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快乐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快乐学习

韩涛一、数学兴趣

小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巨大动力,是认知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据报载,曾有人抽样调查过许多中、小学生,大约有70%左右的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经常仔细观察身边的学生,也发现了相当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有的甚至厌恶学习数学,传统的数学教学,学习内容远离儿童生活实际,学习方式注重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而忽视了学习是学生的一种生命体验过程,学生只是被动盛放知识的容器,毫无情趣可言。这种教学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许多学生从小就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体验。要完全执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享受新课改给他们带来的权利,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强化新课程理念学习的基础上,应该强化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喜欢学数学。

二、数学教学中的“趣”

1、教学情境中的趣

为了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在课余时间花大力气,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情

感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内学习数学知识。

2、师生语言中的趣

“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因时、因事制宜,充分发掘教具、实物、知识本身或某些生活情节蕴藏的魅力,让学生去领会数学内容的真谛,激励学生去探索发现。同时应用风趣幽默的话语、精妙而诙谐的比喻和联想,给学生惊奇、兴奋,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充分利用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引导着学生的情绪,进入轻松愉快、和谐的状态之中。教学中“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音有致,“喜、怒、哀、乐、惊、恐、疑”情态有度,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师生情感中的趣

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具有感染性与迁移的功能,具有扩散与泛化的规律。所以,除了优化课堂外,还采用以情育人,以情动人,从而以情感创设和谐的良好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4、数学知识生活化中的趣

“生活数学”强调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融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课堂上以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学

生,在课外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取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劳动成果中的趣

成功和愉快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成功能使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常常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三、数学“趣味教学法”模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精心设计一节课的“导言”,能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采用故事导入法,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导入新课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会兴趣高涨,会及时进入角色参与课堂教学。老师的点拨引导,会激起学生求知欲望。教师应注重营造学生渴望解开的其中奥秘的心理状态,为学习新知识创设好的开端。

(二)强化直观,培养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了语言表达和板书版画,而且想法设法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间的矛盾,充分利用了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三)动手操作,调动兴趣

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

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应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14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5份、6份、7份,并记录每次分得的根数和剩下的根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操作活动中发现,在平均分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不能分完。当不能分完时,余数总比除数小,进而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获取新知,使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猜想、验证等活动有机地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四)精心设疑,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有意识地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探究事物的愿望和兴趣,使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使思维的发挥。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如: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

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教师就应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五)巧设习题,增强兴趣

针对练习的设计,教师应常常从实效出发,对练习的层次、方式等做了科学安排外,并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地地安排了一些游戏性的练习,增强了练习的兴趣。在练习中适时、适当开展“快枪手比赛”、“夺优胜红旗”、“找知心朋友”、“小动物找家”等各种游戏性的练习,引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得到了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增添了学生兴趣、扩展了学生思维、发展了学生智能。另外,教师还要设计了一些有创造性,综合性,思考性的练习,从而激励学生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寻求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大胆尝试,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发展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六)课堂小结,保持兴趣

兴趣性要伴随着课堂教学的开始而产生,伴随着课堂教学深入而浓烈,伴随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而延伸。只有做到兴趣不因课堂活动终止而消失,才能使学生保持永久学习热情。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有这样设计结尾:出示用纸板做成的四边形、五边形、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