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分层教育理论的高校建设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分层教育理论的高校建设研究

一、高校学风建设中实施分层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原则

大学学风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反映其办学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狭义的学风建设其对象主要是学生,因此可以借鉴和发挥分层教育的理论优势,将其作为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学风建设中实施分层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必然能收到明显的实际效果。在学风建设中实施分层教育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现实要求,因而具有实施的必要性。

(一)分层教育模式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础。

着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指出了教育过程中进行分层教育、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他认为: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如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帮助和充分

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大学生因其生活环境、学习经历、社会经验不同,在德、智及心理发展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思想政治工作能否收到实效,工作对象能否产生心理认同是关键。工作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效方式激发学生的潜力。学生学习风气不浓,教育未能找到适当的引导方式和提供合理的帮助是重要原因。在实践中,教师应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分层管理、分类引导、因势利导,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二)剖析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困境,学风不正的原因可以分类分层,因而实施分

层教育具有实践意义。

高校学生学风不正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目标缺失型。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人生目标已经达到,只要在大学混个毕业

文凭就行。许多学生没有及时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处于“理想真空”、“动力真空”,学习动

力不足,为学而学、为分数而学。有些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处于应付学习、被动学习的状态。

2.方法缺失型。部分学生虽然有多年学习和考试的经历,但并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只能跟着老师被动学习。他们没有学习的计划,不会主动、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阵磨枪。不少学生不会进行自学,没有养成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价值观缺失型。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汇,多元价值观冲突。社会

风气既影响了学校风气,又影响了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部分高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学校整体的学术氛围和学术导向不够,自然也导致校园内学习风气不浓。学生受社会上享乐、功利的价值观影响,加上网络等虚拟空间的负面冲击,在学习上表现得急功近利,浮于表面,不能安心学习。部分学生价值观缺失,忽视学术道德规范,在考试中作弊,甚至采取代写论文、抄袭他人论文、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科研造假行为,严重影响了高校的社会声誉。

4.意志品质感缺失型。有些学生缺乏刻苦努力的意志品质,态度懒散,上课迟到、早退、旷课,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放弃。教师将学风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分类,结合学生实际状况探究问题的症结,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往往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实施分层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学风建设应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根据他们最需要的方面进行引导。如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首先应对其进行方法的指导,其次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其实实在在的帮扶;对于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教师应严格纪

律和要求,同时当其取得进步时加以赞许,使其树立信心和更高目标。

2.因材施教原则。学风建设中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意志品质、行为习惯、

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设计和制订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计划和方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逐步推进原则。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中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步骤地循序推进。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成长规律,科学地设计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教育类型的教育内容,合理规划实施途径和实施方法。学风建设过程中逐步推进,使受教育者在此过程中感受从易到难,从基础到提高的过程,通过体验教育更能产生认同感。

二、学风建设实践中分层教育理论的应用

在学风建设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考虑学生、教师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身心、个性、求知欲望等差别,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上文明确了学风不正的几类原因,据此可以将学生进行分层分类,坚持分类引导,遵循学生不同层次心理发展轨迹,制订和选择最优教育方案。

(一)目标缺失型学生。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主要目标就是考大学,一旦进入大学,往往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缺乏奋斗目标,缺少内在动力,学习目标太低,考

试只求过关,自然纪律松散、自由散漫,一旦遇到困难,就特别容易产生畏难、退缩情绪。社会心理学认为,大学生学风是学生在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支配下,围绕学习态度,在学习热情、努力程度、意志品质及探究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在此过程中,奋斗目标的确立、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态度的显现,都需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德育工作实现。学风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主体和核心,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有为的文化氛围是促进和弘扬优良学风的有效途径。新生入学教育往往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加强对新生的学业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尽快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学会对大学阶段的学习进行自我设计,增强学习自觉性,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同时,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先进榜样的激励和引导,工

作中应注重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朋辈教育作用,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和效仿。通过优秀学生事迹宣讲,专业教师的专业引导和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强烈的成功意识和成才愿望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不竭动力,为学校学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缺乏兴趣型学生。

我国学生在高中阶段缺少对大学专业的了解,学生在选择志愿时对专业一知半解,或者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进入大学学习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进

而缺乏探究动力,学习往往不求甚解,浮于表面。高校应该从制度上消除专业选择障碍,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专业的基础上,给予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另外,学生并不一定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的局面,高校可以加强培养和引导学生的专业兴趣,无数事例表明一个人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同时,学校通过完善学分制、选课制、主辅修专业等制度,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的权利,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

(三)学习方法缺失型学生。

与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的学习是自主性学习,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更高。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困难,因而丧失信心,失去努力的方向,可以通过耐心谈话,帮助学生重拾学习信心。同时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学业指导和发展中心,帮助学生诊断专业发展和专业学习中的问题,建立师生之间的学习指导机制。学院层面应当建立由专业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的学习帮扶中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及时解决学业难题,以切实的帮扶行动使学生走出学习困境。今后,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更注重对学生学习、研究的科学指导,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四)意志品质薄弱型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