化是改变了此前以24%和36%划定的“两线三区”的做法(即年利率24%以内的约定有效,年利率24%至36%的部分属于自然债务,年利率超出36%的部分无效),此次直接划定司法保护上限为“合同成立时的4倍LPR”,相当于重新划定了民间借贷市场的“一线两区”(即年利率在4倍LPR内的约定有效,年利率超出4倍LPR 的部分无效),大幅度降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

保密提示:本文件仅致上述列明之收件人且其内容可能包含应予保密的信息。

如阁下并非本文件写明之收件人或授权收件人,敬请切勿复制、复印、使用或传播本文件或其任何内容,亦请切勿依本文件之任何内容而采取任何行动。

如有上述情况发生或收到之文件不清或有缺失,敬请立即通过电话、电邮或传真与本所联系并归还本文件。

从“两线三区”到“一线两区”从立法沿革上,从“以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到“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4倍”标准,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从固定数值变为计准利率的4倍这一相对浮动的标准,更能准确地反映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化以及市场借贷成本的变化。

这一变化,回归了最初以锚定市场利率变化来确定民间借贷司法保护上限的司法政策。

在1999年颁布施行《合同法》时,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及资金供求关系,一般在一定时期内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作出规定,作为基准利率。

而对与金融机构无关的民间借贷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并无专门的规定。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中规定“民间个人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双方协商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不含浮动)的4倍。

超过上述标准的,应界定为高利借贷行为。

”随着我国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取消公布基准利率,并于2019年8月17日发布公告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原2015年《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中确定的24%的利率即是按照当时基准利率6%左右的4倍计算而出。

现基准利率不复存在,以固定的“以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已经不能反映市场利率和借款成本的变化,因此最高人民法院本次回归了以锚定市场利率变化来确定民间借贷司法保护上限的司法政策。

《新司法解释》第14条第(五)项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民间借贷合同无效”,结合《民法典》第680条第1款“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来看,虽然《新司法解释》中回避了对超限部分“民事效力”的讨论,通篇均使用了“司法保护”的字眼,但我们仍倾向于认为“年利率超出4倍LPR的部分”很可能会直接被认定为无效。

考虑到目前已无2015年司法解释中关于“自然债务”的规定,且本次修订删除了2015年司法解释第31条,因此借款人即使已向出借人支付了超出4倍LPR的利息,对于超出部分借款人仍可能基于约定无效及不当得利的相关规则而主张返还。

另外需要关注的一点是,在认定借款利率是否超限时,《新司法解释》适用的是“合同成立时”有效的LPR。

因此,基于合同法下关于借款合同成立时点的判断规则,就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适用的是借款人实际取得借款时有效的LPR,而除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外,如企业与自然人之间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书面借款合同,一般适用的是借贷双方完成合同“签署”时有效的LPR。

鉴于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30分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即LPR),如果有关借款合同的签署和放款可能刚好跨过该时间点的,将可能导致“合同签署时点”和“放款时点”的LPR不同,因此借贷双方如果是自然人的,需关注“放款时点”的LPR;非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需关注“合同签署时点”的LPR,避免产生争议。

二、无效情形“一增一减”:新增“职业放贷人”,减去“高利”转贷对于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认定,原《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11条至第14条均是依据《合同法》第52条的规定,对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认定作出细化规定。

本次《新司法解释》对民间借贷合同的无效认定体现在一增一减上:∙新增“职业放贷人”。

在认定借贷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中增加了一种,即第十四条第三项“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出借人,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不特定对象提供借款的”应当认定无效。

这是对《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法[2019]254号,以下简称“《九民纪要》”)中“职业放贷人”的回应。

依据《九民纪要》第53条,未依法取得放贷资格的以民间借贷为业的法人,以及以民间借贷为业的非法人组织或者自然人从事的民间借贷行为,应当依法认定无效。

同一出借人在一定期间内多次反复从事有偿民间借贷行为的,一般可以认定为是职业放贷人。

∙减去转贷行为中的“高利”要件。

本次修订的《新司法解释》对原司法解释第十四条第一项“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给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合同无效情形,修改为“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

可见,本次修改后,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即可触发无效情况,而无需以谋取高额利润及借款人知悉或应当知悉该等转贷为要件。

这与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中规定的“民间个人借贷中,出借人的资金必须是属于其合法收入的自有货币资金,禁止吸收他人资金转手放款”,亦是回归。

相较《九民纪要》第52条的“高利转贷”规定亦有收严。

可见,日后对民间借贷的司法审查,将更注重对自有资金作为资金来源的审查,如认定出借人系从金融机构转贷,则会认定借贷合同无效。

三、金融机构绝非高枕无忧《新司法解释》究竟对多少种类的机构造成影响,无疑是整个市场都极为关切的话题。

从目前的时点来看,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把握两个进行分析的基础逻辑:∙变化的只有数字。

《新司法解释》除了调整利率上限的金额外,没有额外调整或豁免任何此前行业监管及司法实践中适用的口径。

因此,“原来是啥样现在就还是啥样”是目前进行判断和分析的基本原则。

修补和释明可能不期而至。

《新司法解释》没做修补不代表司法机关和监管机关不计划做任何修补,针对下文中提及的各个疑难问题,都完全有理由期待司法机关和监管机关通过进一步发文的形式进行释明。

市场现在能做的,只能是“谨小慎微,边走边看”。

具体而言,在进一步的“释明”和“豁免”到来之前,各类机构的“受灾”情况如下:(一)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网贷(P2P)、传统线下借贷均应直接适用新规首先受到《新司法解释》影响的就是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含互联网小贷)、网贷(P2P)以及传统线下借贷。

我们理解,此类主体及业务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多次被明确属于“民间借贷”,应直接受限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规定。

就委托贷款而言,司法实践中早已将其明确认定为“民间借贷”,也应适用民间借贷的一般监管要求。

具体可参考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公报案例:《北京长富投资基金与武汉中森华世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委托贷款合同纠纷案》([2016]最高法民终124号),在该案中最高人民法院明确委托贷款实质是委托人与借款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委托贷款合同的效力、委托人与借款人之间的利息、逾期利息、违约金等权利义务均应受相关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规制。

就小额贷款公司而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发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3号)第一条“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中将小额贷款公司明确定义为“公司”(而非金融机构),即“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进一步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金融许可证管理办法》等适用于“金融机构”的法规中,也均未将小额贷款公司列为“金融机构”。

此外,在2017年底发布的《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风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网贷整治办函[2017]56号)亦明确要求以民间借贷利率作为排查小贷公司的综合实际利率是否合规的依据。

司法实践中,包括最高院在内的各级法院亦在多个判例中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属于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借款人与小额贷款公司之间的资金借贷行为属于民间资金融通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